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以戒为师的交流讨论之五(L寺团体法师的呵责和讨论)
一、L寺团体法师对贤佳的呵责
(一)法师午的呵责
裹挟他人信任,以偏概全,试图引领他人信从自我者,福智在前,法师接踵于后,令人失望!
法师口口声声要声讨福智不法行为,却转眼即裹挟信任自己者,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所有人,并以“相似说法”“迷惑性”“变质”“摧毁”,甚至“滔天巨浪”等耸人耳目的言语,试图引导别人听从自己的主张,阻挠他人学习、研究、了解不同的意见,其骨子里,与新兴宗教教主恐吓信众“不要去听别人的讲话,否则下地狱”如出一辙,说起来,不就是一个“名”字,一个“利”字而已吗!如有此心,埋名专注研究戒律二十年,写出让世界为之瞩目、叹服的戒律学著作,让所有人都能信受奉行,岂不彻底为自己彰名了吗?何必用如此自损损他之手段?
佛教从来是一个理性、智慧的宗教,佛教的真理是不会被埋没的,真理经得起讨论、经得起质疑、经得起考验,凡是试图用恐吓方式阻止别人讨论者,不是居心不良,便是别有阴谋。
僧团有其不足之处,但僧团并没有如你般严厉恐吓、阻止任何人尝试和学习新知。你如不接受别人学习新知,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组建自己的理想僧团,何必在别处干扰他人去努力学习、了解真理。
对法师如此不择手段,不论道德,刚愎自用的作为,令我吃惊。如果接触佛教,出家修行这么久,为人处事之道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在退化,让普通人如何升起对佛法之信心?
(二)法师未的呵责
你太过分了,口口声声说福智有问题,说有的人太霸权。但你这种行事方式,是不是霸道,完全不理会不同观点,完全不尊重别人的信任,谈何羯磨、民主精神?
你利用自己的职务优势,多方联系,再把赞同的邮件收集到一起,不断推销式的转发。这是在探讨吗?你就是在宣传自己的持戒观,就认为别人的研究都不对。
只要不赞同你的观点,就是相似法、恶法,就要下地狱。你这样跟所谓的金老师有什么区别。如果是你负责僧团,那肯定就成为邪教组织了,完全不允许不同的观点出现,也不理会别人的意见。
俨然正法代表,只有你理解的戒律是正法。以前我尊重你真是的持戒,有品德的法师。但据你这样的行为,我已改变看法,你就是在追求名利。否则,你大可仔细研究律典,写出不同观点的著作,系统深刻的表达不同观点,对律学是推动,激发大家的求知欲。而现在你这种传销似的方式,与文革式的打压,有什么区别?
附、贤佳的致歉与说明
我于《交流讨论之三》中径直使用与法师辛的讨论内容(“与L寺团体法师辛的讨论”),没有得到她的同意,她对内容表示不安,希望下次使用她的文字时提前告知,我答应提前发给她审阅。我于腊月初七下午将含带与法师辛(即法师丑)交流内容的《交流讨论之四》发给法师辛,她转发请示其他法师,在她等候其他法师的指点而还未给我回信时,我于腊月初八晚上将《交流讨论之四》广发分享,违背了对法师辛的应许,有亏人格,并对法师辛内心造成伤害,在此致歉、忏悔!
腊月初九晚上,L寺僧团执委会法师集体同我谈话,要求以后不要再广发以前分享的相关人事是非资料,我有所承诺(不发DLLM的视频,尽量不发福智团体相关资料)。腊月初十下午,法师辛来信要求我发邮件给先前分享资料人员公告致歉,我判断是受人指使,没有应许。腊月十一下午,四位执事法师(受师父指示)同我谈话,说国家安全保卫部门将在下午四点来寺,借我广发DLLM视频的事缘来找师父和L寺的麻烦,并可能将我抓去坐牢,因此我必须立即紧急避离,要求我顾全大局而“暂时”离寺,否则采取强制措施送走,我没有信采,准备领教暴力手段,后C法师单独与我较坦诚谈心,我有所承诺(如果师父言行有所节制、改善,也不逼迫我,我不广发L寺团体相关人事是非资料)。
腊月十二我随L寺僧团人员早斋前观听师父开示(每天早斋前十分钟,L寺团体全球共学),发现内容是师父2017年10月12日在中国佛学院的讲座《南山律宗的戒法研究》,内心悲哀。下午听说腊月十一下午跟我谈话的执事法师称为跟我一派的Y法师被几位执事法师谈话请离L寺,近几天就会离开(Y法师本住寺照顾生重病的父亲)。不久六位执事法师找我谈话,劝导、要求我离寺去其他道场,否则将在寺中不给我食宿。
不知后面会有什么措施,现在已突破我的承诺条件,因此现在我将L寺团体法师对我的呵责和其他一些相关讨论(对《南山律宗的戒法研究》中的观点有所涉及和辨析)作分享,并顺应法师辛的要求作公开致歉。
二、与L寺团体法师申的讨论
【法师申】看了一部分相关的讨论。
以下是弟子的几点浅见:
菩提非树,明镜无台。如果自己着相,永远在苦转出不来。
如果有问题,十年前就出来了,哪里等到今天。
如果一个辩论,涉及到钱、权利。辩论本身的出发点就很可疑。
对弟子自己而言,安住道场学修最关键。学了才有判断力。
另外,从目前佛教的现状来看,宜和合,佛教才能兴盛。不同的分支,体现佛教对不同根器的人的摄受力。
另外,每个人都是在摸索中成长的,当今的佛教也需要有人有这样的探索精神。纵观历史,不同时期,兴盛的派系不同,直观地看是因为该派系相应的众生多。
对于持戒,弟子认为“中道”最重要。
【法师乙】所说有部分道理,宜更结合实际情况作深细思察。
世随相有,凡夫不可能不着相,着于不着相也是着相。宜应依循佛所制立的清净戒相修行而达成出世离相。道宣律师《净心诫观法》说:“始入道门,未修戒定,越学空宗,佛不随喜。积世鄙夫,辄持国玺,王若见者,必当重罚。”身相、寿相、一日三餐相放不下,何谈不着相?多有五欲自恣、不乐持戒者以不着相、不执取自欺欺人。宜应深思。
