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菩提道次第广论》再甄别宗喀巴法师为析空知见(赏花人2017)
南无阿弥陀佛!诸位大德清净吉祥:
本文观点仅供诸位大德参考。虽然本号暂时是已经判定宗喀巴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只有析空见,不妨诸位大德仁者见仁。本文所引宗喀巴法师的话,都出自于《菩提道次第广论》毗婆舍那章。
本文分四大部分。
第一大部分:主要从观行(行门)角度说体空的特色。
第二大部分:主要从理解(解门)说宗喀巴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毗婆舍那章是析空,对于体空在教理上的把握不足。严格说是析空有余,体空不足。
第三大部分:引蕅益大师《楞严文句》再做一个总结。
第四大部分:声明一下,破宗喀巴法师析空滥真空,不破法师析空观本身
第一大部分:主要从观行(行门)角度说体空的特色。就观行门说体空教与析空教的特色。
又分三部分。
一、天台宗判定的析空观与体空观。
二、佛经判定的析空、体空观的差别。这二个合说,简别析空与体空观修不同之处。
三、就观行门确定宗喀巴法师所执的空观为析空。
一、天台宗判定的析空观与体空观。
先将天台教析空观的正观和体空观的正观部分提上来,以便各位有缘有一个初步的简别。
体空:如蕅益大师天台《教观纲宗》:“(通教)十法成乘者:一、明观境,六道阴入,能观所观,皆如幻化。”
析空:《教观纲宗》说:“(藏教)十法成乘者:一、观正因缘境,破邪因缘、无因缘二种颠倒。”
注:很明确的,析空观是正观因缘境,以正因缘观破自性见。体空观,在正观的时候,直接观察如幻,通过如幻观来破执,而不是思维正因缘。
体空观也有附带析空观的,但是只作为对治助开。就是说,修学体空的人,不是说就完全可以丢掉析空观。当体空观不能直接发挥作用时,也是可以借助一下析空观来暂时对治。正修时如幻观,暂时对治方面是不妨析空观用用的。
二、佛经判定的析空、体空观的差别。这二个合说,简别析空与体空观修不同之处。出佛经教证。
又分三:1、《楞严经》,2、《圆觉经》,3、《入楞伽经》。
1、《楞严经》
《楞严经》明确说体空教就是修学如幻观,很明确地提出这一点。
(诸位有缘,智者大师示现,在生时未能等到《楞严经》,然而,大师的通教正观方法却和《楞严》一模一样。这也不是什么巧合,这是必然,因为智者大师所证也就是佛所证。即使智者大师分证即,也已经能通达佛法一切秘密了。天台通教观法的安立,与《楞严》所说一致。
但在引用《楞严经》经文前,要再做一个说明。《楞严经》是通、别、圆都有的。如果先有圆教的知见,那么这如幻观便要归于圆教范围了。如果事先是别教的见地,这如幻观便要归别教范围。如果事先只有通教知见,那么这十种观便只是单纯的通教如幻观。之所以要做这个说明,是因为《楞严经》它本身有很多层次,不是说《楞严》就是通教。定执《楞严经》通教,这样其实对于《楞严经》有伤害。
引《楞严经》经文:
“阿难!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注:经文是很明确的。从干慧到等觉,都是以十种如幻深喻为观察。这里面是决定没有析空的影子的。
这十种如幻深喻是这样的:
“观一切业如幻,一切法如焰,一切身如水月,妙色如空花,妙音如谷响,诸佛国土如乾达婆城,佛事如梦,佛身如影,报身如像,法身如化,不可取,不可舍,一切空故。”
通教的空观,不是思维正因缘境的。在正修时,就是如幻观,析空不是正修的。
2、《圆觉经》
出《圆觉经》教证: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花相”。
注:这一点提过的次数是有点多的。“非作故无”,不是分析因缘来的。“本性无故”,直接体会空性,由空花喻直证空性。
3、《入楞伽经》
《入楞伽经》之一乘(离心)无因教证:“世间种种事,无因而相现,折伏有因论,申畅无生义。申畅无生者,法流永不断,炽然无因论,恐怖诸外道。”
注,《入楞伽经》明显,不要借助因缘生而体会空性,才是大乘(通、别、圆)正宗的空性。
