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藏密四皈依、双修法狡辩的系列辨破之七

对藏密四皈依、双修法狡辩的辨破之七(20190911)
(一)
【贤佳】附件视频是有人转发给我的慈诚罗珠的一段说法视频,是用藏语讲的,中文字幕写着:“汉族人喜欢吃猪肉,所以有说汉人有猪的本性。这不是佛教人士说的,是过去的科学家说的。现在看来确实如此。”我很惊讶他会说这样的话,怀疑是否中文翻译有误,想请您帮助校核,不知是否方便?(附件视频: https://pan.baidu.com/s/1ptU_OzNUZDnEdQiUWTE82Q 提取码:gzz7)
【法师(格鲁派)】仁者!“筹量众生,佛所不许,如经中说:‘佛告阿难:若人筹量于他,即自伤身。唯我可得筹量众生,与我等者亦应筹量。如说:有瓶盖亦空,无盖亦复空;有瓶盖亦满,无盖亦复满。当知诸世间,有此四种人,威仪及功德,有无亦如是。若非一切智,何能筹量人?宁以见威仪,而便知其德?正智有善心,名为贤人相,但见外威仪,何由知其内?内有功德慧,外现无威仪,游行无知者,如以灰覆火。若以外量内,而生轻贱心,败身及善根,命终堕恶道。外诈现威仪,游行似贤圣,但有口言说,如雷而无雨。诸心所行处,错谬难得知,是故诸众生,不可妄度量。唯有一切智,悉知诸心心,微密所行处,是故量众生。佛言与我等,乃能量众生,若佛如是说,谁能筹量人?若见外威仪,称量其内德,自败其善根,如水自崩岸。若于此错谬,则起大业障。’”龙樹菩萨《十住毗婆沙论》。
【贤佳】感谢分享提示!《菩提道次第广论》说:“彼应如何依师轨理者。如是若自具足器相,应善观察尊重具否如前说相,应于具相受取法益。”(卷一)“设若亲近不善知识及罪恶友,亦令诸德渐次损减,一切罪恶渐次增长,能生一切非所爱乐,故一切种悉当远离。”(卷二)不是要观察筹量善知识、恶知识吗?《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教导是否违背经义?
【法师】《重治毗尼事义集要》卷10:“拘留孙佛所说:‘譬如蜂采花,不坏色与香,但取其味去。比丘入聚然,不违戾他事,不观作不作,但自观身行,若正若不正。’此是拘留孙如来、无所着、等正觉说是戒经。‘聚’谓聚落,‘然’谓乞食之法亦应尔也。又复,‘聚’谓大众,‘然’谓求法之道亦应尔也。不违戾他,正所谓不坏色香也。‘不观’句,谓不观他人之作善、不作善也。问曰:‘不违戾他,是所宜矣。不观作不作,得无偏于自利而缺慈悲耶?’答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故欲利他,先须自利。为利他而自利,虽自利实包利他,何名偏也?若舍身行于不观,而欲观他作与不作,他未必利,自先受害。自既受害,亦能害他。如癞病人卖好疮药,着鬼人施好符咒,其不被诃笑者鲜矣!”
【贤佳】感谢分享提示!《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说“〖律〗‘诸大德且止,莫数谏我!’(此正谏戒所为事也,下二谏中条而诲喻。)〖疏〗‘大德且止’者,出其理也,由倚傍故:一、傍略教,‘但自观身行,不须见他过’,故言且止;二者,傍人,如上四种,故言且止也。三、种姓,谓同释种故。〖记〗傍略教者,即拘留孙偈。傍人四种,如上耆年、众首等。三、傍种姓,谓‘我家佛’等,准知阐陀亦释族耳。”(卷三)
《四分律行事钞》说:“此人倚旁略教‘但自观身,不须见过’,佛令谏之。”(卷中)
您怎么理解和看待?
【法师】经云“一切有情皆曾为母”,便云“吾亦曾是一切有情之母”,此义或亦有之,听来却使人于之侧目,不顺缘起,于自于他俱无益故。无信向之学者,亦可广引经论而作辩辞,著作发言,非入佛教之门。《宋高僧传》记有某变为蟒蛇之事,信非空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见棺材不落泪,到了地狱不回头,作什么说呢?仁者大概很忙,请勿回复吧!
参考消息:《特朗普突然发声:希望世界能在澡堂中对话》
http://www.kunlunce.com/e/wap/show.php?classid=176&id=137147
【贤佳】感谢分享!此显何义?