其他问题可通阅全部讨论,比照福智团体状况,结合团体实际情况而作思察。
三、与L寺团体法师酉的讨论
【法师酉】关于非时食戒的思考,从几个方面来看:
一、揣摩的角度(师父说话的立场)
首先,师父是站在什么角度与立场上讲话,师父是汉地佛教的领袖,他希望振兴整个佛教,佛教的振兴靠人才,靠核心比丘、比丘尼的僧团。他希望真正的僧才多起来,佛教的复兴才有希望。其次,在G寺、L寺,师父经历了一些有道心的很好的同学因为戒律的因缘而“变成药罐子”,甚至退道还俗,都是惨痛的教训,是他所不希望看到的。再次,现在人口老龄化,每年新增加的出家众,在整个佛教界来呈逐年减少的态势。一个人的成长是很难的,但毁掉却是很容易的。师父肯定赞同要严格持戒,同时师父也希望大家都能够了解到戒律灵活变通的精神,避免出现偏执,面对这样一条遮戒,面对更深远的缘起,抉择孰重孰轻,避免“见解上的冲突”及“非战斗性减员”。如L寺每位比丘都能再为佛教健康活上六十年,佛教的复兴指日可待。但如果个人不分青红皂白,心不在道,乱开缘的话,那就是自甘堕落了。
二、对非时食戒自己的看法
1、印度气候炎热,当时的人普遍午后及晚上不用,风俗如此,所以过午不食很自然,否则则被讥嫌;在汉地,气候及风俗不同,世人普遍习惯一日三餐,过午不食,会不理解乃至担心,但不至于到被讥嫌的程度(不足以支撑开过午)。
2、印度当时人上午工作,下午及晚上休息,没有太大的消耗量,故不食是合理的。出家修道,亦同此理。汉地工作不分上午下午晚上,故晚上开食从客观上有其合理性。如果作为出家众,长期事务繁忙,体力不支,则开“药石”有其合理性(但要存惭愧心)。
3、从个人修道的角度,饮食、睡眠是淫欲的增上缘,为进道初步要对治的,故严持不非时食是合理的(故可理解像宣化上人制定美国万佛城等道场严格持午的着眼处,许多有修有证的大德对此也极为强调)。《沙弥律仪要略》曰:“诸天早食,佛午食,畜生午后食,鬼夜食,僧宜学佛不过午食。饿鬼闻碗钵声则咽中火起,故午食尚宜寂静,况过午乎。昔有高僧闻邻房僧午后举㸑,不觉涕泣,悲佛法之衰残也。今人体弱多病欲数数食者,或不能持此戒,故古人称晚食为‘药石’,取疗病之意也。必也知违佛制,生大惭愧,不多食,不安意食,庶几可耳。如或不然,得罪弥重。噫!可不戒欤!”过午不食也是效学佛的行谊,种植贤善慈悲之因,此有甚深缘起之义,故应严持。
5、汉地的寺庙情况各不相同,有的一天到晚事务繁忙,有的比较清闲,有的以修道为主,有的以弘化为主,有的以研究讲学为主,还有一些是综合性的,各种情况都有。一个庙里面人与人之间情况也不相同,有的承担多,有的修行紧,有的报体强,有的报体弱。同一个庙里边,各时间段的情况也不相同,比如安居期间相对外缘就比较少。
以上是关于缘起的分析。综述,有两个角度:
一是对于寺院整体来讲。如果安立是以修道为主,则要求严格持午是必要的,个别人报体不行可以开缘(像L寺标榜以持戒为宗风的道场,应该用此标准,因为律风关乎道风,不应草率。前面的法师要做好表率。建议在L寺成立律学院,一心专注于学律、持律、讲律、著述、传戒,带动全寺的持律之风)。
二是对于个人来讲。长期大量承担的法师(执事),体力不支的情况下,可开“药石”(惭愧心);如不再承担或承担减少,要根据情况持起来。对于生病的法师,由于病的原因可开“药石”(惭愧心)。寺院阶段性工程建设,需要加班出坡,可开“药石”(惭愧心),但工程结束后,要严格持起来。外出参加活动,有政府领导在,可开缘,但事缘结束后,应恢复持起来。总的原则是持的弦始终是绷着的,有特殊情况,可以临时或偶尔调整一下以应对,因缘结束(事后忏悔清净)后再马上提起来。这样既有原则,又有灵活变通,应该是比较合理的。
“戒律高于依师法”的提法确实值得重视,如抉择不清,会对自己及他人产生极大的伤害。“以戒为师”是佛的教诫,“今后教化众生,要以戒律为重。一切威仪,乃至极微细的小事,都要依止戒律而行。”“情况虽然如此,但若不这么做,对众生根本没有实际利益可言。如果真正要住持圣教,一定要殷勤尊重戒律才行。”是文殊菩萨的教诫,都是圣言量,圣言量的抉择是超越时空的。依佛菩萨的教言,依圣言量,总没有错。
以上仅代表个人的一些思考,请法师批评指正。
【法师乙】随喜用心!所思很好!若能这样认识和行持是很可贵的。
其中有两个观念认识问题还宜多作些了解和明确。
一是不非时食更有利于身体健康,不仅对古印度人是这样,对现今一般人也是这样,不仅佛经中是通说的,现代科研和医生临床经验以及很多持午者的实例经验也显明这样。要“为佛教健康活上六十年”,正应坚持过午不食。可参阅我以前分享的相关资料,如《节食、辟谷、过午不食的经验实例及佛教典籍所讲断食疗病的资料》《<奇特的断食疗法><神奇的少食健康法>(日本甲田光雄著)摘略》等。特别《奇特的断食疗法·如何实行一日二餐制》中说:“人们很容易接受现代营养学,以致使所谓‘合理地摄取充足而平衡的营养’成为潮流,也与战争年代食物缺乏、人民饱尝饥饿之苦的影响密切相关。近年来,由于脱离贫困而逐渐富裕起来的人们,过于追求饱食、美食,享受口福,结果使营养过剩的弊端很快暴露出来。不仅肥胖的儿童越来越多,而且食物缺乏时代很少见的糖尿病、痛风、心脏病等所谓的‘富贵病’也逐年增加。最可怕的是,直至目前,被这些疾病缠身而整体身体倦怠乏力的人们,并未真正认识其发生疾病的根本原因,而是仍然以为身体缺乏什么营养。有不少人,甚至在营养过剩而消化不良、毫无食欲的情况下,还千方百计地摄取营养。这样,就使本来可以治愈的疾病更加恶化,以致断送自己的一生。因此,笔者认为,这些可怜的患者,实际上是错误营养学的牺牲品。”
二是古印度一般人午后是用餐的,那种认为古印度人一般午后不食才特别讥嫌比丘午后乞食的说法是错误的牵强附会。
如《十诵律》卷19说:“佛在迦维罗卫国,尔时诸释子向暮食时,见食好香美,作是念:‘我等不应独噉如是好饮食,何不当留佛及僧分?’”
