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破帕奥体系禅法之二(20220425)
(一)
【贤佳】(20220406)附件文稿(《辨破帕奥体系禅法》)请您看有什么偏差问题,也请您就方便转呈帕奥体系资深尊者看有什么偏差问题。
【比库(缅甸帕奥禅林,华人)】(20220407)这里哪有什么资深的。在这里我很少跟他们接触,感觉很多时候学修是两码事。即使是资深的也不会说什么的,这个环境是大家各自忙自己的。
【贤佳】帕奥体系中学修久的、职位高的,可算资深的吧。文稿所说问题可算是比较重要的问题,能适当明辨较好,否则含糊修行,可能蒸砂求饭、自误误人。如果不方便转呈,将他们的联系方式告诉我也可以,我联系他们交流讨论,然后将讨论情况反馈给您。
【比库】我都不知道到底谁资深。一般是当地人,说缅语和英文,我们也很少跟他们沟通,除了禅修报告。给他们也看不懂,又得捅娄子。
【贤佳】有通晓中文的高职位者吧?是否我可联系试试看?
【比库】在他们的认知里,汉传出家人是没有戒体的,根本不承认(汉传出家人)。他们认为汉传戒体断了传承了,不存在了。
【贤佳】即使我不是出家人,也可质疑、请教他们禅法问题吧?
若说戒体,他们对汉传戒体得失的说法是依据含糊的滥说,具体辨析可参看:
《论汉传戒律的振兴》
https://uncn.top/3723.html
若从南传戒律理论和历史记载来看,南传的戒体传承可能有问题,可参看:
《论南北传受戒得戒》
https://uncn.top/8791.html
Sujato比库《Bhikkhuni Vinaya Studies(比丘尼戒律研究)》(第五章)说:“上座部的授戒传承的合法性同样是有疑问的:现代泰国法应派僧团的成立正是因为对当时的持戒标准感到担忧——当时,泰国僧人的戒律如此松懈,以至于没有任何有效的授戒仪式。如果这是事实,那么泰国95%的比丘(包括我自己)的受戒都是无效的。因为大多数斯里兰卡的比丘也是来自泰国的传承(暹罗派),他们也处于相同的危险之中。但是,情况甚至比这更糟糕,泰国大众派(Mahā Nikāya)的戒律专家曾质疑法应派授戒仪式的有效性,因为法应派创立的时候,授戒和尚的僧腊不足十夏。我讲这些并不是为了给诸位比丘带来恐慌,我只是指出:人们关于授戒传承的观念是多么的脆弱。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该对此感到绝望,这只是意味着我们必须采取一个合理的、更具常识性的立场。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力而为。我们要寻找一个严肃修行的好的比丘僧团,跟大家一起接受训练,并尽可能完美地进行受戒仪式。如果受戒传承在很久以前就中断过,但是我们不知道,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没有人坚持所有比丘必须永远当沙弥,因为我们无法‘证明’自己的受戒来自一个未曾中断的传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比丘尼的受戒仪式,我们为何要作这样的要求呢?”
(二)
【贤佳】(20220407)附件文稿《辨破帕奥体系禅法》请您看有什么偏差问题。如果方便,也请转呈帕奥体系资深尊者看有什么偏差问题。
【比库(帕奥禅林)】(20220410)初看文中观点偏差不是一小点!不过,很抱歉,自己和禅林其他尊者都重在实修,没有心思和空闲去详细审查。
【贤佳】具体偏差是什么?不妨直说。
法lun功信徒强调实修,很多藏密信徒也强调实修,您和禅林其他尊者都重在实修,有何大差别?可参看:
《论实修》
https://uncn.top/9093.html
《论以经为则与实修》
https://uncn.top/9263.html
(三)
【贤佳】(20220415)附件文稿《辨破帕奥体系禅法》请您看有什么偏差问题。请您转为联系U尊者看有什么偏差问题,不知是否方便?
【法师】他回复:“一个没有修过止观的人竟然辩破?我没有时间。”
【贤佳】可回复:
法Lun功信徒对批评者类似说:“一个没有修过法Lun功的人竟然辩破?我没有时间。”这理智吗?
帕奥体系所修止观如果不是真正佛教止观,岂不是蒸砂求饭、自误误人?现在有不少人(包括一些南传修过止观的人)质疑、批评帕奥体系禅法,不值得花些时间思考、探究吗?
我辨析文中引了一些经据、理据,属于圣教量、比量,您难道不认可圣教量、比量,只认可现量吗?现量依什么认定属于佛法?
请直面问题吧!
【法师】他最开始回复:“我不评价他推荐的文章。”我将文章发给他后,不知道他有没有看,反正直接回复了我,后来删除了我好友。我刚才将回复发到了他手机号,不知道他有没有拉黑我。
【贤佳】他这算是客气的。我前面半个月发给了一些帕奥体系的尊者,大多不回应,有两位新学回应也回避具体问题,不肯转呈帕奥体系资深者(或许转呈了而不说)。
(四)
【贤佳】(20220415)附件文稿(《辨破帕奥体系禅法》)请您看有什么偏差问题。请您转为联系M尊者看有什么偏差问题,不知是否方便?
【法师】M尊者回复了一段语音,我转成文字如下:
{他的有些看法可以,但是也不是全都对,所以这篇文章很多地方我不看好他。你觉得哪里有问题,我就事论事谈吧,不然哪一点都谈,谈不下去了。我不是宗一派的信徒,我不是只依帕奥禅法,也不是只用帕奥禅法教。用佛陀教法教跟分享大家。所以你有什么问题,我可以就事论事,也不用做什么禅法谈。}
【贤佳】几个问题:
1.帕奥体系禅法是否确实要求必须先证得禅定,然后才能证得观智乃至解脱?这个是否符合经义?
2.帕奥体系禅法是否确实要求必须从禅定出来后才能修观智,不能在禅定中修观智?这个是否符合经义?
3.帕奥体系修观智要求观见前世名色,却说人死后都没有“中阴”阶段,是否合理?其说观见前世名色是否基本都是大妄语或增上慢?
4.帕奥禅师完全否定咒语,是否违背经律所说?
