惑业苦·十二因缘

惑业苦_十二因缘   发布于 2018年12月14日

大智度论卷第八十

贤圣以法眼分别诸法。老病死心厌欲出世间。求老死因缘由生故。是生由诸烦恼业因缘。何以故。无烦恼人则不生。是故知烦恼为生因。烦恼因缘是无明。无明故应舍而取。应取而舍。何者应舍。老病诸苦因缘烦恼应舍。以少颠倒乐因缘故而取。持戒禅定智慧诸善根本。是涅槃乐因缘。是事应取而舍。

《佛说稻芊经》中说:

‘五情违害名为身苦,意不和适名为心苦,如是等众苦聚集,常在冥闇,名为无明;造作诸业名为行,分别诸业名为识,有所建立,名为名色,六根开张,各为六入,对缘取尘,故名为触,受觉苦乐,故名为受,如渴求饮,故名为爱,能有所取,故名为取,起造诸业,故名为有,后阴始起,故名为生,住世衰变,故名为老,最后败坏,故名为死。’

《杂阿含•二八八》经中说:

‘譬如三芦,立于空地,辗转相依,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辗转相依,而得竖立。识缘名色,名色缘识,亦复如是。’

《杂阿含•二九九经》谓:

‘佛告比丘:缘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然彼如来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来自觉此法,成等正觉,为诸众生分别、演说、开发、显示。’

大智度论卷第五十九

般若能照一切烦恼相应无明黑闇及不共无明一切法中不了痴黑闇。

《大智度论》说:

“一切法无相相为实。譬如身不净充满。九孔常流。无有净相。而人无明故强以为净。生烦恼作诸罪。如小儿于不净物中取净相以为乐。长者观之而笑知为虚妄。如是等种种取相皆为虚妄。”(卷第四十三)

《大智度论》说:

“凡夫人于空法中无明颠倒取相故生爱等诸烦恼。因烦恼故起种种业。”(卷第三十一)

《大智度论》说:(卷第三十一)

“凡夫人于空法中无明颠倒取相故生爱等诸烦恼。因烦恼故起种种业。起种种业故入种种道。入种种道故受种种身。受种种身故受种种苦乐。如蚕出丝无所因自从己出而自缠裹受烧煮苦。”

大智度论卷第十六

菩萨见此如是思惟。此苦业因缘皆是无明诸烦恼所作。我当精进懃修六度集诸功德。断除众生五道中苦。兴发大哀增益精进。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十八

无明者。谓于所知真实觉悟能覆能障心所为性。此略四种。一无解愚。二放逸愚。三染污愚。四不染污愚。若于不见闻觉知所知义中所有无智。名无解愚。若于见闻觉知所知义中。散乱失念所有无智。名放逸愚。于颠倒心所有无智。名染污愚。不颠倒心所有无智。名不染污愚。又此无明总有二种。一烦恼相应无明。二独行无明。非无愚痴而起诸惑。是故贪等余惑相应所有无明。名烦恼相应无明。若无贪等诸烦恼缠。但于苦等诸谛境中。由不如理作意力故。钝慧士夫补特伽罗诸不如实简择覆障缠裹闇昧等心所性。名独行无明。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

自性差别今当显示。谓或有随眠无明。或有觉悟无明。或有烦恼共行无明。或有不共独行无明。或有蔽伏心性无明。或有发业无明。或有不染污无明。或有离羞耻无明。或有坚固无明。谓无般涅槃法者所有无明。

瑜伽师地论卷第八十一

杂染行者。略有三种。一者业杂染。二者烦恼杂染。三者流转杂染。当知此中有九根本句。谓业杂染有三句。一贪欲。二瞋恚。三愚痴。烦恼杂染有四句。即四颠倒。流转杂染有二句。谓无明及有爱。所以者何。由三不善根。生起种种业杂染故。由四颠倒能发种种烦恼杂染故。烦恼生已由无明门。诸出家者。能生种种流转杂染。由有爱门诸在家者。能生种种流转杂染。

《瑜伽师地论》说:

“无明者。谓于所知真实觉悟能覆能障心所为性。”(卷第五十八)

