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乘”称谓问题(20211003)
【居士】文章《揭批明奘(辛作良)轻凌戒律的狂禅、邪禅狡说》(https://mp.weixin.qq.com/s/UEeBlc2H-L_n6Cyhny1SKw)下有人留言:
建议法师了解一下所谓“大乘”与“小乘”的含义,说“大乘”“小乘”似有谤佛的嫌疑,佛陀也是阿罗汉。
【贤佳】可回复:
说“大学”“小学”,是谤小学吗?北传教法说“小乘”的“小”,并非南传某些人所说的“卑贱”意思,不应以自定义扣帽子反批北传佛教。具体辨析可参看《关于南北传教法的交流讨论之六》(https://uncn.top/3228.html),另外可参看《关于佛经翻译和巴利语的交流讨论之二》(https://uncn.top/3087.html)。
佛不仅是阿罗汉,佛的境界远胜于阿罗汉。正如说中科院院士已小学毕业,但其知识境界远胜于一般小学毕业生。可参看《论佛与阿罗汉解脱境界的差别》(https://uncn.top/4243.html)。
【居士】留言者回复:
我也没那功夫来一一破斥了,各自修行吧,您欢喜就好!
【贤佳】可回复:
是的,各依传统讲说、修行就好,君子和而不同。
【居士】留言者回复:
您所谓“大学”“小学”遵循的是同样的立场和前提,高学历的您不会看不出里面的逻辑瑕疵吧?我只是善意提醒一下。如果您跳出现在的圈子,多研究一下佛教的演变历史和原始佛法,或许会有不一样的认知。回应至此,sādhu!
【贤佳】可回复:
是应广察深思,可参看《关于佛经真伪的交流讨论之二》(https://uncn.top/2169.html)、《关于南北传教法的交流讨论之八》(https://uncn.top/3936.html)。
【居士】教内现在一般称“小乘”为“上座部”,是因为一些南传人士一直觉得北传称他们为“小乘”,是有大小之分的,是污蔑他们的称法,所以现在都称他们为“上座部”了。“Theravada Buddhism”也翻译为“上座部佛教”或“南传佛教”,不翻译成“小乘佛教”。
【贤佳】平常跟南传学修者交流,是不宜称“小乘”。但就北传教法交流时,自有大乘、小乘的差别,如果禁止说“小乘”,那么北传教义便有大缺失,这是不理性、不公正的。
另外很多南传学修者说“小乘”的“小”在巴利语是“hina”,意思是卑贱,由此指责北传说“小乘”是污蔑佛说的上座部教法为卑贱乘,这是以巴利语的自定义来扣帽子诬谤北传教法,是不公正的。
请您帮助查询一下,巴利语中“小学”怎么说?有“卑贱学”的意思吗?梵语“小乘”有卑贱乘的意思吗?
【居士】为什么说“如果禁止说‘小乘’,那么北传教义便有大缺失,这是不理性、不公正的”?
【贤佳】大乘经典中有大量内容说大乘、小乘的同异,尤其大量“方等部”经典对小说大,显示大乘道的特质、方法。如果禁止说“小乘”,等同禁止说这些内容。这些内容是非常深广的,如果仅仅因为某些人不喜欢某个称呼而禁止讲说这个内容,如同因为某些其他宗教徒不喜欢被称为“外道”,我们佛教徒内部就不能讲说有“外道”这个概念、称呼的内容,岂是理性、公正的?
我多次听到有人说北传所说“小乘”称谓是谤佛,如《关于南北传教法的交流讨论之六·(一)》(https://uncn.top/3228.html)有南传信徒说:“‘小乘’称谓为谤佛,hina是卑贱之意,而非‘大小’之意。”应该是有其“正统”源头。请您帮助询问这个说法大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出自什么人,不知是否方便?
【居士】也就是说用“小乘”这个词语更方便于区分大小乘教义,尤其大量“方等部”经典中用“小乘”来定义“上座部”更有助于理解佛陀的终极教义,是么?而用“上座部”的话,就弱化了“小学”教义不足于“大学”教义之本意?是么?
