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阴观念看南传教界大体问题(20230529)
{续《南北传论中阴的存在之二》https://uncn.top/9411.html}
【贤佳】(20230501)今天注意到另一处阿含经文显明“中阴身”的存在,请您看是否如此:
《杂阿含经》说:“佛告婆蹉:‘众生于此处命终,乘意生身生于余处,当于尔时,因爱故取,因爱而住,故说有余。’”(卷第三十四)(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02/T02n0099_034.xml#pT02p0244b0311)
同经异译的《别译杂阿含经》说:“犊子言:‘瞿昙!火尚可尔,人则不然。所以者何?身死于此,意生于彼,于其中间,谁为其取?’佛言:‘当于尔时,以爱为取,爱取因缘众生受生。一切世间皆乐于取,一切皆为取所爱乐,一切悉皆以取为因。众生见取则生欢喜,一切众生皆入于取。如来、阿罗呵以无取故,而得成于无上正觉。’”(卷第十)(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02/T02n0100_010.xml#pT02p0443b0210)
《(南传)相应部44相应9经/论议堂经》说:“‘乔达摩尊师!还有,在凡这个身体倒下,且众生未被往生另一个身体时,那么,乔达摩尊师,在燃料上如何对这个安立呢?’‘婆蹉!在凡这个身体倒下,且众生未被往生另一个身体时,我说那个渴爱为燃料。婆蹉!因为在那时渴爱是燃料。’”(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1193.htm)
对此,《鞞婆沙论》(阿罗汉尸陀槃尼撰,符秦罽宾三藏僧伽跋澄译)解释说:“余契经:‘婆蹉梵志至世尊所,问曰:“瞿昙!若是时舍此身已,未至余处,众生乘意行。瞿昙!当尔时此众生依受何住?沙门瞿昙!为彼众生说依受何住。”世尊说曰:“婆蹉!若是时舍此身已,未生余处,众生乘意行。婆蹉!当尔时彼众生依受爱住。我说彼依受爱住。”’若说‘众生舍此身已,未生余处,众生乘意行’者,是故有中阴。复更说诘责事:若言无中阴者,谓从阎浮提终生郁单越者,彼于此中断,彼间未有而有。若尔者,应无有法而有。莫言有咎。是故有中阴。”(卷第十四)(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28/T28n1547_014.xml#pT28p0516b2717)
《三弥底部论》(失译人名,今附秦录)说:“有‘中间有’,如佛说《跋蹉耶那修多罗》:‘尔时佛语跋蹉耶那:“舍此身,未生彼处,是时意生身爱取合故,我说名为众生。”’我等见佛说《跋蹉耶那修多罗》,是故有‘中间有’。复次,身不至故,识无身不至彼。我等见身不至彼,是故有‘中间有’。”(卷下)(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32/T32n1649_003.xml#pT32p0470b2101)
《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五百大阿罗汉等造,唐玄奘译)说:“问:何故‘中有’复名‘意成’?答:从意生故。谓诸有情或从意生,或从业生,或从异熟生,或从淫欲生。从意生者,谓劫初人及诸‘中有’,色、无色界并变化身。从业生者,谓诸地狱。如契经说:‘地狱有情,业所系缚,不能免离。由业而生,不由意乐。’从异熟生者,谓诸飞鸟及鬼神等。由彼异熟势轻健故,能飞行空,或壁障无碍。从淫欲生者,谓六欲天及诸人等。诸‘中有’身从意生故,乘意行故,名为意成。”(卷第七十)(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27/T27n1545_070.xml#pT27p0363a0101)
《杂阿毗昙心论》(尊者法救造,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译)说:“界趣地必定,中阴五无碍,说名为香食,求有乘意行。……‘中阴五’者,中阴五阴性,有去来故。非离色有去来,是故欲、色界有中阴,非无色界,色非分故。无碍者,极微故,一切形障所不能碍。业力故住母胎,若异者不应住胎。‘说名为香食,求有乘意行’者,以香为食,故说香食。若薄福者食诸秽香,若大力者食诸净香。求于生有,故说求有。从意生故,说乘意行。此诸众生,或业生,谓地狱,如所说‘彼诸众生业所缚’。或烦恼生,谓人及欲界天。或报生,谓飞鸟。或从意生,谓色、无色界天,及劫初人、化,及中阴。二有中间,起离趣故,是故说‘中阴’。”(卷第十)(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28/T28n1552_010.xml#lgT28p0958b2101)
您看这阿含经文是否显明“中阴身”的存在?上述论典的解释是合理的,相违的理解应是不合理的,是吧?
