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离欲断淫的讨论
2019年10月9日
【居士】双修法自然是不可取,也不是佛法。但我想,大凡禁欲修行,不管何宗何派,最后总绕不过一个问题,就是对情爱和欲望怎样安置。
人之为人,有情欲并不是错,是每个人的天然本性。双修法当然不可用,那用禅宗之法,观照欲望,可以消除吗?请法师开示可行之法
【贤佳】先宜认识离欲的意义、层次,然后是方法。即如通常哲学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然后是方法论。
(一)离欲的意义
佛教崇尚少欲知足,尤其强调离淫。如《佛遗教经》说:“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直尔少欲尚应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善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稳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是名知足。”
《佛说佛大僧大经》说:“人好淫逸,如火烧身,如持炬火逆风而行,其焰稍却,不置炬者火烧其手;犹乌衔肉,鹰鹯追争,乌不置肉,灾及躯命。淫逸如斯,无不危殆,吾以是故作沙门耳。蜜涂利刀,小儿贪甜,以舌舐之,有截舌之患。淫逸之人,苟快愚心,不惟其后有烧身之害。譬如饿狗得路枯骨,齮[齿*齐]齩啮,伤口缺齿,适自伤毁,何益于己?淫逸如此,百千亿劫,无丝发之福,而有三涂之罪。吾念是故作沙门耳。譬如树木花果茂盛,行人贪之,杖石挝擿,须臾之间,花损果落,枝叶残伤,树以花果自招凋丧。蛾贪火色,投入于灯,体见烧煮,将何剋获?为淫惑者不别善恶,远贤亲愚,日就流冥,亡国灭众,死入地狱,恶著罪成,悔将何逮?佛见之谛开示圣道,吾望佛恩,得睹经戒,心守清白,独而无患,顾视流俗,乃知误耳。吾以是故作沙门也。……夫人处世,当远二事,不孝、淫乱,行违佛戒,天及贤者,笺其自异。”
也正如儒家《礼记·乐记》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逸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二)离欲的层次
饮食、睡眠等可以淡化、减少,淫欲可以淡化乃至断绝。对作为佛教徒大多数的在家居士,不要求断淫,只要求断邪淫,本是世俗伦理道德要求,不难做到。对出家人才要求断一切淫行。其实淫心难断(三果以上圣人才能彻断),而淫行不难断。一般人幼小时不起淫心,自无淫行,年老体衰,淫行自息,所以淫行本非个体生命所必需,只要有正确的观念和适当的克制,不难断除。关键现代知见混滥,所以淫行难断。如果不愿断淫,那么不应出家。如果出家了淫心不能自制,可以还俗。所以是宽松灵活的。至于出家还慕想行淫乃至实际行淫的,是自欺欺人,是为败类,不足为论。
(三)离欲的效果和方法
方法上,修习戒、定、慧,可渐次伏淫、息淫、断淫,现世成就无悔乐、清净乐、自在乐,后世成就升天乐、解脱乐、菩提乐,远胜于世俗五欲乐。
