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谛 发布于 2018年12月14日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世间五欲乐,或复诸天乐,若比爱尽乐,千分不及一。”(卷第五十)
成实论卷第十二
世间虚妄缚,状如决定相
实无见似有,深观则皆无
《佛说大乘无量寿经》中说:
“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涅槃经》云:“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恨。”
《遗教经》中说:
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
《法句经》:
生死无常,往来艰难,意绮贪生,生苦无端。慧以见苦,是故弃生。灭意断行,爱尽无生。人生在世,草木一秋。世俗社会所执着的一切,都如虚光月影,不具有真实性,佛教比之如梦。宋僧契嵩说:“圣人大观乎人间世,天地夫妇常伦万端,皆以情爱所成,都一浮假如梦,合斯著斯,苦斯乐斯,荣斯辱斯,徇斯弊斯,恩爱斯,烦恼斯,以至死不觉其为大假大梦,不知其为大患,而大宁至正之妙,诚乎亡矣
……
今佛以其出家持戒,特欲警世之浮假大梦,揭人业障,而治其死生之大患也。”(《非韩上》第一,《镡津文集》卷十四)道家讲人生如梦,不过是从事物存。
《正法念处经》说:(卷第二十五)
悕望诸境界,爱心难厌足,离爱则知足,此人无忧恼。
若人爱欲境,则不得安乐,境界如毒害,后世受苦恼。
若初若中后,若现在未来,求乐不可得,后则受苦恼。
一切诸世间,增长于生死,流转不暂停,和合必有离,未曾有免者。乐为苦所覆,无量诸诳惑,众生痴所诳,游戏于爱欲。一切痴爱人,未曾有厌足,境界难满足,如火益干薪。世间爱所诳,难满亦如是,虽近于死地,犹不生厌离。为爱境所诳,不求善资粮,天退不自在,为爱所诳惑。我今教呵汝,汝为欲所迷,当作自利益,法为第一道。若有行法者,从乐得乐报,能如是行者,得寂灭涅槃。是故应修福,以求涅槃乐,若有常修福,得至无尽处。
天闻帝释说
寂静心调柔,是时帝释子,调伏顺父教
诸法集要经卷第七
若人造恶业,随因则受报
应知苦因缘,自作而自受
汝为爱索拘,狂乱无惭赧
受极险治罚,彼苦无能说
若人造众恶,则受诸楚毒
不作则不受,无因亦无报
如是诸过患,果在于地狱
于诸善法中,曾不生欣乐
不修于福业,造无量罪恶
受报亦如然,愚夫徒悔恼
舍离诸善人,多行于诡诈
不修真实因,求乐不可得
积集众罪垢,从愚痴心起
长劫受极苦,皆由昔所造
《诸法集要经》:(卷第八)
众生多狂乱,随所生贪着,欲防护彼心,当修施戒智。如是三种行,我说为良药,善除烦恼病,皆使获清凉。
心起邪思惟,生放逸过失,
为彼婬怒痴,相应而缠缚。
是三毒可畏,如火烧世间,
以施等对治,当断令永尽。
不修施等行,彼则为愚痴,
是人常苦恼,求乐则无有。
若在在处处,众生造诸罪,
随彼彼因缘,受种种果报。
一切有为法,皆从因缘起,
未见无恶因,而受于苦报。
心不乐惠施,面常生怒色,
斯为贫窭因,是故当远离。
若施生喜心,离相应悭垢,
后得生天中,诸天共游戏。
是悭如彼冤,损坏极可畏,
能令诸众生,受饿鬼饥渴。
若乐行布施,所生即快乐,
是故诸智者,于施常称赞。
施如彼光明,所至则随有,
若生人天中,得供养恭敬。
故诸佛所说,当善修布施,
住不可破坏,最上坚牢处。
善行其施者,则降彼悭冤,
常以慧观察,无令得其便。
施如彼良田,而有其三种,
善熏心种子,各获其果利。
初乐行于施,后专持净戒,
以智断爱垢,此理无过上。
世间皆无常,复多诸过失,
不能断彼爱,何由生胜处?
当发起大心,乐广行布施,
舍此不修习,后受饿鬼报。
由依止施故,复坚持净戒,
是人于后身,受转轮王位。
由具彼禁戒,善知时非时,
解脱苦边际,得近菩提道。
诸天不行施,其福则随灭,
智者了知已,当乐行喜舍;
乃至此生中,受人间快乐,
皆由彼施故,常系念修作。
设堕畜生中,亦受彼快乐,
皆由彼施故,是如来所说。
若人不乐施,后堕饿鬼趣,
斯由悭悋故,常食诸不净。
若乐行布施,则得清凉果,
不修如是行,为饥渴所烧。
由先放逸故,不修施等因,
于彼命终时,自心生热恼。
心喜而行施,得众所爱敬,
常获于吉祥,感果故相似。
若人不乐施,自亦不受用,
常悋惜其财,终为佗散坏。
若人具珍财,奉尊亲师长,
斯顺于正行,则不为虚用。
于贫病疲乏,一切诸有情,
常乐清净施,为之作眼目。
由如是行施,施已得生天,
诸天若生悭,不久而退堕。
人间修施因,天中受乐报,
非无所修因,而妄招其果。
若离于施戒,亦不修禅定,
如是愚痴人,虽活死无异。
若不乐正法,则减失慧命,
愚夫不修习,虽活则如死。
若人无智灯,心则不明了,
彼则如傍生,为人皮所覆。
不施复多贪,诸根常散乱,
当知彼非人,如饿鬼鬪诤。
住慈念观察,修施戒禅定,
斯为寂静人,诸天咸恭敬;
具德众所尊,无德咸轻易,
如是善了知,是名人中天。
善修其施者,获富乐长寿,
于此世佗世,常乐行喜舍。
众生随自业,生于五趣中,
唯施等善因,见之如父母。
了知布施因,所感其胜报,
当奉持净戒,得脱三有苦。
佛所行赞卷第五
诸过坏其心,丧失善功德
先当离我所,我所覆诸善
犹灰覆火上,足蹈而觉烧
憍慢覆其心,如日隐重云
慢怠灭惭愧,忧悲弱强志
老病坏壮容,我慢灭诸善
诸天阿修罗,贪嫉兴诤讼
丧失诸功德,悉由我慢怀
我于胜中胜,我德胜者同
我于胜小劣,斯则为愚夫
色族悉无常,动摇不暂停
终为磨灭法,何用憍慢为
贪欲为巨患,诈亲而密怨
猛火从内发,贪火亦复然
贪欲之炽燃,甚于世界火
火盛水能灭,贪爱难可消
猛火焚旷野,草尽还复生
贪欲火焚心,正法生则难
贪欲求世乐,乐增不净业
恶业堕恶道,怨无过贪欲
贪则生于爱,爱则习诸欲
习欲招众苦,元恶无过贪
贪则为大病,智药愚夫止
邪觉不正思,能令贪欲增
无常苦不净,无我无我所
智慧真实观,能灭彼邪贪
是故于境界,当修真实观
真实观已生,贪欲得解脱
大智度论卷第八十四
凡夫愚人不闻圣法着五受众。所谓色受想行识。着檀波罗蜜。乃至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说:(二上之一)
【疏】故涅槃云:有四因缘,事虽似善,不得乐果。为胜他故、名利、眷属及以世报,虽修行善,非佛意故。
《阿毘达磨俱舍论》说:(卷第二十七)
尊者世亲造:
“有情苦由烦恼生”
《成实论》(卷第十)诃梨跋摩造,说:
“从烦恼生业,从业生苦。”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三上
天台智者大师说
心痴故派出烦恼。由烦恼派出诸业。由业派出诸苦。
大智度论卷第二十三
一切世间不可乐想者。若念世间色欲滋味车乘服饰庐观园宅种种乐事则生乐想。若念世间众恶罪事。则心生厌想。何等恶事。恶事有二种。一者众生。二者土地。众生有八苦之患。生老病死恩爱别离怨憎同处所求不得。略而言之五受众苦众生之罪。淫欲多故,不别好丑,不随父母师长教诲,无有惭愧,与禽兽无异。瞋恚多故,不别轻重,瞋毒狂发乃至不受佛语,不欲闻法,不畏恶道;杖楚横加,不知他苦;入大闇中,都无所见。愚痴多故,所求不以道,不识事缘,如搆角求乳,无明覆故,虽蒙日照,永无所见。悭贪多故,其舍如冢,人不向之。憍慢多故,不敬贤圣,不孝父母,憍逸自坏,永无所直。邪见多故,不信今世后世,不信罪福,不可共处。如是等诸烦恼多故,弊败,为无所直。恶业多故,造无间罪,或杀父母,或伤害贤圣,或要时荣贵谗贼忠贞、残害亲戚。复次世间众生善好者少。弊恶者多。或时虽有善行贫贱鄙陋。或虽富贵端政而所行不善。或虽好布施而贫乏无财。或虽富有财宝。而悭惜贪着不肯布施。
大智度论卷第六
以是故言诸菩萨知诸法如响。如犍闼婆城者。日初出时见城门楼橹宫殿行人出入。日转高转灭。此城但可眼见而无有实。是名揵闼婆城。有人初不见揵闼婆城。晨朝东向见之。意谓实乐疾行趣之。转近转失日高转灭。饥渴闷极见热气如野马。谓之为水疾走趣之转近转灭。疲极困厄至穷山狭谷中。大唤啼哭闻有响应。谓有居民求之疲极而无所见。思惟自悟渴愿心息。无智人亦如是。空阴界入中见吾我及诸法。婬瞋心着。四方狂走求乐自满。颠倒欺诳穷极懊恼。若以智慧知无我无实法者。是时颠倒愿息。
诸法集要经卷第七
观无畏尊者集
愚夫不达法,何因能出离
堕彼地狱中,和合受众苦
当知不作罪,无由来至此
行善获胜报,无量福庄严
为恶自招殃,决定无能免
谓自他苦乐,循环三有海
由业风所吹,如波依于水
若人生于逸,常造作诸恶
以是因缘故,当堕于地狱
从地狱得脱,生于余趣中
复为欲所牵,忘昔所受苦
此心由惯习,暂悟即还迷
乐坏苦复生,不思惟后患
为五根所诳,狂乱侵佗境
受流转无穷,皆由爱缠缚
堕地狱鬼趣,傍生及边夷
或暂生天中,须臾还退殃
受诸趣流转,如世间车轮
皆由业习牵,而不生疲厌
设使生天中,受极妙快乐
福尽还退堕,此皆轮回行
堕莲华地狱,百千俱胝数
受无量苦恼,愚痴无厌怖
三界无有乐,皆为苦所逼
众生痴所盲,未尝怀忧畏
愚夫迷苦因,于苦不能了
《僧伽咤经》说:(卷第四)