经文就引到这里。这是很明确地说明,天台祖师判得丝毫不差,完全符合佛意。通教体空观修法,正修时并不是观正因缘境,而是直接观如幻,如梦如幻。如果正修就是观因缘境,那就不是体空,应该归入析空范围。这意思是明确的。
天台判得丝毫不差。
三、就观行门确定宗喀巴法师所执的空观为析空。
接下去从两个方面证明宗喀巴法师是析空,不是体空。
1、从宗喀巴法师正面表达他的观点中可以看出来,法师是明确要观察正因缘境来破实执的,就是前面出示过的天台的析空观。
2、从法师明确反对体空可以看出来,法师明确反对直接从能执实的心去体会本空的,法师认为必须要通过分析因缘来推理境界空,不能从能执心直接体会。
基于这两点,本号推断出,宗喀巴法师还是析空观。(尽管他也提到了一切法如幻,但还是析空。因为他提出了幻化这个词,所以应该比纯粹的藏教还是进步的。这一点客观地说,比单纯的析空确实有进步,也有一些通教特征。但是,从法师明确修观必须观察正因缘境,且反对体空修法,从这二个角度说,法师根本知见还是析空。)
1、宗喀巴法师明确要正观因缘来破实执的:
宗喀巴法师说:“于执实境,当以正因定知无实,修习彼义,乃能灭除执实分别。”
这是宗喀巴法师明确地提出来,他说,要观察境界的正因。他这个正因,比如说眼识,色尘与眼根就是它的正因。通过这个正因,了知眼识缘生无性,破除实执。这是明显的在天台藏教析空法。
通教不是观正因缘境,而是直接观如幻,心识如梦如幻。又如《圆觉经》说“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这在前面天台判教中已经说过,这属于析空。
2、宗喀巴法师明确反对直接从能执实的心去体会空性。
另外,有的人可能会说,刚开始修析空,不代表就是析空,也许宗喀巴法师也提到过体空修法。肯定地说,没有。如果宗喀巴法师通达体空修法,就不会否定体空修法。事实上是,宗喀巴法师把体空修法都否定了。他认定只能思维正因缘,不能直接依心观如幻,不能直接从离心无体下手。他就是表态了,一定要思维正因缘。
附一段宗喀巴法师原文,说明他否定体空的修法:
“有于闻思之时,正理抉择无性,修唯修无分别,如是非真对治,别修无关空故。是故修时亦以缘起离一异等,修何即当观察。”
注:宗喀巴法师也是很明确说的。法师说,空观就是要观缘生“离一离异”这样去推理思维的,不许直接修无分别。注意下,他这里,这个唯修无分别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不动念,一种是不分析,但是去观如幻不分析。在体空教中,两种都可以。无论宗喀巴法师否定哪一种,都代表他否定了体空观。
先说第一种。就是在通体空情况下,可以直接无分别而证空性。注意下,在析空教不行,析空教中,定是定,慧是慧。体空教不一样,体法真空的话,定慧是不二的。修定即是慧,慧即定。
出《圆觉经》教证:“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这是第一点,体法真空的基础上,可以直接唯无分别(取至静)情况下破执。因为体空教中,只要通达体空,定即慧。注意下,在析空是定、慧分离的,所以定不能即慧,在析空教中宗喀巴法师那种说法没错。本号从体空角度破。
如果是第二种,也不对。比方《楞严经》十种如幻观,就是直接如幻观。法师他也不允许这样修。法师是非要思维观察诸法正因的,缘起离一异就是这个意思。法师要去观察诸法的正因缘来了知无性,或思维推理因中有果无果皆不对来离一异执,这样去思维推理来证空的。他这是很明显的执在析空这里。
直接观梦幻都是可以的。“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不假方便,亦无渐次”,这是很明确的,体空观适应,可以直接观幻,不必分析正因。
无论宗喀巴法师他所否定的无分别是哪种,都是不通体空观的表现。
再贴一段文字来说明他不通体空,否定体空:“于执实境,当以正因定知无实,修习彼义,乃能灭除执实分别。非摄录唯执实之心便能灭除。又当受许执实为误,若非错误无可破故,虽许心误,若不了知无彼执境,其心错误云何能知?”
