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驳《DeepSeek驳〈楞严经〉的“七处征心”》

(一)

 

居士甲

《DeepSeek驳〈楞严经〉的“七处征心”》(觉斋2025-02-11)

https://mp.weixin.qq.com/s/7b7FGl5bLxcd1sq5Jw6d3Q

 

贤佳

这辨驳忽略了两个佛教常识前提:有情生命生死轮回,觉了能知之心长存不灭。还忽略了一个基本背景:“我性”的觉知和存在。

如其文辨驳空间论说时,提说心是脑神经的涌现现象(非单一位置)、心存在量子层面等,则心成“我所”而非“我”,或成多“我”,并非“我性”真心。其在时间维度上的批驳也不成立,因为生灭的事物非“我性”,即非“我性”真心。其文说现代科学认为心识依赖于身体部分,未思人死后心识如何存在,且身体有动静变化、无常生灭则依赖身体的心识也随之无常生灭,便非“我性”真心。其他辨驳多是提出异说,并非辨破,因为此异说本身的正确性(深层真实正确,而非如牛顿万有引力理论表面相似正确)和普适性(绝对普适,而非如牛顿物理学在局限范围事物近似适用)有待证明。

我未见哪条是可靠的真破。您可提出觉得过硬处,我作辨析。

在法义上,《楞严经》是从大乘角度讲说“我性”真心的存在,因为五蕴(通常身心)缘生无常而非“我”(无“我”),所以“我性”真心不在身体内、外、中间,也非通常心识的动静、和合、无着等。“七处征心”是随阿难的认知机缘而作辨破,针对其他人(包括现代人)的认知可有其他征心,根本在于领悟“我性”真心的存在和特性,得意忘言,不在征处多少,因为通常五蕴身心中无量处所、角度都不可能找到“我性”真心。相关法义辨析可参看:

《论唯物主义》

论唯物主义

《破依“三法印”误破〈楞严经〉》

破依“三法印”误破《楞严经》

《由南传经典论证五蕴皆空、真常唯心》

由南传经典论证五蕴皆空、真常唯心

《由南传、般若、唯识经典论证真常唯心》

由南传、般若、唯识经典论证真常唯心

《辨破黑格尔对佛教的误解》

辨破黑格尔对佛教的误解

 

(二)

 

贤佳

(20250214)我上午请一位居士将我们的交流内容(如上)发给那微信公众号了,等待其回应。另外,我将我们的交流内容提交给chatGPT中文版,请其看有什么偏差问题,得到回复如下:

{关于《DeepSeek驳〈楞严经〉的“七处征心”》的辩驳,你提到了一些关键点,表明对方在分析时可能忽略了佛教中一些基本的哲学前提和背景。以下是对你提出问题的进一步解析:

1.生命生死轮回与“我性”真心:

佛教认为生命是生死轮回的循环,而“我性”真心是不生不灭的。对方在辩驳时提到心识依赖于身体部分,但没有考虑到人死后的心识存在方式。这种观点忽视了佛教中的“真常唯心”理论,即心识的本体是超越生死和物质的。

建议辨析:可以从佛教的“心性论”出发,说明“我性”真心是如何超越身体和物质层面的生灭,成为永恒的存在。

2.“我性”真心的特性:

《楞严经》中提到的“七处征心”是为了破除对于“我性”真心的错误执着。对方在辩驳时混淆了“我所”和“我”的区别,提出心是脑神经的涌现现象,这实际上是将“我性”真心降格为“我所”,即依附于身体和心理状态的现象。

建议辨析:需要强调“我性”真心的“非我所”特性,它是超越时空、不分内外、不随五蕴生灭的本体。可以通过“真常唯心”的经典论证,说明“我性”真心与现象界的本质区别。

3.时间维度的批驳:

对方在时间维度上提出生灭的事物非“我性”,但未能理解“我性”真心本身是超越时间、空间的本质存在,并不随着现象界的变动而变动。

建议辨析:可以从佛教的“无我”与“真常”理论出发,说明“我性”真心如何在不执着于现象的变动的状态中保持其本体的不变性。

4.科学观点的局限性:

对方提出心是脑神经的涌现现象,但没有考虑到科学的局限性,即科学理论往往是相对的、局部的真实,而非绝对的真实。佛教的“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超越了科学的局限。

