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乘“如来藏”与外道“梵我”的区别(20230213)
(一)
【居士甲】我阅读了一些讨论 ,看到很多法师对大乘的误解都来源于对如来藏、阿赖耶识和外道的“梵”区分不清,他们会认为这两者是一回事。我个人也认为,像我这种对大乘教理理解不够的时候,还是很难搞清楚这些的区别。
很多文章里法师已经引用了很多经文说明佛陀有说过如来藏、阿赖耶识之理,真实不虚,但我还并没明白到底它们和外道所说的“梵”的差别是什么呢?
“如来藏即蕴无‘我’,无生、无灭、无相,即是涅槃、诸法空性,非同外道所说能生万法、有‘我’有相之本体。”
“梵是唯一的、全部的真实,而且是尼古那(Nirguna),完全无属性、无形像。除了无形、无相、无属性的不二的梵(Brahman),没有任何一切。梵没有性质、没有形状,是自有、绝对及不灭。”
涅槃是常、乐、我、净的。
那他们的区别是什么呢?似乎唯一的区别就是,如来藏是无我,梵是有“我”的。
普通人觉得梵是恒常不变的,所以有“我”,这挺容易理解的。那如来藏的“无我”应该怎么理解呢?那这个“无我”是怎么体现的,或者跟梵的“我”怎么区分呢?
“有为法依无为法因缘幻起,假相假性,毕竟空、无所有。”——《关于“新兴宗派”的交流讨论之二》
外道也可以认为世间万法都是梵所幻起的,普通人就更难看出这些之间的区别了。
【法师乙】外道所说的“梵”离外法而自存,能造诸法,乃至是五蕴有情,有能有所。大乘教法所说“如来藏”,即是诸法本体,非离外法而存,非能造诸法,能所双亡,其实无生,唯是幻起,“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全体随缘,全妄即真。小乘教法所说“涅槃”,体是如来藏,但教法上只显说“无我”,其涅槃似离诸法而存,非明说全体随缘、全妄即真,只是有时隐说此义。
如《入楞伽经》说:“佛告圣者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大慧!我今当说,因此法生彼法,不同外道所立因果——无因之法亦从因生。我不如是。我说诸法从因缘生,非无因缘,亦不杂乱,亦无辗转无穷之过。何以故?以无能取、可取法故。大慧!外道不知自心见故,执着能取、可取之法,不知不觉唯自心见内外法故。大慧!彼诸外道不知自心内境界故见有无物,是故外道有如是过,非我过也。我常说言,因缘和合而生诸法,非无因生。’”(卷第四)(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16/T16n0671_004.xml#pT16p0534b0914)
《杂阿含经》说:“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如是见闻觉知,求得,随忆、随觉、随观,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卷第六)(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02/T02n0099_006.xml#pT02p0041c2602)
《中阿含经·梵志品阿伽罗诃那经》说:“梵志即便问曰:‘瞿昙!梵志经典何所依住?’世尊答曰:‘梵志经典依于人住。’梵志即复问曰:‘瞿昙!人何所依住?’世尊答曰:‘人依稻麦住。’梵志即复问曰:‘瞿昙!稻麦何所依住?’世尊答曰:‘稻麦依地住。’梵志即复问曰:‘瞿昙!地何所依住?’世尊答曰:‘地依水住。’梵志即复问曰:‘瞿昙!水何所依住?’世尊答曰:‘水依风住。’梵志即复问曰:‘瞿昙!风何所依住?’世尊答曰:‘风依空住。’梵志即复问曰:‘瞿昙!空何所依住?’世尊答曰:‘空无所依,但因日月,故有虚空。’梵志即复问曰:‘瞿昙!日月何所依住?’世尊答曰:‘日月依于四王天住。’梵志即复问曰:‘瞿昙!四王天何所依住?’世尊答曰:‘四王天依三十三天住。’梵志即复问曰:‘瞿昙!三十三天何所依住?’世尊答曰:‘三十三天依㷿摩天住。’梵志即复问曰:‘瞿昙!㷿摩天何所依住?’世尊答曰:‘㷿摩天依兜瑟哆天住。’梵志即复问曰:‘瞿昙!兜瑟哆天何所依住?’世尊答曰:‘兜瑟哆天依化乐天住。’梵志即复问曰:‘瞿昙!化乐天何所依住?’世尊答曰:‘化乐天依他化乐天住。’梵志即复问曰:‘瞿昙!他化乐天何所依住?’世尊答曰:‘他化乐天依梵世住。’梵志即复问曰:‘瞿昙!梵世何所依住?’世尊答曰:‘梵世依于大梵住。’梵志即复问曰:‘瞿昙!大梵何所依住?’世尊答曰:‘大梵依于忍辱温良住。’梵志即复问曰:‘瞿昙!忍辱温良何所依住?’世尊答曰:‘忍辱温良依涅槃住。’梵志即复问曰:‘瞿昙!涅槃何所依住?’世尊告曰:‘梵志意欲依无穷事,汝今从我受问无边,然涅槃者无所依住,但涅槃灭讫,涅槃为最。梵志!以此义故,从我行梵行。’”(卷第四十)(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01/T01n0026_040.xml#pT01p0682a0114)
《杂阿含经》说:“老死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亦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生缘故有老死。……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名色缘识生。……彼识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识缘名色生。……譬如三芦立于空地,辗转相依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辗转相依而得竖立。识缘名色亦复如是,辗转相依,而得生长。”(卷第十二)(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02/T02n0099_012.xml#pT02p0081a1916)
(注:这经里说十二缘起支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作他作(非自他共作)、非无因生,即是说明十二缘起支(诸法)相依而有,实非相生,否则便落入“他作”或“自作他作”。正是龙树菩萨《中论》所说“诸法无生”的道理。)
更多相关辨析可参看附件《破依“三法印”误破〈楞严经〉》(https://uncn.top/1578.html)、《关于汉传教法的交流讨论之三》(https://uncn.top/2993.html)。
【居士甲】我对外道也不熟悉。假设过去存在着这种外道,或者干脆有个新创立的外道教派,不说“如来藏”,而说“梵”或者“梵性”,是诸法本体,非离外法而存,非能造诸法,能所双亡,其实无生,唯是幻起,“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全体随缘,全妄即真,等等。然后说这正就说明了诸法有自性、有我、有常、有不灭。说解脱就是要证得“梵我合一”,回到“梵”或者“梵性”中去。那从大乘的角度,又该怎么看这种教派的说法呢,或者辨析其中差别?
