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北传教法的交流讨论

关于南北传教法的交流讨论(20200629)
(一)
【贤佳】(20200619)附件文稿涉及对“三法印”的理解《破依“三法印”误破〈楞严经〉》,请您看是否有什么偏差问题。
【比库(南传)】(20200626)上座部没有三法印之说。
*尊者有过说明:
三大印记或特征是:
1.无常特性(anicca-lakkhaṇa)
2.苦特性(dukkha-lakkhaṇa)
3.无我特性(anatta-lakkhaṇa)
此中tilakkhaṇa(英threesalientmarks)应译为“三大印记/特征”,万不可译为“三法印”!“印记”仅仅是作为“特征”的同义词,并无“权威认证后盖章防伪”之义。“三印记”不是辨别内外道根本差别的依据,“缘起”才是辨别内外道根本差别的依据。吠檀多(终极吠陀)也可以猛讲无常、苦、无我,但一到“缘起”就要露马脚了!从“三印记”到“三法印”,一字之差却偷换了根本!“三印记”是已现起的缘所生法的最明显的特征,所以“三印记”只是缘起的表层,绝非缘起的全部;缘起不仅包括诸缘所生法,还包括诸缘力、诸随眠以及缘起定则等等。不能理解缘起深意的人阉割正法,用“三法印”之伪判据遮蔽“缘起”之真判据,从而让相似法蒙混过关。
特性:巴lakkhaṇa,PED、PEG和BD都是译为character,但是日本学者水野弘元在他的巴利语词典中将lakkhaṇa译为“相”或“特相”,后来的汉译者都依此而行;这就混淆于“现起”,而且导致多处语句读不通;尤其是导致‘salakkhaṇarūpa有真实特性色’跟着被译为‘有相色’,如此一来,‘无真实特性色’(如虚空元素[界]、表色等)岂不成了“无相色”?!只能说涅槃无相,哪能说色法无相。再有,既然涅槃的现起是无相,那还怎么好说涅槃的“相(lakkhaṇa)”是寂静呢?(色界四禅是寂静而非无相,所以不能说寂静就是无相。)
水野弘元将lakkhaṇa译为“相”根据的是其对应的梵语lakśaṇa的古汉译,中国古代大乘译师们将梵语lakśaṇa译为“相”,这是与大乘的理论体系相适应的,把大乘语境下的词义直接照搬塞到南传的语境之中就会有许多龃龉。其实lakkhaṇa在南传中的意思比较接近于sabhāva自性,而不接近于nimitta相,《法聚论注》说:“Lakkhaṇādīsuhitesaṁtesaṁdhammānaṁsabhāvovāsāmaññaṁvālakkhaṇaṁnāma.正是彼彼诸法的自性或共通特征被称为lakkhaṇa(Dhs-a63)。”英语系的巴利学者们极少懂古汉译,只依巴利语境而译为character。因此末学认为将lakkhaṇa译为“特性”才能与南传的义理相适应。
涅槃无住的观点如同一个从来没有见过茅台酒的人在向大家讲说喝茅台喝醉的感受。
【贤佳】此“三大印记”通指一切法的特性吗?说这“三大印记”是有什么意义?
【比库】人家写的很清楚啊!
【贤佳】您明确说说看。
(20200627)我未看到明确说明,您能明确直答吗?如果安立“三印记”概念,而不明所指对象和意义,那岂非虚浮的文字游戏?
“三印记”的概念也不是出自上座部佛经吧?如果是出自佛经,您能给出原文吗?
【比库】没有人想和您辩论,只是告诉您上座部从来没有什么用三法印来鉴定佛法真伪的说法,你们自娱自乐吧!
【贤佳】您说“‘缘起’才是辨别内外道根本差别的依据”,有佛经依据吗?应成派伪中观见也说缘起,认为一切法“缘起性空”,那属于佛法正见吗?您和*尊者的知见与应成派伪中观见有何根本差别?
【比库】那您最好学习一下巴利“阿毗达摩七论”,尤其是《发趣论》,就清楚了。
【贤佳】不要又虚指绕我,您能针对问题扼要引述吗?