另外,现代欧美医学界对濒死体验有众多事例调研报道,显明众多人死后存在“中阴身”状态。可参看:
《人死后会去哪里?人们又会看到什么?死而复生的人揭晓答案》(科普故事汇2020-12-14)
https://m.bilibili.com/video/BV12a4y1H7qL
《死后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医学博士研究1000位濒死体验者后给出答案,揭示震撼人心的死后世界》(研奇社2023-03-29)
https://m.bilibili.com/video/BV1y84y1g7JT
《一份濒死体验报告,医学博士研究1000位濒死体验者,揭秘神秘的死后世界2》(研奇社2023-04-10)
https://m.bilibili.com/video/BV1EN411w7hg
这可辅证《杂阿含经》说“众生于此处命终,乘意生身生于余处”,及《中阿含经》说“三事合会,入于母胎:父母聚集一处,母满精堪耐,香阴已至”,及《(南传)中部38经/渴爱的灭尽大经》说“当有父母的结合,母亲是受胎期者,有乾达婆的现起,则有胎的下生”,都应是指“中阴”投生。作其他解释则不合事理。
您看是否如此?
【居士甲】(20230503)我也没仔细去了解南传是如何解释这部分的经文。不过若依南传经文来看:“这个身体倒下,且众生未被往生另一个身体时,我说那个渴爱为燃料”,重点是身体倒下,未被往生另一个身体,这时的存在是以渴爱为燃料。既然未往生另一个身体,意思是这个存在依然是原来的身体。如果说变成中阴身,就算是另一个身体了,而经文是否定这一点的。
其他经中有提到“意生身”,表示这时的存在是原来五蕴中的“意”,意生身也可由禅定神通生起,我猜这里可能是因业力的作用而生起。
经中亦有比喻,如火吹到空中,可见还是原来的火,只是状态改变了,并不是在另一处生起的新火。所以经中亦称为“有余”,亦可解释为原来的五蕴所剩余意(识蕴)的功能,藉由渴爱,未来会转生到另一个身体。
而那些濒死体验者,更证明了这是原来的五蕴,若回到色身,又是原来的自己,而不是转世成自己。
退一步来说,就算把这个存在的“意生身”名为“中阴身”,并不是不可以,这只是名称的问题。但这个“中阴身”的功能、作用、属性,是否就如一般宗派所说的中阴身寿命七天,最多七次就必须转世,这就很难说了。因为经中并没有说明这些性质,就很难说这个“意生身”就是其他宗派说的意生身。正如道教或许也会根据这一段经文说因此证明有阳神,民间信仰也说证明有灵魂,甚至西方信仰也可以说因此证明有圣灵存在。但这些的证明似乎是不足够的,只能说明在死亡有一种存在现象,并不是五蕴具足,可能只剩下意(识蕴),而这个意则因渴爱未断,就会转世到另一个生命。
【贤佳】那段南传经文说“这个身体倒下,且众生未被往生另一个身体时,我说那个渴爱为燃料”,是说“众生未被往生另一个身体时”(请注意其中有“时”字),这时以“渴爱为燃料”,由此前往其他身体,因为“燃料”表示驱动力,如同风吹火前往空中,否则不必说“燃料”。经文并未说不前往另一个身体,也即未否定“中阴身”。经文恰恰说明有“众生”将以渴爱为“燃料”而“被往生另一个身体”,既然是被“燃料”驱动而“往生”另一个身体的是“众生”,在欲界、色界即应是具足五蕴的,因为在欲界、色界没有“众生”是不具有色蕴的,只有无色界的“众生”才没有色蕴。
如先前引述《杂阿毗昙心论》说:“‘中阴五’者,中阴五阴性,有去来故。非离色有去来,是故欲、色界有中阴,非无色界,色非分故。”
您说“那些濒死体验者,更证明了这是原来的五蕴,若回到色身,又是原来的自己,而不是转世成自己”,您这误解了。濒死阶段的“意生身”是具足五蕴的,有色身,有见闻觉知功能,但此时的色身是轻飘无障的,一般人肉眼看不到,完全不同于原来的色身。如《杂阿毗昙心论》说:“无碍者,极微故,一切形障所不能碍。”这表明一般人死后的“意生身”具足五蕴,能够来去,有见闻觉知,但色身并非原先的色身,正是是通常说的“中阴身”的特征。您可再看那视频。
您说:“只能说明在死亡有一种存在现象,并不是五蕴具足,可能只剩下意(识蕴),而这个意则因渴爱未断,就会转世到另一个生命。”识蕴在欲界、色界是不能单独存在的,必定依附色蕴,所以欲界、色界的“意生身”必定是具足五蕴的。如先前引述的《三弥底部论》说:“识无身不至彼。我等见‘身不至彼’,是故有中间有。”《鞞婆沙论》说:“更说诘责事:若言无中阴者,谓从阎浮提终生郁单越者,彼于此中断,彼间未有而有。若尔者,应无有法而有。莫言有咎。是故有中阴。”
您看是否如此?
