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破藏密依师法、双修法的辩论(贤佳与格鲁派居士)(20191208)
【居士(格鲁派)】您提到藏密的这个依师法的问题,认为藏密相信师父的功德跟佛是相同。但是这个实际上也不影响依师法的合理性,其实对于自己的师父,同样要正住、具慧,并没有说对师父的话都要听,证据就是《事师五十颂》里面讲的,不合理的就不听,然后跟师父说明自己不能去做的原因和道理。
藏密和汉传的视师如佛的作法有差异,这是确实存在的,或者是可能的,汉传还没看到与藏传完全一样的说法,但是这没问题,不会有影响,藏传的视师如佛也没有说必须听师父的,一定要按师父说的去做呀。
而且对师父观过的问题,您引了佛陀让大家来检查自己有没有过失。《广论》也并没有说对师父不能观到过失,而是说看到这个过失能不能影响到自己心的问题。
索达吉堪布在网络上给人授皈依和五戒以及灌顶,这个不如理,可以在网络上破斥。
至于四皈依,是学藏密的人才会存在的,但藏密并不等于藏传佛教,藏传还有很多显教方面的。就算学藏密的人,他们皈依上师不等于说上师说的都对,不等于说上师让你干啥就干啥。
所以,你有可能是对藏地依师法有一个误解。这个《事师五十颂》很重要的证据,《事师五十颂》就是属藏密,不是显教,它说到上师让我们做不合理的事要拒绝呀。
至于双修法的问题。第一是双修法是属于欲界,不在定中;第二个是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现证空性,这涉及到不在定中是不是能现证空性的问题,不知道蔵密对此是如何回答的。
“设若须随师教行者,若所依师引入非理及令作违三律仪事,如何行耶?《毗奈耶经》于此说云:‘若说非法,应当遮止。’《宝云》亦云:‘于其善法随顺而行,于不善法应不顺行。’故于所教应不依行。不行非理者,《本生论》第十二品亦有明证。然亦不应以此诸理,遂于师所不敬轻訾而毁谤等。如《尊重五十颂》云:‘若以理不能,启白不能理。’应善辞谢而不随转。”(《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
【贤佳】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类似的文义吗?就我了解,此文只是这么略提,没有展开讲如何会通疑难、落实操作。即使这么略提,其他地方也少见。所以先请给出其他藏传典籍中的类似文义,然后综合看与其他文义如何会通及落实操作。另外,来信说:“至于双修法的问题。第一是双修法是属于欲界,不在定中。”是指双修法是欲界凡夫可修的法吗?有文据吗?
【居士】您有什么疑难要会通?落实操作的时候有什么问题、困难吗?
至于第二个问题,谈到双修的意思是说,在双修的时候,双修应该是不在定中。就是双修的这个人,他不是入定。既然不是入定,就属于欲界所系嘛,就是欲界的心,那个心属于欲界。但是双修的人就不一定是特定的人,可能是凡夫,也可能是圣者,这个就不了解。
要找其他的依据,因为藏密典籍翻译的本来就很少,但现在又涉及到藏密的说法,藏密翻译成汉语的就更少了,所以这个典籍肯定不好找。但是《事师五十颂》肯定是权威的藏密的典籍,而且这里讲得非常清楚,就是那段原文,完全可以说明修藏密的人并不是师父要干啥,弟子就干啥。视师如佛前提是具弟子相,要正住、具慧嘛。修藏密的人难道不需要正住、具慧吗?或者说修藏密的人不需要具有这个学者之相吗?而且对于藏密的主张在还没有搞清楚的情况下,就否定藏密,这就更加是问题了。那法师有什么理由,有哪些经典的依据,能够确认,藏密说这个视师如佛的修法就是师父说啥,弟子就要做啥呢?所以现在所谓的学藏密出现问题,恐怕都是没有学到真正的藏密,或者说连《广论》的这句话都没有学到,都没学通。包括龙泉寺为什么会出问题,就是因为对《广论》的这一段根本就没学懂。如果法师是提出疑问说“藏密是这样的吗?藏密的视师如佛是说弟子一定要听师父的吗?”,这样提出疑问,然后去讨论是比较好的,但是法师却用一种肯定的语气说,藏密就是要弟子一定听师父的,就有点问题。因为在这一点上,你对藏密没有了解或并不了解的情况下要做一种肯定的结论,这个可能就有点儿问题。
【贤佳】一、关于藏密依师法
除了您给出的《广论》中的一段简略文义,您提到《事师五十颂》。我看宋朝日称法师翻译的《事师法五十颂》说:“若师所教诲,欢喜当听受,自己或不能,则善言启白。由依止师故,所作皆成就,现乐及生天,何敢违其命!”索达吉的译本写为:“大智慧者以喜心,听从上师之言教,合理之事若无力,禀师无能为力也。由依上师而获得,悉地善趣及安乐,是故一切精勤者,切莫违背师言教。”是说对合理的言教自己没能力做到而“善言启白”,未说判别上师言教不合理而不做。您说“证据就是《事师五十颂》里面讲的。不合理的就不听,然后跟师父说明自己不能去做的原因和道理”,您能提供相应的文句吗?
就《广论》第二卷那段简短文义来看,文说“若所依师引入非理及令作违三律仪事,如何行耶?……故于所教应不依行”,既然“藏密相信师父的功德跟佛是相同”,而佛是一切智智,怎么可能“引入非理及令作违三律仪事”?不矛盾吗?怎么操作?
《广论》卷一说:“至言及论诸大教典,虽是第一最胜教授,然初发业未曾贯修补特伽罗,若不依止善士教授,直趣彼等难获密意。”
您凭据什么判定上师言教“引入非理及令作违三律仪事”,而非自己未获经律密意?您比佛(上师)更能正解经律吗?