【法师】里面提到了一个词——“自以为是”,你最近来几个邮件,因此分享一下。
没有从主要亲近善知识那里得来的可靠见解和行为规则,任凭自己的情绪和疑根,无明妄想,任意参考各种意趣的经典,挥舞语词大棒指点各个宗派大德,黑白是非信口雌黄,无顾现后任何因果,师心自用,此何谓也?
不禁想到,特殊时期的红卫兵,现在换了出家的衣服,把这种思维和行为方式都搬到佛教中来了,是何人耶?是何人耶?
烦恼总相,谓不寂静。然亦有所以,一切法从因缘生,殆如是也。
【贤佳】感谢提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法义具体思辨,乐愿听到您更具体的指点。
【法师】一切药方,有适用范围;一切教法,有所对化机。撇开因缘条件,以某一概念为评判标准,衡量一切,于自己内心无所不合,于具体时方则有风马牛不相及矣。
现量所证甚深胜义谛法,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落言诠。佛之境界,智慧如舍利弗遍天下亦不可测,吾等散心第六意识,分别推度祖师高僧禅定境界亦离之远矣。如佛教所说他心通,高僧传亦记有公案,信非虚言,岂吾等散心能知广大他心哉?
言语表达,都有条件,有所对象,有针对性,世俗谛摄,有为有漏,不能圆满。故佛于经中,开示听闻轨理,教学法者对说法法师做佛之想,不可观过,于其所说,依闻、思、修之次第,汲取营养,弃其无义。若二法师所说意趣不同,不思不修,岂能生定解耶?不生定解,岂能断疑生信耶?
于现实中,岂说法师能无过耶?即便智慧功德自在,如四果大阿罗汉,成就自利,自众生观之,于自己未见饶益,则言见其种种之失。菩萨发起利他菩提之心,未必能行利他之实,少少行之,未必广大,即使广大,人未必信。即佛在世,外道眼中,也未必皆能信受、见其功德。
末法时期,若为师及弟子,能依佛教,互相增上,善莫大焉。佛教根本,首先成就自利,乃有资本渐次利他。自利未得,便广利他,不得实利,必受大害。
如果任由自心疑根驰骋,于自不得修心善巧,若指点他,则必天下大乱矣。佛言五浊,于吾等者,则有自省、自净其意之必要也。
【贤佳】是的,宜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宜撇开具体因缘条件泛泛而谈。
经律看似矛盾说法,其实可以会通。若不能会通,多是自己偏解乃至错解。修行应以正见为首,不宜不辨正邪而盲修瞎练。
【法师】《大乘集菩萨学论》卷6:“《寂静决定神变经》云:‘佛告文殊师利:设若有人于阎浮提一切有情,劫诸财宝,悉坏命根,文殊师利,若善男子、善女人于菩萨所断一善心,即近堕傍生趣,于所取时如同彼堕,断善根故,是罪过前阿僧祇数。所以者何?断善根者,即是断灭佛出世故。’《信力财入印经》中亦作是说:‘佛告文殊师利:若复有人于十方一切世界诸众生等起瞋恚缚,堕黑暗处。文殊师利!若于菩萨所远住其前,屈伸臂顷起瞋恚心,是罪过前阿僧祇数。文殊师利!又若有人于诸阎浮提一切财物剽掠皆尽,若于菩萨所辄生骂辱,是罪过前阿僧祇数。’……论曰:谓‘此是菩萨学处,此非菩萨学处’,俱谤正法,说为是难。故《集诸法方广经》中说言:‘佛告文殊师利:云何于如来所说少分法中或起净想及不净想,俱谤正法。谤正法者,即是毁谤轻慢诸佛法僧。又说此是解脱、此非解脱,俱谤正法。……谓说法师无此具足辩才,是名谤法。教示放逸,是名谤法。’”
【贤佳】感谢分享!破斥附佛外道属于谤法吗?例如义云高自称是佛,不能破斥吗?萧平实自称是三地菩萨,不能破斥吗?如果他们能破斥,为何藏密邪师邪法不能辨破?

(二)
【居士(宁玛派女)】我没说过不屑于吧?你好好翻翻我的信,找找看。我没有上师的联系方式,你的文章我是没办法发给他的。他跟我的关系比较单向,我只听他讲法,其它的……。至于说萧平实,我说的也只是我上师对他的批驳吧?我没说过我的观点吧?我对他根本没认识,也不会去看他的言论的。一句话就判断对错,您不觉得您太草率了吗?佛所讲法,很多时候看起来是有对立的,这中间该如何取舍您如何这么有自信呢?
