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净土信愿与净业三福

论净土信愿与净业三福(20240923)

(一)

贤佳】(20240830)附件文稿《辨破范思晢滥说并论正思维》https://uncn.top/9747.html)、《辨破范思晢滥说及“本愿法门”》https://uncn.top/9748.html供阅,愿听您的看法。

居士乙】您说:“‘本愿法门’的思维模式奇特,如《大智度论》说:‘譬如田舍人初不识盐,见贵人以盐着种种肉菜中而食,问言:“何以故尔?”语言:“此盐能令诸物味美故。”此人便念此盐能令诸物美,自味必多,便空抄盐,满口食之,咸苦伤口,而问言:“汝何以言盐能作美?”贵人言:“痴人!此当筹量多少,和之令美,云何纯食盐?”’”我不理解是什么意思。

贤佳】孤取佛力,凌越戒善,即同愚痴田舍人纯食盐。

居士乙】念佛一心、持戒、凡夫自力信心等,不是往生正因,这只是“技术性问题”,不是“关键性问题”。愿意和弥陀走,是关键性问题,正是“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把阿弥陀佛当“考虑问题不周的毛躁小孩”,是诽谤佛。阿弥陀佛思维五劫,发大慈悲心,只要念佛,哪怕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会接引,反正到时候跟阿弥陀佛走就行了。

参看善知识的回答:

《只要念佛,有心、无心都管用》(故乡的莲花2024-08-10)

https://m.bilibili.com/video/BV1dNY5erEi8

阿弥陀佛救度是无条件的,念佛不需要什么数量、质量。阿弥陀佛不是聋子,祂的心智也没被蒙蔽。

给别人念佛,让阿弥陀佛接引别人,这个人和阿弥陀佛的缘也续上了。阿弥陀佛不是弱智,祂是知道念佛是为了把别人带走,阿弥陀佛也是有这能力摄受、接引的。不要拿凡夫妄想把阿弥陀佛当玩具摆弄。

贤佳】阿弥陀佛接引人到净土,如果没有任何条件,何以不将所有念佛人乃至不念佛人死后接入净土?是阿弥陀佛慈悲不够,还是能力不够?这么明显的问题,宜善思之。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说:“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不?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12/T12n0365_001.xml#pT12p0341c0414

背弃净业正因,岂能往生净土?

居士乙】我之前给您发过,三部经典是有次第的,现在不再重复说明。我认可净土真宗。

贤佳】再怎么次第,不能凌越正因,否则应是邪妄次第。

居士乙】反正我相信“信心正因,念佛报恩”,并相信“四废立”:(一)“内外废立”,舍外道,用佛教。(二)“圣净废立”,舍圣道门,用净土门。(三)“要弘废立”,舍十九愿,用十八愿。(四)“真弘废立”,舍二十愿,用十八愿。

《观无量寿佛经》内容只是阿弥陀佛其中一个愿,我更相信第十八“本愿”。《无量寿经》是说“弘愿门”,《观无量寿佛经》是说“要门”,《阿弥陀经》是说“真门”。

先言“要门”,就是定、散自力的诸行往生。此定、散诸行是转入弘愿之法的肝要门户,所以言“要门”。今《观无量寿佛经》的说法有隐、显二义,若从隐义来看,当言是说真如门的经。若从显义来看,可言是说定、散要门之经。

言“真门”,是指自力念佛之教。此念佛是如来“真”实之行故,对定、散诸行往生的方便假门(要门)而言,自力念佛往生名为“真门”。在《阿弥陀经》,将定、散二善贬为小善根、小福德,而劝一心不乱地称名,此即“真门”的说法。

更言“弘愿门”,就是指第十八愿念佛往生之一道。第十八愿是佛誓欲救尽十方众生的广阔本愿,名为弘愿。而《无量寿经》是说此第十八愿的旨趣,所以可言是“弘愿门”的说明。

反正我相信,三愿对应三经:

《无量寿经》:第十八愿开说——弘愿门——正定聚之机——他力信——他力行——难思议往生——报土往生

《观无量寿佛经》:第十九愿开说——要门——邪定聚之机——自力信——自力行——双树林下往生——化土往生

《阿弥陀经》:第二十愿开说——真门——不定聚之机——自力信——他力行——难思往生——化土往生

愚蠢的人看杨梅一侧就说杨梅是某种形状,智者有全局观:

“三愿”者,指第十九愿、第二十愿和第十八愿。于“显”义(表面的意义),《观无量寿佛经》相当于第十九愿,《阿弥陀经》相当于二十愿,《无量寿经》相当于第十八愿。就“机”(信的人)说者,十九愿(要门)的人(位)云“邪定聚之机”,二十愿(真门)的人云“不定聚之机”,十八愿(弘愿)的人(位)云“正定聚之机”。就往生说者,十九愿(要门)的人的往生云“双树林下往生”(“双树林”是释尊入灭的树林),二十愿的人的往生云“难思往生”,十八愿的真实信心之人的往生云“难思议往生”。

有意思的是,往生有门槛?一个凡夫,还敢妄想阿弥陀佛的本愿,还以为报土是凡间天界呢?这种人要么蠢,要么坏!阿弥陀佛都没设门槛,一个妄想凡夫还敢替阿弥陀佛设门槛!

我相信第十八愿才是正因,其他造作也对,但只是边枝末叶。不服?爱服不服,谁需要这些凡夫认可!

(20240831)您认为往生极乐的“正因”是造作“善业、菩提心之类”,而非“信、愿”?

贤佳】凭什么这么说?

居士乙】你给我说了什么?您截取了《观无量寿佛经》那段“正因”的内容。

贤佳】我说“净业三福”是往生净土的正因,没说信愿不是正因,不应粗滥解义、见风称雨。仅有“善业、菩提心之类”,而没有往生净土的信愿,必定不能往生净土,因为不愿去。所以往生净土的信愿是往生净土的关键正因,即是正因中的近因,“净业三福”是正因中的远因。另外,往生净土的深信切愿要由“净业三福”产生、滋长。如果没有“净业三福”,必定没有往生净土的深信切愿,所以“净业三福”比往生净土的深信切愿更基础。相关辨析可参看:

《论“一心不乱”往生净土的品位及相关误解·七》

https://uncn.top/9429.html

居士乙】是的,我这犯了一个错误,其实“净业三福”和信愿都可以归为往生正因,只不过信愿是根本。

贤佳】宜说“净业三福”是根本,深信切愿是关键。没有今世或宿世的深厚“净业三福”(下品下生者是有宿世深厚“净业三福”被侥幸启发现行),则必定没有深信切愿。没有深信切愿,则必定不能往生净土。如同戒定慧“三学”是涅槃正因,“三解脱”(空解脱、无相解脱、无愿解脱)是涅槃正因中的近因,“三解脱”由“三学”引生。

居士乙】那么因果关系是:现有“净业三福”,后有“信愿”。您说的对,这是符合因果关系的。总结一下:

1.信愿可以为果,行是信愿的因;行也可以为果,信愿是行的因。

2.信愿是关键,行是根本,而我们凡夫的行,关键是在于称佛名号,这是符合弥陀本愿的。

3.衡量是否是“深切信愿”的标准在于往生时是否愿意跟弥陀走,而不一定在于平常所做行为,而且弥陀在凡夫入报的那个瞬间会示现苦境,让凡夫直接入报土。

贤佳】(20240901)大体如此。第3条有些含糊不当,可参看善导大师《〈观经〉四贴疏》对深信切愿的解释。

如《〈观经〉四帖疏》说:“次解三辈散善一门之义。就此义中,即有其二:一、明‘三福’以为正因,二、明九品以为正行。今言‘三福’者,第一福,即是世俗善根。曾来未闻佛法,但自行孝养、仁义礼智信,故名世俗善也。第二福者,此名戒善。就此戒中,即有人天、声闻、菩萨等戒。其中或有具受、不具受,或有具持、不具持,但能回向,尽得往生。第三福者,名为行善。此是发大乘心凡夫,自能行行,兼劝有缘,舍恶持心,回生净土。又就此‘三福’之中,或有一人单行世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单行戒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单行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行上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行下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具行三福,回亦得生。或有人等‘三福’俱不行者,即名十恶邪见阐提人也。……