佛世前不久梵书时代的古籍《百段梵书》(又译《百道梵书》)记载:“人类着衣服、合两膝而近彼,生主曰:‘汝之食,当朝夕二次。’”(《汉译世界名著:印度哲学宗教史》,高楠顺次郎、木村泰贤著,高观庐译,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200面)
佛世前后不久的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的故事》说:“远在你们开战以前,俱卢战场上住过一个婆罗门。他每日靠拾取遗落在田间的粮食生活。他们一家四口,他、他的妻子、儿子和儿媳都是这样过日子的。每天下午,他们坐下来吃他们每日仅有的一顿饭。拾不到足够的粮食时,他们就得绝食,一直饿到第二天下午。”
佛经特别说那种认为一日多餐(三餐或三餐以上,包含暮食)才身体健康、安稳快乐的观念是恶邪见,如《中阿含经》卷51说:
“迦罗赖中有二比丘,一名阿湿贝,二名弗那婆修,旧土地主、寺主、宗主,彼朝食、暮食、昼食、过中食。彼朝食、暮食、昼食、过中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稳快乐。众多比丘闻已,往诣阿湿贝及弗那婆修比丘所,而语彼曰:‘阿湿贝!弗那婆修!世尊游迦尸国,与大比丘众俱,游在一处,告诸比丘:“我日一食,日一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稳快乐。汝等亦应日一食,日一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稳快乐。”尔时,世尊为比丘众施设日一食戒,诸比丘众皆奉学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阿湿贝!弗那婆修!汝等亦应日一食,日一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稳快乐。汝等莫违世尊及比丘众。’
“阿湿贝、弗那婆修闻已,报曰:‘诸贤!我等朝食、暮食、昼食、过中食。朝食、暮食、昼食、过中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稳快乐。我等何缘舍现而须待后?’如是再三。
“彼众多比丘不能令阿湿贝及弗那婆修除恶邪见,即从坐起,舍之而去,往诣佛所。……
“世尊告曰:‘阿湿贝!弗那婆修!汝等知说如是法:若有觉乐觉者,彼觉乐觉已,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若有觉苦觉者,彼觉苦觉已,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耶?’阿湿贝、弗那婆修答曰:‘唯然!我等如是知世尊说法:若有觉乐觉者,彼觉乐觉已,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若有觉苦觉者,彼觉苦觉已,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
“世尊呵阿湿贝、弗那婆修比丘:‘汝等痴人!何由知我如是说法?汝等痴人!从何口闻知如是说法?汝等痴人!我不一向说,汝等一向受持。汝等痴人!为众多比丘语时,应如是如法答:“我等未知,当问诸比丘!”’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亦如是知我说法:若有觉乐觉者,彼觉乐觉已,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若有觉苦觉者,彼觉苦觉已,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耶?’众多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复问曰:‘汝等云何知我说法?’众多比丘答曰:‘世尊!我等如是知世尊说法:或有觉乐觉者,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或有觉乐觉者,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或有觉苦觉者,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或有觉苦觉者,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世尊!我等如是知世尊所说法。’
“世尊闻已,叹诸比丘曰:‘善哉!善哉!’”
附、非时食问题及依师持戒问题的讨论
【法师戌】法师说“观念影响心理,心理影响生理”,在持午的问题上,在观念上最为困惑的是师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1、这是从J寺第一批受戒法师那里听到的:她们刚受戒回来时,也不用“药石”,过了一段时间后,师父让A法师给她们转达要用“药石”。
2、在2016年资料《严净毗尼——**大和尚戒律开示摘编》中,有一篇是师父谈“持午问题”,总体意思是从现代人及我们道场的现实缘起来讲,建议不持午。
3、曾和B法师交流持午问题及师父相关开示,他认为非时食戒是一条比较重要的戒,最好要持。他自己现在持午。他说,《严净毗尼》里的说法,他当时确实听到过,但最近师父的观点有改变,B法师转述师父的态度是:我们道场对持午持中立态度,提供“药石”,吃不吃随你。
4、2017年10月12日,师父给中国佛学院讲有关南山律宗的开示,里面讲到“非时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特别讲到,非时食戒的制戒缘起和印度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有关系,当时人们都是上午工作,下午休息,如果非时乞食会损恼居士,而在中国的现实缘起不一样了。
5、J寺的一位法师曾经用“药石”,后有几个月已经不用,再后来,听说师父发短信问她用不用“药石”,她又开始用了。
6、上面的几点有些矛盾,到底师父是支持持午,还是不支持?撇开B法师说的“中立态度”,似乎是不支持。
7、看过一个在去年年初采访C法师的视频,他讲:“我们持戒的根本是要依师。”在这个问题上,您怎么看“持戒”和“依师”?
8、在J寺不用“药石”,会被人劝导,一般有如下理由:(1)师父对J寺有过教授。(2)“持戒应该依师”,长远的缘起我们自己看不到。(3)三是身体是第一位的。
【法师乙】律中说佛以十义制戒,通于每一条戒,岂可绝然只从避免当世讥嫌的单一角度来看待佛制遮戒的意趣?
