(一)
【居士甲】
分享网友聊天:念观音菩萨逃票犯戒吗?
我:“1990年初,我从陕西法门寺去扬州高旻寺住禅堂,但是身上钱只能到武汉,我在归元寺挂单欲求能化缘路费,但没讨到路费,我就去坐船。当时身上仅剩十几元钱,不够买船票,跟在别人后面上船,前面的都有票,只我没有。门口有两个人检票,我默念观音菩萨希望能逃票,结果轮到我时,两个检票员并不查我票,根本不看我,或视我如空气,这样我就上船了。当时我也考虑万一不能逃票,只能一路要饭走路到高旻寺,反正听天由命。但是,内心还是觉得是犯盗戒,我就发愿:‘此时困难先暂借钱度过,等将来修行成功,我会把整条船上的人都度化。’心稍安宁。后来我咨询贤佳法师,他仍认为我犯盗戒。”
网友:“这是念观音菩萨的感应,如果说这样犯盗戒的话,那观音菩萨岂不是在助你犯戒?”
我:“这要分大小乘来说。依小乘戒律,起了盗心(逃票)已犯戒,如比丘在莲花池边静坐闻莲花香生喜悦想,池神说他犯盗戒,盗其莲花香。圣贤严格的心持戒,起心动念就有犯。贤佳法师说藏密有咒杀也是犯杀戒,虽非自己亲手杀,以起杀心故。依此理,念观音菩萨求逃票,虽感应在菩萨,但起心动念在自己,且属逃票念头,故属犯盗戒。但从大乘教义来说,因犯此戒而发起度众生愿,亦属善因缘。大乘佛教重在发菩提心,且度众生方法顺逆皆为方便。虽说犯盗戒,但并非实物,比丘戒中也没有此说,只是从严格持心戒而说有违犯。”
【贤佳】
享受本非免费的乘船服务而不付费,正属犯盗,不只是心犯。如现今社会一般人故意逃票是违法的。如果没有身口行为,只是起心想逃票,这样才只是心犯。
以下在“智谱清言”AI对话中的问答,供参考:
(1)问:“乘船逃票违法犯盗吗?”AI回答:
https://chatglm.cn/share/FtczJ
(摘录){乘船逃票行为在法律上通常被视为违反了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这种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逃票者可能会面临补票、罚款等行政处罚。如果逃票行为情节严重,比如使用了暴力或者威胁手段,可能会涉嫌构成刑法中的“抢夺公私财物”等犯罪,那样的话就属于刑事犯罪了。具体到“犯盗”这一说法,在中国法律体系中,盗窃是指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逃票并不构成盗窃罪。但如果逃票行为中涉及到其他违法行为,如破坏设施、使用假票等,可能会触犯其他法律规定,构成相应的犯罪。总的来说,逃票是不被鼓励和允许的行为,不仅违法,也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要求,应当被社会所摒弃。公民应当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依法购票乘车。}
(2)问:“在佛教戒律中,乘船逃票犯盗戒吗?”AI回答:
https://chatglm.cn/share/Ftczx
(摘录){在佛教戒律中,盗戒是指不偷盗,即不擅自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佛教的戒律非常重视动机和行为的结果,而不仅仅是行为本身。乘船逃票在佛教戒律中可以被视为违反了盗戒,因为这种行为是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使用了船主的运输服务而没有支付相应的费用。这相当于占有了他人的服务或财产,而没有给予应有的回报,这在佛教中被认为是不道德的,属于偷盗的行为。佛教中的盗戒涵盖了各种形式的偷窃,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偷窃,还包括了各种形式的非法占有他人财物,比如诈骗、逃税、逃票等。因此,在佛教的角度来看,乘船逃票是不符合戒律的行为,是犯了盗戒。佛教徒应当遵守戒律,培养诚实守信的品质,不仅在法律上遵守规定,更在道德上自我要求,不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这是念观音菩萨的感应,如果说这样犯盗戒的话,那观音菩萨岂不是在助你犯戒”,这不成立,因为急于事功、不谨戒行,可能得魔加持。多有人念佛而感得魔加持,念观音菩萨也不一定不会感得魔加持。
正当做法可以念观音菩萨,祈求得人帮助。严格依戒而行,也可能感引他人帮助。《我可能错了——森林智者的最后一堂人生课》(https://www.uncn.top/9832.html)书中第30章“信任会助你到达彼岸”讲的一个事例可供参考:
{我们搭夜班火车来到曼谷。第二天早上,一群在站台上等车的和蔼可亲的老妇人给了我们食物。那天下午,我们达了位于槟椰屿对面的马来半岛的北海。搭乘渡过海峡的渡轮,需要花上几林吉特,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正如我之前所说,佛教僧尼是不能索要任何东西的。面面相觑之后,我们哈哈大笑地达成共识,说这是一个练习耐心和信任的好机会。于是,我们在渡船码头找好位置,距离售票窗口隔开一段距离,在那里站了几个小时。路过的人不时停下来和我们聊上几句,最后,一个年轻的美国男子向我们走来:
“嘿,来自西方的僧侣,真酷啊!”
