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受戒破戒胜过不受戒”

辨析“受戒破戒胜过不受戒”(20241028)

(一)

居士甲(原极乐寺比丘尼)】我这几年很多不好的往事在内心慢慢化解了,之前因为一些不好的遭遇而对佛法产生的抗拒心理也基本消除了,所以打算重新开始认真学习佛法,尤其是我最相应的戒律。我目前在看《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想仔细看几遍,随分随力行持。之后是先读道宣律师的五大部(《四分律行事钞》《四分律戒本疏》《四分律羯磨疏》《四分律拾毗尼义钞》《四分比丘尼钞》),再读元照律师的三部著作(《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四分律戒本疏行宗记》《四分律羯磨疏济缘记》),还是读其他的,不知该如何安排后续的学习,希望法师指点一二。

贤佳】随喜化解阴影!随喜研学戒律!看完《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可以通阅四律五论(《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僧祇律》,《毗尼母经》《摩得勒伽论》《善见律毗婆沙》《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律二十二明了论》),然后研阅道宣律师的五大部、元照律师的三部著作。

居士甲】我看《备览》里提到佛陀的态度:“宁愿受戒破戒,也不要不受戒生天”。那如果是受了戒,却破了根本戒,和不受戒生天相比,哪个果报更严重些?

原文:“佛陀的态度是:‘宁愿受戒破戒,也不要不受戒生天’。因为即使受戒破戒,三十五条戒体也不可能全破,因此即使因为破戒而堕落地狱,其他三十多条戒体的功德力也能够帮众生从三恶道超拔出来。”

贤佳】这不是《备览》说的。

居士甲】我读的《备览》的版本在附件里,写有“L法师导读”字样。您如果有时间的话,可否通读一下这个版本的《备览》,帮我们拣择一下里面的问题?

贤佳】这是L法师对《备览》的解读,不是《备览》本身的内容。《备览》原文见附件书稿http://cbeta.buddhism.org.hk/zh/xml/G104/G104n2250_001.xml)。

L法师这解读违背《备览》文义。如《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第三门)戒行·(第一章)正明随行》说:“《事钞》续云:‘答:受是助缘,未有行功,必须因随对境防拟,以此随行至得圣果,不亲受体。故知一受已后,尽寿已来,方便正念,护本所受,流入行心,三善为体,则明戒行随相可修。若但有受,无随行者,反为戒欺,流入苦海,不如不受,无戒可违。是故行者明须善识,业性灼然,非为滥述。’《资持》释云:‘……以知感果功在随中,则知徒受不持无益矣!“若”下明无随之失。为戒欺者,功业深重,犯致大罪故。不如不受者,激励之切,非抑退也。“是”下结语。“行者”之言,通嘱末代也。令善识者,诫精学也。一须识教,教有开制;二须识行,行有顺违;三须识业,业有善恶;四须识果,果有苦乐。必明此四,始可摄修。“业性”等者,如向所明顺持违犯、善恶因果,皆如业理,非妄抑扬,令生信故。灼,明也。’”(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G104/G104n2250_001.xml#pG104p0094a0601

另外,弘一律师《律学要略》说:“当师父说明五戒意义时,切要用白话,浅近明了,使人易懂。受戒者听毕,应先自思量如是诸戒能持否,若不能全持,或一,或二,或三,或四,皆可随意;宁可不受,万不可受而不持!且就杀生而论,未受戒者,犯之本应有罪,若已受不杀戒者犯之,则罪更加重一倍,可怕不可怕呢!你们试想一想。如果不能受持,勉强敷衍,实是自寻烦恼!”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G104/G104n2270_001.xml#pG104p0521a0501

居士甲】那看来我买的那本L法师导读的《备览》还是要慎读。那本书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是否最好不要读,还是可以酌情参考?