【法师】(20220416)M尊者用语音回答了问题,我转成文字如下:
{第一个,你说帕奥禅法是不是要求一定要证得禅那才能修观智乃至解脱,帕奥禅师没有这样讲。帕奥禅师也承认禅观行者,不过主修的方式、主要的教导方向是以禅那为主。但是不是一定要到禅那的,其实以近行定的力量就是“心清净”,就包括近行定。最先到“心清净”,最后到“知见清净”,包括近行定跟安止定,所以不是一定要禅那。这些符不符合经律?帕奥禅师的东西都是有依据的。
第二个问题,在禅定中能不能修观智?如果你了解阿毗达摩,你知道心路过程——安止定的心路过程,进入安止定的时候,一心就一个目标,那个目标不可能取两个以上的所缘。举个例子来说,修安般禅那的时候,就取安般的禅相为所缘,一心就在那个所缘目标上,他不可能取其他的所缘,这个是安止定。没有在安止定中才可能修观。安止定是色界、无色界的心路过程,这个跟观智在欲界心的过程只有七个速行心是不一样的。
禅师说观见前世这个,来自《注解》的说法,它有一定的道理,就要查到过去五阴。“中阴身”的说法,三藏里面没有“中阴身”这个词。三藏里面没有,干嘛去弄了这个东西?所以三藏没有的东西,特别弄这个东西,其实这个是有问题的。“中阴身”的说法是来自汉传,那也不是主要经典,是一些后期的大德说的。包括据说在藏传的是“中阴救度法”,是一个当代的大德写的,《中阴度亡经》的样本。但是原始的经典没有的,藏传的没有汉传的经典,原始的经典没有“中阴身”这个说法的。“观见前世的名色”是“究竟法”的角度观见,这个一个成就者的报告,禅师们教导,这个是涉及到妄语,这个人可能不是很了解这个意思。
第四个问题,我们律藏里面不可以诵咒的,其实我们律藏里面讲的这个咒就是外道的这种“畜生明”。现在讲的这个“护卫咒”,是翻译的问题,我们一般叫做“护卫经”和“护卫偈”,叫paritta。它不是用“咒”的那个巴利词“曼德拉”{注:巴利词音},巴利词或者是“曼达”{注:巴利词音},在梵语用“曼德拉”{注:梵文词音},就是“曼陀罗”,那个才是“咒”的意思。上座部的那个“护卫经”都是有意义的,现在我们看到汉传跟藏传里面讲的那个咒语是不翻译意思。这咒语的原始的东西不是在佛教里面有的东西。你想,很简单嘛,举个例子来说,大悲咒的内容主要是讲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在佛陀时代没有这个东西。不是说它不是善法,不是说观音菩萨就是恶法或者不善,而是这个东西是后期的佛教、相似的佛教出来的东西,一定要说佛陀时代有这个东西是很奇怪的。所以这些咒的东西都是中期、后期佛教出来,原始佛教里面没有这个东西。那我们今天的“护卫经”,我们叫paritta,例如《吉祥经》《应行慈爱经》《宝经》等等,这个都叫paritta,它是指护卫经、护卫偈,“守护”的意思。它有些翻成“护卫咒”,这个是翻译的问题。它跟我们华人讲那个咒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你去看《吉祥经》《宝经》《蕴护卫经》《慈经》等等,你都可以懂得意思,跟他们咒语不翻出意思是不一样的。
这个paritta,主要是指防护、守护的意思,有些翻作“咒文”或“护咒”,这个跟传统翻译不太一样,在上座部传统上不这样翻译,它就是保护、守护的意思。这个东西都是有意义的,你看《慈经》的意思,你就知道了。还有那个《蕴护卫经》,是防止蛇之类的众生伤害,这个是我们律藏里面,每个出家人都要诵;不诵这个,每天都要犯一个小戒,轻罪。所以这个东西它有意义的啊!你查一下《蕴护卫经》,你会知道它的意思就是散播慈心给四类的蛇王或龙王族,因为散播慈心给它们而得到它们的守护,不会伤害我们,然后到森林、到野外不会被蛇等其他种种伤害。这个是散播慈心的意思,跟咒语的原因是不一样的。}
【贤佳】(20220417)有几个问题:
(一)纯观证道问题
帕奥禅师《智慧之光》说:“当《清净道论》说近行定为四界分别观的最高定力时,它只是在作比较或因为类似而用‘近行定’一词。只有接近禅那的定力才名为近行定,而由于四界分别观是以自性法为目标,所以是不可能证得禅那的,只能获得定力与近行定相似的刹那定。疏钞作者则认为它应被称为刹那定。……若欲有系统地修习观禅,就必须以近行定或安止定(禅那)作为基础。在此所说的近行定是指修习四界分别观或止禅所获得的定力。只有如上述般修习观禅时的定力才被称为‘观刹那定’。请注意:若禅修者还未能见到色聚或个别名法,不能分别它们,不能辨别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因果,不能观照这一切法的三相,那他的定力不能被称为‘观刹那定’。再次简要地说明:在培育定力时,纯观行者修习四界分别观而达到的最高定力被称为近行定(这是他的心清净),因为它与止禅的近行定类似的缘故,而疏钞则称它为刹那定。当纯观行者以近行定来修观禅,知见诸行法(有为法)时,其时他的定力名为‘观刹那定’;当止行者先培育近行定或安止定作为心清净,在出定后以观智知见诸行法时,其时他的定力亦名为‘观刹那定’。……若欲知见究竟色,禅修者就必须破除色法的三种密集。……为了破除所有三种密集,禅修者就必须培育定力至近行定或安止定,进而辨识每一种色聚里的每一究竟色之相、作用、现起与近因。”
《如实知见》中帕奥禅师说:“纯观行者通常必须从四界分别观开始修行。如果有系统地修行四界分别观,当他见到色聚,并且能辨识每一色聚中的四界时,他达到近行定或刹那定。《清净道论》说这种定是近行定,然而《清净道论》的注释解释说这种定是刹那定,不是真正的近行定。由于这种刹那定的强度与近行定相当,所以注释隐喻式地说它是近行定。真正的近行定非常接近安止定,在它之后,安止定会随着生起,因为它与安止定在同一个心路过程里。由于色聚中的四界是究竟色法,非常深奥隐微,而且色聚非常迅速地在生灭,禅修者无法深度地专注于四界,因此修行四界分别观无法达到安止定。既然没有安止定的心路过程生起,也就没有真正的近行定。因此修行四界分别观的定只是刹那定而已。……如果禅修者不修行任何止禅就能清楚地见到究竟名色法及其因缘,那么他不需要修行止禅。然而,如果无法透视它们,则他必须修行止禅中的一种,以便能够办到这一点。……修行四界分别观之前,最好已有深厚的定力,如安般念第四禅,因为它帮助我们清楚地透视究竟色法、究竟名法及它们的因缘。不过,如果不想修行止禅,你也可以直接修行四界分别观,以此培育定力与透视力。”
《显正法藏》中帕奥禅师说:“这种刹那定特别是指观禅的刹那定。因此,如果当你闭上眼睛便能够见到色聚、分析色聚及辨识究竟色法,你就不需要特别培育定力,否则你就必须修定,必须培育定力。……如果没有见到究竟名色法及它们的因,你便修习观禅,那只是假的观禅,不是真的观禅。这种观禅对你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八定并不危险。如果你修习止禅以作为观禅的基础,依靠禅那的定力,进而有系统地修习四界分别观,你便可以看到究竟色法、究竟名法及它们的因,也就是观禅的目标。这些究竟名色法及它们的因是苦谛法及集谛法,也被称为行法。你必须观照这些行法为无常、苦及无我。这是真正的观禅,不是假的。这种观禅是达到证悟涅槃无为界的圣道及圣果的强而有力助因。”
这是欲擒先纵的说法,委婉否定了纯观证道的可行性吧?
《观察缘起·佛法开示与问答汇编》中帕奥禅师说:“在《须师摩经》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纯观行阿罗汉,他们不修行禅那,直接有系统地从四界分别观开始修行,然后修行观禅达到阿罗汉果。根据《因缘经》的注释,这些纯观行阿罗汉修行四界分别观之后直接转修观禅,理由是想要快速地证悟涅槃。他们认为修行止禅达到禅那会延迟证悟的时间,因此他们只修行四界分别观作为培育定力的法门。由于他们具有证悟阿罗汉果的充分波罗蜜,所以,虽然未达到禅那,他们对名色法的观智仍然非常清晰。”
这是圆场的说法,委婉否定了纯观证道的可靠性吧?因为谁能了解、保证自己“具有证悟阿罗汉果的充分波罗蜜”?
可参看南传纯观行者的“怨诉”:
《当代缅甸毗婆舍那修行传统之间的一个诤论——观察过去、未来的名色(温宗堃)》(禅修网2018-07-01)
http://www.chanxiu.com.cn/Web/contents/76/758.html
《班迪达禅修中心:问与答——马哈希尊者和帕奥禅师》(禅修网2018-08-03)
http://www.chanxiu.com.cn/Web/contents/76/494.html
(二)定中修观问题
“没有在安止定中才可能修观”,哪部阿毗达摩论典明确这么说的?原文是怎样?佛经中有这种说法吗?
