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寺院人际关系

论寺院人际关系(20240715)

(一)

居士甲】您认不认可柳智宇说的“寺院人际关系更复杂”?

贤佳】要看怎么定义“复杂”,还要看哪个寺院。泛说是含糊的。

居士甲】转载:“为什么寺庙的人际关系更复杂呢?柳智宇没有细说,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首先,现在中国的寺庙,很多是公司化运营,实际上是营利机构,门票、商标许可、禅修体验、出租精舍等各营收项目,给寺庙带来巨额收益,方丈和僧众分配利益,自然存在矛盾。

“其次,虽说不是全部,但很多出家人本身就是在社会上混得不好、搞不定人际关系、人生不如意,才看破红尘出家避世的,这样的人到了寺庙里,自然也不会是很容易相处的人。

“最后一点:只要是有人的地方,人际关系都复杂,无论在寺庙、公司、政府机关、家族群,哪个地方的人际关系不复杂呢?长袖善舞的、能搞定人际关系的人,到哪里都不觉得复杂,没本事的、搞不定人际关系的,到哪里都会感到复杂。”(https://mp.weixin.qq.com/s/oCwZMaGqDUfVgPbrYk0UOg

大多数就是分信众的捐款不均,才导致寺院勾心斗角的。您认为呢?

贤佳】如果能少欲知足,所求简单,人际关系大体会简洁。我在北京龙泉寺多年,虽然后期反学诚并被边缘化,也思虑简单、乐在其中,都没有觉得人际关系复杂。

居士甲】确实应该简简单单地生活。末学截屏保存了,时刻提醒末学不要乱搞。

贤佳】保持、深化不易,共同努力!

 

(二)

贤佳】附件文稿(如上)供阅,愿听您的看法。

法师乙(原仙游极乐寺比丘尼)】我觉得柳智宇这个说法有必要辨析。我在“圈里圈外”(原学诚体系的与非学诚体系的)都听到过对柳智宇此类“污名化佛教”说法的诟病,以他的背景身份和影响力,他这样的说法是会让很多不了解佛教的人误解佛教的。

贤佳】请您方便时作辨析。

法师乙】柳智宇这句话的完整意思是“寺院的人际关系比社会上的人际关系更复杂”,这说法是含糊粗泛、不负责任的。首先,柳智宇自己没有很多的社会阅历,因为他大学毕业就进了龙泉寺,出家几年基本上都在龙泉寺体系,且龙泉寺体系整体封闭的环境不会给他较多了解整体佛教生态的支持。后来他还俗了,在社会上的时间也很短,且主要是在心理咨询行业的界内从业。以这样的“资历”去论断寺院和社会的人际关系谁简单、谁复杂,本是不可靠的。但是以他的背景身份和影响力,他的一些言论很容易博人眼球,一些不明就里的人、不了解佛教的人很容易受到误导,尤其是他被媒体宣传、包装的形象很正面,如说他还俗后仍然持守五戒(如不妄语等),因此对于他说的话不会过多细思和质疑,可能当作实语乃至“真理”来接受。

其次,推究一下,柳智宇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基于我所看到的他以各种形式、说辞向大众说明他的还俗因缘(翻翻他公众号里转载的各路采访报道、视频可以详悉),我倾向于认为他更深的潜台词是,寺院不是他之前所认为的“理想国”,不符合他的精神追求,所以他才选择还俗。由此表达:虽然他还俗了,但仍然有很高的精神追求,不亚于过去出家的他,乃至不亚于现在的一干“寺院中人”。说直白一点,他是在给自己脸上贴金,“美化”他还俗的行为。其实还俗本非恶事,不必如此弯曲矫饰,乃至污名化佛教,这给人的感觉是不诚直的。

有人曾这样跟我说:“他还俗是他自己的事,不要借此来绑架佛教,不要因为自己在佛教待不下去,就说佛教不好。”这个评价很中肯,这也是只有相对熟悉他的人才会看得清楚的。

我希望柳智宇能看到这些文字,希望他能对自己的心行有所思察,不要滥用自己的影响力去维护自己的小我。既然说是为佛教全情投入过,那么,虽然离开了,也请爱惜佛教。

贤佳】“他还俗是他自己的事,不要借此来绑架佛教,不要因为自己在佛教待不下去,就说佛教不好”,这个评价不中肯,因为他只是还俗,仍然信佛,并没有离开佛教,说寺院僧人问题不等于“说佛教不好”,如释迦牟尼佛多有说末法时代僧人的问题,关键是否如实,佛教界是否可从中获得警策。可参看《关于“传播佛教负面言论”的讨论》(https://uncn.top/2425.html)。您看是否如此?