“一者至诚心。至者真,诚者实。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瞋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纵使苦励身心,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救头燃者,总名杂毒之善。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何以故?正由彼阿弥陀佛因中行菩萨行时,乃至一念一刹那三业所修,乃是真实心中作,凡所施为趣求亦皆真实。……

“二者深心。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种: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已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又决定深信释迦佛说此《观经》‘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证赞彼佛依正二报,使人欣慕。又决定深信《弥陀经》中十方恒沙诸佛证劝一切凡夫决定得生。又深信者,仰愿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是名随顺佛教,是名随顺佛意,是名随顺佛愿,是名真佛弟子。……

“三者回向发愿心。言回向发愿心者,过去及以今生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随喜他一切凡圣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以此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真实深信心中回向愿生彼国,故名回向发愿心也。又回向发愿愿生者,必须决定真实心中回向发愿,作得生想。此心深信,犹若金刚,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之所动乱破坏。唯是决定一心,投正直进。不得闻彼人语即有进退、心生怯弱、回顾落道,即失往生之大益也。……又一切行者,行住坐卧,三业所修,无问昼夜时节,常作此解,常作此想,故名回向发愿心。……

“从‘何等为三’下,至‘六念’已来,正明受法不同。即有其三:一、明慈心不杀。……二、明读诵大乘者,此明众生性习不同,持法各异。……三、明修行六念者,所谓念佛、法、僧,念戒、舍、天等。……正明修行时节延促,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或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一形。大意者,一发心已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又言‘具此功德’者,或一人具上二,或一人具下二,或一人三种尽具。或有人三种无分者,名作‘着人皮畜生’,非名人也。……虽信不深,善心数退,恶法数起,此乃由不深信苦乐因果也。若深信生死苦者,罪业毕竟不重犯。若深信净土无为乐者,善心一发永无退失也。”(卷第四)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37/T37n1753_004.xml#pT37p0270b1301

如果平常心行深贪世俗五欲、违背基本戒善,临终是难以深切愿意跟阿弥陀佛走的,何况烦恼等流及业障覆蔽而难以感得阿弥陀佛现身,想跟阿弥陀佛走也无从跟着走,除非侥幸引发宿世善根福业成熟现行,这也是过去世平常所行正因的结果。因果通三世,局限一世看待,则易错解经义。

如《印光法师文钞三编·答超一师书》说:“凡对在家人说法,必须先要令彼各恪尽其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能如是,则为世间善人。再加以戒杀、放生,吃素、念佛,方可不愧为佛弟子。每见修行之人,多于伦理有愧,不但不易感佛,而且易招讥毁。在家人如是,出家人亦然。凡一切人,不尽己分,妄说大话,皆自欺欺人之邪恶败类,尚不得名之为好人,况可以冀其了生死乎?!”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说:“凡我有情,闻是净土法门者,当信娑婆极苦、西方极乐。当信多生已来业障深重,匪凭佛力,骤难出离。当信求生决定克期得生,当信念佛定蒙慈悲摄受。由是坚定一心,愿离娑婆,如囚之欲出牢狱,绝无系恋之心。愿生西方,如客之思归故乡,岂有因循之念。从此随分随力,至心持念阿弥陀佛圣号。无论语默动静、行住坐卧、迎宾待客、着衣吃饭,务令佛不离心,心不离佛。譬如切事系心,凡百作为不忘此事。或有公私众务,了无少暇,须于早晚十念念佛,至心发愿,亦能往生。以阿弥陀佛曾有愿云:‘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故十念念佛亦得往生也。既念佛求生西方,必须发慈悲心,行方便事,息贪、瞋、痴,戒杀、盗、淫,自利利人,方合佛意。否则心与佛背,感应道隔,但种来因,难获现果矣!若志诚念佛,行合佛心,心口相应,如是念佛之人,至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必然亲垂接引,往生西方。一生西方,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离众苦,但受诸乐矣!此则全仗佛力,不论功之深浅、惑之有无,但具真信切愿,决定万不漏一。”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大慈悲室发隐》说:“《观经》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及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与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为净业正因。此十一事,有其一种,以深信愿回向往生,皆得如愿。”