【居士甲】(20230508)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各有各的理,无法明确判定。
以南传论藏观点而言,他们说无中阴,是因为在一生中最后的“死亡心”生起灭后,下一刹那生起的就是来世的结生心,二心无间,所以无有中阴。
所以重点在于濒死阶段的“意生身”生起时,他们的“死亡心”已经生起了吗?
- 如果“死亡心”未生起,该“意生身”准备投生至另一个未来世的身体时,“死亡心”才生起,接着生起“结生心”,那么南传的观点就不会把濒死阶段的细微五蕴身当成是中阴身,而是当成某一种五蕴身,依然属于此世,因为死心未生起故。
- 如果“死亡心”已生起,接着该“意生身”也生起结生心,准备投生至另一个未来世的身体时,意生身又生起“死亡心”,接着下一世生命生起“结生心”,那么南传的观点也不会把“意生身”当成是中阴身,而是当成另一世的生命。好像帕奥禅师有提过,这类短暂的生命可能是某一种鬼道众,被误当成是中阴身。
- 如果“死亡心”已生起,同时该“意生身”并未生起结生心,准备投生至另一个未来世的身体时,投生后接着生起“结生心”,那么这种状况就可以怀疑“意生身”是中阴身了。因为它出现之前已有前一世的死亡心,表示前一世已死亡,而中阴身本身没有结生心,不是正常的生命现象,可认为是中阴。
不过,若濒死阶段的“意生身”生起时,如上述的第2、3情况,死亡心已经生起,那就不易解释如何又活起来。
我想,因为判断的方法不同,造成各宗派对中阴身的看法不同。例如有濒死经验,或是死后有人托梦,南传则可能认为那不是中阴,因为还没真的死,或是已转世为鬼道众,所以有机会托梦。造成同样的现象解释不同。
而对于中阴身,又没有经典的明确定义,就变成同一现象,各说各话,各有各的理论了。
【贤佳】“以南传论藏观点而言,他们说无中阴,是因为在一生中最后的‘死亡心’生起灭后,下一刹那生起的就是来世的结生心,二心无间,所以无有中阴”,这是错滥概念的说法。应说下一刹那生起的是来世的“趣生心”,不应说是来世的“结生心”。因为欲界、色界结生时需要外在生缘,而此生“死亡心”现起的刹那,来世的相应外在生缘不一定同时现前,所以难免有寻缘、待缘、趣缘的时间过程。
如《(南传)中部38经/渴爱的灭尽大经》说:“三者的集合而有胎的下生。这里,有父母的结合,母亲不是受胎期者,没有乾达婆的现起,则没有胎的下生。这里,有父母的结合,母亲是受胎期者,没有乾达婆的现起,则没有胎的下生。比丘们!当有父母的结合,母亲是受胎期者,有乾达婆的现起,则有胎的下生。这样,三者的集合而有胎的下生。”(http://agama.buddhason.org/MN/MN038.htm)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说:“问:住‘中有’位为经几时?答:经于少时,速求生故。谓住‘中有’,于六处门遍求生缘,速往和合。问:若受‘中有’,即遇生缘,此彼和合,可速往彼,与彼缘会,于中结生。若遇生缘不和合者,如何彼住不经多时?如有父在迦湿弥罗国,母在至那,或有母在迦湿弥罗国,父在至那,如是生缘难可和合,如何‘中有’速往结生?
“答:应知有情作父母业有定、不定故,于父母有可转义、不可转义。若于父母俱可转者,即往余父母和合处结生。若于父可转,于母不可转者,即彼女人性虽贞洁、受持五戒、具足威仪,而必与余男子和合,令‘中有’者速往结生。若于母可转,于父不可转者,即彼男子性虽贤良、受持五戒、威仪具足,而必与余女人和合,令‘中有’者速往结生。若于父母俱不可转者,即彼有情未命终位,由业力故,令其父母虽有住缘而不顾恋,必起相趣和合之心。彼相趣时,于所经处,毒不能害,刃不能伤,火不能烧,水不能溺,及余种种夭横因缘皆不能碍,必得和合,令彼有情既命终已,适受‘中有’即往结生。
“问:若诸有情欲常增者,可随‘中有’速往结生。若有欲心不常增者,如何‘中有’随往结生?如马春时欲心增盛,余时不尔;牛于夏时欲心增盛,余时不尔;狗于秋时欲心增盛,余时不尔;熊于冬时欲心增盛,余时不尔。如何有情适受‘中有’,令彼和合而往结生?
