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谛

苦谛   发布于 2018年12月14日

增壹阿含经卷第九

[人生不足贵,天寿尽亦丧;

地狱痛酸苦,唯有涅槃乐。]

大智度论卷第二十

问曰:

若乐有二分:慈心、喜心;悲心观苦,何以不作二分?

答曰:

乐是一切众生所爱重故,作二分;是苦不爱不念故,不作二分。又受乐时心软,受苦时心坚。

如阿育王弟违陀输,七日作阎浮提王,得上妙自恣五欲。过七日已,阿育王问言:阎浮提主,受乐欢畅不?答言:我不见、不闻、不觉,何以故?旃陀罗日日振铃高声唱:七日中已尔许日过,过七日已,汝当死!我闻是声,虽作阎浮提王,上妙五欲,忧苦深故,不闻、不见。

以是故知苦力多,乐力弱。若人遍身受乐,得一处针刺,众乐皆失,但觉刺苦。乐力弱故,二分乃强;苦力多故,一处足明。

《大智度论》:(卷第七十二)

问曰:

“等心、慈心,有何等异?”

答曰:

“等心”者,是四无量心;“慈心”者,是一无量。

有人言:初舍怨亲是“等心”,后加愍念是慈心。

复次,有人言:“等心”者,观众生如:如、实际、法性,是法皆无为、无量故等;爱念众生,是名“慈心”。

所以不说‘悲心’者,悲心或忧念众生,积集此心,心则退没。或有众生不爱菩萨悲念,言:‘汝何以不自忧其身而念他人?’慈心无如是事,易摄众生故,但说慈心。

广弘明集诫功篇序第二十七卷

大唐西明寺沙门释道宣撰

净住子净行法

南齐文宣公

生老病死门第五

寻夫远劫已来。三业所缠,六根所惑。染爱润业,沈没迄今。生老病死,实为大苦。故经云。一身死坏,复受一身。生死无数。尽天下草木斩以为筹。计吾故身,不能数矣。所以达人兴厌,高升界系之表。愚夫贪生,恒沦死生之狱。故须识过可得长辞。如胞胎经云。众生受胎。冥冥漠漠状若浮尘。在胎十月。四十二变识微苦毒,楚痛难忍。臭处迫迮剧于牢狱。饥渴寒热,过于饿鬼。母饱急塞,母饥闷绝。食冷如氷食热如火。饮多如漂大海。行急如堕险谷。坐久如土镇迮。立久如悬厕屋。下熏上压无时不苦。及将欲生,倍复艰难。如赤身赴刃,叫声震裂。虽具此苦,复多不全。若一日百日一月十月。或在胞胎堕落或出生母子丧命。当思此生,实是大苦。次思老苦。经云。年耆根熟,形变色衰。坐起苦极,余命无几。涅槃经云。譬如灯炷,惟赖膏油。膏油既尽,光炷非久。人亦如是。惟赖壮膏。壮膏既尽,衰老之炷何得久住。又如折轴无所复用。如遭霜花,人不欲视。又经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思此老,复为大苦。次思病苦。皆由风寒冷热,食饮不节。四时变改,则水石乖扶。况此假合之体危脆之形。望免四大不亏百一无恼。岂可得也。及至苦患切身心烦愁塞。求生不差求死不绝。痛楚百端穷忧自结。屎尿臭处。妻子为之改容。形骸不摄。傍人为之变色。况单身寄病。谁肯提携。故经云。慈父孝子,至病死时,不能相救。此至言也。实为大苦。复思死苦。经云。死者尽也。气绝神逝,形骸萧索。人物一统,无生不终。又经云。去处悬远,而无伴侣。无所破坏,见者愁毒等。经又云。独生独死身自当之。幽幽冥冥会见无期。是以圣人以身为患。岂复以死更受生乎。往来五道,劳我精神。誓断贪源,绝其生本。是故死苦实由此身。如来出家立言此意。

