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金兰生辑录,民国张瑞曾点评,现代编者补评及注)
(1)事属暖昧,要思回护他,着不得一点攻讦的念头。
人属寒微,要思矜礼他,着不得一毫傲睨的气象。
【注】①讦(jié):揭发隐私或攻击短处。
②睨(nì):斜眼看。
(2)凡一事而关人终身,纵确见实闻,不可着口。
凡一语而伤我长厚,虽闲谈酒谑,慎勿形言。
【评】结怨仇,招祸害,伤阴骘,皆由于此。至谈闺门中丑恶,尤触鬼神之怒,切戒!
【补评】若有关大义,虽然结怨,不必默然,但不应私忿粗率。如《论语》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又说:“乡愿,德之贼也。”
【注】①谑(xuè):开玩笑。
(3)严着此心以拒外诱,须如一团烈火,遇物即烧。
宽着此心以待同群,须如一片春阳,无人不暖。
(4)持己当从无过中求有过,非独进德,亦且免患。
待人当于有过中求无过,非但存厚,亦且解怨。
(5)事后而议人得失,吹毛索垢,不肯丝毫放宽,试思己当其局,未必能效彼万一。
旁观而论人短长,抉隐摘微,不留些须余地,试思己受其毁,未必能安意顺承。
【评】先哲云:“事后论人,局外论人,是学者大病。事后论人,每将智者说得极愚。局外论人,每将难事说得极易。二者皆从不忠不恕生出。”
(6)遇事只一味镇定从容,虽纷若乱丝,终当就绪。
待人无半毫矫伪欺诈,纵狡如山鬼,亦自献诚。
【补评】即使事未就绪、他仍狡诈,镇定从容、待人诚实可以减乱,德在其中,不至坏本。
(7)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
【评】公生明者,不蔽于私也。诚生明者,不杂以伪也。从容生明者,不淆于惑也。舍是无明道矣。
(8)人好刚,我以柔胜之。
人用术,我以诚感之。
人使气,我以理屈之。
(9)柔能制刚,遇赤子而贲育失其勇。
讷能屈辩,逢喑者而仪秦拙于词。
【注】①贲(bēn)育:战国时勇士孟贲和夏育的并称。
②讷(nè):少言。
③喑(yīn):哑。
④仪秦: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苏秦的并称。
(10)困天下之智者,不在智而在愚。
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而在讷。
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11)以耐事了天下之多事,以无心息天下之争心。
(12)何以息谤?曰无辩。
何以止怨?曰不争。
(13)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
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14)是非窝里,人用口,我用耳。
热闹场中,人向前,我落后。
【评】人皆扰扰,我独安安,此是何等襟度!
(15)观世间极恶事,则一眚一慝尽可优容。
念古来极冤人,则一毁一辱何须计较。
【注】①眚(shěng):过错、灾害。
②慝(tè):奸邪、灾害。
(16)彼之理是,我之理非,我让之。
彼之理非,我之理是,我容之。
【评】吕新吾云:“两君子无争,相让故也。一君子、一小人无争,有容故也。争者,两小人也。两个动气,一对小人,一般受祸。”
陈榕门云:“一时之名利得失,一事之意见取舍,原不必定踞胜着。至于国家大事、伦常大节,又当别论。”
【补评】“至于国家大事、伦常大节,又当别论”,适用于前后诸条。
(17)能容小人是大人,能培薄德是厚德。
(18)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
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
【评】古人教人做好人,只十四字,简妙真切,曰:“君子落得为君子,小人枉费做小人。”盖富贵贫贱,自有一定命数,做君子不曾少了分内,做小人不曾多了分内。落得者,犹言拾得,言极其便宜也。枉费者,犹言折本,言极其吃亏也。
林退斋临终,子孙环跪请训,先生曰:“无他言,尔等只要学吃亏。自古英雄只为不肯吃亏,害了多少事!”
(19)律身惟廉为宜,处世以退为尚。
【评】二者乃崇德安身之道也。
(20)以仁义存心,以勤俭作家,以忍让接物。
【评】张梦复训子云:“古人有言:‘终身让路,不失尺寸。’老氏以让为贵。左氏曰:‘让,德之本也。’处里闾之间,信世俗之言,不过曰‘渐不可长’,不过曰‘后将更甚’,是大不然。人孰无天理良心、是非公道?揆①之天道,有满损虚益之义。揆之鬼神,有亏盈福谦之理。自古只闻忍与让足以消无穷之灾悔,未闻忍与让反以酿后来之祸患也。欲行忍让之道,先须从小事做起。余曾署刑部事五十日,见天下大讼大狱多从极小事起。君子谨小慎微,凡事只从小处了。余生平未尝多受小人之侮,只有一善策,能转弯早耳。每思天下事,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此生平得力之处。凡事最不可想占便宜。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争也。我一人据之,则怨萃②于我矣。我失便宜,则众怨消矣。故终身失便宜,乃终身得便宜也。此余数十年阅历有得失之言,其遵守之,毋忽!”