“你好!”
“你们的袈裟和我在曼谷看到的橙色袈裟不一样,更偏赭色,你们是森林派僧侣吗?”
“是的,没错。”
“你在这儿做什么呢?”
“呃……嗯,我们……就是在这里站一会儿……”
“话是没错,但这里是轮渡码头,不是吗?好像不是一个适合森林派僧侣待的地方。你们不是应该待在森林里吗?”
“是的,在正常情况下,没错……”
“我刚才正在和一个人聊天,他跟我说了一些关于森林派僧侣的事。你们想要复制佛陀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是真的吗?”
“是的,完全没错。”
“你们真的从来不碰钱吗?”
“是的,没错。”
“但是,你们竟然跑到这里来了?”
“是呀……”
“难不成你们是想搭渡轮,却没法买票?”
“这话没错。”
“老天啊,这就说得通了!让我帮你们一把吧。反正这票基本上和免费差不多,我给你们买两张往返票吧。”}
如果您逃票不成或者未想坐船,“只能一路要饭走路到高旻寺”,或许由此一路辛苦而悟道。也可能您“一路要饭”没走多久,就得人帮助而坐船或坐车。所以,道是灵活的,事也是灵活的,不必局执违戒的方式,不必将违戒的事相顺利看作佛菩萨加持感应,持戒而事相顺利也不必执为佛菩萨加持感应,不论有无感应,坚持道心道行就好。道以持戒为本,“乘急戒缓”不如“乘戒俱急”。
如《摩诃止观》([隋]智者大师)说:“今明十戒持犯不定。若通论动出,悉名为‘乘’,故有人、天等五乘。通论防止,悉名为‘戒’,故有律仪、定共、道共等戒。若就别义,事戒三品名之为‘戒’,戒即有漏,不动不出;理戒三品名之为‘乘’,乘是无漏,能动能出。约此乘、戒,四句分别:一、乘戒俱急,二、乘急戒缓,三、戒急乘缓,四、乘戒俱缓。……乘戒俱急者……得人天身,是持事戒力;见佛得道,修乘观力。事、理俱持,诸行中最,故不可缓也。……戒缓乘急者……破事戒故,受三恶身;持理观故,见佛得道。《大经》云:‘于戒缓者不名为缓,于乘缓者乃名为缓。’正是此一句也。……行者当自观心,事、理两戒,何戒缓急?于事三品,何品最强?于理三品,何品小弱?自知深浅,亦识将来果报善恶。既自知已,亦知他人,将此观心,亦识诸经列众之意,亦识如来逗缘大小。故《华严》中鬼神皆言‘住不思议解脱法门’者,此是权来引实,令昔修不思议乘急者得道。《涅槃》列众亦复如是。若细寻此意,广历四教乘戒缓急以辩其因,后历五味以明其果,皆使分明。凡如是等,因果差降,升沉非一,云何难言‘理戒得道,何用事戒耶’?幸于人天受道,何意苦入三涂?”(卷第四)(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46/T46n1911_004.xml#pT46p0039a0414)
《正讹集·乘急戒缓》([明]莲池大师)说:“古有‘乘戒缓急’四种料拣,解者曰:‘乘急戒缓,胜戒急乘缓。’狂人遂谓戒不足持。此讹也。凡欲彰显殊胜,词必曲为抑扬,如永明‘无禅有净土’之类是也,非谓禅可轻也。且彼以何为乘?以何为戒?得无以通达教理为乘、谨守律仪为戒乎?是未知‘乘’之义也。云‘乘急’者,盖念念全修般若真智,非不持戒。专其本根,略其支末耳。心地一彻,六度万行刹那具足。彼但执戒相而不明心地,止人天福报而已。乘急之胜,盖胜以此。使乘未相应,则生死到来,全需戒力,而欲缓之,危哉!”(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J33/J33nB277_015.xml#pJ33p0076b0801)