我感觉此文《关于南北传教法的交流讨论之六·(一)》的交流者可能误解了“hina”这个词语。正统源头我不清楚,我去问问试试看。
【贤佳】是的。
【居士】梵语中“hina”不是卑贱的意思,是“少于、不足”的意思。犍陀罗语中“hina”是“缺乏的、不足的”意思。
hīna是巴利语,详细解释如下:
(1)《汉译パーリ语辞典》
hīna:a.[jahati hā 的 pp.] 捨棄了,劣等的,下劣的,卑下的,卑俗的,有缺口的.hīnāya āvattati 還俗,還俗了.hīnāyāvatta 還俗者.hīno ’ham asmī ti māna (vidhā) 自負,我劣慢.-akkosa 怒罵.-ādhimutta,-ādhimuttika 劣意向的,劣意志的.-kamma 卑業.-gotta 卑姓,卑下種性.-ttika 劣三法.-nāma 卑名.-paṇīta 優劣.-puthujjana 凡夫.-vaṇṇa 賤民.-vāda 劣論者.-viriya 劣精進,不精進,懈怠者.-sippa 工巧.
(2)《パーリ语辞典》
hīna:a.[jahati hā の pp.] 捨てられた,劣った,下劣の,卑しい,卑俗の,欠けたる.hīnāya āvattati 卑俗に戻る,還俗する.hīnāyāvatta 還俗者.hīno ’ham asmī ti māna (vidhā) 我は劣れりとの慢,我劣慢.-akkosa 卑罵.-ādhimutta,-ādhimuttika 劣意向の,劣意志の.-kamma 卑業.-gotta 卑姓,卑しい種性.-ttika 劣三法.-nāma 卑名.-paṇīta 劣と勝.-puthujjana 劣凡夫.-vaṇṇa 劣種の階級.-vāda 劣論者.-viriya 劣精進,不精進,懈怠者.-sippa 卑技.
(3)《巴汉词典》
Hīna,【形】 低的,劣等的,低级的,可鄙的。 ~jacca,【形】 出生低贱的。~viriya,【形】 缺乏活力的。 ~adhimuttika,【形】 爱好劣等的。
我感觉这是一个语言学问题。通过PTS词典:巴利语-英文-日语的翻译线,hina就出现了“卑劣”之意;巴利语-中文这条线,hina也有了“卑劣”之意。但早期犍陀罗语的“hina”就没有“卑劣”之意。
【贤佳】《汉译パーリ语辞典》《パーリ语辞典》《巴汉词典》对“hīna”的解释都是负面的,大体是“卑贱”的意思。这些词典权威级别怎样?
【居士】《汉译パーリ语辞典》《パーリ语辞典》《巴汉词典》词典很权威。
教内现在都不说“小乘”称谓,可能是怕认为我们大乘轻视、歧视他们,从而加剧矛盾吧。即使叫他们“上座部”,他们的教义依然是不究竟的呀。那他们喜欢听大乘叫他们“上座部”,既尊重了他们,也能区别于我们大乘教义,不也挺好的么?
【贤佳】巴利语称呼“小学”,用什么词?也用“hīna”吗?巴利语必须要用“hīna”来翻译“小乘”吗?
