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界诠法师:小病从治,大病从死》(20241216)
(一)
【居士甲】《界诠法师:小病从治,大病从死》(净律学苑2024-10-08)
https://mp.weixin.qq.com/s/FI2WdlQRQDeGac8yNj5Gtw
小病从医,不过度医疗,大病(绝症)从死,放下一切念佛求往生,这涉及到如何鉴定小病、大病。如文中所说发烧41度就不看医生,这是不尊重爱惜生命,也易被世俗人所讥讽,有误入邪教之嫌。
【贤佳】文章所说的大方向是合理的,但事相上有些粗糙。如果一位寺院领导者事相上这样粗糙,可能造成寺众生病疗护的粗糙对待。
在“天工”AI搜索询问:“病人发烧到41度是否就基本难以治疗了?”得到回复:
https://www.tiangong.cn/result/39082b61-5983-4f5e-995a-fdfda3ee1dee
(摘录) {发烧41度属于超高热,这是一种紧急情况,需要立即采取措施并寻求医疗帮助。超高热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热射病、惊厥、意识障碍,甚至危及生命。在这种情况下,身体的代谢率增加,氧气消耗量大幅上升,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如果不及时降温和治疗,可能会导致器官功能障碍和休克。治疗通常包括紧急降温措施,如物理降温(使用湿毛巾擦拭、冰袋冷敷等)和药物降温(使用非处方退烧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同时,需要补充水分以防止脱水,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可能还需要进行详细的检查以确定发烧的原因,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尽管41度的发烧听起来很严重,但如果能够及时得到恰当的治疗,大多数情况下患者的体温可以得到控制,避免生命危险。因此,面对如此高的体温,应迅速行动,避免延误治疗。}
【居士甲】佛说照顾病僧是修福之法,绝无见病僧而不照顾护理之说法。我转发此文于朋友圈,有出家人留言说:“出家人,本来就是绝离于世俗体系的,没子女后代,所以也无世俗照顾的。在寺院和僧团里面,古时候照顾的也不算多。‘医药、饮食为最上供养’的意思,就是这部分欠缺,所以提倡。而现在僧团中,因为寺院的大小和管理思维,真正能落实照顾老年出家人的很少。所以一般而言,老年了嘛,生病都是回家,俗家来照顾,或者小病拖成大病,然后迅速地结束这一期生命。看看多数的讣告,某某舍业往生,多数是四五十岁、五六十岁,其背后的原因可见一斑。”
我回复:“比丘戒、《莲池大师文集》皆讲有照顾病僧方法。只是现在出家人多不精进修行,不把求解脱当重要的事,而被自己人轻视。若半路出家把寺院当养老院,也违背出家意义。”
【贤佳】是的!很可悲!“大病从死”作为一种精神、方法,作软性的提示、倡导应是无妨,但不宜强推成为团体潜规则乃至成为明确原则、制度。对大病人,即使是绝症,也宜适当医药治疗、尽量照顾,除非病人自己实心提出放弃医药治疗。佛教的慈悲、福德在其中,寺众的和合安稳也在其中。相反则违背大小乘戒律要求,寺众难以和合安稳,也容易被社会人士讥嫌,深远败坏佛教。
如《四分律行事钞·瞻病送终篇》([唐]道宣律师)说:“夫有待之形,多诸婴累,四大互反,六府成病,若不假相提接,薄命则无所托。然则世情流变,始终难一,健壮则亲昵,病弱则捐舍,鄙俗恒情,未能亡此。故如来深鉴人物,知善未崇,恶必相遵,故亲看病。故《律》中佛言:‘汝曹不相看视,谁当应为?’乃至世尊为病人洗除大小便已,扫治卧处,极令清净,敷衣卧之,便立制云:‘自今已去,应看病比丘,应作瞻病人。若有欲供养我者,应供养病人。’佛为极地之人,犹励诸比丘,亲自下接,况同法义重,如何相弃?乃至送终,意同斯述。