佛观一切愍之如子。我等无父无母。无兄弟亲族。一切皆无。佛为我父。如来是母。佛如日月示人善道,于生死中能救众生令不复生。诸烦恼河甚可怖畏,众生在中烦恼漂溺。如来救之,令不复入。世尊怜愍为说正法,示人无上菩提之处。我等不贪饮食,不欲世间富贵,不愿生天,不畏堕恶道。得人身已,愿见世尊。众生短寿,流转无常,以恶业故,贪着五欲,不觉死至。知死必至,亦不怖畏。不念生灭,不知细法,不修细业,不知寂灭界。无明覆心,生已归死,死已复生,心亦不生厌离之想。长夜受苦、鞭挞、挝打,不生厌离,但起劫夺,受狱缚苦,五缚所系,本恶业故,命识欲灭,悲泣而言:‘谁救济我?一切悉与!金银杂宝,身为奴仆,一切作使,我悉能为。王位自在我悉不欲,不须财物,但求活命。’如是仁者,我等不须饮食。诸王自在,食则上味,会归于死。天食甘露亦归磨灭。种种百味,王所贪着,求实则无。饮食等味我等不须。我等求闻正法,令得离苦。愿离爱缚诸结烦恼,归依世尊,愿离诸缚。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说:
“诸有所欲苦为根本。不知弃舍更复追求。日夜煎迫身心被恼。内起烧然无有休息。如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取阴苦。四威仪中行立坐卧亦皆是苦。若常行时不立坐卧即受苦无乐。若常立时不行坐卧。若坐不行立卧。若卧不行立坐皆受极苦而无安乐。难陀。此等皆是舍苦求苦。唯是苦生唯是苦灭。诸行因缘相续而起如来了知故说有情生死之法。诸行无常非真究竟。是变坏法不可保守。当求知足深生厌患勤求解脱。”(卷第十二)
无明罗剎集卷中
世界之中乐少苦多甚可哀愍。爱答言。汝今若欲出我境界。更复何处欲求于乐。菩萨问言。汝之境界为在何处。爱答言。一切有为是我境界。菩萨言。一切有为死得自在是汝境界。我今超过有为境界。死所不到永离死处。无爱离别怨憎会处。无生老病忧悲恼处。五阴尽处五根灭处一切诸根无所用处。一切智赞出甘露处。如此之处岂不名为出汝境界。爱闻是已大笑而言。毘输蜜多罗婆咤如是等无量大仙。皆有是语未见得者。菩萨言。彼虽欲求不知方便。爱答曰。汝于今者有何方便。菩萨言汝今当舍诳惑众生诸大憍慢。我今拔汝譬如大象拔于小草。爱答言。善哉大心众生我依于受应先取受。菩萨言。我今谛观一切有生。咸皆怖畏苦之体相。诸根驰动悕求于乐。乐不自在由他而有乐。是诈伪暂有之法。凡愚之人虽数得乐情无厌足。乐为放逸能劫诸根幻惑人心。坠陷凡夫如蝇堕蜜。得味甚寡所失甚多。不别好丑见便生爱。如以苏油注于大火炽炎倍增。爱且小住待我擒受乃当治汝。汝之与受过各正等俱当罪汝。爱答言。净饭王子汝虽自强欲有此意恐不禁我。何以故。往昔劫初有大仙人黄头之等。出于好时寿八万岁。道德深厚尚自不能亏损于我。况汝末恶之世寿命短促不满百年。菩萨言。我出恶世耶。爱言。实出恶世。菩萨言。今日纵令烦恼炽盛出于浊时。若不破汝无明之门。何得名之为大丈夫。爱言。且止莫自叹誉。菩萨言。我称时说而非不时。是时是处是真实说有义而说。如日初出光不可隐大人智光亦难隐蔽。爱复答言。观汝之志虽复勇进未见成功。屡自称赞如似云雷降注大雨孔雀欢喜。汝于今者但兴云雷未见雨水。如此旱雷将何所益以意量汝恐汝无实。菩萨言。今当示汝不虚妄事。我于无量劫中所积善行。一心定意智慧利剑当用斩汝。爱答言。何所卒。菩萨复言。今谁为我作扰乱因发此歌声。是谁结业烦恼之手触三有琴。恼惑一切谄曲众生。爱言。我正欲导如此歌者欲鼓于琴。是我之本。我于今者为彼所作为彼所使。菩萨问言。是爱耶爱。答言是。菩萨言。爱最是大火能烧种种处处皆遍。爱着乐者皆堕爱中。婴愚堕中如蛾赴火。爱言尽观察。菩萨言。我以知之贪乐生死乐必为爱所害。嗜味诸鸟兽必为网所覆。爱言。汝实知之。然我实能使诸凡愚着于有乐。后身必与坚[革*卬]之苦。众生贪有乐是我之所作。乃至生有顶还复令堕落。菩萨言。汝不妄说世间极渴无过于爱。如饮醎水踰增其渴。饮有醎水踰增其爱。爱言。汝莫杀我。菩萨言。汝言虽善心常怀恶。若不除汝我云何安。虽复如此汝且小住待我取受。菩萨思惟受何由生。即自禀励身心勇猛不怀怯弱。去诸愦閙得寂定足。入一切智地即便见受。语于受言汝久远来欺弄众生。而我为诸众生作不请亲友。汝从今已后更不复得作扰乱事。受言。我作何扰乱。菩萨言。有受身者体性是苦。诈现乐相惑凡愚心。虽现亲善实是大怨。受答言。实有是过。然诸众生犹爱着我。如蜂采花但贪香味扰乱不停。菩萨言。汝言真实。如人为乐入海遭种种难。为乐入阵箭如云雨。刀鉾剑矟更相伤害。为乐因缘远涉嶮路旷野飢渴艰难非一。为乐因缘作诸苦行。投渊赴火五热炙身卧棘刺上。自饿断食编椽而坐。树皮草衣食果食菜。为乐因缘造诸器械耕田垦殖。造作窟宅衣服织作。如是等事皆为乐故生无量苦。受言实尔而我能令一切众生为乐因缘受无量苦。我极轻躁无暂停时。然诸众生耽着受乐谓我常尔。菩萨言。一切众生甚可悲愍。念念常为汝所渴惑。而众生愚闇为汝扰恼。受言。我之过患不但齐是。更有诸愆倍过于此。从无始界来运动流转。一切有生之类恒吞受我无有厌足。如油投火火不知足是皆乐着。我无有能见我之过咎者。菩萨言。我于今日爱怨贼边。高声大唤拔智慧剑临欲斩之。爱言。由汝非我已过。审如彼言今当斩汝若汝无者爱则不有。受言。我不自在为触所使。汝虽害我于汝无利。菩萨实时解其次第。以智慧手而摩于触。而语触言。汝名何等生于一切众生之苦。受因汝有生死脚足便得增长闭涅槃门。触言。能生受者此事实尔。缘。以三事因缘触乃得生。犹如钻火人功燧钻三事和合得出于火我亦如是。有眼识缘三事和合而有触。生由触因缘得生于受。若无六入我何从生。菩萨言。汝为实语离三因缘则无有触。生触之流六根最近。触尔且住须取六根与尔同罪。菩萨尔时体解触相次推六根。此六根者色如鷰樔亦如水泡。又如初生痈不久当溃。有何强力自高乃尔。六入言。何故作如是语。菩萨言。由有汝故。与触作力既自无事横生攀缘生一切苦。我断诤讼岂与汝诤。六入言。我过轻微但能生触。菩萨言。我今观触根原由汝。六入者无量苦恼之大窟宅。汝恒狂逸不曾寂定志。恒轻躁不甞调顺。所可攀缘不知厌足。六根婴愚贪嗜六触求诸六尘。六入言。大心众生汝欲伏我。应当在前调伏名色。汝若勤苦欲遮于我应遮名色。
阿毘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五十七
由无智故恶趣等中。具有无边行苦生起。极微细故甚为难觉。唯圣能觉。故有颂言。
如以一睫毛,置掌人不觉
若置眼睛上,为损及不安
愚夫如手掌,不觉行苦睫
智者如眼睛,缘极生厌怖
是故此中无智便苦。若永断此得阿罗汉。由此故言智生为乐。
《增壹阿含经》说:(卷第九)
人生不足贵,天寿尽亦丧,地狱痛酸苦,唯有涅槃乐。
尔时。世尊告难陀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涅槃者最是快乐。难陀。听汝忏悔。汝愚.汝痴。自知有咎。于如来所。今受汝悔过。后更莫犯。
尔时。世尊屈伸臂顷。手执难陀。从地狱不现。便至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难陀曰。汝今。难陀。当修二法。云何为二法。所谓止与观也。复当更修二法。云何为二法。生死不可乐。知涅槃为乐。是谓二法。复当更修二法。云何为二法。所谓智与辩也。尔时。世尊以此种种法向难陀说。
别译杂阿含经卷第八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光色倍常。于其夜中。来诣佛所。威光显赫。普照祇洹。悉皆大明。却坐一面。而说偈言。
人生寿不定,日日趣死径
无常所侵夺,寿命甚短促
老来侵壮色,无有救护者
恐怖畏向死,作福得趣乐
尔时世尊以偈答言。
人生寿不定,日日趣死径
无常所侵夺,寿命甚短促
老来侵壮色,无有救护者
恐怖畏向死,欲得寂灭乐
应舍世五欲,不宜深生着
天赞偈言。
往昔已曾见,婆罗门涅槃
嫌怖久舍弃,能度世间爱
时此天子。闻佛所说。欢喜而去。
佛为黄竹园老婆罗门说学经
人生世间于众生尠得离苦乐。
修行道地经卷第二
法师说经观察人情凡十九辈。以何了知。分别尘劳尔乃知之。何谓十九。一曰贪婬。二曰瞋恚。三曰愚痴。四曰婬怒。五曰婬痴。六曰痴恚。七曰婬怒愚痴。八曰口清意婬。九曰言柔心刚。十曰口慧心痴。十一者言美而怀三毒。十二者言麁心和。十三者恶口心刚。十四者言麁心痴。十五者口麁而怀三毒。十六者口痴心婬。十七者口痴怀怒。十八者心口俱痴。十九者口痴心怀三毒。于是颂曰。
其有婬怒痴,合此为三毒
两两而杂错,计便复有四
口柔复有四,口痴言痴四
世尊之所说,人情十九种
何而知人有贪婬相。文饰自喜调戏性急。志操怱怱性如猕猴。而多忘误。智诈浅薄无有远虑。举动所为不顾前后。造作不要多事恐怖。多言喜啼易诈易伏。安隐易解十耐勤苦。得小利入大用欢喜。忘失小小而甚忧慼。闻人称誉欢喜信之。伏匿之事。悉为道说。体温多污。皮薄身臭。毛发稀踈。多白多皱。不好长须白齿起行。喜净洁衣。好著文饰。庄严其身喜于薄衣。多学伎术无所不通。数行游观常喜含笑。绮饰奉戒性和敬长。见人先问巧黠妍雅。性不佷戾惭愧多慈。分别好丑取与交易。柔和多哀多所恩惠。于诸亲友放舍施与。所有多少不与人争所惠广大。观顾身形所作迟缓。了知世法悉能决断。若见好人敬而重之。觉事翻疾工于言语黠慧言和。多有朋友不能久亲。少于瞋恚尊敬长老。卧起行步而不安详。虽学于法爱欲财物。亲属朋友舍不坚固结友不久。闻色欲事即贪着之。说其恶露寻复厌之。易进易退。以是之故为贪婬相。于是颂曰。
卒暴轻举如猕猴,常欢喜笑又喜啼
得利大喜失甚忧,多于言语易降伏
志惑怱怱而惊恐,自喜易诈信人语
志性多忘无远虑,好按戒法而有慧
贪视于色志善施,绮顾其身敬朋友
舒缓体温为多污,喜信惭软而有勇
于法财色及亲友,不可便踈寻即悔