……

三界内苦门第十四

夫三界牢狱四围轮转。在家出家未断我倒。无得免者。既为生死所缠。身心劳累,迁变无穷。无非是苦。故经云。三界皆苦,何可乐者,而众生常惑,谓言。世间是常是乐。出世乐因无常是苦。何其沉迷,顿此颠倒。才验刺身,即觉苦受。何得云乐。略自变量条,证知惟苦。若谓饮食为乐者。则应多所餐进,身和心悦。何意小乖分度,便成疹患。

若谓衣服为乐者。则应春夏一服,爱心无厌。何意寒暑异服。明不甘乐,所以苦本。

若谓室宇为乐者。何意不常一处。既致驰动。明知避苦。

若谓妻子眷属为乐者。则应长相歌笑。何意俄尔无常悲号哽噎,当知眷属实是苦本。若谓妙色以为乐者。则应长悦心目,永慰形骸。何意须臾颜貌变改,发白面黑,伤痛少年华美之艶。故知此色本自是苦。不是外来。

若谓好声以为乐者。则应丝竹繁会,观听无厌。何意小时便致昏倦,耳不乐闻。当知是苦。若谓酣酒,以为乐者。则应适意遣忧,长无恼患。何故神昏心闷,骨节惨痛。或因此事,鞭杖锁系。丧身夭命,破家亡国。受苦无量。

若谓朋游为乐者。则应终日游散,不知厌极。何意每一登临,少时便倦。后更相携,无复行意。

若谓婬妷为乐者。则应血气刚强,眼明神爽。少而不老,壮而不变。何意恣情逞欲,辄有疲困。抽脑撤髓,头眩眼乱。心惊气迫,筋骨缓纵。口燥唇焦,四支振掉。抽拔五藏,由此夭命。当知婬妷实是苦本。

若谓荣位为乐者。则应始终不变,无耻无辱。何意黜陟之间,懽悴立至。以上诸条,大举而言。然此六尘,五情游心之处。无非是苦。所以大圣觉察三界牢狱知苦。不迷解脱生死。

广弘明集统归篇序卷第二十九

大唐西明寺沙门释道宣撰

净业赋(并序)

梁武帝

朕又自念。有天下本非宿志。杜恕有云。刳心掷地,数片肉耳。所赖明达。君子亮其本心。谁知我不贪天下。唯当行人所不能行者。令天下有以知我心。复断房室。不与嫔侍同屋而处。四十余年矣。于时四体小恶。问上省师刘澄之姚菩提疾候。所以刘澄之云。澄之知是饮食过所致。答刘澄之云。我是布衣甘肥恣口。刘澄之云。官昔日食。那得及今日食。姚菩提含笑摇头云。唯菩提知。官房室过多。所以致尔。于时久不食鱼肉。亦断房室。以其智非和缓。术无扁华。默然不言。不复诘问。犹令为治。刘澄之处酒。姚菩提处丸。服之病逾增甚。以其无所知。故不复服。因尔有疾,常自为方。不服医药。亦四十余年矣。本非精进。既不食众生。无复杀害障;既不御内。无复欲恶障。除此二障,意识稍明。内外经书,读便解悟。从是以来,始知归向。礼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有动则心垢。有静则心净。外动既止,内心亦明。始自觉悟。患累无所由生也。乃作净业赋云尔。