“问:‘供养病者等佛,何耶?’答:‘谓悲心看病,拔苦与乐,慈行同佛故也。’又论云:‘随顺我语,名供养佛。’《僧祇》,‘二人为伴往看佛,一伴遇病,便舍来诣佛所,具述因缘。佛种种诃责已,还令看病’等。又云:‘有病人,得随病药、食、看守则瘥,否者则死。是故应好看,务令如法安稳,即为施命,得大功德,诸佛赞叹。’……
“《四分》:‘若有病者,听和尚,若同和尚,阿阇梨,若同阿阇梨,若弟子,从亲至疏。若都无者,众僧应与瞻病人。若不肯者,应次第差;又不肯者,如法治。若无比丘、沙弥、优婆塞者,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尼、优婆夷随所可作应作,不应触比丘。’《僧祇》《十诵》:‘当令二师、同学,同房、比房,从亲至疏看之。当随病人多少差往。若不看者,一切僧得罪。’……并是佛自号令,理顺行之,广有委具,如律所述。……
“《僧祇》:‘病人有九法成就,必横死:一、知非饶益食,贪食;二、不知筹量;三、内食未消而食;四、食未消而擿吐;五、已消应出而强持;六、食不随病;七、随病食而不筹量;八、懈怠;九、无慧。’又云:‘若病人衣钵外,有医药值者,取之供给;无者,众僧应与;若僧无者,彼有贵价衣钵,当贸贱者,供给病者。若病人惜衣钵者,应白僧言:“此病人,不知无常,悭惜衣钵,不肯贸易。”白僧已,软语说法,使得开解,然后为贸;若复无者,应外乞与之。若僧中取好食,与看病人。又不得爱惜自业而不瞻视。’《四分》:看病人五德,乃至‘为病人说法,令得欢喜,己身于善法不减’,如《衣法》中。《善见》:‘若病无汤药,得以花果饮食饷人求易汤药,不犯。’余如《僧祇》三十八卷中,广明看病法及死法。
“《十诵》:‘当随病人所须,问病因缘,觅师求药。日到僧厨问:“有病人食不?”若无,取僧所供给库中物;无者,当为外求,应从善好名闻福德比丘索。’《五分》:‘每僧行粥时,应问:“别有病人粥不?”若无,应先与病人,然后行与僧也。’《十诵》:‘病人得药瘥者,但是佛僧中不净、残宿、恶捉、不受、内宿,并得服之。’……
“《四分》,‘若病人,不能至大小行处,当近处凿坑安大小便;若不能者,屋中安便器;不离床者,听穿床作孔,便器着下。不得唾吐污地’等。……《僧祇》:‘若大德病,应在露现处上好房中,拟道俗问讯生善。烧香涂地,供待人客。’《十诵》:‘病人与中房舍卧具,令得容受看病者。’……《十诵》:‘应随时到病者所,为说深法,是道、非道,发其智慧。先所习学,或阿练若、诵经、持律、法师、阿毗昙、佐助众事,随其解行而赞叹之。’……《传》云:‘中国临终者,不问道俗亲缘,在边看守。及其根识未坏,便为唱读一生已来所修善行。意令病者内心欢喜,不忧前途,便得正念不乱,故生好处。’……应以经卷手执,示其名号,又将佛像对眼观瞩,恒与善语,勿传世事。……《毗尼母》云:‘病人不用看病人语,看病人违病者意,并吉罗(编者注:小罪)。’须依前斟酌,不得纵任。若终亡者,打无常磬。”(卷下)(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40/T40n1804_003.xml#pT40p0143a2305)
《梵网经菩萨戒略疏》([明]弘赞律师)说:“〖经〗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若父母、师僧、弟子病,诸根不具。百种病苦恼,皆供养令瘥,而菩萨以嗔恨心不看,乃至僧坊、城邑、旷野、山林、道路中,见病不救济者,犯轻垢罪。〖疏〗一切疾病人者,上则三乘贤圣、师僧、父母,中则兄弟、朋友、亲属,下则弟子、俗众、老幼、贵贱、他乡、异国人等,乃至禽兽畜牲,悉皆供给调治也。如佛无异者,如来本为救度一切众生生老病死苦故出现于世,今供病人令安,即称佛本怀,况一切众生同一心源、当成正觉,故云‘如佛无异’。如来在昔躬自与病比丘洗濯垢秽,然后为说法要,即证道果,遂令凡诸寺院病堂中画如来躬自看病像。