《瑜伽师地论》说:

“无明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运失念故;于所知事若分别不分别,染污无知为体。”(卷第八)

《瑜伽师地论》说:(卷第八十四)

“无明者。于所知事不能善巧。于彼彼处不正了知。谓于彼彼所说义中。及于名句文身不能解了。”

瑜伽八卷三页云:

无明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运失念故;于所知事若分别不分别,染污无知为体。

二解瑜伽五十八卷四页云:无明者:谓于所知真实觉悟能覆能障心所为性。此略四种。一、无解愚,二、放逸愚,三、染污愚,四、不染污愚。若于不见闻觉知所知义中,所有无智,名无解愚。若于见闻觉知所知义中,散乱失念,所有无智,名放逸愚。于颠倒心所有无智,名染污愚。不颠倒心所有无智,名不染污愚。又此无明,总有二种。一、烦恼相应无明,二、独行无明。非无愚痴而起诸惑,是故贪等余惑相应所有无明,名烦恼相应无明。若无贪等诸烦恼缠,但于苦等诸谛境中,由不如理作意力故;钝慧士夫补特伽罗,诸不如实简择,覆障缠裹闇昧等心所性,名独行无明。

三解瑜伽八十四卷二十页云:无明者:于所知事,不能善巧。于彼彼处,不正了知。谓于彼彼所说义中,及于名句文身,不能解了。

四解显扬一卷六页云:无明者:谓不正了真实为体。或是俱生,或分别起。能障正了为业。如前乃至增长无明为业。如经说:诸有愚痴者,无明所伏蔽。

五解杂集论一卷十三页云:无明者:谓三界无智为体;于诸法中,邪决定疑杂染生起所依为业。邪决定者:谓颠倒智。疑者:犹豫。杂染生起者:谓贪等烦恼现行。彼所依者:谓由愚痴,起诸烦恼。

六解五蕴论四页云:云何无明?谓于业果,及谛宝中,无智为性。此复二种。所谓俱生,分别所起。又欲缠贪,嗔、及欲缠无明,名三不善根。谓贪不善根,嗔不善根,痴不善根。

七解广五蕴论八页云:云何无明?谓于业果谛宝,无智为性。此有二种。一者、俱生,二者、分别。又欲界贪,嗔、及以无明,为三不善根。谓贪不善根,嗔不善根,痴不善根。此复俱生,不俱生,分别所起。俱生者:谓禽兽等。不俱生者:谓贪相应等。分别者:谓诸见相应。与虚妄决定疑烦恼所依为业。

缘生初胜分法本经卷下

又心数法不知真实故名无明。亦如心数法知真实故名智。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卷下

别有一心所有法。不知真实说名无明。如别有一心所有法。了知真实说名为智。

《妙法圣念处经》

比丘应知。我执如山。恶业似海。烦恼焰猛。炽然相续。缠绕不舍。相貌丑恶。惊怖忧恼。恒非安隐。又如虚空。遍一切处。惑业苦恼。随逐有情。恒不舍离。无处不有。系缚有情。不令出离。又如世间邪见执我。坚固难拔。僻执系缚。恒无暂舍。苦恼逼迫。暴恶缠缚。损害艰辛。无怙无依。轮转生死。周遍一切。如火焚烧。受种种苦。而无穷尽

《成唯识论》

生死相续由惑业苦。发业润生烦恼名惑。能感后有诸业名业。业所引生众苦名苦。惑业苦种皆名习气。前二习气与生死苦为增上缘助生苦故。第三习气望生死苦能作因缘亲生苦故。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烦恼业苦从妄起,业苦还为烦恼因