观人生之天性。抱妙气而清静。感外物以动欲。心攀缘而成眚。过恒发于外尘。累必由于前境。若空谷之应声。似游形之有影。怀贪心而不厌。纵内意而自骋。目随色而变易。眼逐貌而转移。观五色之玄黄,玩七宝之陆离。着华丽之窈窕。耽冶容之逶迤。在寝兴而不舍。亦日夜而忘疲。如英媒之在摘。若骏马之带羁。类白日之丽天。乃历年之不亏。观耳识之爱声。亦如飞鸟之归林。既流连于丝竹。亦繁会于五音。经昏明而不绝。历四时而相寻。或乱情而惑虑。亦惂耳而堙心。至如香气馞起,触鼻发识。晼晚追随,氤氲无极。兰麝夹飞,如鸟二翼。若渴饮毒,如寒披棘。舌之了味,众尘无有。大苦咸酸,莫不甘口。噉食众生,虐及飞走。唯日不足,长夜饮酒。悖乱明行,罔虑幽咎。身之受触以自安怡。美目清阳,巧笑峨眉。细腰纤手,弱骨丰肌。附身芳洁,触体如脂。狂心迷惑,倒想自欺。至如意识攀缘。乱念无边,靡怀善想。皆起恶筌。如是六尘,同障善道。方紫夺朱,如风靡草。抱惑而生,与之偕老。随逐无明,莫非烦恼。轮回火宅,沈溺苦海。长夜执固,终不能改。屯否相随,灾异互起。内怀邪信,外纵淫祀。排虚枉命,[蹗-比+(人*人)]实横死。妄生神祐,以招福祉。前轮折轴,后车覆轨。殃国祸家,亡身绝祀。初不内讼,责躬反己。皇天无亲,唯与善人。外清眼境,内净心尘。不染不取,不爱不嗔。如玉有润,如竹有筠。如芙蓉之在池。若芳兰之生春。淤泥不能污其体。重昏不能覆其真。雾露集而珠流。光风动而生芬。为善多而岁积。明行动而日新。常与德而相随。恒与道而为隣。见净业之爱果。以不杀而为因。离欲恶而自修。故无障于精神。患累已除,障碍亦净。如久澄水,如新磨镜。外照多象,内见众病。既除客尘,反还自性。三途长乖,八难永灭。上善既修,行善无缺。清净一道,无有异辙。唯有哲人,乃能披襟。如石投水,莫逆于心。心清冷其若氷。志皎洁其如雪。在缠累其既除。怀忧畏其亦灭。与思爱而长违。顾生死而永别。览当今之逸少。想后来之英童。怀荆玉而未剖。藏神器而在躬。修圣行其不已。信善积而无穷。永劫扬其美名。万代流于清风。岂伏强而称勇。乃道胜而为雄。

广弘明集统归篇第十卷三十

大唐西明寺沙门释道宣撰

周沙门释亡名

生苦

可患身为患。生时忧共生。心神恒独苦。宠辱横相惊。朝光非久照。夜烛几时明。终成一聚土。强觅千年名。

老苦

少时欣日益。老至苦年侵。红颜既罢艳。白发宁久吟。阶庭惟仰杖。朝府不胜簪。甘肥与妖丽。徒有壮时心。

病苦

拔剑平四海。横戈却万夫。一朝床枕上。回转仰人扶。壮色随肌减。呻吟与痛具。绮罗虽满口。愁眉独向隅。

死苦

可惜陵云气。忽随朝露终。长辞白日下。独入黄泉中。池台既已没。坟垄向应空。惟当松柏里。千年恒动风。

爱离

谁忍心中爱。分为别后思。几时相握手。呜噎不能辞。虽言万里隔。犹有望还期。如何九泉下。更无相见时。

五盛阴附

先去非长别。后来非久亲。新坟将旧塜。相次似鱼鳞。茂陵谁辩汉。骊山讵识秦。千年与昨日。一种并成尘。定知今世土。还是昔时人。焉能取他骨。复持埋我身。

禅法要解卷上

问曰。云何以乐为苦。答曰。乐是无常乐无厌足从因缘生。念念生灭无有住时。以是故苦。复次如欲天受乐。如狂如醉无所别知。死时乃觉。色无色界众生。于深禅定爱味心着。命终随业因缘还复受报。如是众生当有何乐。于地狱三恶道。是旧住处。天上人中犹如客住。暂得止息。以是因缘故。佛但说苦谛无有乐谛。是故一切众生无不是苦。众生可愍不知实苦。于颠倒中而生乐想。今世后世受种种忧恼而无厌心。虽暂得离苦还复求乐作诸苦事。如是思惟。见诸众生悉皆受苦。是为悲心。余悲心义如摩诃衍论四无量中说。