《梵室偶谈》([明]蕅益大师)说:“有戒,无定慧,堕在欲天;有戒、定,无慧,堕在色、无色天;有定,无戒、慧,堕在土木金石,或空散消沉;有定慧,无戒,堕在邪魔神鬼;有慧,无戒、定,不免三恶道苦。或曰:若是,则古人宁取乘急戒缓,其义何居?答曰:‘戒缓’云者,直曰‘缓之’云耳,非全无也。且豪杰之士,与其急乘缓戒,堕恶道而方升,何如乘戒俱急,常近佛而无退?又复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则急戒即急乘之阶梯。若乃藉经教为名利之本,托话头为优免之牌,戒不唯缓而且废,乘虽名急而实缓,恐甚非古人料拣之心也。
“予居径山时,始受一食法,有禅者曰:‘定共戒、道共戒是务,则兹在所缓矣!’予不屑答也。呜呼!儱侗颟顸,病通斯世;解文识义,能复几人?若云‘兹在所缓’,应云‘定夺戒’‘道夺戒’,‘共’之一字将云何通?古之受戒者,修心之基址也;今之受戒者,我慢之幢帜也。古之习教者,学道之门户也;今之习教者,破戒之元由也。古之参禅者,增上之要行也;今之参禅者,舍戒之别名、谤教之途辙也。革弊防非,是在豪杰之士矣!……
“予甫受菩萨戒,发心看律藏,阇黎古师试之曰:‘汝已受大,何更习小?’对曰:‘重楼四级,岂上级既造则下级可废耶?’师曰:‘譬如登楼,既到上层目,岂复缘下级?’对曰:‘譬如《华严》,虽升他化(编者注:他化自在天),佛元不离寂场。’一花拈于三藏既说之后,达摩来自佛法盛行之时,正如龙已画就,一为点睛,则飞去也。今龙影尚无,睛何处点?……
“如来应世,教随机设,故大小两乘并行不悖。其小乘者,出家受具,先以学戒为基,次则读诵、坐禅,随修一法,不必兼行。其大乘者,亦必以戒为基,次则读诵、坐禅。虽随根合分,主、助须要兼修,决无一往禅思而不通了义,亦无一往持说而不事观心者。诚以不通了义,则味禅之犯必成;不事观心,则‘说食’之讥何济?迨夫末法,三学分张,尸罗仅成人天之福,而持犯未达,犹未保其人天;禅思每堕无闻之诮,而戒、慧两荒,多见沦于恶取;持说每为名利之媒,而戒、定俱废,罕不落于空谈。噫!安得有豪杰之士,一振其颓者乎?予虽身为床座,所深愿焉!”(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J28/J28nB214_002.xml#pJ28p0558c1801)
(二)
【贤佳】
(20250130)附件文稿(如上)供阅。
【法师乙】
“乘戒俱急”,“乘”通俗地讲是指什么?是禅观吗?
【贤佳】
是的,广义包括大乘信愿、大乘布施等。
【法师乙】
为什么有的人会认为“乘”能超越“戒”呢?
【贤佳】
可能认为“乘”可直出生死、“戒”不能直出生死。如信“本愿法门”者,偏执破戒者也可念佛往生净土,而轻视持戒。
乘急戒缓、乘缓戒急,都是受限于根性的过渡法、方便道,最终都要“乘戒俱急”才能出离生死乃至成就菩提。破戒者念佛往生净土,必定临终大悔,悔恶向善,即是随顺戒急,否则不能往生净土。与其临终大悔,冒险侥幸而难成,不如平时乘戒俱急而安稳高品往生净土。如果乘急戒缓者不诚恳求生净土,想以禅观悟道而解脱生死,在末法时代很难,多可能因戒缓而堕落恶道,待从恶道出来为人时因“乘急”而易值遇“乘急”的佛法,或者侥幸以恶道身值佛闻法,仍然需要乘戒俱急才能解脱生死,否则同这一生一样继续戒缓而堕落,如此反复,无有出期,除非某一生能够乘戒俱急。