而受大士戒者,不供不看,实违菩萨慈心、悯心也。八福田者,一、诸佛田,二、圣人田(菩萨、缘觉、声闻),三、众僧田(是佛弟子修出世行人),四、和尚田,五、阿阇黎田,六、父田,七、母田,八、病田。诸佛、圣人、众僧三种,名敬田。和尚、阇黎、父、母四种,名恩田。供养病人,施诸众生,名悲田。若于此八中供施,能生诸福善,如植嘉苗,秋获成实,故名为田。八田之中,诸佛最胜,供养即获世出世间诸福善果,灭除无量诸恶罪业,今以看病为第一者,谓大士以利生为首要,拔苦与乐为先务,故不择亲疏贵贱,唯以救济为心。……供养令瘥者,指上受病之人,当随自力给予诸饮食、衣服、卧具、医药。若自无力,应乞化供之。《四分律》云:‘看病五德:一,知病人可食、不可食,可食便与;二,不恶贱病人大小便利、唾吐;三,有慈悯心,不为衣食故看;四,能经理汤药,乃至瘥若命终;五,能为病人说法欢喜,彼身善法增长。’……不但上之父母、师僧、亲人不看得罪,即城邑乃至道路中疏人不看亦犯。若自身有病,或无力能脱彼苦,当起慈念,祝令安乐,或转托余人看,或劝化他人看,或彼自有亲属,皆不犯。”(卷第四)(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X38/X38n0695_004.xml#pX38p0725b1501)
《布水台集》([明]道忞法师)说:“不拘堂内、堂外诸人,凡患病之时,轻者各自调理,或所患觉重,则当使人通知客司,迁过延寿堂中医治。如所费不能自办,山僧纵薄福乎,苟有可救之方,虽罄竭衣资,为之支承不惜也。万有不幸而至于殆,则延寿堂主预白方丈,客司集两序头首,抵病者前为其说法转经,导其神识不至迷乱。属纩(编者注:命终)己,然后用香汤沐浴,舁至龛室,即鸣鼓三下普请内外诸人,齐集龛前,唪经转咒,助彼往生,出龛茶毗亦复如是。除公务羁身及病外,山僧亲自鉴察,有一人不到者,罚银三钱归延寿堂以为济病之资。特示!”(卷第二十六)(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J26/J26nB181_026.xml#pJ26p0412c0301)
《沙弥律仪毗尼日用合参》([明]莲池大师辑,[清]济岳法师笺)说:“〖毗尼日用〗若有病人,当慈心始终看之。〖笺〗径山具德礼禅师,能料诸方禅病。晨起,凡事必以看病为先,而病人所需药物,毋论贵重,必给之,以待病愈为快。如是三十余年,未尝少倦。故四方衲子感恩,从者如云。”(卷下)(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X60/X60n1120_003.xml#pX60p0420b0401)
但愿有识之士能深思力行。
(二)
【贤佳】(20241009)附件文稿(如上)供阅,愿听您的看法。
【法师乙(福建太姥山平兴寺)】就平兴寺来说,有下院作为常住比丘身体不好的调养地,也有老人院供年老比丘住,有医务室提供日常医疗服务。如果医务室没有能力,平时每个放香日也可以请假下山看病。平兴寺对于疾病没有那么消极。法师这里说的大病可能是指人知道自己寿命尽了的情况。人或多或少对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寿命有一些预期,如果确实这一期业报将尽,随缘就好。
【贤佳】了解了,这样是合情合理的。可能观念上还宜多倡导、鼓励照顾老病僧人和长住居士,以免误解和淡薄。
刚不久有居士给我发来邮件,令人悲感,也分享给您,共同警诫:
{《寒露节气这天,我又看到了这世间薄情的一面……》(怀念原始2024-10-09)
https://mp.weixin.qq.com/s/mOTQjkelziweOuNtpNQMaw
把老弱病残从寺院赶走,这些货还不如世间善人!这就是现如今的寺院和尚,怪不得很多人看到和尚就反感!}
Comments are closed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