辟支佛因缘论卷下

失译人名今附秦录

王随彼语。即舍其位。微服行国。渐渐经历。行到婆翅多城。到彼城已。有异国王兴军来伐。婆翅多王为国乐故。兴兵往拒。两阵交战二王具死。婆翅多城诸王子等。竞共诤国。复大战鬪。毘罗仙王见是事已。唱言怪哉。即说偈言。

王位虽尊豪,其乐甚轻微

云何为是故,具受诸苦毒

竞心生鬪战,乐着随众恶

如蝇贪食蜜,着蜜无不丧

人亦复如是,为贪小乐故

鬪战自伤害,王位可鄙贱

多集诸苦恼,患害用至灭

如饮杂毒浆,毒消身败丧

为一己身故,多有所伤害

愚贪王者乐,乐少苦甚多

我从今永止,更不求此乐

而此国事务,忧怖充其中

荣乐须臾顷,忧患苦延长

譬如妙金屋,火焚炎炽然

智者畏烧害,不应入其中

作是思惟时,即悟辟支佛

以神通力故,须发自然落

即作沙门形,踊身升虚空

寻于虚空中,即说如上偈

《大智度论》说:(卷第十九)

‘若作恶人及出家,诸天世人及蠕动,一切十方五道中,无不好乐而恶苦。狂惑颠倒无智故,不知涅槃常乐处!’

行者观是乐受,以实知之,无有乐也,但有众苦。何以故?乐名实乐,无有颠倒。一切世间乐受,皆从颠倒生,无有实者。

复次,是乐受虽欲求乐,能得大苦。如说:‘若人入海遭恶风,海浪崛起如黑山;若入大阵鬪战中,经大险道恶山间。豪贵长者降屈身,亲近小人为色欲。如是种种大苦事,皆为着乐贪心故!’

以是故,知乐受能生种种苦。

《三慧经》(卷第一)

有人堕海中,有人教食水尽,可得步出。人言:「我已饮,后水复来!」世俗如是,前后相趣不可极。

贤愚经卷第十一

劫数终极,乾坤洞然,须弥巨海

都为灰炀,天龙人鬼,于中彫丧

二仪尚殒,国有何常,生老病死

轮转无际,事与愿违,忧悲为害

欲深祸重,疮疣无外,三界都苦

国有何赖,有本自无,因缘成诸

盛者必衰,实者必虚,众生蠢蠢

都如幻居,三界皆空,国土亦如

识神无形,假乘四蛇,无眼宝养

以为乐车,形无常主,神无常家

形神尚离,岂有国耶

佛本行经卷第二(一名佛本行赞传)

老病大石山,强磨碎众生

世普遭苦患,何可畅意安

当设方便逃,如避强害寇

后复出游见,天化命过人

宗亲随丧车,被发而啼哭

问曰是何等,以至诚示吾

尔时诸侍御,便为具足说

日迫致枯老,病流精汁竭

八节之利锯,攦刻寿命树

日月之斧利,昼夜恒斫断

会遇无常风,随靡崩颠堕

与父母离别,随行独迷走

妻子及兄弟,无亲可恃怗

莫能设方便,围绕而哭泣

追慕哀摧伤,叹其生时德

吾亦当尔乎,都上尊莫疑

我亦离亲耶,尔尊必当别

普世死所执,如何畅笑语

不知惭愧故,更历无数死

昼夜之长涂,日月运不停

老枯病所毒,忧恼之牙齿

四时舌所舐,宿行速危嶮

一切莫能免,死犹龙所吞

普入尽伤折,都崩尽断坏

悉夺其所愿,尽吞尽烧没

尽駈尽挫摧,莫有能禁遮

尊当觉是死,闻已怀惧曰

处世之笑者,金石为笑耶

太子怀忧行,忆死如汤灼

犹如猛师子,处林遭野火

思欲得免离,老病死炽炎

顺道念不忘,方便欲求出

佛所行赞卷第三(亦云佛本行经)