【比库】我没有这个水平能把7部论藏扼要总结引述给您啊。三法印的说法是你们北传整出来的,大小乘也是你们整出来的,然后性、相、真常也是你们整出来的,用的似乎都是佛教语言,但定义和出发点都南辕北辙,上座部根本不知道你们在说什么。您不系统了解巴利圣典,不熟悉上座部佛法的语境,只会习惯用你们熟悉的但又莫宗一是的语言体系理解生搬硬套,谁敢和您说啊!
【贤佳】(20200628)您自己说的都不能稍讲清楚,漏洞很多,应是您误解南传教法,更误解大乘教法。南北传教法本无实质矛盾,只是文相不同(文异义同)或层面、机缘不同,而您和众多人依文不依义乃至误解文义,妄构矛盾,如同小学生觉得被称为小学生是侮辱而否定大学课程,不知大学课程实与小学课程不矛盾。
如南传《长部经典》说:“此〔诸佛〕之常法:其他妇女或坐或卧而生产,菩萨母不如是生菩萨,菩萨母立而生菩萨。此乃〔诸佛〕之常法。……又若此王子,不住在家而出家者,于世间则成为障覆已除之阿罗汉、等正觉者。……尔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者如是思维:‘我得证之此法,实是甚深、难见、难觉、寂静、殊胜,超越寻、伺,微妙、博学者所能知解也。此人人欢乐爱欲、染着爱欲、喜悦爱欲,由于人人欢乐爱欲、染着爱欲、喜悦爱欲,则难见胜缘性及缘起法,因此,亦则难见一切行之寂静、舍弃一切依、灭尽渴爱、离欲、灭尽、涅槃也。’”(卷第十四)
诸佛何以有此常法?除佛之外,哪位阿拉汉可称为等正觉者?经说“胜缘性”岂属于缘起法?一切行寂静的涅槃是您说的“三大印记”能涵盖的吗?
【比库】嗯,您做您的大学生,我做我的小学生。再见!
【贤佳】我乐意和平相处、友好交流,但是您和众多人对北传大乘教法多有粗率批驳乃至完全否定,岂是“再见”?但愿以后不要再那样粗率批驳乃至否定了,以前流布的最好收回、删除,否则自误误人,可能有大罪业的。
以下是一段北传佛经的内容,虽然您可能不屑于北传佛经,但当作后人的论典来看也可能有参考启发意义:
《佛说华手经》说:“‘我声闻众修行道者,不轻菩萨、毁坏大乘,况如是等佛之所说甚深经法而生违逆!何以故?若生违逆,是非行者业,非是行者业,是凡夫业,非智者业。……诸阿罗汉为大福田,无有秽恶,亦无栽蘖及诸瓦砾。舍利弗!漏尽阿罗汉,若人谤毁而不生念:“是人骂我。”若人称赞亦不生念:“是人誉我。”无分别念,无所疑阙,善摄六根,住必定地,依于法行,不依于人,能自依止,不依于他。是故,舍利弗!如是行者,终不违逆诸佛菩提,亦终不起非行者业。如是不为修梵行者之所呵责,亦深拥护诸佛菩提,令得久住。舍利弗!阿罗汉者,于诸法中心无所疑,所作已办,住正道中。’舍利弗白佛言:‘世尊!阿罗汉者,终不违逆不住佛法。何以故?若违逆者,凡夫所为,非罗汉业。’佛言:‘如是!舍利弗!违逆法者,凡夫所为,非智者业。如来但为当来世有耆年比丘多所知识,心得暂住,独处离众,不见女色,便自谓言:“我是阿罗汉。”心生贡高。尔时众人多有信者,谓是阿罗汉,尊敬供给。是愚痴人,亦贪名利受是供奉,自谓“我有阿罗汉法,不起结使”。是人不知无分别法,喜生分别,以结小息便谓得道。若入聚落,执持仪法,若在独处便自纵逸,在众亦异。是人乐蓄多弟子众,多有知识国王、大臣,大得供奉,名闻流布,多人爱敬,诸结充溢,而便自谓无有结使。得闻如是甚深经典、空相应法,我好弟子爱重、听受、求解义趣,以尊敬心修行是法,而是痴人不肯信受,欲怀违逆,便作是言:“此非佛语,非大师教,非法非善。”是人于法生非法想,于非法中而生法想,不善法中而生善想,于善法中生不善想。舍利弗!是诸痴人,随所得法便自称赞,所不得法毁訾轻贱,自大贡高,毁下他人。如是愚人,但有持戒、摄念一处,渐伏恶心,博闻读诵,多蓄弟子,人所宗奉、称赞、礼敬,心生慠慢、我慢、上慢,随闻如是诸深妙经,起重罪业。是愚痴人而不自知“我有是罪”,转增慠慢、愚痴之心,违逆是经,起重罪已堕大地狱。’”(卷第八)

(二)
【贤佳】(20200626)有南传尊者来信(如上),说上座部没有“三法印”之说,我很怀疑。上座部确实没有“三法印”之说,也没有“涅槃寂静”之说吗?