《(南传经藏·小部)无碍解道·具存品第一》说:“修习具存之止观者如何?依十六行相而修习具存之止观,〔谓〕依所缘之义、行境之义、断之义、永舍之义、出离之义、退转之义、寂静之义、妙善之义、解脱之义、无漏之义、度之义、无因相之义、无愿之义、空性之义、一味之义、不超越之义具存之义。”(卷第三)(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N44/N44n0019_003.xml#pN44p0007a0201)这不是止观并行(具存)吗?
另外,《阿毗达摩发智论》(尊者迦多衍尼子造,〔唐〕玄奘法师译)说:“‘世第一法’当言乐根相应、喜根相应、舍根相应耶?答:应言或乐根相应,或喜根相应,或舍根相应。云何乐根相应?答:若依第三静虑入正性离生,彼所得世第一法。云何喜根相应?答:若依初二静虑入正性离生,彼所得世第一法。云何舍根相应?答:若依未至、第四静虑入正性离生,彼所得世第一法。”(卷第一)(http://cbeta.buddhism.org.hk/zh/xml/T26/T26n1544_001.xml)
《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五百大阿罗汉等造,〔唐〕玄奘法师译)说:“若从一来果以无漏道证不还果,不入静虑,四根永断,八根灭起,得不还果。八根者,谓意、舍、信等五、已知根,余如前说。若入静虑,四根永断,七根灭起,一灭不起,一起不灭,得不还果。七根者,即前谓意、信等五及已知根,余如以世俗道证不还果中说。
“问:离欲界染第九解脱道,谁即入静虑,谁不入耶?答:所依力强者入,所依力劣者不入。有说:所依力劣者入,为长养所依故;所依力强者不入,不为长养所依故。有说:欣多者入,厌多者不入。有说:喜乐多者入,忧苦多者不入。有说:以灭、道智离欲染者入,以苦、集智离欲染者不入。有说:以无相道无愿离欲染者入,以空苦集无愿离欲染者不入。有说:厌欲界法离欲染者入,厌三界法离欲染者不入。有说:为求静虑而离染者入,为求解脱而离染者不入。有说:利根者入,钝根者不入。如利根、钝根,因力、缘力,内分力、外分力,内正思维力、外闻正法力,应知亦尔。”(卷第一百四十八)(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27/T27n1545_148.xml#pT27p0759b2601)
这阿毗达摩论典明确说可以不入静虑修观证道,也可入静虑修观证道,您不认可吗?
(三)“中阴”问题
您说“‘中阴身’的说法,三藏里面没有‘中阴身’这个词”,但南传经典里有说“中阴身”这个意思,文异义同,只是翻译用词问题。
如《(南传)中部38经/渴爱的灭尽大经》说:“三者的集合而有胎的下生。这里,有父母的结合,母亲不是受胎期者,没有乾达婆的现起,则没有胎的下生。这里,有父母的结合,母亲是受胎期者,没有乾达婆的现起,则没有胎的下生。比丘们!当有父母的结合,母亲是受胎期者,有乾达婆的现起,则有胎的下生。这样,三者的集合而有胎的下生。”(http://agama.buddhason.org/MN/MN038.htm)
这里说的“乾达婆”即是“中阴身”,其他解释都不成立。相关辨析可参看:
《南北传论中阴的存在》
https://uncn.top/8832.html
《由中阴观念看帕奥体系禅法问题》
https://uncn.top/8840.html
(四)念咒问题
1.咒的概念问题
您说“咒语是不翻译意思”,那梵文咒语(如梵文《大悲咒》)对懂得梵文意思的人是否不算咒语?如果巴利语“护卫文”音译为汉字,未翻译意思,是否可算咒语?
2.“畜生咒”(畜生明)概念问题
您说“我们律藏里面不可以诵咒的,所以其实我们律藏里面讲的这个咒就是外道的这种‘畜生明’”,律藏里说不可诵“畜生咒”,未泛说“不可以诵咒”,不应曲解。如同将“不可以吃毒药”扩大说为“不可以吃药”,则是错误的。如《(南传律藏)经分别·比丘尼分别·波逸提四九》说:“任何比丘尼,学畜生咒者,波逸提。……‘畜生咒’者,系外道所用、无益之〔咒术〕。学文字、学忆持、为守护而学咒文,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N02/N02n0001_012.xml#pN02p0424a1201)
律典明文说:“‘畜生咒’者,系外道所用、无益之〔咒术〕。”这是“畜生咒”的定义。外道所用有益之咒,以及佛教所用之咒,则不在此定义之内。开缘中“学文字、学忆持、为守护而学咒文”,应即是指有益的外道咒或佛教咒。如果这个开缘是指根本非咒语的佛教经文,那么放在念咒的开缘中,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滥开缘吗?且又何必加上“学文字、学忆持、为守护”等限定语?
如《五分律》说:“诸比丘欲学咒,咒蜂、蛇等诸毒,佛言:‘听学。’……诸比丘学迷人咒,佛言:‘不听,犯者偷兰遮!’诸比丘学起死人咒,佛言:‘不听,犯者偷兰遮!’……有诸比丘诵咒时,不噉盐,不眠床上,称言‘南无婆伽婆’,生疑:‘我将无随异见,受余师法耶?’以是白佛。佛言:‘神咒法尔,但莫随其见。’”(卷第二十六)(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22/T22n1421_026.xml#pT22p0174a2009)这里说“诸比丘欲学咒,咒蜂、蛇等诸毒”,如果是佛说的“护卫经”,还需要佛开许说“听学”吗?又“神咒法尔,但莫随其见”,明显是指有益的外道咒吧?
解释南传律藏的《善见律毗婆沙》说:“如是智慧人,能利益众生,于己亦无罪,如是作善。若白衣言:‘大德!请为某甲作咒。’比丘不得作。若言:‘大德!为诵咒。’得为诵也。当作是念:‘此白衣不知佛法,若我不为作咒者,当生恶念。’是以为诵咒,取水洒绳而与;若自作绳水与者,得突吉罗罪。若国王及聚落大檀越有病者,遣人至寺请比丘为说咒,比丘为说阿咤那咤,或往到病所为说法、为与戒故得往。……问曰:‘若欲令鬼出者,云何得出?’答曰:‘以多罗树叶,或以线缚病者手足而与杖,诵罗多那说咒竟,而言:“汝莫触娆持戒人,汝可去为说法者。”’”(卷第十)(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24/T24n1462_011.xml#pT24p0753c0704)这是说有利益的因缘可诵外道咒吧?