巴利语佛经汉译对照文中有些以“小”题名的经典,请您对照研究一下:
《小屋经》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0019.htm
《如鹿小腿经》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0030.htm
《狮子吼小经》
http://agama.buddhason.org/MN/MN011.htm
【居士】巴利语中没有“小学”,因为“小学”这个词语在佛陀时是没有的。
对“小乘”,H法师回复:
用theravāda,意思长老佛教、南传佛教。
【贤佳】这是变改义趣的意译,不是符顺原义的直译。
南传经律中应是没有“小乘”“大乘”的称谓,巴利语的“小乘”称谓最初应是从梵语或汉语翻译过去的,这里存在最初翻译者的解义或心态问题。用表示卑贱义的“hīna”翻译梵语、汉语大乘教法的“小乘”称谓,是曲解、错误,或是故意栽脏抹黑大乘教法,但愿有识者能诚正明辨。
【居士】我记得玄奘法师在那烂陀寺开无遮大会时,当时的印度还称“大乘”为“大乘”,称“小乘”为“解脱乘”,并没有称“小乘”为“卑劣乘”呢。我认为您说的是合理的推测。具体可参看《大唐西域记》(https://m.diyifanwen.com/guoxue/datangxiyuji/175907094211759073629068.htm),其中的“木叉提婆”(梵语:Mokṣadeva)译为“解脱天”,而“摩诃耶那提婆”(巴利语:Mahāyānadeva)译为“大乘天”。可见那时的翻译未使用“hina”这一词语表示“小乘的‘小’”,而是使用“Mokṣa”。此词语巴利语为“mokkha”,如庄春江版《简要巴汉辞典》说:“〖mokkha〗1. m. 脱离, 释放, 自由, 解脱. 2. a. 最胜的. mokkhaka=mukkhaka(a.)释放者, 解脱者. mokkhamagga(m.) 解脱之道。”
【贤佳】随喜研思!玄奘大师之前翻译的大乘经中已有“小乘”的称谓,如姚秦鸠摩罗什译《思益梵天所问经》说:“又如大海有三种宝,一者少价,二者有价,三者无价,此诸菩萨所可说法亦复如是,随诸众生根之利钝令得解脱⸺有以小乘而得解脱,有以中乘而得解脱,有以大乘而得解脱。”(卷第四)(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15/T15n0586_004.xml#pT15p0058a0108)
《大唐西域记》称“小乘”为“解脱乘”,是同法异名,不是直接翻译,但可表明是很尊重的,并非将“小乘”看作卑贱乘。大乘经典有时将大乘也称为“解脱乘”,如西晋竺法护译《宝女所问经》说:“所谓大乘,弘广之乘,慰抚一切众生之类故;无有阴盖,示现一切众德异惠故;离垢之乘,舍诸尘劳杳冥事故;普照之乘,一切所解脱门相故;显曜之乘,无欲着故;随因缘乘,脱所挂碍故;清净之乘,护戒品故;等善住乘,而谛慎护定品之故;无漏之乘,选慧品故;解脱乘者,照解品故。”(卷第四)(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13/T13n0399_004.xml#pT13p0472a1006)
大乘经律教法与南传经律教法相通相摄,都是佛所说法,应如实理解,善自安立,随机学修、弘扬。有些论师论典和近世学者的相互诋毁,非佛本意。