法师乙】单就这句话本身来说,您说得对。但是基于对柳智宇的了解,恐怕他不是您说的那种情况,因为他不是真诚地“说佛教不好”。

贤佳】他只是说现代寺院僧人问题,本来就没有“说佛教不好”,理智学佛者不应将现代僧人与佛教捆绑。至于他说寺院僧人问题的动机,这不好由推测而定说,按“罗伯特议事规则”,应就事论事,忽略动机问题,宜就他说的内容——“寺院人际关系更复杂”作辨析。您出家前在社会上工作过几年,又在仙游极乐寺出家几年,您感觉寺院人际关系怎样?大体比社会简单还是复杂?

法师乙】别人说他“说佛教不好”,我是凭记忆说的,可能有差,总之大致意思是,别人认为柳智宇的这些言论是为自己还俗找理由开脱,他是因为看到佛教中存在不好现象,所以才还俗。也好比他说佛教要求持守不非时食戒,这导致他身体变差,因此不能再持戒了。

我自己对人际关系的感受是,在社会上工作时,我没有特别觉得自己所处环境的人际关系复杂;在极乐寺时,感觉也差不多。但不是完全没有复杂的关系,而是我自己的关注点不在这些方面。另外,我喜欢亲近良师善友,并且也常常幸运遇到良师善友,有良师善友的陪伴,可能让我更加“看淡”所谓的复杂人际关系。我大体上觉得寺院的人际关系比社会的人际关系要简单。

贤佳】“他说佛教要求持守不非时食戒,这导致他身体变差,因此不能再持戒了”,这是他颠倒滥说。我于2017年初在北京龙泉寺僧团内辩破过这个观点,后来又分享了众多关于不非时食有利于身体健康的医学科研资料和僧俗人员实践经验,他是知道的。可参看:

《非时食问题辩论》

https://uncn.top/716.html

《01节食乃至不吃晚餐的经验效用实例以及相关正规科研论文(20170114)》

https://uncn.top/9188.html

《03节食、辟谷、过午不食的经验实例及佛教典籍所讲断食疗病的资料(20170202)》

https://uncn.top/9190.html

《07节食禁食治疗癌症、糖尿病及防病治病深层机理与多效保健相关国际科研介绍(20170324)》

https://uncn.top/9194.html

《09节食、辟谷、过午不食的实例经验及实践问题的讨论(20170424)》

https://uncn.top/9196.html

他不认可我的观点,且在龙泉寺体系内要积极“依师”随顺学诚的观点,应是基本没有持守不非时食戒(我在龙泉寺期间没有看到或听说他持守不非时食戒),或许早期短暂持守过,但不应是导致他身体变差的原因。相反,如果他坚持不非时食戒,身体应该会好一些。从这可见他知见不正,且不适应出家持戒生活,还俗是适当的。看到“佛教中存在不好现象”可能是引发还俗的缘,也是合情合理的,不必责备。他看重人际关系,多愁善感,又“遇人不淑”,可能是他身体差的重要因缘,这也是人之常情,不宜苛责。

 

(三)

贤佳】附件文稿(如上一)供阅,愿听您的看法。

原北京龙泉寺义工丙】末学对法师说的“如果能少欲知足,所求简单,人际关系大体会简洁”有同感。法师为什么说“保持、深化不易”呢?之前末学收集了一些弘一大师节俭的事例,有人说弘一大师做得有些过了。

贤佳】“为什么说‘保持、深化不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由少欲知足,进持净戒,进断贪欲“我”执,进观法空中道,如此深化不易。

如《四分律》说:“比丘未生有漏法者,以未有名称为⼈所识、多闻、多财业故。若比丘得名称乃至多财业,便生有漏法。”(卷第一)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22/T22n1428_001.xml#pT22p0569c1217