对此条戒,《四分律》文义直白,可参考理解:
《四分律》说:“若比丘尼诵习世俗咒术者,波逸提。……世俗咒术者,支节乃至解知音声也。……不犯者,若诵治腹内虫病咒,若诵治宿食不消咒,若学书,若诵世俗降伏外道咒,若诵治毒咒以护身故,无犯。”(卷第二十七)(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22/T22n1428_027.xml#pT22p0754a1701)
又《四分律》说:“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六群比丘尼学习咒术以自活命。咒术者,或支节咒、刹利咒,或起尸鬼咒,或学知死相、知转禽兽论、卜知众鸟音声。诸比丘尼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尼言:‘汝等云何乃学习如是诸咒术乃至知众鸟音声?’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比丘尼学如是诸技术乃至知众鸟音声?’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学世俗技术以自活命,波逸提。’比丘尼义如上。技术者,如上说。彼比丘尼,习诸技术乃至知众鸟音声,说而了了者,波逸提;不了了,突吉罗。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不犯者,若学咒腹中虫病,若治宿食不消,若学书学诵,若学世论为伏外道故,若学咒毒为自护,不以为活命,无犯。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卷第三十)(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22/T22n1428_030.xml#pT22p0775a1101)
3.“原始佛教”概念问题
您说“大悲咒的内容是主要是讲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在佛陀时代没有这个东西。……所以这些咒的东西都是中期、后期佛教出来,原始佛教里面没有这个东西”,中期、后期书写流传的就一定是早期没有说的吗?您凭什么断定说“观音菩萨在佛陀时代没有这个东西”?因为南传经典没有记说吗?那南传经典没有记说冥王星,由此可判定佛陀时代没有冥王星吗?更多相关辨析可参看:
《关于南北传教法的交流讨论》
https://uncn.top/1597.html
《关于佛经真伪的交流讨论之二》
https://uncn.top/2169.html
《论极乐世界并破“大乘非佛说”》
https://uncn.top/9136.html
(20220419)M尊者对我提的问题有回复吗?
【法师】M尊者直到现在都没有再回复内容。
【贤佳】请补充询问M尊者一个小问题:
尊者先前说:“那个《蕴护卫经》,是防止蛇之类的众生伤害,这个是我们律藏里面,每个出家人都要诵;不诵这个,每天都要犯一个小戒,轻罪。”南传律藏里哪有这个制戒条文?
【法师】好的,我发给他。
【贤佳】(20220420)M尊者有回复吗?
【法师】M尊者直到现在没有回复。
【贤佳】请再补加询问:
对此问题,玛欣德尊者编写的《比库巴帝摩卡·蕴护卫经》中说:“佛陀在世时,有一位比库被毒蛇咬死了,于是佛陀教导居住在森林的比库(包括沙马内拉)每天应当念诵此《蕴护卫经》。(Cv.251)”其中出处标示为“Cv.251”,按其《凡例》中的说明——“Cv. = Culavagga,律藏第四册·小品”,即是指律藏第四册《小品》第251节。而律藏第四册《小品》相关内容全文如下:
《(南传律藏)犍度·小品·(第五)小事犍度·六(一)》:“尔时,有比丘被蛇咬死。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彼比丘未以慈心遍满四类蛇王族。诸比丘!若彼比丘以慈心遍满四类蛇王族者,诸比丘,彼比丘不致被蛇咬死。何等是四类蛇王族耶?毗楼罗阿叉蛇王族、伊罗漫蛇王族、舍婆子蛇王族、瞿昙冥蛇王族也。诸比丘!彼比丘必未以慈心遍满此四类蛇王族也。诸比丘!彼比丘若以慈心遍满此四类蛇王族者,彼比丘不致被蛇咬死也。诸比丘!以慈心遍满四类蛇王族者,为自守自护而许诵自护咒。诸比丘!行此者应如是为:“慈爱毗楼罗,慈爱伊罗漫,慈爱舍婆子,慈爱瞿昙冥,慈爱无足者,慈爱二足者,慈爱四足者,慈爱多足者。无足者勿害我,二足者勿害我,四足者勿害我,多足者勿害我。一切有情生类,一切之生类者,一切皆遇善美,少分恶勿前来。佛无量,法无量,僧无量,匍行者(爬虫类)蛇、蝎、百足、蜘蛛、蜥蜴、鼠有量也。我自护,我诵护咒,生者还去!我归命世尊,归命七等正觉者。”诸比丘!许将血取出。’”(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N04/N04n0002_015.xml#pN04p0148a1003)
文中没有说每天都要诵,明文是说“为自守自护而许诵自护咒”,是听许,而非要求,属于“听教”而非“制教”,如同佛听许僧众喝非时浆,并非意味着要求僧众每天喝非时浆(否则犯戒)。将佛说“为自守自护而许诵自护咒”,开演为“佛陀教导居住在森林的比库(包括沙马内拉)每天应当念诵此《蕴护卫经》”,乃至说“不诵这个,每天都要犯一个小戒,轻罪”,属于滥解戒律,非制而制吧?这与将佛禁止诵“畜生咒”解说为禁止诵一切咒,同出一辙吧?这样读文解义的态度或能力面对其他戒法、禅法,是否也宜谨慎重审?
【法师】M尊者回复:“随喜这位法师的细心!我自己也没关注到这个问题。佛陀告诉我们要依法不依人,依法依律为准就是了。”
【贤佳】请回复:
敬赞尊者的质直和依法!从尊者身上,我看到了南传教界的光明和希望!
——{注:以下交流基于上述内容}
(五)
【贤佳】(20220420)附件文稿《辨破帕奥体系禅法》《辨破帕奥体系禅法之二》(如上)请您看有什么偏差问题。
【居士】(20220422)收到您寄来的文件,实在是因为我是在学习中,都是接收的多,没有能力做更多的解释,虽也有一些零星的想法,实在不知从何说起呢。仔细看完二篇文章,我想第二篇第(四)段“法师”转述M尊者的内容,蛮接近我所理解的。
我看您提的问题,例如举帕奥禅师提纯观行者的困难处,我是认为您或许可以质疑这些说法是否有足够的证据,或是引用的注释资料是否可靠等等,但您说他是委婉在否定纯观行者,他人可能会误以为您也许有过多自己的猜想,或许他们因此就不想再多谈了,至少我觉得M尊者说的蛮好的。
又如不诵咒的问题,对方好像也有提到这是彼此对“咒”的定义不同。以律中的说法,若是学文字、学忆持、为守护,就不算持无益之咒,用这个标准,也可以反思目前许多学佛持咒的教导中都是这些理由吗?或者是已超出开缘的范围了?
最后关于佛陀时代有没有观音菩萨的问题,这其实也是我的疑惑。若看大乘经典,可以看到许多佛陀说法场合,佛陀大弟子们及诸大菩萨都在场,甚至彼此间也有对话,若这些都是事实,则阿罗汉弟子们与大菩萨们应该都不陌生,甚至很熟悉。然而,在佛陀涅槃后,由五百阿罗汉进行第一次结集、第二次结集,乃至到了部派时期,各部派也各有自己结集的经典,这些早期的经律论,虽然有许多已经不在了,但还是可以看到不少部派留下的资料,可是看到这些部派留下的圣典、律典,乃至不同部派的阿毗达摩,都没有看到这些大菩萨的身影,仿佛他们从来都没有存在的,这不是很奇怪吗?看看《阿含经》中,许多小事都有记录下来,一些居士或外道甚至记录了姓名,却独不见这些大菩萨的资料。若说某些部派刻意删除,或有可能,总不会每一个部派都在做这种违背佛陀教导的事吧?我知道这要深入论证并不容易,但这些大菩萨的重要性绝对不亚于诸大阿罗汉,结果在早期圣典却只字未提,实在难以令人接受的。
勉强拼凑出一些看法,并无法正面回应法师文章,只是一些个人浅见而已。
【贤佳】感谢诚直辨析、提示!我举帕奥禅师提纯观行者的困难处内容不少,都是帕奥体系正式流通书籍中记录的帕奥禅师开示,其委婉否定纯观行的意思并非我个人的猜想,众多南传纯观行者的“怨诉”也是证明。当然,帕奥禅师开示的意趣可再沟通讨论,但目前帕奥体系资深者似乎都回避讨论,沟通不了,这本身也是一个问题吧?