“非摄录唯执实之心便能灭除”,这句话,单看是有合理性,结合前面法师说必须观正因缘境,就不对了。法师说,不是摄持这个能执实的心就可以破执的,是必须通过“正因缘”分析。这句话是有比较大的问题。当然,如果单看这句话,也有他的道理,就是对那些非通教根基的人,他们如果不能通达本幻,也不愿意观正因缘境,不能通体空,也不愿析空,只是执心不起,这是确实不行的。但是对通教根基的人就不适用了,不能说一定要依“正因缘”去推理才可以知道空性,而是直接由如幻喻体法真空。这种人他就是可以通过摄心来破自性见。所谓摄心,如果是在达心性如幻基础上,明与空花无异,这种通教体空前提下,不加分析而摄心,是可以破自性见的。《圆觉经》明确说过,一个悟体空之人,是可以取至静相,即摄心不起分别而破执的。
《圆觉经》相关经文,前面已经引过,为了说得更明白,重复一次: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不必再分析,但宗喀巴法师是反对的,法师认为,不可以从摄心的过程中体会空性而破执。这对于定慧不二的体空教来说,是比较不合理的。但还是要再强调一点,对于析空教是合理的。析空的话,确实必须步步正观因缘境,只取至静来澄念,是不可以的。只有体空可以。
这一点明确下来,就证明,宗喀巴法师他确实停在析空法界。
不过这里要说明一点,这个没有责怪宗喀巴法师的意思。宗喀巴法师也就是发表他个人的观点。不过,台湾印顺法师继承了宗喀巴法师这个说法,印顺法师也明确提出只有析空才对。印顺法师提出的修法里面也根本就没有体空观。这对以体空观为正的汉传传统大乘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好,这一点就阐述到这里。
第二大部分:主要从理解(解门)说宗喀巴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毗婆舍那章是析空,对于体空在教理上的把握不足。严格说是析空有余,体空不足。就解门来说,显示体空教理与析空教理有差别,然后诊评宗喀巴法师之所以定执思维因缘生才能破执的症结所在。
又分二。
1、显正:非自然非因缘为正体空。
2、破偏:诊评宗喀巴法师对于体空教在解门上对体空的理解产生的偏差。宗喀巴法师定执因缘的。
初1:显正。
这一点,就《楞严经》展开说。依佛说圣言量,是最快可以简别。
选一段原文,这里所分四段,其实原文是连在一起的,就是一段分开四部分,不是不同的地方摘来的。开头编按是本号所加:
第一步,用小乘因缘观将水析空,观正因缘,破外道自然生与邪因论:
原文:“阿难!水性不定,流息无恒。如室罗城迦毗罗仙、斫迦罗仙及钵头摩诃萨多等诸大幻师,求太阴精用和幻药,是诸师等于白月昼,手执方诸承月中水。”
第二步,设问征。于非自然基础上显非因缘,破小乘析法成空的劣慧,接入非自然非因缘的当体空的通教:
原文:“此水为复从珠中出?空中自有?为从月来?阿难!若从月来,尚能远方令珠出水,所经林木皆应吐流,流则何待方诸所出?不流,明水非从月降。若从珠出,则此珠中常应流水,何待中宵承白月昼?若从空生,空性无边,水当无际,从人洎天皆同滔溺,云何复有水陆空行?汝更谛观,月从天陟,珠因手持,承珠水盘本人敷设,水从何方流注于此?月珠相远,非和非合,不应水精无从自有。”
第三步,从当体空接入中道圆教(别、圆先不区分了。对宗喀巴法师此处,没必要简别但中、圆中,因为这些宗喀巴法师可能暂时还不涉及的。)
原文:“汝尚不知如来藏中,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一处执珠,一处水出,遍法界执,满法界生,生满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
第四步,再一次破执自然的外道和执因缘的二乘。宗喀巴法师的定执因缘,就在《楞严》此处佛陀要破的范围内。佛陀呵斥定执因缘的二乘,还是戏论,其实没有实义,没有碰到真正的中道实相。
原文:“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注:其中第一段,就是小乘析空的缘生无性。也就是观察诸法因缘生,所以无自性。
第二段,在《中论》就是四性推简。在过渡到大乘时,既否定非因缘(就是非自然),也否定了因缘生。即,先否定自然,破实体见。然后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否定因缘——空中的花朵,没有什么因缘,只是幻,众生妄见。这是可以明确的。
结尾时,佛陀破因缘与自然两种计度。也就是破了凡夫外道兼小乘。
破了缘生故空的二乘析空,就是《圆觉经》所说:“非作故无,本性无故。”非作故无——破掉二乘通过观察缘生来推的无性;本性无故——肯定不经过分析而直接体会空性的通教体空观。
《楞严经》把定执因缘的声闻正因缘也破掉了。这就正好说明了,体空观,它在正观时,就并不是观一个法因缘生,而是非因缘、非自然,直观如幻,不由分析,体会本空。宗喀巴法师说,一定要观因缘破法的自在独立体,这就是不对的。
只有一个法定是缘生,而没有非因缘的部分,才可以观因缘破。假如一个法非因缘、非自然,怎么可能以藏教单纯的缘生无性来对破?能观的智是定执因缘,而实相是非因缘、非自然,怎么可能这个智能观到实相?
