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出家本分

论出家本分(20230716)

(一)

法师(比丘)】男女独处(一男一女共处)问题:

(1)外面下大雨,一女子在外,是否可以叫入屋内避雨?

(2)户外开车遇到一女子,是否可以开车送她到安全地方?

(3)屋内一坐食,突然有女人进屋,怎么办?

贤佳】(1)可以,自己出外就好,否则不应叫入屋内孤男寡女共处。

(2)不应,除非明确她会遭大难,必须如此救助。

(3)应起座离开,一顿没吃饱或不吃无妨。

法师】比如某寺在山上,某年老女居士没有车,步行下山,正好下大雨,而我独自开车相遇,如何处理?如果此时正好有一群不下山的人看见,他们会眼睁睁地看着出家人不顾他人死活,不慈悲,冷漠无情地开车下山。如果从持戒角度,不该拉她下山,就算被人误解也无妨。但如果真遇到那种身体不好的,从菩萨慈悲角度,应该拉她一程,并说明按佛教戒律不该男女独处。您怎么看?

贤佳】如果不下山的人能看到,那她可以回山避雨,或借雨伞,或请其他居士开车送下山。或者您开车返山请人开车送她或给她送伞。这样不危急的事情,解决方法很多,不必拘泥于用犯戒方式。如果乐于偷懒用犯戒方式,自己犯戒堕落,也让对方成就出家人犯戒的业缘,非真正慈悲利人。

法师】一坐食被打断,食物如何处理?如何跟别人解释?

贤佳】食物可布施给动物,如小鸟、虫蚁等。别人若问,可适当如实说,承受他人对持戒的讽刺,作消业想就好。可参看《论轻小戒》(https://uncn.top/9489.html)。

 

(二)

法师】安居受日出界法的条件严吗?比如回家看父母,必须是大病吗?有人去朝圣拜佛,这个能受日出界吗?

贤佳】安居受日出界法的条件是比较严的。如果父母希望而提出心愿、要求,可以受日出界去看望父母,不必是大病,因为父母恩重,孝敬父母是每个人的本分,包括出家人。

如《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说:“〖钞〗凡受日缘务,要是三宝、请唤、生善、灭恶者,听往。若请唤为利、三宝非法、破戒有难,虽受,不成。妄数为夏,计为年德,冒受利养,随有结罪。《善见》云:‘自长己夏,受施犯重。’若为私己衣钵、药草,如法悉成。若为治生觅利,贩卖牲口牛畜等物,纵为三宝,并破夏得罪。《五百问》云:‘治生破戒,得财造佛,得福不?答:尚不免地狱,何况得福?’《萨婆多》云‘治生造佛,不应礼拜’等。广如后文。

“一、三宝境界缘。《僧祇》中为塔事,《四分》中佛、法、僧事,《五分》亦尔。准此,若为大寺诸处缘者,开之。若自受他雇画造像、写经,及自经营佛像,或为俗人,纵为僧家佛事,非法乞求,并是邪命破戒,不成,得罪。

“二、道俗病患、生善、灭恶,为益彼而无为利。《四分》中:‘受戒、忏悔、布施等,听去。’《十诵》:‘问:“为谁受七夜?”佛言:“为七众兴福、设供、忏悔、受戒、问疑、请法、有病、遭难,但使前见便生善灭恶,应去。若遣使、不遣使,俱得受之。”’‘若中路闻死,返戒,八难起,不应去。’

“三、父母、大臣。‘信乐,不信乐,俱听’,《律》文如此。余泛俗人生福信乐,听去;无信,不听。必有力生信,义应开往。

“〖记〗父母恩重,大臣势力,故虽‘不信’,亦听受往。余人反此,故简‘有信’。‘生福’是事,‘信乐’即心。‘有力生信’,谓己有道行,力能回邪,前虽无信,义当拯救,故‘开往’也。”(卷上)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40/T40n1804_001.xml#pT40p0040c1409

另外可参看:

《论僧人应孝养父母而不论父母是否信佛》

https://uncn.top/9367.html

一般的朝圣拜佛,按理不是如法理由。对自安居处佛像即可拜佛,乃至可以观想拜佛,不宜安居时期外出朝圣拜佛,违背安居意趣。

如《四分律行事钞》说:“夫静处思微,道之正轨,理须假日追功,策进心行。随缘托处,志唯尚益,不许驰散,乱道妨业。故律通制三时,意存据道;文偏约夏月,情在三过:一、无事游行,妨修出业;二、损伤物命,违慈实深;三、所为既非,故招世谤。以斯之过,教兴在兹。然诸义不无,指归护命故,夏中方尺之地悉并有虫。即《正法念经》云‘夏中除大小便,余则跏趺而坐’,故知护命为重,佛深制之。必反圣言,罪在不请,结业自缠,永流苦海。极诫如此,依文敬之。”(卷上)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40/T40n1804_001.xml#pT40p0038a0301

 

(三)

法师】蕅益大师《灵峰宗论》:“〖复达戒〗勤心作福,不可但贪清闲。少年清闲,是不祥事,非折寿则损福。于‘清闲’二字作毒药想,方有少分出生死路。背经虽好,非出家正务。周利不诵半偈,深证二种解脱;提婆在家通十二韦陀,出家通八万法藏,无救阿鼻地狱三大劫苦。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智学成菩提,愚学成生死,不可不深思也。……

“〖复导关〗吾人本分中事,如饮水冷暖自知。然有先饮水知冷暖者,分毫瞒他不得。所以十乘观法,须知次位。倘有观无教,未有不堕增上慢者。既四棱塌地,不同‘迷时《法华》转’,便可恒转是经,随文入证,方名不杂用心。倘不看一字,则此‘一字’仍是碍心之物。岂虚空已碎,一字尚未碎?大地已沉,一字尚未沉?看则便被他杂,不成一片耶?幸细思之,当喷饭满案也。”

出家本分事是持戒参禅(修证佛法),末法时代参禅不得力,本分事应该是持戒淡化心中贪嗔痴,念佛求生净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慢慢体会到贪嗔痴减少而带来的佛法感应,不是上天入地的神通感应,而是内心清净的身心轻安感,也有对佛法的信心增长、理解更深入,对整个身心世界越来越明了,内心笃定,更多的是这种感应。您觉得出家本分事是什么?

蕅益大师所说的“背经虽好,非出家正务”,以及周利盘陀的例子,我想到达摩东渡,未带三藏,但依旧可以弘传佛法,修证才是最主要的。

贤佳】感谢分享提示!出家应以持出家戒为本分,基于持戒而修道,住持佛教解脱幢相,否则与在家无别,因为在家人也可念佛、参禅等。持戒修道、念佛参禅等应诚意正心,非求胜人而招名利。

“倘有观无教,未有不堕增上慢者”,是宜适当读经学教,但莫以此为足,更莫执教生慢,应当会归自心,净化烦恼,体认大道。

如蕅益大师《灵峰宗论》说:“〖示石耕〗佛法之盛衰,由儒学之隆替。儒之德业学问,实佛之命脉骨髓。故在世为真儒者,出世乃为真佛。以真儒心行而学佛,则不学世之假佛。何谓假佛?立门庭,尚施设,取悦耳目,不究极于心源,以衣钵为持律,消文贴句为演教,机锋偈颂为禅宗,名利存怀,偷心见刺,魔王长欢,大圣永叹。坏周室者,齐桓、晋文耳。何谓真佛?破我法二执,观二空真如,自见其过,悯他犯过;举心动念,举足动步,皆为自出生死、成菩提,亦令众生同出生死、成菩提。是故持律,则开遮持犯洞了分明,性业、遮业誓求清净。阅教则辨体明宗,识用知相,若权若实,深达指归。参禅则截断偷心,直明本性,识取纲宗,不存轨则。虽三学圆明,仍能不知不愠,决不炫玉求售,决不执己律人。唯随顺物宜,应病与药,沤和、般若,双照并行。斯乃不负堂堂僧相,堪称出世丈夫。佛恩既报,则宣圣之恩,君父、檀信恩亦报矣。