【法师乙】概念名称怎么说是表面的、次要的,重在其意指,即概念安立的层面、角度、内含、外延等,可能名同义异,或名异义同,或名异义异,必要时宜适当辨别。正如释迦牟尼佛常说业果、轮回、涅槃、阿罗汉、佛等概念,而古印度婆罗门教在释迦牟尼降生前早已宣说这些概念,但释迦牟尼佛所说这些概念并非完全等同外道,也并非完全异于外道(古印度佛世外道所说本多源自古佛或菩萨教导,但流传中可能有所变异)。
“正就说明了诸法有自性、有我、有常、有不灭”,这“诸法”是什么?是五蕴,还是涅槃,还是一切法?小乘教法虽然不明说五蕴无生、体是涅槃,但明说涅槃是“常”“不灭”,既然是常、不灭,何妨称为有“我”、有“自性”?(当然也可称为无“我”、无“自性”,因为非生灭五蕴。)
我先前分享的文稿《破依“三法印”误破〈楞严经〉》可再浏览。附件《论佛教与外道》(https://uncn.top/9362.html)也供参考。
【居士甲】“诸法”是一切法。如果涅槃可说生灭与非生灭,即有我又无我,那有为法、五蕴也能这么说?
【法师乙】看从什么角度说,不必定执概念名称。附件《论不二》(https://uncn.top/4471.html)供参考。
【居士甲】关于讨论角度,这个是很有意义的。教内,可能从世俗谛、胜义谛、有为法、无为法、藏通别圆等方面来谈论,这样可以减少教内很多误解。而如果是对教外,或者普通人来说就很困难。一是不懂佛教各种名相,二个是也不一定相信佛陀的话。比如前面说到外道宣说一切法有自性、有常、有我,普通人不懂教内细致的区分,很难理解无我,也会很难理解佛教的殊胜之处,也就很难对佛教生起信心了。
【法师乙】这个问题关键是教内、准教内(佛教学术界),如日本、欧美佛教学术界及台湾印顺法师、南传帕奥体系等,很多人误解而滥说,引发教外“共鸣”,而“深刻”否定汉传大乘教法。比较根本的源头在于古印度月称论师的应成派伪中观见及南传觉音尊者的狭隘偏见。更多相关辨析可参看附件《论印顺法师体系的曲滥和汉传教法解构的因缘》(https://uncn.top/9413.html)。
补充辨析:
先前您说“梵是唯一的、全部的真实,而且是尼古那(Nirguna),完全无属性、无形像。除了无形、无相、无属性的不二的梵(Brahman),没有任何一切。梵没有性质、没有形状,是自有、绝对及不灭”,是出自哪里?
仅就这段文理来看,是自相矛盾的臆想滥说。如文说其“梵”是无形、无相、自有、绝对及不灭,这即是其属性、性质,而文却又说其“梵”是“完全无属性”“没有性质”,自相矛盾。又文说其“梵”是“自有、绝对及不灭”,却又说“没有任何一切”,即是自相矛盾。
佛教说“如来藏”无形、无相,然而是有属性、有性质的,如说涅槃(如来藏)是常、乐、我、净等,理义和谐,没有矛盾。
外道想自显高超佛教,多窃用佛教概念,而矫乱臆想、画蛇添足,自成矛盾、虚妄。宜深思明辨,不被表面相似概念所惑。
如《(南传)相应部44经/彼岸经》说:“无为、无弯曲、无烦恼,真理、彼岸、微妙的、极难见的,不老的、坚固的、不败坏的,不可见、无虚妄、寂静的,不死的、极妙的、吉祥的、安稳的,渴爱的灭尽、不可思议的、未曾有的,无灾的、无灾法,涅槃,此为善逝所教导。”(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1184.htm)
《(南传)弥兰王问经·(第八)涅槃存在之问》说:“‘涅槃非生起者,故涅槃生起之因不能说。……得说至涅槃作证之道,不得示涅槃生起之因。何故耶?以法(涅槃)是无为故。……涅槃是无为,依何物亦不能造。大王!不可说涅槃已生、未生、当生、过去、未来、现在、是眼所识、耳所识、鼻所识、舌所识、身所识。’‘尊者那先!若涅槃非已生、非未生、非当生、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非眼所识、非耳所识、非鼻所识、非舌所识、非身所识者,尊者那先,然者,卿示涅槃之不存在,涅槃是不存在。’‘大王!涅槃是存在。涅槃是意所识,依清净、寂静、殊妙、端直、无盖、不染污之意而行正道之圣弟子见涅槃。’‘尊者!其涅槃是何样之物耶?以比喻可明白之。其存在依比喻可明耶?以理由令予理解。’‘大王!名风之物存在耶?’‘然,尊者!’‘大王!示风之容状是微、大、长、短耶?’‘尊者那先!风不能示,风以手不能捕捉,又无法触摩,然其风存在。’‘大王!若风不能示,然者,风不存在。’‘尊者那先!予知风是存在,此是予所确信。然,予不能示风。’‘大王!与彼同,涅槃是存在,然,不能示涅槃之容状。’‘善哉,尊者那先!以善示比喻,善明理由。彼然,予如是认受:涅槃是存在。’”(卷第十六)(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N64/N64n0031_016.xml#pN64p0071a0301)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说:“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如来亦复如是,于法无我离一切妄想相,以种种智慧善巧方便,或说如来藏,或说无我。”(卷第二)(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16/T16n0670_002.xml#pT16p0489b0312)