同生相爱念,为欲相残杀

身死名俱灭,皆由贪欲故

贪爱令人贱,鞭杖駈策苦

爱欲卑希望,长夜形神疲

麋鹿贪声死,飞鸟随色贪

渊鱼贪钩饵,悉为欲所困

观察资生具,非为自在法

食以疗飢患,除渴故饮水

衣被却风寒,卧以治睡眠

行疲故求乘,立惓求床座

除垢故沐浴,皆为息苦故

是故应当知,五欲非自在

如人得热病,求诸冷治药

贪求止苦患,愚夫谓自在

而彼资生具,亦非定止苦

又令苦法增,故非自在法

温衣非常乐,时过亦生苦

月光夏则凉,冬则增寒苦

乃至世八法,悉非决定相

苦乐相不定,奴王岂有间

教令众奉用,以王为胜者

教令即是苦,犹担能任重

普铨世轻重,众苦集其身

为王多怨憎,虽亲或成患

无亲而独立,此复有何欢

虽王四天下,用皆不过一

营求于万事,唐苦何益身

未若止贪求,息事为大安

居王五欲乐,不王闲寂欢

欢乐既同等,何用王位为

汝勿作方便,导我于五欲

我情之所期,清凉虚通道

……

如人得重病,食不随病食

无知之重病,着欲岂能除

放火于旷野,干草增猛风

火盛孰能灭,贪爱火亦然

我已离二边,心存于中道

众苦毕竟息,安静离诸过

正见踰日光,平等觉观佛

正语为舍宅,游戏正业林

正命为丰姿,方便正修涂

正念为城郭,正定为床座

八道坦平正

免脱生死苦,从此涂出者

所作已究竟,不堕于此彼

二世苦数中,三界纯苦聚

……

从天至恶趣,轮回而不息

斯由贪欲生,软中上差降

种种业为因,若灭于贪等

则无有相续,种种业尽者

差别苦长息,此有则彼有

此灭则彼灭,无生老病死

无地水火风,亦无初中边

亦非欺诳法,贤圣之所住

无尽之寂灭,所说八正道

是方便非余,世间所不见

彼彼长迷惑,我知苦断集

证灭修正道,观此四真谛

遂成等正觉

六度集经卷第六

(七一)弥勒为女人身经

昔者菩萨。为天帝释。位尊荣高。其志恒存非常.苦.空.非身之想。坐则思惟。游则教化。愍愚爱智。诲以智慧。精进无休。覩其宿友。受妇人身为富姓妻。惑乎财色。不觉无常。居市坐肆。释化为商人。佯有所市。至妇人前住。妇人喜悦令儿驰归。取独坐床欲以坐之。商人乃熟视妇人而笑。妇执高操意怪商人。住笑非宜。儿取床迟。还即搏之。商人又住笑。侧有一儿。播鼗踊戏。商人复笑之。有父病者子以牛祠鬼。商人亦笑之。有一妇人抱儿仿佯。行过市中。儿刮面颊。血流交颈。商人复笑之。于是富姓妻问曰。君住吾前含笑不止。吾属搏儿。意兴由子。子何以笑。商人曰。卿吾良友。今相忘乎。妇人怅然。意益不悦怪商人言。商人又曰。吾所以笑搏儿者。儿是卿父。魂灵旋感。为卿作子。一世之间有父不识。何况长久乎。播鼗儿者本是牛。牛死灵魄还为主作子。家以牛皮用贯此鼗。儿今播弄踊跃戏舞。不识此皮是其故体。故笑之耳。杀牛祭者。父病请活。求生以杀。不祥之甚。犹服鸩毒。以救病也。斯父方终。终则为牛。累世屠戮受祸无已。今此祭牛命终灵还。当受人体免脱忧苦。故复笑之。刮母面儿。儿本小妻。母是嫡妻。女情专婬。心怀嫉妬。常加酷暴。妾含怨恨。寿终则生为嫡妻子。今来报雠攫面伤体。故不敢怨耳。是以笑之。夫众生之心其为无恒。古憎今爱。何常之有。斯皆一世见而不知。岂况累劫。经曰。以色自壅者盲于大道。专听邪声者不闻佛音之响也。吾是以笑之耳。世荣若电恍惚即灭。当觉非常莫与愚竝。崇修德操。六度妙行。吾今反居。后日必造子门。言竟忽然不现。妇怅然而归。斋肃望慕。一国咸闻。王逮群寮靡不钦延。商人后果在门。状丑衣弊。曰吾友在内尔呼之来。门人入告具以状言。妇出曰。尔非吾友矣。释笑而云。变形易服子尚不识。岂况异世舍斯受彼乎。重曰。尔勤奉佛。佛时难值。高行比丘难得供事。命在呼吸无随世惑。言毕不现。举国欢叹矣。各执六度高妙之行。佛告鶖鹭子。尔时妇人昔弥勒是也。天帝释者吾身是也。菩萨锐志度无极精进如是。

