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念佛解决经济等问题(20221212)
(一)
【居士】《地藏菩萨本愿经》:“若未来世,有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愿,或多病疾,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属分散,或诸横事多来忤身,睡梦之间多有惊怖,如是人等,闻地藏名,见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满万遍,是诸不如意事渐渐消灭,即得安乐,衣食丰溢,乃至于睡梦中悉皆安乐。”(卷中)(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13/T13n0412_002.xml#pT13p0788b2715)
至诚心念满万遍,不如意事渐渐消灭,然后衣食丰足,是怎么衣食丰足的?难道不用劳作,就有衣食丰足?很多大乘经典讲到诵经、念佛菩萨,求什么得什么,是如何获得的?
【贤佳】一般需要劳作为缘,由诵念力而增长成熟以前的善业。如果以前的善业很大,诵念力量极强,则可能现在不用劳作而有亲友自动送财上门,或没有额外劳作而生意好运兴隆。但一般不会如此,还需要适当勤恳劳作为缘。
如《大智度论》说:“问曰:若因菩萨,有饮食等及诸宝物,人何以力作求生,受诸辛苦乃得?答曰:饥饿劫时,人虽设其功力,亦无所得,以众生罪重故。菩萨世世赞叹布施、持戒、善心,是三福因缘故,有上、中、下:上者念便即得;中者人中尊重,供养自至;下者施功力乃得。”(卷第四十)(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25/T25n1509_040.xml#pT25p0355b0901)
又说:“有福德之人,安坐无事,福禄自至;薄福之人,勤设方便,斗战乃得。有福之人自然得者,名为福德自至;方便战斗得者,名为精进而得。”(卷第八十一)(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25/T25n1509_081.xml#pT25p0629c1703)
对一般人来说,虽然过去生有福业,现在积极诵经、念佛等,但适当积极劳作是必需的。如《成实论》说:“虽从业生报,要须加功,然后得成。如从得谷业有谷生,然要须种(zhòng)等,尔乃得成。”(卷第七)(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32/T32n1646_007.xml#pT32p0296c1111)
就像我们一般人的寿命受前生的业决定,但今生还要适当注意饮食健康、人身安全和医疗保养等,否则可能横死。如《大般涅槃经》说:“如是之人寿命不定,命虽不尽,有九因缘能夭其寿。何等为九?一者,知食不安而反食之;二者,多食;三者,宿食不消而复更食;四者,大小便利不随时节(注:强憋大小便);五者,病时不随医教;六者,不随瞻病(注:护理人)教敕;七者,强耐不吐;八者,夜行(注:荒野处),以夜行故,恶鬼打之;九者,房室(注:淫行)过度。”(卷第二十六)(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12/T12n0374_026.xml#pT12p0518c1001)
(二)
【居士】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作为佛教徒,如果遇到重大困难障碍,除了祈祷佛菩萨、护法神加持帮助以外,可不可以请求世俗亲人、朋友给予帮助?
【贤佳】可以。如同生病了,除了祈求佛菩萨、护法神加持帮助以外,还宜应找医生给予帮助。祈求佛菩萨、护法神加持,请求世俗亲人、朋友给予帮助,都是增上缘,并行不悖。能否成办的正因在自己过去的业,而增上缘是宽广的,一般不宜太偏狭。如同种植谷物,良好未坏的谷种子是正因,水、肥、阳光等都是增上缘。缺水、缺肥或缺阳光则都不能正常生长。
如《瑜伽师地论》说:“此一切因,二因所摄:一,能生因;二,方便因。当知此中牵引种子(牵引因)、生起种子(生起因)名能生因,所余诸因名方便因。复有四缘: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当知此中,若能生因,是名因缘;若方便因,是增上缘。”(卷第三十八)(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30/T30n1579_038.xml#pT30p0500c1301)
《瑜伽师地论》说:“诸行虽有各别生因,然必待缘方得生起。若彼彼行生缘现前,彼彼行因生彼彼行。是故诸行虽现有因,然无俱时顿生起过。……因缘一种,亦因亦缘,余之三种唯缘非因。”(卷第五十一)(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30/T30n1579_051.xml#pT30p0583a0501)
《瑜伽师地论》又说:“云何‘增上缘’?谓眼等处为眼识等‘俱生增上缘’;若作意于所缘境,为诸识‘引发增上缘’;若诸心、心所,辗转互为‘俱生增上缘’;若净、不净业,与后爱非爱果及异熟果为‘先所作增上缘’;若田、粪、水等,与诸苗稼为‘成办增上缘’;若彼彼工巧智,与彼彼世间工巧业处为‘工业增上缘’。”(卷第五十二)(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30/T30n1579_052.xml#pT30p0584c0501)
(三)
【法师】中国传统文化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认为祖上的阴德会影响到后世子孙的福报。事实上确实那些重德的贤人,他们的家族很兴旺和持久。用业果的原理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贤佳】那是有共业,祖上善业是增上缘。
【法师】“那是有共业,祖上善业是增上缘”,这个和传统文化的说法挺不一样的。传统文化的说法是认为祖上积德可以荫泽子孙,还能举出很多这种例子。看来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佛教因果论的。
【贤佳】是的,但从增上缘的角度理解“荫泽子孙”,也算随顺因缘果报道理。
如《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说:“如契经说‘十岁时,人由能受行善业道故,所生男、女寿二十岁’,问:无他(他人)造业他(他人之外之他人)受果理,何故十岁父母修善令所生子寿二十岁?尊者世友作如是言:‘即十岁人共修善故,命终转作二十岁子,故无他作他受过失。’大德说曰:业异熟果各别决定,谓二十岁业感二十岁果,乃至八万岁业感八万岁果,然由父母修善业故,令子所造业能与果。虽无他作业他受果理,而有互为缘业与果义。”(卷第二十)(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27/T27n1545_020.xml#pT27p0102c2901)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说:“云何共业?若业能令诸器世间种种差别。云何不共业?若业能令有情世间种种差别。或复有业令诸有情辗转增上,由此业力说诸有情更互相望为增上缘,以彼互有增上力故,亦名共业。由此势力,诸有情类辗转互为诸心、心法变异生因。是故经言:如是有情与余有情互相见等而不受用不易可得(注:‘不受用不易可得’即是受用易可得,也即容易相互领受、作用)。”(卷第七)(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31/T31n1606_007.xml#pT31p0729a0501)
(四)
【居士】您怎么看待八字、紫薇、奇门等命理之术?如何开导为此所困之人?
