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佳】
(20250107)附件文稿是《南山律在家备览导读》问题摘评(https://www.uncn.top/10202.html),请您看有什么偏差问题。
我昨天将这文稿繁体版发给了良因法师所在寺院的一位执事法师,请其转给良因法师指教。同时我也发给了《南山律在家备览导读》书末所留的编辑组联系邮箱。
【法师甲】
(20250112)末学有疑惑或不同意见的地方:
(1)“(第二篇)持犯篇·(第三课)不偷盗戒”问题7:“《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说:‘现前现前物:如今诸俗以供养僧,无问医药房具,并同现前僧。’所以汉传佛教寺院的食物基本都属于僧众的现前现前物,不是常住常住物、十方常住物、十方现前物,僧众随意适当分送给居士不算犯盗。”
——《四分律行事钞》明确说明:厨房库房的食物,属于常住常住物,供僧常食是十方常住物。如《四分律行事钞》说:“一者,常住常住,谓众僧厨库、寺舍、众具、花果、树林、田园、仆、畜等,以体通十方,不可分用,总望众僧,如《论》断重。《僧祇》云:‘僧物者,纵一切比丘集,亦不得分。’此一向准入重摄。二者,十方常住,如僧家供僧常食,体通十方,唯局本处,若有守护,望主结重;同共盗损,应得轻罪。”(卷中)(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40/T40n1804_002.xml#pT40p0055c2416)
(2)“(第二篇)持犯篇·(第三课)不偷盗戒”问题10:
——关于五钱,末学有两个疑问:①“随有佛法处,用何等钱,即以为限”,是“从摄护以定钱体”吗?②如果真犯了盗戒,需真实来判罪,到底依何额度而判?
(3)“(第二篇)持犯篇·(第三课)不偷盗戒”问题11:“《瑜伽菩萨戒》是释迦牟尼佛制定的,不是弥勒菩萨制定的,但是弥勒菩萨讲的。”
——对的,是佛制定,弥勒菩萨辑录整合而说,参考《瑜伽师地论》卷41:“如是所起诸事菩萨学处,佛于彼彼素怛缆(编者注:经藏)中随机散说,谓依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今于此菩萨藏摩呾履迦(编者注:论藏)综集而说。菩萨于中应起尊重住,极恭敬专精修学。”(CBETA 2021.Q3, T30, no. 1579, p. 521a12-16)
(4)“(第二篇)持犯篇·(第六课)增上戒法”问题1
——不管阴雨天天色如何昏暗,还是会有明相的,只是明相延迟而已,对吧?
(5)“(第二篇)持犯篇·(第六课)增上戒法”问题3
——上座比丘给居士授五戒、说戒相,能秉之人是僧。末学认为:在家众有某些作持的法,如诵戒,但不可称之为“羯磨”。正如《四分律随机羯磨疏济缘记》说:“〖疏〗然以‘业’义通于道俗,谓此作法非局在僧,故存梵言,简异通者,知羯磨事非俗行故。〖记〗简辨中,初文,初叙华言通滥。‘业义通’者,如七支、十善、动不动等,不局道故。名义既通,必生疑滥,故云‘谓此’等也。‘故’下,正出存梵所以。简滥遮疑,又复生善故也。”(卷第一)(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X41/X41n0728_001.xml#pX41p0088c0201)
【贤佳】
感谢质疑、提示!所提问题回答如下:
(1)僧物属性问题:您所引《四分律行事钞》内容,与道宣律师《四分律含注戒本疏》所说“现前现前物,如今诸俗以供养僧,无问衣药房具,并同现前僧也”,如何不冲突?如果依您所说,现今寺院僧众吃“药石”(晚餐)都犯盗吧?因为圣僧、持戒凡夫僧都是过午不食的,所以寺院晚餐打板集僧也不成集僧,何况多不打板,则成私食常住常住物或十方常住物,岂不犯盗僧物?宜应再思。您所引《四分律行事钞》内容应是通说正规情况,尤其是古印度正法兴盛时的情况,而《四分律含注戒本疏》所说是汉地通常情况。我们在汉地,可以以汉地实际情况看待,能从严依律典所说正规情况行事当然更好。
(2)盗戒“五钱”标准问题:①“随有佛法处,用何等钱,即以为限”,是“从摄护以定钱体”,如《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引《资持记》文说:“摄护,谓专精持奉。今从摄护以定钱体。”②如果真犯了盗戒,需真实来判罪时,可以依“制戒十利”(难调者令调顺、惭愧者得安乐等)酌情来判:如果有惭愧心,情过较轻,宜按宽标准定“重物”,即以国法死罪标准定“重物”;如果无惭无愧,情过严重,那么可按严标准定“重物”,即“随国五钱”或佛世古印度“五钱”大概换算来定“重物”。
(3)瑜伽菩萨戒的制定者问题:您提供的《瑜伽师地论》证据很明确,感谢补充!