贤佳】可先通阅《备览》全文,不求甚解,把握大体,还可通阅律藏、南山律典原文,先粗后精,渐渐熟悉概念、会通义理,然后再酌情参考L法师的著作,就容易宽广良正学知、把握戒律,不容易被误导。

居士甲】律藏我不太了解,只大概知道不同的律宗的戒律和典籍是有区别的,应该按怎样的次第来读?

贤佳】学律次第、方法有大体原则,也有灵活性,保持兴趣为本,启发见行为益。可参看:

《戒律答疑讨论之十四·(五)》

https://uncn.top/1348.html

《戒律答疑讨论之三十一·(二)》

https://uncn.top/1672.html

《戒律答疑讨论之三十六·(三)》

https://uncn.top/1783.html

 

 

(二)

居士乙】“按照戒律的说法,即便你受了戒而破戒,都好过没有受戒。”有这种说法吗?

贤佳】这话出自哪里?谁说的?

居士乙】《三皈五戒开示》(2024-01-27)

https://mp.weixin.qq.com/s/Af8a-z_PA9TWQTBE0u7ogw

贤佳】这讲法含糊概念。他说杀一个人破戒了,但不杀法界无量众生的持戒功德更大,这类同说:一个浮囊,割破了一个小口子,其它地方还是完好无损的,因此可以继续用来渡河;一个人心脏被刺了一刀,而其他身体部位完好无损,因此这个人大体是健康的。

他还说受戒了就有警觉意识、对犯戒有惭愧忏悔心,这也是含糊的说法。初始受戒一般可能有警觉意识、惭愧忏悔心,但如果不积极学戒、持戒,尤其被“受戒破戒胜过不受戒”相似解说等蒙蔽,警觉意识、惭愧忏悔心很容易衰损、磨灭,尤其末法时代。现实中很多人,包括很多出家人,犯戒无惭无愧,不认错、不忏悔。

如《四分律行事钞》([唐]道宣律师)说:“若但有受无随,直是空愿之院,不免寒露之弊。若但有随无受,此行或随生死,又是局狭不周。譬同无院室宇,不免怨贼之穿窬也。必须受、随相资,方有所至。问:今受具戒,招生乐果,为受为随?答:受是缘助,未有行功,必须因随对境防拟,以此随行至得圣果,不亲受体。故知一受已后,尽寿已来,方便正念,护本所受,流入行心,三善为体,则明戒行随相可修。若但有受,无随行者,反为戒欺,流入苦海,不如不受,无戒可违。是故行者明须善识,业性灼然,非为滥述。”(卷中)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40/T40n1804_002.xml#pT40p0054b1408

《正讹集·坐受立破》([明]莲池大师)说:“或谓经称‘菩萨戒坐受立破亦得无量功德’,遂有受戒之后肆无持守。此讹也。经意盖极言大乘戒之当受云耳,受而即破,虽今无功,而‘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何得不受?岂以破戒为可哉?!以辞害意,一至于此,贻祸非小!”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J33/J33nB277_015.xml#pJ33p0075a2101

《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民国]弘一律师)说:“可惜现在受戒的人虽多,只是挂个名而已,切切实实能持戒的却很少。要知道:受戒之后,若不持戒,所犯的罪,比不受戒的人要加倍的大。所以我时常劝人不要随便受戒。至于现在一般传戒的情形,看了真痛心,我实在说也不忍说了!我想最好还是随自己的力量去受戒,万不可敷衍门面、自寻苦恼!”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G104/G104n2278_001.xml#pG104p0557b1601

另可参看:

《论无惭无愧违戒滥行必怀邪见》

https://uncn.top/4163.html

《南北传关于居士五戒的讨论·(三)》

https://uncn.top/4265.html

 

(三)

居士丙】D法师开示说:“这里都有一个选择——宁可受了破戒,也比你不受好。明白这道理吗?你受了破戒,说明你跟菩萨戒、跟发菩提心已经有缘分了。你就是破戒了到三恶道里,三恶道回来以后,你还能够继续修菩萨道,最后成佛。你如果不去受,你永远跟菩萨道无缘,你永远没有成佛的可能性。它是一个这样的关系。所以要发心去受菩萨戒。永明大师说,要上品往生一定要受持《梵网经》菩萨戒。”