例如不非时戒,如果说“非时食戒的制戒缘起,和印度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有关系,当时人们都是上午工作,下午休息,如果非时乞食,会损恼居士,而在中国的现实缘起不一样了”,在居士休息时乞食会损恼居士,那么在居士工作时乞食不是也损恼吗?非时乞食损恼居士,那么居士非时主动送食到寺院(或精舍、兰若)则不损恼居士,佛为什么也一概禁止?《沙弥尼戒经》说:“常以时食,不得失度。过日中后不得复食,虽有甘美无极之味,终不复食。亦不教人犯,心亦不念。假使天上自然食来,亦不得食也。若长者、国王过日中后,亦不服食。终死不犯。常思禅定,一切饮食虽有所食,裁自支命,欲令一切解深达愿,得十种力以为饮食。是为沙弥尼戒也。”天上自然食来非时不得食,长者、国王非时请食也不得食,岂是避免乞食损恼?
至于说现代一般人不非时食会损害身体健康,则完全是颠倒臆说。既违背佛经和律典所说义趣,也不符合现代生物科学研究和医生临床经验,还违背很多现代人过午不食的实例经验,具体可参阅我先前收集分享的众多资料。
特别居士八关斋戒以“不非时食”为主体,岂是古印度时在家居士非时食会损恼其他居士而佛要特别倡导避免?若不非时食戒不再适用于中国的现实缘起,那何必汲汲于每月六斋日和法会期间给义工、信众授八关斋戒?若现代中国僧人过午不食有损身体健康,现代中国居士过午不食就不有损身体健康吗?若说偶尔受持无妨,那坚持用“药石”(晚餐)的僧人为何不也每月六斋日持守不非时食戒?自己放弃不非时食戒,而居师位给居士授八关斋戒乃至菩萨戒,让居士做不合现代时宜之事(不非时食)且“自伤身体”,是何道理用心呢?
实应依师“持戒”,而不应依师破戒。律中说,若师让做违戒事,宜应善言拒绝,乃至师犯戒时弟子宜应劝谏、助其忏悔净罪。《广论》也说:“设若须随师教行者,若所依师引入非理及令作违三律仪事,如何行耶?毗奈耶经于此说云:‘若说非法,应当遮止。’《宝云》亦云:‘于其善法随顺而行,于不善法应不顺行。’故于所教应不依行——不行非理者。《本生论》第十二品亦有明证。然亦不应以此诸理,遂于师所不敬、轻訾而毁谤等。如《尊重五十颂》云:‘若以理不能,启白不能理。’应善辞谢而不随转。”(卷2)
末法时代伪滥众多,宜应严谨以戒为师,真正对自他生命和佛教负责。
四、与L寺团体法师亥的讨论
【法师亥】最近了解到福智的情况,并看了您和一些法师的邮件讨论,触动非常大,也受到很大启发。反省自己近两年持戒松弛、戒体退弱,深感恐慌,幸得阅读到您们关于“以戒为师”讨论文字,犹如当头棒喝,刹那间惊醒过来。在此向法师惭愧汇报,祈请法师慈悲加持、鞭策。
末学受戒后去精舍近两年对自我持戒和学戒自认为还算严格要求,非时食也持了有三年,精舍时日中一食有八个月,虽然身体向来瘦弱,但目前并不感觉身体不适或难受,也极少生病,精神状态比以前好了很多。但是出了精舍,刚来**时,感受到外面持戒环境非常糟糕,周边人要么不想持戒,要么忙于做事牺牲持戒。看此现象,深感末法之痛,有时甚至暗暗流泪,只能鞭策自己一定要坚持以戒为师。2015、16年还能坚持严格持戒,不非时食、护衣、不捉金钱、忏罪、学戒等,也带动班级同学一起营造持戒氛围。2017年身边跟着的新戒非常发心要严持戒律,身边跟着的居士也在严持八关斋戒,但是反倒自己外相上还装着很持戒的样子,但心里明显退化极大。2017年虽然形象上还装着做一做,但心里面却不断增加许多法师对持戒的开缘,乃至认为这些开缘的法师才是真正通达戒律、具足智慧、善达缘起、菩萨行持,故而背地里拿着这些法师的行持来开缘自己或向他们效学,偶尔去吃吃“药石”,回到房间补充点营养,少量的零钱自己也留个方便,接受供养也忘了作净,忙于干活也忘了六念、觅罪,没有可忏罪的人干脆就不忏了,乃至为了承担安居出界又忘了作出界法,女众防护心从一眼不看退到多看看也无妨……。唯一还庆幸的事,这些开缘只是向自己放松,还没有拿着这些说词去对新戒和居士多说,目前还在策励大家坚持持戒,先觅罪对首忏,再共忏同犯识罪,常住义工也还能坚持六斋日持不非时食。当然自己的行持甚感羞愧!自从最近重新提起“以戒为师”后,对过去一年的行持深深忏悔!也发愿今后宁死不再犯非时食,从小戒开始重新要求,把戒体漏洞重新缝补起来。
另外,现今了解到很多师兄弟对师父和团体怀疑增上、信心减退,也感到这样子非常不好。末学认为师父恩德功德教量证量都是相当之高深,我们团体也依然是很清净和合向上的,我们所做的一切事业也是向正向发展的,然对于一些枝末之事因个人善根因缘不一自然不能“一刀切”标准。团体的有些做法应该是善知识为了委曲求全,降低标准,这并代表我们对佛法知见的正确判断,并不会影响到我们去依师学修承担,更不会影响到我们个人以戒为师的行持。自己能做的只有不断策励自己不要懈怠,精进闻思,以戒为师,依师增上。今时有人跳出来以坚持净戒之行持影响他人,提升团体清净和合增上,当然为善知识和如来所赞叹!
