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蔡志忠出家事
(20201203)
(一)
【居士】如今佛门真是“百花乱放”,前几天看到他们几个微博在发蔡志忠出家视频,一片赞叹,结果今天看到几个媒体都报了这件事,惊讶才两天就翻车了!现在佛门怎么了?
《蔡志忠出家闹剧,堪比马保国》(静心看佛2020-11-29)
https://mp.weixin.qq.com/s/6Vl6dU1grlvpVWptN4dKjQ
(摘录){11月17日,72岁的蔡志忠在少林寺出家,很多自媒体都在自嗨,认为这是佛门幸事!然而,仅仅二天后,他即以一俗人装扮出现在杭州,连头发都还在。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当别人问他为什么既然出家却又像俗人一样过生活时,他回答,他出家的目的,只是想死后葬在少林寺,因为少林寺有一个规矩,要葬在少林寺,必须是少林寺出家人。他还说,他要在少林寺建一个博物馆,把他的作品放在那。
最最让我不能理解的是,当主持人说我们普通人理解出家就是遁入佛门,结果蔡志忠说,遁入佛门是普通人理解,所以佛门就是藏污纳垢。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少林寺方丈还真配合他了,与他一起演这么一场闹剧戏。想问一下释永信方丈:佛门中的剃度出家,是这样的儿戏吗?蔡志忠说“遁入佛门”的是污垢,方丈你自己是不是遁入佛门的人呢?}
【贤佳】滥解佛法,滥开律制,难免乱象丛生。如《佛遗教经》说:“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犯。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稳功德之所住处。”
蔡志忠说:“禅宗一定是不烧香、不礼佛、不拜佛、不读经、不持戒,你去看六祖,行直何必持戒。”是误解祖师,错解佛法了。
《六祖坛经》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心平何劳持戒”,意涵是心平自然合戒,不必费心持戒,属定共戒、道共戒,并非随意违戒。其实心平不妨持戒,必不违戒。
如《六祖坛经》说:“夫戒定慧者,三乘之达道也。夫妙心者,戒定慧之大资也。以一妙心而统乎三法,故曰大也。无相戒者,戒其必正觉也。……于此乃曰,罔修罔证,罔因罔果,穿凿丛脞竞为其说,缪乎至人之意焉。噫!放戒定慧而必趋乎混茫之空,则吾未如之何也。……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
蕅益大师《楞严经文句》说:“〖经〗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真净,皆由随顺杀、盗、淫故。反此三种,又则出生无杀、盗、淫。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相倾,起轮回性。若得妙发三摩提者,则妙常寂,有无二无,无二亦灭,尚无不杀、不盗、不淫,云何更随杀、盗、淫事?〖文句〗妙发三摩提,言出世妙戒依于首楞严王三昧而开发也。妙戒若发则波罗提木叉戒即无漏戒故,‘常’即是禅戒故,‘寂’犹向所云‘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等也。‘有无二无’故不堕凡夫地,‘无二亦灭’故不堕二乘地,斯则并其不杀、不盗、不淫之相尚不可得,云何更有杀、盗、淫事耶?得此一语,方知无相妙戒不是破戒。倘有杀、盗、淫事,仍是鬼伦而已,无惭之辈其可籍口乎哉?”(卷第九)