【比库(南传)】南传佛教的确没有三法印的说法。虽然北传三法印的每一个法印的概念在南传佛教里可能都有体现,但南传佛教并没有把它们拔高到“法印”的高度。我不清楚北传的经典里佛陀有没有明确提到“三法印”,如果没有的话,那应该是后人的总结。南传经典里没有三法印的原文。实际上,在经典里经常一起出现的是“无常、苦、无我”这三个概念,这和北传三法印的内容不一样。“涅槃”这个词在巴利经典里频繁出现,但“涅槃寂静”我还没有看到。您发来的那位南传尊者提供的资料应该是可信的。
【贤佳】感谢告知!南传佛教里没有“法印”之说吗?辨别佛教与外道的标准是什么?唯一只是缘起法吗?佛世很多外道也宣讲三世业果、六道轮回,如何辨定与佛教缘起法的根本区别?
【比库】南传佛教里没有“法印”的说法。即便北传有此说法,应该是后人的总结,并非佛陀的经典原文。
至于辨别佛教与外道的标准,因为经典繁多,我只根据记忆,应该是有没有见“四圣谛”。其中的集谛,即是十二缘起法。道谛,即是八正道。缘起法和八正道,是佛教与外道的明显区别。在南传《大般涅槃经》里佛陀说:“于任何法、律中,无八支圣道者,其处则无第一之沙门果,无第二、第三、第四之沙门果。于任何法、律中,有八支圣道者,其处则有第一之沙门果,有第二、第三、第四之沙门果。”
印度外道虽然也会有三世、轮回、因果等概念,但依据《沙门果经》等经典的描述,外道大师通常在这些方面的认识形形色色,都是明显错误的邪见。
【贤佳】您所引经说明辨别佛法与外道的根本是八正道,不是十二缘起法,是吗?就八正道来说,外道也可以说自己是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进、正定等(任何外道不会自称是邪见、邪思等),佛法如何与之区别?即佛教八正道与外道“正道”不共的核心是什么?
