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阴”观念看AI打破宗派壁垒

(一)

 

贤佳

近日看到南传经典和《阿含经》内容似乎显明“中阴”的存在。

如《(南传)中部130经/天使经》说:“世尊说这个:‘比丘们!犹如两间有门的屋舍,在那里,有眼的男子们站在中间看见进入及离开家屋,散步及漫步的人们。同样的,比丘们!我以清净、超越常人的天眼看见死没往生的众生:下劣的、胜妙的,美的、丑的,善去的、恶去的,知道依业到达的众生:确实,这些尊师众生具备身善行、具备语善行、具备意善行,是对圣者不斥责者、正见者、正见行为的受持者,他们以身体的崩解,死后已往生善趣、天界。……又或这些尊师众生具备身恶行、具备语恶行、具备意恶行,是对圣者斥责者、邪见者、邪见行为的受持者,他们以身体的崩解,死后已往生苦界、恶趣、下界、地狱。’”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130.htm

同经异译的《阿含经》内容有两部:

《增一阿含经》:“世尊吿诸比丘:‘犹如屋舍有两门相对,有人在中住,复有人在上住观其下,出入行来皆悉知见。我亦如是,以天眼观众生之类,生者、终者,善趣、恶趣,善色、恶色,若好若丑,随行所种,皆悉知之。若复有众生,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不诽谤贤圣,行正见法,与等见相应,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是谓名众生行善。若复有众生,行此善法,不造恶行,身坏命终,来生人中。若复有众生,身、口、意行恶,造不善行,命终之后,生饿鬼中。或复有众生,身、口、意行恶,诽谤贤圣,与邪见相应,命终之后,生畜生中。或复有众生,身、口、意行恶,造不善行,诽谤贤圣,命终之后,生地狱中。’”(卷第二十四)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02/T02n0125_024.xml#pT02p0674b1702

《中阿含经·王相应品天使经》:“世尊吿诸比丘:‘我以净天眼出过于人,见此众生死时生时,好色、恶色,或妙、不妙,往来善处及不善处,随此众生之所作业,见其如真。若此众生成就身恶行,口、意恶行,诽谤圣人,邪见成就邪见业,彼因缘此,身坏命终必至恶处,生地狱中。若此众生成就身妙行,口、意妙行,不诽谤圣人,正见成就正见业,彼因缘此,身坏命终必升善处,乃生天上。……

“‘犹大雨时,雨堕之滴或上或下,若有目人住一处,观上时、下时,我亦如是,以净天眼出过于人,见此众生死时生时,好色、恶色,或妙、不妙,往来善处及不善处,随此众生之所作业,见其如真。若此众生成就身恶行,口、意恶行,诽谤圣人,邪见成就邪见业,彼因缘此,身坏命终必至恶处,生地狱中。若此众生成就身妙行,口、意妙行,不诽谤圣人,正见成就正见业,彼因缘此,身坏命终必升善处,乃生天上。

“‘犹琉璃珠,清净自然,生无瑕秽,八楞善治,贯以妙绳,或青或黄,或赤、黑、白。若有目人住一处,观此琉璃珠,清净自然,生无瑕秽,八楞善治,贯以妙绳,或青或黄,或赤、黑、白,我亦如是,以净天眼出过于人,见此众生死时生时,好色、恶色,或妙、不妙,往来善处及不善处,随此众生之所作业,见其如真。若此众生成就身恶行,口、意恶行,诽谤圣人,邪见成就邪见业,彼因缘此,身坏命终必至恶处,生地狱中。若此众生成就身妙行,口、意妙行,不诽谤圣人,正见成就正见业,彼因缘此,身坏命终必升善处,乃生天上。

“‘犹如两屋共一门,多人出入,若有目人住一处,观出时、入时,我亦如是,以净天眼出过于人,见此众生死时生时,好色、恶色,或妙、不妙,往来善处及不善处,随此众生之所作业,见其如真。若此众生成就身恶行,口、意恶行,诽谤圣人,邪见成就邪见业,彼因缘此,身坏命终必至恶处,生地狱中。若此众生成就身妙行,口、意妙行,不诽谤圣人,正见成就正见业,彼因缘此,身坏命终必升善处,乃生天上。