《灵峰蕅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说:“又我大师,实弘禅宗之六祖,所说岂非阐扬少室之禅?乃云‘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若依此语,则谓不必持戒、修禅矣。而不知心若平,则我待物无不平,物我既平,岂可杀他自养,盗彼自利,分男女相而行非行,语不真实,而更饮酒使醒醉异时?心平既无此犯戒之相,则一切戒皆在其中,岂可全不持戒,与劫杀人等,而云心平?是知作此‘心平何劳持戒’之语,正是显于大戒也。‘禅’字乃是梵语,此翻静虑,或翻正定,或翻一行三昧。岂有行直之人,其心虑而不静,其住定而不正,其行有不一者?是知‘何用修禅’之语,正是显于深禅也。大师行超天人之表,道隆像季之间,恐后学着法泥迹,于戒体中说‘何劳持戒’之语,于禅境中说‘何用修禅’之言。例此,则知亦于必当求生净土法中而说‘不必求生’之语也。后学犹转泥迹,谓实不必求生,愚之甚也。盖大师所说,反劝也;诸祖所谈,顺赞也。非顺,则无以启进修之路;非反,则不显圆顿之修。反劝顺赞,悉应当时之机,无有实法。如云‘逢佛杀佛’,岂真杀佛乎?若‘杀佛’之语是实,则文殊仗剑亦是真杀佛乎?苟随古人之语,不求古人之心,谓实不必求生者,正所谓醍醐上味为世所珍,遇斯等人翻成毒药矣。是故大师称彼三谛圆妙之理,于有生中说无生,于无证中说修证,二边叵得,中道不存,合教乘圆顿法门,坦然明白。”(卷第八)
六祖隐迹猎人队里时,仍然随缘放生,坚持不吃肉,只吃肉边菜,后来离开猎人队,剃度现僧相,并受持比丘戒,可见是顺戒持戒,出家也是剃发现僧相的。如《六祖坛经》说:“惠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南归隐遁,至仪凤元年丙子正月八日,会印宗法师诘论玄奥,印宗悟契师旨,是月十五日普会四众为师薙发。二月八日,集诸名德授具足戒。……师至是祝发受戒,及与四众开示单传之旨。”
蔡志忠为了死后葬在少林寺而去少林寺剃一缕头发以获得出家名号,却不依佛制现出家相、行出家法,是为曲妄,并非“心平”,也非“行直”。
如唐朝道宣律师《四分律行事钞》说:“出俗五众所以为世良田者,实由戒体故也。是以《智论》云:‘受持禁戒为性,剃发染衣为相。’今若冰洁其心,玉润其德者,乃能生善种,号曰福田。不然纵拒,自贻伊戚,便招六聚之辜,报入二八之狱。”(卷中)
唐朝义净法师《南海寄归内法传》说:“长发受具,五天所无,律藏不见有文,徇古元无此事。但形同俗相,难为护罪,既不能持,受亦何益?必有净心,须求剃发染衣,洁念解脱为怀,五戒、十戒奉而不亏,圆具圆心遵修律藏。‘瑜伽’毕学,体穷无著之八支;‘因明’著功,镜彻陈那之八论。习阿毗达摩,则遍窥‘六足’;学阿笈摩经,乃全探四部。然后降邪伏外,搉扬正理,广化群物,弘诱忘疲,运想二空,澄怀八道,敬修四定,善护七篇。以此送终,斯为上也。如其不尔,虽处居家,不染私室,端然一体,以希出离,随乞丐以供公上,着粗服而遮羞耻,守持八戒,尽形寿以要心,归敬三尊,契涅槃而延想,斯其次也。必其现处樊笼,养育妻息,恭心敬上,慈怀念下,受持五戒,恒作四斋,忠恕在人,克勤于己,作无罪事以奉官输,斯亦佳也。至如俗徒蠢蠢不识三皈,尽寿遑遑宁持一戒?不解涅槃是寂灭,岂悟生死是轮回?镇为罪业,斯其下也。”(卷第四)
宋朝元照律师《佛制比丘六物图》说:“《智论》云:‘受持禁戒为性,剃发染衣为相。’然浊世凡庸,鲜能修奉,且凭仪相,用光遗教。苟内外都亡,则法灭无日。愿诸上德,同志持危。即《华严》云:‘具足受持威仪教法,能令僧宝不断。’受佛遗寄,得其人矣。”
(二)
【居士】《“你为什么只批评蔡志忠,不批评少林寺方丈?”——你要当蠢货自己去当!》(2020-11-30)
https://mp.weixin.qq.com/s/78Fuy8abGlXICURgLSpqfA
(摘录){我——一个受佛教信仰和教条约束的比丘——不会在这个对全社会、尤其是对在家人开放的平台上,对任何一个出家人的任何过失,去宣扬,去谴责,去批评。我甚至不会私下在任何一个在家人面前去谴责、去批评。
出家人的事,尤其是出家人自己的过失,有什么话,我只在出家人内部范围讨论、批评、检举——仅限于出家人内部范围。
在这个对社会大众开放的平台上,我只批评、也只能批评蔡禅师,绝对、绝对、绝对不会批评少林寺方丈。不仅不批评,而且我还要维护,不仅要维护,而且我还反对四众弟子批评、宣扬——我是不是很护短?护短就对了。护短说明我深信因果,护短说明我依经依法,护短说明我不想掉到无间里边去,护短也说明我真真的是一片苦心的在维护所有的佛弟子——包括出家人、在家人和一切质问者、指责者。}
这个说法对吗?