“答:由彼有情住‘中有’位业增上力,令其父母非时欲心亦得增盛,相趣和合,彼得结生。有余师说,相似类中亦得结生,故无有失。谓马春时欲心增盛,余时不尔,驴一切时欲心增盛,应生马中者以非时故转生驴中。牛于夏时欲心增盛,余时不尔,野牛恒时欲心增盛,应生牛中者以非时故转生野牛中。狗于秋时欲心增盛,余时不尔,野干恒时欲心增盛,应生狗中者以非时故转生野干中。熊于冬时欲心增盛,余时不尔,罴一切时欲心增盛,应生熊中者以非时故转生罴中。虽彼形相与余相似,而众同分如本不转,以诸‘中有’不可转故。
“如是‘中有’住经少时,必往结生,速求生故。尊者设摩达多说曰:‘中有’极多住七七日,四十九日定结生故。尊者世友作如是说:‘中有’极多住经七日,彼身羸劣不久住故。问:若七日内生缘和合,彼可结生。若尔所时生缘未合,彼岂断坏?答:彼不断坏,谓彼‘中有’乃至生缘未和合位,数死数生,无断坏故。大德说曰:此无定限,谓彼生缘速和合者,此‘中有’身即少时住。若彼生缘多时未合,此‘中有’身即多时住,乃至缘合方得结生,故‘中有’身住无定限。”(卷第七十)(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27/T27n1545_070.xml#pT27p0360c2501)
另外,在欲界、色界,识蕴从此身至彼身的趣生,必定依托色蕴前往,因为识蕴在欲界、色界不能离开色蕴而独立存在,否则就属于无色界了。也即在欲界、色界,从此身死亡到彼身结生,必定有身心五蕴从此往彼的空间轨迹过程。这是欲界、色界的缘起法。如《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说:“欲、色界生,定有‘中有’,连续处别,‘死有’、‘生有’令不断故。无色界生,定无‘中有’。”(卷第六十九)(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27/T27n1545_069.xml#pT27p0358c1701)
欲界、色界中识蕴依托色蕴(微细色身)从死趣生的时间、空间过程状态,即是“中阴”。我以前引述的多篇阿含经内容说明了“中阴”的一些特质,众多现代“濒死体验”医学调研也显明了死后“中阴”的众多特质。
这么理据明显的问题,为什么坚持“各说各话,各有各的理论”呢?可能根源于南传教界大体依师重于依佛、依论重于依经,不能依经律深思校核祖师论典,一旦祖师论典有误,便传误千年,难以明了纠正。
南传教界特别崇重“阿毗达摩七论”,其中的《论事》说:“执‘有中般涅槃者’之经语是不如理。有名‘中有’,其时如具天眼者而无天眼者,如具神通者而无神通者之有情,窥察父母交会之时及月水时,七日或七日以上住者,乃东山住部与正量部之邪执。”(卷第八)(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N62/N62n0030_008.xml#pN62p0058a1401)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对《论事》解释说:“南传佛教之巴利七论之一,收在《南传大藏经》第五十七、第五十八册。又译《论事论》,此外,亦称《论事说》。据南传史传记载,本书系阿育王时代第三结集时,由目犍连子帝须所撰。……全书由二十三品二一七论组成,系以锡兰大寺派之分别上座部立场,对诸部派之不同说法加以批评驳斥的论书。”
《论事》这样盖说否定其他部派“中有”(“中阴”)的说法,没有引据经律的辨析(不仅没有充分详明辨析,粗略理据辨析也没有。“说无中阴,是因为在一生中最后的‘死亡心’生起灭后,下一刹那生起的就是来世的结生心,二心无间,所以无有中阴”,是后人附会的辨析说法),是粗率武断的。
不应含糊掩饰、一错续错,否则有违“依法不依人”的理性原则,自误误人,岂不可悲、可惜!