“‘若有目人住高楼上,观于下人往来周旋、坐卧走踊,我亦如是,以净天眼出过于人,见此众生死时生时,好色、恶色,或妙、不妙,往来善处及不善处,随此众生之所作业,见其如真。若此众生成就身恶行,口、意恶行,诽谤圣人,邪见成就邪见业,彼因缘此,身坏命终必至恶处,生地狱中。若此众生成就身妙行,口、意妙行,不诽谤圣人,正见成就正见业,彼因缘此,身坏命终必升善处,乃生天上。’”(卷第十二)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01/T01n0026_012.xml#pT01p0503a2403

这是说以清净天眼看见“死没往生……善去的、恶去的”众生,也即“死时生时……往来善处及不善处”的众生,且能看到“下劣的、胜妙的,美的、丑的”(“好色、恶色,或妙、不妙”)的状况,如同有人站在两门相对的两间房屋中间看见其他人往来出入(“犹如两间有门的屋舍,在那里,有眼的男子们站在中间看见进入及离开家屋,散步及漫步的人们”)(“犹如屋舍有两门相对,有人在中住,复有人在上住观其下,出入行来皆悉知见”),明显是说天眼看见众生死后投生的中间状态,也即“中阴”状态。您看是否如此?

 

居士甲

我不会觉得这些经文有中阴的状态,经文中只是说天眼可以看到前一世及下一世的不同状况,有善有恶,有好有坏。例如可能看到某一人在前世造恶,下一世就在地狱等恶处出生。或是前一世行善,下一世就在善处出生。并没有看到经文提到中间的状态。

 

贤佳

《(南传)中部130经/天使经》说“见死没往生的众生”,可知所见并非指见前一世活着时的状况。又说“善去的、恶去的”,可知所见不是下一世已投生的状况。后面说“知道依业到达的众生……死后已往生善趣、天界”,才是说下一世的状况。

如果从死后到投生,没有中间的轨迹过程,那么某处人死,某处动物或饿鬼等出生,怎么明确知道是同一心识的迁移?在某一时刻死亡的有情生命应是无量无边的,而在同一时刻出生的有情生命可能也是很多的乃至无量无边的,天眼怎么能明确看到哪个与哪个是同一心识的迁移?

另外,如果从死后到投生,没有中间的轨迹过程,那么《中阿含经·王相应品天使经》说“往来善处及不善处”,这个“往来”的用词便不合适吧?因为“往来”应是有轨迹过程的。

经中举说譬喻,“犹如两间有门的屋舍,在那里,有眼的男子们站在中间看见进入及离开家屋,散步及漫步的人们”,“犹大雨时,雨堕之滴或上或下,若有目人住一处,观上时、下时”,“若有目人住高楼上,观于下人往来周旋、坐卧走踊”等,这些譬喻都不合适吧?因为上述譬喻都是正说看见中间过程的,并非说“出发”前或“到达目的地”后的状况。

另外,《(南传)增支部3集59经/低葛那经》说:“他在心是这样入定的、遍纯净的、净化的、无秽的、离随杂染的、柔软的、适合作业的、住立的、到达不动的时,使心转向众生死亡往生智,以清净、超越常人的天眼看见死没往生的众生:下劣的、胜妙的,美的、丑的,善去的、恶去的,知道依业到达的众生:‘确实,这些尊师众生具备身恶行、具备语恶行、具备意恶行,是对圣者斥责者、邪见者、邪见行为的受持者,他们以身体的崩解,死后已往生苦界、恶趣、下界、地狱。”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0482.htm