因此,末学愿高举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以师为师的三面大旗前进。尤其祈求法师您慈悲鞭策,莫令末学愚痴昏暗下去。
【法师乙】非常随喜!末法时代,伪滥众多,宜应严谨以戒为师,勤恳念佛修善回向往生极乐净土或兜率内院,才易超出轮回、成就菩提。另外宜应广阅律典(四律五论等原典),通晓戒律内容,养固持戒意识,不随似是而非的说法而转,乃至弘戒利人,同登净域,不负出家和报父母恩。
五、与L寺团体法师天的交流
【法师天】昨日看了好几遍,末学惭愧忏悔,也有违犯性戒乃至前二篇方便之严重和危险。末学反省受戒这几年来的身心状态,最近1~2年的不顺,很大程度上是与犯戒有关,对自己也是警醒。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末学需要重新检视自己的初发心和信仰的纯正性。
《性融法師萬言書》中提到的有些问题确实与我们团体有相似处,有些问题目前我们也已出现。团体发展到一定阶段确实需要一些倒逼和自我变革。
【法师乙】随喜省思和努力!我也要回归自身戒定慧修习好好努力。
六、与L寺团体法师地的讨论
【法师地】学习完之后,让我更加担忧师父、L寺和教法的未来。也许沉默并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我的想法是想通过以下的方式,引起L寺的一个深刻的反思和改变,但是把握不好是否可行。
使用各种渠道公开以下信息:
1、J寺尼众不受式叉摩那法。
2、L寺使用不持非时食戒的比丘为居士授八关斋戒。
3、使用女居士对抗国土资源部的执法;居士55岁扫地出门。
4、师父在佛七开示中对净土法门的阐释有误,与印光大师、蕅益大师、智者大师的净土开示不符。L寺个别部门诽谤净土,不准居士念佛,谤佛谤法。
这四个方面是已经显现的硬伤,对广大居士也是有必要知道的信息。
【法师乙】您说的问题请您提供更具体的见闻疑根和理据。
您说“使用女居士对抗国土资源部的执法”,具体使用哪位或哪几位女居士?对抗国土资源部的什么执法?何时何处怎么对抗?
您说“居士55岁扫地出门”,具体您了解到几位居士55岁被扫地出门?影响状况怎样?
您说“师父在佛七开示中对净土法门的阐释有误,与印光大师、蕅益大师、智者大师的净土开示不符”,师父对净土法门是怎样阐释的?与印光大师、蕅益大师、智者大师的哪些净土开示不符?为什么说不符而不是您不善会通?这种不符有何紧要?
您说“L寺个别部门诽谤净土,不准居士念佛,谤佛谤法”,具体是哪个部门哪位法师怎样诽谤净土?何时怎样不准哪些居士念佛?怎样谤佛谤法?
【法师地】
1、“使用女居士对抗国土资源部执法”。我耳闻一次,亲见一次。耳闻的一次是在2015年的冬天,听L寺的一位法师说的,具体是哪位,时间有点长给忘记了。是盖三慧堂的时候,因为三慧堂没有手续,所以国土资源部派了一些人要拆除施工中的建筑。L寺集合几乎所有的常住女居士,手挽手结成一个圆圈,口念六字大明咒,形成一个人墙来阻挡国土资源部的人。
亲见一次是2017年春天吧,因为L寺南线工棚也属于违章建筑,所以国土资源部派人来拆除。L寺集合了几乎所有的常住女居士,当夜也是结成人墙对抗执法。在接下来的大约半个月的时间里面,全体女居士排班,昼夜24小时分别在景区门口、南线景区门口等位置站岗放哨,以阻止国土资源部执法。
2、“居士55岁扫地出门”。我了解的情况有(当时的情况是60岁迁单,最近听说改为55岁了,所以这里写为55岁),大约是2015年底、2016年初吧,就是翻译中心义工摔死之后不久,L寺把所有超过60岁的常住义工迁单(当然不可能有任何的补助、补偿或者善后措施),这些老年义工刚开始集体住到车耳营的农家院里面,数九寒冬,暖气不足,很多老义工因此感冒,他们彼此之间相互安慰“不要埋怨师父,师父不到万不得已也不会把我们赶出来的”。后来,看到回寺无望,寺里也不管他们何去何从,慢慢这些人死心了,就散去了。
一位李姓女义工,挂单在大寮,常住了很长的时间,到60岁的时候被迁单了。因为平时变现得好,大寮**法师又私下里面留了她一年。因为她原来和儿媳妇不合,儿媳妇生孩子之后,娘家妈来帮助带孩子,所以把李姓居士的住处也给占了。迁单以后,该居士四顾茫茫,也不知道该去哪里。
另有两位女居士,为L寺现住常住义工,一位40岁出头的L居士,一位45岁左右Y居士。都是去极乐寺无望,但是世间的工作又辞掉了,回世间也找不到工作,在山上就是天天干活,也学不到东西,因此都是内心压抑,看不到希望。Y居士还因为上山常住,山上安排的工作过忙,疏于对家庭的关顾,所以孩子(初中生)现在拒绝和Y居士联系,电话不接、见面更是不见,给Y居士造成了巨大的痛苦。
3、后两个问题关联性比较大,我就放在一起讲吧。
(1)在《第三天(农历十一月二十日)略说极乐世界依正庄严》(http://www.fojiawang.com/index.php?s=/v_8352.html)中,师父开示:“有人问:极乐世界怎么会有声闻乘呢?殊不知这是佛陀的权巧方便,对娑婆世界种种不同修行的众生而施设的。”
而《无量寿经》里面说:“但因顺余方俗,故有天人之名。”大安法师的解读是:“根据《无量寿经》,极乐世界虽然有声闻、菩萨、天、人等不同的称呼,但实际上极乐所有人民,智慧、神通、功德,都是一样,平等没有差别,身体长相也都一样,没有差别,自然都是虚无之身、无极之体,也就是佛的功德法身;智慧之高超、功德之殊胜、形体之微妙,十方世界找不到恰当的名称,而又不能直接称为佛,所以只好顺应他方世界的叫法,也称为天、人、声闻、菩萨等。”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面也是这样解读:“‘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他方定性二乘不得生彼。若先习小行,临终回向菩提,发大誓愿者,生彼国已,佛顺机说法,令断见思,故名罗汉。如别教七住断见思之类,非实声闻也。盖藏通二教,不闻他方佛名,今闻弥陀名号,信愿往生,总属别圆二教所摄机矣。”
师父这种解读造成的可能影响是:2017年的时候,L寺X法师在师父理念课上说:极乐世界是小乘法,有很多阿罗汉,我们是跟着师父修大乘的,不要去极乐世界。这一句话已经构成诋毁极乐世界、弃舍净土法门,成立谤法。三宝一体,谤法就是谤佛。
印光大师也说:“《弥陀经》当依蕅益《要解》。《衷论》诠释,多有任己见,违经旨处,不可依从。佛为九法界众生说法,岂可以己之智力不能而遂断以决无此理?其一日七日之释,显是以己量九法界。若如是诠,岂特《弥陀》一经不能统摄群机,一代教典之圆顿妙谈,皆当以己智不能而疑为妄语。谤佛、谤法、谤僧,罪在不原。虽于下根有警发处,然伤其大体,此印光不敢劝人受持也。净土法门犹如大海。长江、大河亦入,杯水、滴水亦入。证齐诸佛者尚求往生,五逆十恶者亦预末品,何得以得一心及三昧而拒其未得者?但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自己决志求生,唯当企及于此。若谓非此决不得生,是又自立科条,不依佛说矣。”
(2)最核心的对“一心不乱”的解读。
