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讲“首楞严”三字的七个错误(附录音)(赏花人2019-09-03)
索达吉喇嘛在9月2日的《楞严经》第一讲中,语音不少于九十分钟,解释“首楞严”三字只用了一分钟左右。就这一分钟所说,有七个错误。今我依佛、依祖师指出索达吉过失所在,望索达吉尊重《楞严》,尊重汉传,接下去的讲经中,尽量严谨,对于法义部分尤其不要这样泛泛带过。
——赏花人按
正文分四:⒈索达吉喇嘛的解释;⒉指出索达吉喇嘛讲此三字的七个问题所在;⒊略释“首楞严”;⒋附我在叙述此文中引用的经论原文。
㈠索达吉喇嘛所说之“首楞严”(附索达吉录音)
https://res.wx.qq.com/voice/getvoice?mediaid=MzI5MjM2NDMxOV8yMjQ3NDg2ODky
索达吉《楞严经》第一讲的错误:
首楞,“首楞严三昧者,秦言健相,分别知诸三味行相多少深浅,如大将知诸兵力多少。”——《大智度论》
注:索达吉的汉语表述非常绕,基本的名相经常出错,然后自己讲到一半再改正。如“健相”,先说“相健”,然后再纠正说“健相”。又如“楞严”叫做“佛顶”,后来又说“首楞”才是“佛顶”。从这些地方看,备课工作是做得很不到位的。不过,相对于法义的正邪、精确度等,这些问题不是关键。
索达吉说这段话是比较含糊其辞的。以下内容为索达吉原话,为了便于读者阅读,比较罗嗦的、没有意义的部分就删掉了。就是把索达吉的观点拿出来:“‘秦言’也就是汉语。秦言叫健相,印度也叫‘首楞严’,汉语叫做健相。藏文,‘楞严’是佛顶。严,是勇健、勇猛、英勇、勇敢。首楞,有些地方叫非常,藏文‘佛顶’,因为佛的境界是最顶的。这种三摩定就是勇敢,有了这种勇敢,一旦我们有了这种,分别了知三摩地的各种行相。”
㈡索达吉讲“首楞严“三字存在的七个错误与问题
⒈索达吉对《大智度论》的断句是错误的
索达吉说,《大智度论》里面的:“首楞严三昧者,秦言健相。”这是错误的。真正的大藏经原文断句如下:“首楞严三昧者,秦言健相分别,知诸三昧行相多少深浅,如大将知诸兵力多少。复次,菩萨得是三昧,诸烦恼魔及魔人,无能坏者,譬如转轮圣王主兵宝将所往至处无不降伏。”
索达吉所引用的原文应该是百度上错误的断句。百度词条如是:“《大智度论》卷四十七(大二五·三九八下):‘首楞严三昧者,秦言健相。分别知诸三昧行相多少深浅,如大将知诸兵力多少。复次,菩萨得是三昧,诸烦恼魔及魔人无能坏者,譬如转轮圣王主兵宝将,所往至处,无不降伏。’”
索达吉可能是查的百度,因为百度上断句和索达吉的断句是一样。真正大藏经的断句是:“首楞严三昧者,秦言健相分别。”而不是百度与索达吉所说的“首楞严三昧者,秦言健相。”这个实际上不用查大藏经原文,就直接看百度那段话就可以知道不对。若依百度与索达吉所断句,则“分别知诸三昧行相多少深浅”为健相一名之义,名义不符。因为,若以健相为名,此名所含摄的义,不可能是“分别知诸三昧行相”。“健相”即是擅长之相,善于之相,此二字何处有“分别觉知行相”之义?名指擅长,义说分别觉知行相,牛头不对马嘴。
唯有断为健相分别,此名所摄义才与后文“知诸三昧行相多少深浅”匹配。蕅益大师所断与大藏经同,蕅益大师《楞严玄义》原文:“梵语首楞严三昧。此示健相分别正定。得此三昧者。知诸三昧行相多少深浅。”
索达吉难道连看一下《大智度论》的内容都没有?难道只有时间百度,或者让弟子百度?而且百度中这种明确的错误都看不出来,还是五明喇嘛学院被称为文殊菩萨的大堪布?不可思议!
