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诚感悟人生 第一章《人生何去何从》辨析

第一章《人生何去何从》

1、“所有外在存在的问题,都是我们自己内心里面的问题”吗?没共业吗?
【原文】所有外在存在的问题,都是我们自己内心里面的问题,那我们内心里面的问题,……你要去清除啦,把这些障碍、把这些问题把它清除掉,就要去忏悔。

【辨析】外在存在的问题有自己的,也有他人的,是共业导致的。问题本身是缘起法,既然是缘起,那就有内、有外,有个人,有系统。一般几个典型的个案是个人问题,如果经常反复出现不能杜绝就是系统问题,应用智慧去观照梳理每个缘起层面。

【辩护】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净则国土净{所引及理解偏谬,详见下文}
从学习佛法修行角度来说,下手处在解决自己内心的问题,并非通过解决外在存在的问题。若是通过解决外在问题的方法,那就不存在三世一切佛了,没有一个可以修成佛。{如此牢固执着内外分别,如何契入无分别智?更不要谈修行成佛了}

【再辨析】心指第八识,万法不离心识。在八识缘起的基础上,分自、他、内、外、共业等,应善观缘起,前法师辨析正确。
如下为《维摩诘经》原文:
如是宝积,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意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正是由直心开始,修定慧,得回向、方便,解决外在众生问题,才能净佛土、智慧等,得心净。如上泛泛而谈为相似法。
从学习佛法修行角度来说,要解决自己内心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要发心解决外在存在的问题。佛等视众生如子,菩萨戒、经论等也明确讲要解决外在问题。不去解决外在问题,衣食卧具医药等都不具足,如何修行?
{辩护者多以己意为原文辩护,多用偷换概念,多为相似法,且不符原文之意}

2、“世俗社会上面的人” 难道就不分“善恶、是非”了吗?“批评过广”吧
【原文】世俗社会上面的人,有了一份职业以后,他要完成事业,至于善恶、是非,到底对个人、对集体、对他人,有利有害,那就是第二个的问题,第二位的问题。

【辨析】批评过广,世间人也不是那么不分是非善恶。

【辩护】普遍来说,社会主流价值观目前确实如此,事业第一位,善恶是非(道德)是第二位。{狭隘偏谬,固执己见。}
注:大多数人可以理解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没有必要咬文嚼字,钻牛角尖。{辩护者不明作者之意。}

【再辨析】如儒家,确如法师所言批评过广。佛法当严谨,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欲突出佛法不共性也不该是原文那样的说法。另外佛法不宜过分强调“事业”。作者全篇多次强调世俗社会的问题以凸显自己团队和体系的“殊胜”。

3、什么是佛法智慧和愿力呢?难道“做成事就有智慧,做不成就没智慧”吗?
【原文】社会上面靠职业靠事业,我们佛法靠什么呢,靠智慧,靠愿力。智慧就决定了你能不能成功或者失败,智慧具足了,智慧多了,那么你就会成功,你成功的概率就高,你成功也就大;智慧比较低,比较差,成功就小,成功就低,结果就小。愿力决定什么呢?决定着你的始终,就是决定着你的开始跟结束。

【辨析】世间事业成功一样要靠智慧和愿力,这是共世间的法,并不是佛法的不共特征,属于鸡汤文。佛法的智慧在世间层面主要强调业果,在出世间方面是戒定慧三学。一旦强调共世间法,就给人一种印象,做成事就有智慧,做不成就没智慧,你佛法修的就不好。其实,菩萨很多时候因为世间法兴盛,人缘不足,就避世修行,比如弘一、印光、广钦、梦参老和尚,世间事业都不怎么广泛,然讲经弘法的甚多,为辨析正理,引导后学,续佛慧命。反之,一个屠夫事业很成功,那佛法就修得好?

【辩护】世间社会上的成功靠职业、靠事业,佛法上的成功靠智慧、靠愿力。小乘阿罗汉的愿力低,最终的智慧也低,大乘菩萨以及佛的愿力高,最终达到的智慧也高。原文意思无错。{大小乘的区别关键是种性和慧力的差别,具体表现为发心和所断之障,详见第六章2,辩护者不通经论。}

【再辨析】联系上文:“我们要去改变恶行变成善行,我们要去改变害人变成利人的,那么这样子的做法,这样子的生活的态度,那么要靠什么呢?要靠智慧,要靠愿力。我刚才谈到了,世俗社会上面的人,有了一份职业以后,他要完成事业,至于善恶、是非,到底对个人、对集体、对他人,有利有害,那就是第二个的问题,第二位的问题,那么佛法不一样,他首先要利人,利人就包括自己,包括一切的人,他动机摆在第一位,并且呢,他的动机是贯穿一个人所有的行为以及行为的结果。”

作者所讲为世间法,基于其“利他增乐”体系,所讲内容指向生活态度和事业。愿力、智慧等佛法名相在其体系均已变味,利人得快乐(坏苦)为其宗要。辨析法师出自龙泉体系,对学诚龙泉体系有深入了解。辩护者不明原文之意,对佛法也一知半解,辩护属断章取义,所讲为相似法。


Comments are closed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