“〖示语幻〗法门之衰,已非一日,而致衰之故,由因地不真。今人发心参学,罔不以扶持法门为志,及察其所谓扶持者,不过曰:开丛林,建梵刹,攒指五千、一万,灾梨杀青(注:刻书写文)无虚日,嗣子皆才华名世、美丰神,座下戒子钵杖围绕数十匝,剃度徒众环里市而处如错星,乃至紫绶金鱼(注:高官权贵)乘高车肥马往来山林间络绎不绝而已。故下手时,便从世谛流布中着眼,便向门庭施设处安排,而佛祖真命脉遂为此等人埋没殆尽。五霸者,三王之罪人,谅(注:确实)哉!何谓佛祖真命脉?破我相,荡法执,克除习气,涕唾利名,时自简点过失,决不一言一事欺心;师正法,不师像法;学古人,不学时人。自己死尽偷心,然后能死学人偷心。自己透尽佛祖心奥,亦不轻以佛祖心奥强示于人。何故?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民可使由之,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如释尊之脱珍御敝,能为下劣,忍于斯事四十余年,久默斯要,不务速说。凡佛祖圣贤出世,止循循诱众生,非卖自己风光。何须汲汲炫其所长,唯恐门庭或卑、名位之或下耶?才有一念争门庭、分高下心,便是生死根本。以此撑持,则法门日陋,直至不可复救而后已。痛哉痛哉!予于此梦寐永泣,无可轻与言者,法友或能信此,为一拈之。

“〖示圣可〗千经万论,求之语言文字,则转多转远。求之现前一念,则愈约愈亲。盖一切经论,不过现前一念心之注脚,非心性外别有佛祖道理也。然心性难明,故藉千经万论互相发明。今舍现前心性,而泛求经论,不啻迷头认影矣。真明心性者,知经论是明心性之要诀,必不弃舍。但看时知无一文一字不是指点此理,就所指处直下从身心理会清楚。如破我法二执,的的破尽,不留分毫,辨种现根随,则使自心种现根随历如指掌,不使家贼作崇。是谓不离文字而得观照,不作文字解,不作道理解,便是真参实究。不论年月生劫, 将三藏十二部,都卢作一话头,看来看去,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看到牛皮穿破,眼睛突出,忽然无心契悟,方知与‘麻三斤’‘干屎橛’同是敲门方便。那时若不透尽千七百公案,不摄尽十方三世一切佛法,无有是处。”(卷第二)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J36/J36nB348_002.xml#pJ36p0292a0201

读此文字,深感惭愧,愿以此鉴照,以此共勉!

法师】早期佛陀的弟子可以凭持戒得道证果,是因为持戒可以令六根与这个虚妄的身心世界的联系(执着)减少,然后修持一个契合根器的法门,长久坚持下去,便可见道。是这样吗?只要严谨持戒,把佛戒作为修道最重要的根本法门,领悟戒律精神,便可以?

汉传经典五花八门,各种义理令人眼花缭乱,您觉得有必要学吗?看得人头大,茫茫然。

贤佳】基于尽力清净持戒,止恶、离欲,培福养慧,随顺正念正知,易于成就定慧,包括参禅悟道或往生净土。

如《杂阿含经》说:“谓离杀生乃至正见,十善业迹因缘故,身坏命终得生天上。婆罗门、长者!若有行此法行、行此正行者,欲求刹利大姓家、婆罗门大姓家、居士大姓家,悉得往生。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因缘故。若复欲求生四王天、三十三天,乃至他化自在天,悉得往生。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故,行净戒者,其心所愿,悉自然得。

“若复如是法行正行者,欲求生梵天,亦得往生。所以者何?以行正行法行故,持戒清净,心离爱欲,所愿必得。若复欲求往生光音天、遍净天乃至阿伽尼咤天,亦复如是。所以者何?以彼持戒清净、心离欲故。

“若复欲求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乃至入住第四禅,悉得成就。所以者何?以彼法行正行故,持戒清净,心离爱欲,所愿必得。欲求慈悲喜舍、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皆悉得。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故,持戒清净,心离爱欲,所愿必得。

“欲求断三结,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果,无量神通,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皆悉得。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故,持戒、离欲,所愿必得。”(卷第三十七)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02/T02n0099_037.xml#pT02p0273a0404

另外可参看:

《论持戒的意义》

https://uncn.top/783.html

宜适当读经开解,先不求甚解,由粗而精,渐渐熟悉、会通,建立宽广的基本正见,乐在其中。否则容易盲修暗证、误入歧途,或者不辨邪正而易被邪师邪说迷惑,或者偏狭执着而不能增上。就求生净土来说,“读诵大乘”是“净业三福”之一,“胜解第一义”是上品往生之因。