更多相关辨析可参看以前分享的《举报四川泰和寺负责人涉嫌破戒·(三)》(https://uncn.top/9097.html)、《辨破帕奥体系禅法》(https://uncn.top/9384.html)。
【居士甲】(20230509)若真要依佛不依师、依经不依论,那就依阿含经与尼柯耶仔细检验,不看一切论藏与后世祖师大德的说明。只从经典来看,我并无法看到任何中阴身存在的明确证据。
《杂阿含957经》说:“佛告婆蹉:‘众生于此处命终,乘意生身生于余处,当于尔时,因爱故取,因爱而住,故说有余。’”(卷第三十四)(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02/T02n0099_034.xml#pT02p0244b0311)
《别译杂阿含经》说:“犊子言:‘瞿昙!火尚可尔,人则不然。所以者何?身死于此,意生于彼,于其中间,谁为其取?’佛言:‘当于尔时,以爱为取,爱取因缘众生受生。一切世间皆乐于取,一切皆为取所爱乐,一切悉皆以取为因。众生见取则生欢喜,一切众生皆入于取。如来、阿罗呵以无取故,而得成于无上正觉。’”(卷第十)(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02/T02n0100_010.xml#pT02p0443b0210)
《长阿含30经/世记经(第四分)》说:“若有众生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身坏命终生忉利天,此后识灭,彼初识生。”(http://agama.buddhason.org/DA/DA30.htm)
《(南传)中部38经/渴爱的灭尽大经》说:“三者的集合而有胎的下生。这里,有父母的结合,母亲不是受胎期者,没有乾达婆的现起,则没有胎的下生。这里,有父母的结合,母亲是受胎期者,没有乾达婆的现起,则没有胎的下生。比丘们!当有父母的结合,母亲是受胎期者,有乾达婆的现起,则有胎的下生。这样,三者的集合而有胎的下生。”(http://agama.buddhason.org/MN/MN038.htm)
《(南传)相应部44相应9经/论议堂经》说:“‘乔达摩尊师!还有,在凡这个身体倒下,且众生未被往生另一个身体时,那么,乔达摩尊师,在燃料上如何对这个安立呢?’‘婆蹉!在凡这个身体倒下,且众生未被往生另一个身体时,我说那个渴爱为燃料。婆蹉!因为在那时渴爱是燃料。’”(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1193.htm)
《(南传)长部15经/因缘大经》说:“‘阿难!而如果识不进入到母亲子宫,是否名色在母亲子宫中增大呢?’‘大德!这确实不是。’‘阿难!而识进入到母亲子宫后如果脱离,是否名色在此处[轮回]的状态中生起呢?’‘大德!这确实不是。’”(http://agama.buddhason.org/DN/DN15.htm)
以上,看到的就是此身命终后,因意、识、意生身、乾达婆、渴爱等因素,而在后世生起新的生命。此身后识灭,因为渴爱尚存,故下一生初识生起,这是最符合上面经文的说法。
仅由这些信息,如何得知这就是最久可以存在七七四十九天的中阴身?如何得知这是往生欲、色界必然存在的中阴身?
若说中间有中阴过程,经文隐而不说,的确有此“可能性”,但实在没有明确证据这个“可能性”一定存在。
如果不依任何后世论著,您可以看出这些经中有中阴身吗?您可以依经文来证明中阴身有七七四十九天的寿命,而不是九九八十一天吗?
我是无法依经文来证明论中所说的中阴身的确无误。
【贤佳】“您可以依经文来证明中阴身有七七四十九天的寿命,而不是九九八十一天吗”,不能,但“中阴身”大体“寿命”有其他经典讲说,有神通者也能观察了知,毫不违背阿含经和南传经文(“未说”不等于“违背”)。另外,我们讨论的焦点问题是“中阴身”是否存在,而不是“中阴身”的“寿命”长短,这是衍生的枝节问题,可以留待另外讨论。
“若说中间有中阴过程,经文隐而不说,的确有此‘可能性’,但实在没有明确证据这个‘可能性’一定存在”,除此“可能性”,没有其他可能性,否则不能释通经文。这是经文的基本读文解义问题,先前已辨析很多,不应强意坚持根本不合理的错误解读。就拿南传经文来看:
《(南传)中部38经/渴爱的灭尽大经》说:“三者的集合而有胎的下生。这里,有父母的结合,母亲不是受胎期者,没有乾达婆的现起,则没有胎的下生。这里,有父母的结合,母亲是受胎期者,没有乾达婆的现起,则没有胎的下生。比丘们!当有父母的结合,母亲是受胎期者,有乾达婆的现起,则有胎的下生。这样,三者的集合而有胎的下生。”(http://agama.buddhason.org/MN/MN038.htm)
这里说的“乾达婆”明显是“中阴”。如果不是“中阴”,您说合理的可能是什么?不要说是天神、鬼道众生、“死亡心”,这些都根本不合理,先前已辨破过。可参看先前分享的《南北传论中阴的存在·(二)》(https://uncn.top/8832.html)、《由中阴观念看帕奥体系禅法问题·(一)(三)(五)》(https://uncn.top/8840.html)。
【居士甲】个人是觉得,讨论中的中阴身性质是蛮重要的。试想,如果有人听到帕奥禅师的教导如下:“中阴身的观念通常是这样产生的:有些人死后投生在鬼道一段很短的时间,然后又投生到人道,他们会以为他们在鬼道的那段生命是中阴身。”(摘录自 《如实知见》)然后他就承认的确有中阴身,我想大家就会以为他认同的中阴身就是有七七四十九寿命的中阴身,但事实上双方对中阴身的概念是天差地别的,若不讨论性质,只谈有没有中阴身,是会产生误会的。
依之前所列经文,的确也可以说有中阴身,但这些中阴身可能是:
《杂阿含》的意生身、《别译杂阿含》的爱取、《长阿含》的下一世之初识、《中部》的乾达婆、《相应部》的渴爱、《长部》的进入子宫之识。
以上这些都可以是中阴身,也都符合经典教导,只是性质看似略有差异。
以此为基础,就可以进一步讨论,例如中阴身的寿命,在哪一经有说明?是否欲界、色界一定存在?又在哪一经有说明?