【注】①揆(kuí):测度,准则。
②萃(cuì):聚集。
(21)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
滋味浓处,减三分让人嗜。
(22)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
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
(23)穷寇不可追也,遁辞不可攻也,贫民不可威也。
(24)祸莫大于不仇人而有仇人之辞色。
耻莫大于不恩人而诈恩人之状态。
(25)恩怕先益后损。
【评】则恩反为仇,前功尽弃。
威怕先松后紧。
【评】则管束不下,反招怨怒。
(26)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评】陈榕门云:“恩、威乃治世大权。自上及下,离此二字不得。一不慎重,威不足惩,恩不足劝,悔之何及!”又云:“人知威胜之弊,而不知恩胜之害。威胜者,可救以恩。恩胜者,难制以威。用恩威者可以鉴矣!”
(27)宽厚者,毋使人有所恃。
精明者,不使人无所容。
【评】陈榕门云:“宽厚而权常在己,则人无所恃。精明而体贴人情,则人有所容。此中有大学问、大经济。使人敢怒而不敢言者,便是损阴骘处。”
(28)事有知其当变而不得不因者,善救之而已矣。
人有知其当退而不得不用者,善驭之而已矣。
【注】①因:承袭,随顺。
(29)轻信轻发,听言之大戒也。
愈激愈厉,责善之大戒也。
【评】吕新吾云:“水激横流,火激横发,人激乱作,君子慎其所以激者。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激之,则君子可使为小人。”
激之而不怒者,非有大量,必有深机。
(30)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
【评】曲木恶绳,顽石恶攻,责善之言不可不慎也。吕新吾云:“责善,要看其人何如。又当尽长善救失之道,无指摘其所忌,无尽数其所失,无怼人①,无峭直②,无长言,无累言。犯此六戒,虽忠告,非善道矣!”又云:“论人须带三分浑厚,非直远祸,亦以留人掩盖之路,触人悔悟之机,养人体面之余,犹天地含蓄之气也。”
【注】①怼(duì)人:怨恨人。
②峭直:刚直严厉。
(31)施在我有余之惠,则可以广德。
留在人不尽之情,则可以全交。
【评】陈榕门云:“至理名言,可为涉世龟鉴。”
(32)古人爱人之意多,故人易于改过,而视我也常亲,我之教益易行。
今人恶人之意多,故人甘于自弃,而视我也常仇,我之言必不入。
【评】陈榕门云:“虽烈日、严霜,其中原有一段煦①苏发育之意,故受者易入。人之为教,岂可异此?”
凡劝人,不可遽指其过,必须先美其长,盖人喜则言易入,怒则言难入也。善化人者,心诚、色温,气和、词婉,容其所不及,而谅其所不能,恕其所不知,而体其所不欲,随事讲说,随时开导。彼乐接引之诚而喜于所好,感督责之宽而愧其不材,人非木石,未有不长进者。我若嫉恶如仇,彼亦赴死如鹜,虽欲自新而不可得,哀哉!
【注】①煦(xù):温暖。
(33)喜闻人过,不若喜闻己过。
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评】陈榕门云:“同一闻过、道善之事,就人、己间易地出之,便是圣、狂之别。”
世之人喜闻人过而恶闻己过,乐称己善而恶称人善,试思这个念头,是君子乎?是小人乎?
(34)听其言必观其行,是取人之道。
师其言不问其行,是取善之方。
【评】师其言者,为其言之有益于我耳。苟益于我,人之贤否奚问焉。衣敝枲①者市②文绣,食糟糠者市粱肉,将以人弃之乎?