蕅益大师《灵峰宗论》说:“〖示象岩〗如来谓出家三种事业,坐禅、读诵、营众福业。随修一种,皆超生脱死、成就菩提,而修必随机。药病不投,徒增穴结。或一门到底,或辗转助成。然自无道眼,须善友教。如重病者,须信良医,若信己意,应服不服,应忌不忌,小疾尚致死,痼疾宁有瘳。今时丧心病狂无耻禅和,影响窃掠,听其言超佛祖之先,稽其行落狗彘之下。复有一辈怯弱之人,我相习气放不下,名利关锁打不开,希望讨一适性便宜的路头,不肯彻底向一门中透去,禅不禅,教不教,律不律,行门不行门,依稀仿佛,将就苟且,混过一生,毫无实益,百千万劫依然还在生死。若的确求出生死、证菩提,先将近时禅讲流弊尽情识破,自己从来杜撰主意尽情放舍,软暖习气尽情打扫干净,梦幻身命尽情拌得抛得,种种恶逆境界尽情看作真实受益之处,名利、声色、饮食、衣服、赞誉、供养——种种顺情境界尽情看作毒药毒箭。能如此降伏,不坐一炷香、看一句经,保出生死有分。倘不痛处加锥,欲向法边起见,假饶坐断八万四千劫,通尽三藏十二部经,只好向无事中过日。一遇顺缘,依旧牵去。一遇逆缘,依旧打失。一不觉察,依旧落在无记。如何出得生死、到得西方、成无上菩提?《圆觉经》云:‘末世众生,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但当精勤,降伏烦恼。’须知坐禅、读诵、作福,皆可增长我见,可降伏烦恼,但审自己何事最切近、最对病根。今在汝数年作学问不成,一旦愿斋僧而就便,是夙缘有在。又身见重者,宜苦行消之。贪爱强者,宜苦境炼之。人我山高者,逆缘挫之。体面心重者,忍辱治之。一意向此门打彻,自能游戏百千三昧、通达无量法门,较枯守蒲团、咿唔章句,不可同劫语矣!

“〖示韫之〗讨究佛法,第一要务。‘诸佛所师,所谓法也’,况弟子乎。虽胜义法性贵在亲证,倘非黄卷赤牍作标月指,示真实修行出要,何由得证胜义?试观外道,亦出家求出生死,不知正法,求升反堕。故不留心教典,饶勇猛精进,定成魔外。胁尊八十出家,昼观三藏,夜习禅思,乃有济。有谬云:‘年少力强,宜习教典;年衰力弱,只堪念佛。’岂年少不必念佛,年老不可习教?将谓如来教法,仅同举子业,博名利于半生者乎?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大士所以舍全身求半偈也。今佛法流布,赖迦叶、阿难二祖彻底悲心,人皆视作等闲,殊不知恒沙世界、无量劫中,妙法名字不可得而闻也。

“〖示阅藏四则〗须体如来说法本意,要人超生脱死,非为口耳活计。句句消归自心,如说修行,方不受说食数宝之诮。

“学问之道,贵下学上达,所以如来施教,必有次第。今人空腹高心,但图圆顿之名,无力饮河,讵能吞海?必先阅律藏,稔(注:rěn,熟)知佛世芳规,深炼为僧要务。次阅四阿含,了正因缘境,为圆妙三观之本。次留心台教(注:天台宗教理),深知如来说法所以然之妙,及四悉檀巧被之致,然后将此法界匙钥,遍开不思议经论之锁,势如破竹矣!

“阅律,首《四分》,次《僧祗》,次《十诵》,次《根本》,次《五分》,次及《善见》《毗尼母》等。诸家传受不同,各有源委线索,须细寻之,无执一非余,亦无犹豫两楹,在得意善用,大意如《问辩》所明。莫谓‘此小乘法不足久久留心,当舍之别参上乘’,是末世痴人邪慢恶见,牵堕恶道深坑,不可信也。

“大小经律论,虽字字明珠、言言见谛,然各就习气所重、对治所宜,或随时弊不同、救拯有异,不妨摘出要语,期自利利他。如雪山无非药,采者期于对病;宝山无非宝,取之先择摩尼。只此成录,足验手眼。”(卷第二)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J36/J36nB348_002.xml#pJ36p0277c2401

 

{注:此后不每天发文,有缘才发。}

 


Comments are closed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