杂阿含经

佛便说。是比丘人有四因缘。贪爱有轻重从是离道。比丘。譬一人有四妇。第一妇为夫所重。坐起行步动作卧息未曾相离。沐浴庄饰饭食五乐常先与之。寒暑飢渴摩顺护视。随其所欲未曾与诤。第二妇者坐起言谈常在左右。得之者喜不得者忧。或致老病或致鬪讼。第三妇者时共会现。数相存问苦甘恣意。穷困瘦极便相患厌。或相远离适相思念。第四妇者主给使令。趣走作务诸剧难苦。辄往应之而不问亦不与语。希于护视不在意中。此四妇。夫一旦有死事。当远徙去。便呼第一妇汝当随我去。第一妇报言。我不随卿。聟言。我重爱无有比。大小多少常顺汝旨。养育护汝不失汝意。为那不相随。妇言。卿虽爱重我我终不能相随。夫便恨去呼第二妇。汝当随我去。第二妇报言。卿所重爱第一妇尚不随卿。我亦终不相随。聟言。我始求汝时勤苦不可言。触寒逢暑忍飢忍渴。又更水火县官盗贼与人共诤。儇儇咋咋乃得汝耳。为那不相随。妇言卿自贪利强求为我。我不求卿。何为持勤苦相语耶。夫便恨去复呼第三妇。汝当随我去。第三妇报言。我受卿恩施。送卿至城外。终不能远行到卿所至处。夫自恨如去还与第四妇共议言。我当离是国界汝随我去。第四妇报言。我本去离父母来给卿使。死生苦乐当随卿所到。此夫不能得可意所重三妇自随。但得苦丑不可意者俱去耳。佛言。上头所譬喻说一人者是人意神。第一妇者是为人之身也。人好爱其身过于第一妇。至命尽死意神随逐罪福当独远去。身僵在地不肯随去。佛言。比丘不随四行不得度脱。何等为四。一者忧苦。二者习欲。三者尽空。四者消灭。诸恶道要有八行。至诚在四谛。第二妇者是人之财产。得之者喜不得者愁。至命尽时财宝续在世间。亦不自随去空坐之愁苦。第三妇者。谓父母妻子兄弟五亲知识奴婢。以生时恩爱转相思慕。至于命尽啼哭而送之到城外冢间。便弃死人各自还归。忧思不过十日。便共饮食捐忘死人。第四妇者是人意。天下无有自爱守护意者。皆放心恣意贪欲瞋恚不信正道。身死当堕恶道。或入地狱或为畜生或为饿鬼。皆快意所致也。比丘。为道当自端心正意。当去愚痴之心无愚痴之行息不行恶。不行恶不受殃。不受其殃不生。不生亦不老。不老亦不病。不病亦不死。不死便得无为泥洹道。