【注】①枲(xǐ):麻。
②市:卖。
(35)论人之非,当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迹。
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
【评】吕新吾云:“论人情,只向薄处求。说人心,只从恶边想。此是私而刻的念头,非长厚之道也。”
(36)小人亦有好处,不可恶其人并没其是。
君子亦有过差,不可好其人并饰其非。
(37)小人固当远,然断不可显为仇敌。
君子固当亲,然亦不可曲为附和。
【评】先哲云:“不得已而与小人居,须要外和吾色,内平吾心,决无苟且之理。”又云:“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限受用。”
(38)待小人宜宽,防小人宜严。
【评】待君子易,待小人难,待有才之小人则更难,待有功之小人则益难。
小人有功,可优之以赏,不可假之以权。
(39)闻恶不可遽怒,恐为谗人泄忿。
闻善不可就亲,恐引奸人进身。
【注】①谗人:以言语毁善害能的人。
(40)先去私心,而后可以治公事。
先平己见,而后可以听人言。
(41)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42)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
【评】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身。
【补评】适当饮食、财物等欲安身,君子也需,但有节制,即是“格物”。过分放纵物欲则多伤身损德,乃至杀人、偷盗等无恶不作,所以《礼记》说“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言人之非”,君子也有,但不滥作。如《论语》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
(43)人生惟酒色机关,须百炼此身成铁汉。
世上有是非门户,要三缄其口学金人。
(44)工于论人者,察己常阔疏。
狃于讦直者,发言多弊病。
【注】①狃(niǔ):习惯。
②讦(jié)直:直言揭批。
(45)人情每见一人,始以为可亲,久而厌生,又以为可恶,非明于理而复体之以情,未有不割席者。
人情每处一境,始以为甚乐,久而厌生,又以为甚苦,非平其心而复济之以养,未有不思迁者。
(46)观富贵人,当观其气概,如温厚和平者,则其荣必久,而其后必昌。
观贫贱人,当观其度量,如宽宏坦荡者,则其福必臻,而其家必裕。
【注】①臻(zhēn):来到,达到。
(47)宽厚之人,吾师以养量。
缜密之人,吾师以炼识。
慈惠之人,吾师以御下。
俭约之人,吾师以居家。
明通之人,吾师以生慧。
质朴之人,吾师以藏拙。
才智之人,吾师以应变。
缄默之人,吾师以存神。
谦恭善下之人,吾师以亲师友。
博学强识之人,吾师以广见闻。
(48)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
【评】推此言也,可以取友,可以延师,可以联姻,可以荐士,可以听言,并自己立心慎行之道均由此五者得之矣。
【注】①穷:不得志,处境困难。
(49)取人之直,恕其戆。
取人之朴,恕其愚。
取人之介,恕其隘。
取人之敬,恕其疏。
取人之辩,恕其肆。
取人之信,恕其拘。
【评】所谓人有所长,必有所短也。宜略短以取长,不可忌长以摘短。
【注】①戆(gàng):鲁莽、冒失。
②介:耿直、坚定。
③疏:疏远、不亲近,迂阔、不切实际。
(50)遇刚鲠人,须耐他戾气。
遇俊逸人,须耐他妄气。
遇朴厚人,须耐他滞气。
遇佻达人,须耐他浮气。
【评】刘直斋云:“凡与人交,不可求全责备,只该略短取长。譬如沙中拣金,所重在金,则一星之金亦在所取,而忘其沙之多寡。苟所恶在沙,虽有金亦不见矣。”
【注】①佻(tiāo)达:轻薄放荡。
(51)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宏。
人险仄,我待之以坦荡。
【评】此炎热中投清凉散也。
【注】①褊(biǎn)急:气度偏窄,脾气急躁。
②险仄(zè):阴险邪恶。
(52)奸人诈而好名,他行事有确似君子处。
迂人执而不化,其决裂有甚于小人时。
【评】我先别其为何如人,思所以处之之道,则得矣。
(53)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
处世不可太分明,一切贤愚好丑要包容得。
【评】精明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人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
吴遣二士至蜀,二士甚辩,武侯伟之。后二士皆被杀,武侯曰:“二人只是黑白太分明。”
(54)宇宙之大,何物不有?使择物而取之,安得别立宇宙置此所舍之物?
人心之广,何人不容?使择人而好之,安有别个人心复容所恶之人?
【评】剖去胸中荆棘,以便人我往来,是天下第一宽闲快活心怀。
处世不可太严拣择,麒麟、凤凰、虎豹、蛇蝎蕃然并生。只于一身清浊并蕴,若洗肠涤胃,尽去浊秽,只留清虚,反非生理。
【补评】宜有仁人之心、容人之度、择人之智、教人之行,容恶而不纵恶,治恶而不瞋恶,容人自新,扶人微善,但宜自护,免被恶害。
(55)德盛者其心和平,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
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
【评】圣人见人,皆圣人也。贤人见人,或贤或不肖。不肖人见人,则皆不肖矣。袁中郎言:“譬如人胃气强盛者,蔬粝亦皆甘美,否则美者甘,恶者苦。至如败坏之极,虽珍滑之物,亦不复能可口矣!”真善喻也!