《大般涅槃经》:“是诸外道所言‘我’者,如虫食木偶成字耳。是故如来于佛法中唱是‘无我’,为调众生故。为知时故,说是无‘我’,有因缘故亦说有‘我’……非如凡夫所计‘吾我’。凡夫愚人所计‘我’者,或言大如拇指,或如芥子,或如微尘,如来说‘我’悉不如是。是故说言‘诸法无我’,实非无‘我’。何者是‘我’?若法是实、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变易者,是名为‘我’。”(卷第二)(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12/T12n0374_002.xml#pT12p0378c1808)
《大般涅槃经》说:“有诸外道,或说‘我’常,或说‘我’断。如来不尔,亦说有‘我’,亦说无‘我’,是名中道。……世间之人亦说有‘我’,佛法之中亦说有‘我’。世间之人虽说有‘我’,无有佛性,是则名为于无‘我’中而生‘我’想,是名颠倒。佛法有‘我’,即是佛性。世间之人说佛法无‘我’,是名‘我’中生无‘我’想。若言佛法必定无‘我’,是故如来敕诸弟子修习无‘我’,名为颠倒。……‘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善男子!如来亦尔,为度一切,教诸众生修无‘我’法,如是修已,永断‘我’心,入于涅槃,为除世间诸妄见故,示现出过世间法故,复示世间计‘我’虚妄非真实故,修无‘我’法清净身故。……我今亦尔,说如来藏,是故比丘不应生怖。……善男子!一切众生……不能亲近善知识故,虽有佛性,皆不能见,而为贪淫、瞋恚、愚痴之所覆蔽故,堕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旃陀罗、刹利、婆罗门、毗舍首陀,生如是等种种家中,因心所起种种业缘。……如来如是说诸众生皆有佛性,喻如良医示彼力士金刚宝珠,是诸众生为诸无量亿烦恼等之所覆蔽,不识佛性。若尽烦恼,尔时乃得证知了了。如彼力士于明镜中见其宝珠。善男子!如来秘藏如是无量不可思议。……如‘我’性者即是如来秘密之藏。如是秘藏一切无能沮坏烧灭,虽不可坏,然不可见。若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乃证知。……众生佛性住五阴(色、受、想、行、识)中,若坏五阴,名曰‘杀生’;若有杀生,即堕恶趣。”(卷第七)(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12/T12n0374_007.xml#pT12p0405a2701)
《大宝积经》说:“如来藏者则不生不死、不升不坠,离有为相。世尊!如来藏者常恒不坏,是故,世尊,如来藏者与不离解脱智藏是依是持、是为建立,亦与外离不解脱智诸有为法依持建立。世尊!若无如来藏者,应无厌苦、乐求涅槃。何以故?于此六识及以所知,如是七法,刹那不住,不受众苦,不堪厌离、愿求涅槃。如来藏者,无有前际,无生无灭,法受诸苦,彼为厌苦,愿求涅槃。世尊!如来藏者,非有我、人、众生、寿者。如来藏者,身见有情、颠倒有情、空见有情非所行境。世尊!如来藏者是法界藏,是法身藏、出世间藏、性清净藏,此本性净。如来藏者,如我所解,纵为客尘烦恼所染,犹是不可思议如来境界。何以故?世尊!刹那刹那善不善心客尘烦恼所不能染。何以故?烦恼不触心,心不触烦恼,云何不触法而能得染心?世尊!由有烦恼,有随染心,随烦恼染难解难了,唯佛世尊为眼、为智、为法根本、为尊、为导、为正法依,如实知见。……有三种善男子、善女人,于甚深法离自毁伤,生多功德,入大乘道。何等为三?若善男子、善女人等,能自成就甚深法智,或有成就随顺法智,或有于此甚深法中不能解了,仰推如来:‘唯佛所知,非我境界。’除此三种善男子、善女人已,诸余有情于甚深法,随己所取,执着妄说,违背正法,习诸外道,腐败种子,设在余方,应往除灭。彼腐败者,一切天人应共摧伏。”(卷第一百一十九)(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11/T11n0310_119.xml#pT11p0677c0707)
【居士甲】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0%A0%E6%AA%80%E5%A4%9A%E4%B8%8D%E4%BA%8C%E8%AB%96
只是文理或者文字上的矛盾。如果觉得矛盾是个问题,那把矛盾的地方修改了:
“梵是唯一的、全部的真实,而且是尼古那(Nirguna),除了无形、无相的不二的梵(Brahman),没有任何一切是真实的。梵没有形状,是自有、绝对及不灭。这里说的没有任何一切,是指除了‘梵’没有任何一切。”
其实我想表达的并不是外道的教理是什么,而是说外道完全可以发展和佛教非常相似的理论,甚至直接借用佛教的理论,稍微改改就说自己的教理。外道是有无数的,而且和佛教有各种交流,也有各自的发展。比如外道也可以说“梵”常乐我净,并且宣说一切法有梵、有我。在一般人看起来就这就合逻辑,容易理解,而更难理解佛所说的“无我”,甚至无法理解和大乘佛教的区别。所以才会有那么多教内、教外人士在跟你的讨论中,说如来藏和“梵”差不多、甚至一致,这一点来攻击大乘。面对这种极度相似,甚至只有名相上有区别的情况,但就说“有我”,拒绝“无我”的外道,该怎么辨析?这是个让我挺困惑的问题。
【法师乙】所给链接我这里打不开。标题是什么?是什么人写的?
