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烦恼即菩提”之二(20210609)
【居士】我想说一个感悟:
水的分子式是H2O,如果对应“烦恼即菩提”,就好比沸水是烦恼,静水是菩提,但是他们都是同样的一个物质,同样的一种分子式H2O,化学结构从未因为状态而改变。也就是说,“烦恼即菩提”就好比是同一种分子式(H2O)的物质,不同的几种形态(冰、水、蒸汽)。
《维摩诘经》中有说:“佛为增上慢者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是指淫怒痴的“性”是解脱,可没有说淫怒痴本身就是解脱。佛经很严谨,“离经一字即为魔说”是有道理的。
《维摩诘经》和《六祖坛经》,是究竟义的角度上说的。贪嗔痴都是因缘生,没固定实性,为性空,性空即是清净无染,即是解脱。诸法皆性空,体性上一切法都是菩提。若从诸法表相上来说,那自然有迷、悟和染、净的区别,完全没有开许众生行杀盗淫。所以正人看经,自然是正解,邪人看经,就连《六祖坛经》都能成为开许杀盗淫的邪见逻辑。
六祖慧能为了防止众生对“烦恼即菩提”产生邪见,已经在经典里解释得够清楚了,文说:“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就好比烦恼(开水)如果你不给他“降温”,他永远不可能变成菩提(冰),他永远都是烦恼(开水)
还有大德说,上根人看烦恼即是菩提,我比喻得形象一点,就好像是懂化学的人,看开水和冰是同一种分子式而已。
《大智度论》说:“下人破戒,中人着戒,上人不着戒。”其实真正的意思是:中人着戒,代表中人虽然持戒精严,但是还执着有“我”,认为是有一个“我”在持戒,事实上这个“我”不可得,仍然没有破掉身见。上人不着戒,意思是上人精严持戒,但是没有“我执”,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才是上人不着戒的正解,绝不是开许杀盗淫。例如六祖慧能说“心平何劳持戒”,意思是持戒的目的就是熄灭贪痴嗔,如果众生没有贪嗔痴,也就不用以戒律来熄灭三毒,完全不是开许在杀盗淫中证果。何况六祖慧能自然心无三毒,但是他依然不犯戒,目的就是要给众生做一个师范作用。
再者,戒律本身也是一条船,把众生带到涅槃彼岸的船,是让你乘船去彼岸(不着戒),不是让你执着这条船(着戒),认为船本身就是彼岸。等修行人乘着戒律船到达证果的彼岸的时候,自己就会下船。
【贤佳】随喜深思明辨!其实也可说“菩提即烦恼”、“佛即凡夫”,所以菩提、烦恼、佛、凡夫都无取、无得。凭说“烦恼即菩提”而纵行烦恼者,其实心不平等,执取名相,自欺欺人,难免堕落,可体验地狱即涅槃,痛苦即常乐。
如《大乘庄严经论》(无着菩萨)说:“由离法性外,无别有诸法,是故如是说,烦恼即菩提。释曰:如经中说‘无明与菩提同一’,此谓无明法性施设菩提名,此义是经旨趣。”(卷第六)(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31/T31n1604_006.xml#lgT31p0622b1201)
《仁王般若经疏》(〖隋〗吉藏法师撰)说:“文言‘菩萨未成佛时以菩提为烦恼’者,譬如结巾为㝹,解者见巾,妄者见㝹。亦如病者食甜为苦,病瘥以向苦为甜。更无别异法,由妄故见不生死为生死。烦恼亦尔,迷故菩提即是烦恼,悟之烦恼即是菩提,迷故则四方易位,悟也则廓尔无遗。……于第一义而不二者,烦恼与菩提同无所有云‘不二’,诸佛乃至一切法皆绝心行故称为如。”(卷中)(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33/T33n1707_002.xml#pT33p0341a1901)
《楞严经文句》(〖明〗蕅益大师)说:“〖经〗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真净,皆由随顺杀盗淫故。反此三种,又则出生无杀盗淫。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相倾,起轮回性。若得妙发三摩提者,则妙常寂,有无二无,无二亦灭,尚无不杀、不盗、不淫,云何更随杀盗淫事?〖文句〗妙发三摩提,言出世妙戒依于首楞严王三昧而开发也。妙戒若发,则波罗提木叉戒即无漏戒故。‘常’即是禅戒故。‘寂’犹向所云‘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等也。有无二无故不堕凡夫地,无二亦灭故不堕二乘地,斯则并其不杀、不盗、不淫之相尚不可得,云何更有杀盗淫事耶?得此一语,方知无相妙戒不是破戒。倘有杀盗淫事,仍是鬼伦而已,无惭之辈其可籍口乎哉?”(卷第九)(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X13/X13n0285_009.xml#pX13p0361b0401)
Comments are closed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