念哪些咒属于开缘范围,这个是宜研究斟酌,但将所有念咒说为是佛禁止的外道法,乃至由北传大乘普遍的念咒现象而说北传大乘教法是外道法,是偏激的吧?相关情况辨析可参看《辨破〈楞严伪经——阿含经VS伪大乘经〉》https://uncn.top/9356.html
小乘经典中不记说观音菩萨、大乘教法,如同小学数学教科书中不说莱布尼茨、微积分等,有其教法机缘,不能算作“违背佛陀教导”吧?这方面在大乘经典中论述较多,可以查阅参考。对此可以存疑,但定说“观音菩萨在佛陀时代没有这个东西”,是不严谨的吧?相关辨析可参看《关于佛经真伪的交流讨论》https://uncn.top/1570.html
【居士】(20220423)我试举一例:
某甲说,他不想持戒,不想禅修,他希望听听佛法就开悟证果。
某乙说:“这个很困难。”
某甲说:“我只问:有没有可能?经典中许多人都是在听闻佛法时开悟的。”
某乙说:“是有可能,但这些人可能都是累劫修行,累积足够的波罗蜜,因缘具足才能在听闻佛法的当下证悟。”
某甲说:“所以你还是在委婉否定了听闻佛法开悟的可能吧?因为谁能了解、保证自己‘具有听闻佛法的当下证果的波罗蜜’?”
我的理解是,这并不是委婉的否定,也可能如实地指出其中的困难处。我也看过学习马哈希禅法的行者认为帕奥禅师的说法不合理。我想这就是各自的看法不同。如果马哈希的弟子们,在深入观禅时,并没有因为定力不足而修不上去,那就表示帕奥禅师所言不实,帕奥禅师所根据的注释书并不如理。但若真的修不上去,改由加强定力后,的确有改善,那就表示帕奥禅师提出的资料果然有理,至少对这些人是有用的。
若依经典来看,佛陀认为四禅的定力是最适合的,定力不会太强,也不会太弱。问题在于,一派认为,四禅太难了,直接修观比较好。另一派认为,定力不足,最后会修不上去,还是要先修定力比较好。我能力太浅,经中也没说明白何者才对,只能等着看双方的弟子们哪边比较兴盛有成就了。
大小乘的问题,我也认为不应该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有什么地方有问题,最好就事论事。毕竟要说不如法,也许各派都有一些问题,总不能因此说各宗各派都不是佛说了。
至于小学数学教科书中不说莱布尼茨、微积分等,这我可以理解。如果佛陀时代的尊者们,在初学佛法时,若有任何记录,记录下来的也是初级教导,这都是有可能的。可是若大乘的记录为真,则那些尊者们,后来也学了高深的佛法,甚至也回小向大了,他们是在佛陀涅槃后才聚在一起结集经典,若说他们结集下来的经典依然是初级指导,而且数百年内都是这些教导在流传,数百年后才出现高级的教导,那这些高级教导又是如何流传的?就有如那些数学家们,终其一生学了许多数学,在最后老师过世时,想整理全记录来纪念老师,也留给后人学习,却只写下小学时所学的东西,这就不合理了。小学的笔记是有可能只有小学的教导,但为了老师而出的专集,怎么可能只有小学的教导?另外,就算小学生无法理解微积分、不懂相对论,课本至少也会提到牛顿、爱因斯坦。我真的很难去想像,佛陀时代最具智慧与慈悲的菩萨们,与阿罗汉一起学习佛法的菩萨们,在阿罗汉结集的经律中,以及后来各派的阿毗摩中,除了弥勒尊者,一位都没有出现在三藏中,这是我很大的疑惑。不知贤佳法师是否有想过,若在佛陀时代,这些菩萨真的不存在,那您会有什么想法?我自己是认为《阿含经》是比较可靠的,就学习《阿含经》的教导了。
【贤佳】(20220424)帕奥禅师说纯观行困难的角度很多,听说其体系道场基本禁修其他南传派系禅法,是否如法如理,是宜存疑,还可多观察、探讨。
您说“数百年后才出现高级的教导,那这些高级教导又是如何流传的”,这里有概念含混问题,即依现今所见有限资料的考据说明大乘经典在数百年后才“兴盛流传”,不宜由此说数百年后才“出现”而让人认为是数百年后才最初“创作”的。大乘经典的最初结集和流传,以及为何回小向大的阿罗汉们不将大乘教法写入小乘经典结集中,文据、道理可参看《关于佛经真伪的交流讨论·(二)》(https://uncn.top/1570.html),还可参看《论极乐世界并破“大乘非佛说”》(https://uncn.top/9136.html)。
您说“若在佛陀时代,这些菩萨真的不存在,那您会有什么想法”,这也不妨我学习大乘教法。就我目前的了解,正统大乘经律与《阿含经》的教义没有任何恰对冲突,而是相顺相承,更加深广。佛在《阿含经》和律藏中也指示以“四大教法”辨别“佛说”真伪,而非以某人物是否存在等人事考证为主而作辨别,具体辨析可参看《关于佛经真伪的交流讨论之二》(https://uncn.top/2169.html)。更多相关辨析可参看:
《关于南北传教法的交流讨论》
https://uncn.top/1597.html
《关于南北传教法的交流讨论之九》
https://uncn.top/4186.html
《由南传经典论证五蕴皆空、真常唯心》
https://uncn.top/2999.html
《由南传经典论证五蕴皆空、真常唯心之三》
https://uncn.top/4176.html
《由南传、般若、唯识经典论证真常唯心》
https://uncn.top/4352.html
《由南传经典论证佛涅槃后存在》
https://uncn.top/3031.html
《由南传教法论知恩报恩》
https://uncn.top/3049.html
《由南传教法论知恩报恩之二》
https://uncn.top/3075.html
《论不二》
https://uncn.top/4471.html
《南北传论佛道》
https://uncn.top/8841.html
《南北传论菩萨道》
https://uncn.top/9082.html
《论“小乘”称谓问题》
https://uncn.top/4413.html
《会通大小乘和菩萨戒》
https://uncn.top/3771.html
您说“我自己是认为《阿含经》是比较可靠的,就学习《阿含经》的教导了”,信学《阿含经》很好,但莫定说“大乘非佛说”或说“观音菩萨在佛陀时代没有这个东西”等,否则如果大乘是佛说、存在观音菩萨等,那有谤法罪业,可能学修《阿含经》的功德抵不过诽谤大乘教法的罪业,岂不危险?莫因看到这样的人多乃至盛名就认为无虞,还宜谨慎。
(六)
【贤佳】(20220423)我将附件文稿《辨破帕奥体系禅法》《辨破帕奥体系禅法之二》发给一位比库,他未正辩里面内容,推荐我联系其他人:“向您推荐一位禅修者,他之前算是一个企业家,现在也出家了,您可以和他交流一下,他属于那种巴拉密好一些的。微信号:B……”
请您将文稿发给“B……”,请其看有什么偏差问题,不知是否方便?