吕新吾云:“世人喜言‘无好人’,此孟浪①语也。推原其病,皆从不忠不恕所致。自家便是个不好人,更何暇责备他人乎?泛爱、亲仁,圣人忠恕体用端的如此。”
【注】①孟浪:轻率、冒失。
(56)律己宜带秋气,处世须带春风。
【评】张梦复云:“待下我一等人,言语辞气愈要和婉。此事甚不费钱,然彼人受之同于实惠。只在精神照料得来,不可惮烦,《易》所谓‘劳谦’是也。”
【注】①劳谦:勤劳而谦虚。《易·谦》:“劳谦,君子有终,吉。”
(57)善处身者,必善处世;不善处世,贼身者也。
善处世者,必严修身;不严修身,媚世者也。
(58)爱人而人不爱,敬人而人不敬,君子必自反也。
爱人而人即爱,敬人而人即敬,君子益加谨焉。
(59)人若近贤良,譬如纸一张,以纸包兰麝,因香而得香。
人若近邪友,譬如一枝柳,以柳贯鱼鳖,因臭而得臭。
【评】陆清献公与蒿庵翁书云:“一身远出,幼子无知,所恃者师保①得人耳。舟中细思‘一齐众咻’②之义,觉得‘咻’字情状万千,愈思愈觉可畏,非必有意引诱然后为‘咻’。凡亲友来者,或言语粗鄙,或举止轻率,一入初学耳目,便是终身毒药。故有心之‘咻’犹有限,无心之‘咻’最无穷。此孟子所以必欲置之庄岳,然庄岳势不易得,唯恃一齐人之辞严义正,能使‘众咻’辟易③、望风而靡,则潇湘④、云梦⑤尽成庄岳矣。至于户外之事,唯有一静。幸太翁时提撕此意。”
【注】①师保:老师。
②一齐众咻(xiū):一人教导,众多人异样干扰。《孟子·滕文公下》:“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③辟易:退避。
④潇湘:潇水与湘江,借指湖南地区。
⑤云梦:云梦泽,借指楚国地区。
(60)人未己知,不可急求其知。
人未己合,不可急与之合。
【评】君子处世,宁风霜自挟,毋鱼鸟亲人。
刘直斋云:“好合不如好散,此言极有理。盖合者,始也,散者,终也,至于好散,则善其终矣。凡处一事、交一人,无不皆然,则得正而毙尤宜然也。”
士莫重于伦理,观其于家庭骨肉间有一番至性缠绵处,其人便可相与。古来未有家门凉德而外得厚交者,于此处取友最当。
或谓世有不爱其亲而待他人则亲厚,不敬其兄而遇他人则谦逊者,不知其亲厚也特世故中之周旋,其谦逊也乃势利中之卑谄耳。倘一旦机隙萌生,则握手者即变而攘臂②,拥彗③者即起而操戈矣!若孝悌人,纵有不平,必不横决如此。
【注】①人未己知:他人不了解我。
②攘(rǎng)臂:捋起袖子、伸出胳膊,形容激动打斗。
③拥彗(huì):拿着扫帚扫地恭迎贵客,表示敬意。
(61)落落者难合,一合便不可离。
欣欣者易亲,乍亲忽然成怨。
【评】王弇(yǎn)州云:“博奕之交不终日,饮食之交不终月,势利之交不终年,唯道义之交可以终身。”
子车氏之豭②,色粹而黑,一产三豚,其一驳而白,恶其弗类也,啮杀之。若敖氏之狗,群聚而戏,俯仰跳踯,甚相得也。有骨投地,其一得之,则群啮而争夺,口鼻流血矣。见别于爱憎,虽骨肉而戕③啮,意竞于势利,即胶漆而戈矛,何异乎子车氏之豭、若敖氏之狗哉!
【注】①落落:对人冷淡,与人合不来。
②豭(jiā):猪。
③戕(qiāng):杀害。
(62)能媚我者,必能害我,宜加意防之。
肯规予者,必肯助予,宜倾心听之。
【评】张梦复云:“此辈毒人,如鸠之入口、蛇之螫肤,断断不异,决无解救之说。芸圃诗有云:‘于今道上揶揄①鬼,原是樽②前妩媚人。’盖痛乎其言之矣!”