A、师父在《念佛与皈依——2000年阿弥陀佛圣诞佛七开示》(http://www.longquanzs.org/lqs/hcfs/hcfs/58173.htm)中开示:“第一个问题:怎样念佛?念佛,说起来很简单,但要把一句佛号念好,那就不容易了。六字洪名,要念到集于一心,要念到丝毫不乱,谈何容易?大家想想七天来,自己有没有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可能还有相当长的距离。这样一个非常殊胜的佛七我们都难以达到一心不乱,更何况平时自己一个人念佛的力量就更不容易了。平时好端端的一个人,并且有意、有决心要把一句佛号念好,都不容易做到,到临命终的时候,就更难以把这句佛号念好。所以,存侥幸心理,不真正下苦功夫念佛,只盼望临命终时,西方三圣及诸圣众前来接迎,那只是自己的愿望而已。如果平时念佛不能做到一心不乱,临命终时西方三圣、莲池海会诸大菩萨就不会来接迎我们,这并不是佛、菩萨不怜悯众生,而是因为我们往生的条件和资粮还不具足。
……念佛最关键的就是——一心不乱,为什么这样强调一心不乱?如果一个人每一个念头都是圣号,则念念都是佛,心与佛相应,内心的烦恼就没有了。圣者与凡夫的区别,就是没有烦恼与有烦恼。佛的境界,无论根本的烦恼、粗重的烦恼、微细的烦恼,一点都没有;菩萨和罗汉还有一些微细的烦恼和习气存在;凡夫则八万四千烦恼样样都有。我们凡夫要把这八万四千烦恼一个一个地断掉,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佛经里告诉我们,至少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才能够把八万四千烦恼断除干净。
……念佛的时候,佛号与烦恼是相对的,如果佛号无法把烦恼伏住,烦恼就会依然出现。为什么没有把烦恼伏住?从根本上讲也就是没有做到一心不乱,所以大家来参加念佛七,就是要培养一心念佛的能力。”
B、印光大师对“一心不乱”的解读是:
菩萨行道,以利人为先。修净业人,以真信切愿为本。只要深信切愿,不必一心不乱,都可仗佛威力接引,往生西方。
念佛人要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愿生西方。离信愿行三者,则无有是处。
修净业人,以真信切愿为本。能念到一心不乱则甚好,切不可存未得一心不乱便不能生之心。若常存此想,得则可,不得则由常存不得生之心,便与佛不相应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48页“复何希净居士书”)
净土法门,犹如大海。长江大河亦入,杯水滴水亦入。证齐诸佛者尚求往生,五逆十恶者亦预末品,何得以得一心及三昧而拒其未得者?但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自己决志求生,唯当企及于此。若谓非此决不得生,是又自立科条,不依佛说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49页“复永嘉某居士书三”)
所言照料林事(编者注:谓居士林团体事务),不能专修,深恐难得一心,未得往生或难如愿者。须知菩萨行道以利人为先,净土之法门以信愿为导。有真信切愿,虽未得一心,亦可往生。无真信切愿,纵已得一心,亦难往生。(宗门人念佛,多不讲信愿,则仍属自力,难蒙佛力。以其彼既不感,佛难垂应。此一着要紧之极,故为道破。)但肯以光所说以上之事,实力行去,则与《观经》净业正因相应,与佛本愿相应,固不必疑豫其难得往生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808页“复王诚中居士书”)
念佛人要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愿生西方。离信、愿、行三者,则无有是处。只要深信切愿,不必一心不乱,都可仗佛威力接引,往生西方。倘使大彻悟人,再加以念佛,必能蒙佛接引,品位加高。(《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725页“世界佛教居士林释尊圣诞日开示法语”)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50/498407.html)
C、智者大师在《净土十疑论》中开示:(往生兜率内院需要深入正定,往生极乐世界无此要求。核心是蕅益大师说的: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第七疑
问:弥勒菩萨一生补处即得成佛,上品十善得生彼处见弥勒菩萨。随从下生三会之中,自然而得圣果。何须求生西方净土耶?
答:求生兜率,一日闻道见佛,势欲相似。若细比校,大有优劣,且论二种。
一者,纵持十善,恐不得生,何以得知?《弥勒上生经》云:‘行众三昧,深入正定,方始得生。’更无方便接引之义。不如阿弥陀佛本愿力、光明力,但有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又释迦佛说九品教门方便接引,殷勤发遣生彼净土。但众生能念弥陀佛者,机感相应必得生也。如世间慕人能受慕者,机会相投必成其事。
二者,兜率天宫是欲界,退位者多。无有水鸟树林风声乐响,众生闻者悉念佛发菩提心伏灭烦恼,又有女人皆长诸天爱着五欲之心。又天女微妙,诸天耽玩不能自勉。不如弥陀净土:水鸟树林风声乐响,众生闻者皆生念佛发菩提心伏灭烦恼;又无女人、二乘之心,纯一大乘清净良伴。为此烦恼恶业毕竟不起,遂至无生之位。如此比校,优劣显然,何须致疑也。
如释迦佛在世之时,大有众生见佛不得圣果者如恒沙。弥勒出世亦尔,大有不得圣果者。未如弥陀净土,但生彼国已,悉得无生法忍,未有一人退落三界,为生死业缚也。
又闻《西国传》云:有三菩萨,一名无着,二名世亲,三名师子觉。此三人契志同生兜率愿见弥勒,若先亡者得见弥勒誓来相报。师子觉前亡,一去数年不来,后世亲无常,临终之时无着语云:‘汝见弥勒即来相报。’世亲去已三年始来。无着问曰:‘何意如许多时始来?’世亲报云:‘至彼天中,听弥勒菩萨一坐说法,旋绕即来相报。为彼天日长故,此处已经三年。’又问:‘师子觉今在何处?’世亲报云:‘师子觉为受天乐,五欲自娱在外眷属,从去已来总不见弥勒。’诸小菩萨生彼尚着五欲,何况凡夫?为此愿生西方定得不退,不求生兜率也。
D、我也和L寺的一些法师和居士交流过净土法门,普遍感觉L寺的人觉得一心不乱就是根本定的意思,因此往生极乐世界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任务,所以应该生生世世跟着师父在娑婆世界。凭心而论,在末法时代的汉地,往生极乐世界是对大家最负责任的一个办法,因为门槛最低。现在把这个法门也断掉的话,对众生的损害极大。
(3)L寺W法师在一次讲师课上,跟大家讲:如果你在世间能够直接提升的话,你不会选择等待,结论就是要在娑婆世界直接、快速成佛,不要去净土。
(4)L寺L法师对J寺的尼众开示说:条件不够的去了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也不要,极乐世界也有边地,所以不要去。
(5)大约2013年,L寺老年组一位男性义工(当时也不好问主管法师是谁,所以也没问)问我:他们主管法师不准本部门义工念佛,不准求生极乐世界,应该发愿生生世世跟着师父,是否符合教理?