【法师】(20220424)他回复:
{认同贤佳法师对这个体系的批评,并承认这个体系的缺陷和不完美。当然没有完美的法门,不同人适合不同法门,一切有为法都是渡河工具,都是虚妄。北大、清华学生相互批评几十年了,不照样都存在也都不断培养学生,出来的学生很多不也在卖红薯和失业吗?当然毕竟成功的比例高一点而已。
贤佳法师您提出帕奥符不符合经义的问题,我们这样看:一群企图把佛陀最原始修法传承下来的死板固执的人严格要求下传承千年不断演进成今天帕奥体系,他和其他的几个南传派系都最接近原始修法而已。你要说完全符合最原始经义,我认为只要传承就有变化、遗失和创新,都渐渐地不符合了,甚至有些地方违背了,但当今世界有这一群愿意传承的人而已。佛教其他派系不强调传承,强调适应和创新,几百年过去早就失去原始佛教的样子,但根本上依然符合佛陀的精神和教法就好了,都是佛教不同表法而已。佛陀当年也是不断创新变化、到处求学才得道。佛陀最核心教育我们是求真的精神,就像您这样认真辩论也是求真的精神。
帕奥体系很多人取得进步就说明其有效。他们对定力和禅相要求严格,只表达其治学严谨,并且告诉世人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和耐心定力来成就圣义谛,也说明法门不一定适合每个人。帕奥应该可以筛掉无数假修行人。
我对帕奥、马哈希和森林都有了解,大家都有不同,不同的发起人和前辈,他们把自己经验带入原始修法,我们花点时间空杯地接受,哪怕存在鱼刺也应该吃完了再吐出来。当然学习要注意精进舍,不能执于书籍,但也不能脱离经典。先闻后思,悟其道。共勉!
关于中阴身,个人认为没必要纠结名词,它等同于短暂饿鬼界的表达,把这个单独表达成“中阴身”也是北传一大创造。
佛陀自己没有留下一张纸,佛陀拈花一笑已经告诉我们,一切书籍经典都不究竟,更不用说一切法脉传承。我们带着究竟求真的心,就是我们治学的心态,寻得明师接引、同修共证就是福报。愿法师早日成就!}
【贤佳】他的一些说法含混,存而不论吧。以下一个具体问题可再请教他:
“关于中阴身,个人认为没必要纠结名词,它等同于短暂饿鬼界的表达”,这说法有什么凭据?《(南传)中部38经/渴爱的灭尽大经》说:“当有父母的结合,母亲是受胎期者,有乾达婆的现起,则有胎的下生。这样,三者的集合而有胎的下生。”——这里说的“乾达婆”是饿鬼吗?“胎的下生”必须有饿鬼参与吗?
【法师】他回复:
前面的就是个人认为,不是经典记载。上面经文表达并非概念上的饿鬼。文字字面上说:乾达婆应该不是恶鬼,胎下生也不一定有饿鬼参与,因为上一世不一定必须是饿鬼。
【贤佳】可回复:
那经文说的“乾达婆”是什么?您由什么判定不是“中阴身”?
【法师】他回复:
因为这里所谓“乾达婆”不是饿鬼,也就不是中阴身了,所以才需要单独一个名词。当初的翻译人也估计思考了这个问题。
【贤佳】回复:
您说“因为这里所谓‘乾达婆’不是饿鬼,也就不是中阴身了”,这混滥概念了。“中阴身”不属于任何一道,而是各道间的过渡阶段,根本不是饿鬼。
那经文说的“乾达婆”即是北传经典常说的“中阴身”,是有情死后投生的过渡阶段,并非饿鬼,其它理解都不成立。具体文据辨析可参看:
《南北传论中阴的存在》
https://uncn.top/8832.html
《由中阴观念看帕奥体系禅法问题》
https://uncn.top/8840.html
【法师】他回复:
但“乾达婆”不在我们的名色流中出现,你在追查前世记忆的时候观不到这个状态。请教您该如何解释咧?
【贤佳】可回复:
帕奥体系说观见前世名色流应是虚妄的,属于大妄语或增上慢。
【法师】他回复:
其实世界都是虚妄的,亲知实见的证只是为了破除执迷,莫中了书魔,自寻烦恼。
“乾达婆”,我没问题呀!个人认为,乾达婆应该更像濒死速行心。“中阴就是乾达婆”的说法,应该没人能亲证。
另外:“中阴”前面也说过了,存在呀,只是概念不同。您太纠结了。哈哈!
【贤佳】可回复:
“虚妄”有胜义虚妄和世俗虚妄。先前讨论有无“中阴”,是在世俗谛说的,不是在胜义谛说的,不应混滥。
您说“乾达婆应该更像濒死速行心”,这是滥说,具体理据辨析可再参看《南北传论中阴的存在》《由中阴观念看帕奥体系禅法问题》。
佛经说有“中阴”(乾达婆)的存在,您凭什么说“没人能亲证”?佛没有亲证吗?为何帕奥禅师说可以通过禅修亲证不存在“中阴”?
如《如实知见》记录帕奥禅师答问说:“根据上座部三藏,没有所谓的中阴身。在一世的死亡心(cuti-citta)与下一世的结生心(paṭisandhi-citta)之间,没有任何心识刹那或中阴身这类的状态存在。如果一个人死后将投生天界,那么,在他今世的死亡心与天界的结生心之间没有任何心识刹那存在,也没有中阴身。死亡一发生之后,天界结生心立刻生起。同样地,如果一个人死后会下地狱,那么,在他今世的死亡心与地狱的结生心之间没有中阴身存在,他死后直接投生到地狱去。中阴身的观念通常是这样产生的:有些人死后投生在鬼道一段很短的时间,然后又投生到人道,他们会以为他们在鬼道的那段生命是中阴身。事实上,鬼道的生命并不是中阴身。实际发生的过程是这样的:在今世的死亡心之后,鬼道的结生心生起;在鬼道的死亡心之后,又有人道的结生心生起。由于过去的恶业,他们在鬼道受了一段很短时间的苦。当那个恶业的业力竭尽之后,因为成熟的善业,又再生起人道的结生心。还未能透视生死轮回真相或缘起的人,会误解那段短暂的鬼道生命为中阴身。如果他们能以观智彻底地辨识缘起,这种误解就会消失。因此我建议你以自己的观智来辨识缘起,那时中阴身的问题将会从你的心中消失。”
《菩提资粮》记录帕奥禅师答问说:“根据佛陀的教法,死亡之后立刻就投生,在今生的最后一个心(死亡心)与来生的第一个心(结生心)之间没有其他心识存在。今生的死亡心灭去之后,来生的结生心立刻生起。在这里,我想建议你透过修行缘起法来亲身体验。在这期禅修当中,就有一些禅修者修行到缘起法。如果你付出足够的精进,终有一天你也能亲身见到生死之间的真实情况。”
【法师】中阴身就是乾达婆,这个佛经有没有说咧?
