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答疑讨论之五十四(20210129)
(一)
【居士】《从早餐时间看寺院管理和普及戒律知识的意义》文中,那位尼师的观点,我非常赞同。寺院道风现在不能完全指望僧人内部解决,确实需要居士除了学习在家人戒律,也学习出家人戒律,一个是增强自身辨别邪正的能力,另外可以监督僧人持戒。对于邪师邪教,一个是大力揭露,这属于破;一个就是学习正法,主要为戒律知识,这属于立。居士如果大都能懂戒律,邪师邪教就没市场了。对居士普及出家人戒律知识非常重要。
现在大德讲解居士戒律的书籍很多,大家能很方便地得到、学习,但出家人戒律,对居士来说,很少有机会能学习,自己看书也不能完全明白。能否以后在您不忙的时候,或者可适当减少揭露藏密的文章(以前之前揭露的已经不少了),腾出时间和精力,讲解一下出家人戒律,尤其是邪师邪教最容易骗人的那些,如淫欲、敛财等。这些如果能讲出来,对出家人(很多法师也没机会学戒律,因为寺院没人讲)和居士都非常好。
对居士弘扬出家人戒律,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僧人基本都来自居士,居士知戒、持戒水平高了,以后出家知戒、持戒水平也会相应的高了。这对端正佛教道风、提高僧人素质、正信佛教发扬光大都非常有好处。弘扬出家人戒律,也可抵御藏密邪师邪法对汉传佛教的侵蚀渗透。这个是立,以前您主要是破。正信佛教如果能振兴,邪教目前在中国泛滥发展的势头就会被遏制,也非常有利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好处实在很多!
弘扬戒律,只要基本正确,即功德无量。不要求完美无缺,不必给自己太大压力。还有一点,最好通俗易懂,这个也非常重要,有利于传播和普及。
如果出家人和居士大都能提高戒律认知水平,佛教信徒大都能持戒,再由他们影响亲朋好友、社会大众,那对社会道德风气的改善大有好处,也应能大大减少中国的天灾人祸。
【贤佳】您的考虑很好!我随缘随力来做。
【居士】大家都特别渴求戒律的知识。我们自己学戒律,即使五戒,具体到实际问题,也有很多搞不懂的。不光居士,那些出家法师对戒律也非常渴求。您交流讨论里就有好多法师在向您请教或讨论戒律问题。讲戒律的同时,也可配合答疑,比如,一期正式讲戒律内容,下一期安排答疑。
居士持戒水平提高了,就能分清正邪,监督寺院的水平也自然就提高了。起码那些戒律太差的寺院,居士要么会直接提醒或批评,要么没人再愿意去亲近供养,那些僧人自然就得收敛,或者干脆混不下去就还俗了,那些假持戒、真敛财的僧人就容易暴露了。戒律好的寺院,大家会多去亲近供养,影响力越来越大,佛教界道风自然就能端正。好处太多了!
【贤佳】我目前的机缘不合适直接讲戒,只宜文字答疑讨论、收集资料分享,会尽量深广兼顾,但只能随缘随力,抛砖引玉,但愿有众多有心的僧人共同来做。
(二)
【沙弥】本计划年初请一位学律的法师来帮我忏悔戒罪,但疫情原因不知道能不能来,会影响受戒吗?受戒后再忏可以吗?不是想覆藏,而是暂时没有遇到重视戒律的法师。
【贤佳】可以,不障受戒。无覆藏心,积极求忏而找不到合适给忏者,无有情过,罪不增长,善心可贵!
(三)
【居士】有居士请教戒律问题:
1.这位居士曾受菩萨戒,后因身体不好,现在无法受持八关斋戒和长斋月戒,准备舍掉菩萨戒,是否需要在佛堂里舍?