同经异译《杂阿含经》说:“云何生死智证明?谓圣弟子天眼净过于人眼,见诸众生死时、生时,善色、恶色,上色、下色,向于恶趣,随业受生如实知;如此众生身恶行成就、口恶行成就、意恶行成就,谤圣人,邪见受邪法因缘故,身坏命终生恶趣泥犁中;此众生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不谤毁圣人,正见成就,身坏命终生于善趣天人中。是名生死智证明。”(卷第三十一)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02/T02n0099_031.xml#pT02p0223b2214

《(南传)增支部10集21经/狮子吼经》说:“如来以清净、超越常人的天眼,看见死没往生的众生:下劣的、胜妙的,美的、丑的,善去的、恶去的,知道依业到达的众生:‘确实,这些尊师众生具备身恶行、具备语恶行、具备意恶行,是对圣者斥责者、邪见者、邪见行为的受持者,他们以身体的崩解,死后已往生苦界、恶趣、下界、地狱。又或这些尊师众生具备身善行、具备语善行、具备意善行,是对圣者不斥责者、正见者、正见行为的受持者,他们以身体的崩解,死后已往生善趣、天界。’”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1553.htm

同经异译《杂阿含经》说:如来以天眼净过于人眼,见众生死时、生时,妙色、恶色,下色、上色,向于恶趣、向于善趣,随业法受,悉如实知:此众生身恶业成就,口、意恶业成就,谤毁贤圣,受邪见业,以是因缘,身坏命终堕恶趣,生地狱中;此众生身善行,口、意善行,不谤贤圣,正见业法受,彼因、彼缘,身坏命终生善趣天上。悉如实知。是名第九如来力。”(卷第二十六)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02/T02n0099_026.xml#pT02p0187a1903

这经文说“见死没往生的众生:下劣的、胜妙的,美的、丑的,善去的、恶去的”“众生死时、生时,妙色、恶色,下色、上色,向于恶趣、向于善趣”,按表面文义是说死后到达恶趣、善趣之前的中间状况,否则不应说“去的”“向于”。

再一类内容:

《(南传)相应部35相应87经/阐陀经》说:“当没有死亡与往生时,就不在此世,不在他世,不在两者的中间,这就是苦的结束。”(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0921.htm

《(南传)相应部35相应95经/玛鲁迦之子经》说:“你也不在这里,不在其他地方,不在两者的中间,这就是苦的结束。”(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0929.htm

《(南传)中部144经/教诫阐陀经》说:“当没有死亡与往生时,就不在此世,不在他世,不在两者的中间,这就是苦的结束。”(http://agama.buddhason.org/MN/MN144.htm

《(南传)优陀那10经/婆酰雅经》说:“从那里,你既不在此世(这里),也不在他世,也不在两者的中间,这就是苦的终结。”(https://agama.buddhason.org/Ud/Ud10.htm

《(南传)优陀那74经/与涅槃有关经第四》说:“当没有死亡与往生时,就不在此世,不在他世,不在两者的中间,这就是苦的结束。”(http://agama.buddhason.org/Ud/Ud74.htm

这多部经文说“不在此世,不在他世,不在两者的中间”,如果根本不存在此世、他世两者中间的状况,如同龟毛兔角,那么根本不必考虑这个状况,也就不必并列拣除这种状况,直说“不在此世,不在他世,这就是苦的结束”就好,否则便成无义绮语。

您看是否如此?

 

居士甲

其实我也是无法确定有没有中阴身,只是知道不同部派有不同看法。这里我只是试着用经文来解读没有中阴身的观点,似乎也是可以说的通的。

(1){《(南传)中部130经/天使经》说“见死没往生的众生”,可知所见并非指见前一世活着时的状况。}

在元亨寺的译本为:“我亦以超人清净之天眼,见诸众生之死、生、卑、尊、美、丑、善趣、恶趣,见诸众生随业而趣。”

我请 ChatGPT 翻译巴利文,它的译文为:“比丘们!我以清净超越人间的天眼,见到众生死去与再生,或生于低劣之处,或生于殊胜之地,或貌美,或丑陋,或生于善道,或堕于恶趣,并了知他们是依业受生。”

