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慈诚罗珠堪布收回“极乐世界有漏有苦”之论

请慈诚罗珠堪布收回“极乐世界有漏有苦”之论(赏花人2017)

慈诚罗珠堪布原文:

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二)摘自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

修法集粹

有漏皆苦

(一)总述

今天接着讲四法印的第二个———有漏皆苦。

有漏”是什么意思呢?关于有漏与无漏的概念,一切有部、经部以及唯识宗等等宗派,都有自己不同的划分界限。《俱舍论》中讲过很多有漏无漏的差别,从大乘佛法的角度来说,所谓“有漏”,就是不清净的事物,包括所有的执着以及执着的对境;而“无漏”,则是清净的事物,包括没有执着以及执着对境的,一地以上菩萨入根本慧定的状态。

什么叫做执着以及执着的对境呢?譬如说,在眼识看到一个对境的时候,就会产生执着。其中执着的对象或对境,是眼识所看到的物质。眼识与物质,也即执着与执着对境,它们分别被称为能取和所取。

所有能取、所取消失的境界,叫做无漏,这也是一地以上菩萨入定的境界;除了佛的境界以及一地以上菩萨入定的境界之外,其他所有具备能取、所取的境界,都叫作有漏。

从这个角度而言,则无论是不清净的娑婆世界,还是佛陀的清净刹土,只要是有执着以及执着对境的,都属于有漏,都是痛苦的。

有人会对此提出质疑:如果连佛菩萨的清净刹土都是有漏的,那么包括极乐世界,或者莲花生大师的铜色吉祥山,也应该是充满了痛苦的。然而,极乐世界又怎么会有痛苦呢?

佛经里面所讲的痛苦,包括苦苦、变苦、行苦三种。极乐世界没有变苦,更没有苦苦,但却有行苦。前面也讲过,所谓行苦,是指刹那刹那变化无常的法。极乐世界的外器世界和内有情世界都是无常的法。这里所说的无常,并不意味着极乐世界有一天会消失,而是从刹那的角度来说的,因为极乐世界也在刹那刹那地变化,从这个细微的层面而言,极乐世界也是有痛苦的。

我们修第二个法印的目的,是为了修出离心。这种出离心不是要对佛的刹土生起出离心,而是要对整个六道轮回生起出离心,极乐世界有没有痛苦,对实际修行都没有太大的影响,我们只需要从见解上作一些了解便已足够。

了知有漏皆苦,是为了修出离心。如果没有出离心,则平时所做的念经、磕头、烧香、打坐,乃至布施、持戒、忍辱等所有的努力,都只能成为世间法。世间法所能获得的最上乘的果位,就是不堕三恶道,获得人天的福报。除此之外,跟解脱没有任何关系。世间的善根再多,也不能让我们超越轮回。

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解脱,而不是获得人天的福报。既然如此,就要建立起一条解脱道,其中第一个必不可少的基础,就是出离心。所有以解脱为方向的修行,都建立在出离心的基础之上。如果没有基础,就不可能有后面的解脱法门,所以,出离心非常重要。四法印中宣说有漏皆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生起完整的出离心。

虽然在《普贤上师言教》上面,宣讲了出离心的修法,这两年我们也翻来覆去地讲了很多出离心的修法,但因为四法印还有自己的一整套修法,所以,在讲完四法印的见解之后,还会讲一下“有漏皆苦”的具体修法。

  • ·····
  • ·····

分七点析堪布此段话。前六多约理简,第七依教证简。

第一点:约圆教唯识与别教唯识简,简去堪布别教唯识

首先,要简去慈诚罗珠堪布的别教唯识。别唯识要泯除见相二分而会真如。圆教不如是。圆唯识即见相二分而证自证分,不坏见相二分而入中道。堪布以为只有泯除见相会真如,应划归别教区域,非一色一香无非中道的圆唯识。