如《百喻经·师患脚付二弟子喻》(〔萧齐〕求那毗地译)说:“譬如一师有二弟子,其师患脚,遣二弟子人当一脚随时按摩。其二弟子常相憎嫉,一弟子行,其一弟子捉其所当按摩之脚以石打折;彼既来已,忿其如是,复捉其人所按之脚寻复打折。佛法学徒亦复如是,方等学者非斥小乘,小乘学者复非方等,故使大圣法典二途兼亡。”(卷第三)(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04/T04n0209_003.xml#pT04p0551a0201)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唐〕玄奘法师译)说:“有刹帝利旃荼罗王,乃至茷舍戍达罗等旃荼罗人,若男若女,愚痴骄慢,自号大乘,彼人尚非声闻、独觉二乘法器,况是无上大乘法器!为求利养、恭敬、名誉,诳惑世间愚痴杂类,自言‘我等是大乘人’,谤毁如来二乘正法。如是人等,愚痴、谄曲、骄慢、嫉妒、悭贪因缘,毁我法眼,令速隐灭。彼于三世一切诸佛犯大过罪,亦于三世一切菩萨犯大过罪,又于三世一切声闻犯大过罪。……以是义故求解脱者,应当亲近、恭敬、供养诸归我法剃除须发、被赤袈裟出家之人,应先信敬声闻乘法,若自听受、教他听受,若自读诵、教他读诵,若自书写、教他书写,若自施与、教他施与,若自宣说、教他宣说,思维修行,广令流布。如是,信敬独觉乘法,若自听受、教他听受,若自读诵、教他读诵,若自书写、教他书写,若自施与、教他施与,若自宣说、教他宣说,思维修行,广令流布。如是,信敬于大乘法,若自听受、教他听受,若自读诵、教他读诵,若自书写、教他书写,若自施与、教他施与,若自宣说、教他宣说,思维修行,广令流布。若非器者,不应自听,勿教他听,乃至广说。又应远离一切恶法,应舍恶友,应亲善友,应勤修习六到彼岸,应数忏悔一切恶业,应随所宜勤发正愿。若能如是,斯有是处,现身得成声闻乘器,或独觉乘种子不退,或复大乘种子不退。是故三乘皆应修学,不应憍傲妄号大乘,谤毁声闻、独觉乘法。我先唯为大乘法器坚修行者说如是言:“唯修大乘能得究竟。”是故今昔说不相违。’……痴慢号大乘,彼无有智力,尚迷二乘法,况能解大乘!譬如缺坏眼,不能见众色,如是缺坏信,不能解大乘。无力饮池河,讵能吞大海?不习二乘法,何能学大乘?先信二乘法,方能信大乘,无信诵大乘,空言无所益。内真怀断见,妄自号大乘,不护三业罪,坏乱我正法。彼人命终后,定堕无间狱,故应观机说,勿为非器者。憍傲无慈悲,暴恶志下劣,智者应当知,是怀断见者。非声闻缘觉,亦非大乘器,谄毁谤诸佛,必堕无间狱。”(卷第六)(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13/T13n0411_006.xml#pT13p0752a1905)
《四分律行事钞》(〔唐〕道宣律师)说:“今时不知教者多自毁伤云:‘此戒律所禁止,是声闻之法,于我大乘弃同粪土。犹如黄叶、木牛、木马诳止小儿,此之戒法亦复如是,诳汝声闻子也。’原夫大小二乘理无分隔,对机设药,除病为先。故鹿野初唱,本为声闻,八万诸天便发大道;双林告灭,终显佛性,而有听众果成罗汉。以此推之,悟解在心,不唯教旨。故世尊处世,深达物机,凡所施为,必以威仪为主,但由身口所发事在戒防,三毒勃兴要由心使,今先以戒捉,次以定缚,后以慧杀,理次然乎。今有不肖之人,不知己身位地,妄自安托云是大乘,轻弄真经,自重我教。即《胜鬘经》说:‘毗尼者即大乘学。’《智论》云:‘八十部者即尸波罗蜜。’如此经论不入其耳,岂不为悲!……故《百喻经》云:‘昔有一师蓄二弟子,各当一脚随时按摩。其大弟子嫌彼小者,便打折其所当之脚。彼又嫌之,又折大者所当之脚。譬今方等学者非于小乘,小乘学者又非方等,故使大圣法典二途兼亡。’以此证知,今自目睹。……《涅槃经》中,罗刹乞微尘浮囊,菩萨不与,譬护突吉罗戒(注:轻小戒)也。又《智论》云:‘出家菩萨守护戒故不蓄财物,以戒之功德胜于布施。如我不杀,则施一切众生之命等。’以此文证,今滥学大乘者,行非可采,言过其实,耻己毁犯,谬自褒扬。余曾语云:‘戒是小法,可宜舍之。’便即不肯。‘可宜持之。’又复不肯。岂非与烦恼合?卒难谏喻,又可悲乎!今僧尼等,并顺圣教,依法受戒,理须护持,此则成受。若元无护,虽受不成。故《萨婆多》云:‘无殷重心,不发无作。’纵使成受,形仪可观,佛法住持,理须同护。今时剃发染衣,四僧羯磨,伽蓝置设,训导道俗,凡所施为无非戒律。若生善受利,须身秉御之处,口云‘我应为之’;若污戒起非,违犯教网之处,便云‘我是大乘,不关小教’。故《佛藏》立鸟鼠比丘之喻,驴披师子之皮,广毁讥诃,何俟陈显。恐后无知初学为彼尘蒙,故曲引张,犹恐同染,悲夫!”(卷中)(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40/T40n1804_002.xml#pT40p0046b0201)