【贤佳】容易导致消极“认命”,或急功近利而肤浅扬汤止沸、挖肉补疮乃至不择手段、损人利己以求“改命”,并非积极、可靠的正道,何况实际做者多有差错乃至欺诈,所以佛教不倡导,并禁止出家人做。可参看《了凡四训》(http://www.liaofansixun.com/liaofan/)。
(五)
【比丘尼】《地藏经》内容有许多问题。佛陀在《阿含经》中说道:“要证得初果,才能永不堕三恶道。”证得初果的圣者已经断除三结:身见、戒禁取见、疑。而《地藏经》说只要塑造、礼拜地藏菩萨,就可永不堕三恶道,这种谎言太离谱了。
【贤佳】塑、念佛菩萨而永不堕恶道,可能是长在人天,终得值遇圣因而证圣果,实际便是永不堕恶道了。如有经文说老妇人供养佛一餐饭,而佛授记其证辟支佛果,是以供养之福辗转修圣道而证圣果。经文可能简说,不应以浅解来否定。更多相关道理可参看附件《辨破〈楞严伪经——阿含经VS伪大乘经〉》(https://uncn.top/9356.html)。
【比丘尼】谈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我有非常深刻的感受。我们一旦先接受某种信仰或思想就很难改变(不移),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后,不但会排斥其他宗派,甚至严重对立,并诋毁其他宗教。尽管他们拥有哈佛、牛津的博士学位或教授头衔,但思辨能力仍有限,他们看不出所信仰的宗教的教义哪里有问题。所以亲近善知识是学佛的首要关键,没有善知识的指引,要回归佛陀的本怀也难。
证得初果(须陀洹)的圣者已经断除三结,即身见(我见)、戒禁取见和疑,最多七次受生,即究竟解脱。证得初果者具有四不坏净(坚定不坏的信),即对“佛、法、僧(四双八辈之圣僧)、戒”四者具有坚固的信心。
塑造、礼拜佛菩萨相是善业,若有其他恶业,仍会堕入三恶道,除非已经证得初果。
【贤佳】佛陀的本怀是唯求证果,不做善业吗?只做善业而不求证果,难免轮回,但可能多在人天,或许有因缘值遇圣者教导而求、证圣果。而只求证果,不做善业,乃至批评他人做善业,能证圣果吗?可能速堕恶道吧?
如《(南传经藏小部)无碍解道·(大品第五)解脱论》说:“如何是解脱门?如是诸法所缘之灭尽、涅槃,此是解脱门。如何是违解脱?三不善根是违解脱,三恶行是违解脱,而一切之不善法是违解脱。此是违解脱。如何是顺解脱?三善根是顺解脱,三善行是顺解脱,而一切之善法是顺解脱。此为顺解脱。”(卷第二)(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N43/N43n0019_002.xml#pN43p0350a1101)
【比丘尼】末学学过大乘佛教,也认识很多佛学家以及宗教大师,我们曾经交心地探讨过。凡夫根本不可能“发愿”“发菩提心”,因为凡夫的“发愿”是暂时的,不长久,会退失,是无常的,是假发愿而已,不清净。十地菩萨的愿才是真实发愿,这是站在大乘佛教的基点上说的,也就是不得法忍不可能有大愿。从这点讲,原始佛教更加实在,不弄假的东西,老老实实禅修。无论大乘佛教还是原始佛教,凡夫是没有大愿、没有菩提心的。信心清净才会发真实愿,烦恼污浊的凡夫心怎么会有清净大愿呢?
【贤佳】菩提愿有层次差别。不妨先有小愿,后有大愿;先有浊愿,后有净愿。有愿胜过无愿,可渐渐净化、增广。不必画地为牢、因噎废食。可参看《南北传论菩萨道》https://uncn.top/9082.html。
Comments are closed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