如《维摩经文疏》([隋]智者大师)说:“所以诸天、八部、四众预座闻经者,应作四句料简。今傍《涅槃经》云‘于戒缓者不名为缓,于乘缓者乃名为缓’,解此乃有多途,今取一边义便用通此经文,具作四句分别:一、戒乘俱急,二、戒缓乘急,三、戒急乘缓,四、乘戒俱缓。若通论戒、乘,一切善法、一切观行,皆得是戒,皆得是乘。今别判戒、乘不同者,三皈、五戒、十善、八斋、出家律仪,乃至定共,能防身口,遮恶道果,得人天报,名之为戒。乘者,若闻经生解,若观智推寻四谛、十二因缘生灭、无生灭理,智慧能破烦恼,运出三界,名为乘也。故《大品经》云:‘有相之善不动、不出,无相之善能动出。’但戒有粗细之殊,乘有大小之别。……略为七意:第一,明乘戒缓急值佛不同;第二,明信、法两行根性;第三,明大小两乘根性;第四,明闻渐、顿根性;第五,明菩萨应迹同凡;第六,明观心;第七,明化他。
“第一明戒乘缓急值佛不同者,则是正释前四句也。
“一、明戒乘俱急。戒急,受人天报,加修禅定发定共戒,受梵天身;乘急,见佛得道,今此经诸天、四众来会是也。
“二、戒缓乘急。戒缓,有所毁犯,生三恶道;乘急,值佛闻法,今得圣道,龙、神、夜叉、阿修罗、乾闼婆、紧那罗、迦楼罗伽等皆来听法,意在此也。乃至说《大方等陀罗尼》时,婆薮从地狱出,将诸罪人共来听法,又诸饿鬼众亦来听法;佛说《大涅槃经》,种种诸鬼神、鸟兽等悉来。又,《大品》佛放光地狱,即得舍地狱身,生六欲天,来下听法,皆是往昔戒缓乘急也。问曰:三恶道既是难(nàn)处,云何得道?答曰:少故言不得,非都不得道也。《大智度论》云:‘譬如人身有黑黡子,虽不名黑人,非不有黑。’
“三、明戒急乘缓。戒急得天人身,受诸乐报;乘缓不得值佛闻经,设得值佛闻经亦不得入道,如舍卫国三亿家(编者注:‘亿’有大数、小数,小数以十万为亿)不得见佛,三亿家虽得见佛,不来听法也。上界诸天贪着天乐,不来听法,即是其事。周时,佛兴于世,虽复星陨如雨,而此土不得见佛闻经,皆其义也。
“四、明戒乘俱缓,则堕三涂,乘缓不得见佛闻经,流转生死,未有边际也。……
“问曰:戒急乘缓、戒乘俱缓,亦有信、法两行根缘,何当得道?答曰:若值如来,即为作乘戒俱急因缘;若不值佛闻经,即于正、像佛法为作戒乘俱急因缘。故如来将入涅槃,遗嘱令依波罗提木叉住、四念处修道,又付嘱流通,皆为作信行乘戒俱急因缘也。
“问曰:若但作戒乘俱急因缘,何得复有戒缓乘急之根缘也?答曰:诸佛如来用安稳道为作因缘,但众生罪垢深重,虽受持大乘坐禅观行,不能净持梵戒,致成戒缓乘急之根缘也。虽复戒缓堕三恶道,未来若值弥勒、千佛出,得闻渐顿之教,便得入道,故《涅槃经》云‘于戒缓者不名为缓’,即其义也。‘于乘缓者乃名为缓’,乘缓戒急,虽生人天受五欲乐,不值佛闻经,果报若尽,流转生死,是故于乘缓者乃名为缓也。故云:‘宁为调达,死入地狱;不作郁头蓝弗,生天受乐。’调达本得暖法,恶业退堕,地狱出得人身,成辟支佛,聪明利智过舍利弗;郁头蓝弗虽得生天,天福报尽,即堕三涂,生死流转,未有边际也。……
“若观行纯熟,坐禅、讲说,当观看心行,用此四意分别得失,即见所化之人行业不同,未来苦乐升沉、入道得失宛然可知,当以此意而导之。”(卷第五)(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X18/X18n0338_005.xml#pX18p0491c1201)
【法师乙】
请问我的情况是不是比较像“戒急乘缓”?对念佛人来说,“乘”急缓是否不重要?
【贤佳】
对念佛人来说,净土信愿是往生净土根本。净土信愿不一定是禅观,但随顺于“乘”,即随顺出离生死的信解和意愿。净土信愿及随顺的禅观宜应适当加强,否则戒急只得人天福乐,难免无常苦恼和堕落。
【法师乙】
我觉得净土信愿相对容易培养,而禅观要出成就很难。因为从古至今净土宗祖师大德留下的很多著述,足可以给我们引导和帮助。而禅观我觉得比较“抽象”和难学,需要有真正修持的过来人指导,但这样的人我觉得在当今时代几乎不可能有,可能是我没有机缘遇见。那是否可以随顺这样的因缘,侧重修习净土就好?
