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戒律的衰滥和扶兴之三(20221202)
(一)
【居士】{在佛教内部说:“僧犯千条律,不让一俗知。”为什么要这么讲?因为在管理寺院的过程之中,我们关起门来,要教育我们的师父们,但是会尽最大可能性地不让在家信徒知道!如果让你们知道了,你们可能会心生轻慢:“哎呀,师父怎么能这样呢?”师父也是人,不是借口,他可能有时候也有缺点,乃至缺陷,需要改变!但是他不能因此而有理由,说自己可以这样!那不可以!因为他是众生的表率,人天师表,所以他应该做得更好!只是现实已经发生变化,寺院里一点点鸡毛蒜皮的事情,会被传的沸沸扬扬!其中原委则是:僧俗都会因为控制不住口业,而传播是非;更有甚者,通过否定寺院、僧人,乃至三宝,建立二宝信仰的附佛外道,完全偏离了我们信仰的根本!这就需要我们所有佛教徒,集体的反思和反省!我们为什么丢失了佛陀的本怀?僧人犯戒,为什么不让一俗知?是姑息养奸吗?还是僧团包庇?绝对不是!只是怕影响众生信仰的法身慧命!如果你一旦受影响,信仰就很难纯正!}
——如何看待这段文?怕影响众生慧命,这是动机,行为上就不算袒护僧人吗?怎能以动机否定行为?“好心”袒护僧人的后果是什么?会不会变本加厉呢?像学诚……不让俗人知,结果呢?纯正吗?!
【贤佳】这段文出自哪里?
关键在于“我们关起门来,要教育我们的师父们”,是否如实?是否如法?如果实际没有“教育我们的师父们”,或者不如法,那后面所说意义基本是虚诳、错乱。
另外,文说“尽最大可能性地不让在家信徒知道”,这首先要尽最大可能管住自己和寺院僧人不要当着居士的面非时食乃至喝酒吃肉、放逸言行,更不要对在家信徒霸道欺凌乃至骗财骗色等,否则怎么可能不让在家信徒知道?
【居士】《僧犯千条律,不让一俗知,这绝不是包庇袒护》(2022-11-21)
https://mp.weixin.qq.com/s/8sUkH42fFJPBPNxXH_6mig
【贤佳】文章题目说“这绝不是包庇袒护”,内容忽略基本前提,含糊戒律适用因缘,实际多成包庇袒护,促进僧团腐败黑化,且容易引发社会人士讥嫌佛教戒律乃至讥嫌制戒的佛陀,让佛背黑锅,深种“灭佛”因缘。
【居士】我经常看到很多出家人非常奢华,还有在小吃店买鸡蛋吃的,光天化日之下尚且如此,那暗地里岂不是更大胆?很多在家人过着简朴的生活,而如今的僧人,可能是供养丰厚,导致很多贡高我慢,甚至轻视居士。微信朋友圈出家人多是晒吃、晒喝、晒玩、晒风景,好像出家就是为了吃喝玩乐的。如此放逸,如何令众生恭敬呢?僧人首先就不敬佛法。
【贤佳】是很可悲!僧人公开“示现”“是非”、炫耀“是非”,怎么“不让一俗知”?