⒉索达吉对健相的解释也是错误的,并非勇敢之义
“健”有强健的意思,也可以与“勇”字搭配为勇健。但是“健”也有善于之义,或者某方面擅长义。至于这个词具体什么意思,就不能够胡乱地以跟这个词相关的词组来说,而应该结合前后文。前文已说,健相分别为一个组合,此组合为依汉语所释之“首楞严”义。健相是修饰“分别”用,以勇敢、勇猛修饰分别,显然不合适。此处应是善于之义,“健相分别”即是善于分别之义。如《维摩诘经》(又名《净名经》)说:“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修饰分别能力,应用善于与不善于为适当。索达吉选了一个并不适合修饰“分别”的词来解释健相:勇敢或勇猛。
蕅益大师即是用善于一义。大师《楞严玄义》原文:“言健相分别者,所谓善知五阴浊相及澄浊得清相,善知入处界大流相、所相及入流亡所相,善知二十五门显密修证各有能历三渐次行、所历五十五位始终差别及平等相,善知一念迷惑能起七趣升沉诸因果相,善知修奢摩他、毗婆舍那所现微细诸魔事相,故名健相分别也。”
⒊索达吉对此三昧的名字解释错误,不符合佛经也不符合菩萨祖师论
综合索达吉所说,首楞严三昧,名字叫做“非常勇敢的三昧”。“非常(首楞)勇敢(严)三昧”,这就是索达吉的结论。按照《大智度论》所说,应该是“健相分别三昧”,或者说“健相分别正定”。此虽名定,而善能分别包括诸三昧相本身在内的一切流转还灭与苦集灭道相故。又,按照《大般涅槃经》说,首楞严乃一切事毕竟坚固之义。蕅益大师则依《涅槃经》为正依,兼顾《大智度论》而解释“首楞严”三字。坚持天台智者大师“经富论贫”之教,依经为主,兼及论。观索达吉,既不依经,也不依菩萨论,也不依祖师,自以为依《大智度论》,实际并非龙树菩萨原意。
【赏花人注:毕竟与坚固意不同,举例明之:如未到不退转的圆解菩萨,是毕竟而不坚固者。如外道种姓,或者定性二乘(难转入大乘,并非绝对不可转)等,为坚固而不毕竟者。)约教观说,毕竟为依教解性德,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也。坚固为依教起观,断惑证真所致。明中道理而依教起观者,能到此毕竟坚固地。若有教解而无观行,为毕竟而不坚固也。若虽观行而不达圆理,纵入偏真涅槃,亦只能说坚固而非毕竟也。】
⒋索达吉解释“首楞”为“非常”、“佛顶”皆错依索达吉所引《大智度论》,则“首楞严”为健相分别的合说,不宜分开。龙树菩萨即是合说。若要分开为“首楞”与“严”,则“首楞”为一切事毕竟义,不是索达吉想当然以为的“非常”义。
“严”为坚固义,非勇敢义。就算从“严”本身看,不结合经文,这个“严”也没有勇敢的意思。索达吉说藏文中,对于中文的“严”,是翻成勇敢,难道藏文中没有坚固对应的词?索达吉太粗心了!如果说“健相”说成“勇敢”,虽理不合适,而情有可原。因为“健”一字可以与“勇”一字匹配成词组,虽然不符合经文,但是脱离经文语境也可以勉强说得过去。但是“严”一字说成是勇敢,这就是无论结合不结合经文都是说不过去的了。
索达吉如此粗心、草率,说是讲《楞严》,实际是糟蹋《楞严》,然后用这个粗糙草率、错误百出的所谓讲记在汉地流传。
⒌索达吉说“有的地方说‘首楞’是‘非常’”,这“有的地方”也许就是索达吉杜撰的。汉传哪位祖师说过“首楞”是“非常”的意思?索达吉一句话,就让人认为汉地也有祖师大德之类的说这个“首楞”是“非常”义,同时也用这个来历不明的“有的地方”来为自己草率乱说做掩护,这在正式讲经过程中并不合适。如果索达吉真的想讲好,还是要注明来源。
“首楞——非常,严——勇敢,首楞严——非常勇敢”——天知道!这索达吉是把《楞严经》当小学语文看吗?
⒍索达吉说“楞严”是“佛顶”(语音说佛的头顶),乃是错解索达吉说:“藏文中,楞严(后来索达吉又说首楞)是佛顶的意思,佛的头顶,因为佛的成就是最顶的境界”。
索达吉这也是胡说了。《楞严经》全称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正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如果“楞严”或者“首楞”是佛顶的意思?这个名字不是有两个“佛顶”了?显然这个解释是不符合原经题的。且“首楞”二字,既然索达吉说“非常”,又说“首楞严”为健相、勇敢,这个“勇敢”在藏文中如何是“佛顶”?