诸所造学即能得,虽疾知之速忘失
花饰庄严其衣服,所作不要而敬老
智者敬之有学志,通达能明而和解
常喜出城行游观,美于言语亦乐听
利口便辞能分别,所处卧坐不忍久
柔软性至诚,轻事不顾后
志卒不耐苦,朋友好惠施
憎长须喜短,自喜然而臭
巧黠多皱白,奉戒慧无碍
见人先问讯,衣薄面齿净
有慈易从事,起行不惜财
别知人行慈,易教不很戾
佛说性如是,为应贪婬相
当何以观瞋恚之相。解于深义不卒怼恨。若怒难解无有哀心。所言至诚恶口麁[麸-夫+黄]。普怀狐疑不寻信之。喜求他短多寤少寐。多有怨憎结友究竟。仇雠难和所受不忘。无有怨惊人怖不惧。多力反复不能下屈多忧难训。身体长大肥项大头广肩方额。好发勇猛性强难伏。所可听受迟钝难得。既受得之亦复难忘。若失法财所欲亲友。永无愁顾难进难退。以是知之为瞋恚相。于是颂曰。
志性刚强深解义,普疑于人求长短
少于睡眠难屈伏,性曚难学亦难忘
能忍勤苦叵触近,无所畏录不卒瞋
身口相应难谏晓,勇猛有力而刚强
少恐尠友多怨憎,少安有反身广大
所可作为不追悔,弃法财反不顾念
一舍所亲不思之,未曾还变亦不伏
勤力精进修大事,佛说是辈为瞋相
云何察知愚痴之相。谓性柔软喜自称誉。无有慈哀破坏法桥。常而闭目面色憔悴。无有黠慧爱乐冥处。数自叹息懈惰无信。憎于善人常喜独行。寡见自大作事犹豫。不了吉凶不别善恶。若有急事。不能自理又不受谏不别善友及与怨家。作事反戾弊如虎狼。被服弊衣身体多垢。性不自喜须发蓬乱不自整顿。多忧嗜卧多食无节。人倩使之而不肯作。不倩不使而更自为。当畏不畏。不当畏者然反畏之。当忧反喜。当喜反忧。应哭而笑。应笑而哭。设有急事使之不行。适去呼还不肯反顾。常遭勤苦强忍尘劳。有所食噉不别五味。言语多笑喜忘重语。啮舌舐脣然而噤齗。行步卧起未曾安隐。举动作事无所畏难不知去就。佛说是辈为愚痴相。于是颂曰。
弱颜愚无慈,强额而自举
眼目不视眴,燋焠数叹息
独行然无信,嫉贤及懈息
常忧多狐疑,不别诸善恶
体面多尘垢,不知善恶语
作事多愦閙,不能自究竟
所倩使不肯,不使而反行
当畏而不畏,不畏而反畏
应喜而反忧,应忧而反喜
当哭而反笑,当笑而反哭
贪饮食无饱,不别反怨雠
志性喜佷戾,无慧遭苦恼
须发常蓬乱,无信喜居冥
不别知五味,多卧如虎狼
寡见而贡高,啮舌而舐脣
弄口而喜齗,所语而多笑
卧处而不安,诸急事难进
呼还而突前,性尔为痴相
何谓婬怒痴相。向所说婬怒痴是也。婬痴怒痴相亦如是。其与一切尘劳合者。是谓婬怒痴相。于是颂曰。
其处于尘劳,与婬怒俱合
当观婬怒相,是为痴无慧
一切前所说,贪欲诸垢秽
有婬怒愚行,则知不离痴
何谓口欲心欲者。语言柔软顺从不违。身所不欲不加于人。言念辄善安隐可意。譬如好树其华色鲜果实亦美。口欲心欲亦复如此。于是颂曰。
其语常柔和,顺从言可人
言行而相副,心身不伤人
譬如好花树,成实亦甘美
佛尊解说是,心口之婬相
何谓口欲心怒者。口言柔软而心怀毒。如种苦树其花色鲜成果甚苦。言柔怀毒亦复如是。于是颂曰。
其口言柔软,而心怀毒害
视人甚欢喜,相随而可亲
口言而柔顺,其心内含毒
如树华色鲜,其实苦若毒
云何知口欲心痴者。言语柔和其心冥冥。不能益人亦不欺损。譬如画瓶视表甚好里空且冥。口欲心痴亦犹如此。于是颂曰。
口言有柔和,而心怀冥痴
当知此辈人,口婬而心愚
观其口如慧,心中冥如漆
外好如画瓶,其内空且冥
何谓口欲而心怒痴。所言柔软念善尠少。性不调顺或复念恶。有时不念善恶不别其性难知。譬如甜药杂以咸苦不可分别。其有口欲而心怒痴亦复如此。于是颂曰。
其有口言欲,心怀诸怒痴
譬如醍醐蜜,杂以辛苦咸
何谓口麁而心婬者。语言刚急中伤于人。众所憎恶不欲见之。无有敬者。譬如父母诃教子孙。虽口刚急而心犹爱。譬如疮医破洗人疮。当时大痛久久除愈心甚欢喜。其有口刚而心婬者亦复如是。于是颂曰。
有现口言急,而心怀婬欲
譬如夏日热,其光照冷水
何谓口刚而心怒者。口言麁[麸-夫+黄]。所可怀念。无有慈善不欲人利。譬如苦药复和以毒。设饮病人吐之不服。设饮消时则害人命。其口刚急而心怒者亦复如是。于是颂曰。
其口言急无亲敬,心念弊恶而怀毒
常喜侵枉于他人,当观此辈行杂毒
何谓口麁而心痴者。言常刚急恶加于人。举动所作心不自觉。不念人善亦不念恶。譬若有贼拔刀恐人而不能害。如是行者知为口急而心愚痴。于是颂曰。
口言刚急心不害,喜恐于人无所加
譬如拔刀无所施,口麁心痴亦如是
何谓口麁心怀三毒者。口言刚急或善于人。又复加恶乍念不善亦不能恶。譬如大吏捕得盗贼。其下小吏恐责其辞。又复有吏诱进问之。其次小吏鞭杖拷之。又复有吏不问善恶亦不拷责。是谓口麁而怀三毒者。于是颂曰。
口言而刚急,其心怀三毒
志性如是者,不善不为恶
行迹若斯者,名之中间人
勤苦及安隐,是事杂错俱
何谓口痴而心欲者。无所别知人与共语。都无所解不晓善恶。义所归趣心常自念。当何以益加于人也。至于趣事如所思念不失本要。譬如冥夜兴云降雨。其口痴心欲亦复如此。于是颂曰。
其有口痴而心婬,口所言说不了了
如龙兴云而不雷,口痴心婬亦如是
云何为口痴心刚。不能施善亦不加恶。常心念言以何方便中伤于人。设得便者辄危害人。譬如以灰覆于炭火。行人蹑上便烧其足。口痴心怒亦复如是。于是颂曰。
口痴而心刚,不柔无恶言
常怀恶加人,不念人善利
所言不了了,藏恶在于心
如灰覆炭火,设蹑烧人足
何谓口痴而心怀冥。不能以善加施于人。亦不加恶心亦不念。他人善恶无所增损。所以者何。无势力故。譬如火灭以灰覆之。若持枯草及燥牛屎。积着其上手触足蹈。无所能烧而不成熟。所以者何。无所堪任。口痴心冥亦复如是。于是颂曰。
其口有痴愚,而心怀闇冥
都不能念恶,亦不能念善
不能成办事,亦不不为能
如暴中炊煮,无所能成熟
何谓口痴心怀三毒。口无所犯不益于人。少所中伤昼夜思念。以何方便中伤于人。又复心念云何饶人。或心念言不损益人。譬如故瓶盛净不净。而盖其口不见其里发口则现。口痴心怀三毒亦复如此。于是颂曰。
作性喜反戾,口言不了除
而怀婬怒痴,盛满以臭秽
譬如大故瓶,受诸净不净
不能益于人,亦都无所损
其为法师以此十九事。观察人情而为说法。其婬相者云何解说。为讲法言习欲多者堕于地狱饿鬼之中。然后得出复作婬鸟。鹦鹉青雀及鸽鸳鸯。鹅鹜孔雀野人猕猴。设还作人多婬放逸轻举卒暴。仁当察此曼及人身。观知罪垢恶露不净莫习婬欲。于是颂曰。
其多习婬色,憍慢速目烧
在人若畜生,地狱饿鬼中
生彼还自害,尘劳火见烧
欲令解脱此,随行故说是
设多瞋者随其行迹。而为说法。犯众瞋恚堕于地狱饿鬼之道。从恶处出当作毒兽。鬼魅罗剎反足女鬼溷鬼之类。又作师子虎狼蛇虺。毒虫蚊虻蚑蜂百足之虫。设从此道还在世间。形貌丑陋人所不媚。常当短命而多疾病身体不完。以是之故殃罪分明。常奉慈心除其瞋恚。于是颂曰。
人多怀瞋恚,众共所憎恶
坐是堕恶道,多病不安隐
堕鬼及毒兽,既作人下贱
能行慈心者,即除瞋恚冥
设多愚痴为说此法。曚冥兴盛死堕地狱饿鬼之路。若在畜生则作痴兽。谓牛羊狐犬骡驴猪豚之属。设还人道性不决了少眼根弱。当多疾病六情不完。生于夷狄野人之中。从冥入冥。以是教之观十二缘除愚冥本。于是颂曰。
多习愚痴者,诸根不完具
生于牛羊中,然后堕地狱
假使修学人,愿度此恶道
欲得脱其冥,当观十二缘
设多婬怒当行二事。观其不净又奉慈心。若多婬痴为讲二事。空无及慈。设怒痴盛为说二事。导以慈心并了痴本。于是颂曰。
行慈观不净,攻治婬怒痴
教色诸愚者,十二缘不明
若人瞋恚盛,及痴甚除冥
当为讲慈心,十二因缘本
若有口婬而心欲者。为说无常空寂之义也。心怒口恚唯讲慈仁也。口痴心冥讲十二缘。其余四种众病备具。一者口婬心怀三毒。二者口怒婬恚痴具。三者口愚内怀三垢。四者有人淳怀三毒。其解法师当为此辈说法教化。令其寂然观因缘本。所以者何。是辈种类尘劳淳厚。积诸罪殃而自缠裹。虽为现法不见圣谛。唯当教之讽诵劝进。缘是之故专在诵务。尘劳转薄。虽不获道可得上天。于是颂曰。
其有行犯婬,而心瞋恚痴
当教讽诵经,及劝使为福
尘劳虽兴盛,缘是除罪盖
因斯之方便,然后得生天
譬如有人修治树园。地高下之坵墟平之。溉灌以时拔去荆棘。秽草芦苇邪生诸曲。横出不理皆落治之。弃着垣外令其顺好。树木无碍根生滋茂。皆悉护之令不折伤。以是之故。树木转大花实兴盛。其修行者受法师教。除婬怒痴欲想诸秽。以是之故。行遂长成至于得道。于是颂曰。
其树木曲戾,邪出不顺生
荆棘诸瑕秽,悉落治令政
以若干方便,修理乃得成
修行治法树,奉经亦如是
除诸婬怒痴,受师百千教
灭去诸瑕秽,如园师修树
法师说经察以四事。何谓为四。一曰博学而得至道。二曰怀来以道其于学问不能论义。三曰愽学道德未得成就。四曰无知无道。复有四法。一曰初由法师从其启受知义解法。二曰虽解其义不能微妙。三曰分别浅法不能至深。四曰不知其义亦不晓了。如是学法所习唐苦。譬如两人俱不晓泅堕深水中。欲相免济反更溺死。如盲牵盲欲有所至。中道迷惑竟不能达。不知义者亦不晓慧。而欲说法欲有所救亦复如是。于是颂曰。
譬如人博学,众善无央数
已得度无极,若人越大海
若人净如谛,而无有智慧
但可取其要,不能获深义
若习入道者,随顺不违律
以能敬受教,如是有反复
譬如近尊者,必当获大利
其学修行道,所求义必进
但解进其义,而不能微妙
如人食空羹,而无有饭具
从师谘受义,不了妙如是
不能解大道,不至正真慧
设使不入道,不能分别说
则不解于慧,无义不了了
如盲欲御盲,不能致所趣
无义亦无慧,譬之亦其然
其修行者计有三品。一曰或身行道而心不随。二曰或心行道而身不从。三曰修道身心俱行也。何谓身行而心不随。假使行者结跏趺坐政直端心。譬如柱树未曾动摇。而现此相内心流逸。色声香味细滑之念。所更不更而普求之。其心放逸不得自在。譬如死尸捐在冢墓。虎狼禽兽飞鸟狗犬狢争食之。身定内乱亦犹其然。斯为修行道德地者身定心乱。于是颂曰。