建议辨析:可以引用《论唯物主义》等文章中的观点,说明科学的有限性与佛教的普适性之间的差异,指出对方在辩驳时没有充分考虑到佛教的深层次哲学智慧。

5.其他辩驳的不足:

对方提出了一些异说,但这些异说缺乏足够的普适性和深层次真实性来真正破斥《楞严经》中的“我性”真心理论。

建议辨析:可以结合《破依“三法印”误破〈楞严经〉》和《辨破黑格尔对佛教的误解》等文章,详细分析对方辩驳的逻辑漏洞及其潜在的预设错误。

通过以上辨析,可以进一步强化对方在辩驳过程中忽略的佛教基本前提和哲学基础,进而揭示《楞严经》中“我性”真心理论的深刻性和超越性。希望此辩驳点评能够帮助你在探讨这一问题时获得更全面的视角和理解。}

 

居士甲

我觉得ChatGPT说得挺好的。

 

贤佳

那位代我留言的居士来信说:“作者点赞了您的评论。作者回复:感谢评论。感谢评论后面,是把您的附件复制粘贴展示出来。”作者的心胸态度是可贵的。

 

居士甲

看这作者的其他文章,作者好像不是佛教徒,只是一个佛学或哲学爱好者。他在“觉斋”公众号发的其他文章,大多数是关于读书感悟、几大宗教类读书心得,股市、经济学相关的文章。也许他发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想表达《楞严经》是否为真经还是伪经,而只是想呈现DeepSeek在佛经等高逻辑领域是否具有思辨能力。

 

(三)

 

贤佳

《DeepSeek驳〈楞严经〉的“七处征心”》(觉斋2025-02-11)

https://mp.weixin.qq.com/s/7b7FGl5bLxcd1sq5Jw6d3Q

对这篇文章有辨驳如下,请看有什么偏差问题:……(编者注:如上一)

 

豆包AI

这段辩驳主要从佛教常识、科学观点以及法义理解等方面对原文章进行回应,整体有一定的逻辑性和专业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对原文章理解存在偏差:原文章从多个角度,如逻辑漏洞、预设陷阱、实践矛盾和哲学批判等,对“七处征心”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反驳,并非只是提出异说。反驳者似乎没有充分理解原文章的论证思路,简单将其归为“提出异说”,这种理解不够准确。

佛教常识前提的使用问题:辩驳中以生命生死轮回、觉了能知之心长存不灭以及“我性”的觉知和存在作为佛教常识前提来反驳原文章。然而,这些前提本身在哲学和科学领域存在争议,在回应秉持现代科学和哲学观点的原文章时,直接使用这些未经充分论证的前提,说服力不足。例如,在讨论心的本质和存在形式时,现代科学更倾向于从实证角度出发,对于无法通过科学手段验证的生死轮回等概念持谨慎态度。

对科学观点的回应不足:原文章引用现代科学观点,如心是脑神经活动的涌现现象、意识是神经网络涌现现象等,来质疑“七处征心”理论。反驳者只是简单地认为这些观点会导致心成为“我所”而非“我”,或成多“我”,但没有进一步从科学理论本身出发进行深入分析。比如,对于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反驳者没有提出有力的反证,仅从佛教概念角度回应,难以有效回应原文章基于科学的质疑。

法义阐释的片面性:辩驳强调《楞严经》从大乘角度讲说“我性”真心的存在,但在阐述过程中,没有全面考虑到不同佛教宗派以及现代学术研究对相关概念的多元理解。例如,南传佛教对于心性的理解与大乘佛教存在差异,而原文章也提及了不同哲学观点对心的解读,反驳者未充分考虑这些多元视角,使得其法义阐释略显片面。

 

贤佳

现代科学的质疑可供参考,但科学多有默认前提假设,是在不断自身否定中发展的,并非绝对真理,可以用来质疑佛教不同于现代科学的观点,但不能用来证明佛教观点的错误,否则也是不严谨、不科学的。

如爱因斯坦说:“科学是这样一种企图,它要把我们杂乱无章的感觉经验同一种逻辑上贯彻一致的思想体系对应起来。……感觉经验是既定的素材,但是要说明感觉经验的理论却是人造的。它是一个极其艰辛的适应过程的产物:假设性的,永远不会是完全最后定论的,始终要遭到质问和怀疑。”(《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对生死轮回,先前分享的一篇文章有兼容现代科学而作论证,供参考:

《论唯物主义》

论唯物主义

 