(6)大约2016年,L寺外围组一位女性义工(当时也不好问主管法师是谁,所以也没问),我推荐她每天持阿弥陀佛名号为定课,她说他们主管法师不准本部门义工念佛、不准求生极乐世界、可以念大悲咒,她问我怎么办。
七、与L寺团体法师玄的讨论
【法师玄】读了几遍法师们的辨析,有一点疑问;“福智”依靠什么在事件发生这么久,还在坚持不做回应,感觉这个团体像一个固若金汤的独立王国;一个僧团无视佛教界和社会大众?僧团几百位出家人,在梵因法师、净明法师后,没有人再离开?
【法师乙】可能原因还是在于讨论中所说的:三宝的架空、戒律的变改、妄语的随意、团体的依赖。在净明法师离开前后不久是有一些僧人离开的,可查阅《性融法师万言书》。更晚些是否有僧人离开,不得而知。
【法师玄】团体内的业力太强。讨论中最后一位巳法师的观点,甚有同感。对于处于发展盛期的团体,法师的发声,对照“福智”,会引起大众对L寺的反思。但其势未尽,关键人不反思改变,对其不会有太大影响。况身处其中,有师徒之名,那么强大的业力,结果可能是玉粉石存。
以团体现在的趋势,未来结局已注定。与其说服别人,莫若自己行持,建立一个清净的道场,依律行持出来,以戒为基,净土为归,研习经论。多大团体在行非法,著作相似法,只要还有比丘依律如法行持,正法就在,未来佛教、大众就有希望。5-10年后再看……
【法师乙】是的,义无反顾,随缘尽力。
【法师玄】周六的总结会(晚上网络直播L寺**法师2017总结,两个小时分享了师父以《广论》、戒律为主的修学体系,《广论》是南传、藏传、汉传的桥梁,引用师父历年开示,总结师父的科学、团体、佛教价值、人间佛教、历事练心、心文化理念),与“福智”之处理如出一辙,接下来还会有类似的总结会。
全体戒律引导方向,巳法师分享中已讲。
祈请法师再三思,不必把佛教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是自己担起来。
【法师乙】感谢您的用心!不必太忧虑佛教和我。
即使佛教再衰毁,待弥勒菩萨降生成佛时就正法大兴。世相无常,三宝常住,诸佛菩萨一刻也没有舍离我们。《佛说大般泥洹经》说:“当知如来常法,非变易法,世间凡愚所不能了,皆因如来常住音声故得知耳。彼诸世间应作是念:‘夫常法音即是如来常法音也。从此音声当知如来无数无量。’如是,善男子、善女人!若持如来‘常住’二字历劫修习,是等众生不久当成等正觉道如我无异。汝善男子!慎勿放逸,常修二字坚固受持。”
我是惑业粗重的凡夫,目前只能随缘随力做些清道夫的工作,为大众清除一些陷阱、路障。古代俗士尚能杀身成仁、舍身取义,我还不至于杀身,不论境遇怎样,我都会尽量持戒、尽力弘戒,“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何忧何畏?
八、与L寺团体法师黄的讨论
【法师黄】性融法师总结得真好!确实如此,寺庙还是应该朝着大学的方向去发展,而且是以大师为中心的,以行政为辅助的。就像清华老校长说的,“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佛教的本质是教育。像我们现在偏向于公司管理的模式,做事情做得也比较别扭,教育也搞得比较别扭。
从大家的回复里面,我感觉有两个方面很警醒自己:一个是恶友的问题,像毒树一样,谎话说多了就变成真话了,天天灌输小小戒可以舍,最后很多人就会觉得的确如此。其实,人的心是相续的,用投机的办法对待戒律最后就得不到戒律的加持,糊弄的其实是自己。第二个是业果,出家人错解,甚至是故意的错解戒律,业果要自负的。
【法师乙】您说“我们现在偏向于公司管理的模式,做事情做得也比较别扭,教育也搞得比较别扭”,如何是偏向于公司管理的模式?怎样做事情做得比较别扭?怎样教育也搞得比较别扭?好的模式做法应是怎样的?
我们说倡导“小小戒可舍”者为恶友,他们可能说我们是恶友,因为我们不依师、不懂戒律精神而自以为是,令他人对善知识失去信心,坏人道心慧命,破坏僧团和合,您怎么说?怎么办?