你错误曲解我的意思。你仔细看看我的话,我认可中阴身,也认可乾达婆,这些都可以实证。不明白的地方就是,中阴身就是乾达婆,这个佛经没看到。
【贤佳】可回复:
“中阴身”是意译,“乾达婆”是音译,如《佛学大辞典·乾闼婆》说:“梵语gandharva,巴利语 gandhabba,西藏语 dri-za。又作健达缚、犍闼婆、彦达婆、干沓婆、干沓和、巘沓缚。意译为食香、寻香行、香阴、香神、寻香主。……指欲界‘中有’之身,多用音译‘健达缚’。欲界众生肉体死后,神识尚未觅得另一新肉体之中间时期(中有),唯以香为食,故有此称。”(https://foxue.bmcx.com/qiantapo__foxued)
《(南传)中部38经/渴爱的灭尽大经》说:“当有父母的结合,母亲是受胎期者,有乾达婆的现起,则有胎的下生。这样,三者的集合而有胎的下生。”
《中阿含经》说:“三事合会入于母胎,父母聚集一处、母满精堪耐、香阴已至。此三事合会入于母胎,母胎或持九月、十月便生。”(卷第五十四)(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01/T01n0026_054.xml#pT01p0769b1902)
《大般涅槃经》说:“三事和合,得受是身:一父,二母,三者中阴,是三和合,得受是身。”(卷第三十四)(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12/T12n0374_034.xml#pT12p0566b2801)
上述文说“乾达婆”、“香阴”、“中阴”,所指相同,文异而义同,其他解释都不合理。不应硬执文相差别而不辨其义。
如《(南传)中部139经/无诤之分别经》说:“当像这么说‘不应该坚持地区语言,不应该超越通称’时,缘于什么而说呢?比丘们!怎样是坚持地区语言与超越通称呢?比丘们!这里,在某些地方,他们称‘茶碗’、‘钵’、‘碗’、‘台皿’、‘平锅’、‘锅’、‘饮水器’,像这样,在那些地方他们如是、如是称呼它,如是、如是他硬是执取而执着地说:‘这才是真实的,其他都是空虚的。’比丘们!这样是坚持地区语言与超越通称。比丘们!怎样是不坚持地区语言与不超越通称呢?比丘们!这里,在某些地方,他们称‘茶碗’、‘钵’、‘碗’、‘台皿’、‘平锅’、‘锅’、‘饮水器’,像这样,在那些地方他们如是、如是称呼它,他如是、如是说而无执取:‘这些尊者像是对我说关于这个。’比丘们!这样是不坚持地区语言与不超越通称。…………这里,凡这坚持地区语言与超越通称者,这是有苦、有伤害、有绝望、有热恼之法,是邪道,因此,这是有诤法。比丘们!这里,凡这不坚持地区语言与不超越通称者,这是无苦、无伤害、无绝望、无热恼之法,是正道,因此,这是无诤法。”(http://agama.buddhason.org/MN/MN139.htm)
【法师】他回复:
既然这样,我们就深入一点,中阴身既然以香为食用,那这个状态的那么多中阴身构成了什么界?岂不是也是生命轮回的一部分,变成了七道轮回,且这一道是枢纽道了?另外中阴身有心识吗?如果又有心识,这一状态的生命形式和鬼界区别又是什么?
【贤佳】可回复:
这在北传经论有很多相关论述,在大藏经电子版中检索“中阴”“中有”即可了解。
如《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五百大阿罗汉等造,〔唐〕玄奘法师译)说:“诸‘中有’似所趣形故,说摄在所向诸趣,地狱‘中有’形如地狱,乃至人‘中有’形即如人,而实‘中有’非趣所摄。……趣谓所趣,即所至处,‘中有’趣彼,非所至处,犹如道路,故非趣摄。复次,趣非扰乱,‘中有’扰乱,是故‘中有’非趣所摄。复次,趣多安住,‘中有’不住,如风、阳焰,故非趣摄。复次,诸趣是果,‘中有’是因,因不即果,故非趣摄。如因非果,作非所作、取非所取、向非所向应知亦尔。复次,诸趣相粗,‘中有’相细,细不即粗,故非趣摄。如细非粗,不现见、非现见,不明了、非明了,应知亦尔。复次,‘中有’在彼二趣中间,故非趣摄,如田邑土世界中间非田等摄。复次,趣是根本,善恶业招,彼加行业招于‘中有’,因既有异,故不相摄。”(卷第六十九)(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27/T27n1545_069.xml#pT27p0358b0101)
又说:“问:何故‘中有’名健达缚?答:以彼食香而存济故,此名唯属欲界‘中有’。问:何故‘中有’名‘求有’耶?答:于六处门求生有故。如住‘中有’,求后有心相续猛利,住余不尔,故独‘中有’立‘求有’名。问:何故‘中有’复名意成?答:从意生故。谓诸有情或从意生,或从业生,或从异熟生,或从淫欲生。从意生者,谓劫初人及诸‘中有’,色、无色界并变化身。从业生者,谓诸地狱,如契经说地狱有情业所系缚不能免离,由业而生,不由意乐。从异熟生者,谓诸飞鸟及鬼神等,由彼异熟势轻健故,能飞行空,或壁障无碍。从淫欲生者,谓六欲天及诸人等。诸‘中有’身从意生故,乘意行故,名为意成。世尊经中作如是说:‘三事和合得入母胎:父母俱有染心和合,母身调适无病是时,及健达缚正现在前。此健达缚尔时二心辗转现前入母胎藏。’……健达缚正现在前者,谓即‘中有’此处现在前,非于余处,非前非后。此健达缚尔时二心辗转现前入母胎藏者,谓健达缚将入胎时,于父于母爱恚二心辗转现起方得入胎。”(卷第七十)(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27/T27n1545_070.xml#pT27p0363a0101)
【法师】他回复:
这三个问题没答案吧?如果有,答案是什么?
【贤佳】可回复:
答案在我分享给您的论典引文中,简要概括:“中阴身”构成中阴界,是生命轮回的一部分,但不安立为第七道(第七趣),只安立为六道(六趣)中间过渡界,如同六大城市中间的道路不安立为第七大城市。“中阴身”有心识。“中阴身”与鬼道的差别:成因、寿命大不相同,形态、心性也多不同(鬼道“中阴”则近同鬼道)。
【法师】他回复:
有心识,有寿命,有形态,与鬼道不同之处是什么?
【贤佳】可回复:
我先前已回答。可类同思考:天神有心识、有寿命、有形态,与鬼道有什么不同?
可再看《瑜伽师地论》说:“造恶业者所得‘中有’如黑羺光或阴暗夜,作善业者所得‘中有’如白衣光或晴明夜。又此‘中有’,是极清净天眼所行。彼于尔时先‘我’爱类不复现行,识已住故,然于境界起戏论爱,随所当生即彼形类‘中有’而生。又‘中有’眼犹如天眼无有障碍,唯至生处所趣无碍如得神通,亦唯至生处。又由此眼见己同类‘中有’有情,及见自身当所生处。又造恶业者,眼视下净,伏面而行,往天趣者上,往人趣者傍。又此‘中有’,若未得生缘,极七日住,有得生缘即不决定。若极七日未得生缘,死而复生,极七日住,如是辗转未得生缘乃至七七日住,自此已后决得生缘。又此‘中有’七日死已,或即于此类生,若由余业可转‘中有’种子转者,便于余类中生。又此‘中有’有种种名:或名‘中有’,在死生二有中间生故;或名健达缚,寻香行故,香所资故;或名意行,以意为依往生处故,此说身往,非心缘往;或名趣生,对‘生有’起故。当知‘中有’除无色界,一切生处。又造恶业者,谓屠羊鸡猪等,随其一类由住不律仪众同分故,作感那落迦恶不善业及增长已,彼于尔时犹如梦中,自于彼业所得生处还见如是种类有情及屠羊等事,由先所习喜乐驰趣,即于生处境色所碍,‘中有’遂灭,‘生有’续起。彼将没时,如先‘死有’见纷乱色,如是乃至生灭道理如前应知。又彼生时唯是化生,六处具足。复起是心而往趣之,谓‘我与彼嬉戏受乐、习诸伎艺’。彼于尔时颠倒,谓造种种事业及触冷热。若离妄见,如是相貌尚无趣欲,何况往彼;若不往彼,便不应生。如于那落迦,如是于余似那落迦,鬼趣中生,当知亦尔,如瘿鬼等。又于余鬼、旁生、人等及欲、色界天众同分中,将受生时,于当生处见己同类可意有情,由此于彼起其欣欲,即往生处,便被拘碍,死生道理如前应知。”(卷第一)(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30/T30n1579_001.xml#pT30p0281b2901)
【法师】他回复:
就是因为天神与鬼道没区别,才称为六道之一的。如果“中阴”道存在,这里面有心识,就有业,就有名色流,就有一切六道要有的东西了。如果他是通道,就会有他与六道之间关系,是网状还是星形的?这里直接导致业果法则的问题。业果法则在六道与“中阴”道之间如何发挥作用?“中阴”道内也一定有业因和业果,这里有是如何协调六道的?