《广论》卷一还说:“总示亲近意乐。……如孝子心,谓如孝子自于所作,不自在转,观父容颜,随父自在,依教而行,如是亦应观善知识容颜而行。现在佛陀现证三摩地经中亦云:‘彼于一切应舍自意,随善知识意乐而转。’此亦是说于其德前乃可施行,任于谁前不能随便授其鼻肉。……如除秽人心者,尽断一切慢及过慢,较于尊重应自低劣。如善知识《敦巴》云:‘我慢高丘,不出德水。’”
既然视上师功德与佛相同,便应“于其德前”“授其鼻肉”,“观父容颜,随父自在,依教而行,……于一切应舍自意,随善知识意乐而转”,岂可随自意自在思判上师言教非理?既然“较于尊重应自低劣”,岂敢思判上师言教非理?否则岂非“我慢”?岂非“学我”而非依师学佛?
《广论》卷一说:“特申修信以为根本。……由进退门而说信为一切德本。……大乘功德生多生少,皆依尊重乃能生起。汝藏地人,于尊重所仅凡庸想,由何能生?……诸大乘经亦说应起大师之想,毗奈耶中亦有是说。此诸义者,谓若知是佛,则于佛不起寻求过心,起思德心,于尊重所特应弃舍一切寻察过心,修观德心,此复应如彼续所说,依之而行。‘应取轨范德,终不应执过,取德得成就,执众过不成。’谓其尊重虽德增上,若仅就其少有过处而观察者,则必障碍自己成就;虽过增上若不观过,由功德处而修信心,于自当为得成就因。是故凡是自之尊重,任其过失若大若小,应当思维寻求师过所有过患,多起断心而灭除之。设由放逸烦恼盛等之势力故,发起寻觅过失之时,亦应励力悔除防护;若如是行,力渐微劣。复应于其具诸净戒,或具多闻或信等德,令心执取,思维功德。如是修习,设见若有少许过失,由心执取功德品故,亦不能为信心障难。”
由此如何能够思判上师言教非理?若觉为非理,不是应当“多起断心而灭除之”、“励力悔除防护”吗?
二、关于藏密双修法
您说:“谈到双修的意思是说,在双修的时候,双修应该是不在定中。就是双修的这个人,他不是入定。既然不是入定,就属于欲界所系嘛,就是欲界的心,那个心属于欲界。”
既然是欲界散心作双修,那么“受用他人女”,如何不犯邪淫?僧人作双修,如何不破淫戒?
【居士】那个文义,就是《广论》的一段话,我们来看。
“设若须随师教行者,若所依师引入非理及令作违三律仪事,如何行耶?《毗奈耶经》于此说云:‘若说非法,应当遮止。’《宝云》亦云:‘于其善法随顺而行,于不善法应不顺行。’故于所教,应不依行。不行非理者,《本生论》第十二品亦有明证。然亦不应以此诸理,遂于师所不敬轻訾而毁谤等。如《尊重五十颂》云:‘若以理不能,启白不能理。’应善辞谢而不随转。”
首先,它是提出了这个问题,如果师父引入非理,或者是让弟子做违反三律仪的事情,三律仪应该是别解脱律仪、菩萨律仪和金刚乘律仪,然后就说弟子应该怎么做。
那首先就引了这个《毗奈耶经》,那就是别解脱律仪,然后《宝云经》,那应该是大乘的,也就包括菩萨律仪。后面就说,但是也不应该因为这些道理而对师父不恭敬、批评等等,那就引了藏密的这个《尊重五十颂》,也就是《事师五十颂》说的这个。
《事师五十颂》这一句话,法尊法师翻译为:“若以理不能,启白不能理。”应该按字面的意思是,如果因为道理上不能够这样做,就向师父启白不能这样做的道理。那也就是师父让你做的不合理的事,道理上不能成立,也就是属于非理,那就启白嘛,说出这个不能做的道理。然后看上下文,宗大师说不能因为这个而去对师父不恭敬等等,所以他是紧接着上面的意思。也就是说从藏密来看,就是总的题目不变,如果师父也是引入非理,令做违背三种律仪的事情的时候,弟子要好好地推辞。
那《事师五十颂》的原文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个当然又是一个问题。但是至少从这一段文来看,宗喀巴大师的观点,他认为藏地在修藏密的时候,师父对弟子引入非理、作违背三种律仪的事情的时候,弟子应该怎样去做。这个应该还是很清楚的吧?不知法师对这一点有什么辩驳?
如果对这一点能够同意的话,那就至少可以说明格鲁派的观点,认为修藏密的时候师父引入非理,让你去违背三种律仪的时候,应该是要好好地去辞谢,要推辞,要不做。
至于宋朝的日称法师翻译的《事师五十颂》,一般的说法也是说翻译得是不太好的。那索达吉堪布的翻译也是可以打上疑问的。到底翻译得怎么样,至少可以怀疑吧。但是从《广论》的这一整段来看,宗喀巴大师的观点应该还是很清晰的。
至于第二个问题,“既然‘藏密相信师父的功德跟佛是相同’,而佛是一切智智,怎么可能“引入非理及令作违三律仪事”?不矛盾吗?怎么操作?”