所改写的“梵”的特性即是如来藏的特性,名为“梵”,实即如来藏,也可称为佛性、真如、涅槃、空性、无性性、离言法性、圆成实性等。依此所说“梵”,通常外道尊崇的大梵天或大罗金仙等都是不真实的,因为大梵天或大罗金仙等有行相乃至有言语。另外,外道所说有“我”,此“我”如果唯是无形无相、不生不灭的“梵”,非是色、受、想、行、识等五蕴或五蕴的一分,那么必定应断除依对五蕴的贪、瞋、慢等烦恼,更应断除依对五蕴的杀生、淫欲等坏染之行。哪个外道如此?若如此,即是名为“外道”,实为佛教,正如很多偏见(邪见)的佛教徒将大乘教法说为外道法。
关键不在外道“难理解佛所说的‘无我’”,而是很多佛教徒偏执无“我”,不能信解有“我”,内心深处将一切说有“我”的都认为属于外道,所以难以信解大乘教法说有“我”与外道说有“我”的区别。如先前引述《大般涅槃经》说:“世间之人说佛法无‘我’,是名‘我’中生无‘我’想。若言佛法必定无‘我’,是故如来敕诸弟子修习无‘我’,名为颠倒。……‘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卷第七)
又如《大智度论》说:“问曰:若云无为法空,与邪见何异?答曰:邪见人不信涅槃,然后生心言:‘定无涅槃法。’无为空者,破取涅槃相。是为异。……众生虽闻佛说无常、苦、空、无我,而戏论诸法,为是人故说‘诸法空’。”(卷第三十一)(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25/T25n1509_031.xml#pT25p0289b2103)
《大智度论》说:“说有‘我’,示知假名相。不着‘我’者说有‘我’。于五众(五蕴)中着‘我’相者,为破是着‘我’,故说但有五众,无常、苦、空、无‘我’,寂灭涅槃是名有。复次,有二种断见:一者,无后世受罪福苦乐者,为说有‘我’从今世至后世受罪福果报;二者,‘一切法皆空无’,着是邪见,为是众生故,说有一切法,所谓有为、无为法。复次,不大利根众生,为说无‘我’;利根深智众生,说诸法本末空。何以故?若无‘我’则舍诸法,如说:‘若了知无“我”,有如是人者,闻有法不喜,无法亦不忧。’说‘我’者,一切法所依止处;若说无‘我’者,一切法无所依止。复次,佛法二种说:若了了说,则言一切诸法空;若方便说,则言无‘我’。是二种说法,皆入般若波罗蜜相中。以是故,佛经中说:‘趣涅槃道,皆同一向,无有异道。’……说有,或时是世俗,或时是第一义;说无,或时是世俗,或时是第一义。佛说是有‘我’、无‘我’,皆是实。……若不着一切诸法空,心不起诤,但除结使,是名为实智。若取诸法空相起诤,不灭诸结使,依止是智慧,是为非实智。”(卷第二十六)(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25/T25n1509_026.xml#pT25p0254a0103)
更多相关辨析可参看附件《由南传经典论证五蕴皆空、真常唯心》(https://uncn.top/2999.html)、《由南传、般若、唯识经典论证真常唯心》(https://uncn.top/4352.html)。
【居士甲】见附件《吠檀多不二论》。维基原文应是多人创作之后翻译为中文的,具体引用和文本我没细考。
外道也有自己的戒律方法,追求他们自己的解脱。比如外道可以说为了追求“梵”、认识“梵”、回到“梵”中,也有自己的方法,甚至也可以就像佛教追求涅槃一样。至于祭祀,可能是他们典籍里记录的追求“梵”的一种方式,毕竟唯有“梵”才是唯一的真实。当然这都是我的理解,我对外道也没多么具体的研究。
【法师乙】如果一个教派的解脱目标(涅槃)与佛教实质一样,追求解脱目标的方法(戒、定、慧)也与佛教实质一样,那就是佛教的教派,为什么要称为“外道”?就因为一些概念实质相同,但名称不一样吗?
