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往生净土必须信顺戒善并破“本愿法门”(20240617)
(一)
【居士】我最近看到袁宏道的故事,有些净土法门信愿相关的问题想跟您交流。
《净土十要·附纪梦》说:“中郎谓予曰:‘此西方之边地也。凡信解未成,戒宝未全者,多生此地,亦名懈慢国。’……中郎曰:‘我初亦以净愿虽深,情染未除,生于此地少时,今已居净域矣。然终以乘急戒缓,仅与西方众生同一地居,不得与诸大士同升于虚空宝阁,尚需进修耳。’……中郎曰:‘吾不图乐之至此极也。然使吾生时严持戒律,则尚不止此。大都乘戒俱急,则生品最高。其次戒急,则生最稳。若有乘无戒,多为业力所牵,流入八部鬼神众去,予亲见同学诸人矣。弟之般若气分颇深,而戒、定之力甚少。夫悟理不能生戒、定,亦狂慧也。’”
文章1:《拨云见日:袁宏道往生边地疑城的根本原因》( 和光异尘2023-11-24)
https://mp.weixin.qq.com/s/5FZacSSylgtd6gBBznORnQ
(摘录){袁宏道对袁中道的开示,透漏出三层信息:
第一,在整段开示中,袁宏道只谈般若和持戒对往生品位的影响,丝毫不谈念佛,这就说明,他修的不是纯净土法门。
第二,袁宏道认为,不持戒就会轮回六道,不能往生。中品下生和下三品往生,没有一个持戒的,但都往生了,这就说明,袁宏道将净土他力法门当自力法门来修,知见出偏。
第三,他没有劝袁中道念佛,劝修戒定慧,兼修净土,也就是禅净兼修。……
至此,我们找到了袁宏道往生边地疑城的根本原因。他从净土转禅,他的信退转了,不是真信,所以才会往生边地疑城。}
文章2:《能否往生,要看持戒的情况吗?》( 东林法音2023-05-16)
https://mp.weixin.qq.com/s/r0_cNjePMMe8qM9ibwedwg
(摘录){袁宏道这段劝勉,与蕅益大师的开示不仅没矛盾,而且相得益彰。能不能往生决定于有无深信切愿,有信愿就能往生,无信愿就不能往生。往生是靠信愿感通佛力,带业横超,这是百世不刊之确论。
然持戒也不可忽略。若净业行人轻慢戒律,烦恼习气厚重,没有持戒意识,说明他在信愿上有欠缺。蕅益大师讲净业“六信”,其中就包含着信因、信果。如果不信因果,不持戒律,以烦恼心念佛,亦难与名号功德相应。若不能感应道交,自然就会随自己的业力牵引轮转六道。蕅祖正面昭显净土往生要义,袁宏道应慧业文人习性随机劝诫,各有倾重。吾人善会其意,便可获得相辅相成之法益。}
有两个问题想跟法师您交流:
(1)“我初亦以净愿虽深,情染未除,生于此地少时”,对这句话比较有疑问。
原因一: 袁宏道说自己没有严谨持戒所以到了边地(“然使吾生时严持戒律,则尚不止此”),我没有找到袁宏道生前事迹,他持戒情况也无从考究,但是《观无量寿佛经》讲: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遇善知识讲说,此人都可以下品中生往生。
原因二:袁宏道跟弟弟强调戒、定,并没有强调信愿,他似乎认为戒定比信愿重要。《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说信愿退失的人会往生边地。如果文章1推断属实,他之后改回修禅,应该是符合经文中说的信愿退失往生边地的情况。文章2也说到,没有持戒意识则说明在信愿上有欠缺。
所以我怀疑袁宏道往生边地,并不是因为戒,而是因为信愿不足,所以“我初亦以净愿虽深”这句话不成立。请问我这个判断对吗?
(2)蕅益大师在《净土十要》对袁宏道《西方合论》的序言中谈到了儒、禅两种行者,大师将袁宏道的著作和经历收入《净土十要》的目的也有警策儒、禅的行者之意吧?其往生边地的经历也能够引发警醒净业行人吧?也就是说袁宏道在《纪梦》中的话,并不能完全当作修行指南,若讲信愿往生,更应该去研究《净土十要》的第一要《阿弥陀经要解》。
请问我这个判断对吗?