另外,我这个QQ号因为种种原因需要注销了,我们以后再联系。还祝师父道业早成,早证菩提吧!但是我真的希望师父能多听多看多学。
【贤佳】您没有您上师的联系方式,但可请您有联系的宁玛派学长、法师澄辩,或请他们转交您的上师。只要您愿意,总是可以的吧?您不是“不屑于”,何以不肯转问呢?
既然您对萧平实“根本没认识”,何以就信受您上师对他的批判呢?何以就人云亦云地说萧平实所说是歪理邪说呢?
我说有时一句话就可判断对错,不是说一定就可,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就我提供给您的批驳索达吉堪布的辨析资料,您看有何问题?或者转请宁玛派的学长、法师看看有什么问题。
我是在努力多看多学,所以请您帮我转为请教您的学长乃至上师,请他们批评指点,我可从中了解、学习。藏密崇尚辩经,认为是很好的学习方式,现在我也通过这种方式来学习,请您转致我的辩论申请,还请不要找理由推脱。
【居士】您真的有些臆想,我说话比较直,您别生气。我是有学长,但是都跟我一样,是在家人,我们也是采用的在家人一起共修的形式。说实话,我们这些在家人平时的生活都很忙乱,少有时间好好学法,而且一部论要学很久,所以我是不清楚他们的水平到底如何。我反正是没学好,不敢在法义上跟谁辩。转达给出家师只能碰机会,因为认识的佛学院的出家师太少,人水平如何我更是不知道。至于上师,他著述、翻译等等事务太忙了,我前段时间去学院,见到上师,一句话没说上。再说我一没学好的普通居士,哪有可能有这个机会给他看这些呀。所以我完全不是推搪,是真不是想干这个就能干得成,需要因缘合和。至于上师驳斥了萧平实我就相信,这是事实。但是这不是随便来个人说我就这样的。上师给我传法这么久,我也见过他的著述,以前也近距离打过交道,我对他是有一些了解的,而且上师和弟子之间的关系可能不止这一生,我对我上师的信心是非常大的,所以他驳斥了,我就相信此人有问题。换个人说,应该不会有这个效果。也恰恰因为我水平有限,为保护自己,我肯定不会去了解萧平实,这不矛盾。
我觉得您想辨经这很好,但是这得建立在正确的基础之上。我上师是有清净传承的,法王如意宝佛陀都给过授记,您怀疑佛吗?我觉得您可以先看看法王如意宝的几个大弟子的书,比如索达吉堪布,比如慈诚罗珠堪布,比如希阿荣博堪布。了解一下这个传承的继承者们都是如何说的,再做决断不迟。如您手头没有他们的著述,我可以供养给您。
【贤佳】您说“我上师是有清净传承的,法王如意宝佛陀都给过授记”,释迦牟尼佛授记此娑婆世界下一位降生成佛是弥勒菩萨降生成佛,中间插队投生人间“成佛”的必是大妄语,这是基本佛法常识。义云高也有清净传承,被称为第三世多杰羌佛,您相信吗?某lun宫李洪志也被称为佛,您相信吗?
一些交流讨论(20190107)·(一)》中就《晋美彭措略传》指出了三十多条问题,您可看看“晋美彭措佛陀”是什么境界。另外可参看:
《无耻的晋美彭措”法王”真相披露》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5e1f2d960101eh0v.html
《藏传佛教四大教派没有叫晋美彭措的“法王”》
https://mp.weixin.qq.com/s/8yyP9UTbFJ_Vw_9syMthBQ
《益西彭措堪布讲解的〈普贤行愿品〉中说法王如意宝自称前身是善财童子》
www,bskk地藏论坛关闭,链接失效thread-2905507-1-1.html
《索达吉官网公开扯谎:法王如意宝外甥女门措上师已证“佛果”》
www,bskk地藏论坛关闭,链接失效thread-3016503-1-1.html
《剖析喇嘛教的连环大妄语与“植入式”大妄语》
www,bskk地藏论坛关闭,链接失效thread-255425-1-1.html

(三)
【居士】《××喇嘛坏了义云高的“好事”?》
https://mp.weixin.qq.com/s/hdBZStVIhFKqncp7-nqc4Q
(摘录)台湾的一个藏密修行人,写信披露某法王写了认证信又不承认的事实。
(D居士)有指证萨迦天津的否认是在说谎!这事,谁承认谁就是破坏了潜规则,等于承认了认证和转世就是欺骗世人的套路和伎俩,破坏了喇嘛教的声誉和集团利益,没法在教内再混这碗饭吃。因此,打死也不可以认!义云高网站上都有,上师们告义云高侵权啊?