2、附宗喀巴法师文并简评之
(1) “此一切法皆无自在,故皆无我皆无自性。言自在者,义谓现似有自性时,所现实有觉,非依仗诸识而现,然以不依因缘为自在义……”
(2) “又破彼义不能立为得中观见,故于境上,若由自性能自立性,是自在义。故性空义,即是离彼自在之性,非谓全无作用之事。”
(3)“故缘起因能破自性,即前释云: ‘是故此中是缘起故,离自在性,离自在义即是空义,非谓一切皆是无事。’”
(4)“故见全无作用事者,是谤如幻染净缘起,是颠倒见。又若见有自性之事,亦是颠倒,以此自性无所有故。”
一、宗喀巴法师执缘生空,而执缘生也是体空观要破的。体空不仅破自然生、无因生,因缘生也破。宗喀巴法师用因缘破自然,并没有用非因缘破因缘。
这四段都是宗喀巴法师的原文。虽然,宗喀巴法师也说了缘起如幻,但是这里要特别注意区分一下。通教的教理说如幻,析空的在正修观时,虽然不直接观如幻,但也可以说“如幻”这个词的,所以不要看到如幻就混乱藏、通了。
区别在于:宗喀巴法师是直接由诸法因缘生,就过渡到如幻,他没有非因缘这一关的。这个细节是特别需要简别的地方。
佛陀在《楞严经》也说如幻,但是,佛陀是双关显幻:先用正因缘观破实体,显法(前面引文中是水)是无自在性的。然后——这个然后很关键,然后佛陀又破了藏教因缘生,就是体非因缘。体实非因缘生故空,而是本空,唯是内心妄觉。通这非因缘一关,才是体空。注意,体空这个空是本空,唯心识妄见故空,不是因缘生故空。
宗喀巴法师没有经过这一层,结合前面他说要观正因来破实执的几段,是可以肯定的,肯定法师他是从因缘生得出如幻,没有透非因缘这一关。他这里还是说思维缘生(正因缘境)来破执。
通过两组对比来显析空、体空差距:
一组:
1、因缘生——故如幻——宗喀巴法师
2、非自然、非因缘——故如幻——佛陀,《楞严经》、《入楞伽经》、《圆觉经》,几乎异口同声。
二组:
1、法体因缘生如幻,所以观察因缘才可以破执——宗喀巴法师
2、法体非自然、非因缘故空,唯是心虚妄觉知现有,所以观察因缘只能破自然执,不能破因缘执。直接以如幻观,体会本空唯内心颠倒觉观,以兼破因缘、自然二种执。法体如幻,则必随心转,故破自然执。如幻则毫无实体,破因缘执。如画上花,根本非真花,又何必问种子、水土、阳光等因缘?——《楞严经》,释迦牟尼佛
——注,经文中说,一切法(这段经文中是水),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也就是说,一切境界,都取决于众生心(迷悟程度)、所知量(染净程度)、循业发现(善恶业轻重)。不是说现前心想怎么变怎么变,而是取决于内心这三个方面的情况。一切境界不离心,具体说就是内心这三方面的情况。离这个根本就没有法。
如眼病见空花,空花离病眼丝毫没有——破掉基于离心有花基础上的藏教析空因缘观,所谓水土、阳光等。离心之妄觉不见空花——破掉自然执。直证通教“一切法本空,之所以有实体之觉受,不离妄心妄觉”的体空观。
如《入楞伽经》说空性时,要求正修的人,要能够透过不借用因缘生、因缘灭来直证空性,以无因而证空,那就是标标准准的体空修法:
《入楞伽经》之一乘(离心)无因教证:“世间种种事,无因而相现,折伏有因论,申畅无生义。申畅无生者,法流永不断,炽然无因论,恐怖诸外道。”
——注,《楞伽经》明显,不要借助因缘生而体会空性,才是大乘(通、别、圆)正宗的空性。析空不是不可以,但是有一点,不能够滥大乘体空。谁也不可以,因为这是大乘的真正命脉。