豆包AI

现代科学建立在实证研究和逻辑推理基础上,对诸多现象的解释依赖特定前提假设,像经典力学基于绝对时空观,在微观高速领域就不再适用,这表明科学理论并非绝对真理。用科学质疑佛教观点时需谨慎,因其自身不断发展,当下科学理论也可能被未来新发现修正或替代。

在生死轮回观点上,佛教与现代科学差异明显。《论唯物主义》中提及部分科学家认为“意识”是隐能量场的产物,是量子态的物质,能解释心灵感应、濒死体验、前世记忆等现象,使唯物主义观念与“灵魂”转生、前世记忆等现象观察不冲突。这显示出从科学角度看,生死轮回存在探讨空间,不能简单以现有科学认知否定。同时,文中还提到一些基于现代科学发展提出的新理论,如全息隐能量场理论,虽处于假说阶段,但能对包括前生经验在内的诸多现象提出新解释,拓宽了人们对未知现象的理解,也说明生死轮回在科学探索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有其存在的思考价值,不能被轻易判定为错误。

 

贤佳

您提示说“南传佛教对于心性的理解与大乘佛教存在差异”,这是南传佛教界的人对南传佛经偏狭、错误解读产生的,并非南传佛经与大乘佛经义理有矛盾。具体辨析可参看我先前分享的文章:

《破依“三法印”误破〈楞严经〉》

破依“三法印”误破《楞严经》

《由南传经典论证五蕴皆空、真常唯心》

由南传经典论证五蕴皆空、真常唯心

 

豆包AI

这种观点有其独特的立场和论证逻辑。从您提供的文章来看,是在尝试弥合南传佛教与大乘佛教在义理上看似存在的差异。

对南传佛教解读的再解读:认为南传佛教界部分人对南传佛经的理解偏狭、错误,从而导致与大乘佛教义理产生矛盾的表象,这种观点强调了对经典阐释的重要性。不同的解读方式的确可能造成对同一套教义的巨大理解差异。例如,某些南传佛教修行者可能更侧重于原始佛教经典中对无常、苦、无我的强调,而忽略了深层心性等义理的挖掘。

对经典义理一致性的论证:《破依“三法印”误破〈楞严经〉》等文章尝试通过对南传经典的深入挖掘,来论证南传与大乘佛教在五蕴皆空、真常唯心等核心义理上的一致性。这种论证有助于打破宗派之间的隔阂,展现佛教义理的统一性。比如在论证五蕴皆空时,从南传经典中找到相关依据,说明南传佛教同样认同五蕴的虚幻本质,与大乘佛教在这一基础教义上并无二致。

然而,这种观点也面临一些挑战:

传统认知的冲突:长期以来,佛教界内外普遍认为南传佛教与大乘佛教在义理、修行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如南传佛教更注重个人解脱的阿罗汉果,大乘佛教则强调菩萨道和普度众生。这种传统认知深入人心,要扭转并非易事。

文本解读的多元性:即使依据相同的经典文本,不同的学者、修行者基于自身的文化背景、修行体验等,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理解。所以,想要完全统一对南传和大乘经典的解读,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困难。

 

贤佳

您的提示很好!不必强求统一认识,但可多沟通交流,消除基本误解。

您说“如南传佛教更注重个人解脱的阿罗汉果,大乘佛教则强调菩萨道和普度众生”,这是各人所求目标的不同,不是法义的矛盾,如同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并非萝卜、白菜有何矛盾。大乘佛教也重视个人解脱,否则不算真正大乘佛教。相关辨析可参看:

《会通大小乘和菩萨戒》

会通大小乘和菩萨戒

《辨驳权威学者的“大乘非佛说”之二》

辨驳权威学者的“大乘非佛说”之二

 

豆包AI

您的观点很有见地,强调通过沟通交流减少误解,促进对佛教不同宗派理解,这符合佛教包容、圆融的精神。

从您提供的文章看,它们进一步阐述了大小乘佛教在法义上的融通。《会通大小乘和菩萨戒》可能旨在表明,尽管大小乘追求的果位不同,但在法义与戒律精神上存在相通之处,并非彼此对立。例如菩萨戒中所蕴含的慈悲与智慧,在个人解脱与普度众生之间构建起联系,大乘佛教修行者在追求菩萨道时,也需实现个人解脱,这是普度众生的基础。