【贤佳】
可以。有机缘时也可认真闻思禅观经论,有助于增进净土信愿和一心念佛,不必预作自限乃至排斥禅观。《观无量寿佛经》说“解第一义”是上品往生净土之因。
【法师乙】
感谢指点!其实我对禅修有过很好的体验,跟着一位修习南传教法的法师禅修过两次,当时他的教导让我对禅修产生很大好感。但后来再没遇到过合适的老师,环境因缘也不得力,就“越弄越不像”了。
【贤佳】
可随缘适当练习禅修,帮助安定身心信愿念佛,另外可阅读一些禅观经论,如智者大师的《修习止观坐禅法要(童蒙止观)》《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摩诃止观》等,其中讲的持净戒、诃五欲、弃五盖等禅观前行对信愿念佛就可能很有助益,里面讲的禅定境界和可能偏差也能帮助辨别禅观中的是非曲直,避免被相似法迷惑。
【法师乙】
(20250131)我觉得禅修对于改变身心状态的作用好像很缓慢,慢慢就失去兴趣乃至不知不觉心生轻弃。这种对禅修的印象,就好比知道吃某食物(如花生、红枣等)对养生有好处,但觉得不如吃药见效快,就懒得吃。我重新思考,觉得要见到禅修的效果,是否也要经过长期坚持努力?就如持戒改造身心,也是要经过一个过程。
【贤佳】
是的。六度之中,“静虑”在忍辱、精进之后,由忍辱、精进才能真正成就禅观。
“我觉得禅修对于改变身心状态的作用好像很缓慢”,您觉得改变身心状态比较快的是什么呢?
【法师乙】
我觉得持戒的改变比较快,或者不能说快,因为一两天持戒对于人格的塑造还是起不到作用的,但是至少按照戒律去做,当下身心得到规范,会获得安稳,这种安稳的感觉比较直接和良好。禅修没有给我这种明显的感觉。禅修所带来的安定,和我写文章、练书法所带来的安定,好像差不多。也可能我对戒律的相应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等流,包括我从小受到家庭比较严格的儒家式的管教,这是我习惯的“生活”(遇到这种家庭教育本身也是业感)。
【贤佳】
随喜持戒的善根等流!敬戒奉行,现后大体安稳,但“身见”的习性、散乱的内心仍难免“鬼影幢幢”,贪欲、瞋恚等五盖随时覆心,多有不自在和苦恼,信愿念佛也难以深心持续相应。深入清净持戒,除了通常的戒条持守,还需进一步护根(眼、耳等五根)、护心。
如《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说:“既受具戒,即须六念,忆戒缘身。……若准《四分》,衣食起观,俯仰威仪,常尔一心,念除诸盖。”(卷上)(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40/T40n1805_001.xml#pT40p0226a0614)
《四分律戒本疏行宗记》说:“〖疏〗色相为一,分心为四,令知识、想、受三犹未成业,若至行心,三毒、三善随发成业,则不可治。故当‘常尔一心,念除诸盖’,斯成药也,对病之时并亡去矣。病成方忆,难可言也。〖记〗既识四心,知行成业,乃达生因,即穷苦本,体三毒源,息有漏业,缚着可解,出离有期矣。‘常一心’者,即教药也。‘诸盖’,即机病也。一、欲盖(贪也),二、恚盖(瞋也),三、睡眠,四、掉悔,五、疑(此三痴也),由此五种,能覆真性,故通名‘盖’。‘对病’‘并亡’者,药、病皆除也。若存于药,还成其病,如船渡岸,似指标月,喻可晓也。‘病成’‘难言’,伤纵怠也。任毒不治,起行成业,后觉叵追,悠悠不觉,生死长矣!”(卷中)(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X39/X39n0714_002.xml#pX39p0850b1401)
【法师乙】
您说的很对治我的问题。最近我确实有些散乱,例如我很久没去触碰的一些谈论“小资生活”、美食的微博,最近又翻看了。这些是我出家前相应的东西,看这些会让我觉得放松,在心累和无序的时候好像找不到合适的调节方法,似乎看这些会有帮助。我现在忽然明白了,为什么会“找不到合适的调节方法”,是因为佛法上有效的调节方法在戒律之外,如禅观等,这正是我疏于学习的。就好比一个人切菜,只会用一种刀,就只能切那把刀能切的,如果提出新的需求,就没办法处理了。看到自己有待提升的空间了,很好!这样可能就不会“无聊”了。
