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AI祸福

(一)

 

居士甲

《AI生成的“垃圾科学”正侵蚀谷歌学术平台(科技日报)》(薄荷茶社2025-01-21)

http://bohechashe.org.cn/article/content/202501/2438/2e8edc531af34bfcb1f477999812a9a4.html

 

贤佳

了解了。

 

居士甲

您关注经济么?您觉得未来几年的经济会如何?我的看法比较悲观,“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日子感觉会离我们远去。上个月我家小区附近一个公益活动厅的大厅玻璃被砸碎了,里面的捐款箱里的现金被盗了。那个公益活动厅还有个好大的雷锋塑像呢,感觉雷锋精神离我们已经遥远了。我的一个朋友,是一所大学的老师,放假回老家,说楼下的螺蛳粉店被盗,也是砸碎了玻璃,盗取了店里收银机里的现金。可能经济不好的时候,这种事就会频发。

 

贤佳

我对经济关注不多,共业因缘看不清楚。社会经济状况,总体是由共业决定,但共业的实际呈现错综复杂,善业的倡导和推行一般需要较长时间才呈现结果,一般人没耐心、信心。目前国家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善业的希望所在,但落实程度如何不清楚、不好说。

 

居士甲

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常好的,但是一般人恐怕理解不了那么深,即便理解了可能也很难做到。就像您说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极其漫长的过程,可能需要几代人的推动,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才能持久推动下去,才能见效。

看到两个视频,分享给您:

《AI取代人类,未来95%的人将无法生存》(郎咸平讲实话2025-02-25)

https://www.iesdouyin.com/share/video/7475329984756796706

《刘慈欣:人工智能可能是“陷阱”!未来大部分人都不需要工作,可是人们忽略了一件事》(第一财经2025-02-26)

https://www.iesdouyin.com/share/video/7475655053026577699

 

贤佳

人的苦乐大体应还是由业决定,整体由共业决定,各人由别业决定。不从根本的德业加强,外在的强力工具多可能引生强力祸害。所以开发、运用AI的同时,还应加强个人、社会的道德教育和实践。古人讲立德、立功、立言,AI的开发、经济的发展等可归于立功,应以立德为首为本,个人、社会都应如此,才有真正幸福、长远安乐。

 

居士甲

《一觉醒来天塌了,要从无产阶级变成无用阶级》

http://51.wxapp.tc.qq.com/251/20302/stodownload?bizid=1023&dotrans=0&hy=SH&m=&pcdnfilekey=Cvvj5Ix3eewK0tHtibORqcsqchXNh0Gf3sJcaYqC2rQDTA3jHqw12h8TfdJqIlDKGjmIwk0VOckbxrgXQFZZXEdp9ckaMjpzOotIwAanbcfgOVgCQc8qR2lbFBvvCAZ25&pcdntoken=749LOwRsVf9wc2XWDPsWV8f5SBfNZbQ7fF8Dgd2VCnp0mATxwfhT88HUm6icRkeOl&taskid=398c4490c4c33f79&tokenidx=1&uzid=1

一位师兄说:“人工智能是魔的工具,这个行业的兴起根本不值得大家兴奋。”

当AI遍布各行各业,人类又该何去何从呢?那时,一些行业淘汰下来的人,会被认定为是无用的人,因为这个社会用不到他们,那谁能养他们?又凭什么养他们?那他们该如何生存?也许这样的日子不会太远,5~10年也许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乃至变革。

 

贤佳

AI势不可挡,我们只能适应。人可少欲知足,加强道德,不拒低等工作,自能生存,自能安乐。如《论语》说:“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居士甲

到时候有低等工作做就好。不过也没什么假设的必要性,共业中有别业,每个人过好自己的生活,管好自己就好。

 

贤佳

如果众多人低等工作都没有,那么大概会“揭竿而起”,发生革命。那些掌握AI而得利的精英们大概不会这么蠢笨,他们也需要适当的道德行为来获得真正幸福、长远安乐。AI的发展给社会带来祸乱还是福祉,关键在道德,需要道德来驾驭、调济。

 

(二)

 

贤佳

以下文章(如上)的主要观点是否合理?