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藏密的观点认为,师父虽然是佛,他认为师父就是佛了,所以师父的功德才会跟佛相同的,但是既然是佛,为什么会引入非理,会去让你做违背律仪的事情呢?这个的关键就在于,师父虽然是佛,但师父呢,就是佛有三身的问题,师父不是佛的报身,师父一定是佛的化身,那佛的化身又有两种,一种是殊胜的化身,一种是一般的化身。那佛的殊胜的化身,在我们这个世界只有一个,就是当年印度的释迦佛才是殊胜的化身,所以自己的师父虽然是佛,但他只是佛的一般的化身。那佛的一般的化身是可以有各种化现的,就包括对弟子引入非理,让弟子作违背三律仪的事情,这个佛的化身都有可能这样去做的,这个好像在教理上没有什么矛盾。所以操作的时候呢,就是相信自己的师父是佛,或者说,是佛的化身,但是化身呢,化现是各种化现都是有可能的,也就是说,师父的本质是佛,但是师父示现的,可以有各种各样。师父的示现,那外在看起来可以去造恶,就是行为和语言可以无所不造哇。而且我们从一般的大乘经典来说,都会说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是佛的化现。比如说大恶人啊,邪见的人啊,都有可能是佛的化现啊。所以这个在教理上应该不矛盾,操作应该也没有任何问题。
那它操作的要点呢,就是说,既然师父是佛的化身,那也就是说,他的心和他的语言和行为是不同的。师父既然是佛的化身,所以师父的心就是佛,那他的心是没有任何过失的,但是师父的行为和语言可以有各种化现,所以我们要去用智慧辨别。佛为了度化众生,任何的善巧方便都有可能用。所谓善巧方便,表现出来就是行为和语言。
然后你提到《广论》卷一说:“至言及论诸大教典,虽是第一最胜教授,然初发业未曾惯修补特伽罗,若不依止善士教授,直趣彼等难获密意。”
那这里讲的至言,讲的是佛语,但这个佛语不是一般的佛语,实际上就是释迦牟尼佛的话。刚才讲了释迦牟尼佛呢,是殊胜的化身,跟一般的佛的化身是不同的,所以殊胜的化身佛所讲的,那就是佛经,那就是至言,那就在语言上、行为上都不可能有什么问题,他不可能有其他的化现。然后这里说的“至言及论”,这个论好像原文是解释佛语的论,而且后面说到了是定量论师、具量论师,所以也不是一般的。而且就算是这个定量论师、具量论师,佛法仍然说了要依法不依人,要以教证、理证来抉择,也就是前面说的这个弟子相,学习的人的相,学法的人的相,必须正住、具慧,所以这也不是问题。
而且甚至于对于佛所讲的经,佛自己不是说过一句话吗?一个偈颂:“比丘及智者,当善观我语,如炼截磨金,信受非为敬。”意思就是说,比丘以及有智慧的人应该好好地观察我所说的话,就像用三种方法检验真金那样来检验佛自己所说的话,而不是因为恭敬佛而去信受。
所以这个弟子相正住、具慧,在佛法里面是放在第一位的。所谓具慧呢,应该就是用智慧去抉择一切说法,一般是教证和理证。教证,那也就是佛经,那诸大论典对于佛经的解释未必能够成为真正的教证,也就是说只有佛的殊胜的化身所讲的佛经。然后是理证。但是在佛教里面呢,理证是胜过教证的啦。
然后是这个怎样获得诸大教典的密义的问题,这个首先当然就是这个解释佛语的论,而且就是具量的、定量的论师所写的论,那从佛教来讲,一般就是指的龙树菩萨的六部论啊,弥勒菩萨的五部论,或者二胜六庄严啊,无着菩萨、世亲菩萨、提婆菩萨、陈那菩萨、法称菩萨这些论。所以先要学习这些论典,然后呢,在学习这些论典的时候,同样关键是要有理证,去提高自己的智慧。
“您凭据什么判定上师言教‘引入非理及令作违三律仪事’,而非自己未获经律密意?”
至于令弟子作违背别解脱律仪、菩萨律仪和金刚乘律仪的这个问题呢,这个律仪,比如说别解脱律仪应该是比较清楚的啦,所以佛法的根本当然是戒律。就像宗大师所说的这样吧,三种律仪,别解脱律仪肯定是基础,所以一定要搞清楚别解脱律仪。别解脱律仪跟十善业道也是很有关系的,这个最基本的业果一定要把握住。当师父让你去造恶业,或者再清楚一点,让你去造十恶业道的时候,这就很清楚嘛,自己能够辩别出来。
这是一个角度。另外一个角度呢,就是要去闻思这些大的论典,那其中可能比较清楚的是《俱舍论》吧,其他的论典可能会比较困难。学习论典的过程,包括《广论》,因为《广论》很多都是引的其他的经论。那尤其重要的是正住、具慧。正住、具慧是提婆菩萨说的。正住可能容易点,然后是具慧。如何具慧呢?就是用理来抉择了。
然后是下面你提到这个孝子心的问题,这里的引文其实有个错误。当然这个错误是各个版本都没有改,都在流行,就是“此亦是说于具德前”不是“其德前”。具,具备,是完全具备的意思,不缺少。那应该意思就是指的具有《大乘庄严经论》里讲的十种德相的善知识。
你说,既然是上师功德与佛相同,就应该在具德上师前授其鼻肉。
对于这些经论上的话,要用理去抉择了,首先因为它有一个冲突,就是这个弟子相正住、具慧的问题,所以这两个应该合起来看。
而且“于具德前”是什么意思,不是说相信师父是佛就具德,就是我们说依师之前要观察师父。所以应该是指的观察师父的时候,还没有正式拜师之前,那你观察的师父呢,是具有十种德相的师父,对于这种师父。所以他说于具德前才能实行,也就是说并不是对所有的师父都能实行,就是这个意思啊。所以这个拜师之前的这个观察的具德前。那拜了师之后,当然要相信师父具有佛的功德,这个时候只是一个信心,就是为了保证自己内心有一个非常清净的信心而已。
即使是具有十种功德的师父前,也只是说依教而行,但是并没有放弃弟子相正住、具慧。如果他的教有问题的话,那同样还是,就是跟刚才讲的那个一起来,就是整个整体做一个整体的思维。
佛法的基本,在见解上,一定是要具慧的,不可能是盲从的,所以师父如果见解有错,自己是一定要能辨别出来的,如果不辨别出来,那就不正住、具慧了。
“较于尊重应自低劣”,这个也是首先从一个总的来讲,就是拜师之前,你要观察,其中不是有一条要德增上吗?就是你拜的师父功德要超过你。那对于超过自己的,较于尊重应自低劣。而且这种低劣是一种降伏烦恼的低劣,也就是说他要除掉的是慢心,但并不是要除掉智慧。去判断师父讲的对和错,这完全不是我慢,这个应该是法相上的理解的差错。就是前面说了,佛说,对于佛讲的都要判断。这个完全不是我慢,这只是智慧而已。至于你说的这个“学我”,这个当然是流传很广的一个词了,但它的含义是非常模糊的,这个是要进行辨别的。如果一个人正住、具慧,那肯定不是“学我”。如果不正住已经是“学我”了,不具慧那更是“学我”啊。
比如说龙泉寺的这个情况,肯定是不正住啊,其实就是“学我”。什么是“学我”呢?随自己的烦恼而转啊。那怎样是学佛呢?正住、具慧就是学佛嘛。
然后你说到弟子对师父要观功德,不能观过失,然后说“由此如何能够思判上师言教非理?”