话说回来,我觉得这也是自己在戒律上努力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单在戒律上用功,到了一定程度,提升就有限了,就需要更高的“配置”了。这样修行应该会更有“味道”。而如果戒律的基础很浅,可能也还不适合谈这个,否则就如同“没有会走路就学跑步”一样。
先前讨论“乘”“戒”问题时,我忽然有点明白为什么*法师让我听“念佛开示”,说我如果转变观念会进步很大,可能有点您说的意思。
【贤佳】
随喜善思!闻思“乘”法经教,包括闻思净土、禅观教理,开阔见识和心志,多少随顺忆念和行持,能超越无聊问题,能得较多安稳喜悦,信愿念佛会更相应,持戒也会更加坚定、清净。
元照律师刻板流通《修习止观坐禅法要(童蒙止观)》并写序说:“若夫穷万法之源底,考诸佛之修证,莫若止观。天台大师灵山亲承,承止观也;大苏妙悟,悟止观也;三昧所修,修止观也;纵辩而说,说止观也。故曰‘说己心中所行法门’。则知台教宗部虽繁,要归不出止观。舍止观不足以明天台道,不足以议天台教。故入道者不可不学,学者不可不修。奈何叔世寡薄,驰走声利,或胶固于名相,或混淆于暗证,其书虽存,而止观之道蔑闻于世,得不为之痛心疾首哉!今以此书命工镂板,将使闻者、见者皆植大乘缘种,况有修有证者,则其利尚可量耶!”(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46/T46n1915_001.xml#pT46p0462a0601)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说:“夫修止观,须具方便法门,有其五法:
“一者欲,欲离世间一切妄想颠倒,欲得一切诸禅智慧法门故。亦名为志,亦名为愿,亦名为好,亦名为乐。是人志愿好乐一切诸深法门故,故名为欲。如佛言曰:‘一切善法,欲为其本。’
“二者精进,坚持禁戒,弃于五盖,初夜、后夜专精不废,譬如钻火未热,终不休息,是名精进善道法。
“三者念,念世间为欺诳可贱,念禅定为尊重可贵。若得禅定,即能具足发诸无漏智、一切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是为可贵,故名为念。
“四者巧慧,筹量世间乐、禅定智慧乐得失轻重。所以者何?世间之乐,乐少苦多,虚诳不实,是失、是轻。禅定智慧之乐,无漏、无为,寂然闲旷,永离生死,与苦长别,是得、是重。如是分别,故名巧慧。
“五者一心,分明明见世间可患可恶,善识定慧功德可尊可贵,尔时应当一心决定修行止观,心如金刚,天魔外道不能沮坏,设使空无所获,终不回易,是名一心。譬如人行,先须知道通塞之相,然后决定一心涉路而进,故说巧慧一心。经云:‘非智不禅,非禅不智。’义在此也。……
“修止观者,有二种:一者于坐中修,二者历缘对境修。一、于坐中修止观者,于四威仪中亦乃皆得,然学道者坐为胜,故先约坐以明止观。……第二,明历缘对境修止观者,端身常坐乃为入道之胜要,而有累之身必涉事缘,若随缘对境而不修习止观,是则修心有间绝,结业触处而起,岂得疾与佛法相应?若于一切时中常修定慧方便,当知是人必能通达一切佛法。云何名历缘修止观?所言缘者,谓六种缘:一、行,二、住,三、坐,四、卧,五、作作,六、言语。云何名对境修止观?所言境者,谓六尘境:一、眼对色,二、耳对声,三、鼻对香,四、舌对味,五、身对触,六、意对法。行者约此十二事中修止观故,名为历缘对境修止观也。……
“行者若能于行、住、坐、卧、见、闻、觉、知等一切处中修止观者,当知是人真修摩诃衍道。如《大品经》云:‘佛告须菩提:“若菩萨行时知行、坐时知坐,乃至服僧伽梨、视眴一心,出入禅定,当知是人名菩萨摩诃衍。”’复次,若人能如是一切处中修行大乘,是人则于世间最胜、最上、无与等者。《释论》偈中说:‘闲坐林树间,寂然灭诸恶,澹泊得一心,斯乐非天乐。人求世间利,名衣好床褥,斯乐非安稳,求利无厌足。衲衣在空闲,动止心常一,自以智慧明,观诸法实相;种种诸法中,皆以等观入,解慧心寂然,三界无伦匹。’”(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46/T46n1915_001.xml#pT46p0466c0601)
【法师乙】
请问道宣律师的《净心诫观法》是否也可以用来作为修习止观的读本?
【贤佳】
是的!
【法师乙】
前面《行宗记》引文有个疑问:什么是“三毒”“三善”“教药”?