阿修罗通往梵天的通道,人道通往地狱和鬼道之间的通道都是这一道的话,这一道的生命汇聚了各类路上的人,问题就更多了,如何调配这些人?业果法则在哪里发挥作用?这些能回答吗?
【贤佳】可回复:
“中阴”有心识、寿命、形态,但是是临时过渡阶段,与六道大不相同,不安立为第七道,更非鬼道。其中的业果因缘可参看前引《瑜伽师地论》所说。
【法师】他回复:
与六道的大不相同,细节是什么?没看到呢。为何不能称为第七道?
【贤佳】可回复:
在先前分享的《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第六十九卷、第七十卷内容及随后的概要中。
【法师】他回复:
你可以解释下。我看了,没看懂有什么不同。如果说形态、寿命、大小、长度之类不同,这些不叫不同,因为人道和梵天道也不同。我说的不同是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贤佳】可回复:
不安立为第七道的本质不同因缘可看所引《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第六十九卷内容。
【法师】他回复:
没看懂有何不同。您深刻理解后希望能告诉我,我没看到本质不同。
【贤佳】可回复:
可通读几遍试试看,“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或者可请教身边学识高一些的人。
【法师】他回复:
你读过了可以告诉我。我不是想搞学术,我们是交流一个逻辑问题,不必来回翻书,您如果理解了,请您赐教。
【贤佳】可回复:
您这么“懒”,那我也懒一懒吧,“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法师】他回复:
您用白话,给我讲下您的理解就好。没必要那么复杂,一句话讲出来根本就好了。表面我是在问问题,其实我是想让我们讨论的内容引发连续性格终极追问与思考。通过连续问问题和给出答案,问到最后你才会明白。如果你以为你都明白了,我们不需要交流。其实缘起是您的问题,我本质上没有任何问题。也不需要和任何人争什么高下或学习研究各位大德后世论著。
我对您的这些疑惑是有兴趣来解开的。如果用论来证明世界,我明天也写个xx论,来自我引用一下就好了。我们是讨论逻辑和科学的态度,求真的态度来追究真相,而非看学术上历史上大德们都说了什么。佛教论著大量矛盾和浩如烟海的不同流派论著已经说明了这一点。求真,而非历史求证,才是佛陀教导我们的。卡拉玛经告诉我们,一切经典都可能是伪造的夹杂了翻译和后世修行人的个人理解。必须用科学求真的态度来理解和实证。
【贤佳】可回复:
我先前已引经:《(南传)中部38经/渴爱的灭尽大经》说:“当有父母的结合,母亲是受胎期者,有乾达婆的现起,则有胎的下生。这样,三者的集合而有胎的下生。”
请您解释这段文,其中“乾达婆”指什么?
【法师】他回复:
您是问我的理解吗?我前面讲过了呀,您不认同呀,给我了很多资料,我的问题,是基于您的理解和论断给出,好像一直没有得到完美逻辑答案。
【贤佳】(20220425)可回复:
您讲的我已辨破过了,您若真看不懂或装看不懂,那我暂时没办法。
【法师】他回复:
一直没给出答案,也不存在辩,没人想跟您辩。您只是引用而已。你仔细看看我们对话吧。第七道与六道本质不同在哪里?您若深刻理解了,一句话就能讲出来其实,但却没看到。
【贤佳】不必回复了。我们探讨一个问题:
有看法认为,帕奥体系禅修者说观见前世名色而说人死后都没有“中阴”阶段,是因为先有观念认为没有“中阴”,所以不能观见“中阴”(也即观念障蔽观智),因此他们所说不是妄语,也不是增上慢。您认为是否合理?
【法师】观见前世名色而说人死后都没有“中阴”阶段,所谓的观见前世名色应是虚假。如果向人宣说此虚假之事,犯大妄语。若宣说自己“相似观见”、“观见少许”,则犯小妄语。如果内心没有任何对自己所观见能力的怀疑,则是增上慢。现今多是为了名利、笼络信众而说。回过头来,这种不如实之事,既不是妄语,也不是增上慢,难道是真谛吗?我觉得现今相似法、邪法泛滥,混淆胜义谛和世俗谛,是非不分,对于善恶的定义模糊,还有些“历史虚无主义”的成分,归根结底还是对因果不明,不能依法不依人。
【贤佳】大体应是如此。“观念障蔽观智”的看法粗看有合理性,但细究则不合理。帕奥体系禅法要求从今生当下逆推观察过去世缘起:
如帕奥禅师《智慧之光·(第十一章)缘起第五法》说:“若禅修者能够以智辨明最近的过去名法(即烦恼轮转及业轮转),再破除它们的名密集,直到知见究竟名法,他即已成功辨明最近的过去名色法。……在辨明最近的过去名色法时,若正在发愿的的色相出现,就辨明那色相的四界(四大种)。……成功后,再把智导向更远的过去,渐次地辨明过去名色法,如昨天的名色法,前天的名色法,上个月的名色法,去年的名色法等等。如此辨明时,若有色相出现,即以上述之法辨明它们的四界,直到知见究竟法。继续辨明过去名色,直到在母胎里的第一期胎儿阶段。……这些名色法并不会无因(即直接引生果之因)及无助缘地生起,它们只有在因及助缘具足时才会生起。在以智慧之光照向过去后,若审察什么是因与助缘,禅修者就会看到在过去世临死时所生起的名色法,或临死速行心的目标(此目标是业或业相或趣相,即这三者的其中之一)。若禅修者能够辨明临死时的名色法,那即非常肯定能够找到这三种目标之一(即业或业相或趣相)。此时已不再有困难。该目标会出现是由于那业力即将带来果报的缘故。因此若能找到该目标,即已肯定他能够找属于今世果报蕴(如结生五蕴)之因的行与业。若找到行与业,就再辨别围绕着该行与业的无明、爱与取。在以智审察过去时,若禅修者找不到临死的名色法,而只看到一具死尸的色相,就辨明那死尸的四界。他将会看到只有色聚。再辨明这些色聚里的色法。……在辨明该死尸的色法后,再渐次朝向更远的过去,直到看到在临死时生起的名色法。若能够辨明临死时的名色法,就再辨明其时生起的临死速行心之目标。若不成功,就尝试找出临死时的心所依处。过后再辨明依靠心所依处而生起的有分心。然后朝有分心前后去辨明。只有在能够辨明到临死时的有分心时,禅修者才能找到及辨明临死速行心的目标(即是业或业相或趣相)。根据对在帕奥禅林这间道场修习缘起的禅修者而作出的统计,多数是业或业相会出现,趣相只出现于非常少数的禅修者。”
这样连续细密观察,如果人死存在“中阴”阶段,应该不会漏过重要的“中阴”阶段(“中阴身”七天一转,可能会有业相、趣相的转变而影响投生缘起)。正如帕奥禅师自信地说:“如果他们能以观智彻底地辨识缘起,这种误解就会消失。因此我建议你以自己的观智来辨识缘起,那时中阴身的问题将会从你的心中消失。”(《如实知见》)又如“B……”自信地说:“‘乾达婆’不在我们的名色流中出现,你在追查前世记忆的时候观不到这个状态。”而这违背圣教量,因此其自信是虚妄的。即使真的其观念障蔽观智而自动跳过“中阴”阶段,也使得其业果缘起的观察可能有大误差,其所谓“缘摄受智”便成增上慢。您看是否如此?
【法师】认同。“中阴”问题不是枝末小节,他否认这个,其所“观见”应是不正。
Comments are closed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