【比库】我查阅了一下巴利经典,关于十二缘起是区别佛教与外道的标准,也有具体的经文,在相应部的因缘相应里,有两篇经文《沙门婆罗门之一》、《沙门婆罗门之二》: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世尊曰:]‘诸比丘!任何沙门、婆罗门,彼等不知老死,不知老死之集,不知老死之灭,不知老死灭之道迹,不知生……不知有,不知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行,不知行之集,不知行之灭,不知行灭之道迹。诸比丘!彼等沙门、婆罗门者,即于沙门而非正沙门,于婆罗门而非正婆罗门。又彼尊者等,对沙门之义,或对婆罗门之义,于现在为非自知者,为非住入实证者。诸比丘!任何沙门、婆罗门,彼等知老死,知老死之集,知老死之灭,知老死灭之道迹,知生、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行,知行之集,知行之灭,知行灭之道迹。诸比丘!彼等沙门、婆罗门,于沙门为正沙门,于婆罗门为正婆罗门。彼尊者等,对沙门之义与婆罗门之义,于现在为自知者,为住入实证者。’”
我认为十二缘起和八正道,都是区别佛教与外道的标准,准确说应该是四圣谛。但是因为苦谛与灭谛,外道也可以有宣说,难以辨析,所以从缘起和八正道来区别比较明显。
佛教八正道与外道所谓“正道”的区别,八个支都有可能不同,核心区别应该是正见。至于正见的内容,我查阅了一下经典,在相应部的因缘相应里《迦旃延》经: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尔时,尊者迦旃延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拜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尊者迦旃延,白世尊曰:‘大德!所谓正见、正见,大德!正见者何耶?’‘迦旃延!此世间多依止于有与无之两[极端]。迦旃延!依正慧以如实观世间之集者,则此世间为非无者。迦旃延!依正慧以如实观世间之灭者,则此世间为非有者。迦旃延!此世间多为方便所囚、计、取着。圣弟子计使、取着于此心之依处,不囚于‘予是我’,无着、无住,苦生则见生,苦灭则见灭,不惑不疑,无缘他事,是彼智生。迦旃延!如是乃正见。迦旃延!说‘一切为有,’此乃一极端。说‘一切为无,’此乃第二极端。迦旃延!如来离此等之两端,而依中道说法。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为全苦蕴之集。因无明之无余离,贪灭乃行灭,行灭乃识灭……如是则是全苦蕴之灭。”
供您参考。
【贤佳】非“一切为有”、非“一切为无”的中道见具体是什么?非“一切为无”,那么无明灭乃至全苦蕴灭之后,还有什么?
【比库】这个问题我目前还没有搞清楚,没办法回答您。抱歉。
【贤佳】这涉及对“涅槃”特性的认知,应是中道正见的一部分,可能是南北传教义衔接的关键点。

(三)
【居士】我转给那位法师(*佛学院教通晓巴利语、梵语的教师)看。
法师回复了,他说那位南传法师说的不在理:
“相”的梵文是lakṣaṇa,而不是lakśaṇa,梵文也没有lakśaṇa的形式。nimitta在汉译中一般翻译为“证相”。(lakkhaṇa在南传中的意思比较接近于sabhāva自性),其中sabhāva(自性)应为svabhāva。把lakṣaṇa理解为自性svabhāva的情况在汉译论典中是常见的,如玄奘就经常这样翻译。也就是当一个“相”被固定下来以后,就有了以此为依据进行推理论证的意义,也就是由法相转为了法性。举个例子来说,牛奶在作为牛奶时是有法相的,当牛奶转为奶酪时就有了法性(自性),奶酪可以搬运,可以证明给他人看,这个证据叫做nimitta。

(四)
【居士】末学不太了解今天的上座部,但以为尊者所说“三印记”的内容,与声闻乘教法的“三法印”并无多大差异。“三法印”,有时加上“诸受是苦”而成“四法印”,而不管“三法印”还是“四法印”,其中的根本一印都是“诸法无我”印,因为前一或二印是入此印之因,“涅槃寂静”印则可以说是现证了的“诸法无我"印。末学以为,“三法印”合说即缘起法,缘起法展开即“三法印”,但尊者却说“三法印”不能涵盖“缘起法”,这倒是有点奇怪。

(五)
【居士】“三法印”可能是后来整理出来的名词,后人当做是重要的教导而被记录下来。
在《杂阿含经》中,也没有“三法印”这个名相,但有出现内容,这是阐陀尊者证初果时阿难尊者对他所说的。《杂阿含经》卷10:
“时,尊者阿难语阐陀言:‘善哉!阐陀!我意大喜,我庆仁者能于梵行人前,无所覆藏,破虚伪刺。阐陀!愚痴凡夫所不能解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诸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汝今堪受胜妙法,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在《增一阿含》中,则有出现“四法本末”。《增一阿含经》卷18〈四意断品26〉:
“世尊告诸比丘:‘我今非独在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中为尊,乃至世间人民中独尊,今有四法本末,我躬自知之,而作证于四部之众、天上、人中。云何为四?一者一切诸行皆悉无常,我今知之,于四部之众、天上、人中而作证;二者一切诸行苦;三者一切诸行无我;四者涅槃休息。我今知之,于四部之众,于天上、人中而作证。是谓,比丘!四法之本,是故于天上、人中而独得尊。’”
所以“三法印”有时也会称“四法印”,就是加上“一切行苦”。
而无常、无我、苦在南传中则是一切有为法的共相。至于涅槃寂静,也是南传的教导,是没有问题的。我试着找一些相关经文:
《增支部经典》卷5:“世间有比丘,于此长久游行之间,于未曾至处,速往诸行之寂灭、一切依止之弃舍、渴爱之尽、离贪、灭、涅槃之处。诸比丘!如是之比丘成为行者。”
《增支部经典》卷9:“彼乃由此等之诸法放下其心,而引心于不死界,为‘此乃寂静,此乃殊妙,而谓:一切行之寂灭、一切依之定弃、渴爱之尽、离欲、灭尽、涅槃’,彼乃住于彼处而成就诸漏之尽。”
《长老偈经》卷1:“能以喜乐心,听闻胜者教,舍除一切漏,证知不动法,达至上寂静,入无漏涅槃。”

(六)
【法师】三法印(梵语:Trilakṣaṇā dharmamudrā 或 Tri-dṛṣṭi-nimitta-mudrā),佛教术语,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项标准,大乘佛教认为可以用这三项标准来验证教说是否属于佛教正法,有如世间印信,用为证明,故名法印。其内容可见于《杂阿含经》,但将这三种教说并列,称为三法印,可最早追溯至《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时摩竭鱼闻是语已,于世尊所深生敬信,世尊即为说三句法,告言:‘贤首!诸行皆无常,诸法悉无我,寂静涅槃即证得诸法实相,是名三法印。’”
在南传的上座部佛教中相对应的概念是三相(诸行无常、诸行是苦、诸法无我),南传佛教将其作为一切万法存在之特征。
龙树《大智度论》(卷二十二)中,将一切诸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三者,并列合称三法印:“‘通达无碍’者,得佛法印故,通达无碍;如得王如得王印,则无所留难。问曰:何等是佛法印?答曰:诸佛法印有三种:一者,有为法,念生灭皆无常;二者,一切无为,念不生皆无我;三者,寂灭涅槃。”
《成实论》中有相同记载(《成实论》卷1〈法宝论初三善品〉:“又佛法中,有三法印:一切无我,有为诸法念念无常,寂灭涅槃。”),大乘佛教佛经中亦有记载(《莲花面经》卷下:“佛告阿难,佛钵舍利所放光明,复更至于十方世界,于其光中而说偈言:‘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及寂灭涅槃,此三是法印。’”)。
汉传佛教以三法印印证佛经的真伪,最典型论述如智顗《妙法莲华经玄义》:“《释论》云: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印之,即是佛说,修之得道;无三法印即是魔说。大乘经但有一法印,谓诸法实相,名了义经,能得大道;若无实相印是魔所说。”
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借因缘所生之诸行法,当因缘变化时,即无法保有常恒不变之相。
诸法无我:是说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无有我的实体,亦即无有本来自在、不借诸缘出生、常恒不变的本体;所谓我的存在只是相对的生理和心理幻象。
涅槃寂静:是说涅槃的境界,无有一切生死的烦恼与痛苦,无为安乐,故涅槃是寂静的;具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一不异、不常不断、不来不去的般若中道体性义。

(七)
【法师】看看那些所谓大乘佛教经典流传出来的大致时间就知道了。更何况,南传佛教可以否定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但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绝对不敢否定南传佛教,为什么?
【贤佳】经典流出时间不等于最初讲说时间,不应局限于凡夫学者肉眼所见、俗识推测。“以大摄小,小无不大;以小望大,大小悬殊。”宜细看内容义理偏正,不宜停留于粗疏外相辨判。


Comments are closed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