【贤佳】
“三毒”,指贪、瞋、痴烦恼。“三善”,可能指凡夫身善、口善、意善,或凡夫不贪、不瞋、不痴善根,即有漏善。“教药”,佛教对治烦恼病的法药。
【法师乙】
“教药”是佛教对治烦恼病的法药,我理解还是以禅观为主的法门,是吗?我现在体悟,持戒很重要,但持戒是不能直接对治烦恼的,以磨刀伐木举例,持戒好比磨刀,断烦恼好比砍伐,得定慧好比得木,刀要磨利才能方便伐木。您看是这样吗?
【贤佳】
大体是的。持戒可以粗伏烦恼,但不能断除烦恼,难免死灰复燃。
“持戒好比磨刀,断烦恼好比砍伐,得定慧好比得木”,宜说:持戒好比磨刀,修定慧好比砍伐,断烦恼好比得木。
如《四分律行事钞》说:“世尊处世,深达物机,凡所施为,必以威仪为主,但由身口所发事在戒防,三毒勃兴要由心使,今先以戒捉,次以定缚,后以慧杀,理次然乎。”(卷中)(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40/T40n1804_002.xml#pT40p0049b2704)
《大智度论》说:“持戒之法,譬如人射,先得平地,地平然后心安,心安然后挽满,挽满然后陷深。戒为平地,定意为弓,挽满为精进,箭为智慧,贼是无明。若能如是展力精进,必至大道以度众生。复次,持戒之人,能以精进自制五情,不受五欲,若心已去,能摄令还,是为持戒能护诸根,护诸根则生禅定,生禅定则生智慧,生智慧得至佛道。是为持戒生毗梨耶波罗蜜。
“云何持戒生禅?人有三业作诸善,若身口业善,意业自然入善,譬如曲草生于麻中不扶自直。持戒之力,能羸诸结使。云何能羸?若不持戒,瞋恚事来,杀心即生;若欲事至,淫心即成。若持戒者,虽有微瞋,不生杀心;虽有淫念,淫事不成。是为持戒能令诸结使羸。诸结使羸,禅定易得。譬如老病失力,死事易得,结使羸故禅定易得。复次,人心未息,常求逸乐;行者持戒,弃舍世福,心不放逸,是故易得禅定。……复次,戒为捡粗,禅为摄细。复次,戒摄身口,禅止乱心。如人上屋,非梯不升,不得戒梯,禅亦不立。复次,破戒之人,结使风强,散乱其心,其心散乱则禅不可得。持戒之人,烦恼风软,心不大散,禅定易得。如是等种种因缘,是为持戒生禅波罗蜜。
“云何持戒能生智慧?持戒之人,观此戒相从何而有,知从众罪而生,若无众罪则亦无戒。戒相如是从因缘有,何故生着?譬如莲花出自污泥,色虽鲜好,出处不净。以是悟心,不令生着,是为持戒生般若波罗蜜。复次,持戒之人,心自思维:‘若我以持戒贵而可取,破戒贱而可舍者,若有此心,不应般若。’以智慧筹量,心不着戒,无取、无舍,是为持戒生般若波罗蜜。复次,不持戒人,虽有利智,以营世务,种种欲求生业之事,慧根渐钝,譬如利刀以割泥土,遂成钝器。若出家持戒,不营世业,常观诸法实相无相,先虽钝根,以渐转利。如是等种种因缘,名为持戒生般若波罗蜜。
“复次,菩萨持戒不以畏故,亦非愚痴,非疑、非惑,亦不自为涅槃故持戒,但为一切众生故,为得佛道故,为得一切佛法故。如是相名为尸罗波罗蜜。”(卷第十四)(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25/T25n1509_014.xml#pT25p0163a1208)
【法师乙】
(20250201)我昨天增加了打坐的修习,我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数息。我忽然觉得,其实打坐调心也挺快的,不像我之前所认为的那样慢。而且数息也很简便易做,只要能静止坐着的时候便可以做。当我心里感觉到有点无聊,又想看那些“消遣”的读物时,我就尝试打坐。即使只坐十分钟,也是好的。我想通过这样慢慢找回以前禅修的感觉,也是开启自己修习止观的模式。
我现在感到自己的修行状态确实有种停滞不前的感觉,是该往定慧的方向适当用功了。蕅益大师讲的阅藏次第也是先律藏,后阿含,然后是天台。
【贤佳】
随喜!