【法师黄】您这几个问题问得真好!请让我细细思考和总结一下,再发给您。也是藉着您这个因缘,细致地整理一下这方面的思路。
九、与L寺团体法师宇的讨论
【法师宇】依止善知识是非常正确的,信心也很重要的,然而有个前提条件是“何者为善知识?”。如果我们对依止的对象没有了解,那依止的行为就会变成一种盲信。
有的同学认为学修佛法只要有信心就可以了,以老太太拜狗牙为例说明。然而,在这个案例中并没有说老太太对佛教理论完全没有了解。而且如果我们仅仅强调依止,而不明晰依止的对象,则外道邪师都可以自称为善知识,说只要有信心就好。
《广论》是很好的,在提出依止前,说明了善知识的德相,如果善知识德相不具足,应该如何依止,善知识的最低标准是什么,都有说明。
莲花生大士教诫:“不察上师如饮毒,不察弟子如跳崖。”
宗大师在《事师五十颂释》中引《金刚鬘讲续》说:“十二年间需观察,若不了知久观察。”
无垢光尊者也在《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说:“有者最初未观察,鲁莽草率成师徒,喜新赞德后诽谤;有者阳奉阴违依,间接污辱师眷属。彼等将堕无间狱。”
完满皈依的上师,需是具德上师,如《广论》:“于具德前乃可施行,任于谁前不能随便授其鼻肉。”
实际上在《大智度论》中,如果自己福薄,则善知识可以是经论。
《大智度论》卷96〈萨陀波仑品88〉:
“善知识义,如先说。今略说二相是善知识:一者,教一心向萨婆若;二者,教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等般若波罗蜜法。若能如是行,不久得般若波罗蜜。如药师为病者说服药法:‘汝能如法服,病则得瘥。’
若从经卷闻,从菩萨说闻者,遣萨陀波仑至昙无竭菩萨所,彼中二处有般若:一、宝台上金牒书,二、昙无竭所说。若人福德多者,从昙无竭所说闻;福德少者,从经卷闻。于师生佛想,以能教佛道因缘故。”
在看《大智度论》卷76中的对善知识的描述: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深心,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亲近、恭敬、供养善知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萨摩诃萨善知识?’
佛告须菩提:‘诸佛是菩萨摩诃萨善知识,诸菩萨摩诃萨亦是菩萨善知识。须菩提!阿罗汉亦是菩萨善知识,是为菩萨摩诃萨善知识。复次,须菩提!六波罗蜜亦是菩萨善知识,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亦是菩萨善知识。须菩提!如、实际、法性亦是菩萨善知识。须菩提!六波罗蜜是世尊,六波罗蜜是道,六波罗蜜是大明,六波罗蜜是炬,六波罗蜜是智,六波罗蜜是慧,六波罗蜜是救,六波罗蜜是归,六波罗蜜是洲,六波罗蜜是究竟道,六波罗蜜是父是母。四念处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何以故?六波罗蜜、三十七道法,亦是过去诸佛父母;六波罗蜜、三十七道法,亦是未来、现在十方诸佛父母。何以故?须菩提!六波罗蜜、三十七道法中生过去、未来、现在十方诸佛故。以是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净佛世界,成就众生,当学六波罗蜜、三十七道法,及四摄法摄取众生。何等四?布施、爱语、利益、同事。须菩提!以是利益故,我言六波罗蜜及三十七道法,是诸菩萨摩诃萨世尊,是道,是大明,是炬,是智,是慧,是救,是归,是洲,是究竟道,是父,是母。’”
由上可知,善知识者需是圣者或是经论。其实善知识本属于僧,我们可以看三皈依中的僧有何要求:
《大乘义章》卷10:“次辨僧宝。于中三门:一、定体性;二、明僧德;三、开合辨相。体性如何?《毗昙》法中僧有二种:一、应供僧,与尽诸佛下极至于凡夫沙弥,通皆是僧,是故檀越僧次请人不简上下皆悉得于供僧之福。二、三归僧,唯局分处声闻人中四果四向以为僧宝。凡夫比丘无德可归,是以不取。缘觉出世无和合众,不成僧故,所以不论。彼《论》之中住圣菩萨单一无侣,只不成僧,所以不说。佛是佛宝,亦非僧故,所以不论。又声闻中唯取五阴实法功德为僧宝体,不说假人以为僧宝,彼宗阴外无别人故。又实德中无漏功德是其僧宝,有漏则非,有漏功德不可量故。《成实》法中僧亦有二:一、应供僧,与前相似。二三归僧,大况同前,唯取声闻,不取余众。所言异者,声闻人中四果四向假名行人为僧宝体,不取实德,受供生福唯假人故。大乘法中通而论之,三乘圣众皆是僧宝,简大异小唯取菩萨。”
由上可以知,皈依上师者,即是圣位的菩萨,非凡夫僧可谓皈依的对象。
【法师乙】老太太拜狗牙拜出舍利是传闻的故事,非佛教经律论正典所载,难说真假。多有人认为佛会随机慈悲妄语,因而可能心安理得“学佛”“慈悲”妄语,编造故事启发他人信行以“利益”他人,宜应警惕明辨。
关于善知识的辨析很好!但如果有人说“离师无法,离法无成”,初学修者没有智慧辨别能力,必须有较长时间诚敬依师学法、听话修行,然后才有辨别能力。如果遇到大众公认的没有粗显问题的明师,宜应先好好依师听话学习,才能学修入门和进步,如同小学生先要好好依师听话学习。怎么看待?
又如果说“初地不知二地境界”“不可以凡情测圣境”,一般凡夫怎么判定师长是圣位菩萨?怎么肯定师长不是圣位菩萨?
十、与L寺团体法师宙的讨论
【法师宙】如果寺院贯彻方丈是寺院最高的主导者、拥有唯一的财产权和用人权的话,其实只会导致依人不依法,谁也不会去得罪一位权高位重的人。
我上网看过很多汉传寺院的信息,基本都是停留在封建制度的状态。一个寺院的寺风是由寺院财产所有者决定的,虽然不会有什么很严重的问题,但要想改变什么,基本也不可能。
【法师乙】是的!太虚大师当年提出教产、教制改革,也是涉及这个问题吧?但是没能成功。相对理想的寺院财产、人事管理模式应是怎样的?如何实现?实现有什么困难?您怎么看?经律论中对此是否有相关论说?
【法师宙】这个还不能马上回答您,我看律藏不多,我想关键在于立法、执法和司法的几个过程。
【法师乙】这是非常现实而关要的问题,有劳您抽时间作专题研究,查阅相关资料并辨析,可以吗?
〖相关资料下载〗:
Comments are closed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