因为极乐世界是一乘法界,阿弥陀佛彻证即空即假即中,极乐世界六尘无非阿弥陀佛法身,不应该用别唯识来套。如果以宁玛九乘次第来说,必须无上瑜伽的教观才能与极乐理体相应。

由于这个缘故,堪布说的理,必须泯除二分才算无漏,对于极乐世界不适用,不对等,不能为正依。

第二点:约清净依他与染污依他简,简去堪布认为极乐世界非清净说

又,堪布以大乘唯识来定义有漏、无漏区别。

但这样有问题,唯识教中,净土是清净依他起,是清净的、无漏的。

假如从往生者心识来说,往生的人都是阿鞞跋致的受用,也都是自然顺于清净无漏。

往生者受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加持,自然念佛念法念僧,乃至得法忍,也就是极乐世界菩萨内心自然随顺于清净的。无论从心从境来说,都不应该说极乐世界是有漏。

第三点:约种子与现前简,简去依种子说极乐世界有漏的理由

若无漏约种子说,八地菩萨也不是无漏。看堪布意,无漏约现行。那么,极乐世界菩萨现行全是念佛念法念僧,乃至不起身见,随顺我空法空,自然合于无为,不应该是有漏摄。

第四点:约有为与有漏简,简去堪布以有为当有漏的观点

堪布说有生灭就是行苦,这是不对的。

1、就四谛中,除灭谛外,余三谛都有生灭,道谛也有生灭,但是道谛是能对治苦集的,是破坏苦的,怎么能算苦?极乐世界的境界都是道谛摄。

2、十六行相的分配上,只有苦谛下面分配了苦这个行相。道谛虽有生灭,但是分配给道谛的,是道、如、行、出四种行相,根本就没有苦相。

极乐世界就应该是道、如、行、出四种观察,而不应该有苦行相的观察。

3、苦谛所观境应该是有漏生灭五蕴,而不是无漏生灭五蕴。极乐世界五蕴虽有生灭,但是违烦恼故,虽生灭应是无漏。三苦应该观有漏,不应观无漏。如同佛菩萨示现,虽有生灭而非有漏,不能说苦谛。

4、道谛不是苦因也不是苦果,不能说为苦。

无漏道无常,但不应安立为苦。何以故?道非苦因,苦因乃是无明爱取。道谛为无我,为断烦恼,为离爱取,是故,道非苦因。

又,道非苦果。凡夫烦恼为因,只能出生有漏五蕴。不可能有个凡夫没有修行,就是不断起烦恼造业,最后感召出一个能断烦恼的道谛出来。无漏道非由有漏法生,只是依闻思修加行而现起,非是烦恼出生,如《俱舍论》说,初无漏法无同类因。故知道谛非苦果。

如是,道谛非苦因,非苦果,不应将其划归苦谛下。

第五点:约有漏与无漏简,简去堪布无漏当成有漏的知见

漏即烦恼,有漏之意,即是烦恼随增。而有为是生灭法,是生灭之义。堪布说初地菩萨入定的无能所生灭的境界为无漏,堪布应该是将无漏等同无为。

苦集灭道四谛,唯苦集二谛是有漏,道灭都是无漏。灭谛即涅槃,无论大小乘为共许。无漏不等于无为,因为道谛也是无漏,但是道谛是生灭法。比方初地菩萨起我法二空观对治俱生我法执,此能对治之道仍有生灭。初地对治道与二地对治道会有不同,二地对治我法执之道与三、四也不一样,不能说这种有生灭对治道为有漏,只能说是有为。堪布应该是混淆了。

入地菩萨,对治我法执习气的道,与我法执是背道而驰的。所以,道谛并非有漏。虽有生灭,非无生灭,但应是无漏。

极乐世界一切境界随顺我空法空,乃至随顺中道。净土菩萨自然念佛念法念僧,与烦恼不相应,虽种子未尽,但不会再现行。虽有生灭而应该归入道谛。

第六点:约大乘无漏与小乘无漏简,简除堪布说极乐有漏的观点

在大乘我、法执俱漏,声闻则主要是我执为漏。论声闻,以我执为标准,则极乐世界自然不起于身见,应该划到无漏范畴。三界有漏必起我见,无我非三界摄。

若论大乘,《阿弥陀经》中说“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是大乘不退转,若有漏摄,怎么会不退转?有漏则烦恼随增,决定不能入不退位。