(H居士)佛,居然会被认证错。那认证的和被认证的还是佛?除了两者都是骗子,还能有什么解释?!释迦摩尼佛给阿弥陀佛认证过吗?搞笑!
(D居士)佛、菩萨、阿罗汉、圣者,在喇嘛教那只是个可用的名词,他们真要的是财、色、名、食。

(四)
【居士】《莫扎法王为祖古白玛奥色仁波切(吴达镕大骗子)坐床赐冠大典(视频)》
https://mp.weixin.qq.com/s/ObPswVw2-KslIax1qpO__g

(五)
【居士】(Y居士)等待“被骗”垂青,等待“双修”垂青,等待“身语意供养”垂青,等待“打脸”垂青……。密粉儿在磕头送钱中等待上师垂青,直至中阴身,都不会知道自己的悲剧。“一丝凉风都来源于上师的功德”,曾经听过的美丽的赞叹引导!没“上师”这种物种前,这世界还不刮风了?那会儿咋就这么无脑无常识了呢?
(T居士)[转型期]散沙世代,都市冷漠,上师依靠,双修取暖。

(六)
【居士】以下问题代师兄请益:
《“罪从心起将心忏…是则名为真忏悔”出自哪?》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62bc81730102vhj6.html
(摘录){“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本人多方查询,未找到此偈的佛经出处,倒是在清朝周安士居士所著的《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找到了其出处。
若于事相上讲,造罪之心唯六识,若依此心,染习种在,罪亦非亡,故“心灭罪亡”不成立。若依事理,罪福等同空花,其性虽空,不昧因果,安住真心,是真忏悔。法义正确。只是八地以上菩萨方能安住不动,非凡夫事也!}
这四句偈子是佛说嘛?如果是,要怎样从空性作意忏悔业障?
【贤佳】佛经中没有这四句偈,但有类似的文义,也说得通,但易被人误解。
如《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说:“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故应至心,忏悔六情根。”
《佛说净业障经》说:“若有菩萨观于犯戒即是不犯、观非毗尼即是毗尼、观于系缚即是解脱、观于生死即涅槃界,是则名为净诸业障。复次,文殊师利,若有菩萨观贪欲界即涅槃界,瞋恚、愚痴亦复如是,是则名为净诸业障。复次,文殊师利,若有菩萨观一切法即是佛法,是则名为净诸业障。复次,文殊师利,若有菩萨观一切法无有体相亦无根本,是则名为净诸业障。”
《大般涅槃经》说:“若有修习身、戒、心、慧,如先所说,能观诸法同如虚空,不见智慧,不见智者,不见愚痴,不见愚者,不见修习及修习者,是名智者。如是之人则能修习身戒心慧,是人能令地狱果报现世轻受。是人设作极重恶业,思维观察能令轻微,作是念言:‘我业虽重,不如善业。譬如㲲花,虽复百斤,终不能敌真金一两。如恒河中投一升盐,水无咸味,饮者不觉。如巨富者,虽多负人千万宝物,无能系缚令其受苦,如大香象能坏铁锁,自在而去。’智慧之人亦复如是,常思维言:‘我善力多,恶业羸弱,我能发露忏悔,除罪恶业,能修智慧,智慧力多,无明力少。’如是念已,亲近善友,修习正见,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十二部经,见有受持读诵、书写、解说之者,心生恭敬,兼以衣食、房舍、卧具、病药、花香而供养之,赞叹尊重,所至到处称说其善,不讼其短,供养三宝,敬信《方等大涅槃经》‘如来常恒无有变易,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是人能令地狱重报现世轻受。善男子!以是义故,非一切业悉有定果,亦非一切众生定受。”(卷第三十一)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说:“问:‘佛不能灭定业,地藏菩萨胡为有灭定业真言耶?且既达本来罪福皆空,又何谓耶?’答:‘业之与报,皆是自心现量,心空一切皆空,心假一切皆假,心中一切皆中。特凡夫不达能造所造、能受所受当体三德秘藏,而以殷重倒心作殷重恶业,必招殷重苦报,名为定业。彼心既定,不可挽回,大觉亦不能即令消灭。故大慈悲巧设方便,令地藏大士说咒劝持,即是转其定心,渐使消灭也。是故菩萨功能,全是佛之功能。佛既不居,菩萨亦不居。究竟只在当人一念信受持咒之心耳。此正所谓既达本来罪福皆空之旨,原非拨无因果。以罪福因果当体即空,亦复即假即中。迷则灭与不灭俱非达本,达则灭与不灭总不碍空也。古人云:‘如何是本来空?业障是。如何是业障?本来空是。’透此二语,便出野狐窠臼矣。”(卷第三之一)