《佛说释摩男本四子经》

其有贤者。知世间乐少苦多。佛言。诸比丘得阿罗汉道。知世间乐少苦多。我故求佛道者。但念世间乐少苦多。我为菩萨时。常念乐少苦多。摩男言。独佛阿罗汉有是念耳。佛告摩男。听我言以着心中。人于世间何等为乐。凡有五乐人所贪憙。眼贪好色即着心中。昼夜念之以好色贪着。耳闻好声。鼻闻好香舌憙美味。身得细软。即着心中。以好色贪着。如是五者天下人所贪。天下乐着皆出是0_00_0五事。知当出几何忧。世间人或作田家从得生活。或作工师用得生活。或作贾市用得生活。或作长吏用得生活。或作畜牧用得生活。或作画师用得生活。是人寒者忍寒。热者忍热。苦者忍苦。飢者忍飢。渴者忍渴。俱坐贪意俱忍是寒温飢渴。自怨言。我治生若干岁苦欲死。殊不得钱财。与寒苦共居或得病瘦。佛告摩男。是为一苦。二事者贪婬之意中有人。或作田家或作工师。或作市贾或作长吏。或作畜牧或作画师。行治生忍寒热飢渴致贪钱财。以得富饶复怀忧恐。畏县官亡其钱财。或恐火起烧其钱财。或恐乘船船没亡其钱财。或恐贼劫取其钱财。或恐贸卖亡其钱财。或恐贫家亲属持毒药毒之。或亲子散亡钱财。是人常与重忧共居。昼夜怀忧无有解已时。中复有人持钱财行。或逢县官或逢水火。或货卖财物不还。或埋置地中不知其处。或有来诬谤之。或有亲子用父钱财其人自念言。我从少小治生。忍寒热飢渴。忍勤苦致钱财。今复亡失。从是忧念或病或死皆坐财钱。是皆贪意五乐所致。是为二苦。三事者世间人坐钱。父与子诤。兄与弟诤。夫与妇诤。或知识朋友共诤。或诸家内外共诤。背后相说恶露。是皆贪乐所致。世间人坐钱财故。王者与王者鬪。道人与道人鬪。田家与田家鬪。工师与工师鬪。皆坐钱财故口相骂杖相捶刀相斫。或相伤杀。皆坐贪所致。是为三苦。四事者。世间人从军。受取官钱公知。当行鬪战生死无期。皆贪心故行从军。以受官钱不得复休。便鬪或伤头或截头。或伤臂或截臂。或伤脚或截脚。展相夺命。是皆贪所致。是为四苦。五事者。世间人贪意。夜行穿人室壁。或于道中劫人。攻人城郭为吏所得。或截头或截手或截脚。或辜磔或割其肌。或以火烧之。或以大椎椎其额。或斩其腰。是皆贪意所致。是为五苦。世间人坐钱财转相欺。口亦相欺身亦相欺意亦相欺。时自以为可自用。无有过罪。不知殃毒在后当入地狱。其有若贤者若沙门婆罗门。自思惟世间五乐多耶忧苦多乎。佛告摩男。我为菩萨时。常念世间乐少苦多。以是故求无为之道。其有人欲言世间乐者。皆不知生死之道。若世间有贤善心意无贪之志。复欲教人莫令贪。是最为大德。

《百喻经卷》

(四四)欲食半饼喻

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其人恚悔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自捐弃。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从本以来常无有乐。然其痴倒横生乐想。如彼痴人于半番饼生于饱想。世人无知以富贵为乐。夫富贵者求时甚苦。既获得已守护亦苦。后还失之忧念复苦。于三时中都无有乐。犹如衣食遮故名乐。于辛苦中横生乐想。诸佛说言。三界无安。皆是大苦。凡夫倒惑。横生乐想

《妙法莲华经》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

《佛说如幻三昧经》:

“天上之快乐,安能得久如,复还堕地狱,因更无量恼。若习于贪欲,恩爱转炽盛,三界无安乐,勿志生死渊。”