如果单取信愿而孤取佛力,则又落入偏狭的“本愿法门”。信愿与“净业三福”互为因果,宜应适当兼顾,互相养护、增进,则易往生净土。

居士乙】您说那些,虽符合逻辑,但是报土阿弥陀佛的力量是超越逻辑的,有另一套逻辑在运转。往生的是报土,不是凡夫天界啊!往生是佛的事,不是凡夫的事,除非阿弥陀佛是天神、极乐世界是天界。

我要批评你!阿弥陀佛是报土,是别的世界,凡夫的任何业障掩盖不了阿弥陀佛的佛光的,况且念一句佛号就能消无数业障,没必要给自己设坎、给他人设坎。您千万不要参加临终助念,要不然把别人弄得心慌。

您说“如果平常心行深贪世俗五欲、违背基本戒善,临终是难以深切愿意跟阿弥陀佛走的,何况烦恼等流及业障覆蔽而难以感得阿弥陀佛现身,想跟阿弥陀佛走也无从跟着走,除非侥幸引发宿世善根福业成熟现行,这也是过去世平常所行正因的结果。因果通三世,局限一世看待,则易错解经义”,差不多,但是您忘了“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

净土宗宗旨是: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

平生业成:圣道修行,仗自力累积之功,有渐次断证之位,初果圣人尚需七次往返天上人间,而后业成解脱,不受后有。今净土宗,任何罪重之人,只此一生,决定往生,生死了办,不再轮回。然而如果必须累积一生勤行,直到临终见佛来迎方才往生业成,仍不免圣道自力色彩,往生存有不确定因素。今说“平生业成”,不说“一生业成”,称名、愿生之平时,即是往生业成之时。因本愿称名,往生仗佛愿力;佛愿力成故,众生往生之业已由佛边完成;佛边已成故,何时众生信受称名,即时乘佛愿力往生之业达成,不待临终。任何人、任何时,信受称名,往生之业当体成就,业成不坏故,自然念念称名有相续之功,声声往生无不定之虑,故说“正定之业”“万修万人去”“遇无空过者”,独成净土宗之特色。

现生不退:于圣道修行,不退转位乃是极艰、极难、极重、极要、极尊、极大之事,非敢率尔轻谈、妄自期许,要须生生正见不失、勇猛精修、历劫勤行方可达至,何况长劫疲劳苦修过程中,退道者如大海水之多,进步者只毛滴水之少。舍利弗以六住菩萨之位,尚以乞眼因缘退心,余者可知。今净土宗,凡夫罪人,但以本愿称名一法,尽获弥陀因中万行、果上万德,圆满成佛所需一切功德,于娑婆界登不退位,以烦恼身入圣众数。如此教理,圣道诸宗所绝无,十方世界所仅有,独成净土宗之特色。

《阿弥陀经》说:“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意思就是说,只要是愿生极乐世界,这样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他若是过去就已愿生极乐世界,这样他过去已经往生;他若是现在才知道,现在才愿生极乐世界,这样今生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若是今生不知道,或者今生对往生极乐世界的心不坚定,是将来才有愿心往生极乐世界或往生的愿心才坚定,这样,他就将来往生。只要有愿生极乐世界的心,这样就能够获得往生极乐世界。他平生的时候有这信心,平生就已经得到往生的身份;若是临终的时候才有这个心,这样他临终才会往生。也就是说,不管他是什么时候——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中,什么时候只要他有愿生的心,他就能得生极乐世界。

贤佳】所引《阿弥陀经》内容,是从三世说的,不一定是今生死后就“今生”往生净土,可能是无量世后“当生”往生净土。一念信愿种子在,即是金刚种子,必定往生净土,但如果信愿力量不强、“净业三福”不足,则不能今生死后感果往生净土。

如《法华经》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卷第一)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09/T09n0262_001.xml#lgT09p0007c1101)虽然散乱心念一句佛号,必定成佛,但不是今生成佛。

《大乘宝云经》说:“芙蓉眼佛告降伏一切障碍菩萨言:‘善男子!释迦如来于过去世行菩萨时已发誓愿:“我成佛时,凡是众生闻我名者,皆悉令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彼世界中一切众生闻佛名者尽不退转耶?’佛言:‘不然。’

“‘世尊!彼土众生不闻释迦牟尼佛名耶?’佛言:‘善男子!皆得闻也。’

“‘世尊!彼土众生无退转者云何不退转耶?’佛言:‘善男子!是诸众生种植不退转因,藉闻彼佛名号而生。今者,如来见是事已,说彼众生无有退转,非但闻名而不退转。善男子!我今为汝当说譬喻,成是义故。善男子!如树种子若大若小,但无事碍,具诸外缘,即生萌芽乃至增长。善男子!云何说是为种子耶?’