惑业循环无定居,无因无缘无所会

《阿毗达磨俱舍论》

无我唯诸蕴,烦恼业所为

由中有相续,入胎如灯焰

如引次第增,相续由惑业

更趣于余世,故有轮无初

从惑生惑业,从业生于事

从事事惑生,有支理唯此

此中说烦恼,如种复如龙

如草根树茎,及如糠裹米

业如有糠米,如草药如花

诸异熟果事,如成熟饮食

论曰。如何此三种等相似。如从种子芽叶等生。从烦恼生烦恼业事。如龙镇池水恒不竭。烦恼镇业生续无穷。如草根未拔苗剪剪还生。未拔烦恼根趣灭灭还起。如从树茎频生枝花果。从诸烦恼数起惑业事如糠裹米能生芽等。非独能生。或得裹业能感余生。非独能感。惑如种等应如是知。如米有糠能生芽等。业有烦恼能招异熟。如诸草药果熟为后边。业果熟已更不招异熟。如花于果为生近因。业为近因能生异熟。业如米等。应如是知。如熟饮食但应受用。不可复转成余饮食。异熟果事既成熟已。不能更招余生异熟。若诸异熟复感余生。余复感余应无解脱。事如饮食应如是知。如是缘起烦恼业事。生生相续不过四有。中生本死。如前已释。染不染义三界有无。今当略辩。

《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

无我唯诸蕴,烦恼业所为

由中有相续,入胎如灯焰

如引次第增,相续由惑业

更趣于余世,故有轮无初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婆薮盘豆造

生以惑业为因。惑业以生为因。生复以惑业为因。如是应知。生死轮无初。何以故。若分别执有初。此初应成无因。若初实无因。所余一切悉自然生。皆应无因。现见此事。于芽等中有种子等。功能。由处时定故。火等诸因。于熟等果亦尔。是故无生无因。说常住为因。于前已破。是故生死必定无初。是生死终。由因尽可然。由生属因故。譬如芽属种子。由种子坏故芽灭。是阴相续所说。三生为位。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谓惑为因。能造诸业。业为因故。力能引生。生复为因。起于惑业。从此惑业。更复有生。故知有轮旋环无始。

惑业为因。招异熟果。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三》

复次安立九相。后有苦树能生当有。谓有世间非聪慧者。于现法中所造新业如小苦树。若彼世间非聪慧者。于能随顺诸漏处所。依现在世随观爱味。依过去世深生顾恋。依未来世专心系着。如是住已。先所未断一切贪爱。由数习故。转更增长。此非聪慧补特伽罗。欲令如是后有小树复加滋茂以贪爱水而恒溉灌。令如前说能感当来取所得果。渐次圆满。若有多闻诸圣弟子。虽造有漏能感当来诸业小树。然于能顺烦恼诸行。无倒随观生灭法性。于断无欲及以灭界。无倒随观是寂静性。损减彼业不令增长。使其爱水亦皆消散故。聪慧者不欲滋荣后有小树。便断其爱。爱缘取等损坏。如是后有小树尚令一切皆无所有。何况使其后更增长。复更有一补特伽罗。已生自体诸先所有造作增长顺后受业。于现法中为其所系。即彼自体及先所造顺后受业。总摄为一。说名后有如大苦树。若于能顺诸烦恼法。如前乃至专心系着。如是住已。彼先所造顺后受业。如直下根令树郁茂。于现法中彼爱烦恼。如傍注道令树润泽。以此为因。令随惑业行一切种子识。于当来世正续生时。住于名色。如是苦树长时安立。当知如是补特伽罗。欲令苦树展转滋茂。此中白品如前应知

《摄大乘论释》世亲菩萨释

一切有为法。皆从惑业生。法身不从业惑生故非有为

《佛说大乘智印经》卷第五

涅槃本性皆平等,廓如太虚无边际

三乘圣智同涅槃,无灭无增无戏论

法界实无一众生,亦无一字可言说

有情执自分别心,谓是涅槃无所住

无明妄念结轮回,惑业生苦常相续

一真实谛离开见,或言四种亦随宜

有苦报故说集因,由灭理故明道谛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二十四)

烦恼业苦展转为缘谓烦恼生业。业生苦。苦生苦。苦生烦恼。烦恼生烦恼。烦恼生业。业生苦。苦生苦。

《成实论》(卷第十),诃梨跋摩造

从烦恼生业。从业生苦。如是生死相续不断。

释吉藏撰《中观论疏》卷第四(末)

