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愿具足即菩提心之魂:再谈藏密某上师在“信愿具足”外另立“发菩提心才能往生”的违背教理之处

信愿具足即菩提心之魂:再谈藏密某上师在“信愿具足”外另立“发菩提心才能往生”的违背教理之处(赏花人2017)

今天继续谈谈藏密某上师在“信愿具足”外另立“发菩提心才能往生”的违背教理之处。

(藏密有许多上师谨依佛教“信愿具足即能往生不退”之正说,随顺历代祖师,为净土善知识,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这位上师有违教理之处,一方面或许是由于没有深入学习净土三经而导致,另一方面,也应是没有专修念佛,所以并没有切身体会而导致。净土法门,唯佛与佛究竟,唯切实修证者能知其奥妙。若无切实修证之经验者,讨论该法门时,最好能依净土经典之圣言量,而不是仅依自宗之偏见。

首先,《无量寿经》虽说过三辈往生皆发菩提心,但后文又说过,仅能信善恶因果者,回向愿生净土者,也能往生。由此可知,此经所说三辈往生,指的都是上品生。即《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三生的情况,皆需有菩提心。上品下生就是提到要发无上菩提心。其实上品中生就没有提到发无上菩提心,这里面的原因,恐怕上师本人也没有仔细思量过。这一点留待下文再进一步谈。

上师如果看过《观无量寿经》,就不该选择性忽视此经下中二品都没有提发菩提心的情况。事关众生慧命,关乎一生往生成佛之道。若经文明示有不发菩提心而具信愿即得生之情况,作为佛弟子理应信受,不得怀疑。否则,信根不立,何谈智慧?毕竟佛法真智慧不是单纯思维文字。

或有人生如是疑:“中下品人,应该是过去发了菩提心的吧?不发菩提心,信愿具足也不能往生。”这也是颠倒知见。何以故?能信愿具足者,必定得生。能欣厌之信愿具足者,即是具菩提心之标志。又,经文白纸黑字,愿生必生,直下承担便是,哪来这许多疑虑?

以下为特别要说明的地方:

一、为何上品中生没有提发菩提心,反而下品要发菩提心?因为真如是菩提心理体之根本。

因为事相上的菩提心,也是缘生法。菩提心的源头不离实相,不离清净自性。上品中生没提要发菩提心,却比下品发菩提心品位还高,根源即在此:上品中生有解第一义一相。第一义即本性,无性性,所谓真如离一切相,诸法之本,自然也是菩提心之本。不能死执事相菩提心以为根本,应该穷究菩提心之本源,如此才能理解为何上中品不论发菩提心,以真如乃是事相上四弘誓愿的根本。如《楞严经》中,阿难明心见性后,发起上求下化之大愿,请佛为作证明。如《金刚经》中,须菩提明大乘心性后痛哭流涕等。由此看,信解真如即能发心,不必定执要缘众生假观才能起菩提心。

二、为何中下品不论菩提心也可往生?因为对于佛宝信愿具足,引发事相菩提心之根本。

《无量寿经》十八愿,至心信乐乃至十念亦生,又说但信罪福(信善恶因果)者回向亦生。《观经》中品亦不说发菩提心,但说愿生必生。何以故?信愿具足即是事相菩提心之根本。久修之人大概反而容易忘此大根大本。发菩提心,前提即是信佛。真净土宗之念佛人,不但信佛,且愿舍弃来生于娑婆世界的一切受用,乃至身心。愿生极乐世界,即是愿生入阿弥陀佛心中。极乐世界何曾离阿弥陀佛大般涅槃心有?

