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法师或误会了支那堪布:直修无分别是从灭谛起修的利根道(赏花人2017)
宗喀巴法师认为,修行必须先思维空性。从四谛说,这是苦谛的思维,先明无我的理,来依之观察,这从四谛说就是从苦谛入手。“无我”这个行相是在苦谛下面的。这个没有错。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第一句。“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第二句。有的人从第一句入手,观察无常无我,就是从苦谛入。有的人直接从第二句入手,直接随顺安住于灭谛,果地无生灭,离一切妄想分别的境界。
宗喀巴法师就是选择从第一句入,思维无常无我空性。摩诃衍(汉传和尚)就从第二句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果同时,妙法莲花。这两种都可以,都是佛说。但是,要真实入大乘生与无生无障碍知见而不停留声闻析空偏空知见的话,是必须要从果地起的,要依不生灭性为本修因的。
四谛都是佛说。宗喀巴法师是站在苦谛为初门,判摩诃衍法师以灭谛为初门之利根道为邪见的。其实就四谛入门道来说,两个都可以。
下面广说。
四谛是大小乘共许。先不论大小,笼统就四谛说。每个人善根福德因缘不同,感兴趣的点不同,入道的下手处就不同。
钝根者从苦谛入手,苦谛行相为苦、空、无常、无我,所谓以苦谛为初门,即观察无常、无我为入手处。
根基稍好的,从集谛入手,集谛行相,是因、集、生、缘。观十二因缘,无明缘行等。观察这种规律,不苦也不乐,不过是缘生缘灭规律决定。
再好一点的,以道谛为初门,为入手处。道谛的行相,道、如、行、出。直接观察道谛。这个道谛,八正道,它能断除集谛,远离苦谛,证得灭谛。
根基最好的,就从灭谛入手。这里不讨论界内、界外的问题。宗喀巴法师可能考虑不到还有界外灭谛为初门的圆中道。因为法师执的析空不可能即空即假即中。从灭谛入手,灭谛的行相是灭、静、妙、离。请有缘大德注意,从灭谛入手,就是直接从无分别入手的。
有缘大德!这里要注意,利根人是直接从无分别入手的。支那堪布摩诃衍,直修直观无分别境,就是直接从灭谛入手的修法。这个修法是合理的,有教理依据的,依据就是四谛。
利根的人直接观灭谛的,就是直接观无分别的境界,观无生灭的、离一切妄想、分别寻思的境界。
以上略为介绍了四谛为四种不同入口处,强调不通。现在,来说明四谛相通之处。
从灭谛往回说。灭谛入门之利根者,自然通于苦、集、道。何以故?由直观不生灭性,直随无分别寻思之灭谛故,能对于一切分别,一切见思惑是轮回之因(集谛)体会非常深刻。这是其一,直入灭谛,久久自达集谛。其二,说苦谛。由直观不生灭境,离分别境,离一切相境,久久心静,则能体会明白一切生灭心,一切皆无常、无我,乃至心细者,观见五蕴皆缘生无常无我。这是第二,以灭谛为初门,自能明苦谛。其三,灭谛入门摄道谛。直观不生灭境,离分别境故,能体会一切烦恼是可以灭的,或者直观不思议性而灭,或者观无常无我而灭。
这样,略微交代一下灭谛摄前三的道理。一个已经听闻过佛法的人,他入门的时候,虽然是从灭谛入,但是入门后,自然也能对整个四谛明了。从灭谛入手者,就是直接从涅槃寂静入手,以之为起步处,初学步即迈入最究竟处。这种利根人,行此利根道,自然也明其他三谛。
而且,利根人以灭谛为初门的话,他虽然也是通其他三谛,但是,由于他的心同时随顺、安住不生灭性,所以他去看这个四谛,不会去攀缘他,或说不会执为实,因为对他来说,唯不生无为之涅槃是真,其他都是暂时的假象,虽然似有生灭,而实际无有生灭,这是如幻四谛。
再略微交代道谛摄苦、集二谛。因为这个不是本文所要阐述的重点,所以就略说。观道谛入门,他观道谛能断苦集,则自然体知苦集是无常无我的,是通于苦谛。道谛断苦集后,是灭、尽、妙、离,则道谛也是通于灭谛。道谛直接所断是烦恼业力,间接断是果报,则通于集谛。
又,集谛摄余三谛。顺观十二因缘,烦恼业力起果报,烦恼生灭变化则五蕴果报也无常,果报不离集谛故无我,则入集谛者,亦能通苦谛无常无我。逆观十二因缘,则通灭谛、道谛,推可知,不再述。
苦谛摄余三谛。常观苦谛无常,无我、我所,则能厌离烦恼,烦恼不起则身心安,知烦恼是苦因,为苦摄集。又能信知无常无我等观,确实可以断烦恼,是断烦恼之道,为苦摄道。又烦恼不起、果报不起则能自然会于灭,是苦摄灭。
如是种种关联,不一而足。但真能修行,无论从何门入,毕竟四门都能通。苦谛入门者,是侧重在生灭一边的。从灭谛入门者,可以生灭四谛与不生灭性二个兼顾。