还开示说:“宁可受菩萨戒,犯了重戒下地狱,也比你不受菩萨戒好。为什么呢?因为结上了缘分,所以下地狱出来后还可以成佛。不受菩萨戒的就没有这个缘分,无量劫的轮转,也还是要下地狱。”

这个我有疑问:如果没把握,直接受戒,那破戒是大概率的事了。但现在这种说法还挺普遍的。请答疑解惑。

贤佳】“宁可受菩萨戒,犯了重戒下地狱,也比你不受菩萨戒好”,是与净土法门不相顺的。经中类似的话是就长远生命在秽土行菩萨道来说的,且是从极端的方面比况说明受戒的深远意义,并不是鼓励粗率受戒而破戒。

如《梵网经菩萨戒》说:“是菩萨十波罗提木叉,应当学。于中不应一一犯如微尘许,何况俱足犯十戒。若有犯者,不得现身发菩提心,亦失国王位、转轮王位,亦失比丘、比丘尼位,亦失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堕三恶道中,二劫三劫不闻父母、三宝名字。以是不应一一犯。……护持禁戒,行住坐卧,日夜六时,读诵是戒,犹如金刚,如带持浮囊欲度大海,如草系比丘。……如法修行,坚持佛戒,宁舍身命。”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24/T24n1484_002.xml#pT24p1005a1601

《四分律行事钞》([唐]道宣律师)说:“初心大士,同声闻律仪,护讥嫌戒,性重无别。即《涅槃经》中,罗刹乞微尘浮囊,菩萨不与,譬护突吉罗戒(编者注:轻小戒)也。”(卷中)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40/T40n1804_002.xml#pT40p0049b2704

《梵网菩萨戒经义疏发隐》([明]莲池大师)说:“犯戒胜无犯者,昔由有受,今乃有犯,由知犯戒,则有愧心,暂时圣教薰心,终成作佛种子。夫受戒岂小因缘耶?!《优婆塞戒经》云:‘阿那邠底长者子,虽为五百金钱受戒,亦得无量功德,况自至心为解脱者。’有戒犯,胜无戒不犯,不为过语矣!虽然,此抑扬其辞,极言戒之当受云尔。恃此故犯,犹夸胜人,无羞无惭,为天下笑,则醍醐毒药,实唯自害,佛何尤哉!”(卷第一)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X38/X38n0679_001.xml#pX38p0152b0101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答缘净居士问》说:“问:行人若不受戒,则永弃佛海,失大利益。如发心不真,颟顸受戒,犯之又一重戒罪。是受之恐致违犯,不受又失大益,似乎进退两难。弟子对此,颇有愚见:以为如果发心真实,自必惧罪情深,必少违犯,不妨立即受戒。否则习气太重,或因一时心感,贪一戒名,昧然受之,将来必易触犯,反不如依律秉持二三年后,果无违犯,再行受戒未晚。斯则既得戒益,又不致徒增戒罪,似乎有益无害。此法弟子曾试之,劝人吃素,颇有效验。因近数年几遇发心修行,即劝其先持六斋,及戒杀,减少肉食,兼作众生一体、血肉不净等观,不数年间,因之而吃长素者不下十余人。今对于戒法,未知可否照此办理?又有一辈行人,颇明罪福因缘,虽未受戒,而能照律秉持,孳孳念佛,求生净土,若后往生,与已受戒念佛往生者品位有无高下?若有,则与六祖‘心地无非自性戒’‘本来无一物,何处着尘埃’之义,似乎相违。如无,而律又言如法受戒者方发戒体,且得天神拥护,又显与未受戒者大有区别。弟子未明斯义,故特录求指示。况前拟先秉持而后受戒,如果不同,设此学戒期内有命终者,岂不失大利益?是此一疑义,尤不得不早求解决也!