2.受过菩萨戒的居士,如果仅有条件受八关斋戒,但不能受持长斋月,是否需要舍菩萨戒?(我也是只受八关斋,没有受长斋月。)
3.有个道场准备打佛七,有居士发心买了一些易耗品准备供养的,后来道场取消佛七,那买的这些东西如何处理?
【贤佳】1.舍戒应对懂得舍戒意思的人舍,地方随意。对佛像自言自语舍戒,不成舍戒。如《萨婆多毗尼毗婆沙》说:“若舍戒时,都无出家人,若得白衣,不问佛弟子、非佛弟子,但使言音相闻,解人情去就,亦得舍戒。舍戒一说便舍,不须三说。”(卷第二)《善见律毗婆沙》说:“若人舍者,向人而舍,以心发言已然后说,成舍戒。……向天神者,地神为初,乃至阿咤贰杈天神,若向此诸神舍戒,戒不成舍。……向痴人说者,向老耄人说,向土像、木像人说,或向野中小儿,或至不向说,如此语悉不成舍戒。”(卷第七)
2.出自《优婆塞戒经》的在家菩萨戒只要求六斋日受持八关斋戒,如《优婆塞戒经受戒品笺要》(蕅益大师)说:“〖经〗若优婆塞,受持戒已,一月之中不能六日受持八戒、供养三宝,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笺要〗不敬好时,则善法衰损,故有罪也。重病非犯。”《梵网经菩萨戒》要求在家居士每月六斋日和年三长斋月(正月、五月、九月)受持斋戒。
能每月六斋日受持八关斋戒很可贵!如果受了“梵网经菩萨戒”,而没条件年三长斋月每日受持斋戒,那么应惭愧忏悔,努力渐渐具备条件长斋月受持斋戒。
明朝弘赞律师《梵网经菩萨戒略疏》说:“破斋者,在家于六斋日、长斋月受持八关戒斋。过中不食为斋,若犯非时食,故云破斋。出家则终身非时不食,如于此斋日犯非时食,罪亦加一等。”(卷第六)
蕅益大师《佛说斋经科注》说:“〖经〗道弟子月六斋之日受八戒。〖注〗道弟子,谓在家秉承佛道之弟子也。从但三归至菩萨戒,在家二众,俱得此名。月六斋日者,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也。若月小者,取二十八日足之。此六日,是四天王及太子使者巡视世间之日,受斋修福,功倍余时。不言‘年三长斋月’者,月斋稍难,容可随力;日斋最易,尤应秉承。年三月者,正月、五月、九月,毗沙门天王分镇南洲,亦应受斋修福也。八戒,具如下列,或开香花、歌舞为二,则第九‘不非时’独得斋名,开合虽殊,义体无别。或问:为善去恶,理应相续,何以但制六日,待天神巡视而后修善?答:受六斋者,非谓平日便可为恶也。大戒、五戒,秉之终身。八关戒斋,加于六日。譬如列国诸侯,平日何尝不修政布德?士农工贾,平日何尝不勤职务业?迨夫巡狩、省试之期,亦必倍加警饬。故《梵网》有‘不敬好时’之戒。当知此为菩萨增上功德,亦为‘近事’种出世因。下乃旁为一辈多罪众生,虽不能相续修善,亦使之暂离恶业,倘驯而致之,萌孽渐生,牛羊弗牧,安知不蔚为牛山美木耶?孔子曰:‘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吾未见力不足者。’又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一日斋戒亦如是矣。纵令上根者少,而日月至焉,亦犹愈于皓亡不反者也。故知如来立法普利三根,或不远而休复,或频厉而无咎,或与进而不与其退,与洁而不保其往,顾受者自审何如耳。”