如此就可以了解,哪些性质是阿含经或尼柯耶的说明,哪些又是后期经典提出的,这样比较不会将各种解说混在一起了。
中阴身是长久以来的问题,一直难有定论或共识,不是没有原因的。能列出的资料,也差不多都有了,除非有更新的资料出世,看能不能改变现况吧。
我所写的内容,若法师有意取用,请随意即可,就算略作修改润饰亦无妨。
【贤佳】帕奥禅师那个说法是牵强滥说,我已辨破。可参看我先前分享的对说“乾达婆”是鬼道众生的辨破,另可参看以前分享的《辨破帕奥体系禅法之二·(六)》(https://uncn.top/9386.html)。
您含糊回避了问题,这样不成理智辩论。我再问一遍,请您直答:
《(南传)中部38经/渴爱的灭尽大经》说的“乾达婆”,如果不是“中阴”(大乘经典常说的“中阴”),您说合理的可能是什么?
【居士甲】(20230514)在《中部38 经》中,庄春江居士在“乾达婆”一词中,有如下解说:“香阴(MA.151)”,南传作“乾达婆”(gandhabbo),菩提比丘长老英译照录原文。
按:《破斥犹豫》以“在那时进入的众生;到达那里的众生”(tatrūpagasatto)解说,长老说,这不是有什么无形的精灵(disembodied spirit)站在旁边看着未来的父母性交,而是一位由于在那时将被再生而被业力机制驱动的生命(a being driven on by the mechanism of kamma)。这个外来字(exact import of the word)在尼柯耶中并未被解说,在DN.15中用的是“识”。这样,我们可以认定(identify)乾达婆是指带着过去业力累积与个人杂染的“识流”(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MN.38)。
另按:“乾达婆”(gandhabbo),也是“音乐神(以香气为滋养的神,服侍帝释的乐神之一)”的名字。
又,《俱舍论》说:“如契经言︰‘入母胎者要由三事俱现在前:一者母身是时调适;二者父母交爱和合;三,健达缚正现在前。’除‘中有’身,何健达缚?”《俱舍论记》︰“健达缚,健达名香,缚名为寻,寻香食故,或名为食,由食香故,即‘中有’名也。”
解释亦有提到,南传长部15经提到“识进入母亲子宫”,以经解经来看,“乾达婆”等于此经的“识”,何尝不是更好的解释呢?