【贤佳】您和“和光异尘”所说疑问辨析是基于认为“边地疑城”在九品往生之外,这是误解。
如《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复周孟由昆弟书》说:“《大宝积·无量寿如来会》所说,乃说此等堕疑悔者名为‘胎生’,亦有谓为‘疑城’者,此约障蔽、隔碍之义,立‘胎生’‘疑城’之名,以在莲花中五百岁,不见佛闻法。何得死执其字以说义,将谓此等不在九品之数乎?须知西方无胎生,亦无城郭,乃约不能即出莲苞及与佛相隔之义,喻取于胎、于城,汝遂执定其词,谓此在莲品之外。然则下品中生六劫,下生十二劫,则其胎、其城为更厚更远矣!彼十二劫者尚归九品,何五百岁者便居品外?又何不观于‘莲花中不能出现’八字?是莲为不列九品之莲乎?佛法本无可说,一死执,则无事生事,便费尽笔墨矣。总因自己居于疑胎,其为城也,厚逾铁围。果能直下明了,则大地平沉,铁围了不可得矣。孟子谓‘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只此‘逆’字亦是疑城。若知‘逆’即迎合之意,则疑城化为乌有。一般死执着汉,所以终日讲说,终日违背,皆坐此死执着之病根未消,故致难得实益也。”
《大宝积经·无量寿会》说:“时弥勒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彼国众生有胎生者、化生者?’佛告弥勒:‘若有众生堕于疑悔积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不思议智、无等智、威德智、广大智,于自善根不能生信,以此因缘,于五百岁住宫殿中,不见佛、不闻法、不见菩萨及声闻众。若有众生断除疑悔,积集善根,希求佛智乃至广大智,信己善根,此人于莲花内结加趺坐忽然化生,瞬息而出。譬如他国有人来至,而此菩萨亦复如是,余国发心来生极乐,见无量寿佛,奉侍供养,及诸菩萨声闻之众。阿逸多!汝观殊胜智者,彼因广慧力故受彼化生,于莲花中结加趺坐。汝观下劣之辈,于五百岁中不见佛、不闻法、不见菩萨及声闻众,不知菩萨威仪法则,不能修习诸功德故,无因奉侍无量寿佛,是诸人等皆为昔缘疑悔所致。譬如刹帝利王其子犯法,幽之内宫,处以花观,层楼绮殿妙饰奇珍,宝帐金床重敷茵蓐,名花布地,烧大宝香,服御所资悉皆丰备,而以阎浮金锁系其两足。’佛告弥勒:‘于意云何?彼王子心宁乐此不?’答言:‘不也,世尊!彼幽絷时常思解脱,求诸亲识、居士、宰官、长者、近臣,王之太子虽希出离,终不从心,乃至刹帝利王心生欢喜方得解脱。’佛告弥勒:‘如是如是!若有堕于疑悔,种诸善根,希求佛智乃至广大智,于自善根不能生信,由闻佛名起信心故,虽生彼国,于莲花中不得出现。彼等众生处花胎中,犹如园苑宫殿之想。何以故?彼中清净无诸秽恶,一切无有不可乐者。然彼众生于五百岁,不见佛、不闻法,不见菩萨及声闻众,不得供养奉侍诸佛,不得问于菩萨法藏,远离一切殊胜善根,彼等于中不生欣乐,不能出现修习善法,往昔世中过失尽已然后乃出,彼于出时心迷上下四方之所。若五百岁无疑惑者,即当供养无量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并种无量无边善根。汝阿逸多!当知疑惑与诸菩萨为大损害。’”(卷第十八)(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11/T11n0310_018.xml#pT11p0100a2110)
《选佛谱》(〔明〕蕅益大师)说:“净土疑城,谱曰:《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云:‘佛告弥勒:若有堕于疑悔,种诸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不思议智、无等智、威德智、广大智,于自善根不能生信,由闻佛名起信心故,虽生彼国,于莲花中不能出现。于五百岁,不见佛、不闻法,不见菩萨及声闻众,不得供养奉侍诸佛,不得问于菩萨法藏,远离一切殊胜善根,往昔世中过失尽已然后乃出。当知疑惑为大损害。’由此观之,即是信他而不信自,未开圆解,但持佛名以种善根之所致也。然亦永离退缘,远胜非非想处多矣!故一遇佛,即得见佛闻法,证入别圆诸位也。”(卷第六)(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B24/B24n0136_006.xml#pB24p0437b1301)
《西方合论》(〔明〕袁宏道)说:“疑城胎生者,元魏译曰:‘若有众生,堕于疑悔,积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不思议智、无等智、威德智、广大智,于自善根不能生信,由闻佛名起信心故,以此因缘于五百岁处花胎中,犹如苑观宫殿之想,不见佛、不闻法,是名胎生。’魏译曰:‘不了佛智,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是故胎生。’宋译曰:‘众生所种善根,不能离相,不求佛慧,妄生分别,深着世乐,人间福报,是故胎生。’王氏本曰:‘若有众生,修诸功德,愿生彼刹,后复疑悔,不信有彼佛刹,不信作善得福。其人虽尔,续有念心,暂信暂不信,临命终时,佛乃化现其身,令彼目见,以心悔故,其过差少,亦生彼刹,是谓胎生。’今按前二译,但不信自性、不了佛智,名胎生故。宋译则直言修善求生人天者为胎生,极乐国中无胎生故。若王氏则又以不信佛刹、不信罪福,暂信暂不信为胎生,异前译中闻名起信及修习善本二种往生。大约净土中,略言九品,广言千万品亦不能尽。如今生人中者,种种福报,种种罪业,各各不同,是故诸译虽互异,皆为实语。就中元魏译,旨趣尤奥,以不信自善根故,依他起信即是疑城。信自善根者,即顿了自心不从他得,以入悟方能脱疑。是故未悟而修,终隔疑胎。胎以裹蔽为义,未悟之人,诸障未彻,合得是报。此等当在中下、下上品摄,何故?下品后二种,经历六劫、十二劫方得花开,此但五百岁故。若如王本,则信佛猛利未若最后二种,又所生在其刹边地,不应五百岁得见佛故。”(卷第十)(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47/T47n1976_010.xml#pT47p0419a2801)