结加趺端坐,不动如太山
其心内迷散,情犹象堕渊
如是修行者,身定而心乱
譬若树狂花,不成果而落
《释氏要览》卷下
五欲谓。色声香味触也。智论云。五欲名华箭。又名五箭。破种种善事故。行者当诃云。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求不已。将坠大[冢-豖+凡]。得之转剧。如火炙疥。五欲无益。如狗咬骨。五欲增诤。如鸟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毒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须臾。此五欲。得暂时乐。失时大苦○杂阿含云。闻陀梵志问阿难言。汝以何义于佛教出家。答为断恶生善。故又问断何恶。答断贪欲嗔痴。问此有何过患。答欲爱染着。能生恼乱于现在世增长恶法忧悲苦恼由之。而生未来世中亦复如是
苦逼迫为性。由彼贪欲乃生苦故○佛地论云。恶事有二种。一者众生。二者土地。且众生有八苦。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爱别离苦。六所求不得苦。七冤憎会苦。八忧悲苦。二土地者。如说国土多寒多热。无救护。多饥多病等○法句经云。天下之苦。莫过有身。饥渴寒热。嗔恚惊怖。色欲怨祸。皆由于身。夫身者众苦之本。祸患之源。劳心极虑。忧畏万端。三界蠕动。更苦残害。吾我缚着。生死不息。皆由于身与欲。离世当求寂灭。摄心守正。怕然无想。可得泥洹。此最为乐○身苦偈云。乘骑疲极故。求索住立处。住立疲极故。求索坐息处。坐久疲极故。求索安卧处。众苦从作生。初乐后则苦。视瞬息出入。屈身坐卧起行立。及往来。此事无不苦
五畏佛地论云。一不活畏。二恶名畏。三死畏。四趣畏。五怯畏(畏亦怖也)○妙色三经云。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别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七情喜。怒。忧。惧。爱。憎。欲(情者。是非之主。利害之根)
少欲知足师子吼菩萨问云。少欲知足。有何差别。佛言。少欲者。不求不取。知定者。得少不悔恨○正法念处经云。沙门法中第一胜者。所谓知足○婆沙论云。佛法以少欲为本。为俗利故。则道利不成○遗教经云。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取。则无此患。少欲能生诸功德。则无谄曲以来人意。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惧。触事有余。比丘为脱诸苦恼。当观知足之法。则是富乐安隐之处
四欢喜法一.俭素欢喜。能引少欲乐。二.积集梵行欢喜。能引远离乐。三.元悔欢喜。能引三摩地乐。四.乐断乐修欢喜。能引三菩提乐
《佛说阿含正行经》
佛言。人身中有五贼。牵人入恶道。何等五贼。一者色。二者痛痒。三者思想。四者生死。五者识。是五者人所常念。佛言。人常为目所欺。为耳所欺。为鼻所欺。为口所欺。为身所欺目但能见不能闻。耳但能闻不能见。鼻但能知香。不能闻。口但能知味。不能知香。身体但能知寒温。不能知味。是五者。皆属心心为本。佛言。诸比丘欲求道者。当端汝心。从痴但堕十二因缘。便有生死。何等十二。一者本为痴。二者行。三者识。四者字。五者六入。六者栽。七者痛。八者爱。九者受。十者有。十一者生。十二者死。施行善者。复得为人。施行恶者。死入地狱饿鬼畜生中。佛坐思念。人痴故有生死。何等为痴。本从痴中来今生为人。复痴心不解目不开。不知死当所趣向。见佛不问。见经不读。见沙门不承事。不信道德。见父母不敬。不念世间苦。不知泥犁中考治剧。是名为痴故有生死。不止生死。如呼吸间。脆不过于人命。人身中有三事。身死识去心去意去。是三者。常相追逐。施行恶者。死入泥犁饿鬼畜生鬼神中。施行善者。亦有三相追逐。或生天上。或生人中。堕是五道中者。皆坐心不端故。佛告诸比丘。皆端汝心。端汝目。端汝耳。端汝鼻。端汝口。端汝身。端汝意。身体当断于土。魂神当不复入泥犁饿鬼畜生鬼神中。视人家有恶子。为吏所取。皆坐心不端故。人身有百字。如车有百字。人多贪好怒。不思惟身中事。死入泥犁中。悔无所复及。
《法集要颂经》
一切行非常,皆是兴衰法
夫生辄还终,寂灭最安乐
如烛炽焰时,掷物在暗处
不使智灯寻,恒为烦恼覆
人身有形器,弃散在诸方
骸骨如鸽色,观斯有何乐
譬如人初夜,识托住母胎
日涉多迁变,逝而定不还
晨朝睹好事,夜至则不现
昨所瞻视者,今夕则或无
荣富焰炽盛,无常无时节
不拣择贵贱,常被死王降
或有在胎殒,或初诞亦亡
盛壮不免死,老耄甘心受
若老或少年,及与中年者
恒被死来侵,云何不怀怖
命如果自熟,常恐会零落
生已必有终,谁能免斯者
譬如陶家师,埏埴作坯器
诸有悉破坏,人命亦如是
如人弹琴瑟,具足众妙音
弦断无少声,人命亦如是
如囚被系缚,拘牵诣都市
动则向死路,寿命亦如是
如河急驶流,往而悉不还
人生亦如是,逝者皆不回
诸患集成身,生多众苦恼
人命亦如是,为老死所伺
所造成功劳,永世获安乐
如杖击急水,暂开还却合
如人操杖行,牧牛饮饲者
人命亦如是,亦即养命去
夫人欲立德,昼夜勿空过
既获得人身,一心思命尽
不寐觉夜长,疲倦道路长
愚迷生死长,希闻于妙法
有子兼有财,悭惜遇散坏
愚夫不自观,何恃有财子
百千非算数,族姓富男女
积聚多财产,无不皆衰灭
富贵非圣财,恒为无常伺
犹如盲眼人,不能自观察
聚集还散坏,崇高必坠落
生者皆尽终,有情亦如是
行恶入地狱,修善则生天
若能修善者,漏尽得涅槃
诸佛与菩萨,缘觉及声闻
尚舍有为身,何况诸有情
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窟间
无有地方所,脱止不受死
若住现在世,过去及未来
一切有为事,终归于尽坏
智者能离系,恒正念观察
常思无漏道,是名真智者
如囚被系缚,所欲无能益
亦如朽故车,不久见破坏
色变为老耄,恋家如在狱
不觉死来侵,愚夫不能知
虽寿满百岁,亦被死相随
为老病所逼,患终至后际
老至苦缠身,昼夜多痛恼
辛楚有千般,如鱼入灰火
江河无停止,驶流去不回
保惜脓漏躯,虽恋不能住
四大聚集身,无常讵久留
地种散坏时,神识空何用
此身多障恼,脓漏恒疾患
愚迷贪爱着,不厌求寂灭
今岁虽云在,冬夏不久停
凡夫贪世乐,中间不惊怖
父母与兄弟,妻子并眷属
无常来牵引,无能救济者
如是诸有情,举动贪荣乐
无常老病侵,不觉生苦恼
剃发为苾刍,宜应修止观
魔罗不能伺,度生到彼岸
法集要颂经爱欲品第二
欲我知汝根,意以思想生
我不思惟汝,则汝欲不有
因欲生烦恼,因欲生怖畏
离欲得解脱,无怖无烦恼。
从爱生烦恼,从爱生怖畏
离爱得解脱,无怖无烦恼
果先甜后苦,爱欲亦如斯
后受地狱苦,烧煮无数劫
愚迷贪爱欲,恋着于妻子
为爱染缠缚,坚固难出离
贤圣示爱欲,庄严诸眷属
远离于妻子,坚固能利益
贪欲难解脱,离欲真出家
不贪受快乐,智者无所欲
世间贪欲人,种种非思惟
若能调伏者,是名真离欲
若人恒贪欲,处缚难解脱
唯慧能分别,烦恼断不生
正念常兴起,寂静欲易除
自制以法戒,不犯善增长
常行贪欲人,愚者共狎习
念定不放逸,次第获无漏
刹那修止观,能离诸罪垢
我慢自消除,解脱获安乐。
若人不断欲,如皮入火烧
刹那见燋坏,受罪无央数
苾刍慎欲乐,放逸多忧愁
若离于爱欲,正念受快乐
无厌有何足,不足何有乐
无乐有何忧,有爱有何乐
寂静智慧足,能长无漏道
贪爱若不足,非法受中夭
见色心迷惑,不自观无常
愚以为美善,不知其非真
愚以贪自缚,不求度彼岸
贪财为爱欲,害人亦自缚
世容众妙欲,此欲最味少
若比天上乐,迦哩洒跛拏
众山尽为金,犹如铁围山
此犹无厌足,正觉尽能知
世间苦果报,皆因于贪欲
智者善调伏,应依此中学
《僧伽咤经》
彼诸年少复白佛言。世尊。如此之身云何名死。云何名生。佛言善男子。识灭名死。福德因缘识起名生。善男子。名为身者有无量亿筋脉相缠。身有八万四千毛孔。复有八万四千户虫。在中而住。彼诸虫等。亦有死灭。人将死时。诸虫怖畏。互相啖食。受诸苦痛。男女眷属。生大悲恼。迭相食啖。诸虫相食。唯有二虫。七日斗诤。过七日已。一虫命尽。一虫犹存。如彼虫斗临死不息。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乃至临终诤论不息。不畏生苦。不畏老苦。不畏病苦。不畏死苦。如彼二虫至死不息。凡夫众生亦复如是。死至之时贤圣呵言。丈夫汝作不善。汝岂不见世间苦耶。不见生苦。不见病苦。不见老苦。不见死苦。答言。如是已见生苦病苦老苦死苦。汝若见如是苦。何不作诸善根。何故不为后世乐故修诸善法。丈夫我复问汝何不作善离于生苦老苦病苦及以死苦。云何不修正念之观。汝于阎浮提。岂可不闻犍椎声耶。不见众生行布施耶。不见众生于佛福田种善根子香华幡盖施佛之时汝不见耶。如来所有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于佛法中有此四众能救苦厄。贤圣呵言。不善丈夫造作如是不善之业。尔时法王说偈告曰
见如来出世,闻击法鼓音
见演说法时,寂灭至涅槃
见于多众生,作福者甚少
福能后世乐,何故而不作
尔时彼人。以偈答法王言
我愚痴无智,亲近恶知识
造作不善业,由欲迷于心