 

腾讯元宝DeepSeek

文章中讨论的主要观点围绕AI技术对社会、经济和道德的影响展开,核心论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主要观点梳理

1.AI的潜在风险

学术诚信受损(AI生成“垃圾科学”污染学术平台)。

失业危机与社会分化(AI取代人类工作,导致“无用阶级”出现)。

社会动荡风险(经济下行可能引发犯罪增加,AI加剧贫富差距)。

2.道德与共业的决定性作用

社会经济的兴衰由“共业”(集体行为的因果)决定,需以道德(立德)为本驾驭技术发展。

倡导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是应对AI挑战的关键,但落实难度大、见效缓慢。

3.个体的应对策略

个人应“少欲知足”,接受低端工作以维持生存(如颜回安贫乐道的例子)。

精英阶层需兼顾道德责任,避免因技术垄断引发社会革命。

▲观点合理性分析

1.对AI风险的警示具有现实意义

合理性:AI对学术、就业、社会结构的冲击已有现实案例(如低质量AI论文泛滥、自动化取代基础岗位),技术失控可能加剧不平等。

局限性:未提及AI可能创造的就业机会(如新职业、人机协作模式),对技术中性属性的讨论不足。

2.道德作为解决方案的合理性

合理性:技术发展需伦理约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思想对缓解工具理性膨胀有启发。

局限性:道德教育见效缓慢,难以匹配技术迭代速度。未探讨制度性保障(如全民基本收入、再就业培训)的必要性。将社会问题归因于“共业”可能弱化对结构性矛盾的批判。

3.个体应对策略的争议性

合理性:在技术变革中保持心理韧性(如安贫乐道)可缓解焦虑。

局限性:强调个人道德自律可能忽视系统性失业问题的解决方案。“低端工作”的存在依赖社会需求,若AI全面替代底层劳动,此路径不可行。

4.精英责任的逻辑矛盾

假设精英阶层会因“追求真正幸福”而主动约束技术垄断,缺乏现实依据(资本逐利性可能压倒道德考量)。

▲结论:观点是否合适?

1.合适的方面

敏锐捕捉到AI可能引发的深层社会危机,尤其是技术加速与道德滞后的矛盾。

强调道德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符合中国语境下的治理逻辑。

2.需要补充的视角

技术治理:需讨论政策监管(如AI伦理审查、学术平台算法优化)与技术向善的可能性。

经济模型转型:如全民基本收入、人机协作分工等替代方案。

结构性批判:避免将问题过度归因于“共业”,需分析资本、权力与技术的互动关系。

3.总体评价

文章观点在警示风险、呼吁道德建设层面具有合理性,但缺乏对制度性解决方案的探讨,对技术中性潜力的认知稍显片面。若能平衡技术批判与创新包容性,将更具建设性。

▲建议延伸思考

若将“道德驾驭AI”扩展为“以制度保障技术向善”(如AI伦理立法、数据权利分配),可增强观点的可行性。

可参考儒家“义利之辨”与当代社会正义理论的结合,构建更具操作性的技术伦理框架。(https://yuanbao.tencent.com/bot/app/share/chat/0ebd3271dcaea24d0f7068a1f5d59372

 

(三)

 

贤佳

以下文章(如上一)的主要观点是否合理?

 

豆包”AI

文章中的主要观点有一定合理性,但也存在可探讨之处:

1.合理性方面

AI与道德的关系:文中指出AI发展同时应加强个人和社会道德教育实践,以道德驾驭AI。从现实看,AI若被不当使用,如用于恶意攻击、虚假信息传播等会带来危害,强调道德对AI的引导是合理的。

经济与社会现象关联:提到经济不好时一些不良社会现象可能频发,如盗窃等,有一定逻辑性。经济困境可能导致部分人因生活压力产生不良行为,影响社会秩序。

传统文化的作用:认为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善业希望所在,虽其落实见效需长时间,但传统文化对社会道德建设和价值观塑造有积极意义,这一观点正确。