《灵峰藕益大师宗论·与王季延》说:“《净业障经》,的是佛说,毫无可疑。请试言之。佛广度一切众生,如大医王,亦如大仙,能起必死之证,非循行数墨者可思议也。《大般涅槃》,为阿阇世王忏罪,与此经同。所谓实相忏、无生忏,直枯罪源,罪流自涸。如翻大地,树何所依。《大佛顶经》云:‘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摩登伽在梦,谁能留汝形。’又云:‘尚无不杀、不盗、不淫,何况更有杀、盗、淫事。’皆是此旨。良由阿阇世王与今无垢光比丘,及过去勇施比丘,此三人惭愧恐怖急切,悔过之心无异,故对治妙药亦无异耳。良医于无名肿毒,初炙不痛者,炙至极痛而止;初炙即痛者,炙至不痛乃止,不如是,病不能疗也。毗尼藏中,诃破戒为断头法,是不痛者炙令极痛。此经及《大涅槃经》,明罪性本空,是极痛者炙令不痛。如是妙法但为无知误犯者作救命神丹,非为谈空行有者资牙慧口实。所云‘观于犯即是不犯’等者,只此‘观’之一字,几许慧解,几许功夫。譬如钻木出火,火出则木必尽,傥犯戒心分毫未尽,岂名‘观于犯即不犯’哉?固知此经真大乘圆顿无上法门,只就路还家,不改弦易辙,与《华严》《法华》《涅槃》等经同一线索。是故能令犯者闻之,罪根永拔,未犯闻之,永不复犯。譬如灵丹一粒,不论有病、无病,但肯服之,可轻身遐举,何止延年益寿而已。傥读此经,不永离淫、杀等事,与不读一般。如遇灵丹不服,身婴重病,岂灵丹却致病耶?设无惭人,欲援为例,请语曰:‘汝犯戒,亦如二比丘出不得已乎?既犯后,如二比丘恐怖发露、急切求哀乎?纵求哀如二比丘,遇佛菩萨为说法乎?纵闻此法,如二比丘随文入观,顿悟无生,淫心永断乎?’彼达法空已,淫习永除,一成佛于未来,一成佛于现在。然杀人之报,或因中即偿,或成佛方受,如金枪、头痛,理必有之。善夫古人曰:如何是本来空,业障是;如何是业障,本来空是。故知大彻悟人,但可不堕地狱,决无不偿夙债之理。师子尊者,神光大师,僧肇岩头等,历历可据。非遍阅大藏,深明教眼宗眼,未可轻议也。至现在无垢光比丘偶与过去无垢光佛同名,如观世音菩萨与古观音佛同名,迦叶比丘与古迦叶佛同名,奈何混而一之。所云开元附秦录者,唐开元重叙藏目,偶失译师之名,相传姚秦时译,仍附秦录,藏经失译名者颇多,未必皆伪,不当以此为责。呜呼!末世狂禅,罕知教典,依文解义法师又无真正手眼,鼠唧鸟空,遍于寰宇。居士能如此留心,可谓优昙钵华矣!然真正经王,须阐幽旨,以示未闻,方见维摩大士作略。傥粗浮涉猎,辄云可疑,魔王闻之,踊跃欢喜,关系亦不小也。”(卷第五之二)
我的理解:
心灭则罪相不可得,故说罪亡。虽受果报,果报亦不可得。不可得罪受不可得果报。阿罗汉虽被打被杀,心无忧苦,身命空幻故,心灭我执故。
证空性可灭生死异熟引业,故说罪亡。但不灭定受之别业、满业。
忏悔中思证空性是对治力,有强力使重定业转轻报(长劫地狱业转为今生饥饿、重病、横遭死殃等),使不定业不受。现世轻报相对于长劫重苦可以忽略不计,而且今生很快毕竟了结,故说罪亡,非说无罪。
如果理解为思证空性可完全灭除所有罪业,则堕入邪见,易引邪行。
【居士】您提供的蕅益大师开示极大地帮助末学理解了佛经的内容。末学观察许多“学佛人”堕空边,戏论空性,拨无因果,邪见邪行。尤其藏密引导信众“不分别”、“清净心”,导致信众对索甲、“大宝法王”等众多喇嘛的性丑闻“观空”,观“上师乃逆行示现”,对“双修”深信为修行无上大法,实在是拨无因果的邪见!邪见的果报很重,也难怪难以唤醒!既然邪见邪行,岂能达证空性灭生死异熟引业?后世难免堕落恶道!


Comments are closed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