(4)“不管阴雨天天色如何昏暗,还是会有明相的,只是明相延迟而已”,是的。太阳出了地平线后,阳光在空气、雨水中有折射、散射,会有明相,您可留意观察。
(5)“上座比丘给居士授五戒、说戒相,能秉之人是僧”,但居士受五戒得戒的关键是居士自己说三皈依受戒词(“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尽形寿为五戒优婆塞,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这秉说之人是居士。
您说“在家众有某些作持的法,如诵戒,但不可称之为‘羯磨’”,居士“诵戒”是不应称为“羯磨”,沙弥诵戒仪词中也不含带羯磨,但居士受皈依、受五戒等可称为“羯磨”,如《四分律随机羯磨疏济缘记》明文说:“〖记〗《四分》受五戒、三语受具,皆名羯磨。……三归皆名羯磨,乃是义准而非明文。……〖疏〗受俗戒等,即指授五戒法为羯磨也。然行事之时但对俗境,与僧对首相同,故齐名也。〖记〗《说戒犍度》佛制上座说戒日与诸白衣言语问讯、作羯磨受戒(即授五戒)。”(卷第一)您引《四分律随机羯磨疏济缘记》说“简异通者,知羯磨事非俗行故”,是就大体情况说的,因为僧众大多数羯磨事不是俗众可以做的,比如安居、嘱授等大多数对首羯磨及结界、说戒等所有众法羯磨,但并非绝对说居士所行都没有“羯磨”。这如同南山律典说五戒、八戒属于化教而不属于制教,也是从大体说的,不妨五戒、八戒义当制教。如《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通叙戒法》中弘一大师说:“南山律中,以十戒、具戒属制教,五戒、八戒属化教。今案,五戒、八戒与常途之化教异,正属化教,义当制教,义虽通制,而教终局化。犹如四分律宗,正属小乘,义当大乘,义虽通大,而教终局小也(此意于‘宗体篇’中屡明)。所以谓五戒等义当制教者,如《业疏》云:‘如来设教类同空界,随立一相摄修皆尽。五戒被俗之法,五体通道之规,持犯相扶,难遮齐则。’(于后‘归戒仪轨’章首,具录此疏文及《济缘》释义,宜检寻之。)文据甚明,盖无可疑。”(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G104/G104n2250_001.xml#pG104p0014a1401)
【法师甲】
(20250113)您回复的五大段中,末学对第一大段仍有不同意见。
(1)僧物属性问题:
我们在斋堂受用的饮食,在库房时摄属常住常住物;若划入当日供僧限,乃至烹饪蒸煮做成熟食,此摄属十方常住物。这样的判属,《戒本疏》相同于《行事钞》。如《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说:“〖疏〗一、常住常住物,如堂宇、田园、人、畜、米面,属处已定,不可分割。必欲惠给余寺,羯磨和与。若直送者,是名‘盗损’。或有主掌自盗,不望十方不满,随取计五便与极重。如《僧祇》中,纵集得僧,亦不可分故。〖记〗初中分四。初出物体。‘属’下,示名义。‘或’下,明结犯。余盗望主,此义易知,故文但出‘主自盗’耳。‘如’下,引证。〖疏〗二、十方常住物,如饭、饼等现熟之食,本拟十方闻声同饭,有盗此食,望护结重,望僧结轻,以僧分业无满五故。〖记〗二中,初列物体;‘本’下,示别名。通名同上,故不重出。‘有’下,明犯相有二。‘望主重’者,谓余人盗。‘望僧轻’者,即犯偷兰,或主、客同盗,或主自盗。”(卷第二)(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X39/X39n0714_002.xml#pX39p0825a0201)
(2)会通《戒本疏》所说“现前现前物……并同现前僧也”:
《戒本疏》所说“现前现前物,如今诸俗以供养僧,无问衣药房具,并同现前僧也”,是在说明“现前现前物”之物体有哪些:施主供养现前僧之物有衣、药、房舍、(卧)具等。这里虽然没有列举到饮食,但施主以饮食供养现前僧,亦属“现前现前物”,现前僧分发下去。这与前面《戒本疏》提到的库房米面(常住常住物),当日供僧饭饼等熟食(十方常住物),有所不同。如《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说:“三、现前现前物,如今诸俗以供养僧,无问衣、药、房、具,并同现前僧也。如《中含》,施招提僧房,所谓‘别房施’是也。又如《经》中‘僧鬘物’者,此梵本音。据唐言之,‘对面物’也,即是现前对面之施耳。《钞》引昔解谓‘花果’者,随字显相,乖其事义也。”(卷第二)(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X39/X39n0714_002.xml#pX39p0825a2301)
(3)非时食是否犯盗问题:
非时食犯盗!《行事钞》说:于十方常住物,有德比丘(不犯四重戒者)非时而食,结偷兰遮罪。如《行事钞》文说:“初之常住,止得受用。十方常住,鸣槌同时,即预食分。若恶戒及时,有德非时,非法而用,并结偷兰。二种互用,通和得不,准上可知。”(卷中)(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40/T40n1804_002.xml#pT40p0057b0707)
【贤佳】
您的质疑和引据很好!但还宜深辨:
您说“我们在斋堂受用的饮食,在库房时摄属常住常住物”,这库房的食品源头从哪里来的?不是“如今诸俗以供养僧”而来的吗?
您说“施主以饮食供养现前僧,亦属‘现前现前物’,现前僧分发下去”,这是通常的“现前现前物”。《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所说“僧鬘物”,是举例,并非所有“如今诸俗以供养僧”都是这种形式。如果如您所说,不是现前分给僧众的饮食之外的供养品,如俗众送交寺院客堂供养寺院僧众的非饮食物品,尤其金钱,属于常住常住物,不能如同饮食转为十方常住物,那么也就不能如同饮食分给任何僧人消耗,否则犯盗僧物。
道宣律师说“如今诸俗以供养僧,无问衣药房具,并同现前僧也”,因为汉地俗众供养僧,基本本意是供养该寺僧众集体或僧众个人,基本没有着意供养十方僧,不同于佛世古印度民众习惯于供养十方僧。古印度民众还有供养“僧宝”的做法,只能放在塔中,僧人都不能用,这在汉地基本没有。汉地佛教界僧俗常说的“供养僧宝”“供养常住”,不同于律典正规概念,其实是指供养现前僧。如《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说:“〖钞〗若施法者,分作二分,一分与经法,一分与诵经说法人。若施法宝,悬置塔中。〖记〗法中,亦约施者之意。初言通故,人、法两用。下云‘宝’者,以别指故。准知西竺三宝皆置理塔。〖钞〗若施僧宝,亦着塔中,供养第一义谛僧。若施众僧者,凡、圣俱取分,以言无当故。〖记〗僧中两判,在文可解。初果已上,号‘第一义僧’;内凡已下,名‘世俗僧’。‘无当’,谓不的指也。〖钞〗准此,受施之时,善知通塞,勿令互用,致有乖失。〖记〗诫诰中,上座、知事审究施主。此土道俗,不知像、理受用不同,所施通泛,言无指的,止是住持,绝闻理宝(编者注:理体三宝)矣。”(卷中)(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40/T40n1804_002.xml#pT40p0057a2510)“如今诸俗以供养僧”的物品,包括寺院库房的食品及供养买食品的金钱,按道宣律师所说应是“无问衣药房具,并同现前僧也”。
您引《行事钞》文说非时食犯盗,能这样从严看待而不非时食是很好的!但就事理来说,您所引《行事钞》内容是就“常住”僧物来说的,如果本是现前现前僧物,则不犯盗。当然,不能因为不犯盗就“放心”非时食,坚决不非时食为好。
【法师甲】
非常感谢解析、释疑!
【贤佳】
也感谢您引据质疑而促进深入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