“有法师说弘一大师做得有些过了”,能安身进道、乐在其中,便不为过。如《论语》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事相不必强学,重在得其精神,不自欺欺人。如《孟子》说:“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四)

贤佳】附件文稿(如上一)供阅,愿听您的看法。

居士丁(原仙游极乐寺沙弥尼)】正如那位师兄说的,有人的地方就复杂,因为人性本身就是复杂多变多面的,只有两种人可以不受影响或者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第一种是内心只有一个信念,且足够坚定,也许别人眼中不够聪明或者有些“傻气”,但实际只是信仰足够坚定而不愿意去随行就市做“墙头草”的表现。这种人内外有主心骨、有寄托、不空虚,不需要迎合别人、委屈自己或者改变自己,所以不管外界多复杂,他都始终如一,这就不会被外界对待他的态度所影响,无论顺境、逆境都像清风过境,不留尘埃。

第二种是八面玲珑、长袖善舞的人,这种人聪明归聪明,也很会搞人际关系,但是长远看难说结果好坏,主要看长袖善舞之下是否有自己的原则和主见。如果格局够大,能有容人之量,或者自己有做人的底线和基本的道德观念,俗话说“三观够正”,那他的八面玲珑就是优势,反之很可能伤害别人,容易结怨。

世俗人往往对宗教场所有滤镜或者有误解,喜欢用看待圣人的标准看待宗教团体,但实际上忘记或者忽略了人性本身。其实作为宗教团体,确实表现出来会跟社会团体有所不同,其中的复杂程度要看以什么作为坐标参考,也要考虑说出感受的当事人所处层级和卷入程度。如果比照世俗团体来说,世俗团体人性的弱点表现得更直白、更强烈,宗教团体中除非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假寺庙,实际上总体肯定要清净得多。

另外,没有利益纠葛就没有勾心斗角。相对于普通义工和下位法师来说,越靠近权力核心,越想要获得更多个人利益,自然越复杂。换句话说,不管在宗教场所还是在社会团体,总有人无欲则刚,因为各人价值观不同。

贤佳】很好的辨析!《格言联璧》说:“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您在仙游极乐寺感受人际关系怎样?

居士丁】大家相处是很愉快的,只是理念不同,也没有非常复杂的部分,当然除了我要出来之前的挽留期以外。不过那也是可以理解的,主要是从那里出来之后,再跟以前的同修联系,都把我拉黑了~哈哈!也不意外,我也不在意了。坚持自己所信仰的才最重要,佛菩萨会验证我们到底是不是在修行。

贤佳】我大体同感,不过我离开龙泉寺后经常给龙泉寺的法师们发邮件,大部分人没有拉黑我,但也不回应。我常想念跟他们的愉快相处,遗憾于他们不回应,但也不嫌怨,始终乐意跟他们沟通,也愿意随缘随力帮助他们。

 

(五)

贤佳】附件文稿(如上一)供阅,愿听您的看法。

居士戊(原北京龙泉寺沙弥)】我认同法师说的,简单与复杂其实与自心息息相关,尤其修行人更应该先关注自己,所谓“心净则国土净”。

在关注好自己的基础上,可不可以对于事相上进行讨论和交流?我目前认为也是可以的,但是这种意见只是当下的、主观的,就像对于“复杂”的理解。我的体会是,修行人也是人,并不是说进了佛教的体系或者出家修行就能很快或者顺利平息烦恼、熄灭“我执”。而且根据我个人经历体会,现代佛教圈里面有一些“规矩”和“形式”容易引发大众的反感和执着(当然这些也都有他帮助修行用心的层面,但是大多数还没太搞明白的人容易因此“自误误他”,但归根结底这还是要看当事人的根基和用心)。

另外佛教又因为其“宗教神圣性”,还有各个宗派、各个门头之间的不同引导内容,以及“利益纷争”(如果有的话),也会加重这些“复杂”。

以上都是我主观的一些认识,但是我认为修行人还是应先关注好自心,在一些情境下也可以对于一些事相主观地表达一些自己的认识和意见。

贤佳】随喜善思!您在龙泉寺期间,感受人际关系怎样?