正住、具慧地去判断师父所讲的对不对,这个并不是观过呀。观过一个方面,就是寻求师父的过失,应该是一个烦恼的心,一个寻找的心嘛。而且师父的过失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吧,一个方面是所讲的佛法的内容,另外的一个方面就是他的行为、语言。这个首先给分开。所以作为弟子,对于所讲的法,他关注的是法的对和错的问题,这个是没有问题的。那对于师父的身业、语业方面,那就不用太管了。而且这是由心来决定的,而师父的心,我们并不知道,是吧?所以我们其实并不知道师父到底是有没有造恶业,有没有过。
师父所讲的法,肯定要正住、具慧地去判别。如果你认为只要是师父讲的就是对的,那首先是不正住吧?
那如果师父讲得不对,你也判断出来了不对,会不会是观过呢?如果你一直去思维,师父这个不对、那个不对,这样恐怕就是观过了。但是呢,如果你去思维,师父这个讲得是不对的,但是师父也有可能是示现这样讲,看我们有没有智慧来辨别的话,不认为师父一定有这个过失,这个呢,就会好一点。那就算你不相信师父是佛,你也认为师父有这个过失,但是你师父的这个过失,你就不应该去多多思维嘛。你去多多思维,这不就是观过之心了吗?需要励力断除啊。
那关于这个双修法,你说:“既然是欲界散心作双修,那么‘受用他人女’,如何不犯邪淫?”这个地方就有个问题了,就是藏密,是说修双修的时候可以受用他人女吗?好像不是这样说的吧?‘他人女’大概就是别人的妻子的意思吧?
然后是僧人做双修的问题,这个我不知道您有没有依据啊?我听到的一般的格鲁派的说法是,僧人是不能做双修的。
上面依师法的《事师五十颂》那一段,再补充一点,就是法师您的意思是说,师父让弟子行善法,弟子能力不够可以拒绝。那就可以想了,做善法,能力不够都可以拒绝,要让你做恶法那不是更能拒绝吗?还让自己去违反戒律,那不是更加可以拒绝啊?这也可以做一个证明嘛。
下面是嘉瓦仁波切对这一段的讲解:
“宗喀巴大师在此提出了一个问题,假如上师引我们入于非理或是违背戒学的时候,我们应该要怎么办呢?如教奉行,是不是上师所说的一切,我们都必须要去奉行呢?虽然我们要视师如佛,但是我们也要记得,上师为了我们示现凡夫,所以也可能会为了我们而示现引导我们入非理或违背戒律等的样子,这不是没有可能的。所以这时候我们要依法,而不是依人,应以法为主。宗喀巴大师引用了律经里面所说作此回复,‘若说非法,应当遮止’。同样,在《宝云经》里面有说到:只要是善的,都可以做;若是恶的,纵使是上师叫我们去做,也不应做。
“‘《本生论》第十二品亦有明证’,是说佛陀所说的《本生论》第十二品里面,曾有这样一个公案:佛在过去世的时候,有位婆罗门老师教佛的前世及其它的同学说:‘今天我要教你们如何偷盗,因为你们正在学习,所以你们今天的偷盗不算造罪业。’于是,除了佛的前世,其它同学都去偷盗了。婆罗门老师问佛的前世:‘咦,你为什么不去?怎么没反应?’佛的前世就对这位老师说:‘我觉得这不如法,这跟老师平常所教导的是不同的。’婆罗门老师听到这样的回复,非常地欢喜,给予赞叹说:‘今天我是故意试探你们的,你们虽然对我非常尊敬,但是我不希望你们完全接受我所说的一切,尤其是我说到这些不如法的内容的时候。今天,你是非常有智慧的,你以自己的智慧来区分是非善恶,纵使是我所说,也不会愚盲地完全接受,这才是对的啊。’
“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本生论》第十二品里有这样说,所以就对师之教诲轻视或是去毁谤,不应该这样子。宗喀巴大师非常谨慎、详细的对弟子说每一个小小的细节部分,所以在此又说到了,‘如《尊重五十颂》云:“若以理不能,启白不能理。”应善辞谢而不随转。’也就是说,如果这个善知识说了不如法的内容,引导入不如理处,我们可以用善巧的方式来回避或者是直接去提问,不要随着上师所说的而走,这时候不应依教奉行。”
《广论》的四家注对于这个偈颂的解释“若以理不能”,说是“如果不能以如理的方法成办”。所以就是说不能做非理的,不能做违背三律仪的事情嘛。
所以龙泉寺的问题就是没有学懂依师法。不能做违背三种律仪呀,所以首先要戒律,要好好学,好好持戒,别解脱律仪,比丘戒、沙弥戒啊。
另外是非理的事情嘛,最主要就是大家没有好好闻思嘛!
学诚法师,恐怕就是打着红旗反红旗啊!打着《广论》反《广论》嘛!
菩萨戒里面不是有一个重戒,就是说相似法嘛,那法师您我觉得要注意啊,要好好闻思啊,不要说相似法啊!就是,可以多探讨、多辩论,不要急于下结论。轻率地下结论,可能会成为诽谤,成为邪见,这个也是有违戒律吧?至少是有业果,对于业果不谨慎,这恐怕是个大问题吧!
【贤佳】是不应轻率下结论,应依实据严谨辨析。
一、藏密双修法
㈠您说:“就是藏密,是说修双修的时候可以受用他人女吗?好像不是这样说的吧?‘他人女’大概就是别人的妻子的意思吧?”