我以多习欲,今受苦痛报…………
《妙法圣念处经》
比丘应知。愚迷有情。于诸世间苦中执乐。不净计净归依邪道。妄执最上极恶之处。爱乐修习。于无常等。不能了达。妄计邪法。以为最上爱乐决定精勤修习。义利非有。不免轮回。苦涩恒时。智者观察。不应迷执。了达虚妄。显现是非。悟省醉迷。令心不乱。
《佛说分别缘生经》
世间苦法。无能免者。无能怖者。决定实有。如是观察。是大义利。
《佛说宝雨经》
云何菩萨能多厌离。谓诸菩萨由前因缘。我今不应于此世间行于贪欲。以彼贪欲但由妄情分别生故。诸佛广说一切贪欲种种过患。所谓欲如尖摽如镩如剑亦如利刀。又如毒蛇。如水聚沫。如肉腐败臭秽可恶。由是菩萨起厌离心。剃除须发而披法服出家正信趣于非家。
《禅秘要法经》
谛观此身。属诸因缘。当有生苦。既受生已。忧悲苦恼。恩爱别离。与怨憎会。如是种种。是世间苦法。今我此身。不久败坏。在苦网中。属生死种。风刀诸贼。随从我身。阿鼻地狱。猛火炽然。当焚烧我。驼驴猪狗。一切畜生。及诸禽兽。我悉当经受诸恶形。如此诸苦名为外苦。今我身内。自有四大毒龙无数毒蛇。一一蛇有九十九头。罗刹恶鬼。及鸠槃荼。诸恶鬼等。集在我心。如此身心。极为不净。是弊恶聚。三界种子。萌芽不断。云何我今于不净中而生净想。于虚妄物。作金刚想。于无佛处。作佛像想。一切世间。诸行性相。悉皆无常。不久磨灭。如我此身。如弹指顷。亦当败坏。用此虚想。于不净中。假伪见净。
《大智度论》
不喜苦乐三昧者。得是三昧观世间乐。多过多患虚妄颠倒非可爱乐。观世间苦如病。如箭入身心不喜乐。以一切法虚诳故不求其乐。何以故。异时变为苦。乐尚不喜。何况于苦。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佛遗教经)》说:
“世尊!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佛说苦谛真实是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
《杂阿含经》
如来知此是苦圣谛如实知.此是苦集圣谛如实知.此是苦灭圣谛如实知.此是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
《方广大庄严经》
此是苦。此是集。此是苦集灭。此是灭苦集道。应如是知
《佛本行集经》
是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等。如实而知。此是一切老病死集。此是一切老病死灭。此是一切老病死灭。灭已得道。如是悉知。此苦谛集。如实而知。此苦谛灭。如实而知。此是苦谛。灭已得道。如实而知。如是等漏。真实而知如是漏集。如是漏灭。如是等漏。灭已得道。如实而知。此是欲漏。如实而知。此是有漏。此无明漏。如实而知。此处诸漏。悉灭无余。断绝诸有
《佛说众许摩诃帝经》
此是苦汝须知。于是五人思惟。以慧眼观是法。于过去世曾所闻听。菩提发生而得了知。又复告曰。此是集汝应断。于是五人复思是法。以慧眼观。于过去世曾所听闻。菩提发生而得了知。又复告曰。此是灭汝应证。于是五人又复思惟。以慧眼观此法。过去已曾闻听。菩提发生还得了知。又复告曰。此是道汝应修。于是五人又复思惟。以慧眼观察此法。亦于过去之世曾所闻听。菩提发生还得了知
尔时世尊又告五人曰。苦法我已知。集法我已断。灭法我已证。道法我已修。我以是法乃成佛道
尔时世尊又告五人曰。汝等可应学。吾知于苦断于集。证于灭修其道。汝等。若能于此四谛真实之道而得了觉。自然知彼无集无解无明无慧无菩提无不生。乃至梵界魔界诸天世人。沙门婆罗门等亦无所住。离颠倒相心意快然。当来决证无上正等正觉
尔时世尊如是三转十二行法轮。时尊者钩抳等。除去尘垢得法眼净。及彼八万天人得法眼净。于是五人既悟道已。乃白佛言。我等欲于佛法出家。愿赐听许。尔时如来谓五人曰。善来苾刍。于是五人须发自落。袈裟着身成沙门形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尊者舍利子说
云何教诫云何示导。而说教诫示导耶。答教诫者如世尊说。苾刍当知。谓有苾刍为他宣说。此是苦圣谛应遍知。此是苦集圣谛应永断。此是苦灭圣谛应作证。此是趣苦灭道圣谛应修习。是名教诫。示导者。谓有苾刍虽能为他宣说。此是苦圣谛应遍知。乃至此是趣苦灭道圣谛应修习。若他闻已不起谛顺忍。不得现观边世俗智。但名教诫自在不名示导。若有苾刍能为他宣说。此是苦圣谛应遍知。乃至此是趣苦灭道圣谛应修习。亦能令他闻已起谛顺忍。得现观边世俗智。名教诫自在亦名示导。是故所说教诫示导。要能令他见等见了等了调伏随顺。乃名教诫亦名示导。由此说名教诫示导
世尊告诸苾刍言。有圣弟子。能如实知此是苦圣谛。乃至广说。是名慧力。
《瑜伽师地论》
菩萨于有情界。观见一百一十种苦。于诸有情修悲无量。何等名为百一十苦。谓有一苦。依无差别流转之苦。一切有情无不皆堕流转苦故。复有二苦。一欲为根本苦。谓可爱事若变若坏所生之苦。二痴异熟生苦。谓若猛利体受所触。即于自体执我我所。愚痴迷闷生极怨嗟。由是因缘受二箭受。谓身箭受及心箭受。复有三苦。一苦苦。二行苦。三坏苦。复有四苦。一别离苦。谓爱别离所生之苦。二断坏苦。谓由弃舍众同分死所生之苦。三相续苦。谓从此后数数死生展转相续所生之苦。四毕竟苦。谓定无有般涅槃法诸有情类。五取蕴苦。复有五苦。一贪欲缠缘苦。二嗔恚缠缘苦。三惛沉睡眠缠缘苦。四掉举恶作缠缘苦。五疑缠缘苦。复有六苦。一因苦。习恶趣因故。二果苦。生诸恶趣故。三求财位苦。四勤守护苦。五无厌足苦。六变坏苦。如是六种总说为苦。复有七苦。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怨憎会苦。六爱别离苦。七虽复希求而不得苦。复有八苦。一寒苦。二热苦。三饥苦。四渴苦。五不自在苦。六自逼恼苦。谓无系等诸外道类。七他逼恼苦。谓遭遇他手块等触蚊虻等触。八一类威仪多时住苦。复有九苦。一自衰损苦。二他衰损苦。三亲属衰损苦。四财位衰损苦。五无病衰损苦。六戒衰损苦。七见衰损苦。八现法苦。九后法苦。复有十苦。一诸食资具匮乏苦。二诸饮资具匮乏苦。三骑乘资具匮乏苦。四衣服资具匮乏苦。五庄严资具匮乏苦。六器物资具匮乏苦。七香鬘涂饰资具匮乏苦。八歌舞伎乐资具匮乏苦。九照明资具匮乏苦。十男女给侍资具匮乏苦。当知复有余九种苦。一一切苦。二广大苦。三一切门苦。四邪行苦。五流转苦。六不随欲苦。七违害苦。八随逐苦。九一切种苦。一切苦中复有二苦。一宿因所生苦。二现缘所生苦。广大苦中复有四苦。一长时苦。二猛利苦。三杂类苦。四无间苦。一切门苦中亦有四苦。一那落迦苦。二傍生苦。三鬼世界苦。四善趣所摄苦。邪行苦中复有五苦。一于现法中犯触于他他不饶益所发起苦。二受用种种不平等食界不平等所发起苦。三即由现法苦所逼切自然造作所发起苦。四由多安住非理作意所受烦恼随烦恼缠所起诸苦。五由多发起诸身语意种种恶行所受当来诸恶趣苦。流转苦中复有六种轮转生死不定生苦。一自身不定。二父母不定。三妻子不定。四奴婢仆使不定。五朋友宰官亲属不定。六财位不定。自身不定者。谓先为王后为仆隶。父母等不定者。谓先为父母乃至亲属。后时轮转反作怨害及恶知识。财位不定者。谓先大富贵后极贫贱。不随欲苦中复有七苦。一欲求长寿不随所欲生短寿苦。二欲求端正不随所欲生丑陋苦。三欲生上族不随所欲生下族苦。四欲求大富不随所欲生贫穷苦。五欲求大力不随所欲生羸劣苦。六欲求了知所知境界。不随所欲愚痴无智现行生苦。七欲求胜他不随所欲反为他胜而生大苦。违害苦中复有八苦。一诸在家者妻子等事损减生苦。二诸出家者贪等烦恼增益生苦。三饥俭逼恼之所生苦。四怨敌逼恼之所生苦。五旷野险难迫迮逼恼之所生苦。六系属于他之所生苦。七支节不具损恼生苦。八杀缚斫截捶打驱摈逼恼生苦。随逐苦中复有九苦。依世八法有八种苦。一坏法坏时苦。二尽法尽时苦。三老法老时苦。四病法病时苦。五死法死时苦。六无利苦。七无誉苦。八有讥苦。是名八苦。九希求苦。如是总说名随逐苦。一切种苦中复有十苦。谓如前说。五乐所治有五种苦。一因苦。二受苦。三唯无乐苦。四受不断苦。五出离远离寂静菩提乐所对治家欲界结寻异生苦。是名五苦。复有五苦。一逼迫苦。二众具匮乏苦。三界不平等苦。四所爱变坏苦。五三界烦恼品粗重苦。是名五苦。前五此五总十种苦。当知是名一切种苦
前五十五今五十五。总有一百一十种苦。是菩萨悲所缘境界。缘此境故。诸菩萨悲生起增长修习圆满
又诸菩萨于大苦蕴。缘十九苦发起大悲。何等名为十九种苦。一愚痴异熟苦。二行苦所摄苦。三毕竟苦。四因苦。五生苦。六自作逼恼苦。七戒衰损苦。八见衰损苦。九宿因苦。十广大苦。十一那落迦苦。十二善趣所摄苦。十三一切邪行所生苦。十四一切流转苦。十五无智苦。十六增长苦。十七随逐苦。十八受苦。十九粗重苦
由四缘故悲名大悲。一缘甚深微细难了诸有情苦为境生故。二于长时积习成故。谓诸菩萨经于无量百千大劫积习所成。三于所缘猛利作意而发起故。谓诸菩萨由是作意悲所执持。为息有情众苦因缘。尚能弃舍百千身命。况一身命及以资财。于一切种治罚大苦。为诸有情悉能堪忍。四极清净故。谓诸菩萨已到究竟菩萨清净。若诸如来已到佛地如来清净。又诸菩萨由前所说百一十苦。于诸有情修悲心时。则为修习一切菩萨所有悲心。复能速证悲意乐净。证入菩萨净意乐地。于诸有情。获得菩萨极亲厚心。极爱念心。欲作恩心。无厌惓心。代受苦心。调柔自在有堪能心。诸圣声闻已得证入。苦谛现观已到究竟。于苦深远厌俱行心相续而转。不如菩萨于诸有情悲前行心正观堕在百一十种极大苦蕴