再复习《圆觉经》不借因缘直入的大乘体空:“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花相”。
——注,“非作故无”,大乘正修体空是直接观如幻的。析空观在大乘不是正修,作为辅助是可以的。
再复习天台《教观纲宗》体空的修法,直观如幻,无关因缘:
《教观纲宗》:“(通教)十法成乘者:一、明观境,六道阴入,能观、所观,皆如幻化。”
这样应该清楚了,宗喀巴法师观离心的因缘破实执,是体空观要破的一部分。体空观不仅破自性见,也要破缘生见,如《入楞伽经》说证世间无因妄现(离现前心无因)。
二、再次确定宗喀巴法师问题所在
那么,宗喀巴法师的问题在何处?为何法师他知道如幻,但是还是要用观正因缘来破实执?为什么他想不到不用思维因缘而直接体空的通、别、圆法?关键在于,他说是说的如幻,但是他不通非因缘这一层,他是以诸法因缘生而说如幻的。所以,他在抉择观法时,他就是一定要思维缘生的。如果他通达性非因缘这一层,他怎么可能在修法上定执因缘?见、修对等的。宗喀巴法师在修法上执因缘,不允许直接通过比喻体会空性,不承认可以由能执实的心直接体会到境界本空,非缘生故空。他不承认这条路,他必须要思维因缘生、因缘灭的。
而大乘体空观,是要同时破因缘、自然的。所以,体空观,就不思维因缘生的道理,直接用心体会空性,从如幻观中体会。只有这样,才可以一时因缘、自然具破。说自然,为何随心转?说(离心)因缘,本幻无实,如空花,何来水土因缘?
所以藕益大师说,通教法门,“谓三人同以无言说道体法入空”——正入空性时,都是无言说,不分析的,直接观如幻。没有分析,直接如幻而破执。
要分析的话,就是在刚开始开解时,可以用《中论》四性推简,推出非因缘、非自然(不自、不他、不共,就是非因缘;不无因,就是非自然,和《楞严经》一样的。宗喀巴法师应该是解成了因缘了,没有考虑到非因缘。如果见地上法师考虑了非因缘,怎么会在修观上执着因缘破执?)。在四性推简后,就可以直接如幻观了,没必要再分析了。体空观正修是不分析,直观幻,这个经文都说过了。只在开解时用一下,一旦确定离心无体,就不必在思维缘生(宗喀巴法师的正因破执)。
三、再次反证,从宗喀巴法师修空观的方式反推回去,证明宗喀巴法师不通体空,还是析空。
法师他修空观,是一定要执因缘生,他认为不能直接从能执实的心体会空性。像《入楞伽经》那样不思维缘生而直证空,像《圆觉经》那样不思维因缘生直接体会本空,法师他都认为有问题的。
这样反推回去,其实也就知道法师他不是非自然、非因缘的体空:
如果,通达诸法体性本空,不是缘生空,那么他怎么还会执一定要思维因缘生才可以破执?
再说,如果,他确实已经通达诸法本空,离心无实体,非缘生故空,那么为什么觉得诸法实有?之所以觉得实有,离开心妄觉外,还有什么原因?如果他在诸法非自然生,因缘生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了法体也非缘生,非缘生故空,就确定之所以觉实其实就是自心妄见,如病目空花正等无异,如此,何必再分因缘?直观如幻深喻便是。自然也就不会执通过思维缘生才可以证空性。
法体本空,为何见有?见有实体,唯虚妄觉知,那么,为何不可以像通教观法一样,不去思维缘生,而通过直接观一切本来如幻,来体会本空?为何不能想到通过直接以如幻观来体会自性见、实执全是错误的,因此在如幻观过程中消融虚妄实执?
