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空与业(20221119)
(一)
【居士】如果我修行,就是为了自由。你修行是为了自由自在吗?
【贤佳】修行宜追求心灵的自由,而非生活的自由。苟且懒惰的自由、颐指气使的自由、凌越法律的自由,不值得追求,其实是心灵被烦恼奴役而不自由。
【居士】每天都在按部就班地生活,算不算岁月静好?很多想要做的事还没有做。修行可以长生不老吧?
【贤佳】表面暂时岁月静好,内里日日时时衰老,死亡在不远处等候,很多琐事不做何妨?
【居士】我说的支离破碎,你答的我也看不懂,好像是在说我快死了。
【贤佳】所有人都会死。不出百年,我也会死。“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红楼梦》)
(二)
【居士】幻灭感。以前培训时,老专家们强调防止“虚无主义”,我知道教育肯定要避开,但还是偶尔会流露出。有一次学生问我有没有外星人,这等事我不敢轻易下定论,道听途说的那些我也不能说,我就说:“目前都没有定论,还在研究中,我也不知道。”
最近总是觉得过去发生的,当下正经历的,在以后也都还是梦幻泡影。如果不能伴随到终点的,都没什么可留恋的,因为终是空。
【贤佳】佛教讲的空性,不是实际没有,而是一种永恒无相而无不相的实际存在。正因为空性恒存,所以生命无限(觉性不断)、轮回相续、涅槃安稳。
(三)
【居士】既然一切法空,外在众生也为空,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度众生呢?
【贤佳】佛教讲“空”,并非绝对没有,而是有“空性”(如《中论》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即无我、无相、实相、真如、涅槃、法身、佛性、如来藏、无自性性、离言法性、圆成实性、妙明真心等(说“空”“无我”“无相”“无自性”等,是一分特性的遮诠),由此幻起众生及烦恼、苦乐,所以要断烦恼并度众生而离苦得乐,即顺佛性。
如《大般涅槃经》说:“空者,所谓内空、外空、内外空、有为空、无为空、无始空、性空、无所有空、第一义空、空空、大空。菩萨摩诃萨云何观于内空?是菩萨摩诃萨观内法空,是内法空谓无父母、怨亲、中人、众生、寿命、常乐我净、如来、法、僧、所有财物。是内法中虽有佛性,而是佛性非内非外。所以者何?佛性常住无变易故。是名菩萨摩诃萨观于内空。”(卷第十六)(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12/T12n0374_016.xml#pT12p0461b0602)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说:“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编者注:畏‘无我’句愚夫是一分机缘,非仅对此。说此‘愚夫’是呵破执如来藏为‘我’),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大慧!未来、现在菩萨摩诃萨,不应作‘我’见计着。譬如陶家,于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轮、绳方便,作种种器,如来亦复如是,于‘法无我’离一切妄想相,以种种智慧善巧方便,或说如来藏,或说‘无我’。”(卷第二)(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16/T16n0670_002.xml#pT16p0489b0312)
《大般涅槃经》说:“一切众生……不能亲近善知识故,虽有佛性,皆不能见,而为贪淫、瞋恚、愚痴之所覆蔽故,堕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旃陀罗、刹利、婆罗门、毗舍首陀,生如是等种种家中,因心所起种种业缘。……如来如是说诸众生皆有佛性,喻如良医示彼力士金刚宝珠。是诸众生为诸无量亿烦恼等之所覆蔽,不识佛性。若尽烦恼,尔时乃得证知了了。如彼力士于明镜中见其宝珠。”(北本卷第七)(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12/T12n0374_007.xml#pT12p0408a0905)