故智度论云。唯除实相余一切法并名为魔。所以然者。一切诸法皆是虚妄。又能生烦恼。烦恼生业。业生苦果。故名为魔。实相之法不可取着。是灭烦恼处。故不名魔。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七

复次善男子。智者观业观烦恼已。次观是二所得果报。是二果报即是苦也。既知是苦则能舍离一切受生。智者复观。烦恼因缘生于烦恼。业因缘故亦生烦恼。烦恼因缘复生于业。业因缘生苦。苦因缘故生于烦恼。烦恼因缘生有。有因缘生苦。有因缘生有。有因缘生业。业因缘生烦恼。烦恼因缘生苦。苦因缘生苦。善男子。智者若能作如是观。当知是人能观业苦。何以故。如上所观即是生死十二因缘。若人能观如是生死十二因缘。当知是人。不造新业能坏故业。善男子。有智之人观地狱苦。观一地狱乃至一百三十六所。一一地狱有种种苦。皆是烦恼业因缘生。观地狱已。次观饿鬼畜生等苦。作是观已。复观人天所有诸苦。如是众苦皆从烦恼业因缘生。善男子。天上虽无大苦恼事。然其身体柔软细滑。见五相时极受大苦。如地狱苦等无差别。善男子。智者深观三界诸苦。皆从烦恼业因缘生。善男子。譬如坏器即易破坏。众生受身亦复如是。既受身已是众苦器。譬如大树花果繁茂众鸟能坏。如多干草小火能焚。众生受身为苦所坏亦复如是。善男子。智者若能观苦八种如圣行中。当知是人能断众苦善男子。智者深观是八苦已次观苦因。苦因者即爱无明。是爱无明则有二种。一者求身。二者求财。求身求财二俱是苦。是故当知爱无明者即是苦因。善男子。是爱无明则有二种。一者内。二者外。内能作业外能增长。又复内能作业外作业果。断内爱已业则得断。断外爱已果则得断。内爱能生未来世苦。外爱能生现在世苦。智者观爱即是苦因。既观因已。次观果报。苦果报者即是取也。爱果名取是取因缘。即内外爱则有爱苦。善男子。智者当观爱因缘取取因缘爱。若我能断爱取二事。则不造业受于众苦。是故智者为断爱苦修八正道。善男子。若有人能如是观者。是则名为清净梵行。是名众生毒身之中有妙药王。如雪山中虽有毒草亦有妙药

《大智度论》

说十二因缘有三种。一者凡夫肉眼所见颠倒着我心。起诸烦恼业往来生死中。二者贤圣以法眼分别诸法。老病死心厌欲出世间。求老死因缘由生故。是生由诸烦恼业因缘。何以故。无烦恼人则不生。是故知烦恼为生因。烦恼因缘是无明。无明故应舍而取。应取而舍。何者应舍。老病诸苦因缘烦恼应舍。以少颠倒乐因缘故而取。持戒禅定智慧诸善根本。是涅槃乐因缘。是事应取而舍。是中无有知者见者作者。何以故。是法无定相。但从虚诳因缘相续生。行者知是虚诳不实则不生戏论。是但灭苦故入于涅槃。不究尽求诸苦相。三者诸菩萨摩诃萨大智人利根故。但求究尽十二因缘根本相。不以忧怖自没。求时不得定相。老法毕竟空。但从虚诳假名有。所以者何。分别诸法相者说老。是心不相应行。是相不可得。头白等是色相非老相。二事不可得故无老相。

问曰。何以略说余四道。而广说人道中法。答曰。三恶道中苦多故众生少疑。若见菩萨大神通希有事。则直信爱着得度。诸天有天眼故自见罪福因缘。菩萨少现神足则解。人以肉眼不见罪福因缘果报。又多着外道邪师及邪见经书。诸烦恼有二分。一者属见。二者属爱。若但有一事则不能成大罪。三毒人得邪见力。能尽作重恶。邪见人得贪欲嗔恚。能大作罪事。如须陀洹虽有三毒无邪见故。不作堕三恶道重罪。是故人中多有三毒邪见。又眼不见罪福因缘故难度。难度故多说。