如果此教派批评佛教,自称与佛教不同,那其自称与佛教不同的实质是什么?这才是关键,而不是找外道与佛教的相同处,乃至自己随意以外道概念拟同佛教内涵而说佛教同于外道。正如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时沿用了很多外道概念(如业果、轮回、涅槃、阿罗汉、佛等)和方法(如持戒、禅定等),关键在于其内涵有很多实质不同处,而不在于相同处。
问题纠结不清,可能症结在于惯于依语而不依义,太过执取概念名相了。典型的表现可参看附件《关于南北传教法的交流讨论之八》(https://uncn.top/3936.html)。
宜如《(南传)中部139经/无诤之分别经》说:“当像这么说‘不应该坚持地区语言,不应该超越通称’时,缘于什么而说呢?比丘们!怎样是坚持地区语言与超越通称呢?比丘们!这里,在某些地方,他们称‘茶碗’、‘钵’、‘碗’、‘台皿’、‘平锅’、‘锅’、‘饮水器’,像这样,在那些地方他们如是、如是称呼它,如是、如是他硬是执取而执着地说:‘这才是真实的,其他都是空虚的。’比丘们!这样是坚持地区语言与超越通称。比丘们!怎样是不坚持地区语言与不超越通称呢?比丘们!这里,在某些地方,他们称‘茶碗’、‘钵’、‘碗’、‘台皿’、‘平锅’、‘锅’、‘饮水器’,像这样,在那些地方他们如是、如是称呼它,他如是、如是说而无执取:‘这些尊者像是对我说关于这个。’比丘们!这样是不坚持地区语言与不超越通称。…………这里,凡这坚持地区语言与超越通称者,这是有苦、有伤害、有绝望、有热恼之法,是邪道,因此,这是有诤法。比丘们!这里,凡这不坚持地区语言与不超越通称者,这是无苦、无伤害、无绝望、无热恼之法,是正道,因此,这是无诤法。”(http://agama.buddhason.org/MN/MN139.htm)
《(南传)中部103经/如何经》说:“如果你们这么想——‘这些尊者的义理不同,辞句相合’,在那里,你们应该去见你们认为比较容易说服的那位比丘后,应该这么说:‘尊者们的义理不同、辞句相合。尊者们!请你们理解它:以这样[的原因]而义理不同、辞句相合。尊者们!请你们不要来到诤论。’而属于另一方在一起成一派的比丘们中,你们应该去见你们认为比较容易说服的那位比丘后,应该这么说:‘尊者们的义理不同、辞句相合。尊者们!请你们理解它:以这样[的原因]而义理不同、辞句相合。尊者们!请你们不要来到诤论。’像这样,错误的把握应该被忆持为错误的把握,正确的把握应该被忆持为正确的把握。错误的把握应该被忆持为错误的把握,正确的把握应该被忆持为正确的把握后,凡法、凡律者,应该被说。
“在那里,如果你们这么想——‘这些尊者的义理相合,辞句不同’,在那里,你们应该去见你们认为比较容易说服的那位比丘后,应该这么说:‘尊者们的义理相合,辞句不同。尊者们!请你们理解它:以这样[的原因]而义理相合、辞句不同。但,这是小事,即:辞句。尊者们!请你们不要在小事上来到诤论。’而属于另一方在一起成一派的比丘们中,你们应该去见你们认为比较容易说服的那位比丘后,应该这么说:‘尊者们的义理相合,辞句不同。尊者们!请你们理解它:以这样[的原因]而义理相合、辞句不同。但,这是小事,即:辞句。尊者们!请你们不要在小事上来到诤论。’像这样,错误的把握应该被忆持为错误的把握,正确的把握应该被忆持为正确的把握。错误的把握应该被忆持为错误的把握,正确的把握应该被忆持为正确的把握后,凡法、凡律者,应该被说。”(http://agama.buddhason.org/MN/MN103.htm)
(二)
【法师乙】我们先前关于“如来藏”的交流讨论内容编订如附件(如上),存档备用,随机缘进一步请教他人或给他人参考,请您看是否合适。
【居士甲】(1)称我是居士,真是太客气了。我记得佛教居士也有居士戒的,我毕竟没有持居士戒。
(2)“戒、定、慧也与佛教实质一样”,定、慧还可以说有各种方法的不同或者同义不同语;戒的话,如果做法有不同,也能说是佛教吗?
(3)“外道所说有‘我’,此‘我’如果唯是无形无相、不生不灭的‘梵’,非是色、受、想、行、识等五蕴或五蕴的一分,那么必定应断除依对五蕴的贪、瞋、慢等烦恼,更应断除依对五蕴的杀生、淫欲等坏染之行。”
——这个地方的逻辑我也不太清楚。如果五蕴如幻,那杀生、淫欲也如幻,为啥必然需要断除,甚至制定戒律去禁止呢?
【法师乙】(1)您这所说也是局执概念名相了。“居士”可泛指在家人(居家之士),信外道的在家人也可称为“居士”。
如《四分律》说:“时诸居士信外道者,遣使唤诸外道:‘汝曹知不?沙门瞿昙已现神力,于今八日。汝曹何故不来耶?’”(卷第五十一)(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22/T22n1428_051.xml#pT22p0949b2214)
《十诵律》说:“尔时阿罗毗比丘,自手掘地作墙基、掘渠池井、掘泥处。有居士是外道弟子,说地中有命根,是人以嫉心故诃责言:‘沙门释子自言善好有功德,而夺一根众生命。’”(卷第十六)(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23/T23n1435_016.xml#pT23p0117b1601)
(2)我先已随顺您的说法假设“与佛教实质一样”,这假设包括戒。
本应看不同,而不是像您先前那样极力找相同。即使外道刻意将“梵”定义得与大乘教法的“如来藏”完全一样,但如果其戒行实质歧异乃至背逆佛教,即灭谛定义窃同而道谛实质歧异乃至背逆佛教,那么属于外道。何况还有苦谛、集谛等的实质差异。
本不应只看大乘教法一两个概念与外道教法近似或相同就说大乘教法是外道法,应就苦集灭道等四谛实质内容综合看待。否则南传教法也可类同判为外道法。
(3)如果真识知五蕴如幻,何以做杀生、淫行等?对着虚空杀生、行淫而自以为乐,不是愚痴自欺吗?如此愚痴滥行,其实内心实执五蕴而起杀心、淫心(若真无实执,则必定不起杀心、淫心,更不会有杀行、淫行。否则即使如藏密教徒那样自称作如幻想、空观等,也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自然引趣堕入如幻的地狱等恶道而受如幻之苦(因内心实执五蕴,此苦也自然实执),不能安住真实无妄的寂静安乐。所以要制定戒律禁止。
如《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说:“时佛踊在虚空中,高于八十多罗树:‘王今听我最胜法,闻已如说而修行。五欲无常命难保,身如朝露水上泡,欲乐如梦如嬉戏,谁有智者生贪着?习欲之人无厌足,转令炽盛增渴爱,愚夫随境无休已,唯圣慧者能知足。五蕴如幻而不坚,诳惑世间应善察;诸界如彼毒蛇类,六处喻若空村邑。无王、无国、无妻子,助伴但有于无常;唯施、戒、定及精进,今世、他世为伴侣。观我神通威德力,相好端严具辩才,汝乐来世如是业,应发无上菩提意。’”(卷第五)(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13/T13n0404_005.xml#lgT13p0632c2201)