【贤佳】是片面的,误解戒律,引世人讥嫌佛教护短。
依佛教戒律来说,僧团能如法处治乃至已如法处治的,且非大众公知的僧人犯戒问题,不应私下向未受大戒人说。若是大众公知的僧人犯戒恶行问题,可以如法如理评论,以导正大众知见。若是僧团不能如法处治乃至偏袒包庇的僧人犯戒问题,可以请俗人处治,可以适当向未受大戒人说。
以上是就僧人犯戒恶行问题来说的。若是僧人邪见滥说,可以径直评破。
相关经律文据辨析可参看以前分享的《辨析“不说四众过”》、《辨破〈僧犯千条罪,不让一俗知!〉》。
(三)
【居士】但愿蔡老能沉心阅读佛说经律,真正从画家转向出家。印光祖师对于简择出家者有一段开示:“如有发心出家者,自未证道,不能观机,上叩佛慈,冥示可否,庶无匪徒败种混入之弊。而今之收徒者,唯恐其不多,明知为下流,尚急急欲收,唯恐其走脱,谁肯如此决择?贪名利,喜眷属,致令佛法一败涂地,莫之能兴也。”(《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复永嘉某居士书五》卷一)
又说:“夫佛法者,乃九法界公共之法,无一人不当修,亦无一人不能修。持斋念佛者多,推其效则法道兴隆,风俗淳善,此则唯恐其不多,愈多则愈美也。至于出家为僧,乃如来为住持法道与流通法道而设。若其立向上志,发大菩提,研究佛法,彻悟自性,宏三学而偏赞净土,即一生以顿脱苦轮,此亦唯恐不多,多多则益善也。若或稍有信心,无大志向,欲藉为僧之名,游手好闲,赖佛偷生,名为佛子,实是髡民,即令不造恶业,已是法之败种、国之废人。倘或破戒造业,贻辱佛教,纵令生逃国法,决定死堕地狱。于法于己,两无所益,如是则一尚不可,何况众多。古人谓‘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乃真语实语,非抑将相而扬僧伽也。良以荷佛家业,续佛慧命,非破无明以复本性,宏法道以利众生者,不能也。今之为僧者,多皆鄙败无赖之徒,求其悠悠泛泛持斋念佛者尚不多得,况能荷家业而续慧命乎。今之佛法,一败涂地者,以清世祖不观时机,仰遵佛制,革前朝之试僧,永免度牒,令其随意出家,为之作俑也。夫随意出家,于上士则有大益,于下士则大有损。倘世皆上士,则此法固于法道有益,而上士如麟角,下士如牛毛,益暂得于当时(清初至乾隆年间,善知识如林,故有益),祸广覃于后世,致今污滥已极,纵有知识欲一整顿,无从措手,可不哀哉!以后求出家者,第一要真发自利利他之大菩提心,第二要有过人天姿,方可剃落,否则不可。”(《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复泰顺谢融脱居士书二》卷一)
真正出家,非大丈夫不能行,愿多些真丈夫出家!愿佛门诸师亦能为护持三宝、弘扬正法、普度众生负责,培养、剃度发心纯正、愿荷担如来家业的大丈夫出家!
【贤佳】随喜思辨!随喜善愿!
(四)
【居士】昨天在《辨析蔡志忠出家事》中读到居士发的《印光大师文钞》中有关出家的开示,非常受益。昨晚我又读了莲池大师《竹窗二笔》中开示《出家一》《出家二》两篇,祖师的开示真的特别好,可惜出家人也有很多人不去读。
《竹窗二笔·出家(一)》
〖原文〗先德有言:“出家者,大丈夫之事,非将相之所能为也。”夫将以武功定祸乱,相以文学兴太平,天下大事皆出将相之手,而曰出家非其所能,然则出家岂细故哉?今剃发染衣,便谓出家。噫!是不过出两片大门之家也,非出三界火宅之家也。出三界家而后名为大丈夫也。犹未也,与三界众生同出三界,而后名为大丈夫也。古尊宿歌云:“最胜儿,出家好,出家两字人知少。”最胜儿者,大丈夫也。大丈夫不易得,何怪乎知“出家”两字者少也。
〖白话〗先德有言:“出家是大丈夫的事,不是将军、宰相所能办得到。”我们试想:将军以武功定祸乱,宰相以文学兴太平,天下大事皆出自将相之手,然而先德称出家不是他们所能办得到,可知出家并不是简单容易的事。如今有人认为只要剃头并披上坏色衣便是出家了。唉!这只不过是出二片大门的家,并不是出三界火宅的家啊!能够出离三界的家,才可以称为大丈夫。即便如此,也仍然有所欠缺,必须自行化他与三界众生同出三界,才真正当得起大丈夫的称号。古尊宿有一歌云:“最胜儿,出家好,出家两字人知少。”“最胜儿”,即是指大丈夫。然而大丈夫毕竟不容易得,难怪说能完全明白“出家”二字的人少啊。
《竹窗二笔·出家(二)》
〖原文〗人初出家,虽志有大小,莫不具一段好心。久之,又为因缘名利所染,遂复营宫室、饰衣服、置田产、蓄徒众,多积金帛,勤作家缘,与俗无异。经称“一人出家,波旬怖惧”,今若此,波旬可以酌酒相庆矣!好心出家者,快须着眼看破。曾见深山中苦行僧,一出山来,被数十个信心男女归依供养,遂埋没一生,况其大者乎!古谓必须重离烦恼之家,再割尘劳之网,是出家以后之出家也。出前之家易,出后之家难,予为此晓夜惶悚。
〖白话〗通常人在初出家的时侯,所立的志向虽有大小不同,然而无不怀着一片好心。可是时间久了,受到名利等种种因缘的诱惑,便又重新开始营造房屋,讲究衣着,置买田产,蓄养徒众,广积财物,勤作经营,与世俗的人并无差异。佛经称“一人出家,波旬怖惧”,若是像这样的出家人,波旬不但不会怖惧,而且还会欢喜得互相酌酒庆贺呢!好心出家的人们,赶快醒悟吧,把一切世缘尽情看破!曾见有住在深山中的苦行僧,一出山来,被数十位信心男女归依供养,一生的道业便就此荒废了,何况其他更大的染缘呢?古人云:“重离烦恼之家,再割尘劳之网。”这是指出家以后的又一次出家。出前一次的家容易,要出后一次的家可就难了。我为此日夜常怀忧惕。
【贤佳】感谢分享提示!
Comments are closed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