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悟无为涅槃时,心识不会灭尽
──回贤佳法师谈某“比库”之第二回合挑战
作者:昭慧法师
已看完两位的后续论辩,兹回应如下:
一、引文应有明确出处,否则难免鱼目混珠。
兹举二例如下:
(一)固然该“比库”叙明,“对此,帕奥西亚多是这样教导的”,但以下1922字左右,通通引自帕奥禅师的《智慧之光》,直到最后一段“今晚的开示,……断除了一切的烦恼”为止,这整整接近2千字,他竟然完全没有任何“引文而非作者见解”的标记,这已完全会让人误以为2千字里多半是该“比库”的意见。
(二)最后一段云:“无想天是有些凡夫认为心与想是厄难的根源,……对于这类有情,依靠在生为无想梵天之前的过去业,目标会自动呈现于结生、有分与死亡心。”除了“无想天是”四字之外,其他都抄自菩提长老的《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五章:“离心路过程之概要”(Vithimuttasangahavibhaga),而且完全不提他老人家,让人误以为是该“比库”本人的见地。
诸如此类,在学术界,这已构成剽窃行为。希望该“比库”严守引文的诚信规范,否则即便不论学术,也将于“不与取”戒有所亏损。
二、“见法涅槃”不等于“无余涅槃”。
该“比库”引了整整1922字的帕奥禅师著作,接着忽然来这么一段:“而对于无余涅槃,禅修者虽然不能体验,但却是可以观察到的,禅修者在修习缘摄受智的时候必须观察未来直至证悟阿拉汉道之时,无明无余灭尽,并且继续辨识未来,直至见到阿拉汉般涅槃,生命结束,未来的结生名色不再生起,五蕴无余灭尽,诸法完全灭尽,再无来生。”
这一段共计121字,完全非关帕奥禅师的看法。因为对于“见法涅槃”(或译“现法涅槃”,即“当生达到涅槃;当生证得解脱涅槃”,南传作“得当生涅槃”diṭṭhadhammanibbānappatta),这是南北传都共许的。“见法涅槃”的圣者,在每一个片刻都不会于五蕴产生喜贪,而处在一种“心解脱”的状态,但这阶段还未入“无余涅槃”。亦即:“见法涅槃”的体验,究竟只是“有余涅槃”,还不是“无余涅槃”。因此该“比库”用了很大篇幅(1922字)所叙述的,无非是帕奥禅师所述“进入果定”与“灭尽定”的相关教导。“证入果定”,那是“见法涅槃”或“有余涅槃”,根本就不是“无余涅槃”。
该“比库”将“见法涅槃”的果定,与“无余涅槃”的证境,天衣无缝地嫁接在一起,前面又说:“对此,帕奥西亚多是这样教导的”。这样即便不会让人误以为“剽窃他人著作”,也会让人误以为,原来帕奥禅师的教导,从“有些禅修者可能会说”延续到“而对于无余涅槃”的121字,共计2043字。事实上这后面的121字,都是该“比库”自行添进去的个人观点。
三、“缘摄受智”“见法涅槃”不等于“无余涅槃”。
该“比库”竟还指称:“禅修者在修习缘摄受智的时候必须观察未来直至证悟阿拉汉道之时,无明无余灭尽,并且继续辨识未来,直至见到阿拉汉般涅槃,生命结束,未来的结生名色不再生起,五蕴无余灭尽,诸法完全灭尽,再无来生。”
这真的是太扯了!
依帕奥禅师于《智慧之光》引《清净道论》所述,禅修者应在修完五种摄受之后,才可修习思惟智及更高层次的观智,此中第四、第五摄受,即是“缘摄受智”所摄:“1. 缘摄受(paccaya pariggaha):摄受今生名色的因缘法与果报法。2. 世摄受(addhāna pariggaha):摄受过去世和未来世名色的因缘法与果报法。”《智慧之光》(第三版,页七、页一六七)
也就是说,这个阶段修学完毕,才可能进阶到修学思惟智(sammasana ñāṇa)、生灭随观智(udayabbaya ñāṇa)。
他并且精准地指出:“在此阶段应辨别诸因与诸果为:‘由于无明生起,行生起;无明是因,行是果……’。”《智慧之光》(第三版,页七、页一六七)
原来,《清净道论》十六阶智中的“色分别智”(rūpa pariccheda ñāṇa)、“名分别智”(nāma pariccheda ñāṇa)、“缘摄受智”(paccaya pariggaha ñāṇa),这三智都还只是在缘起法的“流转门”中作意观察,帕奥禅师云:“如果禅修者还没有证得这三智,他距离证得真实观智就有如天空距离地面那么地遥远,更别提知见圣道、圣果及涅槃。”《智慧之光》(第三版,页十)
也就是说,“缘摄受智”根本还在观察十二缘起的流转门,还未进行“还灭门”的观察,哪来的“体验无余涅槃”可言?禅师这句“更别提知见圣道、圣果及涅槃”,恰巧指出其将“缘摄受智”作为观察“无余涅槃”之智,是多么荒诞而乖背于上座部的禅观系统理论!
四、在证悟无为涅槃时,心识是不会灭尽的!
最后,必须郑重地依该“比库”言之凿凿的“阿拉汉心识灭尽才有无余涅槃”,就着帕奥禅师的严词辨正,予以破斥:“在证悟无为涅槃时心识是不会灭尽的,因为必须有道心或果心缘取无为涅槃为目标。唯一能够暂时中止心识生起的时刻是在‘灭尽定’(nirodha samàpatti)里,而只有拥有四色、四无色禅(八定)的诸阿罗汉与阿那含圣者才能证得灭尽定。所以,某些禅修者所报告的‘识已灭尽’或‘心已灭尽’是不可能的事,也与证悟涅槃不符合。”《智慧之光》(第三版,页十一)
好的,也许该“比库”会说,他不采纳帕奥禅师意见。但我好奇的是,既然不采纳他老人家的禅观诠解,为何以几近“洗版”的方式,而将其著作予以大幅摘引?还有,为何摘引完了禅师原文之后,还要衔接这一整段的“自说自话”?口口声声“上座部”的该“比库”,怎可如此乖背上座部禅修教科书《清净道论》的道次第(而不只是乖背帕奥禅法)?
最后再提醒一次,请该“比库”不要只顾着大篇幅地东抄西引,而要用心思考,他应怎么驳斥帕奥禅师的如下教导,好吗?
“在证悟无为涅槃时心识是不会灭尽的,……某些禅修者所报告的‘识已灭尽’或‘心已灭尽’是不可能的事,也与证悟涅槃不符合。”
Comments are closed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