《究竟一乘宝性论》说:“若无佛性者,不得厌诸苦,不求涅槃乐,亦不欲、不愿。……见苦果、乐果,此依性而有;若无佛性者,不起如是心。”(卷第三)(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31/T31n1611_003.xml#lgT31p0831a0701)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慈悲缘苦众生论》:“自佛性之理不明,同体之谊斯晦,但知好善恶恶,罔知与乐拔苦,异类傍生藐若草芥,囹圄罪苦视作当然。谁知蠢蠢含生,知觉无别,贸贸恶党,人类是齐。迷性灵而有意招愆,已为可悯;因夙障而无端罹网,尤属堪哀。……有惭愧者,方有慈悲。无慈悲者,即无惭愧。盖由了达‘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观佛即心,是生惭愧;观生即佛,是起慈悲。尊崇本有贤善之性,随愿与一切众生性德之乐,轻拒迷真暴恶之习,随愿拔一切众生性德之苦。有一分惭愧,方有一分慈悲;有十分慈悲,方为十分惭愧。汝今见此同禀血气、同抱灵觉之流,背自真心,枉受困苦,不思拯拔,反起傲心,不唯无慈悲,正属无惭愧耳!倘悟明心性,确知生、佛体同,见此未来诸佛,枉堕三涂八难,便当惕目伤心,胼手胝足,如饥食渴饮,欲罢不能。何忍视作泛常,反以救援为迂务耶?只恐前生之善报有限,他世之苦果无穷,既永隔于圆悲,诸佛亦难授手,今日所以笑傲苦伦者,他日复为苦伦所笑傲也。悲夫!”(卷第五)(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J36/J36nB348_005.xml#pJ36p0344c0901)
(四)
【居士】凡夫想求神保佑自己,比如保佑自己发大财,但他们没有想过,自己发财了,那些没钱治病的可怜人怎么办?这样的神算是个什么东西?这样的神不如没有。
【贤佳】能发财,根本是在于自己宿世的财福善业。诚敬祈求神或佛菩萨,只是可能成为增上缘而让自己以前的善业提前成熟,并非赐给祈求者财福。得财者宜应布施救济无财的贫病者,才符合佛菩萨的慈悲心愿,也种下未来的财福业因。
【居士】“如是因,如是果”,如果有更多人能了解就好了。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很有智慧。
(五)
【居士】根据因果定律,布施金钱,获得金钱。命中没有福报,没有经济收入,拿什么去布施?
【贤佳】清水可以布施,微笑可以布施,善言可以布施,让座、让路也是布施。如果良善用心,一元钱的布施福德可能胜过百万元的布施,乃至随喜的福德可胜过实际施钱财者。
如《杂宝藏经》说:“有七种施,不损财物,获大果报。一名眼施。常以好眼视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不以恶眼,名为眼施。舍身受身得清净眼,未来成佛得天眼、佛眼,是名第一果报。二,和颜悦色施,于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不颦蹙恶色。舍身受身得端正色,未来成佛得真金色,是名第二果报。三名言词施,于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出柔软语,非粗恶言。舍身受身得言语辩了,所可言说为人信受,未来成佛得四辩才,是名第三果报。四名身施。于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起迎礼拜,是名身施。舍身受身得端正身、长大之身、人所敬身,未来成佛身如尼拘陀树,无见顶者,是名第四果报。五名心施。虽以上事供养,心不和善,不名为施;善心和善,深生供养,是名心施。舍身受身得明了心、不痴狂心,未来成佛得一切种智心,是名心施第五果报。六名床座施,若见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为敷床座令坐,乃至自以己所自坐请使令坐。舍身受身常得尊贵七宝床座,未来成佛得狮子法座,是名第六果报。七名房舍施。前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使屋舍之中得行来坐卧,即名房舍施。舍身受身得自然宫殿舍宅,未来成佛得诸禅屋宅,是名第七果报。是名七施,虽不损财物,获大果报。”(卷第六)(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04/T04n0203_006.xml#pT04p0479a1401)
《大智度论》说:“〖经〗一切求声闻、辟支佛人布施时,欲以随喜心过其上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随喜名有人作功德,见者心随欢喜,赞言:‘善哉!’在无常世界中,为痴暗所蔽,能弘大心,建此福德。譬如种种妙香,一人卖,一人买,傍人在边亦得香气,于香无损,二主无失;如是有人行施,有人受者,有人在边随喜,功德俱得,二主不失。如是相名为随喜。以是故,菩萨但以随喜心,过于求二乘人上,何况自行!
“问曰:菩萨云何能以随喜心,过声闻、辟支佛人以财布施上?