【居士】是的。但不知玄奘大师、姚秦鸠摩罗什大师等多位译经大师所译的大乘经中汉语“小乘”所对应的巴利语、梵语是什么?是“hina”么?还是其他别的词语?也许很多译成汉语的经文中为了区分大小乘,而将“ Mahāyāna”译为“大乘”,将某个词语译为“小乘”,您怎么知道“Mokṣa”一定是“同法异名”呢?《大唐西域记》记载“木叉提婆”是当时印度对小乘学人最胜者的称呼,很有可能古印度后期(对应中国唐朝以后的时期)才用“hīnayāna”这个词语表示“小乘”的,还可能受历史的变迁、语言的转译等多重原因。
【贤佳】玄奘大师、鸠摩罗什大师等所译的大乘经都从梵语或西域语翻译的,没有巴利语的。“Mokṣa”,音译为“木叉”,意译为“解脱”,与“小”的意思不同。“小乘”直接对应的梵语应该与“解脱乘”的梵语不同。如鸠摩罗什大师翻译《思益梵天所问经》说:“又如大海有三种宝,一者少价,二者有价,三者无价,此诸菩萨所可说法亦复如是,随诸众生根之利钝令得解脱——有以小乘而得解脱,有以中乘而得解脱,有以大乘而得解脱。”如果将“小乘”换为“解脱乘”,语境文义是不顺的。正如儿子、宝贝、犬子、少爷,可能指同一个人,但不同场合机缘宜用不同的称呼,其对应的英语也宜应是不同的词。
在CBETA中检索南传大藏经,只检索到一笔“小乘”,即《弥兰王问经》说:“其人或得象乘,或得马乘,或得车乘,于陆得陆乘,于小得小乘,于天上得天乘,于人中得人乘。”(卷第十七)(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N64/N64n0031_017.xml#pN64p0079a1201)这里的“小乘”不是指佛法的小乘道,也没有“卑贱乘”的意思,其中“小”字还可能是“水”字的误写,对应于“陆”。
巴利语中用“hīnayāna”取“卑贱”义表示“小乘”,应是近世南传学修者的错误翻译,因为巴利语经律论中没有“小乘”这个概念,梵语、汉语大乘经律中说“小乘”如同现代说“小学”,都没有“卑贱”的意思。
【居士】我查看《汉译阿含经辞典》庄春江解释如下:
小乘hinayana,这里的“小”为“卑劣”(hina)的意思,“乘”(yana)是“前往;道路”或“载人车辆;交通工具”的意思,参看“大乘”。这是西元前后新兴的“部分大乘者”对传统“声闻者”(savaka,另译为“弟子”)不当的鄙视贬抑用语(骂人的话),显然是后来增入《增壹阿含经》者,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贤佳】这算是一个正规的近世说法,但不知是庄春江个人的创解,还是有更早来源。
【居士】这个具体不清楚,如果有机会联系到庄春江可以问问他。希望有更多研究巴利语、梵语的专业人士重视这个问题,从而给出答案吧。
刚才找到南传上座部的巴利三藏圣典中的《律藏》(Vinaya-pitaka),其中第三册叫《大品》(Mahàvagga),第四册叫《小品》(Cullavagga)。其中的巴利语“culla(cūḷa)”可译为“小的”。如果用一个词语代替带有侮辱、歧视性质的“hīnayāna”,也许“cullayāna”“ cūḷayāna”可以。
《巴汉词典》明法比丘增订:
Culla& cula (Sk. ksulla=ksudra),【形】小的,未成年人(small,minor)。
【贤佳】很好的资料!用“cullayāna”或“ cūḷayāna”翻译大乘教法所说“小乘”,更恰当。
Comments are closed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