离开对佛陀的信愿,一切事相之菩提心无法建立。信有阿弥陀佛,信此佛圆满具足一切功德,信此佛具无量悲心、无量方便而能普令九界众生得度,如是深信切愿,乃至愿弃将来生生之娑婆五蕴身心,往生极乐奉佛学法,此乃大乘菩提心之根本。菩提心植根于真如,而成长于对佛陀的信愿持名过程中。但对阿弥陀佛有具足之信愿,即具足事相菩提心之大根本。随顺阿弥陀佛故,无量寿无量光佛自有无量方便令愿舍身为己者发起无尽愿,乃至具足普贤菩萨大愿。

有谁能说:若有人对阿弥陀佛信愿具足者,愿为佛愿而自舍身者,此人阿弥陀佛不会摄受入净土,阿弥陀佛无能力引导此信愿具足之人发菩提心?

有谁能说:对大乘至尊、圆满菩提心、大慈大悲、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具足信愿之人,此人无菩提心?

有谁能说:了解并对大慈悲具足大乘功德之阿弥陀佛具足信愿好乐者,如持名念佛,并不等于熏习菩提心?

有谁能说:发菩提心必须缘众生起度化愿才能熏习,而忆念阿弥陀佛功德,信顺阿弥陀佛本愿者反而不能自然熏习菩提心?如亲近一个对众生慈悲的老者,不能自然熏习菩提心吗?非得要自己观想众生于眼前,自己起誓度化才算熏习菩提心?

如是,真信切愿的持名即是熏习菩提心。阿弥陀佛之菩提心圆满,熏习菩提心莫过于常常专念阿弥陀佛。

三、四弘誓愿即四而一,上求佛道一愿即能摄取下化众生一愿乃至余二愿,并非四愿隔绝各有体性。

如欲取一张桌子,有四人分别从四角入手,但抓得一角,即能得全桌,不必非要两手同时抓住四角不可。

如一完整菩提心,约事相有四弘誓愿,但理体唯一真心。四即非四,约世俗相分为四,随从一门进入即得全体,并非要同时从四门才得此心。

信愿念佛,愿生极乐世界作佛,约事相,即是佛道无上誓愿成一项。此项本来就是四弘誓愿中一项,就是菩提心内涵中的一项,怎么不算菩提心?难道非要四项具足才是菩提心?

或有菩萨侧重断烦恼——见思、尘沙、无明三惑,则烦恼无尽誓愿断自然摄取其他三项。三惑尽则自然成佛故,摄佛道无上誓愿成。三惑尽则自然于一心中通达无量法门故,摄法门无量誓愿学。三惑尽则自然不住涅槃而能尽未来际随缘和光同尘化九界众生故,摄众生无边誓愿度。

或有菩萨侧重众生无边誓愿度。六道众生着有,则需先侧重依空性度,以令离有执(利根众生不必定先空性,可直入即空即假即中之圆观,此处就普通的界内钝根说)。声闻缘觉偏空故,应以即空之不空度,令舍离有之空执。权教菩萨或空有不能圆融,或执离空有之中道,以即空假之圆中度,令未入中道者入圆中道。是以,度众生愿自然摄烦恼无尽誓愿断(离有执,离空执,离执空有外之但中执),摄佛道无上誓愿成(彻证圆中实相),摄法门无量誓愿学(或说,无量法门一心具,但尽三惑自然显。又或说,众生无量故法门无量)。

或有菩萨侧重法门无量誓愿学。无量法门一心中具,但尽三惑而自显故,又无量法门终究为尽破三惑故,无量法门誓愿学即摄烦恼无尽誓愿断。唯佛具足无量法门故,摄佛道无上誓愿成。要具无量法门则必然不执涅槃,要尽未来际不离众生故,自然摄众生无边誓愿度。或因具无量法门则自然生死、涅槃两不住、两无碍故,能尽未来际随缘遍化九界。或具无量法门者,必能达一切众生本具佛性,一切众生心本具无量法,一切众生性与自性无差别,又具足能力而自然发众生无边誓愿度之心。