《密宗道次第广论》说:“此灌顶之三昧耶者,如答日迦跋云:‘汝可杀有情,受用他人女,不与汝可取,一切说妄语。’”(卷十四)
《莲花生大士全传·第一篇 莲花王·第四章 光明大海生金刚》:“她说:‘我的名字叫持光女,我的父亲是札兰达拉大王。如果这位从清净莲花中出生的太子,他决定要聘娶我的话,那么他必须赶快来吧!因为我已经许配给其他的人,现正在待嫁之中!而迎娶我的人是达那哈达国王的王子,迎娶的日子,就在近日之中。如果你们想要迎娶我的话,应当在这个日子之前前来,请赶快努力吧!’……这时两方的人马就开始混战,在混乱中双方争打了起来,两方人马奋力抢攻。……现在莲花王太子的妃子持光女,十分欢喜地安坐在庄严、柔软的宝垫之上,为千千万万的侍女所围绕,而成为王妃了,她将有幸成为伟大庄严的莲花王太子的伴侣。”
莲花生大士口诀:“自明点能自在已,提女者有二种:一,依气;二,依物。初、依气者,被提女人已生子者七,不及未生子者一;有夫者七,不及无夫者一;身端悦意者七,不如年青者七。年十三至二十五者可提,年二十六至三十五者唯能资以自提尔,彼明点无有可被提者。”(《你知道藏密喇嘛教双修允许奸尸奸畜牲吗?兼披露双修…》https://media.weibo.cn/article?id=2309404029681753027761)
㈡您说:“然后是僧人做双修的问题,这个我不知道您有没有依据啊?我听到的一般的格鲁派的说法是,僧人是不能做双修的。”
《密宗道次第广论》说:“《时轮本释》说于出家唯以语表传授第三灌顶,故可智印以传灌顶。《鬘论》说若胜出家身无余遮缘,可实灌顶。若有遮缘及非胜出家身,应以智印而传灌顶。准此道理,以出家身作密灌顶之阿阇黎,亦当了知。如是第三灌顶之时,随力所能持菩提心。不能持时徐徐放舍,从水生中持味取起,由真实见饮三昧耶自性大菩提心。”(卷十四)
DL喇嘛《修行的第一堂课》说:“就算是两性相交或一般所谓的性交,也不会减损这个人的纯净行为。在修行道上已达到很高程度的瑜伽行者,是完全有资格进行双修,而具有这样能力的出家人是可以维持住他的戒律。”
详细辨析可看:《宗喀巴法师亲说:出家比丘,最好与女性发生实质性关系来完成灌顶》
https://mp.weixin.qq.com/s/0fN7-j3_POy1MnVh3lCSYQ
《宗喀巴可能实体男女双修的资料讨论》
二、藏密依师法
《广论》卷一说:“至言及论诸大教典,虽是第一最胜教授,然初发业未曾惯修补特伽罗,若不依止善士教授,直趣彼等难获密意。”您解释了“至言及论诸大教典”是“第一最胜教授”,但回避了“若不依止善士教授,直趣彼等难获密意”,即您没有正答我的问题:“您凭据什么判定上师言教‘引入非理及令作违三律仪事’,而非自己未获经律密意?您比佛(上师)更能正解经律吗?”
您说:“比如说别解脱律仪应该是比较清楚的啦,所以佛法的根本当然是戒律。就像宗大师所说的这样吧,三种律仪,别解脱律仪肯定是基础,所以一定要搞清楚别解脱律仪。”您不依上师的教授,凭什么认为自己搞清楚了别解脱律仪?
如《密勒日巴尊者传》说密勒日巴尊者见马尔巴上师时,效学马尔巴上师喝酒,何以不依基本的五戒判断喝酒是非法的?
《阿底峡尊者传》说:“尊者闻种比跋之胜德,欲往参未遂,唯遥作观想供养,殷诚祈祷。一夕梦中,见一苾刍,持一人臂,渐食而来,尊者念云:‘出家者不宜食人肉也!’来者问曰:‘佛亦有错误乎﹖’尊者含愧。又曰:‘汝亦欲食耶﹖’答曰:‘愿食。’遂授一无名指,食讫,获得加持。”吃人肉是违反别解脱戒的,何以不判定非理而拒绝?
您引用DL喇嘛(嘉瓦仁波切)的话说:“虽然我们要视师如佛,但是我们也要记得,上师为了我们示现凡夫,所以也可能会为了我们而示现引导我们入非理或违背戒律等的样子,这不是没有可能的。所以这时候我们要依法,而不是依人,应以法为主。”
而DL喇嘛还说:“我们对着上师说:‘你是上师、本尊,除了你,我无处可皈依。’我们全心全意信赖上师,所以说:‘不论发生什么事,好或坏,我完全信任你。’”(《四皈依,诽谤十方三世一切佛!》https://media.weibo.cn/article?id=2309404260694454359464)如果随自意依止经律,判定上师言教乃至上师行为非理或违背戒律,怎么算是“除了你,我无处可皈依”?怎么算是“完全信任”?
就DL喇嘛的言教来说,他说高程度的出家人可以作男女双修,您认为是合理还是非理的?
就DL喇嘛的行为来说,他推动藏独、赞许自焚、支持Gang~du,您完全信任吗?
【居士】一、阿底峡尊者的梦的问题
这是梦境,似乎不能证明什么。如果尊者是实际吃了人肉,则可依比丘戒律对尊者加以治罚。
二、密勒日巴尊者喝酒
⒈尊者是否已受五戒?
⒉即使已受五戒,这个行为也是错的。不能因为尊者做了,就认为是对的,不能因此证明藏密的依师法就认为这是对的。
三、您自己的观点是认为:不依止上师的教授就搞不清楚别解脱律仪吗?比如,您自己受的比丘戒是否搞清楚?是怎样搞清楚的?