“对曰:‘世尊!无事碍故,说为种子。’佛言:‘如是!善男子!闻如来名则便得种不退转种,是诸众生即得名为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卷第一)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16/T16n0659_001.xml#pT16p0242a2301

《大智度论》说:“〖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众生闻我名者,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欲得如是等功德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问曰:有人生值佛世,在佛法中,或堕地狱者,如提婆达、俱迦利诃多释子等,三不善法覆心故堕地狱,此中云何言‘去佛如恒河沙等世界,但闻佛名便得道’耶?

“答曰:上已说有二种佛:一者法性生身佛,二者随众生优劣现化佛。为法性生身佛故,说‘乃至闻名得度’;为随众生现身佛故,说‘虽共佛住,随业因缘有堕地狱者’。

“法性生身佛者,无事不济,无愿不满。所以者何?于无量阿僧祇劫积集一切善本功德,一切智慧无碍具足,为众圣主,诸天及大菩萨希能见者。譬如如意宝珠难见、难得,若有见者,所愿必果。……

“问曰:释迦文佛亦是法性生身分,无有异体,何以故佛在世时,有作五逆罪人、饥饿、贼盗如是等恶?

“答曰:释迦文佛本誓:‘我出恶世,欲以道法度脱众生,不为富贵世乐故出。’若佛以力与之则无事不能。又亦是众生福德力薄、罪垢深重故,不得随意度脱。又今佛但说清净涅槃,而众生讥论诽谤言:‘何以多蓄弟子、化导人民?此亦是系缚法。’但以涅槃法化犹尚讥谤,何况杂以世乐!如提婆达欲令足下有千辐相轮故,以铁作模烧而烁之,烁已足坏,身恼大呼。尔时阿难闻已涕泣白佛:‘我兄欲死,愿佛哀救!’佛即伸手就摩其身,发至诚言:‘我看罗睺罗与提婆达等者,彼痛当灭。’是时提婆达众痛即除,执手观之,知是佛手,便作是言:‘净饭王子以此医术足自生活。’佛告阿难:‘汝观提婆达不?用心如是,云何可度?’若好世人则无是咎。如是众生,若以世乐,不得度也。是事种种因缘上已广说。以是故说:‘闻佛名有得道者,有不得者。’

“复次,佛身无量阿僧祇种种不同:有佛为众生说法令得道者;有佛放无量光明,众生遇之而得道者;有以神通变化指示其心而得道者;有佛但现色身而得道者;有佛遍身毛孔出众妙香,众生闻之而得道者;有佛以食与众生令得道者;有佛,众生但念而得道者;有佛能以一切草木之声而作佛事令众生得道者;有佛,众生闻名而得道者,为是佛故说言:‘我作佛时,其闻名者皆令得度。’

“复次,闻名,不但以名便得道也,闻已修道,然后得度。如须达长者,初闻佛名,内心惊喜,诣佛听法而能得道。又如贳夷罗婆罗门,从鸡泥耶结髮梵志所初闻佛名,心即惊喜,直诣佛所,闻法得道。是但说闻名,闻名为得道因缘,非得道也。……

“复次,有众生福德淳熟、结使心薄,应当得道,若闻佛名,即时得道。又复以佛威力故,闻即得度,譬如熟痈,若无治者,得小因缘而便自溃;亦如熟果,若人无取,微风因缘便自堕落;譬如新净白㲲易为受色。为是人故,说若闻佛名即时得道。”(卷第三十四)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25/T25n1509_034.xml#pT25p0313a2102

可再参看:

《论“一心不乱”往生净土的品位及相关误解·六》

https://uncn.top/9429.html

(摘录){以经为则,宜应以经解经,综合会通,不应断章取义,偏狭推断,违背余经。《观无量寿佛经》说五逆十恶者临终恳切念佛忏悔、求生净土,可以下品下生往生,同时前文说了“净业三福”,并说:“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另外,《无量寿经》说:“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其中所说“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应是往生净土的最少正因、最低信愿行条件,否则尚且不能于净土“胎生”,何况“化生”。五逆十恶是逆背这最低信愿行条件的,必定妨碍往生净土。至于《观无量寿佛经》“下品下生”所说五逆十恶者临终恳切念佛忏悔而往生净土,正是在临终具足了信愿行条件(恳切念佛忏悔即是“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是由其宿世强大善根福德侥幸现行而突破五逆十恶的妨碍,并非五逆十恶本身不妨碍往生净土。

平时放逸滥行,不能“犹信罪福、修习善本”,寄望临终十念往生净土,是如守株待兔,多成痴心妄想。但是能寄望临终“十念”往生净土,也是善根,从恶道出来以后能由此增上,必定当在某世往生净土(也即必定会在某世树立正见,不认为五逆十恶不妨碍往生净土)。如《无量寿经》说:“若有众生,闻此经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卷下)《阿弥陀经》说:“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居士乙】大概是这样,但我还是那句话:三福正因、称佛正行是往生的过程而非结果,关键的“信愿”是三福正因、称佛正行的目的,往生跟佛走是“信愿”的结果。你说的这个是符合逻辑的,但是在报土应该有超越凡夫逻辑的逻辑,正所谓逻辑之外必有一套逻辑。

“平生业成”是指平生的时候往生净土的业因已经达成,也就是当下符合往生的条件,没有什么感觉、不感觉的问题。“平生业成”是阿弥陀佛对念佛人的保证,没有凡夫这边如何觉受的问题。阿弥陀佛说“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就是平生业成。难道我们要找一个被摄取的感觉吗?平生业成是阿弥陀佛的事,阿弥陀佛完成,我们接受而已。

与佛有缘能往生是必然,而“称名”(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具足信、愿、行(善导大师说:“弥陀释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这一句名号,是让我们众生信受、称念的,不管众生称念这一句名号,是为了现世利益也好,是为了当来利益也好,都可以信心求念。这“六字释”也是第十八愿的内容,“归命”可说是信心,发愿回向可说是愿心,“阿弥陀佛”可说是功行,所以信、愿、行都具足。如同第十八愿,至心信乐是“信心”,至心欲生我国是“愿心”,至心称名念佛是“功行”,信、愿、行具足,必定往生极乐),所以只要称名,是往生的既定事实。至于您说的“偶然、碰巧”是不对的,这仍然是因果。

贤佳】现在我们在婆婆世界,不是在阿弥陀佛的报土,往生极乐世界后才是入阿弥陀佛报土。不宜混滥逻辑条件。

既然“关键的信愿是三福正因、称佛正行的目的”,那么不力行“三福”及念佛,如何能有深信切愿?

“平生业成”,这是业种,不一定众生今生死后就感果往生净土,还需业种成熟强大,即要众生信愿深切、“三福”适足、业障消减而不足障。

居士乙】既然您认可因果逻辑,那么“本愿法门”是符合因果逻辑的:三福正因、称佛正行是往生的过程而非结果,关键的信愿是三福正因、称佛正行的目的,往生跟佛走是信愿的结果。十九愿(定、散行)、二十愿(自力念佛)的造作都是为了第十八大愿(《无量寿经》他力称名)做铺垫,只要对第十八愿有信心,就是成功了。真宗有三愿转入:一者是“内外废立”,选佛教(内道)、舍外道。二者是“圣净废立”,简舍圣道门,入净土门。三者是净土门中的“要弘废立”,这是舍第十九愿(要门、修诸功德之愿),入“弘愿门”的十八愿。四者是“真弘废立”,这是舍“真门”,入“弘愿门”。

贤佳】单取佛力而凌越戒善,乃至说“恶人当机”,便违背因果逻辑。

居士乙】我和您有缘,如果您往生,我还没往生,请您不要忘了我!

贤佳】当然!但您这是对阿弥陀佛信心不足吧?若深信阿弥陀佛不会忘了您,何必要我不忘您?

如《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说:“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卷第五)(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19/T19n0945_005.xml#pT19p0128a2101)

深信不易啊!