或有菩萨侧重佛道无上誓愿成。如有一类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缘之众生,闻说阿弥陀佛国土诸胜事,闻说阿弥陀佛胜愿胜功德,闻说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内的十方诸佛,现广长舌相共赞阿弥陀佛,发起至心信愿之,愿舍娑婆,愿取极乐世界,随阿弥陀佛学法,为阿弥陀佛弟子,愿成就阿弥陀佛般功德庄严。此一类众生,即是发佛道无上誓愿成之心。自然摄取法门无量誓愿学,阿弥陀佛具一切法门故,非仅百法明门而已。自然摄入众生无边誓愿度之愿,以阿弥陀佛彻达唯心故,知一切众生体于诸佛无二,悲心透彻无边,具足最胜无等之菩提心,亲近阿弥陀佛即熏习无上菩提心故。或生西常随佛学,此菩提心相自然也是往生者所受教育之一。或信愿具足感应道交,众生心自然受佛心熏习故,如甘露入水,全体水皆具甘露之味。名号无量功德,清净圆满,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又说散乱心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甘露入水故,一入永入,只待机缘成熟,全体水转成无量甘露。此类众生至心信乐,信愿具足,以持名亲近阿弥陀佛,自然受阿弥陀佛最极无上之菩提心熏习。信愿具足之心如最极肥沃之良田,具足究竟功德之名号犹如最胜之菩提心种,良种遇良田,无上菩提心自然成就,无上菩提果自然孕育。是故信愿具足即众生无边誓愿度之心,亦即烦恼无尽誓愿断,一生极乐必不退故,阿弥陀佛有生者任运不起身见之愿故。

四、藏密说对上师具足信心者,则能具上师一切功德,那么对阿弥陀佛信愿具足者,反而不能具足菩提心了?

这一点不特对这位上师。

藏密到底是不是认为对自己的上师具足信愿就自然能具足上师的功德?如果不是,皈依上师的意义在哪里?那些说对于上师具足信心,上师功德就融灌入弟子心间的公案,是实有其事吗?还是一个传说?如果是实事,请问对阿弥陀佛具足信愿的人,不能具足阿弥陀佛的功德?不能具足成就阿弥陀佛功德的饱满种子?就必定要对藏密上师具足信愿才行?如果对阿弥陀佛具足信愿,不能成就饱满的阿弥陀佛功德之种子,如菩提心等,那么,藏密说对上师具足信愿之人自然能具上师之功德,也必是一派胡言。

藏密诸多上师于信愿具足外强调无菩提心不能往生,是何密意?这一点是需要说明白的。这一点不对那些主张信愿具足即能具阿弥陀佛功德种的,即能无碍往生的藏密上师。这一类藏密上师随顺佛教,随顺祖师教。这类上师,不像那种说“具足对我等上师信心者能具足上师之功德并可往生极乐世界,但是对阿弥陀佛具足信愿者不能具足阿弥陀佛功德,并且不发菩提心不能往生”话的矛盾上师,这类前后极其矛盾的上师确实令人匪夷所思。那种随顺佛经的上师乃是净土之善知识,应随喜赞叹,不在此段所责问之范围内。

结:

净土宗历代祖师,于信愿念佛必生净土一事,乃是决定之说,了义说,究竟说,真实说,顺性说,利益说,准确说,稳妥说,圆满说,应取,应信,应随,应欢喜。

一切与印光大师对于往生抉择有违的,与“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有违,于信愿具足外另立其他条件者,全视为不了义说、方便说,非真实说,非究竟说,非顺性说,非圆满说,随情说。

愿生必生,信愿具足者当生即生,信愿具足者心念常缘阿弥陀佛故。信愿即行,唯不具足者,应进以专修持名等令信愿具足。信愿具足者,如母忆子,不念而念,或表面无说无示,而心忆佛归心似箭,于娑婆现前一切风景味同嚼蜡,唯于净土难分难舍,岂有不往生者?岂有不自然蒙佛加被而具大乘广大格局者?

愿持“信愿具足之外另立需发菩提心才能往生”观点弘传极乐净土的上师们再依教仔细斟酌。

感恩藏密诸位依信愿具足必往生之教弘传净土的上师、堪布等!

南无净土宗历代祖师!

南无阿弥陀佛!


Comments are closed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