四、判断非理及违三律仪的问题
这首先是判断善恶的问题,那一般是了解十善恶业道。您认为要判断是否是十恶业道很困难吗?比如,杀人、杀鸡,师父让你去做,您认为很难判断这是不是恶业吗?
【贤佳】除了这几条异议,对先前说的藏密双修法问题没有异议吗?就您提的几条异议来看:
一、阿底峡尊者的梦的问题
您说:“这是梦境,似乎不能说明什么。”既然不能说明什么,为何要在《阿底峡尊者传》中写呢?文说“获得加持”,不是作为正面意义来说的吗?另外,如果阿底峡尊者梦中丧失正见而做犯戒行为,能算高僧大德吗?即使凡夫持戒者,梦中犯戒,醒后不应自责心忏悔吗?我以前在《菩提道次第广论》班体系中学习,阿底峡尊者这个梦境行为是作为依师典范看待的。您能举出藏密教界有谁批判阿底峡尊者这个梦境行为吗?
二、密勒日巴尊者喝酒
1.密勒日巴尊者即使没受五戒,佛说喝酒有三十五失,喝酒岂不违背佛法正道?作为正信的佛弟子,即使没有受五戒,也不应饮酒,否则不算正信佛弟子。如《优婆塞五戒相经》说:“佛言:‘圣人饮酒尚如是失,何况俗凡夫?如是过罪,若过是罪,皆由饮酒故。从今日,若言‘我是佛弟子’者,不得饮酒,乃至小草头一滴亦不得饮。’”另外,马尔巴上师应有受持五戒吧?喝酒不是犯戒吗?密勒日巴尊者何以不劝谏,反而效学?
2.密勒日巴尊者在藏密教界是作为依师典范的。例如济群法师在《道次第讲记·序论》中说:“对法师要以身口意为供养。过去古德为了求法,为法舍身,为法忘躯。米拉日巴到玛尔巴座下闻法时说:‘我没什么供养,就以身口意三业供养。’事实上,这是最大的供养。”(https://www.putishuyuan.com/index.php?app=@article&ac=show&id=12276)龙泉寺体系的悟光法师特地讲《密勒日巴尊者传导读7》(https://v.qq.com/x/page/h084098by4n.html)。就我以前在《广论》班体系学习中,密勒日巴尊者效学马尔巴尊者喝酒是作为依师的典范行为来看待的。您能举出藏密教界有谁批判密勒日巴尊者效学马尔巴上师喝酒的行为吗?
三、搞清楚戒律问题
您问:“不依止上师的教授就搞不清楚别解脱律仪吗?”我当然不这样认为。我对比丘戒律主要是自学的。但藏密教界主流是怎么看的?《广论》说:“若不依止善士教授,直趣彼等难获密意。”您怎么解释?
《辨破藏密男女双修法和依师法的辩论记录之三(贤佳与宁玛派法师)》中记录一位宁玛派法师说:“你都舍弃师父了,还如何能闻思?……学法,依义不依语,你根本不懂义。依智,不依你分别念,你的是分别,而不是传承上师教你的。……你没有系统依师闻思,所以对于佛经教证冲突时,你不能圆融取舍,只能教条、绝对,不知道修行根本,而且你自以为是,就失去了进步机会。……依师就是断自己内心疑惑的过程,就是圆融一切佛法的过程。你没有圆融,就需要放下自己,入门要求就是信心、接受。没有这个,如何谈放下自己?……你以为经论逻辑是你分别念能想象的?你的意思还是否定佛经依师的根本。”(辨破藏密男女双修法和依师法的辩论记录之三(贤佳与宁玛派法师))您看他说的不符合藏密教义吗?
DL喇嘛说高程度僧人可以男女双修,您认为有违佛戒吗?
四、判断非理及违三律仪的问题
您说:“杀人、杀鸡,师父让你去做,您认为很难判断这是不是恶业吗?”我当然不难判断这是罪业,但藏密教界主流是怎么看的呢?
《密宗道次第广论》说:“汝可杀有情,受用他人女,不与汝可取,一切说妄语。”(卷十四)您怎么判断?
藏密三昧耶戒中的“本有能力而不降伏十大应诛”戒,要求诛杀与上师为敌者等十类人,您怎么判断?(《论藏密的“黑帮帮规”及可笑与可怕》
DL喇嘛赞许自焚抗议政府,很多喇嘛响应而自焚,您怎么判断善恶?
【居士】对藏密双修法不了解,对您举的那些依据其含义是否是您理解的那样,我很怀疑。我认为您不应该因为这些而下结论,应该深入了解藏密之后再下结论。
至于其他问题:
一、阿底峡尊者的梦
您说为何要在尊者传中写,我想这是一个重要的事情,在传记中如实记录,是很合理的。事实是获得了加持,那当然也要如实记录,但这不能成立比丘应该违背比丘戒。
尊者梦中丧失正见应该也不奇怪。怎样的人算高僧大德,这是没有共同标准的。可以问的是,尊者是修行大乘加行道的人,这样的人有可能在梦中犯这种错误吗?
然后您说到醒后忏悔的问题,但是您怎么知道尊者醒后没有忏悔呢?
至于龙泉寺体系的看法更不足为据了。
至于藏密教界的看法,我前面说过,藏密介绍到汉文应该还是很少的,所以我们对藏密应该都不太了解,所以我认为我们都没有能力下结论。我认为法师的错误在于轻率下结论,这是不如法的。我也并没有肯定藏密,就是要用教证、理证来抉择,要正住、具慧。
二、弥勒日巴尊者喝酒
学佛不应喝酒,这个同意。
马尔巴上师已受五戒,这个不知是否有证据?就算已受,是犯戒,尊者效学,只能说明尊者没有闻思,不懂依师法而已。尊者在依师上肯定有很多很好的,但在这一件事上做得未必对。
三、搞清楚戒律的问题
《广论》:“若不依止善士教授,直趣彼等难获密意。”
密意是深的、难的方面。比如前面说的十恶业道,这个直接学《具舍论》《瑜伽师地论》的这部分内容,应该并不难懂,不需要善士教授。但要懂得全部的佛法,完全搞懂大论,就需要善知识的指点。而且,依善士教授,并不是要盲从,仍然是要抉择,要正住、具慧,只是亲近更多的善知识而已,有什么问题呢?