《大般涅槃经》说:“菩萨摩诃萨于净戒中虽不欲生无悔恨心,无悔恨心自然而生。善男子!譬如有人执持明镜,不期见面,面像自现;亦如农夫种之良田,不期生芽而芽自生;亦如燃灯,不期灭暗而暗自灭。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坚持净戒,无悔恨心自然而生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不作恶时名为欢喜,心净持戒名之为乐。”(卷第十七)又说:“持戒则为乐,身不受众苦,睡眠得安稳,寤则心欢喜。若受衣食时,诵习而经行,独处于山林,如是为最乐。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因是得常乐,以不恼他故。少欲知足乐,多闻分别乐,无着阿罗汉,亦名为受乐。菩萨摩诃萨,毕竟到彼岸,所作众事办,是名为最乐。”(卷第十二)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说:“不淫香清净,身体鲜苾芬,光影常奕奕。”
《大智度论》说:“〖经〗等行十善业道,净修梵行,无诸瑕秽,淡然快乐,譬如比丘入第三禅。……〖论〗淡然快乐者,问曰:此何等乐?答曰:是乐二种:内乐、涅槃乐。是乐不从五尘(色、声、香、味、触)生,譬如石泉水自中出,不从外来,心乐亦如是,行等心,修梵行,得十善业道,清净无秽,是名内乐。问曰:此乐何界系?欲界系?色界系?无色界系耶?答曰:是乐欲界系,亦不系,非色、无色界系。今言譬如比丘入第三禅,若是色界系不应言‘譬如’,以是事故知非色界系。此欲界心生喜乐,一切满身,譬如暖苏渍身,柔软和乐。不系者,得般若波罗蜜相,观诸法不生不灭,得实智慧,心无所着,无相之乐,是为不系。问曰:佛言涅槃第一乐,何以言第三禅乐?答曰:有二种乐:有受乐,有受尽乐。受尽乐:一切五众(色、受、想、行、识众)尽,更不生,是无余涅槃乐。能除忧愁烦恼,心中欢喜,是名乐受。如是乐受满足在第三禅中。以是故言譬如第三禅乐。问曰:初禅、二禅亦有乐受,何以故但言第三禅?答曰:乐有上、中、下。下者初禅,中者二禅,上者三禅。初禅有二种:乐根、喜根,五识(眼、耳、鼻、舌、身识)相应乐根,意识相应喜根。二禅中意识相应喜根,三禅意识相应乐根。一切三界中,除三禅,更无意识相应乐根。是五识不能分别,不知名字相,眼识生如弹指顷,意识已生,以是故,五识相应乐根不能满足乐,意识相应乐根能满足乐。以是故,三禅中诸功德少、乐多故,无背舍、胜处、一切入。过是三禅更无乐。以是故言譬如比丘入第三禅。……行是善法,身心安稳,无所畏难,无热无恼,有好名善誉,人所爱敬,是为向涅槃门。命欲终时,见福德心喜,无忧无悔,若未得涅槃,生诸佛世界,若(或)生天上。”(卷第八)
《八大人觉经》说:“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楞严经》说:“心持禁戒,举身轻清。……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于邪淫中心不流逸,澄莹生明,命终之后邻于日月,如是一类名四天王天。于己妻房淫爱微薄,于净居时不得全味,命终之后超日月明,居人间顶,如是一类名忉利天。逢欲暂交,去无思忆,于人间世动少静多,命终之后于虚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类名须焰摩天。一切时静,有应触来未能违戾,命终之后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劫坏三灾不及,如是一类名兜率陀天。‘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蜡,命终之后生越化地,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无世间心,同世行事,于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终之后遍能出超化无化境,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阿难!如是六天,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已还名为欲界。”(卷八)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说:“世间五欲乐,或复诸天乐,若比爱尽乐,千分不及一。由集能生苦,因苦复生集,八圣道能超,至妙涅槃处。”(卷五十)