楞严大定,就定所依之人说,倒是可以说是佛心定或者佛定,因为这种定要十地菩萨及以上才可以成。如《首楞严三昧经》说:“尔时佛告坚意菩萨:‘首楞严三昧,非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菩萨之所能得,唯有住在十地菩萨乃能得是首楞严三昧。’”(注:此处十地名,其义或在通教位次。因别初地、圆初住已是分证即佛,分证圆教佛之功德,理应分证此首楞严三昧也。通教菩萨乘,若十地被别圆接,若是按位接,只在别十回向、圆信位;若胜进接,即入别初地、圆初住也。即有此定者皆为分证或究竟即佛,可说佛定。然本文意不在论此。简单注明以令有缘注意即可。)
索达吉说的佛顶,不排除是索达吉把汉传弟子说的“佛定”听错成“佛顶”了。“首楞”二字既然是一切事毕竟,如何又说是佛顶?太过于牵强附会。退一万步,以“佛顶”说,至少应说佛顶不可见相为离一切相,佛顶能现一切佛菩萨等为即一切法义,如是如是勉强蒙混过关。即便如此,经文中那个“大佛顶”三字又如何解释?总之,以“佛顶”释“首楞”实在乏善可陈。而索达吉含糊其辞地说“佛的成就最顶”之类云云,荒谬!
⒎因果混滥之偏
《首楞严三昧经》约深位菩萨修行而说,而《楞严经》则重在为初学弟子诠释大佛顶理即依教起观之要点等。《楞严经》中,虽亦间或说佛菩萨自住境界,而全文主旨在接引初学。索达吉如今既是讲《楞严经》,而非《首楞严三昧经》,理应侧重此三昧之所依理体以及因地进修方便,如此才符合此经之义。而不是简单说一下具此定之深位菩萨之功德,劝听众去获此三昧便草草收场。然纵观索达吉之说词,尽是粗心草率之语,此因、果二层“首楞严”之辨,更为微细,索达吉疏忽,或不能沉下心细思量,亦不足为奇也。
另,索达吉的传承到底从何而来?
《楞严经》在藏密当中不存在完整版的,索达吉自己也说藏地只有第九、十两卷。如果索达吉要解释《楞严经》,至少前八卷的讲义只有汉地有资料(藏地即使九与十两卷之讲义也不具),如果不用汉地的资料,那索达吉就只有“勇猛发挥自智慧”来讲《楞严》。
综上所述,索达吉解释《楞严经》,表面似乎引了一下汉传论,实际最后的解释还是“藏文”,并没有依止经论来。可知索达吉的《楞严经》传承,是来自于他自己,他自己用牛头不对马嘴的所谓藏文词汇来牵强附会《首楞严三昧》。索达吉说自己听了《楞严》的故事后难过得哭了,原话为:“我备课的时候好伤心,哭了好几次。”不知道连“楞严”如何解都不知道的索达吉,为什么哭?若听了智者大师等的故事真的很感动,就不会这样无视天台祖师对“楞严”的解释而胡说八道了。毕竟做给谁看?
希望索达吉能够端正态度,以后的讲经过程中尽量多看下佛经、菩萨论,不要胡解《楞严经》。若索达吉真的能够改过来,依经、依论、依祖师讲,这是好事。不过这种可能性应该是很小。索达吉本身也许是铁了心要拿《楞严经》来胡说八道了,一而再、再而三地胡解汉传经论。或许索达吉的目的根本就不是讲经,醉翁之意不在酒也。其仗着自己已经有一定市场,即使胡说八道也有汉地的愚痴四众虔诚恭敬地去听。如果是这样,索达吉继续装作认真而平和地满嘴跑火车,请汉传有缘的道友们,希望你们尽可能远离索达吉并劝人远离索达吉。索达吉是胡乱解经破坏汉传毕竟坚固。
㈢(本文作者)三释“首楞严”
⒈依经与祖师论直释(经论原文附在文末):依《涅槃经》,“首楞”为一切毕竟,“严”为坚固义,合为一切(事)毕竟坚固义;依蕅益大师《楞严玄义》,毕竟坚固分十方面。
⒉约体相用释。佛性为此三昧之体,即《楞严》所说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之心体,如水依湿性成,此三昧依即空即假即中之心性成。约体立为是真如三昧,证真如得四智者方有此三昧。善知诸三昧行相,能分别行相多少与深浅,为此三昧之相,如水有流动相。约相可立为健相分别三昧,能破烦恼魔与天魔等,为此三昧之用,如水有洗涤用。约用则可立为金刚三昧,能破一切界内外八魔而不被一切魔破故。
⒊约修证位次辨释。首楞严三昧分因、果二层。大藏经中有《首楞严三昧经》,侧重在说此定之用。按蕅益大师说,此经所说应以深位菩萨为对象,如此《三昧经》说:“尔时佛告坚意菩萨:‘首楞严三昧,非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菩萨之所能得,唯有住在十地菩萨乃能得是首楞严三昧。’”而《楞严经》所诠是为初心学者入此三眛之方便,如七处征心、八还辨见、四科、七大藏性等,均是对初学说。阿难说“妙湛总持不动尊”时,也止于信位。约分证即为果地说,信位还是因地,故本经应正说“首楞严”之因地,兼说作为果位“首楞严”。一切事毕竟坚固,蕅益大师分十事释一切事,十事皆约因地说。除“毕竟理”为论实相义外,毕竟誓愿、毕竟庄严、毕竟智断、毕竟遍知、毕竟道、毕竟用、毕竟权实、毕竟利益、毕竟无住,此九毕竟皆在说依实相理起观等事。每一毕竟之始,大师均以“知阴界等如来藏性”为开头,即是表凡夫修学“首楞严三昧”者,应先通达如来藏理后依教起观。第一“毕竟理”为开圆解,后十毕竟为解后起修。