《诸法集要经》说:“当知彼贪欲,如梦境虚幻,了苦空无常,及无实主宰。故诸佛所说,五蕴自性空,若如实了知,则于欲不着。为悯诸有情,断除烦恼缚,令至于彼岸,得寂静涅槃。乐行五欲者,则没溺三有,常迷惑其心,何由得寂静?若人着于欲,则忘失正法,寻求彼境界,速趣其地狱。是欲唯破坏,犹如利刀剑,若不生厌离,后当唯有苦。若如是造作,则如是增长,于彼无厌足,常生诸热恼。……若住贪境界,诸根则无厌,由彼无厌故,何由得解脱?若于轮回海,而能生怖畏,当离彼不善,及贪欲险难。”(卷第三)(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17/T17n0728_003.xml#lgT17p0471c0801)
又《诸法集要经》说:“欲如彼幻事,如金播歌果,如鱼吞其钩,诸天由是堕。当以真实智,断除于欲境,解脱不善果,及诸不饶益。起妄想思维,于欲生欣乐,则为欲羂拘,寿命岂能久?众生心轻动,咸为欲所牵,愚痴无觉知,彼为自欺诳。若为欲境动,则是诸苦本,如干闼婆城,当知不久住。若于欲生贪,彼瞋则随转,如是诸众生,速趣于恶道。是故彼正士,舍欲除瞋恚,离痴等过失,显发于明慧。若人厌欲境,悟彼如深冤,以智为良朋,速证真常果。”(卷第四)(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17/T17n0728_004.xml#lgT17p0475c0901)
【居士甲】我最近读到的经文:
《大般若经第九会能断金刚分》:“佛告善现:‘有情有情者,如来说非有情故名有情,是故如来说一切法无有有情、无有命者、无有士夫、无有补特伽罗等。善现!若诸菩萨作如是言——“我当成办佛土功德庄严”,亦如是说。何以故?善现!佛土功德庄严佛土功德庄严者,如来说非庄严,是故如来说名佛土功德庄严佛土功德庄严。善现!若诸菩萨于无我法无我法深信解者,如来、应、正等觉说为菩萨菩萨。’”(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07/T07n0220_577.xml#pT07p0984a1606)
想问一下:所有有情也如幻吗?那佛本身算有情吗?
【法师乙】可以这么说。这里说无“我”、无有情等,是从实相无相、不住相角度说的,但并非无有法性实体(幻依实起,无实则无幻)。一般人读此类般若经文,多由偏执浅解而实堕虚无、断见(“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
如《大般若经第九会能断金刚分》说:“菩萨摩诃萨不住于事应行布施,都无所住应行布施;不住于色应行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应行布施。善现!如是菩萨摩诃萨如不住相想应行布施。何以故?善现!若菩萨摩诃萨都无所住而行布施,其福德聚不可取量。……不应以诸相具足观于如来。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诸相具足。……乃至诸相具足皆是虚妄,乃至非相具足皆非虚妄,如是以相非相应观如来。……若以诸相具足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应是如来,是故不应以诸相具足观于如来,如是应以诸相非相观于如来。……诸以色观我,以音声寻我,彼生履邪断,不能当见我。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如是发趣菩萨乘者,颇施设少法若坏若断耶?善现!汝今勿当作如是观。诸有发趣菩萨乘者,终不施设少法若坏若断。”(卷第五百七十七)(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07/T07n0220_577.xml#pT07p0980b1401)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分赞般若品》说:“真如无相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相;法界乃至不思议界无相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相。”(卷一百八十)(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05/T05n0220_180.xml#pT05p0968c1001)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分无杂法义品》说:“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安住如梦、如响、如像、如光影、如阳焰、如幻事、如寻香城、如变化事五取蕴中,修行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如实了知如梦、如响、如像、如光影、如阳焰、如幻事、如寻香城、如变化事五取蕴皆无相。所以者何?诸梦、响、像、光影、阳焰、幻事、寻香城、变化事皆无自性,若法无自性,是法则无相。若法无相,是法一相,所谓无相。善现!由此因缘,当知一切布施无相、施者无相、受者无相、施物无相,若如是知而行布施,则能圆满修行布施波罗蜜多。若能圆满修行布施波罗蜜多,则不远离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卷第三百七十八)(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06/T06n0220_378.xml#pT06p0952a0201)
《大智度论》说:“问曰:若云无为法空,与邪见何异?答曰:邪见人不信涅槃,然后生心言:‘定无涅槃法。’无为空者,破取涅槃相。是为异。……众生虽闻佛说无常、苦、空、无我,而戏论诸法,为是人故说‘诸法空’。”(卷第三十一)(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25/T25n1509_031.xml#pT25p0289b2103)
《灵峰宗论》(〔明〕蕅益大师)说:“五度如盲,般若如导,行如足,慧如目,目足并运,入清凉池,此《金刚般若经》所以为万行司南、大乘正户也。世不达实相印,妄谈无相宗,谬执‘即非’一语,罔识‘是名’指归,万行既无,正解亦丧,读诵讲说,皆为诽谤。可叹矣!譬自刖其足,致远何由?遗弃众盲,导师何用?‘于法不说断灭相’,佛语昭然,胡弗思也?夫‘色即是空’,非拨色觅空;‘无有法得菩提’,而授记作佛。四句百非,直下顿绝,奚劳用龟毛帚扫虚空花影耶?‘持戒修福,于此章句能生信心’,后五百岁如是受持读诵始得。”(卷第六)(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J36/J36nB348_006.xml#pJ36p0352c2001)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金刚经线说铸板流通序》说:“何以度尽一切众生而曰‘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以无余涅槃即众生本具性体,由迷背不知,初非有失,菩萨为指示之,令其了知衣里之珠、项上之头,既了知已,岂复有得?不过众生自性自度,岂有能度之我、所度之人与众生,并所入无余涅槃之寿者相哉?四相既无,则三轮体空,一道清净矣。由其三轮体空、一道清净,故万行云兴,心无所住。虽复万行云兴,实则一法不立。凡所见情与无情,同一实相,故得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而《楞严》以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皆如来藏妙真如性,即是其证。是知如来智慧德相本自具足,无欠无余,但以迷背之故,无端幻起妄想执着,致智慧德相隐而不现。若肯穷究此妄想执着之所从来处,则弥空云雾彻底消灭,本有天日全体显现矣。云雾封时,天日亦不曾失。云雾散时,天日又岂是得?度尽一切众生,不见一众生得度者,此之谓也。