“答曰:声闻、辟支佛行是布施,菩萨于傍见之,一心念随喜,赞言:‘善哉!’以此随喜福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度一切众生故,以此为得无量佛法故——以二种功德,过求声闻、辟支佛人所行布施上。复次,以诸法实相智慧心随喜故,过求声闻、辟支佛人布施上。复次,菩萨以随喜心生福德果报,回向供养三世十方诸佛,过声闻、辟支佛布施上。譬如人以少物献上国王,得报甚多;又如吹贝,用气甚少,其音甚大。复次,菩萨以随喜功德,和合无量诸余功德,乃至法灭亦不尽,譬如少水置大海中,穷劫乃尽。”(卷第二十八)(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25/T25n1509_028.xml#pT25p0269b2802)
(六)
【居士】念佛、诵经、拜佛,都是免费,可以积累福报,为什么还要布施积累福报?富人布施容易,穷人布施困难。
【贤佳】各有因缘作用,诸善相互助成。布施不在钱多,而在正见和慈悲善心,所以宜念佛、诵经、拜佛等助成此心,财物事相随缘随力,乃至供养父母一杯温水、布施小鸟几粒剩饭,都有大功德,可能胜过有人施舍千万钱财。另外,和颜善待、行路礼让、身力扶侍、空间共用等不费钱财,也是布施,胜过高慢贪着、“嗟来之食”的钱财布施。
(七)
【居士】我们小区长了好多桂花,现在已经盛开了,我想跟物业上的人说一下,剪一些供佛(过几天也会掉到满地),不知是否犯戒?
【贤佳】物业管理人员同意就不犯戒。如果小区其他居民可能有意见,那么不剪为好。“众生欢喜佛欢喜”。
【居士】虽然其他居民应该不会有意见,因为看到小区长的无花果他们也在摘,没人说,因为不摘熟透了还是会掉地上烂掉,但法师说得对,还是不剪为好。
(八)
【居士】请问嫉妒心会感召什么样的果报?如何看待“利用嫉妒心转化为与其他菩萨赛跑修六度”的说法?
【贤佳】嫉妒心可能引发贪取心和奋进行,贪取心中的善法欲是有正面意义的,但善法欲不必由此引发。且嫉妒心容易引发瞋恚心、毁谤语、破坏行,不一定引发善法欲、奋进行,由此容易堕落。不论引善引恶,现前都是忧戚苦恼。“见贤思齐”,随喜、仰慕而效学,更清净无过,更有力量。
如《成唯识论》(护法等菩萨)说:“云何为嫉?徇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为性,能障不嫉,忧戚为业。谓嫉妒者闻见他荣,深怀忧戚,不安稳故。此亦瞋恚一分为体,离瞋无别嫉相用故。”(卷第六)(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31/T31n1585_006.xml#pT31p0033b0501)
《成唯识论述记》(〔唐〕窥基法师)说:“‘殉自名利’,殉者,求也,访也。‘不耐他荣’,他荣者谓世间荣,即富贵安乐。出世之荣,即是证说胜品功德,通有、无为。《显扬》云:‘谓于他所有功德、名誉、恭敬、利养,心妒为嫉。’然实见、闻、觉、知之后皆得起嫉,此中据胜,但言‘见闻’。‘能障不嫉’者,《显扬》第一云:‘能障慈仁为业。’《显扬》第二‘四无量’中云:‘喜是不嫉善根为体。’”(卷第六)(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43/T43n1830_006.xml#pT43p0458b1111)
《妙法莲花经玄赞》(〔唐〕窥基法师)说:“殉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忧戚,名为嫉妒。嫉虽即妒,缘他正法名体称嫉,缘他荣乐名利称妒。《说文》《玉篇》云:‘害贤曰嫉,害色曰妒。’”(卷第四)(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34/T34n1723_004.xml#pT34p0719b0712)
《阿毗达摩顺正理论》(众贤尊者)说:“令心不喜,说名为嫉。此异于瞋,有别法体。故有释嫉‘不耐他荣’,谓此于他诸兴盛事,专求方便破坏为先,令心焦热,故名不喜,是瞋随眠等流果故,专心为欲损坏他故,正随忧根而现行故。唯欲界系,非色、无色(编者注:非色界、无色界系)。”(卷第五十四)(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29/T29n1562_054.xml#pT29p0643a0401)
《大乘阿毗达摩集论》(无着菩萨)说:“嫉结者,谓耽着利养,不耐他荣,发起心妒。嫉结所系故,爱重利养,不尊敬法。重利养故,广行不善,不行诸善,由此能招未来世苦,与苦相应。”(卷第四)(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31/T31n1605_004.xml#pT31p0677a0601)
【居士】佛教带给人的是清醒、理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知道什么值得、什么不值得。比如解脱轮回乃至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值得,填满自己的欲望、增加自己的无明不值得;亲近善知识值得,亲近狐朋狗友不值得;居家梵行值得,花天酒地不值得。
【贤佳】是的!万法唯识,性空缘起,善恶净染,在心取舍,宜应明辨,如医识药。
Comments are closed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