AI对就业的影响:担忧AI发展会使一些人成为“无用阶级”,有一定前瞻性。随着AI技术进步,部分重复性、规律性工作确实可能被替代,带来就业结构变化和社会问题。

2.可探讨之处

AI危害的绝对性:将AI完全视为“魔的工具”过于绝对。AI在很多领域如医疗、教育、科研等能带来巨大福祉,不能只看到其潜在危害而忽视积极作用。

对“无用阶级”的判定:认为被AI淘汰的人就是“无用的人”,这种观点片面。即使某些工作被AI取代,人在创造力、情感交流、人际交往等方面仍有不可替代价值,可通过学习新技能适应新工作。

对道德作用的依赖:强调道德对AI的关键作用是对的,但仅靠道德不够,还需完善的法律法规、监管机制等约束AI发展和应用,确保其在合理规范轨道运行。

文章观点有一定合理性和深刻性,但对AI的看法和应对措施探讨上存在局限性,需更全面客观分析。(https://www.doubao.com/thread/a6650aad2c322

 

(四)

 

贤佳

以下文章(如上一)的主要观点是否合理?

 

通义”AI

文章《论AI祸福》中的讨论围绕人工智能(AI)对社会的影响,特别是其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以下是主要观点及其合理性分析:

1.AI生成的“垃圾科学”侵蚀学术平台:研究指出谷歌学术平台上存在由AI生成的虚假科学研究,这不仅破坏了学术诚信,还可能导致公众对科学研究的信任度下降。这一观点是合理的,因为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和识别这些虚假信息,确实会对科研界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2.经济状况与道德水平的关系:居士甲提到的关于经济状况恶化导致犯罪率上升的观点,反映了个人对于当前社会道德状态的担忧。虽然经济状况可以影响犯罪率,但这种关系并非单向,也受到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法律制度、社区警力配置等。因此,这个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但也需要考虑更多维度。

3.AI对就业市场的影响及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讨论中提到了随着AI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导致大量人员失业,并强调了加强道德教育以应对这一变化的重要性。这是个合理且重要的视角,因为技术进步虽能带来效率提升,但也伴随着结构性失业的风险。强化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4.面对AI时代的生存策略:贤佳提出的减少欲望、满足于低等工作、重视个人道德修养作为应对AI时代挑战的方法,提供了一种哲学层面的思考方式。这种方法能够帮助个体找到内心的平静和生活的意义,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面临挑战,特别是在高度竞争的社会环境中。

综上所述,该文章的主要观点从不同角度探讨了AI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复杂影响,既有对潜在风险的警示,也有提出解决方案的尝试,总体来说是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讨论。不过,针对具体问题还需要更细致的研究和实践来验证相关观点的有效性。(https://lxblog.com/app/tongyi/tongyi-hybrid/share-result?shareId=06ada25b-0823-4fe6-a7ad-a7883456f43e

 

(五)

 

贤佳

以下文章(如上一)的主要观点是否合理?

 

文小言”AI

上述文章的主要观点是关于AI的发展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与道德、个人行为和社会共业之间的关系。文章通过对话形式,探讨了AI可能带来的祸福,以及人们应如何面对这种技术变革。

从文章内容来看,主要观点包括:

1.AI的发展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垃圾科学”侵蚀学术平台、经济不景气时犯罪率上升等。

2.有人担忧AI会取代人类工作,导致大部分人失业,进而引发社会问题。

3.文章中的“贤佳”认为,人的苦乐主要由业(道德行为)决定,AI等外在工具的发展应加强道德教育和实践,以避免强力祸害。

4.文章还讨论了AI发展下,人们应如何适应,包括减少欲望、知足常乐、接受低等工作等。

因此,文章的主要观点是合适的,它涵盖了AI发展可能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以及人们应如何从道德和个人行为层面进行应对和适应。这些观点在文章中得到了充分的讨论和阐述。

 

贤佳

能否进一步优化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

 

文小言”AI

当然可以,以下是对这篇文章主要观点的优化阐述:

文章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AI)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及个体生活的潜在影响,以及这些影响与道德观念、个人行为和社会共业之间的复杂关联。通过两位对话者的交流,文章揭示了以下几个核心观点:

1.AI技术的双刃剑效应:一方面,AI为科学研究、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另一方面,其也可能导致学术平台的污染、经济不稳定性的加剧,以及失业率的上升,尤其是在经济不景气时期,社会问题可能会进一步凸显。