先哲云:“平时强项③好直言者,即患难时不肯负我之人。圆软一辈,掉臂去之,或且下石焉。”又云:“人有过失,非其知己,孰肯指陈?泛然相识,不过背后窃议之耳。乃不能见德,而反以之为仇,于彼何与?适所以自成其不可救药之病而已!”
【注】①揶(yé)揄(yú):戏弄、侮辱。
②樽:盛酒的器具。
③强项:直硬脖子,形容刚直强硬。
(63)出一个大伤元气进士,不如出一个能积阴德平民。
交一个读破万卷邪士,不如交一个不识一字端人。
(64)无事时埋藏着许多小人,多事时识破了许多君子。
(65)一种人难悦亦难事,只是度量褊狭,不失为君子。
一种人易事亦易悦,这是贪污、软弱,不免为小人。
【评】陈榕门云:“君子、小人中,确乎有此二种,可谓发圣言所未发①。”
【注】①发圣言所未发:不同于孔子所说君子易事而难悦、小人难事而易悦,如《论语·子路第十三》说:“子曰:‘君子易事而难悦也:悦之不以其道,不悦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悦也:悦之虽不以道,悦之;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66)大恶多从柔处伏,须防绵里之针。
深仇常自爱中来,宜防刀头之蜜。
(67)惠我者小恩,携我为善者大恩。
害我者小仇,引我为恶者大仇。
(68)毋受小人私恩,受则恩不可酬。
毋犯士夫公怒,犯则怒不可救。
(69)喜时说尽知心,到失欢须防发泄。
恼时说尽伤心,恐再好自觉羞惭。
【注】①发泄:揭发、泄漏。
(70)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
【评】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71)顽石之中,良玉隐焉。寒灰之中,星火寓焉。
【评】是以君子不轻弃人、不轻量人。
【补评】也不应自欺、自弃。
(72)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补评】正谈可论人非,避免落入“乡愿”,但应乐闻己过,不可粗率自是。
(73)对痴人莫说梦话,防所误也。
见短人莫说矮话,避所忌也。
【注】①梦话:虚实不明话。
(74)面谀之词,有识者未必悦心。
背后之议,受憾者常若刻骨。
(75)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
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76)互乡童子则进之,开其善也。
阙党童子则抑之,勉其学也。
【评】兼此二义,可以因人施教,可谓以德化民。
【注】①互乡童子:出自《论语·述而第七》:“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互乡,指某偏僻乡村。朱熹《论语集注》:“言人洁己而来,但许其能自洁耳,固不能保其前日所为之善恶也;但许其进而来见耳,非许其既退而为不善也。盖不追其既往,不逆其将来,以是心至,斯受之耳。‘唯’字上下疑又有阙文,大抵亦不为已甚之意。程子曰:‘圣人待物之洪如此!’”
②阙党童子:出自《论语·宪问第十四》:“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阙党,即阙里,孔子的家乡。
(77)不可无不可一世之识,不可有不可一人之心。
【补评】志不自轻,谦不傲人,如《礼记》说:“志不可短,傲不可长。”
(78)事有急之不白者,缓之或自明,毋急躁以速其戾。
人有操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毋苛刻以益其顽。
【注】①戾(lì):乖张,暴恶。
(79)遇矜才者,毋以才相矜,但以愚敌其才,便可压倒。
遇炫奇者,毋以奇相炫,但以常敌其奇,便可破除。
(80)直道事人,虚衷御物。
【评】周石藩云:“人有好歹,事有虚实,断不可据先入之言,遂挟成心以待之。盖胸中一有成见,则窒塞而不公,不公则不明,以致是非颠倒、皂白不分,其不屈人而偾①事者,鲜矣!或居家,或做官,就人论人,就事论事,心中不着些子尘垢,方能虚中悉理,不至误于人言。”
【注】①偾(fèn):败坏。
(81)岂能尽如人意,但求不愧我心。
【评】人情有公亦有私,必事事求如人意,是徇也。唯准之于理,乃至公而无私矣。
(82)不近人情,举足尽是危机。
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
(83)己性不可任,当用逆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
人性不可拂,当用顺法调之,其道在一“恕”字。
(84)仇莫深于不体人之私而又苦之,祸莫大于不讳人之短而又讦之。
(85)辱人以不堪,必反辱。
伤人以已甚,必反伤。
(86)处富贵之时,要知贫贱的痛痒。
值少壮之日,须念衰老的辛酸。
入安乐之场,当体患难人景况。
居旁观之地,要谅局内人苦心。
【评】一富人饮酒温室,语人曰:“今冬和暖如是,时令甚不正。”贫人门外闻之,顿足曰:“外边时令却甚正!”