菩萨如是以所修悲熏修心故。于内外事无有少分而不能舍。无戒律仪而不能学。无他怨害而不能忍。无有精进而不能起。无有静虑而不能证。无有妙慧而不能入。是故如来若有请问菩萨菩提谁所建立。皆正答言菩萨菩提悲所建立
《菩萨地持经》
菩萨观察众生界。有百一十苦而修悲心。云何百一十苦。有一种苦。谓一切众生。皆堕集苦。以集苦无差别故。又二种苦。谓欲根本所爱念事。变易生苦。愚痴报苦。极苦触身而作是言。我苦我苦。愚痴愁忧。亦名二箭。身受心受。又三种苦。谓苦苦行苦变易苦。又四种苦。一者合会别离苦。从爱别离生。二者断苦。从种类没死生。三者相续苦。从无量生死。展转相续生。四者终竟苦。从不得涅槃者五盛阴生。……若人问佛。住何等住处名为菩萨。应正答言。住大悲者是。彼一无量如前说。于诸无量最为无量积聚摄。无量爱果。无量行。一向纯善无有罪过。如是具足修习无量者。有四功德利。修此无量先得第一现法乐住。无量功德具摄受增长。于无上菩提净心坚固。为众生故于生死中代诸众生受一切苦
《佛说普曜经》
车匿白曰。唯如圣教。尔时宁闻五欲乐乎。答曰不也。从天尊意造无量行。我生愚冥无所识知。畜养须发为身作患。增益罪盖强忍勤苦。菩萨告曰。诸天世人皆持香华。现在目前悉来集会。立神足力以用侍吾。车匿白曰。今此园观常生花实。若干品鸟相和而鸣。其浴池中青莲芙蓉。莲华清净街路平正。诸宝树木修治庄严。八行交道宝交露帐。夏月快乐游戏其中。奇巧异乐歌戏相娱。悉奉禁戒所言至诚。从太子生常顺其意。不越其教。年既幼少面色光泽。头发正黑能可人意。惟当乐此。生世如是何为舍去。于是菩萨复告车匿。车匿且止。是欲无常不可久保。如是别离犹如川流逝而不返。不可久保是诳惑业。犹如空拳欺于婴孩。羸弱无固犹如泥坏不可恃怙。如空中电须臾已灭。又此境界无有真实。愚冥之士以此为安。而见侵欺。如水上泡适起便灭。处在颠倒。亦如聚沫幻化卧梦。五乐无足。犹海吞流渴饮碱水增其疾患。欲之无常。惟智能觉。愚人不解犹盲投谷。车匿当知。欲泥无净。饿鬼畜生由不善行。失清白品增魔境界。怨结斗诤忧恼苦患与淫鬼会。觉者舍断。明者远之。达者消之。无智习之。如杂毒食。诸佛所毁。智习圣教。于是颂曰
舍如弃恶疮,刈之如去粪
见斯故兴欲,弃舍常快安
告车匿被马品第十三
于是车匿白菩萨曰。虽晓了是不贪世荣。尚可顾意。慕念璎珞诸宝交饰。济脱自在不复观察。名德远照。丝竹衣树音声和雅。箜篌数千鼓众伎乐。好施危厄。音如哀鸾。降如真陀。须曼青莲及思夷华。馨香甘美。烧诸名香杂香涂香。甚快微妙饮食肴馔。苏蜜石蜜百味之供。云何欲舍五乐之欲。是吾所欲犹如天上。常在永安为释尊位。菩萨告曰。从无数劫弃舍此事。爱欲之本。色声香味细滑之法。数数往返天上世间。厌乐豪贵。为转轮王。千子七宝游四天下。荣位无常如梦所见。处后宫中彩女之间。以用不甘。还上诸天及兜术宫。不果吾志。故舍彼来。况此弊欲而贪之乎。今自察之住在苦恼生死众难不净之中。所行无度而有众患。生老病死酷毒恐怖。积累功德每生自责。建立法船。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心如金刚。已成大舟矣。以度生老病死四渎之难。愁念众生迷于贪欲欲令永安。不与欲贪使无罪害。济诸有漏将护一切。众邪异见令得悉度。救诸下劣使住彼岸无生老病死
《佛说菩萨本行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尊弟子名舍利弗。昼夜六时常以道眼观于众生。应得度者辄往度之。王波斯匿有一大臣。名曰师质。财富无量应时得度。时舍利弗。明日晨朝着衣持钵。往诣其家而从乞食。于是师质见即作礼。问讯请命入坐施设床座饭食。时舍利弗。食讫澡手漱口为说经法。富贵荣禄众苦之本。居家恩爱犹如牢狱之中。一切所有皆悉非常。三界尊贵犹如幻化。五道生死转贸身形无有吾我。师质闻法心意悚然。不慕荣贵不乐恩爱。观于居家犹如丘墓。便以居业一切尽以以付其弟。便剃须发而着袈裟。便入深山坐禅行道。其妇愁忧思念前夫不顺后夫。后夫问言。居家财产珍宝甚多。何所乏短常愁不乐。其妇报言。思念前夫是以愁耳。其夫复问。汝今与我共为夫妇。何以昼夜思念前夫。妇复答言。前夫心意甚好无比。是以思念。其弟见嫂思念。恐兄返戒还夺其业。便语贼帅。雇汝五百金钱斫彼沙门头来。贼帅受钱往到山中见彼沙门。沙门语言。我唯弊衣无有财产。汝何以来。贼即答言。汝弟雇我使来杀汝。沙门恐怖便语贼言。我新作道人。又未见佛不解道法。且莫杀我。须我见佛少解经法。杀我不迟。贼语之言。今必杀汝不得止也。沙门即举一臂而语贼言。且斫一臂留我残命使得见佛。时贼便斫一臂持去与弟。于是沙门便往见佛作礼却坐。佛为说法。汝无数劫久远以来。割夺其头手脚之血。多于四大海水。积身之骨高于须弥。涕泣之泪过于四海。饮亲之乳多于江海。汝从无数劫以来不但今也。一切有身皆受众苦。一切众苦皆从习生。由习恩爱有斯众苦。痴爱已断不习众行。不习众行便无有身。已无有身众苦便灭。唯当思惟八正之道。于是沙门闻佛所说豁然意解。即于佛前得阿罗汉道。便放身命而般涅槃。贼担其臂往持与弟。弟便持臂着于嫂前。语其嫂言。常云思念前婿。此是其臂。其嫂悲泣哽咽不乐。便往白王。王即推挍如实不虚。便杀其弟。诸比丘有疑问佛。而此沙门前世之时。作何恶行今见斫臂。修何德本今值世尊得阿罗汉道。佛告诸比丘。……
《僧伽咤经》卷第四
药上答言。我名药上。治众生病。药中最上。我今为汝等说。令离诸病灭除一切世界病苦。世间贪为大病。能除灭之。嗔为大病。无智众生流转地狱畜生饿鬼。痴为大病。众生受苦皆能灭除。
《瑜伽师地论•摄决择分中声闻地之一》卷第六十七
问若无常是苦耶。设苦是无常耶。答诸苦皆无常。有无常非苦。谓道谛。所以者何。道非苦受等所摄故非苦苦道非变坏何有变时当生坏苦。道能解脱一切杂染品粗重故。能违一切生相续故。是故亦非行苦所摄
问若无常苦皆空无我耶。设空无我皆无常苦耶。答诸无常苦皆空无我。有空无我非无常苦。谓于此中苦集谛具四种。道谛有三。灭谛有二。非无常非苦
问若无常苦者皆无常故是苦耶。答或无常故或自性故。谓所有行坏苦故苦。彼无常故是苦。若苦苦故苦。行苦故苦。彼自性故。是苦损恼性故。苦所揉故
问若是苦谛亦集谛耶。设是集谛亦苦谛耶。答诸是集谛者皆是苦谛。或是苦谛而非集谛。谓一切阿罗汉清净相续中所有若善若无记。一切世间法一切异生身中所有果异熟摄无记诸法。一切现在士用所生若苦若乐。若不苦不乐俱行无记诸行。当知唯是苦谛所摄
问若厌患后有。能背后有。引出世道世间诸法。彼何因缘集谛所摄。答虽彼自性厌背后有。然能随顺后有身语意妙行。是故亦是集谛所摄
《成实论》卷第十四
食厌想品第一百七十六
一切苦生皆由贪食。亦以食故助发淫欲。于欲界中所有诸苦皆因饮食淫欲故生。断食贪故应修厌想。又如劫初众生。从天上来化生此间。身有光明飞行自在。始食地味。食之多者即失威光。如是渐渐有老病死。至今百岁多诸苦恼。皆由贪着食故失此等利。是故应正观食。又贪着饮食故生淫欲。从淫欲故生余烦恼。从余烦恼造不善业。从不善业增三恶趣。损天人众。是故一切衰恼皆由贪食。又老病死相皆由饮食。又食是深贪着处。淫欲虽重不能恼人。如为食者。若少壮老年在家出家。无不为食之所恼也。又应食此食而心不着。未离欲者是最为难。如受刀法如服毒药如养毒蛇。是故佛说。当修习心。以此而食不为贪食苦之所恼。有诸外道行断食法。是故佛言。此食不以断故得离。当思而食。若但断食烦恼不尽则唐死无益。是故佛说。于此食中应生厌离想。则无上过。
《正法念处经》卷第三十五
随如是大乐,富乐亦如是
决定当堕落,受如是大苦
业得相似果,世尊如是说
以其业胜故,其果亦如是
上上相续法,如业之所得
上上相续缚,其果亦如是
此威德上故,知业决定胜
以业上胜故,得胜命色力
一切诸天众,业尽故还退
譬如焦败种,种之不复生
观心性相续,念念如灯焰
心因念念灭,诸业亦如是
无常业因故,终必有破坏
谓乐有常者,是则不可得
乐若非无常,不生亦不灭
若有智慧者,应离爱境界
厌离爱欲人,则得离爱乐
一切有漏法,无常苦不实
若得无漏法,乃名不动乐
《大宝积经》卷第五十七
复次难陀。有其四种入于母胎。云何为四。一者有情正念入。正念住。正念出。二者正念入。正念住。不正念出。三者正念入。不正念住出。四者三皆不正念。谁是正念入住出。如有一类凡夫有情。性爱持戒。数习善品。乐为胜事。作诸福行。极善防护。恒思质直不为放逸。有大智慧临终无悔。即便受生。或是七生预流。或是家家。或是一来。或是一间。此人由先修善行故。临命过时虽苦来逼受诸痛恼。心不散乱正念而终。复还正念入母胎内。了知诸法由业而生。皆从因缘而得生起。常与诸魔作居止处。难陀应知。此身恒是一切不净窟宅。体非常住。是愚痴物诱诳迷人。此身以骨而作机关。筋脉相连通诸孔穴。脂肉骨髓共相缠缚。以皮覆上不见其过。于热窟中不净充满。发毛爪齿分位差别。执我我所故。恒被拘牵不得自在。常出涕唾秽污流污黄水痰癊烂坏脂腻肾胆肝肺大肠小肠屎尿可恶。及诸虫类周遍充满。上下诸孔常流臭秽。生熟二藏盖以薄皮是谓行厕。汝应观察。凡食啖时牙齿咀嚼。湿以涎唾咽入喉中。髓脑相和流津腹内。如犬咬枯骨妄生美想。食至脐间呕逆覆上还复却咽。难陀。此身元从羯罗蓝。頞部陀。闭尸。健南。钵罗奢佉。不净秽物。而得生长。婴儿流转乃至老死轮回系缚如黑闇坑。如臭坏井。常以咸淡苦辛酸等食味而为资养。又母腹火烧煮身根不净粪锅。常婴热苦。母若行立坐卧之时如被五缚。亦如火炙难可堪忍。无能为喻。难陀。彼胎虽在如是粪秽坑中众多苦切。由利根故心不散乱。复有一类薄福有情。在母腹内或横或倒。由其先业因缘力故。或由母食冷热咸酸甘辛苦味不善调故。或饮浆水过量。或多行淫欲。或饶疾病。或怀愁恼。或时倒地。或被打拍。由是等缘母身壮热。由身热故胎亦烧然。由烧然故受诸苦恼。由有苦故便即动转。由动转故。或身横覆不能得出。有善解女人。以苏油涂手。内母腹中。缓缓触胎令安本处。手触着时。胎子即便受大苦恼。难陀。譬如幼小男女人以利刀削破皮肉散灰于上。由斯便有大苦恼生。胎子楚毒亦复如是。虽受此痛。由利根故正念不散。难陀。此胎如是住母腹中。受如斯苦。又欲产时辛苦而出。由彼业风令手交合。支节拳缩受大剧苦。欲出母胎身体青瘀。犹如初肿难可触着。饥渴逼迫心悬热恼。由业因缘被风推出。既出胎已被外风触如割涂炭。手衣触时皆受极苦。虽受此苦。由上利根故正念不乱。于母腹中知入住出悉皆是苦。难陀。谁当乐入如是胎中。难陀。谁是于母腹正念入住不正念出。难陀。如有一类凡夫有情。性乐持戒修习善品。常为胜事作诸福行。其心质直不为放逸。少有智慧临终无悔。或是七生预流。或是家家。或是一来。或是一间。此人先修善行临命终时。虽苦来逼受诸痛恼。心不散乱。复还正念入母胎中。了知诸法由业而生。皆从因缘而得生起。广说如上。乃至出胎。虽受如是诸极苦楚。由是中利根故入住正念。不正念出。广说如上。乃至谁当乐入如是胎中