您说“《观经》讲: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遇善知识讲说,此人都可以下品中生往生”,必要条件是遇善知识讲说后对犯戒罪业能恳切认错、忏悔,即当下转向信顺戒善,否则必定不能往生净土。
您说“《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说信愿退失的人会往生边地”,这是误解。信愿退失的人不会往生净土,自然不会往生净土的边地。往生净土边地,是有信愿,但缺乏智慧而不信自善根,属于愚诚的信愿。不敬顺戒善,即是愚痴乏智、不信自善根,其自我感觉的“净愿虽深”是乏智的愚诚信愿,所以往生净土边地。
您分享的“东林法音”文章《能否往生,要看持戒的情况吗?》的辨析很好,宜深思考、体会。
往生净土的根本在信愿,这“信愿”中的“信”应包含信戒善,即应信佛是戒善圆满庄严,无有违戒不善,首重戒善的“净业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自心本性(真心、佛性)也是戒善具足等。
如果对戒善信敬不深,平时不能积极顺行戒善,乃至多有犯戒作恶,那么必须死前,至少临终时深切认错、忏悔,当下信顺戒善,才能往生净土,应是往生净土边地“胎生”,多是下品。
如果到死不信顺戒善,则不名具足信愿,必定不能往生净土。
如果平时信敬戒善,尽量顺行,由于内外条件不足而有所违反,但能深怀惭愧,常作忏悔,尽量改善,向往净土清净戒善,那么不失具足信愿,应能往生净土。
从这一点来说,日本净土真宗的“本愿法门”是根本错误的。单提信佛念佛,而不信顺戒善,放逸违戒作恶,基本无惭无愧,多会流入“本愿法门”,自误误人。
如《印光法师文钞三编·答超一师书》说:“凡对在家人说法,必须先要令彼各恪尽其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能如是,则为世间善人。再加以戒杀、放生,吃素、念佛,方可不愧为佛弟子。每见修行之人,多于伦理有愧,不但不易感佛,而且易招讥毁。在家人如是,出家人亦然。凡一切人,不尽己分,妄说大话,皆自欺欺人之邪恶败类,尚不得名之为好人,况可以冀其了生死乎?!”
更多相关辨析可参看:
《日本净土真宗:酒肉娶妻、宣传屠杀,为何中国佛教公开抵制?》(一顿操作猛如虎2023-04-30)
https://m.sohu.com/coo/sg/671690430_120099884
《论“一心不乱”往生净土的品位及相关误解》
您看是否如此?
【居士】感谢法师详细的回复!我现在对于信愿理解更加如理了,纠正了对“边地疑城”的误解,也更理解蕅益大师“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的圆融,信能如此,才算圆满。“本愿法门”杀生念佛,不信因果,此种信愿必然不全,临终如果没有善知识劝诫幡然悔悟,谈往生是痴人说梦了吧,如此风格类似“淫欲成佛”。
关于“一心不乱”,大安法师在《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解视频中也讲过,以智者大师、蕅益大师修持为参照,以玄奘大师的翻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为补充,解读“一心不乱”,也很值得参考吧:
《大安法师:“一心不乱”与“系念不乱”》( 济南融法 2018-01-02)
https://mp.weixin.qq.com/s/ffJ6gW0F6T3sxPG86ayxbQ
学诚对于净土法门的观点,似乎在龙泉寺的时候听过,只是我当时没有关注净土法门,所以没有特别在意。记得当时寺院整体的风格是轻视净土与其他教派,唯《菩提道次第广论》是从。如今再看学诚此类言论,不免心惊胆战。
经过与您这几次的交流,更叹祖师圆融智慧,学修应以经典、祖师言教为准,我还有太多要学习的地方,接下来要好好潜心学修。
【贤佳】随喜善思!
(二)
【居士】请问持戒往生净土问题:
《观无量寿佛经》说:“上品上生者……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
“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花,花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花之内,经于六劫,莲花乃敷。”(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12/T12n0365_001.xml#pT12p0344c0901)
犯了可悔罪,忏悔后,持戒算清净吗?是属于上品的“具诸戒行”、中品的“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还是要归到下品的“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
【贤佳】犯了可悔罪,忏悔后,持戒算清净,属于中品的“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上品应是常行正念,专精不犯,轻重等持,圆满无缺。下品在临终才悔(临终闻法,信顺戒善而深切悔过)。
如《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说:“世尊告曰:‘善哉善哉!汝等乃能如是惭愧发露忏悔!于我法中有二种人名无所犯:一者,禀性专精,本来不犯;二者,犯已惭愧,发露忏悔。此二种人,于我法中名为勇健得清净者。’”(卷第七)(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13/T13n0411_007.xml#pT13p0757c2405)
Comments are closed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