《大智度论》说:“若汝以受淫欲为乐,淫病重故求外女色,得之愈多,患至愈重。如患疥病向火,揩炙当时小乐,大痛转深,如是小乐亦是病因缘故有,非是实乐无病,观之为生慈愍。离欲之人观淫欲者亦复如是,愍此狂惑为欲火所烧多受多苦。”(卷十九)
《瑜伽师地论》说:“乐有二种:一、非圣财所生乐;二、圣财所生乐。非圣财所生乐者,谓四种资具为缘得生:一、适悦资具;二、滋长资具;三、清净资具;四住持资具。适悦资具者,谓车乘、衣服、诸庄严具、歌笑舞乐、涂香花鬘、种种上妙珍玩乐具、光明照曜、男女侍卫、种种库藏。滋长资具者,谓无寻思轮石槌打、筑蹋、按摩等事(《瑜伽论记》:谓无推求寻思之心,以轮转石槌打、筑蹋其身,令身滋长。此是西国按摩之法)。清净资具者(表吉祥相),谓吉祥草、频螺果、螺贝、满瓮(瓫盛满物,以赠行人)等事。住持资具者,谓饮及食。
“圣财所生乐者,谓七圣财为缘得生。何等为七?一、信;二、戒;三、惭;四、愧;五、闻;六、舍;七、慧。复次,由十五种相,圣、非圣财所生乐差别。何等十五?谓非圣财所生乐能起恶行,圣财所生乐能起妙行。又非圣财所生乐有罪喜乐相应,圣财所生乐无罪喜乐相应。又非圣财所生乐微小,不遍所依(身心);圣财所生乐广大,遍满所依。又非圣财所生乐非一切时有,以依外缘故;圣财所生乐一切时有,以依内缘故。又非圣财所生乐非一切地有,唯欲界故;圣财所生乐一切地有,通三界系及不系故。又非圣财所生乐不能引发后世圣、非圣财,圣财所生乐能引发后世圣、非圣财。又非圣财所生乐若受用时,有尽有边;圣财所生乐若受用时,转更充盛,增长广大。又非圣财所生乐为他劫夺,若王若贼、怨及水、火;圣财所生乐无能侵夺。又非圣财所生乐不可从今世持往后世,圣财所生乐可从今世持往后世。又非圣财所生乐受用之时不可充足,圣财所生乐受用之时究竟充满。又非圣财所生乐有怖畏、有怨对、有灾横、有烧恼,不能断后世大苦;有怖畏者,谓惧当生苦所依处故;有怨对者,谓斗讼、违诤所依处故;有灾横者,谓老、病、死所依处故;有烧恼者,谓由此乐性不真实,如疥癞病(如患疥时闷极生乐,似乐实苦,妄生乐想,世乐亦然;癞为虫钻,妄生乐觉,富贵亦尔),虚妄颠倒所依处故,愁叹、忧苦种种热恼所依处故;不能断后世大苦者,谓贪、瞋等本、随二惑所依处故。圣财所生乐无怖畏、无怨对、无灾横、无烧恼,能断后世大苦,随其所应与上相违,广说应知。”(卷第五)
具体方法上,初始修行者可以念佛、诵经、思维、受戒持戒等多种方法伏治淫心、遮止淫行。如弘一律师《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说:“凡夫重色,甘为之仆,终身驰骤,为之辛苦。《净心观》云:贪色者骄,贪财者吝,既骄且吝,虽有余德,亦不足观。……心行微细,粗情不觉,纵知违戒,制御犹难,岂况悠悠,终无清脱。请临现境,自审狂心。或宛转回头,或殷勤举眼,或闻声对语,或吸气缘根,虽未交身,已成秽业。大圣深制,信不徒然。谅是众苦之源、障道之本,是以托腥臊而为体,全欲染以为心,漂流于生死海中,焉能知返?交结于根尘网里,实谓难逃!当自悲嗟,深须勉强,或观身不净即是屎囊,或谛彼淫根实唯便道,或缘圣像,或念佛名,或诵真经,或持神咒,或专忆受体(所受戒体),或摄念在心,或见起灭无常,或知唯识所变,随心所到,着力治之。任性随流,难可救也!”
