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不二

论不二(20211019)

(一)

法师】南传里没有“不二”这个词,因为南传的修行方式决定了我们不可能有这个概念。我的意思是,如果你仔细体会各部的声闻律,你会理解在遵循声闻律的生活方式之下,不可能产生“不二”这个词。为什么所谓的“小乘”都反对“不二”?因为我们的修行方式决定了我们不可能有这个词。当我们听到“不二论”的时候,感觉这是来自异世界的东西,所以将其判为异教法。当然我个人是先学的“不二论”,后学的“小乘法”,所以我最初的感觉是,放弃已有的信仰而改信一种新信仰。

贤佳】《(南传)相应部经典·(第四)根相应·〔四三〕沙祇城》说:“有理趣,依此理趣故,五根即五力,五力即五根。诸比丘:有何之理趣,依此理趣故,五根即五力,五力即五根耶?诸比丘!信根即信力,信力即信根;精进根即精进力,精进力即精进根;念根即念力,念力即念根,定根即定力,定力即定根;慧根即慧力,慧力即慧根。

“诸比丘!譬如有趣向东、倾向于东、临入于东之河,其中有洲,诸比丘,有理趣,依此理趣故,彼河之流称为一。诸比丘!又有理趣,依此理趣故,彼河之流称为二。诸比丘!有何之理趣,依此理趣故,彼河之流称为一耶?诸比丘!彼洲之东水与西水是。诸比丘!有此理趣,依此理趣故,彼河之流称为一。诸比丘!有何之理趣,依此理趣故,彼河之流称为二耶?诸比丘!彼洲之北水与南水是。诸比丘!有此理趣,依此理趣,故彼河之流称为二。”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N18/N18n0006_048.xml#pN18p0038a1302

这是否是表述“不二”的理趣?

法师】请使用庄春江译文,我拒绝讨论元亨寺译文。

贤佳】庄春江译《(南传)相应部48相应43经/娑鸡多经》说:“ 比丘们!有法门,由此法门来到五根成为五力,五力成为五根。比丘们!什么法门,由此法门来到五根成为五力,五力成为五根呢?比丘们!凡信根者,是信力;凡信力者,是信根。凡活力根者,是活力之力;凡活力之力者,是活力根。凡念根者,是念力;凡念力者,是念根。凡定根者,是定力;凡定力者,是定根。凡慧根者,是慧力;凡慧力者,是慧根。

“比丘们!犹如河是倾向东的、斜向东的、坡斜向东的,在其中央有小岛,比丘们,有法门,由此法门来到该河就名为一条水流。又,比丘们!有法门,由此法门来到该河就名为二条水流。比丘们!什么法门,由此法门来到该河就名为一条水流呢?比丘们![分]该岛东边的水与该岛西边的水,比丘们,这是法门,由此法门来到该河就名为一条水流。比丘们!什么法门,由此法门来到该河就名为二条水流呢?比丘们![分]该岛北边的水与该岛南边的水,比丘们,这是法门,由此法门来到该河就名为二条水流。”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1495.htm

法师】这和“不二”有什么关系?!经文的意思是,信、精进、念、一境性、慧这五个心所,当他们还很弱的时候就称为五根,当他们变强的时候就称为五力。这和大乘“不二论”没关系。经文并无如下之意:信、精进、念、一境性、慧这五个心所,和“妙明真心”不二。

贤佳】照您这么理解,五根与五力是定有差别的,那何以经中说“凡信根者,是信力;凡信力者,是信根。凡活力根者,是活力之力;凡活力之力者,是活力根。凡念根者,是念力;凡念力者,是念根。凡定根者,是定力;凡定力者,是定根。凡慧根者,是慧力;凡慧力者,是慧根”呢?

“不二”之理不局限于“妙明真心”。“妙明真心”的内涵及与诸法的关系是另一个话题。

法师】五根、五力当然有差别,即力用强弱之别。信根和信力都是信心所,本质无别。定根和定力都是一境性心所,本质无别。

贤佳】是的,从本质无差别角度说即、不二。大乘经典说“不二”,也是对不同法从某个角度说的(多是从本质角度),与南传经典说“五根即五力”的理趣一样。

 

(二)

居士】《维摩诘经》这句:“珠顶王菩萨曰:‘正道、邪道为二,住正道者则不分别是邪、是正。离此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卷中)您觉得如何解读更好一些呢?

贤佳】正、邪体性实相非二,理同“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可参看:

论“烦恼即菩提”

论“烦恼即菩提”之二

其实“不二”即是有二,否则不名“不二”,例如不说烦恼与烦恼不二,因为完全是一,所以不说“不二”。因为是二,所以才从某角度说“不二”。

居士】我觉得经文这句说得很好,是很高的境界,但一般人达不成此境界。我想能达成此境界的人应该是已将“正、邪”之“二”分别至极致,才能在放下分别后,“离此二者”,入不二法门。

正、邪本是一体,正和邪的本体都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有的人通过正修行见到了正的体性,也就是正和邪的本体。那“邪”到极致的人,或者通过“邪”修行的人,但最终放下了“邪”,也可以见到本体么?

贤佳】邪修行的人,随顺增重“我执”烦恼,有因缘放下邪行后,还要修正见正行,修到极致,才能见到本体。

如《四分律行事钞》(〔唐〕道宣律师)说:“《涅槃》云:‘欲见佛性,证大涅槃,必须深心修持净戒。’”(卷上)(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40/T40n1804_001.xml#pT40p0004a2901

《中观论疏》(〔隋〕吉藏大师)说:“今说此‘八不’,灭二种戏论也。师又约‘渐舍’义,明五种戏论:一者佛有诫、劝二门,‘诸恶莫作’名为诫门,‘诸善奉行’名为劝门。恶有乖理㾈坠,损他感苦,故名戏论;善是符理清升,利他招乐,故非戏论。二者善有二门:有所得善,不动不出,名为戏论;无所得善,能动能出,故非戏论。三者,得、无得二名为戏论,如云‘明与无明,愚者谓二’,诸有二者无道无果;若有得、无得,平等不二者,名不戏论,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第四,明二与不二是二边,并是戏论;若能非二不二中道,则无戏论。次二不二、非二非不二,并是名相,皆是戏论;言亡虑绝则非戏论。第五,若有戏论,若有不戏论,并是戏论;若无戏论、无不戏论,方是不戏论也。问:何故就戏论、不戏论明二智中道?答:戏论破慧眼,是皆不见佛,故名戏论;无戏论者即是慧眼,故名为中也。”(卷第一)(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42/T42n1824_001.xml#pT42p0005b2001


Comments are closed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