范文正公《淮上遇风诗》曰:“一棹①危于叶,旁观欲损神②。他年在平地,毋忽险中人。”
【注】①棹(zhào):船。
②损神:担心。
(87)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88)欲胜人者先自胜,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
(89)待人三自反,处世两如何。
【注】①三自反:再三反省自己。出自《孟子·离娄下》:“孟子曰:‘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犹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犹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是故君于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②两如何:周到考虑,全面分析。出自《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90)待富贵人,不难有礼而难有体。
待贫贱人,不难有恩而难有礼。
(91)对愁人勿乐,对哭人勿笑,对失意人勿矜。
(92)见人背语,勿倾耳窃听。
入人之室,勿侧目旁观。
到人案头,勿信手乱翻。
(93)不蹈无人之室,不入有事之门,不处藏物之所。
【评】非但远嫌,亦以避祸。
(94)俗语近于市,纤语近于娼,诨语近于优。
【评】士君子一涉于此,不独损威,亦难迓福。
【注】①纤语:细语、巧语。
②诨(hùn)语:诙谐逗趣、戏谑嘲弄的玩笑话。
③优:演戏、杂耍人。
(95)闻君子议论,如啜苦茗,森严之后甘芳溢颊。
闻小人言语,如嚼糖霜,爽美之后寒冰凝胸。
(96)凡为外所胜者,皆内不足。凡为邪所夺者,皆正不足。
【评】今人见人敬、慢,辄生喜、愠心,皆外重者也。此迷不破,胸中冰炭一生。
二者如持衡然,这边低一分,那边即昂一分,未有毫发相下者也。
(97)存乎天者,于我无与也;穷通得丧,吾听之而已。
存乎我者,于人无与也;毁誉是非,吾置之而已。
【评】先哲云:“无恶而毁,于我何疚?无善而誉,于我何有?一庸人誉之则加喜,一庸人毁之则加怒,是亦庸人而已矣!真善、真恶在我,毁誉与我何干?”
又云:“处毁誉,要有识有量。识量大,则毁誉欣戚不足以动其中。”
又云:“余刻古书,校之又校,然鲁鱼帝虎①,百仍二三。夫亲眼相对尚然,况以耳传耳,其是非毁誉宁有真乎?”又云:“从来圣贤,未有不遭毁谤者,故曰:‘其不善者恶(wù)之。’不为小人所恶,安得成个君子?闻毁者,须察这毁言从何处来,更察这毁人者,是君子?是小人?既可以得毁人者,又可以得被毁者,此两得之道也。闻誉者,亦用此法最妙。大凡操进退之柄者,是非毁誉无日不至于前,置之则非公听并观之道,听之则开游扬排挤之端。惟先就毁誉者之人品以为权衡,则致毁致誉之由不辨自明,为所毁、为所誉者邪正立见。此为用众,而不为众用也。”
【注】①鲁鱼帝虎:“鲁”字错写成“鱼”字,“帝”字错写成“虎”字,借指书写错误或以讹传讹。
(98)小人乐闻君子之过,君子耻闻小人之恶。
【评】此存心厚薄之分,故人品因之而别。
(99)慕人善者,勿问其所以善,恐拟议之念生而效法之念微矣。
济人穷者,勿问其所以穷,恐憎恶之心生而恻隐之心泯矣。
(100)时穷势蹙之人,当原其初心。
功成名立之士,当观其末路。
【注】①蹙(cù):困难,局促。
(101)踪多历乱,定有必不得已之私。
言到支离,才是无可奈何之处。
【评】吾辈须于此放宽一步。
【注】①历乱:纷乱、杂乱,没有固定的秩序或方向。
②支离:含糊杂乱,没有条理。
(102)惠不在大,在乎当厄。
怨不在多,在乎伤心。
(103)毋以小嫌疏至戚,毋以新怨忘旧恩。
(104)两惠无不释之怨,两求无不合之交,两怒无不成之祸。
【评】吃紧全在“两”字。事之成败,人之祸福,莫不以两者共成之也。
(105)古之名望相近则相得,今之名望相近则相妒。
【评】陈榕门云:“无论古今,公则未有不相得,私则未有不相妒者。所谓私,非独势利得失,即如嫌疑未化、偶有偏主,皆私也。噫,难言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