3.如果已跟道场人员说了要作供养,那么宜跟道场人员沟通,供养给道场随宜使用。如果道场人员说不需要,那么可不供养。如果不作沟通,自己取消供养,不算犯盗,因为本是针对活动的,但业上不如作沟通好。
如果未跟道场人员说要作供养,只是自己私下准备供养,那么随其相应活动取消而不供养无妨。供养更好,自得福德。
【居士】我把您的回复发给有关居士了,我劝那位居士(包括其他居士有的也不能把六斋日八关斋戒和长斋月都受下来,确实在家居士有诸多不便)一个月就六天的八关斋戒最好还是坚持受一下,尽量不要舍戒。
她回复:“这是前天群里分享的:‘〖贤佳〗五戒、八关斋戒可以受舍部分戒条,沙弥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必须完整受持,不能受舍部分戒条。未见律中说菩萨戒可以受舍部分戒条。如果长期持不了某一条戒,可作法舍掉全体菩萨戒,改受五戒。以菩提发心受持五戒,一样是大乘功德。’”
所以,不清楚如果只受六斋,不受长斋月是否可以?看到开示:“能每月六斋日受持八关斋戒很可贵!如果受了‘梵网经菩萨戒’,而没条件年三长斋月每日受持斋戒,那么应惭愧忏悔,努力渐渐具备条件长斋月受持斋戒。”
所以,还是要请教法师怎么做不舍戒,但现在没有条件受长斋月怎么办?不知道有没有通融的方法?其实长斋月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我也是很难做到的。
【贤佳】长斋月持斋是轻的遮戒,有条件时尽量持守,外缘条件有较大障碍难以持守而违犯时,惭愧忏悔,情过轻微,易得清净。
另外,菩萨戒可以分条受,那么也应可以舍部分戒条。我以前说“未见律中说菩萨戒可以受舍部分戒条”,是见识有缺,惭愧忏悔!
如《菩萨璎珞本业经》说:“有受一分戒名一分菩萨,乃至二分、三分、四分,十分名具足受戒。是故菩萨十重、八万威仪戒,十重有犯无悔,得使重受戒;八万威仪戒尽名轻,有犯得使悔过,对首悔灭。”(卷下)
新罗太贤法师《梵网经古迹记》说:“发此心已有二种受:一者一分受,随其受者意乐所堪,或受一戒或多,皆得成戒,名为菩萨。不同声闻必总受持,若其一分不名比丘,谓令现身得阿罗汉,圆满轨则建立学处。十戒、具戒各必总受,若凡若圣受学一轨,即由此义简择人器,除有遮难及余趣也。菩萨不尔,随分戒故,谓凡必无现身成佛,要经无数大劫修故,从但解语乃至金刚,随其位力渐渐修满,如成山海,尘渧为初。既大菩提无德不摄,欲成彼聚,何善非因?即由此义不择趣生,但解师语,发心皆得。虽但解语,唯受一戒,犹胜二乘一切功德。罗汉功德但为自身,于有情界无有恩分,菩萨一戒为度一切,无一众生不荷恩故。二者全分受,谓三聚戒。……第二,护持者,略有十门。一,随心门,随其宿习心乐住故,犹如世间随其本色,虽一蕴水,绿、碧等异,故先固一,渐具余行。如《本业》云‘若受一戒,名一分菩萨,乃至具受名具分菩萨’故。然佛所制应渐遍学,由此第二有‘遍学门’。如《瑜伽》说:‘声闻自利尚护他心,况诸菩萨利他为先,故应遍护诸讥嫌戒。’然《智论》云:‘新行菩萨不能一世一时遍行五度,如护三衣不能施等。’由此第三有‘随性门’,相违学处现在前时,唯护性戒,纵遮戒故。如《摄大乘》:菩萨性罪不现行故,与声闻共相似;遮罪有现行故,与彼不共。”(卷下)
【居士】下个月就到了长斋月了,是提前一天对同样受戒的居士说“这条戒舍掉,只受六斋日”,是吧?有没有具体的仪轨?同时也要忏悔吧?