淫欲的正对治是不净观。
如《大方等大集经》说:“云何色欲?四大造色,凡夫不见无我、众生,生颠倒想,见男女想,上下色想,是色可爱,是色可恶,因是颠倒见男女相故,令贪欲未生便生、生已增长,是人因是远离善根及善知识,不能善护身口意业,是故名为恶法之聚。何以故?不能观察欲解脱故,以是义故增三恶道,受于地狱、饿鬼、畜生。无量世中受大苦恼,皆由贪欲,贪欲因缘令欲增长。若有智者观察女色,见不净相皮肤、肌肉、筋骨、血脉,见已心乐修集是想。如女身,男身亦尔;如近,远亦如是;如此,彼亦如是;如他,自亦如是。是人若能修集是心,即于贪爱疾得解脱。观是身骨筋节相连,心随身行。尔时系心在于额上,如枣许处,心乐修集如是相已,身得寂静,不见恶相,不见恶事,不见恶缘,是则名为奢摩他,名心寂静。……若有比丘自观己身作不净想,不能调伏自己心者,是人次应谛观死尸,若青色,若烂坏,若赤色,若膖胀,若离散,若骨白如贝。当深观心乐住何处,知已即取。如观外色,自身亦尔,若青色乃至如贝;如昼,夜亦如是;如夜,昼亦如是;如去,来亦如是;如来,去亦如是。尔时,若见外物树木、人、畜、杂物皆作骨想。作是观已,乃至命终不生贪心,是人现在能离于欲,他世未能。”(卷三十二)
《大方等大集经》说:“云何触欲?言触欲者,二身共合,因身合故则生于触,因触生乐,因乐生苦,苦因缘故生死苦恼从是而生。憍陈如!如四毒蛇以四因缘能害众生,见、嘘、啮、触,欲亦如是。有见因缘,有闻因缘,有念因缘,有触因缘,因是四缘令诸众生远离一切诸善根本,于生死中受大苦恼。憍陈如!云何名为触欲解脱?若有比丘能观白骨,作是思维:‘色者即是四大所造,四大所造即是无常,性无坚牢,离散之法,皮、毛、肉、血,智者云何于是身中生净好相?’作是观已,悉于一切十方净色即时获得不可乐相。……若为破坏欲贪之结修不净相,系心眉间,自观身骨,是名一相;若观自身及以他身,是名二相;又观一切悉是不净,是名三相。是人能观苦集尽净,名舍摩他得暖法相。是人如是观白骨时见智如灯,观身四行乃至微尘,是名顶法。观四真谛,是名声闻不净观成就,获得舍摩他定,是名白骨观相。观是相时,得八正道。因八正道,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卷三十三)
《大智度论》说:“行者依净戒住,一心行精进,观身五种不净相。何等五?一者生处不净,二者种子不净,三者自性不净,四者自相不净,五者究竟不净。
“云何名生处不净?头、足、腹、脊、胁、肋诸不净物和合,名为女身。内有生藏、熟藏、屎尿不净,外有烦恼业因缘风,吹识种令入二藏中间。若八月,若九月,如在屎尿坑中。如说:‘是身为臭秽,不从花间生,亦不从瞻蔔,又不出宝山。’是名生处不净。
“种子不净者,父母以妄想邪忆念风吹淫欲火故,血髓膏流热变为精,宿业行因缘,识种子在赤白精中住,是名身种子。如说:‘是身种不净,非余妙宝物,不由净白生,但从尿道出!’是名种子不净。
“自性不净者,从足至顶,四边薄皮,其中所有不净充满,饰以衣服,澡浴花香,食以上馔,众味餚膳,经宿之间,皆为不净。假令衣以天衣,食以天食,以身性故亦为不净,何况人衣食。如说:‘地水火风质,能变余不净,倾海洗此身,不能令香洁!’是名自性不净。
“自相不净者,是身九孔常流不净,眼流眵泪,耳出结聍,鼻中涕流,口出涎吐,厕道、水道常出屎、尿,及诸毛孔汗流不净。如说:‘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物。’是名自相不净。
“究竟不净者,是身若投火则为灰,若虫食则为屎,在地则腐坏为土,在水则膖胀烂坏,或为水虫所食,一切死尸中人身最不净。不净法九相中当广说。如说:‘审谛观此身,终必归死处,难御无反复,背恩如小人。’是名究竟不净。”(卷十九)
(四)情欲的转化
情欲可转为慈悲,行菩萨道,净法与人。如《大智度论》说:“众生虽有大罪大过,但欲利益,不生恼心。慈心安稳无碍不恼心,譬如孝子爱敬父母,如兄如弟,如姊妹,如儿女,无淫欲心而生爱敬慈念。世人但能爱敬所亲,菩萨普及一切。得是柔软清净好心,名众生忍,是法忍初门。”(卷七十二)
《大智度论》说:“菩萨家者,若于众生中发甚深大悲心,是为生菩萨家。……菩萨常断淫欲,乃至不生念想,况有实事。……或有菩萨从初发心断淫欲,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常行菩萨道,是名鸠摩罗伽地。复次,或有菩萨作愿世世童男出家行道,不受世间爱欲,是名为鸠摩罗伽地。”(卷第二十八)
关于离欲断淫的讨论
|
By 护法居士
Filed in: 其他类
Comments are closed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