居士乙】这是题外话,依法不依人,因为您年龄比我大,这辈子可能您比我先去极乐世界,多一个师兄护持我也无妨。我不靠您救度我去极乐世界,我相信阿弥陀佛不忘我、救度我,所以这并不是对阿弥陀佛信心不足。

戒善不一定导向极乐世界,但念佛具足信、愿、行。善导大师说:“弥陀释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这一句名号,是让我们众生信受、称念的,不管众生称念这一句名号,是为了现世利益也好,是为了当来利益也好,都可以信心求念。这“六字释”也是第十八愿的内容,“归命”可说是信心,发愿回向可说是愿心,“阿弥陀佛”可说是功行,所以信、愿、行都具足。如同第十八愿,至心信乐是“信心”,至心欲生我国是“愿心”,至心称名念佛是“功行”,信、愿、行具足,必定往生极乐。

贤佳】戒善不一定导向极乐世界,但如果没有基本戒善,怎会有深信切愿?怎么会有“至心信乐”?可再参看善导大师对“深信切愿”的解释,不宜偏狭解义而如同田舍人单取盐食。

居士乙】谢谢提醒!您说的是对的,有“深切信愿”的,都是从“圣道门”走向“净土门”的,这个过程可能有三世因果。念佛就具足信、愿、行,而且可以消无量劫生死重罪。

贤佳】“念佛就具足信、愿、行”,这不一定,如有些参禅的人念佛,是以对“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的误解而念佛,参究“念佛的是谁”等,并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乃至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邪,因此不具足往生阿弥陀佛净土的信愿。有些人念佛祈愿成就自己杀生、偷盗、邪淫等恶行(如某些藏密信徒),那么并非具足往生净土的信愿,也不能消灭无量劫生死重罪。

宜说“具足信愿心念佛就具足信、愿、行”,念佛与“信愿”可互为因果,相互滋养、增进,不宜单取。

居士乙】如果您没投身极乐世界,而去了恶趣,您可以给我托梦让我持戒、施舍等,我会把功德回向给您。

贤佳】感谢您的心意!我今生平时多有信愿念佛,照您先前所说“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的观念,那我今生死后必定往生净土吧?何以说我会堕恶趣?

居士乙】男女欲望重怎么办?如何能有效戒色?

贤佳】宜适当多读佛教经律、世俗圣贤书籍,增进正见正思,平时注意适当远离这方面的恶友恶缘,另外宜多念佛、多忏悔、多发愿,并宜适当节食、顺戒行善,随顺修习不净观、空观等,渐渐淡化、净化男女淫欲。可参看:

《关于离欲断淫的讨论》

https://uncn.top/1101.html

《论不邪淫》

https://uncn.top/9491.html

居士乙】感恩!我还要戒手机、多运动。

贤佳】如果信愿往生净土,宜常思考:极乐世界都是化身,没有男女差别,没有淫欲,清净安乐,我今生最多寿命百年,不久死亡,何必贪执现世秽浊、繁累、多祸的男女淫欲?

居士乙】感恩!是的,咱都是要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了,不能再干这些低级、羞耻的事!

贤佳】是的!

 

(二)

居士乙】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报土就注定了,因为阿弥陀佛不舍众生!您认为呢?

贤佳】是的!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即是金刚种子,必定往生阿弥陀佛报土,乃至必定成佛。但粗浮心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乃至以邪见心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如反佛教的人以戏弄心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并非今生死后就能往生阿弥陀佛报土。必须今生深信切愿,至少临终时深信切愿现行,才能今生死后立即往生阿弥陀佛报土。这深信切愿,必须信顺戒善(净业三福),深切忏悔罪恶,不是徒然自许“深信切愿”。可再参看:《论往生净土必须信顺戒善并破“本愿法门”之三》(https://uncn.top/9699.html)。

善导大师会通“别时意”,破斥对无着菩萨《摄大乘论》所说“别时意”的误解,是指众生今生深信切愿念佛即是具足信愿行,即是具足往生阿弥陀佛报土的正因,所以今世死后即可往生阿弥陀佛报土,不必后世另行六度万行等才能往生阿弥陀佛报土。但如果不是以深信切愿而念佛,则并不具足往生阿弥陀佛报土的足够正因,不能今生死后即往生阿弥陀佛报土,但后世必定能往生净土,也是一种“别时意”。