第七点:约圣教量简,简出极乐世界器世间与有情世间皆无漏摄,非苦谛,乃道灭二谛摄。简除堪布认为极乐世界是苦集二谛摄的观点。

《无量寿经》云:“佛语阿难:生彼佛国诸菩萨等,所可讲说常宣正法,随顺智慧无违无失。于其国土所有万物,无我所心,无染着心,去来进止情无所系,随意自在无所适莫,无彼无我,无竞无讼。于诸众生得大慈悲饶益之心,柔润调伏无忿恨心,离盖清净无厌怠心,等心、胜心、深心、定心,爱法乐法喜法之心,灭诸烦恼离恶趣心。”

——无染着心,无我我所,即无对立,无取着,佛本愿力加被,令众生受用无漏境界,如何能说有情世间有漏为苦?既契合于无我我所,无所染着,又岂止无漏,理应也有无为之心境,心常与不生灭性合。

《无量寿经》云:“闻其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耳根清彻,不遭苦患。目睹其色,鼻知其香,口尝其味,身触其光,心以法缘,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六根清彻,无诸恼患。阿难,若彼国土天人,见此树者得三法忍:一者,音响忍;二者,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愿故、坚固愿故、究竟愿故。”

—— 六根清澈,无诸烦恼忧患。无烦恼,心对境即不起烦恼,此不应摄在有漏,不随顺烦恼故。三法忍,依诸法实相深浅安立。能随顺实相,即是道谛摄。

此忍非众生自成就,为阿弥陀佛本愿住持。佛力不思议,无漏的清净法界,理实不应划为有漏苦集二谛。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本愿当中,第十本愿如是。国中天人,不起身见想,不念五蕴身为实我,不贪五蕴身。身尚且不贪,何况贪取外尘?

应知极乐菩萨由阿弥陀佛本愿住持,能自然趋向离二取,离能取、所取,虽未断烦恼,由本愿力,受用如是如是境界。正定聚,简非邪定以及不定。所谓正定,决定是正,决定趋向大涅槃。

结:劝习《普贤上师言教》者回向求生极乐世界

不知堪布可曾思维,《普贤上师言教》(即索达吉堪布翻译之《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是不是苦谛、集谛摄?

堪布或许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若此《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是道谛摄,随顺无漏,应修。那么,极乐世界生即不退之地,不必如娑婆这般大功用力,就自然念佛念法念僧,堪布到底为什么要说成苦谛摄?乃至集谛(有漏)摄?

慈诚罗珠堪布这是非常矛盾的。一边要传讲普贤上师言教,一边要说净土为苦集二谛摄。这很不合理。普贤上师言教的修学,难道不是刹那生灭的吗?如果刹那生灭是行苦,是有漏,何必要去没事找事?

如果堪布说,这种刹那生灭是可以对治烦恼,是无漏,所以应该修,那么,极乐世界六根接触六尘自然顺入无我我所的境界,更应该是无漏,甚至可以说接近无功用道。

请堪布不要以自己凡夫心测极乐世界境界。就算要解,也应该从佛本愿角度,依止圣教量与圆教教义来发挥才好。既然知道普贤上师言教虽然生灭,但可以令人对治烦恼故应该弘扬,那么也应该清楚极乐世界的无为而自然趋向大圆满,更应该极力推广赞叹,而不应该令人以为极乐世界仍旧苦集二谛摄,不能生起信愿之心。

依《普贤上师言教》观娑婆世界苦空无常无我等诸种过失,依净土经典观察极乐世界常乐我净,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劝修学普贤上师言教者:深信因果,断恶修善,信愿持名,往生净土。

南无阿弥陀佛。


Comments are closed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