难陀。谁是正念入胎。不正住出。难陀。如有一类凡夫有情。性乐持戒修习善品。常为胜事作诸福行。广说如上。乃至临终无悔。或是七生预流等。临命终时众苦来逼。虽受痛恼心不散乱。复还正念入母胎中。由是下利根故。入胎时知住出不知。广说如上。乃至谁当乐入如是胎中
难陀。谁是入住出俱不正念。如有一类凡夫有情。乐毁净戒不修善品。常为恶事作诸恶行。心不质直多行放逸。无有智慧贪财悭吝。手常拳缩不能舒展。济惠于人恒有希望。心不调顺。见行颠倒。临终悔恨。诸不善业皆悉现前。当死之时猛利楚毒痛恼逼切。其心散乱。由诸苦恼。不自忆识我是何人。从何而来今何处去。难陀。是谓三时皆无正念。广说如上。难陀。此诸有情生在人中。虽有如是无量苦恼。然是胜处。于无量百千俱胝劫中。人身难得。若生天上常畏坠堕。有爱别离苦。命欲终时。余天告言。愿汝当生世间善趣。云何世间善趣。谓是人天。人趣难得。远离难处更复是难。
《大智度论》
佛答。若一切众生自知诸法自性空者。菩萨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亦不于六道中拔出众生。何以故。众生自知诸法性空则无所度。譬如无病则不须药。无闇则不须灯明。须菩提。今众生实不知自相空法故。随心取相生着。以着故染。染故随于五欲。随五欲故为贪所覆。贪因缘故悭虚诳嫉妒嗔恚斗诤。以嗔恚故起诸罪业无所识知。是故寿终随业因缘生于彼处。续作生死业。常往来六道中无复穷已。是故菩萨于诸佛及弟子所。闻说诸法空而慈愍众生。众生以狂愚颠倒故生着。我当作佛破众生颠倒令解诸法空相。所以者何。诸法不尔如凡人所着。众生法无有定实。但自于无所有中忆想分别望有所得。无众生中起众生想。无色中起色想。无受想行识中起识想。以狂颠倒故是人能起身口意业。于六道生死中不能得脱。若但生众生法想结缚犹轻易可得度。生贪欲嗔恚于是中起诸重业是为重缚。受此业果报则难可得度。譬如积微尘成山难可得移动。菩萨为是众生故欲破其生死因缘果报故。于般若中摄一切善法。行菩萨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众生说四圣谛。所谓苦苦集苦灭灭苦道。种种因缘开示敷演。问曰。佛无量阿僧祇劫来习微妙法。所谓十八不共法。乃至无碍解脱诸甚深业。何以但说苦集灭道。答曰。众生所畏急者无过于苦。为除苦已然后示以佛道。如人重病先以除病为急。然后以宝物衣服庄严其身。苦者受五受众身。是一切苦本。性即是苦。是苦略而言之。是生老病等。如经中处处广说。苦集者爱等诸烦恼。爱是心中旧法。以是故佛说爱能生后身故是苦因。苦因即是集。若人欲舍苦先当断爱。爱断苦则灭。断爱即是苦灭。苦灭即是道。观是五众种种因缘苦及苦集过罪。所谓无常苦空无我。如病如疮如怨如贼等。于八圣道分中为正见。余七事助成发起。能断一切法中爱。如以酒发药。此人于一切世间无所复贪。得离苦火。然后示以妙法。复次此中佛自说因缘。所谓于四圣谛中摄一切善法。有人言。佛何以但说苦等四法。以是故佛说。一切助道善法。皆摄在四谛中。助道善法因缘故分别有三宝。众生不信三宝故不得离六道生死。问曰。须菩提何以作是粗问言为以苦灭以苦智灭以集灭集智灭。答曰。此非粗问。今问见苦等四谛体故灭。为用智故灭。爱等诸烦恼灭故名有余涅槃。若以苦谛得道。一切众生牛羊等亦应得道。若用苦智得道。离苦则无智。离苦智不名为苦谛。但名为苦。苦谛苦智和合故生。不得言但以苦灭但以智灭。乃至道谛亦如是。佛答。不以苦谛灭。亦不以苦智灭。乃至道谛道智亦如是。我说是四谛平等即是灭。不用苦谛灭。不用乃至道谛灭。何以故。是苦等四法皆从缘生。虚妄不实无有自性故不名为实。不实故云何能灭。问曰。二谛有漏凡夫所行法故。可是虚诳不实。道谛是无漏法无所着。虽从因缘和合生而不虚诳。又灭谛是无为法不从因缘有。云何言四法皆是虚诳。答曰。初得道知二谛是虚诳。将入无余涅槃亦知道谛虚诳。以空空三昧等舍离道谛。如说筏喻。灭谛亦无定法。如经中说。离有为无无为。因有为故说无为。苦灭如灯灭。不应戏论求其处所。是故佛说不以用苦乃至用道得灭。
《瑜伽师地论》
复次由三因缘唯有此道能得出离。谓无我见。一未曾得故。二现能对治诸烦恼故。三现于解脱无怖畏故
复次有四种欢喜。一俭素欢喜。二积习梵行欢喜。三无悔欢喜。四乐断乐修欢喜。第一欢喜能引少欲乐。第二欢喜能引远离乐。第三欢喜能引三摩地乐。第四欢喜能引三菩提乐
复次由五种相诸烦恼魅。甚于鬼魅。一者若为一鬼所魅。唯即为此一鬼所魅。若为一烦恼所魅。必为无量烦恼所魅二者若为鬼魅所魅。或以咒术或以缚害或以资具或以众药易可治疗。若为烦恼魅之所魅不可治疗。三者若为鬼魅所魅。当于魅时易可识别。下至婴儿亦能觉了。若为烦恼魅之所魅。当于魅时难可识别。世聪慧者尚不能了。四者若为鬼魅所魅。此魅是客易可摧伏。非是俱生。不即由彼成其自性。若为烦恼魅之所魅。此魅非客难可摧伏。而是俱生。即由彼故成其自性。五者若为鬼魅所魅。不与一切余有情共。若为烦恼魅之所魅。必与一切余有情共
《五苦章句经》
曰四谛者。一曰苦谛。二曰习谛。三曰尽谛。四曰道谛。一切众生。不觉此苦。以苦为乐。于罪苦中。求欲得安。贼医伪说。迷惑人心。便言所作可现世得学者闻之莫不喜随闻中至之言逆耳不受故言正言似反。谁能受者。
《阿毗达磨俱舍论实义疏》卷第二•尊者安惠造
无明颠倒颂曰
如鱼处泥中,跃水令浑浊
无明中倒想,污患亦复然
《释氏要览》(卷下)
贪瑜伽论云。于诸境界。深起耽著名贪。诸烦恼中。贪为最胜○阿毗达磨论云。贪者。三界爱为体。生众苦为业(业用也)○法蕴足论云。佛言。汝等若能永断一法保汝定得不还果。一法者贪也○六度集经云。佛因中曾作鸽王。诫诸鸽曰。佛经众戒。贪为元首。贪以致荣者。犹饿夫获毒膳得志之乐其久若电。众苦困己。其有亿载
欲希须为义。杂阿含经云。佛言。若众生所有苦生彼一切。皆以欲为本○增一经云。欲生诸烦恼欲为生苦本○瑜伽云。诸烦恼中贪为最胜于贪中。欲贪为胜。生诸苦故。集论云。此法生时相不寂静。由此生故身心相续不寂静转(由是义故束此二法名躁盖取不安之义也)
出家人三欲涅槃经云。一恶欲。若比丘欲为一切大众上首令一切僧随我令四众皆供养恭敬赞叹尊重我若为说法皆信受令我大得衣食屋宅等。二大欲。若比丘生欲心当令四众知我得初住乃至四无碍智为利养故。三欲欲。若比丘欲生梵天乃至刹利家得自在故
五欲谓。色声香味触也。智论云。五欲名华箭。又名五箭。破种种善事故。行者当诃云。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求不已。将坠大[冢-豖+凡]。得之转剧。如火炙疥。五欲无益。如狗咬骨。五欲增诤。如鸟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毒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须臾。此五欲。得暂时乐。失时大苦○杂阿含云。闻陀梵志问阿难言。汝以何义于佛教出家。答为断恶生善。故又问断何恶。答断贪欲嗔痴。问此有何过患。答欲爱染着。能生恼乱于现在世增长恶法忧悲苦恼由之。而生未来世中亦复如是
苦逼迫为性。由彼贪欲乃生苦故○佛地论云。恶事有二种。一者众生。二者土地。且众生有八苦。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爱别离苦。六所求不得苦。七冤憎会苦。八忧悲苦。二土地者。如说国土多寒多热。无救护。多饥多病等○法句经云。天下之苦。莫过有身。饥渴寒热。嗔恚惊怖。色欲怨祸。皆由于身。夫身者众苦之本。祸患之源。劳心极虑。忧畏万端。三界蠕动。更苦残害。吾我缚着。生死不息。皆由于身与欲。离世当求寂灭。摄心守正。怕然无想。可得泥洹。此最为乐○身苦偈云。乘骑疲极故。求索住立处。住立疲极故。求索坐息处。坐久疲极故。求索安卧处。众苦从作生。初乐后则苦。视瞬息出入。屈身坐卧起行立。及往来。此事无不苦
五畏佛地论云。一不活畏。二恶名畏。三死畏。四趣畏。五怯畏(畏亦怖也)○妙色三经云。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别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七情喜。怒。忧。惧。爱。憎。欲(情者。是非之主。利害之根)