如《摄大乘论》(无着菩萨造,〔陈〕真谛法师译)说:“别时意,譬如有说:‘若人诵持多宝佛名,决定于无上菩提不更退堕。’复有说言:‘由唯发愿于安乐佛土,得往彼受生。’”(卷中)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31/T31n1593_002.xml#pT31p0121b1001

《摄大乘论释》(世亲菩萨释,〔陈〕天竺三藏真谛译)说:“《论》曰:‘二、别时意。’释曰:‘若有众生由懒惰障,不乐勤修行,如来以方便说,由此道理,于如来正法中能勤修行方便说者。’《论》曰:‘譬如有说:“若人诵持多宝佛名,决定于无上菩提不更退堕。”’释曰:是懒惰善根,以诵持多宝佛名为进上品功德。佛意为显上品功德,于浅行中欲令舍懒惰、勤修道,不由唯诵佛名即不退堕、决定得无上菩提。譬如由一金钱营觅得千金钱,非一日得千,由别时得千。如来意亦尔,此一金钱为千金钱因,诵持佛名亦尔,为不退堕菩提因。’《论》曰:‘复有说言:“由唯发愿,于安乐佛土得往彼受生。”’释曰:‘如前应知,是名别时意。’”(卷第六)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31/T31n1595_006.xml#pT31p0194a2601

《〈观经〉四帖疏》(〔唐〕善导大师)说:“会通别时意者……《论》中说云‘如人唯由发愿生安乐土’者,久来通《论》之家不会《论》意,错引‘下品下生’十声称佛与此相似,未即得生。如一金得成千钱者,多日乃得,非一日即得成千,‘十声称佛’亦复如是,但与远生作因,是故未即得生。道佛直为当来凡夫,欲令舍恶称佛,诳言道‘生’,实未得生。名作别时意者。何故《阿弥陀经》云‘佛告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日乃至七日,一心愿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迎接往生’?次下十方各如恒河沙等诸佛,各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言护念者,即是上文一日乃至七日称佛之名也。今既有斯圣教以为明证,未审今时一切行者不知何意,凡小之论乃加信受,诸佛诚言返将妄语?苦哉!奈剧能出如此不忍之言!虽然,仰愿一切欲往生知识等,善自思量,宁伤今世,错信佛语,不可执菩萨论以为指南。若依此执者,即是自失、误他也。

“问曰:‘云何起行而言不得往生?’答曰:‘若欲往生者,要须行、愿具足方可得生。今此《论》中但言“发愿”,不论有行。’问曰:‘何故不论?’答曰:‘乃至一念曾未措心,是故不论。’问曰:‘愿、行之义有何差别?’答曰:‘如经中说:“但有其行,行即孤,亦无所至。但有其愿,愿即虚,亦无所至。要须愿、行相扶,所为皆克。”是故今此《论》中,直言“发愿”,不论有行,是故未即得生,与远生作因者,其义实也。’问曰:‘愿意云何,乃言不生?’答曰:‘闻他说言西方快乐不可思议,即作愿言:“我亦愿生。”道此语已,更不相续,故名“愿”也。今此《观经》中,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斯乃不可以言定义,致信之者怀疑;要引圣教来明,欲使闻之者决能遣惑。……子但诵其文,不窥理况,加以封拙怀迷,无由启悟。”(卷第一)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37/T37n1753_001.xml#pT37p0249c2413

有愿而无行,是《摄大乘论》所说的“别时意”。《观无量寿佛经》所说九品往生净土,都是信愿行具足的,包括下品下生在临终十念恳切念佛也是信愿行具足的,所以都不是“别时意”。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即是辨明这个问题。同时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也说“有行而无愿”也不能往生净土,也即如果仅仅念佛,而信愿不足乃至无愿(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之愿),也是不能往生阿弥陀佛净土的。必须信、愿、行都具足,才能往生净土。如前引《〈观经〉四帖疏》说:“如经中说:‘但有其行,行即孤,亦无所至。但有其愿,愿即虚,亦无所至。要须愿、行相扶,所为皆克。’”

您看是否如此?

居士乙】您说的很好,感谢!

 


Comments are closed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