“答:既欲受戒,固宜真实。既不真实,又何须受?利益由真实持戒得,非有受戒之名便得利益也。汝之疑,可谓无谓之极!凡修行在心地上论,不在形迹上论。未受戒而持戒,是为真实修行人,岂真实人行真实行反庸劣乎?然佛菩萨极力劝人受戒,谓受之必持,非为今之挂名受戒者发也。挂名受戒,以受戒人毁佛禁戒,罪加一等。汝之所问,皆是死执迹相,妄兴议论。如此所说,皆名戏论。受戒发戒体,乃宿根深厚之人,非今之悠悠挂号者事。不受戒而能持戒,乃少数人,非多数人,故不得用此以难彼。此系特别性质,彼乃通途教道,何得崖板相比。直是本无一事,妄起风波,可叹孰甚!利益在迹相上论,不究心地实情,则举世之人皆好假冒修道之人矣!”

就净土法门来说,《观无量寿佛经》倡导“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具足众戒”既要不破重戒(否则于戒破缺,不名“具足”),还要尽力“不犯威仪”(不犯轻小戒),否则牵堕地狱,障碍往生净土。虽然从地狱里出来还能因受戒的种子继续学佛、受戒、修菩萨道(若又受戒破戒则再堕地狱,如此反复,直到能严谨持戒不破),但并非净土法门的捷径。

如《观无量寿经义疏》([隋]慧远法师)说:“不犯四重,名具众戒。离余轻过,说为威仪。又离性罪,名具众戒,谓离一切杀、盗、淫等。离余遮过,名不犯威仪,谓离一切饮酒过等。”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37/T37n1749_001.xml#pT37p0177b1402

《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宋]元照律师)说:“在家五、八,出家十、具,故云众戒。受持无缺,故云俱足。威仪亦戒,轻细难持,人多陵犯,故特标简。”(卷中)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37/T37n1754_002.xml#pT37p0290c0901

D法师文中引据“永明大师说,要上品往生一定要受持《梵网经》菩萨戒”,且不论此语是否是永明大师本意,但可知不是佛经明文定义。如《观无量寿佛经》说:“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12/T12n0365_001.xml#pT12p0344c0901经中都未说“上品往生一定要受持《梵网经》菩萨戒”,仅在上品上生的一类中说“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上品下生根本未说受戒持戒,“但发无上道心”并非就是“要受持《梵网经》菩萨戒”。

且仅就其语来说,是要“受持《梵网经》菩萨戒”,不是“受破《梵网经》菩萨戒”。若“受破《梵网经》菩萨戒”,应是堕地狱(然后再出来行菩萨道),并非上品往生净土。如《梵网经菩萨戒》说:“堕三恶道中,二劫三劫不闻父母、三宝名字。以是不应一一犯。”

更多相关辨析可参看《一些交流讨论(20190613)·(十四)》(https://uncn.top/755.html)。

宜应希求受戒,尽力持戒。受戒前宜应适当学知戒法,认识戒律精神和戒相开遮轻重,随顺持守,待有条件、有能力基本持好戒律(心虽有染,身口无犯)时再受戒。宜先少日受持八关斋戒,待能基本持好,心力、条件较好时再受持尽形寿的五戒乃至菩萨戒。这样可以稳妥促进中品往生净土。如果少日八关斋戒也不能基本持好时,那么宜以惭愧心希求受戒持戒,护持他人受戒持戒,而自己暂不受戒,但可尽力信愿念佛,并行持净业三福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也可中品下生往生净土。如《观无量寿佛经》说:“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恶,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义,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大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12/T12n0365_001.xml#pT12p0345b0801

更多相关资料可参看《戒律答疑讨论之十六·(六)》(https://uncn.top/1389.html)、《戒律答疑讨论之三十七·(九)》(https://uncn.top/1916.html)。

 


Comments are closed here.