“其能见此理以行此行者,以无所住而生心,悉见诸相非相也。如是之人,受持此经,乃至四句、三句、二句、一句,为人演说,其福德虽满大千世界七宝布施尚不能及。以一句染神,永为道种,住相布施报在人天故也。以故说是经处即为塔庙,经所在处即三宝具足,故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也。以说者能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以如如智,契如如理,佛如、众生如,一如无二如。终日说而实未尝说,即杜默不说亦未尝不说,以其人行住坐卧、周旋俯仰、着衣吃饭、扬拳竖指,无不是不生不灭无余涅槃、无住心之全体大用。劫外田地,故乡风月,任人自得,有谁阻止?以故卖柴翁闻一句,即得嗣祖传灯,腾辉宇宙。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则受持之人,宜何如发大菩提心,宜何如生无所住心也?……
“或疑:《金刚》无相,净土有相,二法如何相融?予曰:《金刚经》令度尽一切众生而不见度相,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布施乃六度万行之首,既令不住相布施,则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以及万行莫不皆然。然则《金刚经》乃令人遍行六度万行、普度一切众生之规矩准绳也,遍与一代时教一切法门而为纲要。盖是即相离相,何得谓与净土不相融通乎?夫度生之法,唯净土最为第一。‘欲生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以不住相之清净心念佛,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其往生西方证无生忍,乃决定不易之理事也,又何疑乎?”
【居士甲】意思是指佛也是有情,佛境依然存在,有情不灭?《金刚经》《心经》也是按无相、不住相这样解?
【法师乙】看从什么角度说,宜细读深思分享的引文内容。补充古德辨析供参考:
《灵峰宗论·水心持金刚经跋》(〔明〕蕅益大师)说:“自五祖以《金刚般若》印心,此经遂为世宝。然世人依语生解,一味荡相明空,大失‘无住生心’之旨。经云:‘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于此章句能生信心。’又云:‘发菩提者,不说断灭。’噫!只此二语,可思矣!盖无住超凡外之着有,生心超二乘之沉空。无住则十界俱非,生心则十界俱即。遮、照同时,生、佛不二;中流、两岸,一齐坐断。当知文字般若(万象万行,与音声点画,同名文字般若),与观照、实相非一非异。如此受持,可救空宗之失矣。”(卷第七)(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J36/J36nB348_007.xml#pJ36p0371a0201)
《灵峰宗论·蕴空精舍募建华严阁疏》说:“《心经》‘照见五蕴皆空’一语,人皆知之,未审以何为照也。若照以邪慧,谓死后无相为空。照以声闻般若,则六分推析,觅我了不可得为空。照以缘起般若,则体虚无性、如幻如梦为空。照以不共般若,则二边叵得、离过绝非为空。唯照以甚深般若,则色等诸法,全即法界,体绝纤尘,量穷横竖,遍具遍含,无障无碍为空。依此修观,则法法随心,名观自在;尘尘圆具,亦名普贤;妙智融彻,亦名文殊;大慈普覆,亦名弥勒;法身真常,亦名毗卢。”(卷第七)(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J36/J36nB348_007.xml#pJ36p0383b2201)
《灵峰宗论·唐宜之二书》说:“夫六百卷《般若》,《心经》该之;《心经》二三百言,‘照见五蕴’一语该之;‘照见’一语,色心二字该之。凡所照者无非色摄,凡能照者无非心摄,而能、所无性,由妄念立故,瞥尔一念则为色心本源。究此一念瞥起,起处无从,全依真性。然真非妄因,何因起妄?真非有外,妄岂外来?辗转简责,毕竟此妄从何瞥起?此银墙铁壁真疑情、真话头也。不论年月时劫,只有此个疑团,眉毛与大地厮结,会须讨个分晓;老鼠入牛角尖,定有倒断处。又如鼠咬棺材,不穿不歇。如此疑去,勿忘勿助,机缘到时,喷地悟去,方知世界身心,本是翳眼空花,本来不生,不复更灭,哪得更有无始劫前最初起念之由可问,如痴人说梦也。就此喷地悟门,复分浅深邪正,须略言之。有人得此,坐断两头消息,便谓一空永空,无复修证可论,则为恶取空见,反堕大坑。有人得此,了知身心世界皆如梦影,执着渐轻,修行渐进,则为干慧。有人得此知身心世界虽如幻影,唯有真心不生不灭、为一切生灭所依,由是云兴六度万行,助严真心,自他两利,则为中道正信。有人得此,了妄无生,全是性起,真性不生不灭,则一切法当下亦皆不生不灭。真性具一切法、造一切法,一切法亦皆具一切法、造一切法。遂见法法互融互具、互遍互周。虽复重重融具遍周,亦无所在。虽无所在,而无尽无尽,法法宛然。是谓具缚凡夫能知如来秘密之藏,虽是肉眼,即名佛眼。从始至终,以此佛知佛见而为修行,直至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中间永无诸委曲相。沩山云:‘此宗难得其妙,切须仔细用心,可中顿悟正因,便是出尘阶渐。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此之谓也。岂似后世讲士,妄计积功累行,不明平等法性?又岂似今时狂禅,妄计即心即佛,不知差别义门者耶?然欲发妙悟,或从思入,或从闻入,事非一概,但先涤旧时知见,令净尽无余,方堪有新益耳。”(卷第五)(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J36/J36nB348_005.xml#pJ36p0342c0701)
附件《由南传经典论证佛涅槃后存在》(https://uncn.top/3031.html)也供参考。
【居士甲】佛教里“有情”到底是什么呢?是跟四大(地、水、火、风)一样的基本成份,不可再分吗?归于色法?