好了,接下去,要引大乘教证。在汉传佛教特别重视的大藏经中,有许多教证的。此处就特别引用《楞严经》《圆觉经》这二部经,兼引《金刚经》。
先引《楞严经》:
“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
“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复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以上经文,佛陀对阿难讲,你要想修一乘,那么,你就要看你因地修行是不是与如来果地境界相应的。因果要对等的,所谓妙法莲花,花果同时。如是,诸位有缘!四谛中,直接随顺哪一谛才是与佛果地同性?答案即是灭谛。
这一段,就是佛陀讲的,根基最利的人,他的修学方式直接从灭谛入手,他直接随顺不生灭性安住,观察离于一切妄想分别的果地境界而随顺。根基合适的人,他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能慢慢将生灭心带回、沉淀、转化,最终一切烦恼皆化为无上觉。
这是最利根的人。至于利根直观灭谛,自然具足前三,乃至能够生灭、不生灭无碍,这个前面交代过,此处不再重复了。
顺便提一下,这种人直接以如来果地觉为因地心,初发心即成等正觉。当然,此处指六而常即的即,初发心与等正觉毕竟不离。即是该段经文中所说:得(佛陀)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
诸位有缘!直接从灭谛起修德一佛乘妙否?
《楞严经》的教证暂时到这。再引《圆觉经》证:
“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维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
“善男子!有作思维,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花。用此思维辨于佛境,犹如空花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经文义比较明了的,不多述。佛陀说,想要真实入大乘,就必须放弃依靠造作的思维,先断掉对造作思维的依赖。换言之,即一来就随顺不生灭性,离一切妄想分别,依此而随顺安住。
从这个方面说,摩诃衍法师乃是秉承佛教,乃真一乘入道之门,灭谛为初入门处。从苦谛、集谛、道谛入门,都不能够生灭、无生灭无碍,因为前面三谛全是生灭有为。虽然道谛无漏,毕竟有为。摩诃衍法师从灭谛入,只有从灭谛入才可能进真大乘。
又如《圆觉经》说: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经文明白。不起妄念为最佳,若起则能息为佳,若不能息则以不了知为佳,若入不了知境,以不辨真实为佳。所谓不辨真实,亦可说不问圣凡也。总之一个不字,只为令人当下放,当下与离于分别的无生灭境相应。
诸位有缘!以上说《圆觉经》,以下引《金刚经》。诸位大德细思量,莫教如来灭谛初门之一佛乘蒙尘,所谓莫作最后断种人,管他世人是我非我,切莫毁了如来一佛乘,反以小乘析空灭真空。诸位大德!如来一乘教,人人有份,人人有责。
引《金刚经》: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经文如是。诸位有缘!此处无住为住,即是以灭谛为初门。唯有如来果地一切无住,离一切相故。亦即是《圆觉经》一切时不起妄念之意。才起妄念已是住,有能住之念,所住随应故。
摩诃衍法师所谓无分别为门,即无修为住也。有缘大德!摩诃衍法师坚持佛教灭谛为门之真大乘,当礼拜也,随顺佛教故。
诸位有缘!我今为摩诃衍法师翻案,即是为《楞严》,为禅宗,为一佛乘之合理性作个说明,是合理的。
诸位大德!本次辨析就此结束。望诸位大德深入经藏,智慧如海,随祖师教,正解佛法。
至于四谛修行,不同根基从不同谛入门的具体情况,在天台判教中有,藕益大师《教观纲宗》有介绍。假如本文与天台祖师所说有出入,违背祖师之处,决定是本文妄说,是本文戏论,不足为道,可直接忽略。
文末,回向愿各位大德:深信因果,断恶修善,信愿持名,生安养国!
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
Comments are closed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