《(南传)长部15经/因缘大经》说:“‘阿难!而如果识不进入到母亲子宫,是否名色在母亲子宫中增大呢?’‘大德!这确实不是。’‘阿难!而识进入到母亲子宫后如果脱离,是否名色在此处[轮回]的状态中生起呢?’‘大德!这确实不是。’”(http://agama.buddhason.org/DN/DN15.htm)
再看这些南北传的早期经典,只有“乾达婆”一词未知,其他都是意、识与爱、取的解释。
“乾达婆”解释为“识”,则这些经典都符合一致性。
《杂阿含》的意生身、《别译杂阿含》的爱取、《长阿含》的下一世之初识、《中部》的乾达婆、《相应部》的渴爱、《长部》的进入子宫之识。
“乾达婆”解释为中阴,那也是《俱舍论》之说,非早期经典的解释。
若以此解释“乾达婆”,则其他各经依然难以解释,这就和道家也可以一句话说“乾达婆”是阳神、基督教说“乾达婆”是圣灵、民间信仰说“乾达婆”是灵魂一样,只是自己套入自己需要的解释,并不是阿含经本身“显明中阴身”的存在。
再补充一点:
在维基百科有提到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4%B9%BE%E9%97%BC%E5%A9%86
“在古印度沙门传统中,认为有情众生在死后,其神识会继续投胎轮回,这个投胎神识也被称为乾闼婆。佛教也承袭了这个说法,译为‘香阴’,缘于说一切有部认为神识以香为食。说一切有部发展出中有(中阴)学说,认为乾闼婆即是中有的异名。分别说部则发展出结生心、有分等学说。”
在此,可以解释“乾达婆”是采用印度传统用语,也就是投胎神识,类似我们说的灵魂。但早期经典并没有对这个做出过多的解释,后来的各种性质都是后人自行加上去的。因此有部有中阴,甚至发展出有七七四十九天的生命,五蕴具足。而分别说则认为此投胎神识只是“带着过去业力累积与个人杂染的‘识流’”,就是一个心识刹那的寿命,这也符合《长阿含经》所言,就是前一世识灭,此世初识就生起,用此识来解释“乾达婆”。
简单来说,就是早期经典只有简单描述,后期经论、部派就各自推展自己的解说。
在亲证之前,我也只是知道有这些学说,无法为谁保证对错。
【贤佳】您说:“而分别说则认为此投胎神识只是‘带着过去业力累积与个人杂染的“识流”’,就是一个心识刹那的寿命,这也符合《长阿含经》所言,就是前一世识灭,此世初识就生起,用此识来解释‘乾达婆’。”
这我先前已辨破过了,如先前说:“因为欲界、色界结生时需要外在生缘,而此生‘死亡心’现起的刹那,来世的相应外在生缘不一定同时现前,所以难免有寻缘、待缘、趣缘的时间过程。”因此您说的这个理解不符顺《(南传)中部38经/渴爱的灭尽大经》文义(也非符合《长阿含经》所言)。您可回看先前的辨析。
您说:“‘乾达婆’解释为‘识’,则这些经典都符合一致性。”这是不准确的。其他经典说投生因缘中必有“识”(包含爱取心),这可印证《(南传)中部38经/渴爱的灭尽大经》所说的“乾达婆”必定是带“识”的。但为什么《(南传)中部38经/渴爱的灭尽大经》要说“乾达婆”,而不说为“识”呢?因为这不是死亡的刹那识,也不是结生初识,这我以前也辨析过。简略来说,“死亡识”刹那即灭,不能完成寻缘、待缘、投生的过程。结生初识是投生之后的结果,有结生初识这一项即意味着已下胎,经文多种组合说“三者的集合”即成错滥。所以这“乾达婆”所带的“识”必定是死亡与结生之间过渡的相续“识流”。而在欲界、色界中此相续“识流”必定依附色身,否则便属无色界了。所以这“乾达婆”不能简单说为“识”。这死亡与结生之间过渡的相续“识流”与色身(死亡与结生之间过渡的特殊色身,即“意生身”)的结合体,即是常说的“中阴”。至于对这“中阴”其他特性的解说,不是对此经文的解读,可以暂存不论。
这是基本的教义理解,不需要神通“亲证”。您看是否如此?
【居士甲】(20230516)您认为“欲界、色界结生时需要生缘”及“难免有寻缘、待缘、趣缘的时间过程”,我想这是个重要的依据,但这似乎并不是尼柯耶的教义,所以南传这边大概不会认为这是必要过程,否则他们就不会说死亡心与结生心只有一个心识刹那而已。如果您有明确的经证,南传的教理才能接受您的辨破吧。
【贤佳】先前引述《(南传)中部38经/渴爱的灭尽大经》说:“三者的集合而有胎的下生。这里,有父母的结合,母亲不是受胎期者,没有乾达婆的现起,则没有胎的下生。这里,有父母的结合,母亲是受胎期者,没有乾达婆的现起,则没有胎的下生。比丘们!当有父母的结合,母亲是受胎期者,有乾达婆的现起,则有胎的下生。这样,三者的集合而有胎的下生。”
这即是说欲界(人趣)投生需要外在生缘(死亡及爱取心是内在生缘),如经中说“有父母的结合,母亲是受胎期者”。而这外在生缘在有情死亡时不一定同时现前(同一刹那现前的机率极小),自然难免有寻缘、待缘、趣缘的时间过程。即使同一刹那现前,也有从死亡身处往赴“下胎”处的趣缘时间过程,因为欲界、色界的空间移动,速度再快也有时间过程。事理明显。您看是否如此?