【居士】所以说,“关起门来教育”,是自欺欺人。如果真实如法教育僧人,现在寺院僧人不会是这样。现在的寺院僧人是这样,如此多不如法,就已经说明未真实如法教育。
【贤佳】《大般涅槃经》说:“如来今以无上正法付嘱诸王、大臣、宰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是诸国王及四部众,应当劝励诸学人等,令得增上戒、定、智慧。若有不学是三品法,懈怠破戒毁正法者,王者、大臣、四部之众应当苦治。”(北本卷第三)(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12/T12n0374_003.xml#pT12p0381a2711)
《大方广十轮经》说:“优波离白佛言:‘世尊!若造恶行比丘实有过罪,而恃白衣一切势力,或恃巨富财物等力,或恃多闻,或恃辞辩,或恃弟子,如是等力,众僧当共和合持修多罗、持毗尼、持有戒德僧者,不取其语而用势力,有如是等,应当云何?’佛即答言:‘应诣国王、大臣、宰相,如法治罪。’”(卷第三)(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13/T13n0410_003.xml#pT13p0696a2001)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说:“无犯者:于不知俗家作先知想;若大众详说其事,或时人众普悉知闻,犹如壁画人所共观,非我独知——说皆无过。”(卷第二十七)(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23/T23n1442_027.xml#pT23p0773c0616)
《瑜伽师地论》说:“除十种事,若有苾刍于异人前宣说显示诸余苾刍坏戒、坏见、坏诸轨则及坏正命,当知此言非清净说。云何十事?一、于佛宝欲为损害或欲劫夺。如于佛宝,二、于法宝,三、于僧宝,当知亦尔。四、见由彼故坏戒、坏见,若坏轨则,若坏正命,品类渐渐增长广大,或闻或疑。五、见彼显示坏戒、坏见、坏轨、坏命等不正法,或闻或疑。六、欲令彼出坏戒、坏见、坏轨、坏命不善法处,及欲安置诸善法处。七、为护他心,勿使他人作如是解:‘是诸苾刍皆悉坏戒、坏见、坏轨、坏命,然相覆藏。’八、或有施主或邬波索迦或造寺主启白僧众作如是言:‘我不忍许诸有坏戒乃至坏命在此中住。诸苾刍辈,若见坏戒乃至坏命者,当告我知。’若诸僧众同闻此言。九、若有见他由此因缘内怀嫌恨,欲起无义,或闻或疑。十、僧众于此坏戒、坏见、坏轨、坏命污染他家行恶法者,无有力能治罚驱摈,唯有一因,唯有一缘,所谓向他说彼不清净事。若因嫉妒,或因憎恚,或因财利,欲毁、欲恼、欲令损害,由此缘故向他说者,当知是名不清净说。”(卷第六十九)(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30/T30n1579_069.xml#pT30p0680b1301)
【居士】“现今佛教厄运已至,直至无可如何。一班梦梦之大和尚,只知贪名利、喜眷属,不讲真修实践。只顾滥收徒弟、滥传戒、滥挂海单,徒藉此以张大自己道气之声势,以致有今日之现象。所可恶者,第一是弘法之人,第二是混饭之人,预先酿成此祸。及至祸到头,尚不知改悔,只知求人,不知求佛、求己,亦可哀也!”——《印光法师文钞·复念佛居士书》
【贤佳】这开示一针见血!
【居士】现在的僧人不太喜欢《印光法师文钞》,因为《文钞》多处讲到僧人“败类”等字眼,说僧人“破斋戒”等等敏感字眼,所以并不受欢迎。
【贤佳】“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弟子规》)
莲池大师《竹窗三笔·直言》说:“前僧欲除募化、妄拈二禁,予不允,僧去。又一僧云:‘云栖半月直言、逐日直言,适起争端耳。除直言,乃所以为直言也。’予谓:‘汝非僧乎?僧宜从佛。而佛制九旬结夏,夏满之日,名僧自恣日、佛欢喜日,任僧举过,更无隐讳,故名自恣。云栖半月直言,据此也。佛喜而子独不喜,可乎?律载僧有过,傍僧白佛,佛召本僧,种种呵责,因制为律。云栖逐日直言,据此也。佛容其举过,而子独不容可乎?且世法犹云‘君有诤臣,父有诤子,士有诤友’,故曰‘兴王赏直谏之臣,圣主立诽谤之木(注:设立木牌以供人写谏言)’,夫子(注:孔子)以知过为幸,仲由(注:子路)以闻过为喜,况为僧修出世法,可不须友以成其德乎?子恶直言,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拒谏饰非,损德败业,非小失也。慎之哉!’”(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J33/J33nB277_014.xml#pJ33p0059a1901)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二)
【居士】《福满戒圆 | 南安雪峰禅寺三坛大戒之戒期回顾、谢师出堂》(南安雪峰寺2022-11-23)
https://mp.weixin.qq.com/s/GTPxO4BISc73sQocv740gw
刚授完“三坛大戒”就开始表演武术、弹钢琴,合适否?
