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圆觉经》为支那堪布再次翻案:兼评议应成中观死执析空的小乘偏空格局

依《圆觉经》为支那堪布再次翻案:兼评议应成中观死执析空的小乘偏空格局(赏花人2017)

《圆觉经》明文,佛陀说过,体空不必分析,不必思维分别,直接体悟而消除分别念:

“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花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花,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花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花,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无需分析直接体空,空花本无所有,又何来因缘非因缘等种种戏论。无需分析,直接契入无分别,这个意思是多么明显。不明此体空妙教,这恐怕是死执分析因缘生才能悟空的应成中观一类大德,误会唯识不能了生死的原因。

就如同印顺法师,识别不了顿悟的体空,说禅宗悟当体即空的体空是小乘急证精神的复活一样。死执析空的应成中观学者,一看到居然有直接修无分别的教法,就觉得这是不对的,是不能了生死的。

一般声闻乘根基,声闻乘知见,却自以为大乘知见的人,死执因缘生,一看到居然还有一种空性,是不需要经过分析的,居然有非因缘的空性,做梦也梦不到,有一种悟空性的方式是直接悟遍计本空,非缘生故空。不需要一定通过缘生分析才知道法体是性空的。这是他们不能也不敢相信的。

如同梦中的世界与梦中的身心,不需要待分析才可以知道当体即空的。不需要去分析梦中的树由哪些种子、水构成的。本来就没有,分析什么呢?

就如同海市蜃楼,根本就没有,不必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分析,才可以知道它是空的。内心比较明朗的人,看一眼就知道是假的,又何必再去分析它由哪些个钢筋、水泥构成的?

在佛陀讲的究竟了义的《解深密经》中,这种由思而得,由虑而得,从而体悟空性的方式,叫做生无自性,就是通过分析诸法不自生,要由因缘生,才可以体悟的。在天台宗,天台祖师妙判为析空,称为拙度。

《解深密经》中,还有一种悟空性的方式,是不经过脑子分析的,不用分析一个法由哪些因哪些缘生而可以直接体悟的,圣教叫做“相无自性性”。就是需要思维所涉及的一切都是本空,不需要分析因缘。天台宗,天台祖师妙判为体空。

这种体空,很大一个特色,就是不分析,在一念起的当下,悟到若色若心其实本来空,之所以见不空,是因为一念不觉而攀缘,所以妄见诸法实有,在妄觉诸法实有基础上,进而去执着法从何处生、于何处灭。就是这样,不用再分析了,于一念起的当下就悟一切法本来空。如同明悟眼睛有病时见到的景象,其实本来就不是实有,本来就是空寂的。

这样,悟当体即空的人,就不必像析空那样,笨拙地去分析:“噢,你看,此有故彼有,彼有故此有,色法由几个因缘生,心法由几个因缘生……所以,诸法都是因缘生的,因缘别离就什么都没了,所以诸法应该是空性的。”

悟当体即空的人,在天台判教上,就是通教了。《解深密经》中,就是相无自性性。在《圆觉经》中,就是由于一念不觉,起了身心世界有自性的实体见,悟此即可。不由分析,不由缘虑,直接悟空。有的利根的,自己去参,去观心,体会到一念攀缘起则见色心诸法都有实性,一念攀缘歇则体会到色心诸法本来如幻。轮回如幻,涅槃如幻,似有非有,非有似有。不必再分析,就悟到自性见唯是此现前一心所现。既然世间本无事,又何必庸人自扰。也有的,经由大乘经教中体空观部分的引导,随文入观,也体悟到这个。殊途同归,禅教不二。

这样,这种体空观的修学,是不必分析的。不必像应成中观认为的,非要这样:色法有哪几个因,心法有哪几个因——或者说:这个法离开那个法不能生起,那个法本身又是离开哪几个法不能生起,所以就明白,噢,如此这般,诸法皆空。

明悟体空的话,就不必再缘虑思维去分析了。欲语还休。体空不必经由思维一个一个分析,再绕一圈才悟空。

再附几段大乘经中,对于真实入大乘者,必须不赖思维而直接体悟的段落:

第一段、出自《圆觉经》

“善男子!有作思维,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花。用此思维辨于佛境,犹如空花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这一段中,佛陀明确提出,欲入佛知见(大乘不共法),必须离思维造作而直接体悟,佛陀斥思维造作是妄想缘气,依造作思维只能出造作的虚妄结果,不能入佛知见。佛知见是如实照见,思维造作是虚妄见。

第二段,同出自《圆觉经》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由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这一段中,佛陀举出一个比方,他说,用现前这念念相续的妄心,去辨别如来圆觉境界,无有是处。因为,如来是圆满湛然,而众生现前心只要往外攀缘,就决定是念念相续,只要开始造作,就注定是相续流动的。一个,顾前难顾后,顾后难顾前,不可能圆照,与如来圆照不同。二个,相续生灭动摇,与如来的无生境界不等。生灭心只能觉生灭境,最多觉悟一个声闻单纯的因缘生,不可能觉悟一佛乘圆满的因地法行。

第三段,这里两段是连在一起的,还是出自《圆觉经》

“善男子!譬如患翳,妄见空花;患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何以故?翳花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花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花?’何以故?空本无花,非起灭故。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花翳。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

“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维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

这两段中,佛陀再次强调了,小乘的因缘观,在这里是不适用的。因为,一切本来如梦,如虚空中的花,本非实有,何来的花生与花灭,又何来的因缘生与因缘灭,不过都是一场幻觉。如来说,由于内心的实体见之遍计,而妄见实有之世界。这带病的心与它所缘的境界,本来不二。一存俱存,一消俱消。只要明悟这一切都是现前一念的病而妄见,知病所在,就算药到病除。

如果不能够反观这一切唯是一念不觉而妄现,要舍此而去思维推理这个那个,这样是体会不到实相的。不能反观则妄心不歇,妄心不歇,能悟声闻因缘生就不错了,至于大乘不思议的因缘法,是不可能明白的。

第四段,引自《楞严经》

“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如以手掌撮摩虚空,只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这一段中,佛陀说,只要不明白唯心所现的道理,那么,认为诸法是自然也好,是因缘也好,这都是戏论,也都是徒劳。就如同用双手去抓虚空,虚空是不可能被抓到的。伸出双手,比作凡夫不知内观心性,而想要通过造作思维来推论诸法实相。虚空,就比做法的究竟实相。大乘究竟实相是离于分别、离于思维推理的。手在世俗是有相,虚空在世俗是空相,二个是了不相干。就比喻一个是思维推理的虚妄分别,一个是远离思维推理的圆满实相,两个没有交集。

第五段,引自《楞严经》

“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识精元明,识精指的是还没有起心境各有自性的实体见之前。一旦起了实体见,就似乎见心、境决然对立,能缘、所缘宛然不可逾越,不知世间一切无非迷失本空心体而妄现。这样,就生诸缘:能缘、所缘,因缘、增上缘、次第缘等。而不知此等或因或缘,实是一心所现,本无差别。从这里看,小乘的单纯因缘生,是在一念不觉迷失了大乘第一义后,假如不能随顺大乘第一义就路还家,那就在枝末上讲讲因缘生,以暂时离界内见思惑。实际上诸缘本空,唯是一心。析空是逼不得已的权宜之计。

第六段,引自玄奘大师译《成唯识论》

“诸有情类,无始时来缘此执为实我实法,如患梦者患梦力故,心似种种外境相现,缘此执为实有外境。愚夫所计实我实法都无所有,但随妄情而施设,故说之为假。”

这一段,比较直接地点出来,我执法执都是现前一念不觉而起,无关其他因缘。能悟得世俗若色若心,都是一念不觉而以为实有,体达现前能取之心与所取之境皆非实有,均本空寂,唯虚妄心识虚妄计执而有,则无需再立因缘而自然入得真空。

后记:遍计本空,利根的无需思维分析。这在所附的《圆觉经》《楞严经》里都有提到。这是可以直接体悟的。体悟到的人,可以直接修无分别,不需再去动用思维如理分析,多此一举。

关于支那堪布一事,就体空观而言,是完全可以成立的。一个悟到诸法本空,色心本来空寂的人,根据佛经明文,是不需要再分析的。直接无分别,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南无阿弥陀佛。


Comments are closed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