居士戊】我有一些不好的感受,当然也有我当时自己的问题。

净人班的时候,忘了当时具体遇到什么,反正是有些憋屈。当时有同学告诉我其他同学对我有意见啥的,也当面跟我说一些社会上的“老油条”背地里会什么什么,具体我也不知道,当时也没在意。当时我对很多东西有意见,现在再看也有我自己很多问题。

剃度以后就是大量宣传“师父理念”,不让按自己的想法读经学习啥的,当时也感觉不舒服。

然后就是当时感觉到法师您被孤立,有次和您交流完,*法师还特地把我叫到一边问我聊了什么啥的,当时的班导法师也批评法师您“不听师父话了”啥的。当时还有一位客比丘,我们在一起有过交流,进他屋子要比较“隐蔽”,他也会先看看四周再让进去,感觉有很多“复杂”的地方。

贤佳】这是学诚体系的藏密“依师法”引生的精神控制、“忠诚斗争”问题,虽然大违佛教,但大体以“教育”为主,不会如世俗社会搞诬告陷害、“肉体消灭”等,相对来说是简单的。我在龙泉寺被孤立的时期,非常清闲无事,大量时间阅藏,过得轻松愉快,现在也怀念那段时光。

您说“当然也有我当时自己的问题”,现在思考觉得当时自己有怎样的问题?如果让您重新来过,您会怎么看待、怎么做?

居士戊】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安好自己的心,这就容易跟随内外种种飘零,进而沉浸在妄想对立情绪中不能自觉。如果让我重新来过,以当前的状态,面对当时的环境,我还是会尽早离开。因为我出家就是为了修行,出于理想的目标肯定向往理想的环境,如果找不到,就先随缘照顾好自己。

贤佳】您选择离开北京龙泉寺,不是因为那里人际关系复杂,而是因为思想追求上抑制不畅,“道不同不相与谋”,是吧?我有“补过”的责任(以前配合学诚误导了很多人,有业缘责任),所以不宜主动离开,且佛法知见大体建立,已养成基本持戒习惯,所以不妨随缘安住。您当时离开龙泉寺,我认为是理智、恰当的。

您在社会工作多年了,您看社会人际关系与寺院人际关系有什么异同?复杂度上怎么看待?

居士戊】对,“道不同不相与谋”。目前我来看,寺院人际关系与社会人际关系本质上没什么太大差别,就是形式上的差异,主要还是看当事者自身的需求和用心,还有环境中人和思想的差异。复杂程度还是得具体情况具体看待,感觉主要不在寺院或者社会这种差别吧。寺院也有自由包容的环境,社会也有很教条、管理严格的环境,反过来也一样。

 

(六)

贤佳】附件文稿(如上一)供阅,愿听您的看法。

法师己(原北京龙泉寺比丘)】出家人过的是律制生活,自然不会复杂。复杂的是人心,因此而致律制难行,也因此而致道场如同江湖。若人心改向道心,则寺院里的一切可井然有序,简便而美好!当然,这在当下的环境里,只能是一厢情愿的期许了。

贤佳】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大道至简,以简御繁,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法师己】法师所说极是!

贤佳】我说“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并非不管别人,不妨随缘启发,也不妨适缘谏治,只是不必强求效果,更不必怀怨,也乐受劝谏、批评,不论有理无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慈悲为首,智慧为本,依法不依人,如此一贯,自然简单。

法师己】对的!

 

(七)

贤佳】(20240704)附件文稿《论寺院人际关系》(如上)涉及对柳智宇公开言论的辨析,我于7月1日发给他的电子邮箱,没有回复,或许是他不用这邮箱了,因此请您将文稿通过柳智宇的微博或微信公众号私信发给柳智宇,请其看有什么偏差问题,不知是否方便?

居士庚】(20240706)我在他公众号和微博推送留言,他没回。是否需要我加他的“助理老师”微信号?如需要,我去添加他的“助手老师”微信号。

贤佳】(20240707)可添加,再请教试试看。

(20240710)柳智宇有回复吗?

居士庚】他的助手只在7月8号问了一句话:“您是?我看文章是贤佳法师回答的。”我回答:“受贤佳法师委托。”

 

 


Comments are closed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