您说的那位宁玛派法师的说法主要思想应该是不对的。
高程度僧人可以男女双修的问题,目前我认为是违背出家戒的,除非能提出新的教证、理证,我再加以思维抉择。
四、判断非理及违三律仪的问题
藏密教界主流怎么看,这个我不了解。
《密宗道次第广论》文的上下文是什么,也不知道,也没有整体去学这部论,所以很难判断。
藏密三昧耶戒的这条戒不了解。自焚是自杀,应是恶业。
法师对《菩提道次第广论》尚且误解,对《密宗道次第广论》不是更容易误解吗?希望法师能好好思考,语言、行为慎重!也许法师可以去批判一些见解,但是不需要去说是藏密,因为藏密到底是怎样还并不了解。
《密宗道次第广论》上的文字,也许可以去请教一下多识活佛。当然要以真正请教的心!
【贤佳】您的很多观点我是很赞同的,我批藏密的一些观点,不批您的很多观点。您既然对藏密教法、藏传教界主流观点这么不了解,可以存疑,多去了解,然后再看我对藏密教义的批判是否错误,不急于下结论。
您说让我去请教多识活佛,我很想请教,您有他的联系方式吗?或者您代我转为请教他:
《密宗道次第广论》说:“《时轮本释》说于出家唯以语表传授第三灌顶,故可智印以传灌顶。《鬘论》说若胜出家身无余遮缘,可实灌顶。若有遮缘及非胜出家身,应以智印而传灌顶。准此道理,以出家身作密灌顶之阿阇黎,亦当了知。”(卷十四)是指高程度的出家僧人(胜出家身无余遮缘)可以作实体男女双修法灌顶吗?
【居士】法师对《菩提道次第广论》尚且误解,对《密宗道次第广论》不是更容易误解吗?
这一条法师没有回复,希望能给予回复。
一、对于《广论》我们讨论的那一段,法师现在是否认为过去有误解?
二、既然有误解,法师如何肯定现在对《密宗道次第广论》的理解不是误解?
三、既然不能肯定而却下结论,法师认为这样如法吗?
关于“行淫欲非障道法”的邪见问题。
首先,“行淫欲”是什么意思?应该是因为贪求淫欲的快乐的目的而去做。
另外是“爱乐”的问题,应该也是有追求淫欲快乐的心。如果不是这样,恐怕不是“行淫欲”。比如,比丘尼被强奸,但不受乐,应该不能说此比丘尼行淫欲。
如果是居士,夫妻之间男女双修,不为求淫欲的快乐,甚至贪心所很微弱,以真诚的心,而且男女双方达到了“藏密双修法”的条件,双方已生起菩提心,为了成佛而去双修,这是否能说是“行淫欲”呢?按照前面的标准来看,恐怕不能。
如果法师同意,则藏密没有“行淫欲非障道法”的见解。
请法师回辩。
《修行的第一堂课》说:“就算是两性相交或一般所谓的性交,也不会减损这个人的纯净行为。在修行道上已达到很高程度的瑜伽行者,是完全有资格进行双修,而具有这样能力的出家人是可以维持住他的戒律。”可以把这个完整的文章发给我吗?
【贤佳】依您先前所说,您对藏密教法很不了解,何以判定是我对《菩提道次第广论》误解而非您误解?您又怎么肯定藏密男女双修法没有随顺“行淫欲非障道法”的观点?您适当多作了解吧,否则您又拿“不了解”晃过去,我们的讨论只是虚耗时间。以下四份资料供参阅:
《修行的第一堂课》
https://pan.baidu.com/s/1oM2MjCjIY5soLu9rQlQHrA 提取码:s5ol
《DL的双修邪说、台湾的藏密传承及破斥》
《辨破藏密男女双修法和依师法的辩论记录之二(贤佳与宁玛派法师)》
《对男女双修法的辨破及对藏密信徒的劝谏》
【居士】“〖贤佳〗圣人与空相应,不会主动行淫。说圣人持空见主动行淫,是邪见谤圣。”
法师的这个说法与《俱舍论颂疏》冲突:“谓诸圣者,于欲邪行决定不作,得不作律仪。经生圣者,性戒成就,虽易多生亦不犯故。离非梵行则不如是,谓初二圣,有自妻故,有非梵行。”(唐朝圆晖法师,卷十四)
【贤佳】初果、二果在家圣人可能与妻子有非梵行,会持空见主动行淫吗?烦恼暂时现起而行淫,岂与空见相应?如《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说:“居家菩萨当净修梵行,心不念习淫欲,何况受?”
《大方广三戒经》说:“在家菩萨住在家地成就三法,种是善根,终不受于五欲之乐,乃至得于无上正道。迦叶!是在家菩萨受持五戒,不向他人赞五欲乐,不诱引女人,勤修自业,起如是心:‘我今不当亲近女人,此终不欲五欲之乐,乃至得成无上正道。’……以此诸善根,速舍五欲乐,常有于多闻,为众生说法。生起大悲心,求于菩提道,是故闻是已,生贤善妙欲,终不亲近欲,速疾转法轮。”(卷下)
三果以上圣人彻底断除一切非梵行,藏密说圣人可作男女双修,有限定是初果、二果圣人吗?不包括所谓八地以上的高位菩萨乃至佛吗?作男女双修的莲花生是什么阶位者?