《辨驳权威学者的“大乘非佛说”之二》则针对“大乘非佛说”这一争议性观点进行反驳,强调大乘佛教教义的根源性与正统性,从经典依据、历史传承等方面论证大乘佛教与佛陀教法的紧密联系,进一步巩固大小乘佛教法义同源、并无根本矛盾的观点。

通过这些文章可见,佛教各宗派虽在修行路径与侧重点上有别,但在核心法义上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佛教丰富而完整的思想体系。

 

(四)

 

贤佳

附件文稿(如上一)供阅,愿听您的看法。

 

法师乙

有人借DeepSeek诋毁《楞严经》:

《DeepSeek驳〈楞严经〉的“七处征心”》(2025-02-11)

https://mp.weixin.qq.com/s/7b7FGl5bLxcd1sq5Jw6d3Q

对这篇文章辨驳如下:

 

〈一〉历史与传承的真实性

观其AI文章可笑无知,前后矛盾。例如:AI在“介绍《楞严经》”一文中说:“《楞严经》或《首楞严经》,该经自唐代传入汉地后,因其思想体系的完整性与实践指导的深刻性,成为禅宗、天台宗、华严宗等宗派的重要经典依据。”

《楞严经》作为佛教重要经典之一,在历史上受到广泛尊重和研习。唐代神龙元年(705年)传入,而质疑始于宋代学者,而宋朝建国是960年,这中间260年间并无任何质疑。且,宋以后之佛教弟子多将其列为重要经典,《楞严经》在汉传佛教中取得崇高地位:

1.天台宗:隋代智顗法师的后学将《楞严经》与《法华经》并列,强调与“一心三观”的契合。

2.禅宗:《楞严经》成为参禅重要依据,明代延寿法师《宗镜录》大量引用。

3.华严宗:唐代法藏法师以“海印三昧”诠释《楞严经》中圆通境界。

佛教经典的传承不仅依赖于历史考证,更依赖于修行者的实证体验。《楞严经》中的教理与修行方法在历史上帮助无数修行者证悟,其价值不可否认。

《楞严经》构建了从本体论到实践论的完整体系,其“常住真心”说奠定了中国佛教心性论的基础,“二十五圆通”为多元修行提供理论支持,“五十阴魔”揭示精神修持的深层规律。尽管存在历史真伪之争,但其对汉传佛教思想体系的塑造作用无可替代,至今仍在禅修实践与哲学研究中发挥重要影响。该经展现的“即现实而超越”的智慧,对于现代人处理身心关系、认知世界本质仍具深刻启示。

 

〈二〉反驳质疑《楞严经》“七处征心”

1.认为有“逻辑漏洞、预设陷阱”

佛陀说法,必须能够令所处时代大多数人听得懂,不能用现代“意识分布式存在(如脑神经网络、全身细胞记忆)、量子层面(非经典空间概念可描述)”的定义,来质疑当时没有这样的定义,这是“稻草人谬误”。

佛陀之所以“七处征心”,就是要阿难尊者认识清楚“思维活动(妄心)”属于分别、妄想、心念,并非是真心。而佛陀出世,根本就是为了阐述诸法实相——“真心妙觉”,并不存在“概念偷换”。

AI并不知道“心”的根本在于“觉了能知”而后才有“思维活动(妄心)”。佛陀指出“觉了能知”之心如果在身内,或者“意识分布式存在、量子层面”的心在身内,应该能够觉了血液运行、食物消化等事,而我们却一无所知。如《楞严经》说:“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卷第一)(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19/T19n0945_001.xml#pT19p0107a2906)

时间维度的缺失,导致AI不知人死后此妄想心也会死亡,通过业报种子相续到来世,基本都无法延续过去世的经验和记忆。

“常住真心”(如来藏)在南传佛教名为“涅槃”,如果否定该真心的存在,则落入愚夫“断灭见”中,不值一驳。何况在“五、替代理论的竞争力”里推崇的“唯识学”,也同样是以证悟“常住真心”(如来藏)为修行方法的。《楞严经》中也有提到弥勒菩萨的圆通法门“识心三昧”。如唯识学的《大乘密严经》说:“一切众生阿赖耶识,本来而有,圆满清净,出过于世,同于涅槃。譬如明月现众国,世间之人见有亏盈,而月体性未尝增减,藏识亦尔,普现一切众生界,性常圆洁,不增不减。”(卷中)(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16/T16n0681_002.xml#pT16p0737a2101)