《瑜伽师地论》

烦恼差别者。多种差别应知。谓结。缚。随眠。随烦恼。缠。暴流。轭。取。系。盖。株杌。垢。常害。箭。所有。根。恶行。漏。匮。烧。恼。有诤。火。炽然。稠林。拘碍。如是等类烦恼差别当知。此中能和合苦故。名为结。令于善行不随所欲故名为缚。一切世间增上种子之所随逐故名随眠。倒染心故名随烦恼。数起现行故名为缠。深难渡故。顺流漂故故名暴流。邪行方便故名为轭。能取自身相续不绝故名为取。难可解脱故名为系。覆真实义故名为盖。坏善稼田故名株杌。自性染污故名为垢。常能为害故名为常害。不静相故远所随故。故名为箭。能摄依事故名所有。不善所依故名为根。邪行自性故名恶行。流动其心故名为漏。能令受用无有厌足故名为匮。能令所欲常有匮乏故名为烧。能引衰损故名为恼。能为斗讼诤竞之因故名有诤。烧所积集诸善根薪故名为火。如大热病故名炽然。种种自身大树聚集故名稠林。能令众生乐着种种妙欲尘故。能障证得出世法故名为拘碍。诸如是等烦恼差别。佛薄伽梵随所增强。于彼种种烦恼门中。建立差别。结者九结。谓爱结等。广说如前。缚者三缚。谓贪嗔痴。随眠者七种随眠。谓欲贪随眠等。广说如前。随烦恼者。三随烦恼。谓贪嗔痴。缠者八缠。谓无惭无愧。惛沉睡眠。掉举恶作。嫉妒悭吝暴流者四暴流。谓欲暴流。有暴流。见暴流。无明暴流。如暴流轭亦尔。取者四取。谓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系者四系谓贪身系。嗔身系。戒禁取身系。此实执取身系。盖者五盖。谓贪欲盖。嗔恚盖。惛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株杌者三株杌。谓贪嗔痴。如株杌如是垢常害箭。所有恶行亦尔。根者三不善根。谓贪不善根。嗔不善根。痴不善根。漏者三漏。谓欲漏有漏无明漏。匮者三匮。谓贪嗔痴。如匮如是烧恼有诤。火炽然稠林亦尔拘碍者有五拘碍。一顾恋其身。二顾恋诸欲。三乐相杂住。四阙随顺教。五得微少善便生喜足。

烦恼过患者。当知。诸烦恼有无量过患。谓烦恼起时先恼乱其心。次于所缘发起颠倒。令诸随眠皆得坚固。令等流行相续而转。能引自害。能引他害。能引俱害。生现法罪。生后法罪。生俱法罪。令受彼生身心忧苦。能引生等种种大苦。能令相续远涅槃乐。能令退失诸胜善法。能令资财衰损散失。能令入众不得无畏悚惧无威。能令鄙恶名称流布十方。常为智者之所诃毁。令临终时生大忧悔。令身坏已堕诸恶趣生那落迦中。令不证得自胜义利。如是等过无量无边

《释氏要览》(卷中)

凡夫大威德陀罗尼经云。于生死迷惑流转。住不正道故。名凡夫。梵云婆罗。隋言毛道。谓行心不定。犹如轻毛。随风东西故。又有二种。一婴儿凡夫。谓无智惠故。二愚暗凡夫顽钝不可教故○佛性论云。凡夫以身见。为性

人有为四相长阿含经云。一生相。谓五阴兴起。已得命根。二老相。谓生。寿向尽余命无几。三病相。谓众痛迫切。存亡无期。四死相。谓尽也。风先。火次。诸根败坏。存亡异趣故

人间四事必定别离正法念经云。一少年。二安隐。三寿命。四具足(具足即是富贵)如是四法。必定别离。智者常须观察

《释氏要览》(卷下)

风刀正法念经云。命终时刀风皆动。如千尖刀刺其身上。十六分中犹不及一。若有善业。则不多苦恼○显宗论云。为人好发言。讥刺他人。随实不实。伤切人心。由此。当招风刀之苦。

 


Comments are closed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