看起来“死没往生”就只是指可以看到“死亡与出生”这二个状态。

{又说“善去的、恶去的”,可知所见不是下一世已投生的状况。}

由元亨寺及 AI 的译文,看起来也只是指好的环境及不好的环境或情况等,应该就是指下一世的状况。

(2){如果从死后到投生,没有中间的轨迹过程,那么某处人死,某处动物或饿鬼等出生,怎么明确知道是同一心识的迁移?}

这的确是有趣的问题了。不过,再想想就觉得关于神通的事,有太多是我们不懂的,所以很难用这点来质疑。例如佛陀可以在自己的房间中,知道在大堂的某甲是精进的,也知道某乙是有妄念的。但心念不是物体,不占空间,在大堂中那么多比丘,有那么多心念在生灭,佛陀如何得知哪个心念是谁的呢?因为没有轨迹可以追溯。又如,佛陀会说某甲在迦叶佛时做了什么事,难道佛陀是追踪某甲的轨迹,一世又一世地回溯,一直追到迦叶佛吗?这也是很难想象的。

(3){这个“往来”的用词便不合适吧?因为“往来”应是有轨迹过程的。}

我觉得这只是文字的习惯用法而已。例如我也会说我的心念来来去去、变化不断,但这里的“来来去去”也不表示我的心念有一个实体的轨迹。

(4){“犹大雨时,雨堕之滴或上或下,若有目人住一处,观上时、下时”,“若有目人住高楼上,观于下人往来周旋、坐卧走踊”等,这些譬喻都不合适吧?因为上述譬喻都是正说看见中间过程,并非说“出发”前或“到达目的地”后的状况。}

您也可以解读为这表示看到二个状态。雨在“上、下”的状态,人“出、入”的状态,在楼上、楼下的状态,同来说明前世及今生的不同状态。文中并没有强调还有中间态。

(5){这多部经文说“不在此世,不在他世,不在两者的中间”,如果根本不存在此世、他世两者中间的状况,如同龟毛兔角,那么根本不必考虑这个状况,也就不必并列拣除这种状况,直说“不在此世,不在他世,这就是苦的结束”就好,否则便成无义绮语。}

我也是觉得这只是一种描述法。若只说不在此、不在彼,也许真的有人会问:“会不会在这二者之间,或是在二者之外?”为了断除这些想法,所以就尽量去否定了。就像印度习惯说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有非无……。这只是在强调不属于有无,而不是真的在说明有一种状态是“即有即无”或“非有非无”。同样,否定不在二者之间,并不是表示真的有这种状态。如果真的在生死间有一个中间态,只要一次明确地指出,那就解决了。若是要许多的暗示、隐喻来证明,那就不容易令大家都相信。

像这些例子都只是文字上的问题,我觉得不容易成为证明,因为文字会因文化不同、习惯用法不同、译者用词的不同而有差异。用这些去猜想,我个人认为似乎都有点勉强,不同想法的人也会找出不同的解读,不易有共识。例如“如来”一词,会不会就有人认为真如必然有轨迹可寻,否则如何称其为“来”呢?只能说,在文字上,就是这样使用而已。

 

贤佳

经典翻译和解读问题,需要用“四大教法”作综合辨别。

您说:“如果真的在生死间有一个中间态,只要一次明确地指出,那就解决了。若是要许多的暗示、隐喻来证明,那就不容易令大家都相信。”

南传经典和《阿含经》已经直接指说“中阴”了,只是简略,一些人找理由不认可经文或勉强另作解读。

如《杂阿含经》说:“世尊吿四大天王:‘即此巴连弗邑国中,当有大商主,名曰须陀那,中阴众生来入母胎。彼众生入母胎时,令母质直柔和,无诸邪想,诸根寂静。’”(卷第二十五)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02/T02n0099_025.xml#pT02p0178a1701