文说:“谓诸圣者,于欲邪行决定不作,得不作律仪。经生圣者,性戒成就,虽易多生亦不犯故。”藏密教义允许“受用他人女”,莲花生甚至强夺他人订婚女,不是罪恶吗?岂是圣者?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道宣律师撰疏,元照律师撰记)说:“〖疏〗说‘欲非障道’违僧谏戒……。制意有三。初解律不许者,欲之为患,正是生死之本,障道中源,既能口说,身必为之,沉溺欲海,永无出道,障碍之深故制。二解谏意,由为俗说自妻非障、邪行是防,倚傍此教,便谓出家行欲不障,言说相似,是非难分,须僧设谏,开晓其意,便体如来设教之意,冀彼改迷,弃恶就善,使邪正两分,是非皎异,故立谏法。又解,云:‘欲是非法,滥义安寄?’然圣辨障道,结有强弱,上品障见道,下品障思维,是以道成初果犹有欲事,执此教迹说言不障,言同意异,故须标列。圣言非障者,以治道品殊,敌对而遣,当分障除,异则非此所断,故有‘非我障’,非谓不障于彼。若生深解,此惑思尽。而今偏执,通言欲性非障,邪正殊途,理在于此,须僧设谏开示是非。〖记〗圣辨障道者,即就四果以论也。……初果但破见惑,爱染未亡,故云有欲。二果已去,方断思惑,乃至四果方能离欲。如《僧祗》中须、斯二尼被污受乐,律中见谛学家犹有夫妇。又有初果欲心起故舍戒还家,欲饱还来等。彼谓得道圣人犹作欲事,显是不障,故兴妄说。……私释:大乘经论多有斯语,如《无行经》云:‘淫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此乃点妄即真,意令反本。世之讲者谓小乘则作欲障道,大乘则一切不妨,文饰秽行,诳诱后生,误无量人入阿鼻狱,谤经毁圣,永无出期,惑众罔时,义当此罚。”(卷第四)
《大智度论》说:“世间中有五欲第一,无不爱乐。于五欲中触为第一,能系人心,如人堕在深泥难可拯济,以是故诸天方便令菩萨远离淫欲。复次,若受余欲,犹不失智能,淫欲会时身心慌迷,无所省觉,深着自没,以是故诸天令菩萨离之。……欲使菩萨从初发心常作童真行,不与色欲共会。何以故?淫欲为诸结之本,佛言‘宁以利刀割截身体,不与女人共会’。刀截虽苦,不堕恶趣,淫欲因缘于无量劫数受地狱苦。人受五欲尚不生梵世,何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或有人言‘菩萨虽受五欲,心不着故,不妨于道’,以是故经言‘受五欲尚不生梵世’。梵世无始众生皆得生中,受五欲者尚所应得而不得之,何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本所不得而欲得之?以是故菩萨应作童真,修行梵行,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行菩萨不着世间故速成菩萨道。若淫欲者,譬如胶漆难可得离。所以者何?身受欲乐,淫欲根深。是故出家法中淫戒在初,又亦为重。”(卷第三十四)
【居士】⑴在佛门的僧俗两类弟子中,为保重僧戒,只有观想传承,没有实修传承,而且,有阴阳和合修法的也只有无上密部。这个是多识活佛说的。出家人不会实际性交。
⑵“有的众生上一下我的床,就会远离爱欲之念,证入菩萨解脱光明三昧。”这段经文说的很奇特,按你的说法也是行淫欲非障道法呀。
⑶“第二,宗喀巴法师明确说,跟出家上师上床的,最好是持戒的女弟子。大德们,你们觉得,上师如果找出家女尼双修,是不是符合宗喀巴法师的‘教导’,符合这位宗喀巴法师的‘圣意’?”——原文“若不具律仪即不堪为明妃”,这个解读应该有问题,具备律仪不一定要出家。
⑷“次明妃从定起”,灌顶的时候是要入定的吗?
⑸“若有遮缘及非胜出家身,应以智印而传灌顶”,这一句有点奇怪,不是出家身,为什么还要用智印?
⑹“从水生中持味取起”,请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⑺“次由师长具主尊慢,将俗女观空之后,生天女身,先应加持金刚莲花”,这一段文字没有说师长是出家人呀!
⑻“此灌顶之三昧耶者,如答日迦跋云:‘汝可杀有情,受用他人女,不与汝可取,一切说妄语。’”第一,颂词一定需要解释;第二,菩萨戒里面开性戒。
【贤佳】⑴多识活佛说的有藏密经典依据吗?是对一般根机的“不了义说”,还是对密教根机的“了义说”?他怎么解释《密宗道次第广论》和DL喇嘛所说高程度出家人可作实体男女双修的话?另外,僧人作观想男女双修也是犯戒的,岂可作为佛法修行?可参看:《辨破藏密双身像》
⑵“上一下床”,是上床座,不是行淫。圣位菩萨不得已随顺众生爱欲度人,“得意”即止,有底线分寸,绝不会行淫。具体辨析可看:
《对藏密四皈依、双修法狡辩的系列辨破之十一·(一)》
⑶所说“具律仪”没有排除出家人。在家只有少分律仪,律仪不具足,最好的具律仪应是出家律仪。
⑷藏密双修法中的“定”是指进入性高潮时一心专注触乐的状态。藏密的很多概念不同于常规佛法内涵,可参看:
《藏密的“达文西密码”》
www,bskk地藏论坛关闭,链接失效thread-2926222-1-1.html
⑸这是指有“若有遮缘及非胜出家身”的出家人。这正显示《密宗道次第广论》说“若胜出家身无余遮缘,可实灌顶”是指高程度的出家人可以作实体男女双修法灌顶,DL喇嘛的说法也正符合这个义理。
⑹是指从男女交合所出的体液中取“菩提心”(精液),然后放入口中饮下。可参看:
《喇嘛教的菩提心是什么?为何可以吃?》
www,bskk地藏论坛关闭,链接失效thread-3076631-1-1.html
⑺没排除出家人。按先前所说,“胜出家身无余遮缘”是可以做的。
⑻怎么解释?菩萨戒开性戒是不得已的非常规“开缘”,有非常特定限制条件,岂可粗泛通许?即使开淫,也是开在家正淫,岂可“受用他人女”?又岂可“一切说妄语”?具体辨析可参看:
《一些交流讨论(20190213)·(二)》
《一些交流讨论(20190217)·(六)》
Comments are closed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