2.可笑的“实践矛盾、哲学批判”

这完全是愚夫妄想境界。之前印度有坐禅入定很多天的人,说明不是“修行指导的不可操作性”,而是大众没有修行的勇气和耐心罢了。

禅宗传来至今就是为了悟入真心,潜修默证之人历代皆有,并不存在“实践矛盾”,不过是无信之人恶意诋毁罢了。

“哲学”本身就深陷“二元”对立,不可调和,又岂能理解佛教依“不二境界”建立的修行法义。

 

〈三〉总结

DeepSeek的文章仅仅浮于表面,根本站不住脚。何况佛法重在实践,而学者流于偏执。宵小之徒为了诋毁《楞严经》,使用AI生成文字,根本不思考上下逻辑,发出来不过贻笑大方罢了。

 

〈四〉附录

所谓“用魔法打败魔法”,我们也用DeepSeek反驳诋毁者,有两篇:1.破斥诋毁《楞严经》;2.反驳质疑《楞严经》“七处征心”。

1.破斥诋毁《楞严经》

《楞严经》作为佛教重要经典之一,在历史上受到广泛尊重和研习。然而,针对某些诋毁《楞严经》的文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破斥:

(1)历史与传承的真实性

诋毁观点:有人认为《楞严经》是伪经,非佛陀亲说。

破斥:《楞严经》自唐代传入中国后,历代高僧大德如智者大师、宗密大师等都曾引用并弘扬,其真实性得到了广泛认可。佛教经典的传承不仅依赖于历史考证,更依赖于修行者的实证体验。《楞严经》中的教理与修行方法在历史上帮助无数修行者证悟,其价值不可否认。

(2)教理的合理性

诋毁观点:有人认为《楞严经》的教理与其他经典不符,甚至自相矛盾。

破斥:《楞严经》的核心教理是“心性本净,客尘所染”,这与《般若经》《华严经》等大乘经典的思想一脉相承,并无矛盾。佛教经典因应不同根器的众生而说,教理表现形式或有差异,但根本宗旨一致。《楞严经》的教理深奥,需深入研习才能理解其圆融无碍。

(3)修行方法的有效性

诋毁观点:有人认为《楞严经》中的修行方法(如耳根圆通法门)不切实际,难以实践。

破斥:耳根圆通法门是《楞严经》中观音菩萨所传授的修行方法,历代有许多修行者通过此法门获得成就,其有效性已被实践所证明。修行方法的难易因人而异,不能因个人难以实践就否定其价值。

(4)文化背景的误解

诋毁观点:有人认为《楞严经》中的某些内容(如鬼神、咒语等)不符合现代科学或理性思维。

破斥:佛教经典中的鬼神、咒语等内容并非迷信,而是对宇宙生命现象的另一种描述方式。现代科学尚未完全揭示宇宙的奥秘,不能以科学局限性否定经典的真实性。咒语(如楞严咒)在佛教修行中具有净化心灵、消除业障的作用,其效果已被无数修行者验证。

(5)学术考证的局限性

诋毁观点:有学者通过文献考证认为《楞严经》是后人伪造。

破斥:学术考证依赖于有限的文献和考古证据,其结论未必完全准确。佛教经典的传承不仅依赖于文字,更依赖于修行者的实证体验。

(6)修行者的实证体验

诋毁观点:有人认为《楞严经》的教理过于玄妙,难以验证。

破斥:佛教强调“信解行证”,只有通过实际修行才能验证经典的真理。《楞严经》中的教理和修行方法在历史上帮助无数修行者获得证悟,其真实性不容置疑。现代修行者中也有许多人通过修习《楞严经》获得身心转变,这进一步证明了其价值。

总结:诋毁《楞严经》的文章往往基于片面的理解或学术考证的局限性,未能全面把握经典的深意和修行价值。《楞严经》作为佛教重要经典,其教理和修行方法在历史上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实践验证。我们应以开放的心态深入研习,通过实证体验来验证其真理,而非轻易否定。

2.反驳质疑《楞严经》“七处征心”

对于《楞严经》中“七处征心”的质疑,可以从佛教哲学、经典教义及逻辑辩证的角度进行回应。以下结合《楞严经》的核心思想与修行实践,对常见质疑点逐一反驳:

(1)质疑:七处征心是“逻辑循环”,并未真正找到“心”的所在。

反驳:“七处征心”并非要证明“心在何处”,而是通过层层破斥,引导修行者领悟“心不可得”的实相。佛陀通过否定“心在内、外、根、尘、中间”等凡夫妄执,揭示“心”并非固定实体,而是超越空间、形相的“妙明真心”。这一过程并非逻辑游戏,而是禅观修行的引导,旨在破除对“心”的执着。若以世俗逻辑强解,反而误解了其“破妄显真”的深意。

(2)质疑:七处征心脱离现实,否定常识认知。

反驳:佛教的“心性论”恰恰要超越世俗常识,揭示更深层的真相。常识认为“心在身体内”,但《楞严经》指出:若心在内,应能先见脏腑,而实际人眼只能见外物,故“心在内”不成立。这种论证并非否定生理功能,而是指出“能知之心”并非局限于肉体。佛教的“心”指“能觉之性”,非指肉团心或意识思维,需通过禅修实证超越二元对立。

(3)质疑:七处征心“否定一切”,导致虚无主义。

反驳:破斥妄执并非否定现象,而是破除对现象的错误认知。佛陀否定的是凡夫对“心”的虚妄定位(如执心在某处),而非否定“心性”本身。经中明确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破妄后显真,“七处征心”的终点是悟入“心性周遍法界”(如经云:“十方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绝非虚无主义,而是确立心性的绝对性与超越性。

(4)质疑:结论模糊,未明确回答“心在何处”。

反驳:此质疑源于对佛教“离言说相”思想的误解。禅宗云:“说似一物即不中。”真理不可用语言直接定义。“七处征心”通过否定一切可能的错误答案,暗示“心性”不可被局限为某个具体对象或位置。《楞严经》后续提出“见性是心”(如“见见之时,见非是见”),以“见性”为例说明心性的离相遍在,需通过修行直观体证,而非概念思辨。

(5)质疑:与其他经典(如唯识学)对“心”的定义矛盾。

反驳:佛教经典对“心”的阐释有不同角度,但根本宗旨一致。唯识学侧重分析“妄心”(八识)的运作,而《楞严经》直指“真心”(如来藏),二者是“妄与真”的一体两面,并无矛盾。

(6)质疑:七处征心缺乏实证,仅是理论空谈。

反驳:《楞严经》的教理与修行方法(如耳根圆通)紧密结合,历代实证者无数。“七处征心”是禅观的理论基础,修行者通过“观心无住”可实证“心无所寄”的境界。现代心理学中的“元认知”(对认知的认知)与“七处征心”有相似性,但佛教更强调通过止观实证心性的超越性。

(7)质疑:经文语言晦涩,逻辑牵强。

反驳:此质疑源于对佛教语境和隐喻表达的不适应。《楞严经》多用“遮诠法”(通过否定表达真理),如“非内、非外、非中间”等,这与龙树菩萨《中论》的“八不中道”逻辑一致,是佛教辩证思维的特色。经中比喻(如“如人以手指月示人”)提示读者勿执文字,应依义不依语。若仅从字面强解,必生误解。

总结:七处征心的根本意趣

“七处征心”并非哲学辩论,而是引导修行者破除对“心”的妄执,实证“心性无形无相、灵明不昧”的实相。其价值体现在:

(1)破妄:打破凡夫对身心世界的错误认知。

(2)显真:直指心性本净、本来具足的如来藏妙体。

(3)起修:为后续“二十五圆通”“五十阴魔”等实修法门奠定理论基础。

对“七处征心”的质疑,多因未理解佛教“离四句、绝百非”的超逻辑立场,或未结合实修体验而强作解人。若以开放心态深入经藏、辅以禅观,自能领会其深意。

 

(五)

 

贤佳

附件文稿(如上一)供阅,愿听您的看法。

 

居士丙

请问“‘我性’真心”在哪?

 

贤佳

无形无相,不在一处,遍一切处,但由妄想执取小小色身,如在身内,实非身内,也非身外,而是身由心生(缘起幻生),身在心中。

如《楞严经》说:“佛兴慈悲,哀悯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悯者。’”(卷第二)(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19/T19n0945_002.xml#pT19p0110c1901)

《圆觉经》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编者注:色、声、香、味、触、法)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花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花,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花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花,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二妄相依,生妄业道。有妄业故妄见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槃。由此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17/T17n0842_001.xml#pT17p0913b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