【居士甲】(20230518)如果依南传的理论,投胎时只是前一世最后一识灭,下一生初识即生,如《长阿含经》经文所言。
因为识不是物质,也不占有空间,所以也没有移动需要时间与空间的问题。若真要说有问题,就是前世寿命已尽,但下一世的胚胎还没生起,这的确无法生起新的生命。不过这问题在六道中,只有人道与畜生道有此问题,其他皆无,因为其他四道没有等待胚胎的问题。所以若说欲界、色界都必须要有中阴,并非必要理论。
就算在人道与畜生道需要等到胚胎,但为何有些理论是七七四十九天内必然会等到,这也是没什么道理。
或许有其他理论支持,只是我没有去了解。至少,这些理论与架构,似乎都是后人所创了,各种因此而生问题与回答也都是后人所为,并不是依早期经典而有,我就没有深入去了解了。
【贤佳】“如果依南传的理论,投胎时只是前一世最后一识灭,下一生初识即生,如《长阿含经》经文所言”,这是曲解经义。经文说:“若有众生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身坏命终生忉利天,此后识灭,彼初识生。”未说“即生”。您说的“即”字是臆增。我先前引述《杂阿含经》说:“佛告婆蹉:‘众生于此处命终,乘意生身生于余处,当于尔时,因爱故取,因爱而住,故说有余。’”这里说“乘意生身”,即是表示有前往的经历行为。《长阿含经》的经文是省略未说中间过程,因为是过渡过程,非此经文此处内容重点。如同有人说“他离开北京,入住美国华盛顿宾馆”,岂是“即入”而没有经历过程?这也是基本读经解义的问题。
您说“因为识不是物质,也不占有空间,所以也没有移动需要时间与空间的问题”,欲界、色界的识体(识蕴)不能离开对色身的依附,不然属于无色界了。我前文说的前提是“欲界、色界”,怎么能说“没有移动需要时间与空间的问题”?
您说:“若真要说有问题,就是前世寿命已尽,但下一世的胚胎还没生起,这的确无法生起新的生命。不过这问题在六道中,只有人道与畜生道有此问题,其他皆无,因为其他四道没有等待胚胎的问题。所以若说欲界、色界都必须要有中阴,并非必要理论。”
——至少可以说欲界人趣的投生可能有“中阴”过程吧?南传教界完全否定投生的“中阴”过程,是错误的吧?可再参看我们以前交流讨论《南北传论中阴的存在之二》(https://uncn.top/9411.html)中引用的《增一阿含经》内容。
您不愿承许南传教界的“共识”有误,我能理解。但反复含糊牵说、曲解文义,便成无义虚耗了。
(20230520)我们先前的交流内容编订如附件文稿(如上),我考虑以此请教其他人,请您看是否合适。
【居士甲】是的,经典并没有说“即生”,亦无说有“过渡过程”,我只能依看到的部分去理解,无法说一定有中间或没有中间过程。我只能改口说,“没有中间过程,不会违背《长阿含》的教导”,这样比较合理。同样,若说有中间,也不算不合理,只是经典没有指出来。
至于《杂阿含经》的“乘意生身生于余处”,我亦见人解释为“藉着意识的作用,在他方(余处)有新的身体,即新的一世有初识后,生起心生色法”,此说亦合《杂阿含经》,并且没有过渡时期。
{您说“因为识不是物质,也不占有空间,所以也没有移动需要时间与空间的问题”,欲界、色界的识体(识蕴)不能离开对色身的依附,不然属于无色界了。我前文说的前提是“欲界、色界”,怎么能说“没有移动需要时间与空间的问题”?}
——这个模型的意思是,在前一世最后识时,识是依附原来的色身。下一刹那,识就依附在新的色身,例如在天界有新的色身生起。因此识在二刹那间都有依附色身。而识由甲处到乙处,没有时间问题,因为识不是色法,不需要由甲处花时间跑到乙处。但如何详细说明,我也不懂,这也不是我的境界,只是这个说法我也觉得合理。就算真的暂时离开色身,也是合理。正如经典所提,火暂时离开木柴,也是有依,此时依风。识若暂时离开色身,也是有依,依渴爱故。
{至少可以说欲界人趣的投生可能有“中阴”过程吧?南传教界完全否定投生的“中阴”过程,是错误的吧?}
——我是认为有些地方的确是可能有中阴的教导,尤其是在解释“中般”涅槃的过程。但他们也有其解释,而且有些解释我也不是觉得很好,只是我没有能力判断他们一定错,就像我也没能力判断一定有中阴一样。
{您不愿承许南传教界的“共识”有误,我能理解。但反复含糊牵说、曲解文义,便成无义虚耗了。}
——感谢法师理解,这些的确都是在同样的地方绕来绕去了。
您今日寄来的我只是大概开启看了一下,应该没有问题,请您随意使用。
Comments are closed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