净土赏花人2019年9月3日
附:《大般涅槃经》原文:“善男子!‘首楞’者,名一切毕竟;‘严’者,名坚;一切毕竟而得坚固名‘首楞严’。”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七)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一
附:蕅益大师《楞严玄义》原文:
“梵语首楞严三昧,此示健相分别正定。得此三昧者,知诸三昧行相多少深浅。如转轮圣王主兵臣宝能知兵力多少,所住至处无能摧伏,此三昧宝亦复如是。按藏中别有《首楞严三昧经》三卷,专明此定功用威力,似是深位菩萨所修,与今经初心方便稍异。今不依此释“首楞严”也。《涅槃经》云:‘首楞者,一切事竟;严者,坚固;一切毕竟而得坚固,名首楞严。今正依此释名,兼摄健相分别之义。言一切事者,所谓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及七大也。言毕竟坚固者,所谓皆非因缘、非自然、非和合、非不和合,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皆悉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也。言健相分别者,所谓善知五阴浊相及澄浊得清相,善知入处界大流相、所相及入流亡所相,善知二十五门显密修证各有能历三渐次行、所历五十五位始终差别及平等相,善知一念迷惑能起七趣升沉诸因果相,善知修奢摩他、毗婆舍那所现微细诸魔事相,故名健相分别也。”
附蕅益大师《楞严玄义》十种毕竟坚固:
“复次,约阴、入、处、界、七大等事明毕竟坚固者,仍为十意。⑴毕竟理;⑵毕竟誓愿;⑶毕竟庄严;⑷毕竟智断;⑸毕竟遍知;⑹毕竟道;⑺毕竟用;⑻毕竟权实;⑼毕竟利益;⑽毕竟无住。
“毕竟理者,谓阴、界、七大等皆即如来藏性,圆三谛理,天然性德,离过绝非。凡十法界若依若正若色若心,随举一尘,随举一念,随举一事,随举一名,一一无非三德秘藏全体大用,更无少许事理不具此中。经云:‘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又云:‘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又云‘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等。又云‘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若俱发明,则有俱现’乃至‘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等。而结之以如来藏性俱非俱即,双遮双照。此理方名毕竟,尚非出二边之中道可比,何况灭色、即色二种真谛耶!
“毕竟誓愿者,谓知涅槃即生死,菩提即烦恼,故有随染缘之阴、界、七大,如水成冰,遂起同体大悲,发无作二誓,遍拔十界自他苦集,曰:‘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又知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故有随净缘之阴、界、七大,如冰成水,遂起无缘大慈,发无作二誓,遍与十界究竟道灭,曰:‘法门无量誓愿知,佛道无上誓愿成。’经云‘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乃至‘舜若多性可销亡,铄迦罗心无动转’。夫得果必兼法门,度众必断烦恼,今由既悟藏性,称性而发,所以终无动转,当知即是无作四弘誓也。又云:‘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又云:‘第二七中,一向专心发菩萨愿。’又云:‘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如此皆明毕竟誓愿,尚非依无量四谛所发弘誓可比,何况依生灭、无生四谛所发弘誓愿耶!