……

其眼耳鼻者,若口并身意

分别本净空,其空不可得

色声味众香,细滑意所乐

从想念而生,想亦空自然

欲界及色界,无色亦如是

分别犹如幻,无实亦无形

正觉为若兹,为人讲说法

灭除众苦患,当速诣导师

《金光明经文句记》

宋四明沙门释知礼述

三涂苦重人间苦轻。凡夫不觉计之为乐。以苦为乐故曰横生乐想也。犹如世人罪合当死。而以千罚放命。罚实是苦。以得全命罚罚之下皆生乐想。又如病者恐死加之针灸。针灸实苦。言除病故皆生乐想。八苦交煎妄谓为乐。事亦如是。

《杂譬喻经》

昔佛与诸弟子。入舍卫城欲乞食。道边见有一坑举城污露。诸不净物悉在其中。见一老母猪将诸肫子。共卧不净坑中。时佛微笑现四十齿并出四牙。从四牙中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周及十方。其光明还绕佛身三匝从胸上入。诸佛之法说地狱事光从足下入。欲说畜生事光从膊入。欲说饿鬼事光从髀入。欲说人事光从脐入。欲说诸天事光从胸入。欲说声闻事光从口入。欲说缘觉事光从眉间相入。欲说诸佛菩萨事光从顶入。阿难见光从胸入。知佛欲说诸天事。即时长跪白佛请问其意。佛语阿难过去无数劫有一长者。乏无儿息唯有一女。端正殊妙聪明辩慧。其女父母甚爱重之。女年既大便说一偈问父母言。一切驶水流世间苦乐事。本从何处出何时当休息。父母闻之庆其奇雅。不知何言以答此偈。其女欲解此义而不蒙答。便大愁忧不复饮食。父母见女愁忧便大恐懅。即时为设大会。请诸婆罗门及多智长老。众人云集供设既毕。于众会中施一小床。女坐其上还说前偈以问众人。众人默然无能答者。长者即以七宝盛满一盘而宣令曰。其有能答者以此与之。时有一婆罗门。形体端正而智慧鲜少。贪其珍宝便言我能答也。其女闻之即说偈以问婆罗门。亦不解此偈义之所归。直言。此事都无所有也。女即思惟。即得无所有定。便自唱言。此真大师益我不少。女后命终上生无所有处。过四十劫尽彼天寿来生此间。尔时长者女者此老母猪身是也。天福已尽宿命罪至。于此世受猪形也。此女本说偈问时。若遇明师即可得道。此女虽行禅定无有智慧。定报既终还堕恶道也

《五苦章句经》

一切众生。常在长狱。有十二重城围之。以三重棘篱篱之。常有六拔刀贼伺之。能于其中。得脱出者。甚难甚难。何谓长狱。谓三界也。何谓十二重城。谓十二因缘也。何谓三重棘篱。谓三毒也。何谓六拔刀贼。谓六情也。

《释氏要览》(卷中)

人道十苦菩萨藏经云。人有十苦之所逼迫。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愁苦。六怨苦。七苦受。八忧苦。九病恼。十流转大苦○

《增壹阿含经》说:(卷第五十一)

佛告王曰:「命极危脆,极寿不过百年,所出无几。人寿百年,计三十三天一日一夜,计彼日夜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彼三十三天正寿千岁,计人中寿寿十万岁,复计还活地狱中一日一夜。复计彼日夜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还活地狱中五千岁,或寿半劫,或寿一劫,随人所作行,或有中夭者,计人中之寿百亿之岁。智者恒念普修此行,复用此恶为?乐少苦多,其殃难计。是故,大王!莫由己身、父母、妻子、国土、人民,施行罪业,亦莫为王身故而作罪本。犹如石蜜为初甜后苦,此亦如是。于短寿之中何为作恶?大王当知,有四大畏恒逼人身,终不可制约,亦复不可呪术、战斗、药草所能抑折,生、老、病、死,亦如四大山从四方来,各各相就,摧坏树木,皆悉磨灭,此四事者亦复如是。大王当知,若生来时,使父母怀忧、愁、苦、恼,不可称计。若老来至,无复少壮,坏败形貌,支节渐缓。若病来至,丁壮之年无复气力,转转命促。若死来至,断于命根,恩爱别离,五阴各散。是谓,大王!有此四大,皆不得自在。


Comments are closed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