【贤佳】对听得懂舍戒意思的人明确说舍某一条戒就可以,没有特别仪式要求。如可说:“我舍菩萨戒中年三长斋月持斋戒。”舍戒不犯戒,不必对此忏悔,但可忏悔不得不舍戒的业障,发愿、回向未来有条件受持。
(四)
【居士】受菩萨戒,是能做到再受,还是发心就先受,慢慢再努力做到?
【贤佳】看心志和能做到的程度而可有不同选择,但都宜应适当学戒,了解戒律精神和基本开遮轻重,且大体能够持守,不宜急于一时而粗率受戒犯戒,乃至破重戒而不自知。
莲池大师《梵网菩萨戒经义疏发隐》说:“犯戒胜无犯者,昔由有受,今乃有犯,由知犯戒,则有愧心,暂时圣教薰心,终成作佛种子。夫受戒岂小因缘耶。《优婆塞戒经》云:‘阿那邠底长者子,虽为五百金钱受戒,亦得无量功德,况自至心为解脱者。’有戒犯,胜无戒不犯,不为过语矣。虽然,此抑扬其辞,极言戒之当受云尔。恃此故犯,犹夸胜人,无羞无惭,为天下笑,则醍醐毒药,实唯自害,佛何尤哉。”(卷第一)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答缘净居士问》说:“问:行人若不受戒,则永弃佛海,失大利益。如发心不真,颟顸受戒,犯之又一重戒罪。是受之恐致违犯,不受又失大益,似乎进退两难。弟子对此,颇有愚见:以为如果发心真实,自必惧罪情深,必少违犯,不妨立即受戒。否则习气太重,或因一时心感,贪一戒名,昧然受之,将来必易触犯,反不如依律秉持二三年后,果无违犯,再行受戒未晚,斯则既得戒益,又不致徒增戒罪,似乎有益无害。此法弟子曾试之,劝人吃素,颇有效验。因近数年几遇发心修行,即劝其先持六斋,及戒杀,减少肉食,兼作众生一体血肉不净等观,不数年间,因之而吃长素者不下十余人。今对于戒法,未知可否照此办理?又有一辈行人,颇明罪福因缘,虽未受戒,而能照律秉持,孳孳念佛,求生净土,若后往生,与已受戒念佛往生者品位有无高下?若有,则与六祖‘心地无非自性戒’‘本来无一物,何处着尘埃’之义,似乎相违。如无,而律又言如法受戒者方发戒体,且得天神拥护,又显与未受戒者大有区别。弟子未明斯义,故特录求指示。况前拟先秉持而后受戒,如果不同,设此学戒期内有命终者,岂不失大利益?是此一疑义,尤不得不早求解决也。
“答:既欲受戒,固宜真实。既不真实,又何须受?利益由真实持戒得,非有受戒之名便得利益也。汝之疑,可谓无谓之极。凡修行在心地上论,不在形迹上论。未受戒而持戒,是为真实修行人,岂真实人行真实行反庸劣乎?然佛菩萨极力劝人受戒,谓受之必持,非为今之挂名受戒者发也。挂名受戒,以受戒人毁佛禁戒,罪加一等。汝之所问,皆是死执迹相,妄兴议论。如此所说,皆名戏论。受戒发戒体,乃宿根深厚之人,非今之悠悠挂号者事。不受戒而能持戒,乃少数人,非多数人,故不得用此以难彼。此系特别性质,彼乃通途教道,何得崖板相比。直是本无一事,妄起风波,可叹孰甚!利益在迹相上论,不究心地实情,则举世之人皆好假冒修道之人矣!”(卷第四)
(五)
【居士】有居士请教:“香灰应该倒哪里?我都装到一个袋子里了,太多了,不能老是放到家里呀。”
我记得戒律问答里说供的鲜花枯萎了可以放干净的地方或者放河里,那香灰也能放河里吗?
【贤佳】香灰可以埋藏到一般无人踩踏的净处,如花丛土中或荒山野地等。香灰倒海水中无妨,倒河水中可能被人讥嫌为污染环境。
Comments are closed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