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又云世八法)○佛地论云。得可意事名利。失可意事名衰。不现前诽拨名毁。不现前赞美名誉。现前赞美名称。现前诽拨名讥。逼恼身心名苦。适悦身心名乐
少欲知足师子吼菩萨问云。少欲知足。有何差别。佛言。少欲者。不求不取。知定者。得少不悔恨○正法念处经云。沙门法中第一胜者。所谓知足○婆沙论云。佛法以少欲为本。为俗利故。则道利不成○遗教经云。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取。则无此患。少欲能生诸功德。则无谄曲以来人意。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惧。触事有余。比丘为脱诸苦恼。当观知足之法。则是富乐安隐之处
四欢喜法一.俭素欢喜。能引少欲乐。二.积集梵行欢喜。能引远离乐。三.元悔欢喜。能引三摩地乐。四.乐断乐修欢喜。能引三菩提乐
……
睡眠卧之垂熟也。此是心所法中四不定一也。令人不自在。昧略为性。障染为业○发觉净心经。有二十种睡眠过患。一懒堕。二身体沉重。三皮肤不净。四皮内粗涩。五诸大秽浊威德薄少。六饮食不消。七体生疮疱。八多懈怠。九增痴。十智慧弱。十一善欲疲倦。十二常趣黑暗。十三人不恭敬。十四禀质愚痴。十五多烦恼。十六于善不乐。十七白法减。十八多惊怖。十九见精进者毁辱之。二十于众被轻贱○十诵云。若鼾睡(鼾音汗)者。应记经行。不能者。屏处睡。不得恼众○僧祇云。若比丘夜鼾睡振动寱语不作扰乱意无罪
发睡缘杂集论云。谓羸瘦疲倦。身心沉重。思惟闇相。舍诸作务。或曾此时惯习。或他咒术所引。或动扇凉风吹等
昼小眠智度论云。春末夏初。以时热故。小眠息除食患故
在床忌七事三千威仪经云不得大欬(謦妙)咤(咤字去声叹也)喷(喷嚏)[口*戒]([口*戒]许介切喝也)叹息思念世事。不得倚壁。欲起以时。若意走不定。当自责。即起经
《佛说八大人觉经》说: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唯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唯慧是业。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冤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念三衣,瓶鉢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
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诸法集要经》说:(卷第四)
观无畏尊者集
离爱品第八
爱火起于心,迷者谓清凉
犹胜地狱火,此乃遍三界
又彼地狱中,能生于劫火
极炎猛炽然,皆从爱所起
地狱苦众生,业尽必当出
三界诸有情,爱火无休息
由爱所缚故,轮回无有穷
何况地狱中,更生于爱火
又地狱业火,但能然彼身
爱火损众生,烧心及其体
是二种差别,今当分别之
狱火虽炽炎,爱火复过彼
由三业所起,遍三有烧然
损害于善因,唯爱火为毒
贪火烧诸天,瞋火亦复尔
痴火逐愚夫,爱火随所至
嫉慢复如火,从我执薪生
离火烧世间,无薪常炽盛
于境生恋着,为爱蛇所伤
瞻视及承迎,展转而增长
如火增其薪,相续而不绝
世火犹可防,爱火无能制
若为爱欺罔,随世间流转
彼则如冤敌,无有能胜者
由爱之所覆,趣海求诸珍
恐怖军阵中,深入而鬪战
王者爱其国,乃互相侵竞,以至母及子,因财而起诤。若解脱彼爱,捐舍诸珍玩,视之如瓦砾,则近菩提道。
由爱于财故,堕地狱趣中
彼热恼难堪,是故当远离
当以其智水,沃之令永灭
若不除爱火,去菩提则远
若远离其爱,于诸珍不着
是人于世间,则无微少苦
如网捕于鱼,悉遗诸螺蚬
爱缚彼众生,无有能免者
如鹿中毒箭,则四向驰走,毒处处相随,宁逃于苦恼?爱火亦如是,彼毒常随逐,烧愚痴凡夫,何由能出离?暂生于适意,果报常烧然,出世乐者,应当去其爱。
如鱼食其饵,彼必当趣死
人为爱所牵,中夭无疑惑
堕鬼境界中,热恼遍驰走
及地狱有情,多由心起爱
乃至向他门,求乞而活命
皆由爱使然,是佛之所说
爱火烧诸天,不须薪少许
由着于境界,从六根发起
受具足快乐,常迷醉其心
堕落不觉知,由爱之所误
一切轮回因,皆从爱所得
爱锁拘有情,令堕于恶趣
又天中爱火,欲境常围绕
由愚痴自在,烧彼着欲者
如火得干薪,腾焰则弥盛
欲乐适其心,其爱转增长
世火极炎猛,人皆能远之
爱火烧世间,无能免斯害
若人不生爱,得最上寂静
出过患稠林,能超于苦海
离和合过失,则断爱欲索
解脱诸罪垢,乃是无忧者
百千俱胝劫,常为爱所欺
愚夫不弃舍,为幻网维絷
谓由爱所覆,乐亲近承事
如彼佣力人,渴饮其醎水
饮已渴暂息,须臾喉复干
渴爱在于心,非道何由止
是故当远离,诸恶由之生
为爱所伏者,沈沦无出期
受天中最胜,上妙五欲乐
终为爱索牵,复堕于恶趣
若人近于爱,苦恼常充满
依正教所明,此定非饶益
若着爱境界,则无有厌足
能弃彼爱者,是人无忧患
诸天由爱故,则生于放逸
耽着复追求,复堕于地狱
诸天若退失,为第一惭耻
由着上妙乐,则受极重苦
爱覆于自心,其心则狂乱
不怖于轮回,长时而纵逸
众生由欲乐,复增长其爱
爱火地狱火,为彼彼烧害
彼爱若增长,展转则无穷
已有生防护,未得常追求
由起追求故,其心常不足
是人无乐分,如来所印可
由心无厌故,常思其欲味
则为彼爱火,相续而烧然
若于欲生怖,离爱火所逼
解脱爱垢染,不复堕恶道
由自邪思惟,起三毒尘坌
溺放逸深渊,常贪于女色
歌乐妙音声,引生于散乱
其心无暂停,犹如于駃水
爱如深险河,欲如漏舡舫
愚者之所乘,即为彼沈丧
爱如猛炽焰,三毒如干薪
放逸如迅风,烧诸天不觉
诸天着欲乐,则为爱降伏
于顷刻须臾,暂无其少暇
爱为欲所依,生百千障碍
诸天着乐故,于善不能作
爱蛇有五首,其性极暴恶
螫彼贪欲人,是苦难堪忍
爱河极深广,从五欲出生
欲达彼岸者,匪善何能越
爱如幻伎儿,充遍于三有
诳惑诸天人,于益无少分
五根取欲境,未曾有厌怠
如酥投火中,念念而增长
又复彼爱者,能开恶趣门
地狱鬼畜生,如是常往返
愚夫由起爱,堕死魔口中
善离斯过失,不为彼所噉
诸有具智人,能降伏彼爱
离忧恼怖畏,坐卧常安隐
若离彼爱缠,则不生诸苦
愚者多希求,常兴于损害
于其昼夜中,心不生慈愍
他所有珍财,意欲皆希取
是辈如劫火,其性常凶险
远离于善人,如毒蛇处穴
由增上爱故,为热恼烧煮
死堕地狱中,复生于鬼趣
从恶道出已,得生于人间
向五百生中,常于他求乞
下色常低言,匮乏心逼迫
唯苦为己分,皆由爱所得
若人断其爱,常乐求佛慧
斯为其正人,得最上寂静
若遣心中爱,如驱蛇出穴
爱毒未蠲除,决定当破坏
若决定造作,彼爱常现前
如火掷干薪,其焰则弥盛
众生贪珍财,积聚无止足
彼于命终时,皆为他所有
由爱所获咎,财散罪不消
由业之所牵,含悲趣地狱
财为他受用,罪则当己身
堕彼恶趣中,后悔徒热恼
财散名为衰,乐坏则为苦
亲友忽如冤,皆从爱心转
智人不起爱,爱火常炽然
损害诸有情,令堕于恶道
积财如彼山,守御常忧怖
云何造诸罪,非理而持用
不乐畜财者,无怖无防护
是离贪智人,在处常安住
乐求于富乐,倐然而散坏
盛衰不久停,如日之轮转
荣富者如缚,贫乏者如罪
皆为爱所使,于欲无厌患
受上妙快乐,所欲皆如意
为爱火所逼,身乐俱散坏
若诸天及人,由于欲无厌
皆为爱所烧,如来悉知见
百千诸有情,因爱堕险难
受无量苦报,智者咸兴叹
寿命速迁谢,愚夫不知觉
福业悉消除,彼爱则增长
若人着于爱,世世常随逐
彼暗钝无知,不达罪福相
若善业果报,生诸天受乐
不善业因缘,从彼而退堕
不造善恶业,离和合过失
弃背老死因,住最上安隐
贪如彼车轮,五欲为于辐
爱毂处其中,世间无知者
爱河极深广,欲境为波涛
疑惑譬群鱼,世间无知者
于昼夜三时,多造诸不善
智者不防护,即随恶流转
美色如幻化,了彼则无缚
由爱常追求,为缚无能解
若为爱所缠,则着于欲乐
智慧若现前,能除彼过患
爱增其黑暗,智发于光明
当舍暗从明,离苦获安乐
智如其利剑,能伐爱林木
应当善修习,获最上安隐
当知爱稠林,深密难出离
若人善超越,则出于三界
爱河有三派,放逸水弥满
当乘于慧舟,能渡于彼岸
爱如利刀杖,割截愚夫身
苦恼难堪任,是故常远离
爱如恶痈疽,从心而生起
于其昼夜中,曾无于少乐
爱如猛炽火,疑惑如樵薪
由业风所吹,烧心生热恼
若人爱所缠,其心则轻躁
非理取其财,则丧于身命
世间诸众生,造无边恶业
皆由爱彼财,长沦于苦海
为爱之所使,勇捍无怯弱
乃至蹈火中,不顾其身命
若人多起爱,心火常烧然,无爱意清凉,如深渊澡沐。爱如彼烈火,投薪则腾焰,譬之彼贪夫,愈得而无厌。具无量珍宝,剎利犹不充,自余诸有情,少畜则无患。若人起于爱,乐少而苦多,乐两昭然,智者善取舍。善降彼爱者,得最胜寂静,若能常远之,则近菩提道。
《诸法集要经》说:
“王者爱其国,乃互相侵竞,以至母及子,因财而起诤。……若人多起爱,心火常烧然,无爱意清凉,如深渊澡沐。……若人起于爱,乐少而苦多,苦乐两昭然,智者善取舍。善降彼爱者,得最胜寂静,若能常远之,则近菩提道。”(卷第四)
Comments are closed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