“毕竟庄严者,谓知阴、界、大等即是性觉妙明、本觉明妙,而修圆顿止观。依明妙照而常寂义,成奢摩他一心三止。依妙明寂而常照义,成毗婆舍那一心三观。依妙明、明妙寂照无二体义,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平等无二。《法华经》云:‘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此经云:‘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又云:‘静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又云:‘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如此皆明毕竟庄严,尚非次第止观可比,何况体、析等止观耶!
“毕竟智断者,谓知阴、界、大等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以圆顿止观圆破三惑,圆显三谛,不离谛而有惑,不离惑而有谛,破无可破,显无可显,方名毕竟破显。就惑破处,烦恼即菩提,说名智德。就理显处,生死即涅槃,说名断德。又照理故名智,惑破故称断。经云:‘希更审除微细惑,令我早登无上觉。’又云:‘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又云:‘觉迷迷灭,觉不生迷。譬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灰,不重为木。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又云:‘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又云:‘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如此皆明毕竟智断,尚非次第三智仅断无明十二品者可比,何况偏空智慧只断界内见思者耶!
“毕竟遍知者,谓知阴、界、大等本如来藏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若迷此阴等诸法,妄计因缘、自然、和合及不和合,则有十界苦集、十二因缘、六蔽、尘沙无明等,名之为塞。若悟阴等诸法,当体即是三德秘藏,则成十界道灭、灭因缘智、六度、一心三观等,名之为通。于塞知破,于通知护。经云:‘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又云:‘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由。’又云:‘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如此皆明毕竟遍知,尚非历别五眼可比,何况法眼及天眼耶!
“毕竟道者,谓知阴、界、大等,一一非净、非不净,双照净与不净,名身念处;一一非苦非乐,双照苦之与乐,名受念处;一一非常、非无常,双照常与无常,名心念处;一一非我、非无我,双照我与无我,名法念处。一身念处,一切身念处;一受念处,一切受念处;一心念处,一切心念处;一法念处,一切法念处。是名圆四念处。恶灭善生,名正勤。定断成就,名如意足。五法增长,名根。根破障,名力。分别道用,为觉分。安稳道中行,为正道。由此圆入一切法门。经云:‘我又获是圆通修证无上道故,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又云:‘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如此皆是明毕竟道,尚非无量道品可比,何况无生、生灭诸道品耶!
“毕竟用者,谓知阴、界、大等,虽复理性平等清净,而无始妄习,事障偏强,须加事助以开圆解;虽用事助,一一还与圆理称实相应。经云:‘若有宿习不能灭除,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罗无上神咒。’又云:‘结界建立道场,求于十方如来放大悲光来灌其顶,出入澡浴,六时行道,如是不寐,经三七日。’乃至道场仪轨,事事皆表圆顿乘法。如此皆明毕竟助用,故至果成,便名三轮不思议化。当知事相虽同,收功永别,圆人对治,岂前三教所能比耶!
“毕竟权实者,谓知阴、界、大等,如来藏性,非权非实,非因非果,而能成就一切权实因果。以不达阴等空故,则有世间魔外种种诸位。以但知阴等空寂,不达其即假故,则有出世声闻、缘觉种种诸位。以但知阴等体空如幻,不达其即中故,则有历别种种诸位。经云:‘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又云:‘将欲复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复,宛成非相。’此之谓也。以了知阴等本如来藏,即空假中,则有圆顿种种诸位。经云:‘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此之谓也。知前三种诸位,则善知权。知后圆顿诸位,则善知实。知此如来藏中同体权实,则知为实施权,开权显实,是名毕竟权实。尚非教权证实可比,何况教证俱权者耶!
“毕竟利益者,谓知阴等本如来藏,觉悟无惑,则凡内外强软诸魔永不能动。经云:‘摩登伽在梦,谁能留汝形?’又云:‘然彼诸魔虽有大怒,彼尘劳内,汝妙觉中,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汝如沸汤,彼如坚冰,暖气渐邻,不日消殒。’又云:‘消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岐路,直至菩提,无诸少乏。’此是自利毕竟。自利既尔,利他可知,是名毕竟利益。尚非四荣利益可比,况四枯耶!
“毕竟无住者,谓知阴等藏性,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是故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住二边,不住中道。经云:‘是名妙莲花,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又云:‘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是名毕竟无住。尚非不住但中似解可比,况仅不住偏真似解者耶!
“此十种毕竟,从始至终,通修彻性。纵令在迷,理本毕竟。初知此理,即名字毕竟。依此修观,即观行毕竟。解发根净,即相似毕竟。进破无明,即分证毕竟。成无上道,即毕竟毕竟。而总约阴、界、大等为所观境,故言一切事毕竟坚固也。”
Comments are closed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