【贤佳】不合适。
(三)
【居士】《印祖文钞》这一篇与戒律有关,呵斥了空解脱人,以大乘借口,坏乱佛法:
《印祖文钞 l 净土五经跋 S4102》(学习印祖文钞2021-11-08)
https://mp.weixin.qq.com/s/3iRdeecq9Oy3Vhlunf-o7Q
(摘录){戒定慧三学,为学佛及修净业者之根本,而戒尤为要。故《观无量寿佛经》开示净业三福:一则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则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则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初二多属戒学,三则三学圆具。具此三福,则净业大成,往生上品。故于“净土五经”后,附《华严经·净行品》,及《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以期净业行者,于律仪戒之执身不作,进而得定共戒之制心不起,及道共戒之超情离念、断惑证真。然纵得定共、道共二种实益,犹当兢兢业业执持律仪戒,以为自利利他、维持法道之轨范,则空解脱人,无由以大乘借口,而因之以坏乱佛法、疑误众生也。}
【贤佳】很好的提示!看到一份经文与这内容正合: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说:“若诸众生于声闻乘、独觉乘法,未作劬劳正勤修学,根机未熟,根机下劣,精进微少,而便听受微妙甚深大乘正法,如是众生实是愚痴,自谓聪睿,陷断灭边,坠颠狂想,执无因论,于诸业果生断灭想,拨无一切善作、恶作,妄说大乘,坏乱我法。……
“譬如世间库藏颓穴,置诸宝货,多有散失,如是众生,于二乘法,谤毁不信,不肯修学,为说大乘,不如实解,因此造罪,轮转无穷。譬如舟船,多诸泄漏,不任乘载泛于大海,如是众生,多怀悭嫉,于二乘法未曾修学,妄号大乘,实怀断见,骄慢谄曲,成泄漏身,不堪凭入一切智海。譬如有人,其目盲瞽,不堪呈示种种珍宝,如是众生,骄慢放逸,执着空见,不学二乘,盲无慧目,不任显示无上大乘功德珍宝。譬如有人,其身臭秽,虽以种种上妙香涂,而竟不能令身香洁,如是众生,愚痴骄慢,于二乘法不乐勤修,不断杀生乃至邪见,虽勤听受无上大乘,而竟不能解甚深法。
“譬如石田,虽殖好种,勤加营耨,终无果实,如是众生,于二乘法,骄慢懈怠,不乐勤修,贪求五欲,曾无厌倦,虽于彼身殖大乘种,精进勤苦,终无所成。譬如瓮器,先贮毒药,投少石蜜,不任食用,如是众生,于二乘法不肯修学,执无因论,为说大乘,终不能成自他利益。譬如瓮器,先贮石蜜,投少毒药,不任食用,如是众生,精勤修学二乘正法犹未成就,为说大乘,二俱坏失。譬如有人,痴狂心乱,为作音乐,不能了知,如是众生,于二乘法未曾修学,贪、瞋、痴等猛利烦恼扰乱其心,执着无因及断灭论,根机未熟,为说大乘,虽经多时而不能解。譬如有人,不着甲胄,不持刀仗,辄入阵中,必遭伤害,受诸苦恼,如是众生,于二乘法未曾修学,智慧狭劣,根器未成,为说大乘,必生妄执,由此辗转造恶无穷。”(卷第六)(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13/T13n0411_006.xml#pT13p0754a2901)
(四)
【居士】修行其实本来是个人的事情,悉达多太子是独自修行的。僧团的出现大概是因为求法的方便和安全等考虑,毕竟一天只有二十四个小时,大家又没有收入来源,人多一些,互相照应,得到的资助可以多人分享,不必有太多对必需品的焦虑,同时还能抵挡外来的违缘,修行的时间就可以得到更好的保障。那现在变成什么了?搞规模,搞事业,求认可,求职务,这样不是说完全不可以,但是大家有这个能力在这么复杂的情况下修行吗?修行时间和质量能保障吗?大家不觉得有问题,就是因为在“依师法”等教导的引导下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观念,自以为是跟着“师父”修菩萨行了。戒律和内部监督机制失灵也是很大程度上因为寺院的日趋复杂性导致。当谋生和影响力成为考虑的重点,各方面难免与修行发生严重冲突,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送权谋者上位,让诡辩者得势,甚至成为骗人、坑人的组织机构。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需要清醒认识,修行应该是件需要相当精严、清静、理性的事情,需要对自己和他人的法身慧命谨慎负责,不应盲目跟风。佛教本身需要回归平常、平淡,现在似乎太复杂、太浮华。大家多很能言善辩,对教义教规的解说却非常混乱。规模是有了,但是照这样异化、邪化,规模的意义何在?但愿所有佛教界的任职,做好公仆的角色,不演官僚、演权威,给认真修行的僧人提供一些支援。
Comments are closed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