《长阿含十报法经》([后汉]安世高译)说:“七有:一为不可有(编者注:地狱有情,其苦不可忍受),二为畜生有,三为饿鬼有,四为人有,五为天有,六为行有,七为中有。”(卷上)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01/T01n0013_001.xml#pT01p0236b1401

《(南传)中部38经/渴爱的灭尽大经》说:“三者的集合而有胎的下生。这里,有父母的结合,母亲不是受胎期者,没有乾达婆的现起,则没有胎的下生。这里,有父母的结合,母亲是受胎期者,没有乾达婆的现起,则没有胎的下生。比丘们!当有父母的结合,母亲是受胎期者,有乾达婆的现起,则有胎的下生。这样,三者的集合而有胎的下生。”http://agama.buddhason.org/MN/MN038.htm

《(南传)中部93经/阿摄拉亚那经》说:“我们知道如是有胎的下生:这里,父母被结合、母亲是受胎期者、乾达婆被现起,这样,以三者的结合有胎的下生。”http://agama.buddhason.org/MN/MN093.htm

《中阿含经·嗏帝经》说:“三事合会,入于母胎:父母聚集一处,母满精堪耐,香阴已至。此三事合会,入于母胎,母胎或持九月、十月便生。”(卷第五十四)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01/T01n0026_054.xml#pT01p0769b1902

《杂阿含经》说:“众生于此处命终,乘意生身生于余处,当于尔时,因爱故取,因爱而住,故说有余。”(卷第三十四)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02/T02n0099_034.xml#pT02p0244b0311

上述经文中“中阴”“中有”是直明指说,只是您认为这经文内容不可信。“乾达婆”“香阴”“意生身”是异名指说,理解为“中阴”是顺畅合理的,而其它解释牵强。我们以前有过辨析,至少您承认南传经典和《阿含经》所说“中般涅槃”不理解为中阴状态中的涅槃则难以解释通,且承认胎生因为存在等待生缘的情况则应该有“中阴”状态,是吧?

可再参看《由中阴观念看帕奥体系禅法问题》(https://www.uncn.top/8840.html)、《从中阴观念看南传教界大体问题》(https://www.uncn.top/9459.html)。

您说:“佛陀可以在自己的房间中,知道在大堂的某甲是精进的,也知道某乙是有妄念的。但心念不是物体,不占空间,在大堂中那么多比丘,有那么多心念在生灭,佛陀如何得知哪个心念是谁的呢?因为没有轨迹可以追溯。又如,佛陀会说某甲在迦叶佛时做了什么事,难道佛陀是追踪某甲的轨迹,一世又一世地回溯,一直追到迦叶佛吗?这也是很难想象的。”

这是“他心通”“宿命通”,不是“天眼通”。“他心通”,是由于心与心是可以直接感知的,不需要色法轨迹,因为所有有情的心识其实都遍法界,相互无隔,只是一般凡夫局执自身、内心粗躁而不能感知。佛心没有局执,所以可以当下感知法界一切有情心识,因为心识本是遍法界而无隔的。

可参看《辨驳〈DeepSeek驳《楞严经》的“七处征心”〉·(五)》(https://www.uncn.top/10245.html)。

“宿命通”,是由于无量劫的业种子、名言种子等都存储在阿赖耶识中,如同信息存储在硬盘中,所以可以直接识知,不需要看轨迹。

可参看《与AI讨论生死轮回、阿赖耶识和中阴·(二)》(https://www.uncn.top/10303.html)。

而“天眼通”是见色法,需要看见轨迹,否则不属于“天眼通”所见。

这里面的道理涉及阿赖耶识、如来藏,深细难知,急求现世涅槃者不必了知且多没兴趣了知,所以佛对声闻根机弟子不讲说阿赖耶识、如来藏,对“中阴”的存在也只略提而不展开讲说。所以南传经典和《阿含经》中没有讲说阿赖耶识、如来藏概念,对“中阴”只是略提,而在针对长远生命行菩萨道根机所讲大乘经典中有展开讲说。这如同南传经典和《阿含经》中对“如来死后是否存在”作为“十四无记”之一而不明确回答,而佛是“一切知者、一切见者”,必定明确知道“如来死后是否存在”,只是对急求现世涅槃的声闻弟子及一些外道不必、不宜明确讲说,但其实南传经典和《阿含经》含说佛死后(涅槃后)的存在,只是不是通常五蕴的形式存在,这在大乘经典中才明确展开讲说。