(三)
【法师乙】
“多有人念佛而感得魔加持,念观音菩萨也不一定不会感得魔加持”,末学有一个疑问:如果念佛、念观音都可能感得魔加持,那还有修什么是可靠的?感觉这说法太玄乎了。
【贤佳】
修行要依法不依人,包括不依感应。依戒法、般若教义等检核感应现象和自心,识别邪正。智者大师的《修习止观坐禅法要(童蒙止观)》《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摩诃止观》等中系统讲说了感应着魔的状况和识治方法。
【法师乙】
文章是怎么从逃票说到了“乘”“戒”这么“高深”的话题了呢?刚才又看了看,是从逃票“祈求感应”这个点上延伸说的,但祈求感应又怎么能扯得上“乘”见呢?如粗浅信佛者也会祈求感应,但应该不能说他们这是“乘”见。
【贤佳】
居士甲祈求观音菩萨而逃票,自认为不犯盗戒,依凭自己发愿度化轮船公司人员,是随顺于“乘”,依“乘”越戒。如他说:“从大乘教义来说,因犯此戒而发起度众生愿,亦属善因缘。大乘佛教重在发菩提心,且度众生方法顺逆皆为方便。”
【法师乙】
他这样说,是否类似于认为“好心妄语”不犯戒?是否属于邪见?
【贤佳】
是类似于认为“好心妄语”不犯戒,但他有些犹豫,并非认为逃票是好事,只是认为大乘发心更有意义,由此倾向于认为不犯盗,不算强烈,不同于有些人强烈认为“好心妄语”不犯戒而大肆说妄语。如他说:“内心还是觉得是犯盗戒,我就发愿:‘此时困难先暂借钱度过,等将来修行成功,我会把整条船上的人都度化。’心稍安宁。”他持戒的潜在意识较强,还不至于依凭“大乘发心”(“菩提心”)而随意凌越戒律,否则很容易“着魔”。可参看:
《论感应为师与以戒为师》
https://www.uncn.top/9527.html
《由魏刚涉黑案论藏密及大小乘教法》
https://www.uncn.top/9721.html
依凭禅观而凌越戒律,也容易“着魔”,且此禅观多是自欺欺人。可参看:
《论汉传佛教界疮口》
https://www.uncn.top/9799.html
【法师乙】
我从身边现实谈谈一些相关感想。我出家将近九年,眼下感到修行需要提升,要由持戒转到禅观的修持,由此推想一些出家时间久的,如二三十年的人,按理说应该也走过这样的路,要不然怎么能坚持出家到现在?但像F法师出家快三十年了,我从其身上没看到有这种“风光”,那是什么支持F法师走到现在的呢?我觉得可能主要是靠做事。那么这样就容易偏离出家的本分,例如会慢慢相应于名利、求名利等。另外,这也是因为F法师的基础没有打好,修行有戒、定、慧的次第,首先“戒”上没做扎实,那就难以谈得上后面了。但有另一个问题,律中说比丘做三种事都是正当事,其中一种是“营助众事”,那如F法师那样的是否也符合这一点?但我又觉得,如果僧人一味营务众事而没有内在修持支撑,也很难干得持久吧?
【贤佳】
是的。读诵、坐禅、营助众事,应是大体有次第的,且都是基于学戒持戒为前提。如《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说:“言托善缘以兴教者,如坐禅、读诵、讲导开悟,必以正命居怀,制伏烦恼,此名善法;方希名利,邪命自居,相虽是善,反成贪毒,坏心障道勿过于此,是故大圣兴教防之。”(卷第二)(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X39/X39n0714_002.xml#pX39p0806a1801)
《四分律行事钞》说:“《宝梁》《大集》等经云,僧物难掌,佛、法无主,‘我听二种人掌三宝物:一、阿罗汉;二、须陀洹。所以尔者,诸余比丘,戒不具足,心不平等,不令是人为知事也。’‘更复二种:一、能净持戒,识知业报;二、畏后世罪,有诸惭愧及以悔心。如是二人,自无疮疣,护他人意。此事甚难’等。”(卷中)(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40/T40n1804_002.xml#pT40p0055b1003)
【法师乙】
像F法师那样的人很多,看起来“事业”红火,但深究起来多有“不务正业”,大抵是因为初始出家时没有树立好正见、没有培植好正因吧。
【贤佳】
多可能是乘、戒的关系没认识清楚或没把握好,且多可能是粗浅、相似的“乘”见,能够不被藏密邪法侵蚀、能够不破重戒且有基本善心善行就很可贵。
【法师乙】
是的,目前*佛学院没有学藏密的东西,包括F法师也很少谈藏密的东西或表示好感,这确实是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