2.就业结构的深刻变革:随着AI技术的广泛应用,许多传统职业面临被自动化取代的风险,这可能引发大规模失业,使得大量人群成为“无用阶级”。这一转变不仅挑战了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引发了关于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深刻讨论。

3.道德教育的紧迫性:面对AI带来的挑战,文章强调了个体与社会层面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加强道德教育,培养人们的自律、责任感以及对工作的尊重,是缓解AI技术负面影响的关键。同时,倡导简约生活、知足常乐的价值观念,有助于个体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4.共业与别业的平衡:文章引入了佛教中的“共业”与“别业”概念,指出社会整体的发展趋势(共业)与个体行为(别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在AI时代,每个人都需要在适应社会变革的同时,保持个人的道德坚守,通过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行为选择,共同塑造一个更加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

5.AI发展的道德驾驭:最终,文章提出,AI的发展是否能为社会带来福祉,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以道德为指引,驾驭这一强大工具。这要求政策制定者、科技从业者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确保AI技术的健康发展,同时关注其对社会伦理、就业结构以及个体福祉的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文章通过深入剖析AI技术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强调了道德教育、个人行为选择以及社会共业与别业平衡的重要性,为理解并应对AI时代的复杂变化提供了有益的思考框架。(https://mr.baidu.com/r/1yJ5atxz56w

 

(六)

 

贤佳

以下文章(如上一)的主要观点是否合理?

 

智谱清言”AI

关于AI对未来的影响,尤其是对就业和社会结构的冲击,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以下是根据多方观点整理的详细分析:

1.AI的发展趋势与技术变革

人工智能(AI)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从早期的自动化工厂,到如今的智能机器人、大模型、自动驾驶、AI制药等,AI的应用领域正不断拓宽。尤其是大语言模型(LLM)如ChatGPT、文心一言等的崛起,使得许多原本需要人力完成的工作可以由AI替代,甚至在一些领域超越人类能力。

2.AI对就业市场的冲击

AI的普及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某些职业被取代,尤其是一些重复性强、流程化的工作。例如:

低端服务业:自动收银、智能客服、送餐机器人等正在减少对人力的需求。

传统制造业:智能工厂逐渐普及,流水线工人岗位大幅减少。

基础白领岗位:如数据录入、简单文案撰写、财务对账等,这些岗位的需求会降低。

3.职业结构的重塑

尽管AI会取代一些职业,但它也创造了大量新职业,比如AI训练师、数据分析师、机器人工程师、AI安全专家等。社会的职业结构会向高技能和创造力方向倾斜,未来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掌握新技术和复合型能力。

4.未来的生存压力

随着制造业智能化的推进,如果完全不学习AI或相关技能,未来的生存压力会越来越大,甚至连简单的工作机会都会减少。例如,制造业越来越多地引入机器人,减少对人工的依赖。

5.刘慈欣与郎咸平的观点

刘慈欣警示称,人工智能可能是“陷阱”,未来大部分人都不需要工作,但人们忽略了一件事,即AI发展可能导致人类失去创造活力与思考能力,从而陷入巨大的陷阱。

郎咸平则指出,AI取代人类,未来95%的人将无法生存,这一观点强调了AI对就业市场的极端冲击,并呼吁普通人适应变化,学习新技能。

6.道德与适应

贤佳提到,人的苦乐大体由业决定,整体由共业决定,各人由别业决定。面对AI的冲击,应加强道德教育和实践,少欲知足,适应变化。如《论语》所言:“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7.社会应对策略

加强道德教育:道德是驾驭和调济AI发展的关键,需要通过道德教育来获得真正幸福和长远安乐。

学习新技能:个体需要转向个性化服务、自媒体、手工艺、文化创意等领域,找到AI无法替代的价值点。

政策支持:政府应出台政策,鼓励AI发展的同时,注重人文关怀和社会公平,帮助被取代的劳动者进行职业转型。

总之,AI的快速发展无疑会带来巨大的社会变革,但通过道德教育、技能培训和合理政策,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实现社会的平稳过渡和长远发展。(https://chatglm.cn/share/F3mf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