可参看《由南传经典论证佛涅槃后存在》(https://www.uncn.top/3031.html)。

至少上述南传经典和《阿含经》中,用“中阴”来理解是通畅无碍的,而基于“无中阴”的观点来理解则是勉强的或存疑的,是吧?

 

居士甲

是的,如您所说,部分部派的确在经论中写明有中阴身,这也是不能否认的事实。所以我也不敢为那一方打包票,只能试着理解各方的说法而已。至于许多观点,以前也大概说过了,目前没有什么新的看法。

 

贤佳

宗派分野,久成壁垒,您态度相对居中,并乐意交流讨论,是少有的,我非常感谢!现今兴起的“深度思考”AI,知识广博,敏捷思维,内核无私,肯于认错,或许有助于打破宗派壁垒。附件文稿《与AI论证南传经典含说佛涅槃后存在》(https://www.uncn.top/10323.html)、《与AI论证南传经典含说五蕴皆空、真常唯心》(https://www.uncn.top/10325.html)、《与AI论证南传经典和〈阿含经〉有说“中阴”存在》https://www.uncn.top/10341.html供参考,也愿听您的看法。

 

居士甲

在我看来,AI 在讨论中,可以是很好的中间人角色。看了您提供的资料,我就想象,如果有一个辩论平台,AI 是中间人,辩论双方负责提供资料与观点,AI 负责评论,指出哪一方论点不足,该方可以持续提出经典依据或是推论逻辑,让讨论可以持续下去。我相信在这样的场合,不容易各说各话或是问东答西,至少 AI 应该可以指出这类缺失,让辩论聚焦,找出共识与问题点。

 

贤佳

您这个提议很有意义!我目前见到的AI都是一对一答问,没见有AI主持的多方讨论平台。如果AI能提供这样的平台,不仅可以促进各种问题的公正、深入讨论,还可以建立交流群、论坛等,如同现今流行的微信群、QQ群等,促进社会良正共识的达成,也能辅助大众学习知识、理智生活等,作用可能是非常深广的。

 

(二)

 

居士乙

您认为和AI辩论佛法,真的有意义吗?AI说到底只是一种程序算法,并不是真正有心识的众生。

 

贤佳

“AI说到底只是一种程序算法,并不是真正有心识的众生”,这正是AI的优点。现代有心识的众生多会偏执、狡辩、抵赖、不肯认错,难以公正、理智辩论。而AI知识广博、内核无私、肯于认错,可以公正、理智辩论。

如应成派与唯识宗的“空有之诤”延历千年,我也多年与多人辩论,旁观者难明胜负是非。而与AI一场辩论,便可一锤定音。可参看:

《与AI辩破应成派“中观见”(附论妄语戒)》https://www.uncn.top/10313.html

《与AI辩破应成派“中观见”(附论妄语戒)之二》 https://www.uncn.top/10315.html

 

居士乙

这让我想起了佛经说的:“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有心识的众生,大多数有“我执”,有贪、嗔、痴,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自己的观点进行维护,也非常执着自己的念头。您说的确实是AI的好处。

 

贤佳

佛经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是从深细烦恼说的,而现代人连儒家“闻过则喜”“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精神和态度也多缺乏。

可参看《辩破应成派(格鲁派)的辩论记录(诬说、狡辩)》(https://www.uncn.top/722.html)、《论认错》(https://www.uncn.top/9546.html)。

现今兴起的AI可能有助于人们突破烦恼局限,打破宗派壁垒,获得理智的知见认识。附件文稿《由“中阴”观念看AI打破宗派壁垒》(如上一)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