【法师乙】有心法则是有情,纯色法则是无情。无色天人属于有情,怎可归于色法?
如《成唯识论述记》(〔唐〕窥基大师)说:“梵云‘萨埵’,此言有情,有情识故。今谈众生有此情识故名有情,无别能有,或假者能有此情识故亦名有情。又情者,性也,有此性故。又情者,爱也,能有爱生故。下第三云‘若无本识,复依何法建立有情’,有情之体即是本识。”(卷第一)(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43/T43n1830_001.xml#pT43p0233b0801)
心本无相,缘集和合可起八识心王、数十心所,可分不可分看从什么角度说。
刚看到一份经文明确说无余涅槃的存在特性,其中说无余涅槃“不复阴身……常得安隐,久存无极,快乐难量”,即表明是不生不灭(真常)的无相心法(非生灭的五蕴心法)。供参考:
《佛说四自侵经》(〔西晋〕竺法护译):“无阴盖者,谓之泥洹。其泥洹者,亦无五阴(注:五蕴)、日月星辰、风寒明瞑,不虚不实,无有岁年,除老病死,响之无闻,不复阴身,以与道合。斯为长寿,常得安隐,久存无极,快乐难量,非俗所明也。慧人了是,分别说之,则可得佛真人之道。”(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17/T17n0736_001.xml#pT17p0539a0211)
文说“非俗所明”,更非外道所明,所以释迦牟尼佛对外道所问的“如来死后是否存在”问题作无记的置答,而在小乘教法中没有明说,侧重让声闻弟子勤修戒定慧而亲证自知(阿罗汉入偏空涅槃而浅识如来藏,佛才彻识如来藏),避免戏论、疑谤。
如《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说:“如来藏者,是如来境界,非一切声闻、缘觉所知。如来藏处,说圣谛义。如来藏处甚深故,说圣谛亦甚深,微细难知,非思量境界,是智者所知,一切世间所不能信。……如来藏智是如来空智。世尊!如来藏者,一切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本所不见、本所不得。世尊!有二种如来藏空智。世尊!空如来藏,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藏。世尊!不空如来藏,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世尊!此二空智,诸大声闻能信如来。一切阿罗汉、辟支佛空智于四不颠倒境界转,是故一切阿罗汉、辟支佛本所不见、本所不得。”(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12/T12n0353_001.xml#pT12p0221b0901)
而声闻教法因为对当时一般人取信弘传的因缘,要求现见(直接可见,即容易证见乃至示现)、实时(不隔时,即不要求多生乃至多劫),所以不明说如来藏。
如《(南传)相应部11相应3经/旗帜顶端经》说:“法是被世尊善说的、直接可见的、实时的、请你来见的、能引导的、智者应该自己经验的。”(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0249.htm)
《(南传)相应部4相应21经/众多经》说:“魔波旬化作婆罗门的容色后,以大的编织发髻、羊皮衣之穿着,年老的、像椽木那样弯曲的,呼噜呼噜的呼吸声,持无花果树枝之手杖,然后去见那些比丘。抵达后,对那些比丘这么说:‘尊师们!你们年轻出家,黑发的青年,具备青春的幸福,在人生之初期,不在欲中娱乐。尊师们!你们要享受人之欲,不要舍断直接可见的而追逐耗时的。’‘婆罗门!我们没舍断直接可见的而追逐耗时的,但,婆罗门!我们舍断耗时的而追逐直接可见的。因为,婆罗门!由世尊所说:“欲是耗时的、多苦的、多绝望的,那里面有更多的过患。”而此法是直接可见的、实时的、请你来见的、能引导的、智者应该自己经验的。’”(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0157.htm)
《杂阿含经》说:“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门瞿昙住于释氏石主释氏聚落,众多比丘集供养堂,为作衣故,我今当往,为作留难。’化作少壮婆罗门像,作大萦发,着兽皮衣,手执曲杖,诣供养堂,于众多比丘前默然而住。须臾,语诸比丘言:‘汝等年少出家,肤白发黑,年在盛时,应受五欲,庄严自娱,如何违亲背族,悲泣别离,信于非家出家学道?何为舍现世乐,而求他世非时之乐?’诸比丘语婆罗门:‘我不舍现世乐,求他世非时之乐,乃是舍非时乐,就现世乐。’波旬复问:‘云何舍非时乐,就现世乐?’比丘答言:‘如世尊说:“他世乐少味多苦,少利多患。”世尊说现世乐者,离诸炽然,不待时节,能自通达,于此观察,缘自觉知。’”(卷第三十九)(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02/T02n0099_039.xml#pT02p0289a1002)
Comments are closed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