由此可以确定,宗喀巴法师定执思维正因缘境破实执,而不允许通过能执实的心去观如幻而直接体会实执颠倒而且本空,就是因为法师他还没有通达自性见唯心现、非因缘这一层。法师只通了非自然,但是他还不通非因缘这一层。不通之所以见诸法有实体,那个实体,其实根源不在不达缘生,而在于内心的虚妄觉知,病目空花,唯是心不觉而起——不觉什么呢?不觉境的实体感是离不开心的实执支持的。
如见空花,本来是个虚妄相而已。如果见到相是真花,那就是心的妄觉作用。破这个花执,只要明白过来,其实之所以似乎见到真实的花就是由于心妄觉,离开心虚妄觉的支持,花自然现空相——谁说一定要思维花在世俗中的正因缘?
利根者,能从十种如幻观中,体会到诸法本空、是假的,之所以见真实有,是因为自己心不觉而攀缘了,实有执觉受是心虚妄分别而起。那就可以直接观如幻了,不必分析。一切境界莫不如是,全无实体,非真实有。色心都这样,如梦如幻,无实无性。这样,就能理解天台通教正观,直接观如幻而不用分析的道理了。在如幻观中,体会到实执的虚妄颠倒,也体会到法性本空——这根本就不需要思维正因缘境了。
所以,天台的判法可以说完全符合佛义,完全符合大乘经义,与大乘经典所示无二无别。
反观宗喀巴法师,虽然他提到了如幻,但是,由于不通达“性非因缘生故空,而是由于内心不觉,虚妄执为真实故空”,所以,他认为除了思维正因缘,没有其他路可以通达空性。
佛陀说:自然也颠倒,严重颠倒;因缘也颠倒,轻微颠倒。相对而言,因缘要好一点,但还是颠倒。也就是,宗喀巴法师这个,在大乘体空教中,还是戏论。
第三大部分,引蕅益大师《楞严文句》再做一个总结。附上蕅益大师就藏、通两教对于心法关系的描述,来作为确定宗喀巴法师确实是藏教析空而非通教体空的一个判定:
“若谓心生法生,心灭法灭,法生心生,法灭心灭,心法互为因缘,虽生灭宛然,而唯是因缘假合,别无时方、微尘、大自在等以为能生,亦非无因缘故自然而生,此则藏教义也。
“若谓‘心生法生,则心外无法,法本无生;法生心生,则法外无心,心亦无生;心法当体无生’,是名因缘即空,通教义也。”——藕益大师《楞严文句》
注:很明确的,通过思维观察色心因缘生而破实执是藏教。
通呢?通教的根基,是通过心生灭则法生灭,体知心法不二不离的,直接体会到这个空性。所以,在观察的时候,就不必分析了,直接体会法的实体其实不离心的,之所以见有实体是心妄觉。体会一切境离妄心妄觉则无丝毫实体,一切如梦无异。若能如此,何劳藏教分析因缘生?
综上所述,本号判定宗喀巴法师只有析空见,没有体空见。
至于诸位有缘是否认同,有几分认同,则随缘。
第四大部分:声明一下,破宗喀巴法师析空滥真空,不破法师析空观本身。
一个声明:析空可以作为体空过渡的。这是《解深密经》中明确说过的。《解深密经》意思说,善根福德因缘都比较好的人可以直接进体空观,但一般情况下,都需要先用析空观过渡一下,然后用体空直证空性。所以,本次对宗喀巴法师根本知见反思系列文章,不破析空,破的是析空当成大乘真空这种以小滥大的行为。
虽然本次特别要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把体空修法从析空教中分离出来,但不是说把该法师的析空观否定掉。根据天台判教,宗喀巴法师的正观因缘而破实体,这在藏教观法中,是没有问题的,是对的,所以这一部分本号不否定的。
而且,不经过析空观锻炼,要直接进体空可能难度也是比较大。经过析空把粗重实执破一破,进体空会相对容易点。另外,体空观不稳定,也是需要析空观辅助一下的。所以,本次反思,破其以小滥大,但不破析空观本身,藏教析空也是化法中一个教。
本次行文匆促,语句繁杂或不通处,望诸大德谅解。
回向一切有缘皆入大乘真空教,同入极乐世界,安养证菩提。
南无阿弥陀佛!
Comments are closed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